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萨故事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藏王菩萨故事

地藏王菩萨故事 篇1

金地藏乔觉选定了青阳县九华山,卓锡九华宴坐东崖。刻苦修行,每天只用当地白土掺少许大米烹饮为食。由于他深居简出,道行超人,特别是虎口救出闵公的儿子,行善积德,宴坐苦行,世人对他无不羡慕景仰,这天,闵公领着家人来到金和尚修行之地,叩头谢恩说:“师父救我犬子一命,又蒙收为徒弟,真不知该如何报答才好,今备山珍素食,香花异草前来向师傅谢恩。”“阿弥陀佛,救人急难是出家人份内之事,此举何足挂齿!”

“谢恩师大慈大悲!”闵公献上山珍素食与香花异草,又吩咐家人献上银元宝和金锭说:“恩师修行不已岁月清苦,若不嫌弃,请收下我闵家这点心意。”“我出家人终不能犯五戒,更牢记十善行。金锭银元宝虽人间珍贵之物,但与我佛门弟子早就断了缘分。”闵公迟疑良久,踌躇的问“那么恩师要我做如何方便,!”金和尚笑着说:“我是外乡僧人,渡海来到大唐,修行求法,只求财翁赐我一块山地以便禅栖。”

闵公转优为喜,啊呀!这有何难!这九华山方圆两百里地,山中九十九峰都归我闵家所有,恩师你看中什么地方,也是我们闵家的造化。金和尚见闵公心意诚恳,就说:“我只乞求一袈裟之地。”闵公好奇地问,一袈裟岂不太少了!阿弥陀佛!只见金和尚口念咒语,用手一指,“请看——”闵公举目一看,十分惊讶。只见远近山岭神光四起,犹如红日霞光万丈。天空中一大块袈裟般的祥云顿时罩住了九子山大小群峰。闵公一见大喜,立即带领家人叩头拜谢,并指着那块袈裟般的祥云说,这整个九子山都是大法师的缘分。当即把整个九子山送给了这位高僧。随后不久,闵公也拜金和尚为师,皈依佛法僧,成为金和尚门下第一个在家弟子。金乔觉圆寂后,被尊为地藏菩萨。后人为纪念他,为他塑了金身巨像。站立在金地藏两旁的两个协侍就是闵家父子。

地藏王菩萨故事 篇2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众多木雕神像中,佛教神像占据了一定比例,其中地藏菩萨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地藏菩萨被信徒所供奉,而民间对佛菩萨的信仰,常反映在造像之中,因此,信徒通过雕刻地藏菩萨神像来实现其祭拜仪式,在信奉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地藏菩萨造像的形制特点

地藏造像不仅在数量上很丰富,而且在形制上也相当有特点。既有单尊的,也有双尊的,还有与其他佛菩萨组合的样式;以身体姿态而论,有左右舒坐(半踟趺坐)的,也有站立式的;就服饰与面貌特征而言,有佛像装、菩萨装、沙门形、被帽形;就手上动作看,有单手托珠或执莲蕾,双手托珠,一手提瓶、一手结印,以及手发线光联接五道或六道,种种样式。这里以服饰与面貌特征为主要分类标准,结合其他分类,对地藏造像的形制特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菩萨装地藏

这一样式是所知最早的地藏造像样式。基本服饰特征是:头束发髻,颈饰项圈,帔帛绕肩,袒身著裙,与这一时期雕造的其他菩萨像没有多少差别。这些地藏像,大多采取左、右舒坐式。

(二)佛像装地藏

这些地藏的衣饰有的是袒裸右肩式的袈裟,有的是披双领下垂式大衣,有的著通肩大衣,全是佛陀所著的服装。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藏像头部的特点,头顶有肉髻。

(三)沙门形地藏

沙门形地藏像,即指圆顶光头的地藏菩萨像,其形式有单尊像及十轮经变中的地藏像。前者的特色在于地藏像手中持物的变化,如有结印、拈鲜花、持宝珠、持锡杖等不同样式;后者则是地藏菩萨分身几尊出现在经变中。

(四)被帽形地藏像

这一样式的地藏像是馆藏地藏菩萨像的主要形制。被帽形地藏像,即地藏的头部不作露顶状,而是戴有丝质帷帽,其两侧下垂至肩。新样式时期的地藏菩萨形像,主要是改变过去所流行的露顶沙门形像,而呈现出头戴风帽的被帽地藏形像,它的出现标志着地藏图像的一次变革。需要指出的是,另一种造成日后地藏形像改变的事实,即地藏菩萨在安徽九华山的应化事迹,主角即为人人所熟知的新罗僧地藏。现在所见九华山道场的地藏,是地藏菩萨化现金乔觉的金地藏,其典型特征为僧形像,头戴五佛冠(或称毗卢帽),身披袭装,乘着神兽“谛听”,地藏像两侧常胁侍一长者阂公、一僧人道明。这种金地藏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丰富了地藏菩萨造像的形式。

二、馆藏木雕地藏菩萨造像特点及艺术风格

馆藏共有9尊木雕地藏菩萨像,均来自民间,主要为明清时期,其形制在沿袭普遍造像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造像形制。

(一)馆藏地藏菩萨造像描述

馆藏地藏菩萨像有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的被帽形地藏像,即被帽形地藏像以及菩萨装地藏两种。在此将馆藏木雕地藏菩萨像相关资料列举如下:

1.藏品002273(图一)。高46、宽17.8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双手捧宝珠;背龛为镂空雕刻,雕有三条龙,分别居于背龛左右两边及上方;为被帽形地藏像。

2.藏品002560(图二)。高33、宽14.5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双手捧宝珠;背龛为镂空雕刻,雕有五条龙;为被帽形地藏像。

3.藏品002894(图三)。高43.5、宽15.7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左手托净瓶,右手持宝珠;背龛为镂空雕刻,雕有五条龙,龙头残;为被帽形地藏像。

4.藏品003402(图四)。高38.5、宽14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双手捧宝珠;背龛为镂空雕刻,雕有五条龙,龙头残;为被帽形地藏像。

5.藏品003403(图五)。高38、宽17.2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双手捧宝珠;背龛为镂空雕刻,雕有两条龙,龙头居于正上方;为被帽形地藏像。

6.藏品003404(图六)。高48、宽18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双手结禅定印;背龛为镂空雕刻,雕有两条龙;为被帽形地藏像。

