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该流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3、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过程和卓有成效可供借鉴的经验。

4、学会通过案例分析,评价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差异的分析,学会以辨证河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地理问题。

2、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我国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河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2、通过学生整理和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资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大多出现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既使是今天,河流两岸依然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和经济发达的区域。沿河而居,享受着河流带来的 1 优越自然条件的同时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也都面临着频繁的洪涝灾害的威胁。那么,让我们先去看看田纳西河的情况。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一)分析治理前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学生活动1:将全班分成4组,给出美国地形图,资源分布图

探究:(1)、根据课文的相关知识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气候、地形和资源等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2)、分析治理前田纳西河流域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深入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进程,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和鼓励。最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得出师生一致的结论。教师总结,并屏幕展示结论

(1)位置:中低纬度、距墨西哥湾不远、美国东南部、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

(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春多雨,夏秋降水较少,降水量不稳定;

(3)地形: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上中游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水不畅、洪水泛滥;(4)自然资源丰富:水能、煤、石油、金属矿;

(5)人口激增再加上掠夺式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经济贫困落后、许多地方没有电力、交通航运条件差。

过渡:早期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仅限于航运,但该地区仍然是美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那么同学们考虑考虑该如何科学地开发与治理田纳西河?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措施

学生活动2:分成的4组学生分别扮演水利开发商、当地农民、工业企业代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人员(简称TVA特派员),参考课文P48——P49页的相关内容探究:田纳西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或提供相关的资料作好课堂上的讨论准备。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活动。问题设计如下: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能获得哪些效益?

2、大坝除了防洪还有什么作用?与此相关的经济部门有哪些?

3、从长远看,田纳西河流域的工业类型该作如何调整?

4、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资源丰富,既有坡地,又有平原、水域,你认为开发利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总结田纳西地区是如何全面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

6、田纳西地区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与辩论,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最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经过全班的辩论得出师生一致的结论。

教师总结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并屏幕展示: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治理流域的核心:①实行梯级开发、修建大坝;②疏通河道;③兼顾航运;④扩大就业机会。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

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如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梯级开发——发电——高耗能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能源基地

3、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1)种植业: A、坡地:果树、蔬菜B、平原:玉米、棉花、大豆等。C、发电厂附近: 3 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2)林业:(覆盖率>85%)具有生态效益(平衡生态、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经济效益(解决劳动就业、稳定农业生产)(3)渔业(4)畜牧业

4、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旅游发展。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如公园、水上旅游、钓鱼场、避暑别墅等)。

过渡:田纳西河的治理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对我国的河流治理与开发有何借鉴呢?

二、黄河流域的科学治理与开发

我国的黄河干流上已建有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多座水库,实现了黄河中上游的梯级开发,但电力资源仍不能满足需求,水电开发持续“高温”,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下游频频出现断流,中游水量不足,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等现象。

学生活动3:

1、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与过程,借鉴其治理和开发的经验,探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2、归纳田纳西河治理和开发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3、总结研究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

教师给出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农作物分布等的资料 在探究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最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经过全班的辩论得出师生一致认可的合理结论。

教师总结,并屏幕展示:

1、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1)在中游大力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是治理黄河的关键

4(2)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3)中上游适度开发水电和火电,发展高耗能工业,如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并提高电的利用率。(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和适度开发水电意识。(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减少用水量。(6)科学种田,提高灌溉节水技术、污水净化处理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启示:

(1)提高我国水电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2)流域开发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3)因地制宜,河流的不同区域开发和保护的重点不同。(4)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3、研究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分析流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和资源等,和人文条件,如人口、经济基础等。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流域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根据其有利条件探寻流域的发展方向,根据其制约因素探究流域的综合治理对策。

课堂总结:流域的开发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具体治理措施应该因地而异,注重综合开发利用。

【板书设计】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一)分析治理前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位置、气候、地形、资源 人文条件:人口、经济基础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措施

