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牛郎织女(精选10篇)

牛郎织女 篇1

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织出层层叠叠、璀璨夺目的美丽云彩,而且这云彩又能随着时间和季节变幻它们的颜色。她织的是“天衣”,就是给天做的衣裳。虽然碧蓝如洗的天空很美丽,但是天空和人一样,也是要芽衣服的,它穿上了衣服就更美丽。相传天衣是没有缝的,因为它是天上的神仙织出来的。做这种工作,除了织女而外,还有别的六位年轻的仙女,都是织女的姐妹,也都是天上的织造能手。织女在他们当中,是心灵手巧的、最勤勉、最努力的一个。

在人间,有一个叫牛郎的男子。他的父母很早死了,他从小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哥哥嫂子自私冷淡,看他不顺眼,常常虐待他。哥嫂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被褥,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牛郎总是爱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牛郎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简直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他们两个是如影随形的伴侣;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不辞劳苦的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老是挑很好的、青翠碧绿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即便是在家里吃的干草,也要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淘洗得干干净净的。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有牛虻的时候,牛郎就亲自拿着蒲扇,给牛打飞虫,并且让它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放牛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千干净净的地方住,牛也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有人在他的跟前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有滋有味的。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踉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牛郎还是觉得美中不足,心里想:要是牛能说话,把它知道的和了解的万事万物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呀!

靠了老牛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劳动,牛郎在荒野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屋子。一两年后,居然营建了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一天,老牛忽然口吐人言,开口说话:“牛郎,你年纪也不小了,一个人过日子太寂寞,应该找个妻子。”

牛郎十分吃惊,他回答说:“原来你真的通人性?还会说话?”

“我看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心里十分不忍。明天在南山的小河里,会有七个美丽的女子来游玩,她们是天上的仙女。你一定要抓住机会,只要你拿了她们的衣服,仙女就会留下来做你的妻子。”说完这些话,老牛又扭过头继续吃草。

牛郎就按照老牛的话去做,第二天悄悄去到河岸边的芦苇丛里躲着。

由于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上,劳累不用说,自由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白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一下人间的景物。她把这个想头跟别的仙女说了。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那天下午,王母娘娘喝酿造千年的葡萄美酒,多喝了点儿,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看样子不见得马上就醒,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偷偷地溜出来,一齐飞到人间。她们飞到湖边,看见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澄清见底的湖水里洗澡。她们在水边嬉水,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顷刻之间,绿波荡漾的水面上就好像绽开了朵朵的白莲。美女们各个容貌艳丽,婀娜多姿。牛郎目不转睛,惊艳不已。

牛郎觉得七个仙女里面最漂亮的是最小的那个,也就是织女。于是他从芦苇里跑出来,从青草岸上仙女们的衣裳堆里夺取了织女的衣裳。惊骇的仙女们乱纷纷地急忙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四下惊飞逃散,河里就只剩下那个没有办法逃走的可怜的织女。

牛郎向她说,她要答应做他的妻子,他才能还给她衣裳。

再说,终年在天庭劳作的织女其实心里很向往人间的生活,牛郎言语稳重,一表人才,便起了织女的爱慕之心。她又见姐妹们早已走了,天门也关上,织女没法子只得含羞地点头。

就这样,她真的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结婚以后,相亲相爱,生活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乡亲们获悉牛郎成了家,都赶来贺喜。织女就把她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众姐妹,教大家养蚕、抽丝、织锦。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贤妻,能养蚕,会抽丝,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都争着前来争购南阳绸。这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你勤我俭,不怕劳累,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就给男孩子起名字叫金童,给女孩子起名字叫玉女。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等级森严,清规戒律太多了,没有自由,乜没有幸福,所以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平平常常的生活,她喜欢跟牛郎一块儿到田野里躬耕劳作,她喜欢逗着兄妹俩嬉戏玩耍,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潺潺流过去,她喜欢听调皮的风儿轻轻地、唰唰地吹过树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织女在天庭所没有经历过的。和牛郎、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织女感觉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并且抓她回天庭。

再说天庭上,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罚她们,把她们关在黑屋子里。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最厉害的惩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王母娘娘怕天神办事疏虞,还亲自跟来观察动静。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了,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牛郎赶到家里,只见梭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呜呜痛苦。牛郎想:“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牛郎出门一看,四顾茫然。天上人间,仙凡异路,怎么能相通,可是怎么能上天呢?

