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篇1

姓名___________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廖廓(kuò)

分外(fèn)

浪遏飞舟(è)

挥斥方遒(qiú)....B.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风华正茂(mào)....C.岁月稠(chóu)

苍茫(cāng)

百侣(lǚ)

橘子洲头(jú)..D.怅寥廓(chàng)

颓圮(qǐ)

沉浮(fú)

激昂慷慨(kāng).... 2.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3.下列词语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5.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二、课内阅读(31分)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在选文横线空白处填写词句。(10分)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6分)

4.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表明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3分)5.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6.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忆秦娥 娄山关》中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4分)

(2)词的上阕,描绘了红军进军的场面。(下面的填空请选用词里的文字)进军的时间是________,为了渲染红军急速而又坚毅地向娄山关前进的英勇姿态,诗人写到的物象有________。(4)(3)当时的红军仍处在长征途中,困难重重,流血牺牲在所难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诗人为了表达这一抽象立意,在下阙中借助的形象之物有________。(3分)

(4)纵观全词,点睛之笔是哪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5)纵观全词,词的感情基调是 [ ](3分)A.壮丽B.壮烈C.悲凉D.壮观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篇2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教学,思考

当前中专生来源趋于多元化, 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以笔者任教的一个班为例, 全班78人, 其中一人大学毕业;五人上过高中,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接受能力;三人工作后又来学习, 基础知识多已遗忘, 但目的明确, 学习刻苦;三名新疆学生汉语水平低, 但学习认真;其余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 人数最多, 水平和素质也最低,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全班学生年龄也从14岁到36岁。这些学生毕业后, 少数人升入大专继续学习, 多数则走向社会参加工作, 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几乎没有再到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因此, 笔者认为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师, 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为自己的长远和持续发展做准备。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材是人卫版《语文应用基础》 (第二版) , 该教材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方针。第五单元励志人生的目的是使学生品味人生真谛, 理解磨砺心智在人生旅途中的作用,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完善自我品格。《沁园春?长沙》是本教材入选的唯一一首词, 体现了诗人毛泽东昂扬的革命斗志和大无谓的革命精神, 抒发了诗人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充满了现代气息, 作品采用的形式又完全是中国传统词的形式, 是贯通古今的佳作,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突出体现了教材以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培养为基础注重人文性、时代性的编写理念。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 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育优化演示, 诗配以乐, 诗配以画, 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 达到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目的。

本课教学安排两学时:第一学时主要讲解词的有关常识, 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课外学生主动的学习提供方向性指导;第二学时具体赏析作品, 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文学作品, 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专学校一般是每门课两学时连上, 课间循环播放配乐朗诵, 充分营造轻松环境, 增加课堂趣味。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学时】

首先介绍词的常识。词是一种合乐的歌词, 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中专生多数活泼好玩, 本课因势利导, 从玩说起, 自然引入对词的概念、特点、产生、发展、分类、风格流派等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广, 知识点多, 基本知识如概念、特点等面对全体学生作详细讲解;其余作简要介绍或提示, 兼顾各类学生, 尤其为程度较好求知欲强的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学习余地。

接下来由豪放词引入对毛泽东及其《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的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青年时期以天下为己任的事迹和本词的创作背景,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主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理想信念教育。最后在课间播放配乐朗诵, 为下节课营造浓厚的现场氛围。

【第二学时】

鉴赏作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人把文学作品比作玲珑宝塔, 初看令人怦然心动, 忍不住捧在手中反复仔细把玩, 甚至小心翼翼拆开来探究其中奥秘, 待到了解透彻, 再重塑宝塔。此时欣赏者望着宝塔, 该是何等的踌躇满志!