二、黄河流域的科学治理与开发

【作业设计】:练习册中的同步练习

【参考资料】:

1、朱翔等:《地理必修Ⅲ教师教学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3页。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组根据所学习和了解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的判断,从而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和不足:作为老师的我的方面:

一、对学生的回答如何正确评价,既能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又能对下一轮的思考起到鼓励激发作用,同时在坐的同学也能受到感染。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正在学习思考中。

二、上课时如果能带着感情去上,语音语调充满激情,那会收获很多,不论是学生还是自己。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篇2

河流的综合开发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要面对的课题,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堪称成功典范。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 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3) 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另外, 教材增加了阅读材料:墨累—达令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使学生对流域的综合开发有了进一步理解。由于我校地处陕南汉水流域, 加上汉水流域和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十分相似, 田纳西河的成功开发对汉水流域的整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因此, 在教材介绍田纳西河的同时, 可加入汉水流域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学习, 归纳出二者的异同。

二、教学方法

1.主要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 , 如“汉水流域的相关材料 ”、 图片、归纳小结、思考练习等。

2.采取比较法:通过田纳西河和汉水两大流域的比较 , 归 纳二者之间的异同?

3.学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 课前对田纳西河进行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地图和材料阅读 , 分析归纳出流域的自然背景。

(2) 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和汉水流域早期开发中的不利影响及后果, 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案例分析 , 加强阅读理解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学会读图表、读材料 ,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与材料的能力, 归纳提炼出相关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

(2) 培养学生关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 , 树立科学开发家乡流域的雄心壮志。

4.重点。

(1) 流域的自然背景。

(2) 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开发措施。

5.难点。

田纳西河的气候特征成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投影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流域和这些流域的自然景观图片。

【思考提问】从景观图片中看到四大文明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

(略)

【过渡】由于人口的猛增 , 导致四大文明发祥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许多地区变成了荒漠。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注重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流域, 其中田纳西河堪称“世界典范”。

【板书】田纳西河。

【投影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1.让学生指出田纳西河所在位置及流向。

2.结合示意图和材料 , 对田纳西河的自然背景进行 “自主 学习”。

(1) 气候类型及特征:________

(2) 地形特征:________

(3) 水文、水系特征:_________

(4) 植被、矿产特征:_________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以上自然特征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投影展示】我国汉水流域分布图及相关材料 , 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1) 相同点 :气候类型 ;流经地形 ;水文水系特征 ;植被类型及矿产。

(2) 不同点:流向;降水的季节分配;支流级别;矿产种类。

【投影展示】田纳西河早期和后期不同时间的景观图片 , 进行问题思考。

(1) 田纳西河后期开发形成的不良后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人口激增, 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 )

(2) 田纳西河后期开发带来的不良后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土地退化。

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③环境污染, 形成酸雨。

【投影展示】我国汉水流域分布图 , 让学生讨论中上游和中下游近在几十年中, 存在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学生讨论】 (略)

【老师归纳总结】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导致水土流失, 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中下游:围湖造田。

【布置课后预习作业】针对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对我国开发汉水流域有何借鉴意义?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展示上节课“板书”, 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基本内容。

【检查预习作业】抽查部分学生作业预习情况。

(学生讨论略)

【老师引导归纳】田纳西河整治措施:

(1) 时间:1933年

(2) 背景:罗斯福新政

(3) 具体措施:

①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负责统一开发和管理;

②以“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③修建了35座防洪水库和大小水坝, 改善了水运条件;

④利用水电、火电和核电, 发展低耗能工业, 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水质;

⑥发展旅游业;

⑦做好土地规划, 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

【思考提问】你认为对汉水流域的开发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 (略)

【老师引导】归纳:

(1) 加强统一管理:进行梯级开发, 改善航运条件, 建立防洪、发电、灌溉及水利设施系统。

(2) 加强土地规划 , 实施退耕还林 , 建设汉水流域生态环保带。

(3) 发展以汽车、农副产品、食品、化工 、纺织等为主的制造业。

(4) 保护水质, 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进行。

(5) 发展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业。

(6) 发展“现代农业”。

【问题探究】河流上该不该修建大坝?