7.藏品002033(图七)。高35、宽15厘米,全跏趺坐于圆形座上,短束发髻,帔帛绕肩,袒身著裙,双手捧宝珠;为菩萨装地藏。

8.藏品002283(图八)。高38.2、宽13.9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双手捧宝珠;为被帽形地藏像。

9.藏品002354(图九)。高23、宽9.4厘米,全跏趺坐于莲花台,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双手结禅定印;为被帽形地藏像。

(二)馆藏地藏菩萨造像分析

馆藏木雕大多来自于民间,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雕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由于手工艺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地藏菩萨的不同理解,将自己的思想、认识融入到木雕造像中,所以形成了今天我馆收藏的不同于其他而又具有特色的地藏菩萨造像。馆藏地藏像中存在着某种普遍性的形式和图像观念。同时,也因地区文化差异和某些特殊原因,而形成自身的特色。

nlc202309081827

1.帽饰

藏品002273、002560、002894、003402、003403、003404、002354这七尊地藏菩萨像均为被帽形地藏像,即头戴“毗卢冠”(又称为“五佛冠”),上边绣有五尊佛像,从右至左分别是:东方世界阿閦佛,南方世界宝生佛,中央世界毗卢遮那佛,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北方世界成就佛。这原是道教的法冠,叫五老冠,表示五方五老天君,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天神。佛教抄袭使用改五帝为五佛,变成了五佛冠。

2.手势与持物

(1)摩尼珠。地藏菩萨手中持有的宝珠,就是佛教中的“摩尼珠”(又称为“如意珠”),地藏持摩尼珠的方式可分为单手托珠、双手各持一珠、双手共捧一珠,馆藏持宝珠的地藏菩萨为双手于腹前。在外形上则可分为火焰形宝珠、圆形宝珠、桃形宝珠三种,其中藏品002273(图一)、002560(图二)、003402(图四)、002283(图八)持圆形宝珠;藏品003403(图五)、002033(图七)持桃形宝珠。摩尼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一般传说摩尼珠具有消灾、除病、澄清水、改水色之德。如意珠具有种种神奇妙用,得以令有情众病除愈、身心饱足、远离忧苦,满一切众生之所爱乐等。同时,明珠照彻诸佛国土,令诸众生得见清净之地,见诸妙乐具充满其中,而使其心生向往,欲驱离恶趣。因此,地藏菩萨手持摩尼珠,意喻菩萨能与众生种种乐,同时亦象征菩萨欲度脱罪苦众生令离六道,趋向佛国之本誓。

(2)印契。地藏菩萨像表现出的印契有多种,这些印契有一定的象征和含义,都包括在地藏菩萨的“三昧耶”之中,表达了地藏菩萨在无佛世界,现身六道救诸苦难的本誓。藏品003404(图六)、002354(图九)结禅定印,印相为左手仰掌置脐上,右手亦仰掌安于左掌上,两姆指头相触。此印说明地藏菩萨能成就种种禅定境界,此印亦与地藏菩萨之名德相契合,如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这说明地藏菩萨能入甚深禅定,身心皆不受纷扰,而一般人也以此经文认定“地藏”名号之由来。另外,常见的印契还有施无畏印、与愿印、拇指和食指相捻的印契等。

(3)净瓶。由实物资料可知,手提净瓶的地藏菩萨像并不多见,馆藏有一件即藏品002894(图六)。净瓶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用以盛水供饮用或洗灌之容具,又称水瓶或澡瓶。地藏菩萨誓愿于六道当中度化众生,尤以三恶道众生为最,佛法中常以“火坑”喻三恶道处,狭义言之又可单指“地狱”之名。因此,地藏菩萨手提净瓶的用意,或许在于以净水洗灌恶道众生之罪垢,或使之饮甘露而得清凉,从而浇息“火坑”中众生的种种热恼,而救度之。从另一方面看,实物遗存显示地藏与观音经常成对组合出现,而中国的观音菩萨以手持杨枝、净瓶为典型特征,在石窟中的观音造像多是手提净瓶,显然手提净瓶的地藏像在某一意义上,与观音菩萨手提净瓶遍洒甘露、普救众生之功德相似。

3.坐式

馆藏地藏菩萨像均为全跏趺坐像,“趺”指的是足背。“全跏坐”又称为“双盘”,两脚置于左右股上而坐。根据两脚相压时哪只脚在上,又可分为吉祥坐像和降魔坐像。吉祥坐像是双足相交,左足在下,右足在上,如藏品002894(图三)、003404(图六);降魔坐像则正好相反,两足相交,右足在下,左足在上。这两种都是造像时佛的坐姿。另外还有两种坐像,分别为“半跏坐”,是只有一足至于股下,一般是菩萨的坐姿,佛用得较少。“善跏趺坐”,又叫倚坐,是指身体端坐于作为上,双腿自然下垂的姿式,包括交脚菩萨的交脚坐。

在诸菩萨中,地藏菩萨与众不同的是现出家相。不像其他菩萨,基本上都是现在家相的。如观音菩萨,现白衣大士,或天人相。文殊菩萨现童子相。普贤菩萨也现在家相。所以现在一般寺庙菩萨的塑像或画像,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都现头戴天冠,身披璎珞的天人相。唯独地藏菩萨现比丘像,据《地藏菩萨仪轨》,画地藏像,须作声闻形,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宝珠。

这些地藏菩萨像受到外来风格的影响,在接收的同时亦加入本身地方性造像特色。这种地方性特色乃依据当地的文化背景、特有的民族性、信仰者的爱好等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因此,地藏造像在各地区呈现自身的特色,并使其风格样式成熟定型,从而丰富了地藏菩萨像在中国的形式。

三、我国地藏信仰的发展流传

地藏信仰是我国四大信仰菩萨之一,发端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唐以后普及全国各地,广为民间百姓接受。地藏信仰早在6世纪中叶以前已传人中国。

同其它信仰的最初流行一样,地藏信仰的初传也必须借助于与它相似,并且已经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其它信仰,而这个信仰就是观音信仰。但是由于隋唐时期,观音信仰已经非常兴盛,出现了“处处弥勒佛,家家观世音”的景象,观音的这种救助功能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当时人们的信仰和接受。所以《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轮经》等佛教经典宣扬的地藏菩萨救苦救难,为方便说法救助众生,而有四十四变化身,就显得苍白无力。

为了让地藏信仰宣传广大,必须找到地藏菩萨救助功能的独特之处,不能与已有的信仰相互冲突,这样才可以减少宣传的阻力而获得快速地发展。当时的僧人选择的就是地狱救助,其理由主要如下:

