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精选8篇)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篇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作者简介: 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诵读指导:《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之情。“”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功业未就的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解题:哪个同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因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二)、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答:,点明。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一个“”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之情。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答:第二联写。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

写出祠中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的内心感受。寓于,耐人深思。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诸葛亮的和。下句则是对诸葛亮 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的的精神。是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的份,因此必然会“”。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惋惜,抒发了。

6、总结: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志向,抒发对古人的之情;

②抒发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同情,担忧; ④悲叹,壮志难酬。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篇2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学, 如果没有把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出来, 那么教本科目的老师讲得再好, 也是失败者。在焊工一体化教学中, 应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工艺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焊接一体化教学中, 可以通过工艺学习、看图、识图来分析焊接工艺步骤, 再根据工艺步骤组装工件, 进行焊接实训操作并完成, 这就要求学生把抽象的制图、焊接符号、焊接工艺等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动手操作中, 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并且使学生每组装好焊完一组工件就有一种成就感。这就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对工艺理论焊工实习的兴趣, 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对工艺理论和技能训练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理论相结合, 巩固理论知识

人们常说:“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没有技术理论的指导, 机械地模仿和盲目地实践必将影响学生正确的操作技能的形成。因此, 必须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联系理论知识。比如, 平对接焊, 在讲解焊接时焊条的角度、运条、接头、收弧及焊接过程中出现焊接缺陷的原因等, 如果我们只嘴上讲, 很难让学生完全接受, 因为学生对这些方法没有实际动手操作过, 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我们在焊工一体化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 从实践中去体验、理解、掌握这些知识。这样面对一些具体的焊接问题时, 学生就会试着去理解思考, 并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益。

四、做好教材改革, 注意因材施教

1. 焊接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 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出现, 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而且要积极探索和发挥焊接技术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其次, 专业教师除了自身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自己的焊接专业知识范围, 还要努力学习和提高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做到居高临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 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根据专业的特点, 以实用为本, 够用为度, 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补充最新的教材内容, 改善教材教学中实际教学操作内容不足的问题, 真正做到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

2. 要对个体差异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要耐心针对每位学生的错误操作姿势, 进行纠正。

正确的焊工操作姿势可以减少学生的劳动强度, 缓解身体局部疲劳,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自主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 因此, 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就需要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而“导学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传统的教师的“教案”改革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接下来我就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师与生, 编好“导学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每一节课,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 我采用一课一“导学案”, 并围绕“导学案”开展主要教学活动。育和健康成长。

五、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根据焊接一体化实践性强的特点, 授课应在一体化实训车间或教室进行现场教学, 有目的地强化焊接操作实践环境,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 来提高焊接一体化教学的效益。

1. 充分利用一体化实训车间或教室教学设备, 采用精讲多练、生动活泼的教法。

2. 授课中合理地分配时间, 讲练结合。

3. 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实训练习中, 发现学生出现操

作错误时, 教师不要直接点出和纠正, 而要通过提示, 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六、诲人不倦, 不厌其烦

每个学生在刚接触焊接操作时都不习惯这样那样的姿势。就像我们第一次学做事一样, 都是不习惯不熟悉;教师刚刚讲演指导的动作, 保持不了几分钟就走了样。在这期间, 如果教师不经常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姿势和焊接方法, 就会使许多学生都做不规范, 养成很难纠正的不正确的操作姿势和焊接方法, 并且在生产实习中身体疲劳得快, 焊接质量下降,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和纠正每位学生的焊接操作姿势和焊接方法, 使学生长期保持规范的动作并多加练习, 从而使学生完成由不熟悉到熟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总之,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特别是要联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立足当前, 志在长远, 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 才能由生到熟、由不规范到规范, 熟能生巧, 学生的技术水平才能得以不断更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聪.工艺课的教学体会点滴[J].职业教育研究,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柳海民.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出版,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陈顺刚.对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6) .