老牛在牛圈里又说:“牛郎,牛郎,王母带了天神抓走了织女。别着急。我已经快不行了。等我死了,你剥下我的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庭去。”老牛说完话,马上倒地死去。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宅的话去做了。

牛郎心里痛惜又失去了一个亲人,但是找回织女要紧。他就披了老牛的皮,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追上天去。

牛郎到了天上,风一样地穿行在灿烂的群星之间,那银河,己经遥遥在望,隔河的织女,也仿佛可以看见。牛郎大喜过望,孩子们招着小手儿齐声欢呼妈妈。

哪知道刚跑到银河,正想要涉过那清浅的小河时,从更高的天空中忽然伸下来一只女人的大手。原来是王母娘娘着急了,拨下她头上的金簪,沿着银河这么一划,清浅的银河马上变成波澜滚滚的天河。

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近在咫尺,却不能靠近。悲痛欲绝的牛郎放下两个孩子,用箩筐去舀那天河的水。箩筐滴滴答答地漏水,但牛郎执着地舀着。他舀得倦乏了,儿女们又合力用他们稚弱的小手来帮爸爸。织女因为终日哭泣,憔悴不堪,王母娘娘见到也于心不忍,于是王母娘娘就去觐见天帝,为织女说情。天帝恩准织女与牛郎每年七月初七见面一次。相见的时候,由喜鹊来替他们搭桥。夫妻俩就在鹊桥上相会,诉说衷情。据说,这一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你坐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他们小声说话的声音呢。织女见了牛郎,免不得悲哀哭泣,这时大地上往往就是一阵细雨纷纷。

牛郎织女 篇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讲故事吗?

生:讲故事的时候要区分不同角色的语调。

师:(出示句子:哇!这么多人啊!大家好!呵呵呵!)请从小绵羊、大熊、老牛、狮子中,任选两种角色,用它们的语调讲一讲这句话。

(生模仿说话)

【点评:课前的热身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课上培养学生绘声绘色讲故事奠定了基础。】

一、反馈预习,了解“传说”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了解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让我牵肠挂肚。

师:通过对牛郎的了解,你可以把哪个词语送给他?

生:忠厚老实。

师:通过对织女的了解,你可以把哪个词语送给她?

生:勤劳善良。

师:什么叫传说?通过口传下去,想到哪个词?

生:口口相传。

师:“说”就是———

生:爱说爱道。

师:可以说“津津乐道”。

师:传说就是老百姓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故事。通过我们的学习不仅要让传说故事流传在纸上,更要学会讲这个故事。

【点评:与学生聊预习收获,了解学生对文本及主人公的初步认识,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体现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名言:“如果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接着通过解释“什么是传说”来揭示文本文体———古代民间传说故事。北大钱理群教授指出:要读懂并讲清一篇文章,关键要弄清其文体。在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要教会学生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阅读。】

二、聚焦重点,学讲故事

师:学会讲故事,把重要的、关键的情节讲好,才能引人入胜,这就是讲故事的第一个诀窍———抓重点。快速浏览课文,把重要的情节画出来,若能再拟一个小标题就更好了!

【点评:揭示讲故事的第一个诀窍“抓重点”。讲故事的前提是阅读故事,顺势切入精读,梳理几个关键情节,为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服务。】

(学生自主标注,教师巡视,相机表扬用不同符号批注的学生。学生标注后交流,依次反馈“相依为命“”老牛说话“”结为夫妻“”老牛去世“”追赶织女”五个情节的小标题。)

师:最后一个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怎么说?

生:鹊桥会。

师:用七个字概括,可以把人物加进去,怎么说?

生:牛郎织女鹊桥会。

师:用八个字呢?

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师:把小标题连起来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生借助情节小标题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讲故事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讲着讲着忘词了。但你只要记住小标题就忘不了了!

师:在书上批注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最重要、最需要特别讲清楚的部分。可以用词语或者短语在书上简单批注这样选择的原因。

(学生批注后交流自己批注的情节:老牛讲话情节,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第5 自然段老牛的第二次出场;牛郎追织女,鹊桥相会。)

师:最有意思的是哪个情节?

生“:老牛说话”情节。

师:用四个字概括,老牛不仅会说话,还能———

生:预知未来。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牛吗?这可是一头神牛。这就是传说的特点之一 ———幻想神奇。

【点评:用小标题概括内容是常用的方法。虞老师的做法有四点新意:一是用三个字、七个字、八个字分别来概括小标题,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锤炼词句的能力。二是将小标题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解决了篇幅长不易把握文章大意的难点。三是用标题作为讲故事的提纲,便于记忆,解决了讲故事易忘词的问题。四是由概括小标题“预知未来”到感悟“这是神牛”,再到总结民间传说故事“幻想神奇”特点,过渡自然巧妙,水到渠成。】

师: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情节。(教师从举手的学生中选出一名,悄悄面授技巧。该生分角色说话时运用了不同的语气。)

师:咱们班谁能超过他?(再请一名学生讲,然后教师讲,加上了回声效果。)

师:加回声合适吗?