1.地藏菩萨本身就和大地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字面意思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阴间生活的观念和土地信仰,而且随着佛教地狱观念、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的传入更深入民心;

3.虽然观音也有“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的地狱救助的能力,但是侧重点还是现世救助,所以地藏作为彼岸生活的救世主就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随着地藏信仰转向地狱救助,与六道、十王相配合的地藏图像也逐渐开始出现。在地藏菩萨救助功能转化的过程中,《大集须弥藏经》的译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宣传地藏信仰,《释门正统》卷4、《佛祖统纪》卷32、45等均记载唐代高僧道明、文人欧阳修等游历地府见冥界办案情况,并遇到地藏菩萨,地藏告知信仰自己的好处及其如何修的功德,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按道明等人见到的地藏形象进行塑画。

中国的地藏菩萨信仰,源于宗教却又根植于世俗生活,介于神圣与凡俗之间。在中国的菩萨信仰中,不同的菩萨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其中之一便是出现了崇拜和颂扬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以其宏大的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深深扣入民众的心里,从而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在民间信仰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佛教造像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尽管造像艺术风格殊异,形貌错杂多样,然而在其形像的背后,仍可找到一个隐含着的文化模式。

地藏信仰的流传也伴随着净土信仰,并且和净土信仰出现了杂糅的现象,表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在洛阳龙门石窟,出现了很多地藏与观音、与弥勒的同龛像,并且有不少取代了大势至菩萨,和观音同作为弥勒的胁侍菩萨出现。由于地藏菩萨和观音、阿弥陀佛等西方净土信仰的组合造像较多,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地藏信仰和净土信仰的关系密切。

在对诸佛菩萨的偶像崇拜中,地藏信仰可以说是最为中国化或者说中国化最为彻底者之一。这首先是因为“地藏护持震旦,化洽无穷”,对地藏的崇拜主要出现于中国,并由中国东传日本与朝鲜半岛,反而在印度本土及中亚地区鲜见该信仰的踪迹;其次也因为地藏信仰与中国本土的幽冥观念以及孝道文化融合得最为充分。

四、结语

地藏菩萨及其信仰的出现,是佛教大乘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其渊源可推至古印度神括中的地神及其信仰。早在原始佛教时期,印度远古神话中的地神便被吸收入佛教之中,佛陀本人与地神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大乘化运动中,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便应运而生。地藏菩萨的命名可能受到早期如来藏思想的影响,而他发展成为不入涅槃的大悲阐提,更是后期如来藏思想影响的结果。“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悲本愿,是对佛陀救济众生精神最为直接的继承,也是最为彻底的大悲誓愿。

馆藏的这些木雕地藏菩萨像,既具有佛教造像艺术的一般特征及当时形成的普遍雕刻规律,同时又承载着虔诚的信仰者对地藏菩萨的理解,信仰者对祖先、自己和亲人及子孙后代的祈福和保佑,形成了各自内心对地藏菩萨的信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阮富春)

大愿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篇3

地藏菩萨来五浊恶世救众生,而众生中最苦恼者是地狱众生,所以地藏菩萨的悲愿力,众所熟知,是为了救脱地狱的众生。一般人所知道的,是地藏菩萨把地狱里的苦恼众生救拔出来。但这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是最理想的。最要紧的、最彻底的,还是如何令众生不堕地狱,才是救度地狱众生的好办法。比如好的医生,非但能为病者治疗或动手术,还能教人如何调摄健康,预防疾病。如只知地藏菩萨救度地狱众生,而不知菩萨还苦心教导众生,何者应止,何者应作,才能不堕地狱,若等到堕入地狱受苦,已是迟了。(中略)

地藏菩萨于无量劫以来,皆发愿救度众生,不堕地狱。现于释迦佛前,重发此愿︰‘五浊恶世空无佛时,其中众生烦恼炽盛,习诸恶行,愚痴狠戾,难可化导,(中略)善根微少,无有信心。(中略)如是等人,为财利故,与诸破戒恶行苾刍相助,共为非法朋党,皆定趣向无间地狱。若有是处,我当往彼,以佛世尊如来法王,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上微妙甘露法味,方便化导,令得受行拔济,(中略)令不趣向无间地狱’(《十轮经》四)。佛在世时,佛的威德大,众生根机利。佛灭度后,众生烦恼炽盛,作恶的多,愚痴狠毒,不辨是非善恶,残酷凶暴,所以经上说︰‘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这些众生常为财利,与坏比丘合作。佛法在世间,良好的道场,有德比丘当然会有人护持,如一些念佛参禅讲经道场,有大德领导,也有人护法。然有些地方名胜、古刹或者新建,不管是否有德高僧主持,财产一多,也要有护持的人。从前大陆上的寺宇,要维持得好,每有拉拢地方势力士绅,逢迎送礼,请他护持。有些在家人,对三宝多少有点信心,但出家人自己不长进,请客送礼,请托帮忙,渐渐养成了习惯性。不免有些地方士绅,不分好歹黑白,只要送礼就帮忙。这不但造成恶劣风气,反使有德比丘无法立足。这一来,不但未能护持佛教,反而增加佛教的不少困难。真正爱护佛法,欲令三宝清净者,对此只有痛心,故太虚大师对此甚为感叹!地藏菩萨于释迦法会中,示现出家相,建立清净僧团为佛法的中心。依此基本精神,地藏菩萨发愿,于恶世中令此等众生,能以方便把他们从堕落边缘救出来。这并不一定要显神通,把要堕落地狱的众生拉出来,而是开示正理,令其了解,特别令这群有财富势位,可能作重罪而要堕落地狱的,信奉佛法,不要作破坏三宝的罪。佛说此法门,以《地藏十轮经》为主,使五浊恶世众生,不入地狱。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模版) 篇4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若是疾病缠身,长期不愈,或贫穷困顿,建议多诵此经。诵一次约20多分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是从事高危行业,经常开车,或有鬼神之困扰、疾病、精神方面的问题、各种性格方面的缺陷、淫欲心过重、脾气暴躁、脑子不好用、智力缺陷等,多诵此经,多有助益。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可单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诵经,读一次十多分钟。

《心经》,推荐小孩,或者智力有缺陷的人常读此经,多读能开智慧、消业障。260字,是个人都能背下来。唐代的玄臧法师去西域取经,一个人经过大漠时,多有鬼怪现身困扰,常念心经而得解。这是玄臧法师自己记载的,高僧大德是不妄语的。