鉴赏文学作品正与此过程相仿。本课时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领悟、感受“初看宝塔———拆散宝塔——重塑宝塔”的经典方法。通过配乐朗诵, 从感官上熏陶学生。第二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 身临作品意境, 然后以“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四幅图为场景具体赏析, 其中以“湘江秋景”为重点, 最后集体朗诵, 从整体上再次感受作品魅力。教学过程如下:

1. 熟悉内容

播放配乐朗诵, 提示学生注意语音和节奏, 学习“寥廓、峥嵘、遒、遏”等重点字词。然后介绍诗词节拍的停顿规律, 指导学生画出这首词的节奏, 品味作品的音乐美。

2. 理清思路

《长沙》是作者在革命转战途中故地重游的感怀之作, 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 理清思路。首先让学生圈出塑造形象的关键动词。学生会很容易找到“立、看、怅、问、携、忆、记”这些动词。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 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3. 品味赏析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意境, 想象革命转战途中经过故地湘江橘子洲, 怀人忆事。然后以湘江秋景图为案例教会学生“拆散宝塔”的鉴赏手段。

作品前三句十二个字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独立寒秋图。诗人运用倒装句式将“独立”置前, 把人物从景中推出, 凸现出卓然而立的形象, 更激发了想象与联想:在“寒秋”的氛围中, 诗人旧地重游, “独立”洲头, 看到、想到了什么, 又要表达怎样情思呢?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通过视角变换, 远望或近观, 仰视或俯瞰, 以“看”字统领湘江秋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众多意象动静结合, 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 (万、百) 、范围 (遍、漫) , 色彩浓度 (尽染、碧透) , 运动力度 (争、击、竞) 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在学生脑海里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空间, 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图画, 荡尽千古悲秋之气。

“诗言志。”诗人品格、胸襟、气度之高下决定诗歌境界之高下!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 让学生看到诗人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一代伟人, 胸怀大志的领袖, 他有博大的胸襟, 崇高的风范和奋发向上的乐观性格, 不同于多愁善感的文人, 所以本词充满豪情壮志, 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 充满生机。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面对壮丽河山, 诗人蓄积的情感升华为哲理的思索。站在孩子们面前的已不是游人或诗人, 而是一个心忧天下的哲人。

提示学生联系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青年毛泽东和同学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节,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升学生贡献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为结束语, 正是豪情壮志的自然流露。

4. 整合小结

鉴赏完毕, 师生一起“重塑宝塔”:作品上阕描写色彩瑰丽的湘江秋景, 诗人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重大主题;下阕追忆往昔岁月, 通过“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全词把祖国的秀丽河山与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 把眼前的自然景色和往昔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 收到了借景抒情、忆事言志的艺术效果。

实践证明,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意境听说读练,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鉴赏方法。同时通过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思考, 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 从而圆满地实现各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叔杰, 张谷平.语文应用基础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2—124.