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 “导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框架、案例引导、探究问题、预习试答、课堂小结、生活体验、思考练习、布置作业等环节, 根据教材作适当调整。在具体编写“导学案”时注重以下几点。

1. 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学情。

在编写“导学案”时, 注意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理清重点和难点, 熟悉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研究学生, 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 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和接受新知识的可行性, 等等。总之, 把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编写出合理、有效的“导学案”。

2. 创建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有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资料,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初的兴奋点和基础点。从教学实践来看, 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度越高, 学生越感兴趣, 越容易开展教学。因此编写“导学案”时要努力创建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由易渐难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索、学习的兴趣。

3. 合理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自主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 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导学案”思考题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成功解答问题的机会, 注意调控好思考题的难度、梯度, 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和探究,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并提高运用知识能力。

二、结合教与学, 用好“导学案”

在教学实践中, 使用“导学案”的一般过程包括:学生在课前自学“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研讨“导学案”;学生利用“导学案”练习巩固知识;依靠“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等等。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导学案”这一平台, 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使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原理的内容, 放任学生自由看书预习的话, 学生是不会对其深入思考、理解的, 预习效果一般性。而采用“导学案”就不同了, 它明确告诉了学生本课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重点和难点, 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提出有一定深度和方向性的一系列题目, 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思考,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自主预习, 减少自主学习的盲目性, 使自主学习更有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 我一般提前一至两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与“导学案”开展自主预习活动, 主要预习的栏目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框架、案例引导、探究问题、预习试答等。预习中, 要求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应努力解答好, 不能解答的也要写一些思考过程性的内容, 提出一些疑问和想法, 以备课堂上展示、交流和讨论。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自学潜力, 提高自主预习有效性, 还必须加强督促。要对学生是否自学和自学的效果作适当的检查, 当然可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我采取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把预习“导学案”在课前交上来由老师批阅。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督促学生自主预习,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努力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批阅, 老师能较全面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导学案”开展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导学案”中我根据知识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提出问题, 通过前面的自主预习, 让学生熟悉相关案例和材料, 让学生有初步的思考, 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在课堂交流、研讨时, 我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小组合作探究、小组竞答、个别抢答、辩论赛、表演赛、小黑板展示等。针对学生不同的预习情况区别对待:凡是学生可以直接解答的, 比较简单的问题, 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可以不用多讲;难度不大, 一部分学生能解决的, 可以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相互帮助解决, 教师在边上适当点评就行;难度大的、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然后由完成较好的小组上台交流合作成果, 教师适当进行启发性点拨。研讨结束, 进行课堂小结, 有的还可开展生活体验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升华情感。通过课堂研讨,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中的存在问题。

3.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

在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理解、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 应及时加以练习,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偏差和失误。我主要有采用两种练习方法。

(1) 单个知识点练习。在编写的“导学案”中, 每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知识点学习后, 可针对新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 也可根据该知识点内涵和外延, 设计一组练习题, 以检查学生是否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把握该知识点。

(2) 综合知识性练习。在一节课的新知识学习结束后, 可选择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来练习。考查知识跨度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本书, 甚至跨年级, 题目更注重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比较和不同, 更注重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当然, 设计练习题应注意:题目不一定多, 但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要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而且要有利于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在题型上要新颖多样, 可灵活采用单项选择、判断填空、辨别分析、材料理解等类型。

通过练习来反复考量知识, 学生真正地抓住知识的关键, 掌握知识的灵魂,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4. 依靠“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复习

运用“导学案”自主复习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各框题“导学案”本身基本上已涵盖了书本知识的绝大部分内容, 当学生把各章节的“导学案”汇总后, 装订成册, 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在考前复习时学生可以翻阅“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性”自主复习;在做练习卷遇到难题时查阅“导学案”, 有启发性的作用;政治学课开卷考试时更可作为查阅的重要资料。二是可编写专题复习“导学案”。每框题的“导学案”常常把一个知识拆解的很零碎, 有时并不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知识点, 不利于构建成更大的知识框架体系, 而复习“导学案”正可弥补框题“导学案”的不足。