《金刚经》,经中之王,此经在处,如同有佛,天龙护持。一本金刚经放在房间,一切恶神邪神皆不能近此宅。经常闹鬼的宅子,放一本金刚经最好。但此经切不可放在卧室,以免亵渎。要放在干净的房间,放佛经的房间不要安排男女同宿、不可饮酒等。读金刚经能开大智慧,增福德,受人钦敬。

所有佛经都有上述全部效果,只是各有侧重。读经要坚持,一般几遍就有感应,读个百十遍就能彻底改变很多事。回头一看,又是一重天。

关于回向:

不回向的话,功德是全方位的,也只是自己独享的。回向的话,一方面功德与大众共享,二则发愿的话,则对福德起有定向成熟的作用。

《地藏菩萨本愿经》分品讲解 篇5

地藏法门以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依经中所说如法而行。得福得慧,离开苦难,充分体现地藏菩萨伟大的拔苦精神。 下面是它的分品讲解。

第一品

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第一品。我们每颂一品,在后面略加一点说明。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说《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这个因缘,是释迦牟尼佛飞升到忉利天宫去叙说的这样一部经典。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记录,释迦牟尼佛在弘法期间,到最后尾声的时候,突然有一段时间他在人间消失了,就升到天上去。到天上说法有一个多月时间,然后又从天上下来。在藏传佛教还有一些佛像,画的释迦牟尼佛从天宫下到人间来的当时的场景。释迦牟尼佛当时到忉利天宫说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度化他的母亲和其余的一些侍从等。

在这一次的度化过程当中,释迦牟尼佛虽然在人天大众之前召集了如此辉煌的这么一次盛会,但是仍然还是有一些很小的问题发生了,就是“小果、声闻、天龙八部以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就是说,大众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还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居然能召集那么多神圣的, 那样一些的大众来聚会,十万龙天都不止。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世界都只能是这样,他居然能召集那么大的盛会?这是我们在诵经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就是人的烦恼的个性、烦恼的品性。贪、嗔、痴的烦恼,人必然要有贪欲,或者必然要有嗔恨心,或者必然有愚痴的情况。人性的说法就是来确定人的这种根本的品性是无法修改的。或者说人是没有超越性的。但是佛陀在经典里面曾经出现过好几次,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最早,释迦牟尼佛在初转*轮期间,他就说出了很多经典。说人有五种涅槃根性。因为有这些根性,所以后来大家来修行是可行的,而且修行是可以成佛或者证果的,可以转凡而成圣。可是我们现在世间的学问呢,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来首先确定人的根性的部分,就是说人是一个凡人,烦恼是无法向圣者智慧方面进行改观的。这是我们在理解佛经的一个难点。

佛陀的经典首先一出现,尤其是大乘经典,就要让我们相信,我们人还有着在烦恼背后的无限可能。人的本性的智慧不像我们通常从心理上所理解的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以及一小部分的智慧,人还有全知、全能和不死的可能性。所以佛陀在说《地藏经》的时候,首先第一点就来跟文殊菩萨强调,就说如果是小果声闻,修行声闻乘的弟子,还有天龙八部以及未来众生,即使是听闻到如来的诚实之语,也会有怀疑,也会接受不了,甚至于即使是接受了,还是在未来会产生诽谤的问题。

因此在经典的开头,释迦牟尼佛首先就把这一点提出来了。虽然这是一个广大的佛陀的境界,已经展现给菩萨来受用,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众生在这里心怀疑惑,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对他们所说的无上的法门。这是第一个难点,我们在诵经之初就要能够理解。

那么说明这个难点是为了让我们理解什么呢?就是要理解我们现前的这个世界,有改变的可能性。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外在的现象世界是唯物的,是基于物质的堆砌,或者说基于微尘的相互之间的转换,都是实有的,不可能有改变。可是佛陀的经典所交代的是,释迦牟尼佛向大众所展示的重重无尽的大世界。在这里,一沙一尘,一尘一劫,每一个劫、每一个微尘里面都有无尽的佛陀在那里转动*轮。

就是在我们的诵经过程当中首先要去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能让我们现前看起来不能够改变的世界成为重重无尽的、清净的如来藏世界,获得那样一个清净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当年的集会,这一部经典其实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现前也有可能的一个境界。我们在诵经的过程当中,如果是心地清净,当时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一个法会就能在我们面前呈现。这是第一个我们要了解的情况。

第二个要了解的情况就是关于孝道的问题。我们多数的时候会认为孝道和菩提道会有冲突。冲突在哪里呢?如果是要尽孝道,就时常地要在父母的跟前,如果是要修行菩提道,可能就要把这一份责任放轻,甚至忽略掉它。就是出离心和孝道之间会有冲突。而在这里,来度化母亲的婆罗门女,她是以极致的孝心的缘故,不光只是度化了自己的母亲,而且让周围的无边无量的众生都同时获得化度。这里其实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佛教的修行以孝可以达道,孝不是跟修行的道相违背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当自己在行持孝道的时候,所获得利益的是周边的一切人,不仅仅只是自己的父母亲。因为自己眼下所见到的这个孝道的承受对象,这就是我们心地所造的一个境,是我们心地所造的一个外在的世界。如果是一人得度,就所有的人都会得度。这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亲能够得度,那么其他众生的父母亲也都能得度,因为境界是唯心所造的。

这是两个难点,我们在诵持第一品的时候,就要能够理解。

第二品

这一品的重点是释迦牟尼佛向地藏菩萨做授记。

这个授记的缘起,原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度化人间的时候,他有一个间隔期。这一个间隔期和中断是不同的。佛陀来到人间度化众生的全部过程当中,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到一个村落去托钵乞食,会持续地去,但是每一次乞到食之后都是要离开的。所以是中间有间隔,但是不会中断。是隔一期佛就会又来,隔一期佛就会又来。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个世界没有两位佛陀,所以在整个释迦牟尼佛的所说的佛法,度化众生的期间,示现成释迦牟尼佛这一个身相的,只是在三千年以前的那一次示现才是示现佛身,从此以后全部都是示现成菩萨、宰官、普通的庶民或者是其他的动物类。以众生需要何种形象来度脱,佛陀就现何种形象而为说法。所以即便是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仍然在人间频频示现。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的度化已经结束了。说佛陀度化结束那只是依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教典的主张,而认为佛陀是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涅槃,佛陀就没有了。而在大乘佛教界,一致地都认为佛陀来到人间的度化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中间会有间隔。这个间隔会造成一部分人的误解,就是说佛陀一期的度化快结束了,我们下一期该怎么办?