读《沁园春·长沙》有感 篇3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学习;体会

第一,文章的形式具有十分新颖的特点。从字的使用上来看,如“遒”字的使用,就给我很大的感受,一个字表达出“强劲有力”的意思;从词的使用特点上来看,如“粪土当面万户侯”中的“粪土”二字本身就是名词,在这里作为动词使用,是“把……看作粪土”的意思,我在以后写作中就会运用这种用法;从句子的使用上来看,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句式,“独立寒秋”实际上是“寒秋独立”的意思,这里的表现手法是从诗词的总体节奏与表现文章的意境方面考虑的,这是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在写作文或者仿写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种句式,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这篇词时,看到毛泽东写的书法,我了解了书法的相关知识,感受到其做人的豪情与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二,文章的内容震撼。这篇文章的表达形式是古代的词的形式,但是内容与思想感情都是现代的。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毛泽东在看到了橘子洲的深秋风光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词。虽然写的是秋景,但是他的情感并不悲凉,情调也并不悲伤,全词毫无肃杀之意。在诗人的笔下,苍茫大地、峥嵘岁月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篇词的开端,诗人以平淡的语言开始,语气和缓。接下来,诗人用了仅仅十几个字,就将橘子洲头的壮丽秋景描写得气势磅礴。将近景与远景相结合,这些景色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眼前,从远处看,诗人看到了群山万里;从近处看,诗人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水。“船”是一种重要的意向,船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个体,但是在诗人的词中,“船”具有生命力,它有竞争意识,它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是诗人内心真正的所想所感。诗人仰视天空,看到了雄鹰在天空飞翔,奋勇地在长空中搏击。诗人俯视脚下,看到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内心的自由思想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人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眼中的景物。碧绿的海水与红艳的群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层层叠叠的景象被诗人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的词中,万事万物在自由自在地发展,这是诗人心中最向往的情境,景色与情感有效融合,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革命的坚定意志。读了这些词,我在某次秋游中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留下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第三,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诗人在词中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对青春岁月进行了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感,抒发诗人内心对改造旧世界、拯救全中国的坚定意志。诗人用词的表达形式,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所想。《沁园春·长沙》代表的是一种中气十足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豪放。诗人在词中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发问,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英雄豪杰的感慨之情,即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面对这些生机勃勃的自然情境,面对积极向上的自然世界,毛泽东以其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毛泽东开始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对早期的革命志士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写出了革命战士的英气勃发。毛泽东在情境中,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内心不畏权贵的精神,描绘了自己与同学们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壮丽的描写以及排比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广阔的胸襟与崇高的革命理想,展示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这首词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心全部付诸诗词,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感与所想。诗人看到的是覆盖万里、辉煌壮丽的情境,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付诸其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心,情与景的交融更加完美,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沁园春·长沙》真正的魅力所在。在我自己的写作中,我将仔细观察事物,从事物中真正感受一些事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四,文章的表达技巧。从毛泽东的这篇词中,我学会了一些比较实际的表达技巧,学会运用一些形象的词汇,如“峥嵘”“争”“击”;学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独立寒秋”,如设问句“谁主沉浮”等,还有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比句等,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的表达更加顺畅,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湘江秋景图与诗人的豪情万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将自己的志向展现出来,表达自己内心英勇无畏的豪情万丈,这些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篇4

选择题

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沁园春长沙 篇5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然后进行拓展教学。[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齐背《沁园春•雪》。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成立。1925年秋,毛泽东自韶山到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三遍——听、跟、读)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问:上阕写了什么?

——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

寒秋:深秋。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橘子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问:这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4)问: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万:言山之多。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 “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言红之广。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言林之厚。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言染之深。全、都之意。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破流争相行驶。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争: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鹰搏杀凡鸟。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言鱼游得轻快自如。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竞:竞争,竞赛。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5)问: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下阕:

解说: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携来:携手而来。百侣: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诗人都回忆了什么?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在它的宣言中曾说:“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10)问: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5.齐背《沁园春•长沙》

三、拓展、比较阅读

目的: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

(一)《咏蛙》

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解说:毛泽东这种阔大的胸怀并非是参加革命后才有。早在……(背景)

写作背景: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凡是来东山高小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则写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这首诗体现出一种王者之气,一种霸气。“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二)《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如此壮阔的境界?

——这与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不开,与他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分不开。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心胸的人那里,感受是不同的。比如重阳登高,杜甫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一种激愤与悲愁。而毛泽东,则写下

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红四军内部意见不一(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的指示意见),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被调离),做地方政府工作。当时他身体有病,便带病深入基层到地方搞土地革命斗争。10月,在乘担架赴上杭的途中,时值秋天,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毛泽东顿发诗兴,创作了这首词。

(古代抒写人生的诗词,尤其是借秋抒写人生的诗词,许多都有感伤的色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乐观豪迈的情绪——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词中充满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超的审美情趣。

※蕴含深邃的哲理——充满辨证思想:

1、人生有限(“人生易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宇宙无限(“天难老”,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并不慨叹人生短暂,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告诉人们:新陈代谢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革命者都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提起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流血牺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等,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而正义战争,革命战争,目的是推翻腐朽的统治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给更多的人带来和平,带来幸福。所以,毛泽东在词中才盛赞“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与陆游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解说:中国历来不缺乏爱国者。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陆游、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驿外断桥边,飞雪迎春到。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已是黄昏独自愁,犹有花枝俏。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零落成泥碾作尘,她在丛中笑。只有香如故。