在编写专题的复习“导学案”时, 应注意如下几点: (1) 尽量不与框题“导学案”中的内容和题目重复; (2) 注重单元知识或整本书知识的框架体系; (3) 注重各课、各单元相互联系的有跨度的知识点, 并将这些知识点整合在一起; (4) 在复习“导学案”中尽量练习综合型的题目; (5) 尽量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由一个知识联想到其他更多的知识点。

总之,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当然, 任何教学模式总是有利有弊, 这个平台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使之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更有效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已成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初中政治课的角度, 积极实践和探索“导学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有效作用, 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尽力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成效。

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减负增效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如何精心编制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谈谈导学案的编制以及课堂教学的常见环节(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由分组成,将课前、课堂和课后几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第一部分为课前导学,包括:目标导学、概念导学和自学检测。

目标导学主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列出了下列教学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②学会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理解“化曲为直”的思想。③重点: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难点:平衡摩擦力;理解实验的条件。通过目标引领,使学生自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的实施

课堂上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课堂展示预习情况。这里由学生主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说,既希望自己上讲台,又担心讲不好失面子。学生思想上有了压力,学习上就有了动力。而且在课堂展示中,当一个学生讲解时,其他同学注意力都十分集中,看台上的同学哪一点讲得不对,哪一处概念不清,哪一点又比自己考虑得全面深刻。当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有争议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争论不休的问题,由老师当场解释,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思考的盲点在哪里,便于在下一环节中解决。

2.课堂探究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启发性的思维带动学生自己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活跃了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平衡摩擦力问题上,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水平面上小车受几个力?斜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受力情况?摩擦力怎么计算?从等效的角度来看,此时小车的受力如何?再如:数据处理时告诉学生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公式法:猜测两物理量是否满足下列关系,然后得出结论。二是图像法:选定横坐标、纵坐标,看描绘的图像形状。若图像是曲线,关系不明,可以变换坐标,化曲为直,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已做了预习工作,对上课内容有所了解,易于加快课堂节奏。导学案是学生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资料,具有较强的使用和保存价值。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导学案,争取让学生在学案上提供的有限的范围内尽早地熟悉更深层次的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导学案要落实学法指导,最大化地达成增效减负

边城3学生版 新课改 导学案 篇4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清将门之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凤凰镇草城(今沱江镇)。原名岳焕,笔名懋林、上官碧、窄而霉斋主人、甲辰、小兵等。

民国13年12月22日在《晨报》副刊第一次发表文章《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北京大学工作及学习期间,出作品集《鸭子》。民国18年(27岁)始,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民国22年(31岁)起在北平编辑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民国28—3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民国35—3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此间,从事业余写作,并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他的近500万字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代表作有《边城》、《从文自传》等。其作品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城市各阶层人,但主要写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被誉为乡土作家。

沈从文是国际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历史学会会员,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从第二届起任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边城》简介

《边城》发表于1934年。由于教材课文为原文节选,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特将小说全文梗概介绍如下:

大约在民国初年,在山清水秀的川湘交界的偏远山区,有个背山面水的小镇茶峒。这座边城民风朴实,人心善良,好似世外桃源。茶峒城外临水的一线称为水街,水街相当于一处水旱码头,是两省贸易物资的一个集散地。水街有位德高望重的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即老大)天保和二老(即老二)傩送,从小受到父亲很好的调教,能够吃苦耐劳,很有本事,而且淳朴善良。离茶峒不远的溪水上住着管摆渡船的祖孙二人,爷爷年已七旬,带着十几岁的外孙女翠翠,过着朴素宁静的日子,相依为命。美丽的少女翠翠已经出落得引人注目。大老天保看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打算将来娶翠翠为妻,继承老船夫的工作,为人摆渡。在一次端午节上城看赛船时,情窦初开的翠翠与二老傩送邂逅,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是一直羞于表露。差不多同时,山里的王团总要以一座水上碾坊为嫁妆,把女儿许配给茶峒最漂亮的小伙二老傩送,请人说亲。而这时船总顺顺也托杨马兵找老船夫给大儿子天保说亲。