【投影展示】材料一: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

【学生回答】 (略)

“河流的综合开发”复习指导 篇3

区域发展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之一。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部分内容的命题趋势为:根据三峡工程建设和田纳西河的治理经验,综合考查河流治理的必要性、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复习该内容时,我们要充分运用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案例为切入点进行延伸,注重一般性规律的总结,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归纳、迁移、分析和综合能力。

一、能力要求

(一)掌握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性规律

1,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等)。

2,河流航运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流量大、流速快、无结冰期,地形平坦;经济条件:河流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众多,运输量大。

3,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河流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支流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等);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与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与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等);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等);地形(地形平坦、水流不畅等)。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和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和植树造林;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4,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在流域的不同部位,其生态环境保护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地形影响交通、水力资源和开发规模;气候影响流域内农业发展状况和流域内航运;水系及水文特征影响着航运与水力资源;矿产直接影响该地工业发展与综合开发。

(二)熟悉河流(流域)类问题的探究思路

河流(流域)类问题的探究思路可简呆如下:

图像信息—区域位置判断、自然特征描述—知识迁移—流域内要素关系分析、不同流域特征差异比较—思维模型—流域人地关系探究(开发与整治)。如下图所示:

二、典例分析

例题:(2009年高考地理上海卷)阅读日本河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3 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材料二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是:①用水权的管理与水权费的征收等;②河流设备设施的维护:③……

26,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27,说明日本河流在航运、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

28,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是什么?

29,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30,除了材料二中列举的工作外,根据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原则,你认为日本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还可能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阐述观点的能力。第26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根据题意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结合区域内气候、降水、地形、陆地形状等进行分析。第27题考查日本河流在航运和水能利用方面的价值。航运价值的优劣取决于:气候决定下的河流流量大小与落差影响下的水流速度的快慢及航道条件。水能价值优劣取决于河流水量和落差的大小。第28题,日本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降水量的多少与夏季风风向、地形、迎风、背风直接相关;而两地水资源丰歉要从自然、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需重点阐述人为污染、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水资源紧张。第29题,受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雨影区一侧的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大气降水水源补给较少。第30题为开放性设问,一般可根据流域治理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完善机构和法规、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开发、重视环境保护等。

参考答案:26,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

27,日本河流短小而湍急,不利于航运;水能资源丰富。

28,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29,在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篇4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一)编写依据与目的

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水利部印发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合理确定治理方案,规范主要设计内容,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提出本指导意见。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应参照现行有关规范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本指导意见,进行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二)治理范围

初步设计原则上应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及后续规划(以下简称《中小河流规划》)确定的治理范围和规模开展项目设计工作,确需调整的应说明调整的缘由,根据治理河流实际情况,结合治理方案论证,对工程治理范围和建设规模进行适当调整。

(三)治理标准

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其防洪标准一般为10年~20年一遇。设计中应根据国标《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中小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对具体河段的治理标准进行分析论证后合理选用。排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

(四)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设计要在河流整体治理规划和相关规划指导下,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与除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衔接。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洪水出路,严禁缩窄河道,合理确定治导线和堤距。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通过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结合当地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规划料场,尽量少占耕地,从严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五)设计总体要求

1、工程建设内容要避免与市政园林建设相混淆,生态措施只能放在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工程上,不能用于绿化、靓化等市政园林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与市政、园林工程结合实施的项目,应分别列出其工程量和投资。中小河流治理中涉及到的占地和移民安置、交通桥梁、环境影响等问题,应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各省(区、市)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

2、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水文分析、河流冲淤演变及河势变化分析,加强整治河宽和堤距的分析论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做 2 好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弃渣占地,根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3、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认真做好各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确保设计成果质量。