虽然佛陀还在不停地度化,但因为不是继续显现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所以要向地藏菩萨来做授记。就是说,在这个度化期间,释迦牟尼佛不能以释迦牟尼佛的身相名正言顺地度化众生。因为示现成了其他的形象,所以一部分众生会缺乏信念,会认为佛陀不管他了,会认为佛的法已经停止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地藏菩萨应该踊跃地承担起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使命,它应该在人间频繁地出现,以地藏菩萨的身份来弥补众生得不到佛陀度化的缺欠。

因此,这样的一个授记十分重要。虽然释迦牟尼佛也仍然来到人间示现,但是从形式上看,释迦牟尼佛把人间度化众生的使命已经彻底托付给了地藏菩萨。直到下一位能仁佛出现之前,这个中间实施度化的、最为名正言顺的度化者就是地藏菩萨了。这是我们在第二品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

第三品

在这一品,我们首先第一个理解的重点,就是关于业的问题。这里说了,如果是出佛身血、不孝父母等等的,堕无间地狱……各式各样的苦报、罪报、业报(都要来承受)。因果的问题是佛教建立宗教信仰以来的一个重点的话题。那么佛教的业果是以什么基准来成立的呢?

有人曾经问过,有一部经典叫做《三世因果经》,就说前世做什么因,后世得什么果,是不是如同《三世因果经》说的那么样的丁是丁,卯是卯,一个因就是一个果? 《三世因果经》的这个因果跟《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谈的因果的问题是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通过考察,知道《三世因果经》是后世的一些信佛人根据经典里面所说的因果原则进行后期编辑加工的。因为因果的问题不像《三世因果经》说得那么丁是丁,卯是卯,做一个因它只能有唯一的结果,或者是一个结果只能有唯一的一个因,这都是不对的。只有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里原则性的这种说法,才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佛陀在当年经典里面说“业果不可思议”,这个“业”和“果” 它不是由普通人就可以一句话断定的。释迦牟尼佛都说,业果是异常复杂的一件事。任何一个果,造成它的因可能有千千万万种的力量在其中推动,可能说是它因的那一种力量,只是千万种力量当中的一类,所以业果的问题没有办法用普通的心意、普通的意愿去进行表达。而我们普通人对于业果就总喜欢、总想要有一个可以确定的说法在手里,得到什么果,是什么因,说定了就完了,我只要不造这个因,其实这个果以后永远不会来,就简单地来处理业果问题。可是,宿世的还包括因的错综复杂的、更前面的因,这实际上都是我们很难用普通的凡夫智慧去进行观察的。

所以,业果的问题如果是不能正确理解,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邪见,比如说,有人一行医就说“你肚子疼,你肚子疼你肯定是前世敲了别人的鱼脑袋了”,或者说“牙疼,肯定是你骂了人了……”这种简单和幼稚的确定方法,会使人们在对于业果的理解方面产生严重的邪见。所以这里一谈到业果问题的时候,佛陀大致地陈列,而不是说一对一,丁是丁,卯是卯的那么简单。业果是一个很复杂、很综合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不能用肤浅的心意就进行决定性的确认,这种心态是错误的。

再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要理解的,是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缘起。经文里面说:“万死千生,业感如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无间罪报,其事如是。”把我们的所谓世界观的转换问题用“业”来进行贯穿说明,这就是我们对于世界观用佛教的方法来正确地建立的途径。我们的所有的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来源于我们对于外部的感触,或者眼睛能看到的,或者身体能感受到的,我们现有的外部环境。现在人们对于世界观的判断层出不穷,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地球,再往后,又认为是银河系,再往后去,又认为是宇宙大爆炸、黑洞什么的,这样的.一些学科都出来了,都是人们对于世界在无知的状况下面希望能有一个判断的方式。可是佛经里面不允许这样判断,佛经说,我们的这个判断都是有问题的,我们都在寻找世界形成的第一个因,我们寻找第一个因的这个意图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业力,除非你超越了它,你在没有超越它之前,你是找不到第一因的。

我们为什么有找第一个因的意图呢?因为我们平时对于世界都有着要么是常见,要么是断见的这些邪见。因为有断见,所以我们想寻找世界的最后一个果;因为我们有断见,所以想寻找世界的一个起点的因,想从无就突然有了,或者从有突然无了,因此才造成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理解总觉得是一股其他的力量在推动。佛陀在这里说:不是其他的任何力量在推动,这个世界的真正的推动力是业的力量,业的力量是无头也无尾的。如果认为业有一个起点,那么业就是实有的,而业本身就是在业感缘起的种种概念幻觉当中,我们形成无止无境的执着,对于业的执着使我们生死, 而业本身是没有实体的力量——没有实体但能产生作用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被这种力量无止境地向前推,无止境地向后推。这是第二个我们需要理解的,就是关于人的世界观形成,应该把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理解的角度,把它逐渐引到“业感缘起”这件事情上来,那么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才不会发生错误。

再其次,我们对于地狱的理解——我们看经典里面所记录的地狱,都只是好像是古代的受苦方式,是特别古典的方式,“锉斫镬汤”、“热铁浇身”等等的这些方法。而我们现在的人又有很多新的业力,那么这些力量形成了以后,是不是可以形成新的受苦方式呢?古代的人受的地狱之苦跟我们现代人的地狱之苦是不是有区别?这是我们值得思维的问题。如果是单纯地从业果缘起的这一点来考虑,两种可能性都应该是有的,因为我们现在所受的业果既有无量劫以前推动来的业的力量,也有近期我们以现代生活的方式所造下的业的果,所以两种可能性都有。这只是对于业果的粗浅的判断。希望大家在诵经之后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文进行深入学习。