生:合适,显出了老牛很神,牛棚很静。

师:回声增加了神秘感,读的时候要渐弱,尝试读读最后一句。

(生练读)

【点评:这是第一处练习讲故事的环节,教师运用小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用老牛的语气来说话,惟妙惟肖。出人意料的是虞老师的范读加入了老牛说话时的回声,学生纷纷效仿,带来了第一个讲故事的高潮。】

师:这段民间语言很有特点。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每读到这句,我就想起妈妈跟我讲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生:前一句话末尾的词是后一句话开头的词。

师:再找找,这句话去掉可以,但讲故事时味道就淡了,加上它可以吊人的胃口,是哪句?

生“:是谁叫他呢?”

师:这就是用问题设置悬念,请在后面的文字中找出这样的悬念。

生“:这姑娘是谁呢?”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

师:设置悬念,让听故事的人很想往下听,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又一个特点。把这样的悬念讲好了,讲故事的味道就浓了。

(生试着表演老牛说的话)

【点评:虞老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由学习《牛郎织女》这一个故事,了解民间故事“顶针句式”的语言特点和“设置悬念”的内容特点。不仅如此,还顺势引导学生悟到“抓住悬念”是讲好故事的又一个诀窍。】

(师出示: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

师:这个自然段埋下了什么伏笔?

生:老牛将死。

师:这是一头怎样的牛?

生:忠心耿耿。

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把老牛换成别的动物行吗?

生:不行,牛郎是放牛的!

生:牛忠厚老实,与牛的象征意义有关。

师: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田里一头牛,家里一纺车;男的在田里耕作,女的在家纺织,加上儿女一双。这是当时老百姓的中国梦,所以动物不能改!

师:我们来看这10 种动物,猜猜它们的象征意义。(出示,生完成如下)

鸽子———和平友谊

海鸥———勇敢搏击

黄牛———忠诚勤劳

骆驼———任重道远

蚂蚁———勤劳团结

蜜蜂———勤劳无私

松鼠———乖巧伶俐

喜鹊———吉祥如意

犀牛———性格暴躁

绵羊———温顺和善

师:民间传说中的动物不是随便设置的,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关。

【点评:虞老师请教学生能不能把老牛换成别的动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到主人公牛郎的身份,想到了牛的忠厚老实。接着,教师点明这与古代劳动人民的“中国梦”有关。在师生会心的笑声中,将从古至今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观念与民间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根植于学生心中。最后,猜猜10 种动物的象征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体会到民间故事中动物的设置与其本质特征有关。】

师:老牛将死这段话,还能用回声吗?语调要———(生:低沉。)语速要———(生:断断续续的。)

(师指3 名学生先后朗读,提示注意表情,注意老牛将死时的气息微弱。)

【评析:在学生模仿老牛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又一个讲故事的高潮到来了。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老牛将死的这段话还能用回声吗?这就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自然想到老牛气息奄奄时说话的情形。接着,提示学生老牛说话时的语调和语速。学生在反复练说中,将文中本来连续的句子,创造性地变成断断续续的句子,达到了入境移情,根据角色需要讲故事的目的。】

(师出示: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师:织女离开前喊的话该怎样讲?(出示) 采用对比读的方式,感受有什么不同?

“ 快———去———找———爸———爸!”

“快———去———找———爸———爸!”

(学生练习,当用第二种方式读的时候,声音由强到弱,由近及远。)

【点评:第三处讲故事的指导虞老师采取了“变换字号大小”对比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变换字号”来读,就是声音要由强变弱,更能体现织女越飞越远,更符合当时的情形。在学生争先恐后的朗读和讲述中,掀起了第三个讲故事的高潮!】

三、拓展阅读,想象续编

师:“追织女”一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生:牛郎披上牛皮就会飞了,很神奇!

师:解开了设置的悬念。

师:还有一个故事的情节与这个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出示《白蛇传》“水漫金山”片段,学生读并感受。)

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你波浪怎样大,总是漫不过去。

师:没有幻想就没有民间传说故事。

师:请教一个问题:不是披着牛皮吗?牛郎怎么就飞不过去了呢?(提示学生在与“水漫金山”片段的对比阅读中找依据。)

师:我们一起讲故事:王母娘娘划下了天河……牛郎飞近了一尺———(生:天河就高了一尺。)牛郎飞近了一丈———(生:天河就高了一丈。)任凭牛郎怎么飞,就是飞不过去!