注解:

1、在毛泽东《咏梅》词题目之下,有一说明:“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烂漫:色彩绚丽夺目,兼有盛开的意思。

3、驿:驿站,古代官办的交通站。

4、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欣赏的意思。

5、著:同“着”,遭受到。

6、无意:不想,没有心思。

7、苦争:力争,苦苦地争。

8、一任:完全听凭。

9、群芳:百花。喻在朝廷里的投降派。

10、妒:妒忌。实际上就是说排挤、打击。

11、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

12、香如故:香气还和过去一样。喻政治上操守不变。

写作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准备。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又联系到国内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大肆攻击,苏联也因与中国共产党有原则上的分歧而对中国施加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

陆游写作这首词是在48(49)岁,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比较:

环境:陆游词:萧索、凄苦、寂寞;

毛泽东词:险恶。

对环境的态度:陆游词:“愁”,对凄苦环境的无奈;

毛泽东词:“俏”,写出梅不畏严寒,不畏险恶的精神。

行为:陆游词:遭受嫉妒、打击,遭受摧残,但保持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词:不为己,只为人;不居功,不自傲;乐观。

写作心态:毛泽东的这首词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此作此词。”而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与陆游相反。

陆游用梅花自喻,把自己不得志而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造成了幽独冷落之感。

主题:毛泽东咏梅词:突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中傲然开放,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游咏梅词:上阕写梅的艰难处境,下阕托梅言志。通过描写在黄昏凄雨苦风中孤苦、冷寞的梅花形象,表现梅花与群芳对立,孤芳自赏,自傲的品质,慨叹自己空有报国志,终无施展时的落寞。

形象:毛泽东咏梅词:塑造了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

陆游咏梅词:封建时代一个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坚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形象。

(四)延伸阅读——课外自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可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妻子王弗)进行比较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骄杨:矫健、坚强的杨开慧。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妻子。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2.柳:柳直荀烈士(1898——1932年),毛泽东战友,李淑一丈夫,被敌人杀害。

3.轻飏:轻轻飘扬。

4.重霄九:即九重霄,指天的最高处。古代以为天有九重。5.问讯:试问,借问。

6.吴刚:汉朝西河人。传说他学仙,犯了错误,罚他到月宫砍桂树。7.何所有:有什么。意思是如何款待忠魂。

8.舒广袖:舒展宽而长的袖子,指舞蹈的姿态。9.且:姑且。

10.忠魂:忠诚的英灵,指杨、柳二烈士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英灵。11.曾:已经。

12.伏虎:降伏恶虎。指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3.顿作:一下子变成,顿时变成。

背景情况:李淑一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同窗好友。其夫柳直荀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害。她1957年2月写信给毛泽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的一首《菩萨蛮》。5月11日,毛泽东复信并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轼的《江城子》写于他40岁时,当时他正在密州任太守,距离家乡有千里之遥。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但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在这十年中,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也十分困苦。

比较:

主题:苏轼:借悼念爱妻王弗,抒发他十年中,虽怀“奋励有当世志”,但却宦海沉浮,仕途失意,坎坷不得自由,生活颠沛艰辛和无限郁闷悲观之情。

毛泽东:借奉和李淑一词,怀念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两位革命战士,颂扬革命,颂扬先烈为革命生死以之的献身精神,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

意境:苏轼:悲凉。格调抑郁、愁苦。

沁园春长沙练习题 篇7

一、师生平等对话的特质

新课改实施至今,“师生平等对话”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已经由新理念变成了经验,说不清是什么。“平等”在词典中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实质为权利平等。把它的适用范围缩小到师生间,就是指课堂上师生都拥有思考、发表观点和与他人争鸣的权利。

对话是一种人际交往。哈贝马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关系,他提倡交往行为的师生对话。交往行为就是实现理解与沟通的互动,向批判与辩护敞开。由此说来,师生对话就是一种理性交往,是个体不失独立性地对他者开放,在开放与封闭的二元对立中实现主体性发展。然而在新课改浪潮下,许多教师热情膨胀,出现了太多非理性的交往:只看到学生的已知,热情给予表扬,看不到学生的不知;对学生的“胡言乱语”没有原则地赞同……上述都是失去主体性,依附他者。