第四品

我们这一品仍然有几个理解的重点。第一个理解的重点,是有两位佛陀,他们在宿世发愿修行的时候,他们的愿望不同,有一位佛陀说:“我要先成佛,以后再度众生”,有一位佛陀说:“我必须要把众生度尽,然后再成佛。”这两位佛陀他们在发愿时候的区别,是我们这一次诵经需要理解的重点。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佛果,那么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发愿先成佛、后度众生,也可以成佛?为什么发愿说,先把众生度尽了,然后再成佛,也可以成佛呢?看样子,度众生这件事情,最终是自己成佛的根本力量,因此我们看佛的经典里面,就常常谈到菩提心的内容,什么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你虽然有成佛的意图,但是所有的意图都是围绕让众生不受苦,让其他的生灵能够得到度脱,才能最终成就佛果。也就是说,我们个人的意愿,需要跟广大的生灵联系在一起,联系到一块去了,你的所有的愿都不是孤立的,你的所有的发愿都不是自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才具备成佛的根本力量。成佛力量的源泉还是度众生这件事,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特质所在,我们对于其他的生灵的帮助,如果是在小乘佛教的体系当中,他们可能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的,大乘佛教的一个鲜明的主张,就是把自利的所有行动都和利他关联起来,他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们是没有办法拆分开来的,或者说,如果是你本身没有度化其他生灵的这种意愿,你自己的得度也无法完成。只有在大乘佛教的体系当中,才这么完整地把个人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我们通常说:“政治是指什么?”——就是指大众的事。我看这个大众的事情,宗教也是最关注的,宗教也关注大众心灵的解脱:你能不能成佛?这才是你生老病死、痛苦解决与否的关键。是不是朝着解脱道去发展?这才是关键,而不是在人间的是非上。

那么,怎样能够生起利他的这种大乘的菩提心呢?我们都知道,菩提心是自己能不能进展,能不能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那么菩提心,它到底在我们内心里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我们看前面经文里边,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在地狱里面受苦,他看到的时候,他受不了了。他为了度化自己的母亲,他就说,我要把天下的所有的母亲都度化了,因为他从个人的痛苦当中理解了其他生命的苦难,自己都有度化他们的责任。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力量,他能够度化他的母亲,佛陀给他授记,就说:不光是你的母亲得度,所有众生都得度了。

这在心里边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呢?从根本上讲,这本身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前面在学习《中观见与道德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样的问题,就说,信仰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标?怎样才算是有了信仰?真实的信仰啊,是要你在体会人世间的无常和痛苦,还有生命当中的波折,整个过程当中甚至于你最好的挚友都抛弃你了,所有你可以倚仗的力量都没有了,你完全一个人处在孤立状态下对于生命进行的反思,在这种生命反照的过程当中,而从内里产生的一股关注生命,一股希望生命更加美好转化的这股力量。这种力量产生出来以后,你在观照自己生命的时候是同样地具备热情,观照他人生命的时候也同样具备热情的这个时候,这样的力量才叫做信仰。在这个力量还没有产生之前,我们所希望拥有的信仰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只是在插科打诨, 我们并没有获得发诸内而形诸外的根本力量。

“发诸内而形诸外”是一句中国话,可是实际上这种精神却是我们获得信仰源泉的根本精神。地藏菩萨也正是在自己的母亲遭受痛苦,在进行深度反思、震撼的状态之下,他生起了要度化天下生灵的这么样的大愿。由个人的信仰产生力量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产生度化其他生命的力量,这也就是当自己内心信仰建立,才能够使外部世界的清净名言得到转化的理证的依据。我们外部的世界如果是根据如来藏所言,我们现在举手投足能感触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清净的佛世界,都是清净佛土。那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其原因就是我们内部存在的信仰的力量没有产生,菩提心的力量没有产生。内里的这股力量产生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产生外在转化的能力。

因此,《地藏菩萨本愿经》在这一品里面所交代的发愿的这种精神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修行和发心的精神,我们都需要。如果我们的这种精神没有生发起来,我们的信仰可能还是缺乏力量的,甚至于都还仅仅只是在追随形式。根本力量是否形成,我们可以对照《地藏菩萨本愿经》。所以在诵持这样一部经典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会得到很多提示,信仰是如何在生起?善愿如何在生起?菩提心如何在壮大?这都是从我们的发心过程当中可以观察的,也是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可以借鉴来的。

第五品

第五品这里最需要理解的是业感差别。这所谓业感差别呢,也就是说,业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丁是丁,卯是卯的,你只要干了哪一件坏事就必定堕哪个地狱,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这么简单,因为地狱这种果报通常都是由生前很复杂的各类业果缘起纠集夹杂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眼看着有人在偷别人的车,可是他是不是马上就获得一个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盗的这么一个果报呢?也许我们正希望它能呈现这个果报的时候,果报没有呈现,不希望呈现的时候,有的果报也就呈现了。

因为业感差别有其极大的复杂性,我们所愿意这样理解的丁是丁,卯是卯的果报,心为什么老停留在这里呢?因为我们对于业果的理解,对于生命的理解都半是当世的。我们就觉得我们这一辈子就是当世的这一生,至于以前还有千千万万的生,以后还有千千万万生,这个事实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业果的理解就充满了局限性。可是即便是佛陀在介绍地狱的时候,也都说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差别,百千种苦楚,更何况多狱?地狱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用特定的某一个事件去说明的,因此在人间我们产生了对于业果判断有时候的一些遗憾。有人说,怎么好人尽是得恶报,坏人尽还是有好报?你看现在社会上那么多的坏人,他们吃喝玩乐,过得那么潇洒,而我们善良的人呢,总是被别人欺负。甚至于有的父母亲教导孩子说“你就要学的恨一点”,“你要学的坏一点”,或者教导孩子说 “你应该学得狡猾一点,你这样出去被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善良在对于业果不信赖的状态下就会被误解,恶行会被理解为善行,善行被理解为恶行。根源在哪里呢?还是对于业果这一问题的简单化的理解,进行我们内心所意愿的合理化。在我们心里面合情合理,实际上业果就不是业果了,所以我们还是要相信当年佛陀所提出的那句话“业果缘起不可思议”,背后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线索太多了,不是我们用简单的小心翼翼就能够判断得清楚。如果是说我们的判断不够精确,我们也尽量地按照佛陀所说的“业果不可思议”,我们暂且搁置,不要做出短期的有限智慧判断的决定。把这个决定做出来以后,自然就会倡导出一种抱怨情绪,或者是一种邪见,流传起来,对于社会,对于自身、周边人的影响都不好。我们始终要记住一条就是“业果不可思议”。它虽然是各大类型可以说,但并不是说我们一说就给说定了。像地藏菩萨曾经就在前世的弘法当中说:我对于偷盗的人就说贫穷苦楚报,对于嗔恨的人就说遭受打击的这样的报……只是向他们那一类的人说那样的报,制止别人的恶行而已。报是基本的类属,而不是决定性的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今天偷了马上就得到一个果报:你的东西被偷了。业果的理解要留出这么样的弹性这么样的宽松的空间,对于业果的理解才不会走向片面。