老船夫得知大老天保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嫁给大老,不料翠翠却早已有了意中人。大老得知弟弟也爱上了翠翠而且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心中很是苦恼。兄弟二人情同手足,自然不能做生死决斗,于是相约到渡口对溪高崖上轮流为翠翠唱歌,看谁能最终把翠翠的心唱动。按当地习俗要为心上人唱歌三年六个月。大老自知唱歌比不过弟弟,郁闷不乐,为了成全弟弟,独自乘船外出经商,不幸在险滩落水而亡。噩耗传来,1

二老傩送十分悲痛和内疚,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上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长辞。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为人摆渡,同时有所期待。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13至15章。第13章写的是翠翠爱情的萌动和对爷爷的依恋,第14章写的是翠翠甜美的梦境和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暗地探访大老天保的情形,第15章写的是爷爷小心探询翠翠的心事和翠翠对傩送情歌的期待。

(三)《边城》的主题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而关于《边城》小说的主题,历来有种种说法,不少人认为作者似乎是厌倦了现代文明造成的社会弊端,惋惜美好自然和淳朴民风的丧失,于是在唱一首挽歌,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也有不少评论家反对这个看法,认为作品另有所求。当然,我们不妨沿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来思考一下该作品的主题。

沈从文自己说过:“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地方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陈迹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和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还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他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涉及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有人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更全部是误解(沈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就把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狠狠地嘲笑了一下)。《边城》(和沈先生的其他作品)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

看来,《边城》的创作动因与“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问题密不可分的,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出场的和没有出场的,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翠翠和她的外祖父。从课文节选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以

下内容。

1.翠翠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这位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翠翠对外祖父深切的爱和对爱情的朦胧的向往。翠翠的母亲当年跟一个军人秘密相恋怀孕后,远走不成,先后自杀殉情。翠翠从出生就由外祖父抚养,她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充满强烈的依恋。内心躁动不安、孤单寂寞时,她渴望爷爷能在她身边,让心灵有所依傍;爷爷兴致好时,她爱傍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讲故事,吹曲子,唱歌。祖孙分离时的情景,即使是出于她恶作剧的想象,也会让她一颗“小小心子”“跳跃不已”。朦胧的爱情已开始在她的心中萌动,心事开始变得复杂。她的梦境由于有了二老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妈妈那凄美的爱情故事令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作者把翠翠在亲情和爱情中的情感体验、行为举止描写得生动真切,充分展示了一个少女天真、纯洁的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笔下,翠翠不止是爷爷的外孙女,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湘西边城淳厚的风土人情和清风、丽日、清山、绿水一起陶冶了她,给了她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从翠翠身上,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古朴清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爷爷

爷爷一生勤劳,善良淳朴,翠翠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他所有的亲情。他期盼翠翠享受爱情的幸福,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他暗中为翠翠的婚事操心,当得知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在爱情的“文明决斗”失败后驾船远走辰州,老人心情沉重。他既对翠翠与傩送的恋情抱着很大的希望,又怕翠翠不是那个有磨坊作陪嫁的团总之女的对手,因而怀着隐忧。这位撑摆渡船的爷爷身上也极为自然地融合着淳厚、善良、慈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天保与傩送

大老天保与二老傩送也是小说侧面刻画的两个重要人物。其间的手足之情感人肺腑。当兄弟二人发现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姑娘的时候,他们一没有反目,二没有相让,他们决定公平地接受姑娘的选择。由于哥哥走“车路”先行了一步,就由弟弟走“马路”先唱歌。没想到一唱成定局,哥哥默默地带着失恋远走他乡意外而亡,弟弟因此心灰意冷。这又是一种纯真的、化解不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

(五)小说的艺术手法

1.细致微妙的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既微妙又细致。比如,小说中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之情的语段: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

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此外,例如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都表现了少女心中孤寂的情思。又如翠翠听了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又分明是翠翠心中爱情的萌动和神往。