何谓“主体性”?雅斯贝尔斯有过论述。他在《什么是教育》中把“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第二类是师徒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知识霸权,学生沦为被动接受者。第三类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师生以存在性关系———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的关系———对话,教学氛围开放,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存有,称为“保护存有”的教育;同时教师指出学生认知中的盲区,学生由不知到知,错知得到扭转,从个体存有中走出来,认识整体的存在,称为“突破存有”的教育。总之,实现主体性就是个体跳出狭小的已有圈子,与一个更明朗、更丰富的世界结合为一体,依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最终更好地成为自己。

综上所述,“师生平等对话”有两个特质:行为特质是师生都拥有思考、表达和争鸣的权利,目标特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从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特质来评价罗易老师执教的《沁园春·长沙》,是否称得上师生平等对话的典型课例呢?

二、从理答角度评课

罗老师这堂课共有展示、答辩、探究、朗读和运用五个环节,探究和运用环节有五次师生对话,我从理答角度作了整理。

提问1: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特别明显?

提问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提问3:“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问4:词讲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写文章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提问5: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

理答方式检核表:

理答方式上,罗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回答,反倒时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学生的表达权受保护,言说不受压制,教学氛围真诚、自由、开放。表的最后两列显示罗老师没有追问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这种做法值得质疑。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提供有难度的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超越现有水平达到可能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理智地挑战。如此小步子前进,突破存有,实现更整体的自己。相反,教师不追问,学生不质疑,无法迫近学生的“无知”。再回到罗易老师的课,五个提问学生都答对了,说明开始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达到这五个提问背后所要求的能力程度。学生轻松作答,老师热情表扬,可能诱发学生的自我满足,造成自我封闭。这样的对话反倒有为了“展示”“必须”的师生对话的嫌疑。总结上述分析,这堂课并不完全展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罗易老师在实现学生主体性方面做得不够到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呢?

三、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途径

任何一个超越必须经历一次理智的挑战。教师不妨自己先对文本深度解读,接着在课堂上通过几个试探性的问题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基于此指导学生推进一步,用小步子推进的策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证明了文本深度解读是“突破存有”、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途径。

同化顺应理论说的是:当具备先行组织者,个体面对外来信息,他的心理图式会发生同化和顺应。但是同化和顺应发生作用的可能性大小不对等,同化要比顺应更快发挥作用。个体的固有图式即理解的“处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特征等。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构成了完整的体系结构。所以,读者面对一个文本,必然会惯性地先用固有图式去观照文本。如果文本传达的客观内涵是读者的固有图式不具备的,也就是不具备先行组织者,读者必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固有图式扭曲文本内涵,事实是读者自我认同。比如把《背影》解读成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动作不潇洒;《皇帝的新装》的启示是向骗子学习;《景阳冈武松打虎》是武松伤害野生动物。新课改下,我们提倡多元解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奥赛罗或者李尔王。对于那些“胡言乱语”,教师必须态度明确地指出并纠正。

第二,原封不动地反映文本言语的表层意义,完全不知深层意味,心理图式和文本内涵互不干涉。联系阅读教学,如果教师不指出学生的“不知”,它会持续存在,然而学生不自知“自己的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外面世界的排斥,结果表现为心理图式狭窄,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条件帮助学生突破障碍,罗老师此处做得不够让人满意。当他觉察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原本教学设计中安排的内容,他就有必要对文本深度挖掘。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如“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我们初中学过马致远的《秋思》,高一学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

例二:“染”为什么用得好?王实甫的《西湘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两处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有什么不同吗?

提问要能根据情境随时调整深浅,否则它会成为外在师生的规约性力量,之于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讨好。文本深度解读可以把学生“已有”融入“整体”,更好地成为自己。

参考文献

[1]童庆炳.再谈文学解释[J].语文建设, 2009, (11) :51-54.