第六品

读诵这一品,我们就要从这部经典当中获得利益了。首先,我们只要是听到地藏菩萨这个名号,或者是随喜赞叹甚至于自己也念诵,生生世世当中,我们都将富足平安,没有恐惧,有着种种的善报。假如说自己还能在平日里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诵这个经一个月,从初一一直到二十九、三十,这十个斋日里面每天诵一遍,或者是诵一诵地藏菩萨的名号,有无量的功德。这是佛陀直接来教授的这些方法,我们确信无疑。

这里关键是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所谈到的,关于人临终的时候来进行转诵这一件事,我们要重点地来进行了解。当有亲人、朋友、长辈、幼辈这样的人在生死之际难得决定的时候,我们诵持这样一部经典,对于他将是最大的帮助。《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提倡的方法,自己读一遍,或者是请人转读,或者是拿病人可爱的物件、衣服、宝贝或者庄园、田舍对着病人在那里说,就说“我帮你的东西拿去塑佛像了,拿去供养经像,拿去供养寺院了”,一定要对着病人说。在病人昏蒙的神识状态下面,他听到了这个话,功德就增进了,这实际上也正是地藏菩萨名,一闻名得福的这么一个果实。甚至于诸识分散,志气尽了,从第一天到第七天高声转读这样一个经典,宿殃重罪乃至于五无间罪都永得解脱。

一个人在生命的转型的过程当中,这是他获得解脱,获得重大生命进展的一种机会,所以我们具备信仰的佛弟子,对于生死的问题,往往有我们一套的理解。人在生来死去的时候,他不是孤苦无依的,有了信仰的人在朋友死亡或者自己死亡的时候都有着很好的解决方法。南传佛教有一个礼仪,叫作“回生仪式”,是怎么做呢?在生前自己花钱买一个棺木,请一位法师来或者是直接送到寺院去,去了以后就准备好自己死亡的各种物件,往生被啊、鲜花啊、什么扎在手上的黑手章啊,这些全部都准备好了,很隆重地躺倒棺材里面去,躺倒里面去了,法师在旁边诵经,就把往生的所有的经咒都诵完了以后,然后宣布你的这一生已经死去了。一宣布完以后这个人就可以从里面出来,出来了又得到另外一个宣布,就说你的新的一生又来临了,出了棺木就相当于从新活了一遍。我看这样的一个仪轨特别具备佛教的转生转世的这种精神。人总是这样的,最抛不下的就是过去的各种烦恼、疑惑、犹豫,而如果是说我们并没有到生命的最终结的时候,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生,让我们获得对于生命的崭新的理解,那这样岂不是跟重生了一模一样嘛!

而《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在这个生和死的关键时候进行转诵,将有无量的福德因缘。不过我们现实的生活过程当中,平时多半都是愿意在没有重大责任的时候,处于自我的懈怠状态,或者是一种半封闭状态,自己要干什么都行,自己为自己作决定。在这个状态当中啊,对于生命的问题我们很难总像那样的警惕起来,或者是即便有亲戚朋友出现了生来死去的事,在发生事件的那几天可能受到一个震撼,可当事情过去了久了,也就心平气和还是会回到平常的生活当中了,我们似乎人人都不会有死亡,人人都不会有生老病死的问题一样。地藏菩萨在这里用福德因缘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让我们知道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到底有多大的恩惠,有多大的现实果报。在诵持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在对于生和死有着更理性、更加充分全面的理解,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面,我们的信仰的精神就会现前。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利益存亡这一部分没有直言说白的一件事。可是我们知道,只要把生死流转的无常现实常常在作理解,我们自然地会有种种福报。

第七品

第七品有一个理解重点,就是:如果我们是为他人来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一分功德是临终人他们能够获得。为什么分成这样的六分和一分功德?

只要是在我们面前的,哪怕是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他在面前的生老病死,从佛教的教义来说,都跟我们是有着深刻关系的。因为一人有一个世界,因为你面前所见到的这一切,都是你这个世界里面的一切。表面上看,好像这个世界上人人有来有去,有荣华富贵,也有过得愁苦的、痛苦的人,跟我们好像都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教典当中反复地像这样说明。大乘佛法为什么要反复提到,你有了利益其他众生之心的时候,你的信仰才能产生,你的菩提心才能诞生呢?就因为你面对的这个世界跟你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不是无关的。如果认为是无关的,那是外道见解,会堕入在原始唯物主义的这样的思想当中。而佛教的教典说,最起码是一切唯心所造的, 现前的世界都是你心所造就的。再深一步来说,一人都有一个世界。我们在座的各位,各人都有一个世界在这里呈现。那么我们现在假如是一百人,我们现场实际上就有一百个世界在这里呈现。有人还曾经问:我们为什么现在一百个世界感觉都好像差不多的?你看到的佛像也是我看到的佛像,你看到的桌子也是我看到的桌子。这是外在景观的相似性,而并不是完全重叠,并不是共着一个的。如果只是共着一个世界的,那这个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

唯物的世界观和佛法的世界观差异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现象世界共同的只有一个,还是我们的现象世界各人都有一个?如果这个差异我们能够分开来看,那我们就是具备信仰的正见。如果仍然还延续所有的人都共着这一个世界的,这样一个观念呢,那就属于唯物的邪见。

为什么称唯物为邪见呢?在中世界的印度,月称论师在辨析邪见的过程当中,第一个破斥的就是原始的印度的唯物主义。因为那一个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强调:所有的人只是共同的生活在这样同样的一个世界,只有同样的一个梦想,就是要获得名、要获得利。因为认为这个世界都只有同样的一个,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是:如果有金银,大家共同来抢;如果没有金银,大家共同放弃。这就是如同《道德经》里边所说的——树立标榜。树立标榜呢,就使大众都要来偷。你贵难得之货,大家就都要来偷,你贵难得之名,大家就都要来争,就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争斗不息、争斗不已,最终我们都不具备利他精神。

利他的精神是从一人一个世界的理解当中产生,侵损他人的精神是从我们共同在一个世界的精神下产生。这样一来,其实我们世界观方面的分水岭,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就很明确。争执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只有一个茶杯放在这里。这个世界观一确定,那么争斗是永远不可避免的,大家都要喝水,都要用这个杯子,必定要争的。如果是各人都有一个世界,那么这个情况也就变了:因为我世界里的杯子是我世界里的,你们要抢也是抢不去的,你世界里的杯子是你的,我要来抢回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世界是不可能相互跨越的。那么这样一来,才能够形成我们对于世界的根本和谐力量。