师:结局“鹊桥相会”有没有悬念?你能设上悬念吗?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得更加扣人心弦。这个大家课后做一做。

师:我搜集的《牛郎织女》故事版本很多,你们再比较着读一读。(出示众多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封面,并出示作业:阅读四大民间故事《梁祝》《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

【点评:通过拓展对比阅读《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片段,进一步了解民间传说故事“幻想神奇”的特点,为学生“添加想象”创编故事埋下伏笔,实现了由“读故事”到“讲故事”再到“编故事”的三级跳跃。最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来读,进而拓展阅读四大民间故事,将学生引入民间故事天地,做一个爱读故事、会讲故事的民间文学的传承者!】

总评:

一、学什么

先看虞老师通过 《牛郎织女》这个民间传说故事在引导学生“学什么”。

1. 认识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

不同于一般的写人记事类文章,民间传说故事自有其特点。随着学生围绕文本初步感知、披文入情、师生对话的深入,自然而然引出民间传说在语言、内容、象征等方面的诸多特点,如“悬念巧”“幻想奇”“口口相传”“版本众多”“动物的象征意义”等。学生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自悟自得,更加了解了民间传说故事的一般特点,增强了文体意识,培养了语感。

2. 学会讲故事的诀窍

在开课之前的热身活动中,学生就提到讲故事的诀窍是要“区分角色的腔调”,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用两种不同角色的语气来说话,既活跃了气氛,又为讲故事奠定了基础。在第一处讲故事环节,教师在学生区分角色语气绘声绘色朗读的基础上,示范了加回声朗读的方法,这种新奇的朗读方法,将学生带入了情境,激发了学生朗读、讲述的兴趣。在第二处讲故事环节,教师采用“变换字号”朗读的方法,使学生一下顿悟声音应该由强渐弱。这两处指导讲故事的方法别具匠心,营造了强烈的时空感,易于进入故事情境、进入人物角色。

二、怎么学

牛郎织女 浪漫七夕 篇3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关于七夕,闽南有很多美丽的故事,趋于一致的都与牛郎织女有关。而每个故事中,喜鹊都是其中重要喜剧配角。

泉州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从小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天上七个仙女下凡,其中第七个与牛郎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王母娘娘知道以后很生气,就将七仙女抓回天上。于是,牛郎就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去追。王母娘娘拔下头发上的银针丢过去阻隔他们,于是有了银河。直到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会纷纷飞至天河上,为之搭桥,名曰“鹊桥”,通过鹊桥牛郎和织女才得以见面。人们说,七夕当天不见喜鹊,是因为喜鹊都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都秃顶,就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而七夕的晚上,也会经常下点小雨,民间解释是牛郎织女相会了,两个人喜极而泣,或是分手时依恋不舍,挥泪告别。

民间广为流传的是据说天帝原来的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是喜鹊“报错喜”,错传为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日相会。这是喜鹊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在七夕大清早,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会牛郎。

厦门有关七夕的传说,牛郎织女原为天上的夫妇星宿,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但是牛郎很懒惰,每日的碗筷都不洗,到每年七月初七就累积360块碗,都要织女帮着洗,等织女洗完了,已经没有功夫和他相会。因此,织女埋怨鹊鸟误传,使他们不能时常相会,就捉了鹊鸟去拔毛,所以,每年七月七日这天鹊鸟连影都没,若是有,每只鹊鸟的头,便一根毛都没有。鹊鸟何辜,为了牛郎织女的恩怨,头部不是被牛蹂踏致秃,就是要当搬运工送那么多化妆品到天上,还要被抓去拔毛,的确很逗,也很值得玩味。不过,如果少了这只喜鹊,故事也不好玩了。

在台湾,七夕节又被叫“情人节”、“女儿节”,是“时年八节”中最富浪漫色彩的节日。牛郎织女、天仙配故事中争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团聚,以及对夫妻恩爱、耕织自足生活勇敢追求始终是台湾七夕节的主题之一。台北有一座叫“照明宫”的情人庙,庙中塑有牛郎织女的蜡像,仿佛真人一般。每到七夕节这天,一对对情侣从各地涌向情人庙朝觐,立下他们的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如今,闽南地区也渐渐将七夕当成了属于自己的情人节。

那么,七夕究竟缘何兴起呢?