《沁园春?长沙》诵读教法初探 篇8

关键词:回忆诵读激情诵读老师诵读个人诵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抽查诵读上台诵读记数诵数比较诵读

在高二语文职业模块的第三单元里,有《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我明确了具体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语言,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的教学要求。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

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先回忆诵读了李煜的《虞美人》,而后以《虞美人》为例,解说词的词牌名。让学生在听觉上领悟词不同的词牌名,初步提高了学生对词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而后展开对比诵读,将本词和曾学过的《沁园春·雪》进行对比,指定学生回忆诵读,在诵读中进行宏观的比较。两首词的词牌都是《沁园春》但写的内容不同。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同一个词牌名的词作有格式上的共同点,但由于题目不同,内容是不同的。学生对词的兴趣更浓了。然后,教师先范读了《沁园春·长沙》,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有了一点词的基础知识,读起来有触动。而后提问学生,动情优美之处,学生又诵读,结合背景,小组讨论后诵读。在分析上阕时指引学生诵读归纳出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的词句,多次诵读。时间的词句是“寒秋”,在读这两个字的时候,要读出寒冷的凄清之情。地点是“橘子洲头”,读这四个表示地点的词字,要读得短促些,要读出一种豪迈之情。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看”字如何领句时,特别要指引学生进行动态和静态景物的对比诵读。动态的字词,在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情,静态的词句要读出一种舒缓之情。上阕的借景抒情句由女生生激情诵读。在读的时候,对“红”“尽”“碧”“争”“击”“翔”这些字都要作重读。以示强调、突出。下阙由男生齐读,在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这些文字时,速度要快、声音要更洪亮。“曾记否”这三个字要读出憧憬之情,读出向往之情。在读“遏”字时,要特别重、特别猛。为了比较、显现毛泽东词的凝练美,我以陆游的《钗头凤》中的“错、错、错”为例,来说明作者用三个重复的“错”字来概括自己的悔恨之情,用词凝练。诵读学习精之又精了,我又指定一生诵读,而后,约定同学们诵读五遍、展开竞赛,看谁能背下。并让四个小组各读一遍,让学生在读中有竞争感,以此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全班齐读也是有趣的诵读方式。“书声朗朗、我心悦悦”。读多了,“功到自然成”,学生的语感就增强了。然后就抽查学生的诵读情况,读的特别好的,请到讲台上来带读,学生成了“小老师”,课堂生动、有趣。记数诵读也是非常有趣的诵讀方法。有的学生,老师数到一百,他就背好了,有的学生,老师数到一百五十这个数字,他还是背不下来,课堂生动、有趣。

我按照以诵读为主体,间以质疑、讨论、解决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对诗词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对普通话基础比较差的

男生来说,他们的朗读存在着很多缺陷,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去纠正、落实。学生对诵读后问题的提出存在着层次上和能力的障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鼓励学习较好的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完成,在探究中完成,使学生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学有所成”的愉悦。另外,学生诵读的最高点是为了会背诵,会默写。所以:我为了落实教学效果,又抽查背诵。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我通过各种各样的诵读方式,学生的口、脑、手全部动起来了,全身心地感受毛词的壮阔美、激昂美、热烈美、抱负美。通过读读诵诵,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音韵美、和谐美、澎湃美。我感觉: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诵读上的指导,如何停顿,如何重音,如何读出感情色彩等等,这样,学生的诵读能力才会“一次比一次好”。语文老师在上诗词课时,应让学生多涉及一些诗词的常识,比如诗词的意境,诗词的艺术手法等等,语文老师在上诗词课时可以将所学之词和其它的词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结语:通过对《沁》的诵读学习,我发现诗词的学习唯有以诵读为基础,以诵读为本、为纲,才能深入,才能拓展。所以:老师诵读、个人诵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抽查诵读、上台诵读、记数诵读、比较诵读成了一节课的基调,课堂气氛浓厚、活跃,学生动起来了。

上一篇:学院常规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