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的原因就是因为被利益方和我们这个发心的方面原本是一体的,因为是一体的,所以这一份功德两方面受用,虽然是两方面受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功德,彼此都是一体的缘故。这是一个理解的重点。

再其次,有命终人希望能够受生到善道去,甚至于希望为他来做福业,获得永远解脱生死。这下我们就有可能要考虑到释迦牟尼佛他说这部经的环境——忉利天宫。摩耶夫人当时就在忉利天宫,释迦摩尼佛的目的是来度化她的。摩耶夫人已经在忉利天宫,我们平时的理解就是,如果能得度,升天就已经不错了。而这里的这个得度目标到底树立在了哪里?说这部经典的时候使摩耶夫人得度,这里不是只进行福德方面的增上,而是为了要获得决定胜方面的果证,为了使摩耶夫人以及她的侍从都能够证果而成就菩提道,目的是在这里。所以即便是摩耶夫人生在忉利天宫,佛陀也要继续地去帮助度化她。

第八品

在很多经论里,佛陀都讲过一个共同的公案:一个母亲,她抱着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因为生病了,很烦躁,手就到处乱舞,抓得母亲的脸上满是血口子,可是母亲正抱着他往医生所在的地方去。他越是闹得凶,抓他母亲越抓得伤痕累累,他母亲越是不放弃他。

地藏菩萨对于度化阎浮提娑婆众生世界的众生来说,这个化度者就好像是母亲一样,这么小心地来呵护他这些子女。呵护到什么程度呢?一直到生死。对于生死的判断,菩萨他也来进行呵护。我们都知道在地狱里面,一谈地狱就说有十八层,而且地狱里面有阎罗王,还有各个主命鬼王,这些主命鬼王主人的生死,刚才经文里面就说,主命鬼王原本也是菩萨,他到以后呢还要成佛的,他也是因为受地藏菩萨大愿力的影响,在主阎浮人命。他本来希望阎浮人多造善,所以就能够得到善果,可是阎浮人呢,很多人就只知道造恶,他虽然着急,也没有办法。他是个法官,但这是一个善良的法官,他特别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犯法而受罪,可是绝大多数人是多恶少善。即便是法官不忍心来判摄他们,但是原则性的事件,法官仍然在那里处理。不过他向大众交底,就说阎浮人只要是造恶就一定有恶报的,所以很希望大家就能够及时地行持善业,能够获得种种解脱。

第九品

这第九品啊,全部都是称佛名号。我们借助十方诸佛的种种名号使我们获得殊胜的福田。这些佛的名号多半是一闻其名,即灭无量罪或成就无量的功德,都由地藏菩萨的慈悲愿力感化,所以我们才能够得闻这些佛陀的名号。

第十品

这一品是较量布施功德。各类的对于佛法的布施,有修理经典的,还有读诵经典的,还有修复毁坏的佛像的,包括重新地塑造佛像,总而言之,有一点要求,即便你是 (以)国王的身份来进行布施的时候,最好也是“亲自迎礼,下心含笑”。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在做善事的过程当中,最好不要有轻慢心。这里很典型地有这么一种提倡。

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最大的障碍就是容易生起傲慢心。如果是有我慢心存在,那么这种布施就称为不净施。不净施是不是彻底不好呢?也不会。任何形式的不净施都是我们未来获得解脱,获得福德的因缘,所以月称论师在印度当年弘扬佛法的时候就曾经提过这个问题。虽然不净施是不清净的,他未来所获得的果实不单纯,不是纯净的佛果,但是它也是契入善果和逐渐获得增上生的因缘,所以有不净施比没有不净施当然要好。但如果是有不净施了以后,最好发展成为清净的布施,清净的施要比不净施要好。这一品就较量种种的功德因缘。

第十一品

《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一世也可以修行,而读诵这一经典会有哪些功德利益呢?最起码地来说,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升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户,多遇圣因,有这样的一些利益。当然这个利益还不只这些,经典的前后还广说种种的见闻利益。在此后,下面的一品也是见闻利益。

第十二品

这里都是说见到地藏菩萨,听闻地藏菩萨名号以及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的诸多的广大利益。最重要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当一个人如果是说特别想念诵这一部经典,但是没有读诵性,旋读旋忘,那这个该怎么办呢?在地藏菩萨面前安一杯水,持诵地藏菩萨名号或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后把这杯水喝下去,一七到三七日,要注意一些事情,要注意五辛、酒肉、邪淫、妄语以及种种杀害。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做到基本的十善,我们做一个人的常规的伦理规则进行遵守。这里就很简单,我们平时做一个善人通常得不到这么多的利益,而这里只是做到了一个普通的善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慎五辛酒肉,就能够恢复记忆,在梦中获得灌顶水,这完全是地藏菩萨的加持力量。这样的事件其实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尝试过,从信佛以来一直到现在,见到喝这种加持水,获得受灌顶水而使得记忆清晰,恢复聪明,有读诵性的人,这样的事例不计其数。

第十三品

文化的传承就是如此,经典的翻译在元代以前就全部都完成了。现在我们所读到的佛经几乎都是古文的形式,而我们读诵一次佛陀亲言的经典,我们就再一次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所以现代社会,我们看有很多人说得很费劲,传统文化该如何恢复,怎么让青年人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其实诵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我看这是一次最好的教育了。受到语法的教育,受到信仰的教育,也受到过去的人的世界观的教育,各个方面的教育也就都有了。虽然我们现在还很年轻,但是我们一诵起古代的经典,我们也就跟古人一样。古人这样诵,我们也这样诵,文化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关键这里传承的不仅仅只是文化,像法会圣众面前,释迦牟尼佛对地藏菩萨的授记,不光是传承文化,度化人天众生的重大使命是由地藏菩萨传承下来的。而这里释迦牟尼佛又说,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会有如此之大的功德,因为《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就承载着这种授记和传承,我们在诵持的时候自然地也就把地藏菩萨度化众生的事业给传承下来了。所以我们说“誓为地藏真子 ,愿作龙树孤臣”啊!

【地藏王菩萨故事】推荐阅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07-06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10-05

上一篇:2018年高二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卫生学教案第二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