普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的七夕民俗发端于汉代,南北朝时由皇家传入民间,唐宋以后大为盛行。无疑,她是中华汉民族源远流长的一个节日。古代虽然流传着许多咏诵“鹊桥”爱情的诗歌,比如脍炙人口的秦观的《鹊桥仙》。但准确来说,七夕其实不是古人的“情人节”。在古代中原,七夕则具有“乞巧”“斗巧”的说法,七夕(“乞巧节”)是妇女的节日,反而是元宵节更像情人约会的节日。如果从闽南的民俗来看,尤为如此。 每年盛况空前的泉州正月十五游花灯民俗,由来已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古代类似元宵节或踏青才是青年男女社交和约会的平台;古代中原的习俗是,每年在这一天晚上,女子们穿针乞巧,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闽南地区以前也有“乞巧”“斗巧”的习俗,但多不很重“乞巧”。有的地方妇女这一天捉一只蜘蛛,放在小盒中,第二天看其结网情况,判断自己巧不巧;闽南妇女,会在这一天制白酒(米酒),让亲友品尝,PK烹饪;姑娘们则缝制香蘘、香袋,赠送长辈、亲朋好友或心上人;小姑娘还悄悄缝三寸小绣花鞋,鞋里装上糖冬瓜、红枣、瓜子、糖果,在夜深人静后,到厕所拜“东新娘仔”,一边拜,一边舞蹈,一边轻唱一首《东新娘仔》的歌谣……看来,闽南女性也有风情万种的时候。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七娘妈是民间十分盛行崇拜,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中午时分,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桥七乘,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共庆“七娘妈生”。七月初七日相会,七小姐忙着约会,还要分身来庆生,这真的是个美丽的误会。在闽南古代,民间也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泉州府志《风俗篇》记载七夕陈瓜豆及果,小儿拜天孙,解续命缕”,按照这个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在七夕,还要解去新生儿在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用五色丝线搓成的“续命缕”,将“续命缕”和香粉做成一包掷置屋顶上。到十六岁那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已经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洗契”可以说是闽南地区的成年礼。台湾民间目前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以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作为闽南人,在乡下,以前每年“七娘妈生”那天,一早就要欢快地去采七种不同的鲜花,对小朋友来说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午12点,在家中设香案,摆上这些花,连同汤圆、果蔬、油饭、胭脂、香粉等,面向天井空中,拜“七娘妈”,有的还焚送七娘亭、七娘轿。晚上时,在葡萄架下听长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说,如果仔细听,可以听到葡萄架上沙沙的声音,那是牛郎与织女在聊天;年轻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天井,也能从中看牛郎与织女相会情景……

其实,不管是在闽南,还是在台湾,七夕都很重视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民间有许多地方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云东(一称吴真人)。由于吴云东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好心的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百姓。他见许多大人小孩患有虫病,就倡导人们在七夕这天购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这天好记,期间又是石榴成熟季节。所以,民众都遵嘱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来便相沿成俗,并随着闽南移民过台湾而沿袭至今。宋代乾道年间(1165~1173年),皇帝封他为“忠显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又追封吴云东为“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在台湾,祭祀保生大帝的庙宇竟多达162座。有趣的是,台湾和漳州沿海地区,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漳州地区民间还有在七夕节用一种特殊食品祀神的习俗。这种特殊食品,漳州人俗称“白酒”,其制法是“白米蒸熟后摊凉”,酒香诱人,甜酸适宜、清爽香甜,十分可口,是酷暑中一种解暑食品。

不过,最有趣的还数漳州东山,过七夕更别具一格:家家户户“拜老婆”。七夕这一天,岛上家家户户一定会买石榴和“小管”(鱿鱼)。中午,米饭、“小管”外加几个石榴,是“拜老婆”不可或缺的东西。“拜老婆”地点就在卧室里的大床上,把上述三样摆在床中央,那个插香的小巧“香炉”,人们偏偏不叫“香炉”,而叫它为“老婆广(筒)”。从民俗的角度解读,其实其为一种生殖崇拜。看来,漳州人的节日创意一点不逊色泉州、厦门。

牛郎织女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原来”造句。

3.仔细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七、作业:用“原来”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2)学生汇报。

2、王母娘娘知道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八节至第十节。

(2)学生汇报:

(3)探讨一下王母娘娘的形象。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一)造句。

1.心急如焚——

2.霎时间——

(二)、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板书设计:

美满生活

老牛诀别

21、牛郎织女

织女被抓

携子追赶

牛郎织女 篇5

后顾,有一个孩子,父母双亡。和我哥哥嫂子住在一起,我哥哥嫂子都很不好。他们在家吃剩菜,穿坏衣服,晚上让他睡在牛棚里。

但是牛棚里的牛离他很近,他对牛也很好。因为他经常和牛住在一起,所以他给自己取名为牛郎游客。然后去小溪喝水,喝小溪里最清澈的水,让小牛饿的时候吃嫩草,生气的时候在森林里凉快一下,冷的时候躺在山坡上晒太阳,牛郎把牛棚打扫干净。牛身上没有灰尘或土地。夏天,风扇不停地扇动蚊子和苍蝇。

牛郎长大了,牛郎的父母留下了一些财产。嫂子假装对他很重要,说牛郎,你父母留下了一些财产,你应该成家。你必须赶快离开,给你一个。牛车巨人,奶牛,这些都是给你的。把剩下的钱给我们。牛郎,既然他们的态度是把我赶出去,而且他们在家里也不舒服,所以还是自己去比较好。当他们谈论牛棚的时候,他们甚至不回头就自己走了。

牛郎很高兴老牛会说话,这一点也不奇怪。有人把他带到了山脚。有一群女孩在洗澡。他们有一件衣服挂在草地上。那个人是你的丈夫和妻子。牛郎来到这里,看见树林里有几个女孩。告诉他捡起地上的裙子。女孩们一上来,你就叫我的衣服消失。这是牛郎。脱掉你的.衣服。你是我的妻子。习字是天空中的仙女。她不想在天上,因为天上没有自由。她真好。最后,牛郎和织女结婚了,生了两个孩子。