2.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小说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城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且又以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动。比如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如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夜半情歌的期待以及少女的一片纯情;最为精彩的当属爷爷给翠翠讲述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时的那一番环境描写: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在作者笔下,月夜是那样静谧、安详,宛如明丽宁静、纤尘未染的童话世界,而翠翠母亲殉情的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娓娓道来,则显得是那样的清纯与凄惋。

二、能力训练、检测

1.请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红字注音

烘烤()逢场()喁喁()黝黑()

焖饭()啼啭()悲悯()傩送()

涎皮()甬道()船舷()莞尔()

蒿艾()胡诌()碾坊()依傍()

2.下列加红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埋没 埋伏 埋头 埋怨

B.甬道 涌现 怂恿 蝉蛹

C.薄弱 薄云 薄膜 日薄西山

D.芝艾俱焚 期期艾艾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3.下列判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边城》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充满凄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灵。

B.文章中几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这样写,是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铺垫,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她坚强一些。

C.文章中几次提到翠翠的梦境,写她摘虎耳草,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其中的“柔软”里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

阅读下边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在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欧也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步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有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

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首,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4.“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答:“取舍标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以内)

“堂皇形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以内)

5.(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第二、六两节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要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篇5

学习目标

一、通过阅读小说,探究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二、掌握小说写人的基本特点

三、通过阅读把握人物现象

教学方式

一、以学生阅读为主体,老师适当点评

二、不同观点分组讨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链接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山东文登人。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4卷等。《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已》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奖。共发表作品200万字。国家一级作家。

二、内容探究

1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讨论:第一部分中妈妈内心有何种矛盾,她是怎么解决的?

明确:

3讨论:身处贫寒,“我”买毛线的钱是哪来的?

明确:

4讨论:这么艰难的节省却为给儿子买玩具而放弃买毛线,这个妈妈是否太溺爱孩子了?

明确:

5讨论:第二部分中再次出现的一个情节上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是怎么化解的?明确:

6讨论:当儿子把一个女孩子的大号变形金刚弄坏并且决定向这个同学去道歉时,为何“我”如此紧张?

明确:

7讨论:儿子为何就断定那家人会原谅自己而勇敢地去用道歉解决问题?明确:

8讨论:“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 1

世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9讨论:“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是什么意思?

明确:

10讨论:“人有时飞快地迎着一个东西跑过去,其实是为了躲开它”是什么意思?

明确:

三、内容分析

1讨论:文中几次写到“我”吻儿子,为什么要吻儿子?

明确:

2讨论:当丈夫要打儿子时,“我”为何阻拦?之后“我”为何又亲手打了儿子?明确:

3讨论:为什么打完儿子“我”会肯定这不是最后一次?

明确:

四、人物分析

你认为这一家三口身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1、儿子:

2、我”:

3、丈夫 :

五、写作特点分析

六 拓展

思考: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当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左的时候你将如何?

七、拓展迁移与发散思维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珍 惜 愤 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唯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唯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1.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

12.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3.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1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入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据,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篇6

上海市莘光学校 陈 晨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效果。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一)、“学案导学”法的基本概念

“学案导学”是指教学过程以师生共同编写和使用“学案”为载体,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教案”与“学案”的不同内涵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的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学案”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结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三)、“学案导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学案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有深化和拓展,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2、梯度性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这就要求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障碍,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这样才有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

3、量力性原则。学案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的复杂问题,都易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方法性原则。强化学法指导,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系统性原则。即设计的学案要尽可能地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四)、“学案导学”的基本内容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学习目标: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学习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验证的材料等,编写时,基础知识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

3、学法指津: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规律性的东西。

4、训练与评价: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可作为课下作业。

5、知识拓展:在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的课外读物材料。包括科学史、科学成果介绍等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为培养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的。

三、“学案导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笔者在课堂教学开展了一些“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尝试,大致分为:以案自学、示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点拨精讲、总结归纳;实践反馈、方法提炼,几个步骤。下面笔者以“探究针孔相机的成像特点及其成像原理”一课为例,展开阐述。