牛郎织女缩写 篇6

于是他盖了草房,种了庄稼安了家。一天晚上,老牛对牛郎说,明天在湖里戏水的姑娘中有一个是你妻子。

第二天黄昏,牛郎找到了那个姑娘,原先那个姑娘名叫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认为天上不好就和牛郎结了婚。

结婚后他们男耕女织还有了两个孩子,日子过的美满。

有一天,牛郎去喂牛,老牛又对他说,它快死了,它死后,把它的皮留下,有紧急事就披上。

天上王母娘娘明白了仙女下凡,就亲自去抓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去追,可王母娘娘划出了天河牛郎过不去了。

牛郎织女 篇7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人类社会初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广大先民对于神秘的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这种敬畏思想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主题, 而星辰作为天体的一部分, 也具有神秘莫测的特征。因此, 基于对宇宙天象的观察和想象以及对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牛郎织女”的神话才得以产生。

“牵牛”和“织女”是古时人们对于星辰的命名, 文献中最早记载“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便是《诗经·大东》, 短短几句诗歌就将天空中的星辰人格化, 构造出了“织女、银河、牵牛”这三个意象, 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提供了基本要素。

至西汉时期,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人格化已由萌芽阶段逐渐走向雏形期, 人们开始将虚无飘渺的星象神话融注于现实生活中。到东汉末期, “牵牛”“织女”这两位人物便成为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写成于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诗人以女性的视角切入, 描述了与牛郎被迫分隔在河汉两侧难以相见的痛苦。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 牛郎织女由最初毫无关联的两个星辰逐渐走向融合, 开始形成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传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该神话传说的形成期, 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牛郎织女”故事的成熟思想和大体框架, 曹丕、傅玄和曹植的等人的诗赋中均对其寄予了想象的元素, 使之成为相对完整的爱情故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南朝梁殷芸的《小说》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 天帝之子也, 年年机杼劳役, 织成云锦天衣, 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 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 责令归河东, 但使一年一度会。”此时, 该传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发展与最终结局都已经形成。六朝时代男子仙女的主题在这一故事中得到更为鲜明的展现, 同时孝子董永的故事也推波助澜, 并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互交融。

唐宋时期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将“牛郎织女”的传说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俗生活之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该故事被古代诗文频繁引用。可见唐宋之际“牛郎织女”的传说已与七夕节完全融合, 依托于文人笔墨之下, 其文化内涵也逐渐提升。至元明清时期, “牛郎织女”传说才有了和如今流传相一致的比较完整地故事。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由最初的星辰崇拜到至今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 并在每个时期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体现了华夏五千年深远持久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七夕节俗的演变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相互渗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七”是一个神秘的数字, 对于“七”这个数字的崇拜最早来源于北斗七星“明令时序、授以农事”的星辰崇拜。因此, 古人更是不愿错过七月七日这两个阳数相连的好日子, 于是在这一日里, 流传着很多中国传统习俗, 包括制药、曝衣、晒经书、乞巧、降神迎神、祈求平安、祈祷驱鬼辟邪和农业丰收等, 但均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毫无关联。

随着朝代的更迭, 这些习俗逐渐趋于淡化, 唯独乞巧这一七夕重头戏愈演愈烈, 不断推陈出新。刘歆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俱以习之。”这是西汉妇女穿针乞巧的例子, 此时这一习俗仅仅是出于对织女星的崇拜, 祈求妇女能够像织女那样穿针引线, 宜其家事, 并未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联, 而它们真正的交汇融合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 现实的悲惨遭遇激发了他们内心渴求生活安定平稳的希冀, 恰巧在这一时期,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已经成型, 只是每年相见的日子没有确定, 于是人们开始将七月七日这一拥有丰富多彩习俗的节日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相互关联, 产生了西晋初在傅玄《拟〈天问〉》中“七月七日, 牵牛织女会天河”的说法。周处《风土记》“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的记载则是为“牛郎织女”于七夕这一天在银河相见提供合理的条件, 使这一传说不再显得空洞无凭借。人们凭借大胆的想象, 将这些毫不关联的元素集结在一起, 融入到“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 使之成为一个拥有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的完美无瑕的爱情故事。因为融注了太多人们的思想感情, 所以老百姓们对于这一传说高度重视, 并且将自己的心愿融入到了该传说和节俗当中, 希望通过乞巧的形式得以实现。

到了唐宋时期, 人们更加重视七夕节俗, 活动之盛令人咋舌。同时文人们也竞相出台, 开始通过描写七夕与“牛郎织女”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见,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与七夕节俗已经不单单只是下层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 同样也是文人士大夫和上层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足以见得其对于人民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 七夕习俗已经遍布全国,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 顷之, 水面生膜, 绣针投之则浮, 则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形者, 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形者, 谓乞得巧。”在此值得一说的是甘肃西和县的乞巧活动, 包括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阶段, 赵逵夫先生在《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的文章中已有详细的说明, 不再赘述。

旧时的《乞巧歌》唱到:“乞手巧, 乞容貌, 乞心通, 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从这些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夕乞巧所“乞”的内容逐渐宽泛, 既包含了女性对于智慧和美的追求, 也传达出了中国文化中儒家“仁、礼、孝、大团圆”的思想, 这正是“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交融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意蕴。

三、“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的深层关系

纵观“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牵牛”“织女”的星辰崇拜当中, 包含着先秦时期“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 他们的故事, 正是落脚于当时社会的封建统治和礼教势力破坏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不断充实这个带着悲剧性质的故事, 丰富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将他们二人作为勤劳善良, 忠于爱情的典范, 经久不衰地传颂, 并赋予了该传说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 使其具有现实性的同时, 又具备了社会意义。

七月七日作为岁时性的节日, 最初是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毫无关联, 然而在他们各自演化的过程中逐渐碰撞, 相互交融, 最终人们淡化了七月初七原本存在的习俗, 唯独将乞巧延续下来, 与“牛郎织女”的传说交杂在一起, 并逐渐扩充其内涵与形式, 形成了如今的固定模式。

我们可以发现,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的交融存在着历史必然性的特征。首先是两者的最早起源都是源于星辰崇拜;其次, 两者的交融有着巧合性和互补性。“牛郎织女”传说在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不完整的特征, 表现在时间的不确定, 虽然人们流传的是一年一次相会, 却没有具体指明在哪一天, 因此, 该传说需要寻找一个能够依托的时间使之不再空洞无依据。恰巧七月七日是古人心目中相当吉庆的日子, 它的“乞巧”习俗中的“穿针引线”与“织女”的纺织工作有着相似之处, 为了使这一节日能够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它将“牛郎织女”的传说融入到七夕节俗当中, 各补所缺,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演变的最佳效果。这不单单是一种巧合, 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将有相似互补性质的文化与习俗相互交融, 使文化民俗化, 民俗文化性。当然这一切的发生也离不开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加之文人们敏感的情绪推波助澜, 在他们充满浪漫色彩描述中,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的联系更加紧密, 最终被人们世代传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 在七月七日最初的习俗中, 就已经有乞巧的节俗, 女子祈求得到穿针、结线、织布之技术, 能在家中、社会中得到尊重, 求得生活的安乐。在传承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了这一习俗与“织女”纺织有相似, 才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并不断扩充乞巧的愿望, 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才产生七夕乞巧习俗的观点。

综上,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七夕节俗能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精神文化依据, 七夕节俗因为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核而具有继承和弘扬的价值与意蕴。同时七夕节俗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能够广为流传不至于虚无飘渺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七夕节所举行的各种活动来寄托自己虔诚求得幸福的心意和获得各种技巧的诚意。这种形式也是对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提倡, 而织女作为这段民间文化的主角, 其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专一坚贞的美好品质, 也是中国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人们通过七夕节俗的形式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弘扬正是两者相互交融所展现的最高层次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屈育德.神话·传说·民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2]王爱科.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起源[D].青岛大学, 2007.

[3]邱绮.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4]刘学智, 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6:57-62.

牛郎织女的八卦故事 篇8

民间故事在传播进化时,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牛郎织女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夕故事以外,还衍生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出来。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了一件略带科幻色彩的旧事,说在天河与海洋是联通的。每年八月,有浮槎(会飞的船)定时往返。有海上住人好奇,就背着粮食爬到船上,一飞就是十来天,飞到一处城池。城池里有宫阙,宫里有一个织妇,还有一个男子牵着牛出去喝水。牵牛的人发现他,惊问你怎么来的?来人说坐船,问这是哪里?牵牛者回答:等你回去,到蜀都去问严君平就行。后来这人回去,去蜀中找到严君平。严君平告诉他:“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宿”。

牛宿是二十八宿之一,牛郎、织女俱属其中。客星犯牛宿,自然就是暗示这人乘坐飞船上了太空,在牛宿附近转了一圈。

后来这故事到了南北朝,流传出了另外一个版本。主角变成了张骞。汉武帝让张骞前往大夏寻找河源,乘槎而去,来到天河畔的一处城池。后面的故事都差不多,唯一多出来的细节是了,织女给了张骞一块榰机石。张骞把这块石头拿给东方朔看,东方朔大惊:“此石是织女榰机石,何至于此?”