1、以案自学、示案导学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并课前制作针孔相机,从而了解针孔相机的结构组成。运用“重温儿时的手影游戏”激情引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手影的原因,从而回顾复习“光是沿直线进行传播”这一知识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同时,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材料”,来了解古人的研究成果,体会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设有“活动目标”、“实验指导”及“活动过程”。“活动目标”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活动之前都明白完成这项活动的目的;而“实验指导”能够很有效地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主动探究的过程;“活动过程”能够提供充分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还学生探究的空间。

设计活动“体验古人观察到的现象”,初步体验利用针孔相机观察发光二极管在屏幕上的成像情形。这个活动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行准确观察并描述的现象,属于比较容易的阶段。而后又设计“共同揭开针孔成像的奥秘”活动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在学案提供“可供借鉴的探究主题”,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进一步问“你还有哪些想探究的主题?”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智慧的思考,构成了“形成性资源”。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孔的形状发生改变,屏幕上的像的形状发生改变吗?”、“当把发光体远离针孔,屏幕上的像如何改变?”、“当针孔变大,屏幕上的像如何改变?”、“把两个相机套在一起,屏幕上的像会正立吗?”„„有很多的想法,是教师在课前无法预料与预设的,学习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那么多的活跃的思维,源于学生能够依据“学案”进行了自主学习,形成了自己的知识。

3、点拨精讲、总结归纳

针孔相机成像的原理是教学中的难点,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如:“发光体的光线经过小孔后,如何在屏幕上成像?”,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针孔扩大后,屏幕上的成像情况发生改变”的原因,是难点中的难点,采取的是教师引导、指导点拨,使学生能够根据前面已学知识来理解这个难点。

4、实践反馈、方法提炼

在学案的设计中,安排了“训练与评价”的环节,目的是能够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效果。

在学案设计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将发光二极管顺时针旋转,屏幕上的像如何旋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与猜测,经过实验发现并得到学习科学的启示。

四、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还应该尽可能的挖掘各课节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1)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2)情感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

2、教师要在“导”字下功夫:

(1)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读:开始教师要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

(3)导议: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讨论;(4)导练:重点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篇7

一、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接受新知识, 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 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才能搞清思路, 抓住要点, 解决难点。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查预习效果的手段, 所以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自觉去预习, 即使有预习的学生也仅仅是看看教材, 走马观花, 没有对内容认真思考。并且, 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教师在第二天上课会讲授, 有预习与没预习差别不大。久而久之, 学生就丧失了预习的热情。导学案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 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一个载体。以人教版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二课时的导学案为例, 学习目标是: (1)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解决相关问题。而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及其应用。在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这一课时学习目标、重难点, 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标, 预习时目标明确, 能结合学习目标进行思考, 利于学生深入钻研教材,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效果显著提高。预习后有相应的习题对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完成这些检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 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能带着问题参加第二天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要求提前预习, 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课堂积极思考的习惯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不深思而得者, 其得易失”。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传统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的知识是教师讲授的方式传给学生, 受教学时间限制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限, 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 教师就急着把结果呈现出给学生。慢慢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只要记住教师的授课内容就行。因此,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手记笔记的多, 动脑思考的少, 有的甚至根本不思考。造成号称思维体操的数学学习变成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案导学过程中, 由于有预习作基础, 对本节学习相关联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具备了探究的基础, 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探究, 并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如课前预习, 我们让学生复习了轴对称的知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 预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 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题, 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二探究的基础知识, 为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铺平了道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才会有所得。同时, 我们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多梯度进行, 使全部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并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导学案教学中为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 加上教师适时的指导, 让学生参与整个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 也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手脑并用。学生由课堂中听众、观众变为课堂的主角, 角色的改变, 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也隨之改变。