南北朝里有一个特别八卦的朝代—南梁。在南梁一朝,连续出了四本讲牛郎织女的书。这四本书里不约而同地揭示出了牛郎织女婚姻里的小八卦。

第一本书的名字借鉴了高晓松,叫做《小说》。《小说》里是这么讲牛郎织女的:“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纴,责令归河东。”原来不是王母娘娘老封建,是因为织女懒嘛。

同时代有一本《述异记》,里面讲得更详细:“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简单来说,就是天帝把女儿当童工,天天加班工作。织女成了干物女,整天连打扮都没时间。天帝把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星,织女高兴了,两个人天天啪啪啪,班也不上了,布也不织了。天帝一怒之下,把她拽回来继续加班,规定每年只有一天探亲假。

这真是一个关于KPI考核和考勤的企业现代管理故事……

还有一本《荆楚岁时记》,讲了个更离谱的牛郎织女故事:“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凡,久不还,被驱在营市中。”原来悲剧的根源还是金钱。牛郎挺不靠谱的,但他的岳丈也不像话,区区两万钱而已啊。当时最顶级的膏腴之地每亩一金,也就是一万钱。牛郎找掌管宇宙万物的老丈人借钱,就为了买两亩上地,没还上,然后就被干掉了,这他妈也太寒碜了!

第四本书叫《续齐谐记》。它倒没提原本故事,而是侧面讲了一下:“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曰,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曰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不知道这位道士被召回天庭,是不是给牛郎织女架桥去了,如果这是真的,喜鹊会很高兴,道士可就惨了,天上七夕恩爱一夜,他这得提前三年出发去工地……

牛郎织女作文 篇9

转眼间,两个年头过去了,织女生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日子过得很美满,也很快乐。

有一天,织女突然想到:牛郎和哥哥嫂嫂好久没见了,于是,决定和牛郎一起儿去探亲。她织了几块绸缎,准备当礼物送过去。两人收拾好东西,带上儿女一起去探亲了。他们走啊走啊,翻过了几座山,趟过了几条河。终于,来到了他们以前居住的村子里。xx看看西找找,还是没有找到哥哥嫂嫂的房子。他便寻问了一位村民,村民告诉他:“你的哥哥染上了赌博,把家里的东西输的一点不剩,他现在应该是去哪个村子讨饭了,”牛郎听了很伤心,带着织女和孩子回家了,准备另找日子去探亲。

这样又过上了几个月,牛郎见农作物已成熟,又带上织女和孩子拿了几包粮食和几块绸缎又去看望哥嫂。来到村子,他突然看见哥嫂在村子讨饭,身上衣服也变得脏兮兮的,很是难看。哥嫂看见他,就流着泪说:“我们当初不该赶你走啊!几年没见,你都去哪儿了?”牛郎也握着哥嫂的手,把这几年的行踪告诉了他们,然后又说:“这些礼物是给你们的,我们以后会经常来看你们的。”哥哥嫂子都感激的说不出话来,不停地道谢牛郎织女。

以后,牛郎每一个月都会来看他们一次,也会送了一些必备的东西给他们。

《牛郎织女》续编 篇10

话说,xx年农历七月初七相见后,日思夜想的xx年农历七月初七终于到来了。

牛郎身着七匹狼西服,脚穿意尔康皮鞋,手提鳄鱼皮包,开着斯巴鲁汽车,早早地等在银河的一边了。不一会儿,只见织女披着又细又长的秀发,戴着周大福的项链,穿着粉红色的丝绸礼服和红蜻蜓的高跟皮鞋,开着宝马轿车,来到了银河的另一边。两人焦急地等待着喜鹊们的到来,可是眼看着天快要黑了,飞来的喜鹊却寥寥无几。牛郎情急之下,决定去凌霄宝殿拜见玉帝和王母。

“参见玉帝、王母娘娘。”牛郎下蹲求见。玉帝用平和的语气说:“平身――”但王母娘娘却依然如当年那样盛气凌人。“王母娘娘,为何今年的喜鹊寥寥无几呢?”牛郎急切地问道。“哼!当年我就不同意你们见面,谁知她却偷偷下凡与你相爱,今年的喜鹊不来,你还来怪我!”王母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她毕竟是你的`女儿呀!”“我没这样的女儿,哼!”说完就一走了之了。玉帝关心地说道:“这样吧,我让观音下犯贱察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会,观音调查回来禀告玉帝说:“玉帝,并非是王母娘娘做的,是因为现在的地球人不好好保护环境,喜鹊们都得了禽流感,病的病,死的死。”

听了这话,牛郎伤心地回到了银河边,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一想到与织女一年一次的见面年都不能如愿,他的泪水就哗啦啦地流了出来。就在他们绝望之时,神舟七号飞上了天,里面的宇航员正是牛郎织女的第八十代子孙。因为他俩勤学苦练,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当上了宇航员。他们着着宇航服走了出来,一家人团聚了,其乐融融,从此每天都享受着天伦之乐。

【牛郎织女】推荐阅读:

上一篇:爱发脾气的孩子教案下一篇:教师培训班领导讲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