三、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系统性强, 知识的链条前后衔接, 环环相扣。若在中间缺失一环, 那么对新知识的学习便会极为困难, 甚至无从下手, 因此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复习显得极为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大都是以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础为起点来安排教学, 所以不可能对关联知识进行全部复习。对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觉得困难, 如果没有及时解决, 会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 慢慢就成为学困生。导学案非常重视学生复习习惯的培养, 在导学案中专门设置复习环节, 复习的内容包括前一节学习知识和与本节课相关联知识的复习。在关联知识的复习中, 我们列出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知识点, 复习的重点。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我们在导学案中列出与本节相关知识有: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等。然后, 我们有针对性地列出几题相关复习检测题, 让学生自我检测。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复习, 学生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 教师也对复习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导学案中针对新知识的学习专门设置了复习关联知识的板块, 逐步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最终达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结反思的过程是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使自己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的效率, 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导学案中为加强学生反思能力, 培养反思习惯对反思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指导。学案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回顾反思的问题, 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 拓宽思路, 优化思维方式;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反思解题途径, 使解题经验得到及时的提炼和概括;反思解题规律;反思数学思想方法, 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 互相学习, 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每节课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得失, 明确努力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生从中尝到反思带来的效益, 学习效率提高了, 成绩进步了。渐渐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反思了, 逐渐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篇8

一、落实预习导学,让学生自主性阅读

语文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课后反思三大板块,其中预习导学部分一般又涵括资料链接、字词整理、整体感知、预习疑难等,相比较其他学科,内容多、容量大,充分将语文课堂内容前置化,为课堂开展有效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实际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并未真正养成,学生自主性阅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进行强化。

1.提前批改,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导学”的步骤逐一完成预习工作。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阅读,教师应对导学部分的书面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反馈,具体到人名人数,对认真高质完成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班级加分激励措施,对敷衍应付的同学给予委婉批评,营造班级学生人人都要主动预习,人人都要预习充分的氛围,为课堂深入阅读做充分的铺垫。

2.分组交流,成果展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预习导学部分的作业情况点评由教师完成,而订正应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组让学生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交流:作者作品及背景的扩展内容、词语音型义的纠正、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等。教师如果适时辅以投影的考查,并有意让那些自主阅读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无疑进一步激发全班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这也为课堂阅读探究掀起了小的高潮。

二、抓住动态生成,让学生原生态阅读

在运用导学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是学习目标,这样的语文的课堂阅读,看起来是有效的,但却不是原生态的。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应当来自于学生阅读的动态生成,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渐形成原生态阅读的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在预习导学的引领下,对文本已经进行了自主阅读,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对学生初次生成的阅读疑难进行讨论、总结、提炼,并结合文本、自身与学生,加以整合,突出学生的阅读需要,对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以主要问题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2.捕捉思维亮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作家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动态的生成新的阅读要求,教师切不可认为已经完成学习目标而置之不理,更不应该一切惟导学案出发,僵化课堂阅读,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思维的亮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个性化阅读

导学案推行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模式化,语文阅读教学亦不例外,一般包括:了解作者背景、疏通字词、整体感知、人物分析、主旨探究、语句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阅读模式程式化,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运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1.模式多样,指导学生个性阅读

不是每篇阅读课的导学案的制作都是一种模式,现代文阅读要突出形象和手法的训练、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但同样是现代文,因为课型的不一样,阅读的重难点应该不一样。古文阅读则要突出字词句的理解阅读,但同样是古文,理解字词句的侧重点又不一样。作为教师,要恰当地取舍,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当以不同的学导案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

例如:笔者在上《雷电颂》一文时,对朗读艺术进行专题指导,以读代讲,以读代析,要求每一位学生自我体验,读出风格,增加了小组朗诵比赛的环节,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朗读、全班展示。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体验与思考,将文章演绎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2.分层评价,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语文阅读的主角是学生,而学生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适时引入分层评价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都都到个性阅读的张扬。对于浅显的阅读内容应当让层次低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其阅读的成果加以及时的肯定;反之,则有较高层次的学生交流,对其阅读的体验加以充分的引导,促使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个性思考。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媒介。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需要教师把语文阅读的课堂主角还给那些充满激情、富于创造的鲜活的学生们,让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开展自主、作合、探究活动;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始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营造张弛有度、动态有序的课堂氛围,让语文阅读进入和谐的境界。

上一篇:实验幼儿园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下一篇:进销存财务一体化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