二、水文

(一)说明工程所在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河道特征和洪水特性;收集和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水文站、雨量站的实测系列资料,收集省区的暴雨查算手册或水文图集。

(二)收集以往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和成果。

(三)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结合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附近有较长实测洪水流量资料时,可优先采用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实测洪水资料短缺时,可根据经审批的省区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四)应对采用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五)初步设计应附流域水系图(标明水文站、雨量站,以及已建、在建和规划的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六)涉及排涝工程的,应根据相关规划和涝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情况合理确定排涝原则和标准,划分排涝分区,进行排涝水文计算。

(七)对部分多泥沙中小河流,应进行泥沙分析计算,分析河床淤积演变情况。

三、工程地质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适用规范

中小型河流治理工程基本上属于“线性”工程,原则上可以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中的相关条款,其勘察精度和深度可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略低于以上规程规范的要求。

工程区地震动参数及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图获取。受“5.12”汶川地震影响区应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确认地震动参数和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

鉴于全国中小河流分布地域广泛,南北东西、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区域的河流其工程地质条件相差较大,河流治理工程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工程地质勘察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二)工程地质勘察的总体要求

1、区域地质环境

区域地质环境可以参照区域地质志和区域地质图作出简略概述。对于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还应通过现场调查,简述工程区内以及与之相关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评价地质灾害与河道治理工程的关系。

2、堤防工程

拟治理的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应按已建堤防工程和新建堤防工程分别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明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新建堤防工程还可能存在线路比选问题,需对比较线路作出相应的工程地质评价。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说来较为简单,但工程线路较长,所遇地 4 质条件可能变化较大,因此较为强调按“线性”工程进行分段分类评价;岩相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区段应加密勘探,以达到有效控制的要求。岩土体物理力学地质建议参数可结合本工程区的地质特点、代表性试验和已建工程经验,采用工程类比法分段提出。

关于堤基渗漏问题的地质评价,应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已建堤防工程的勘察重点在险工险段区),明确堤基渗漏的性质,分析研究正常运行工况下堤基是否产生渗透破坏,工程措施的建议宜按“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原则提出。堤基垂直防渗会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山区河流的堤防工程,洪水过程较短,堤基垂直防渗措施应谨慎采用。

3、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应根据工程型式实施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重力式护岸工程的重点在地基稳定,斜坡式护岸工程的重点在岸坡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评价;两类护岸工程均应根据河势水流条件考虑冲刷深度。

对地震动参数大于等于0.10g且存在可液化土层的工程地基,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评价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对城市区的兼有防洪工程以及城市景观(滨江路、江边公园等)的防洪堤(墙)工程,其工程地质勘察可按护岸工程考虑。

存在迎流顶冲导致崩岸类型岸坡稳定问题的护岸工程,其工程地质评价与以上一般性护岸工程建筑物应有所区别。

4、河道疏浚工程

河道疏浚工程地质评价的重点是河道挖深或拓宽后改变了原始河流岸坡稳定条件,在水流冲刷浪蚀作用下可能存在岸坡稳定和岸坡再造问题,应根据岸坡岩土体性质来考虑,地质建议的岸坡坡度应是地质结构上的稳定岸坡坡度,当不能保证稳定岸坡成型时宜适当考虑 5 相应的工程措施。某些河道疏浚工程必要时应分析河道淤积物质来源,并提出河道清淤土层的开挖类别。

5、穿堤建筑物

规模较小的穿堤建筑物可结合堤防工程一并勘察,规模较大的桥涵闸工程应按单项工程实施工程地质勘察。

6、排涝(水)工程

排涝(水)工程较为简单,可参照挖方渠道工程类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

7、天然建筑材料

堤防工程填筑料一般按就地取材的原则考虑,勘察评价料源的质量和储量。混凝土骨料可根据当地条件自选料场开采或者采购、外运,地质上均应明确料源的质量和储量评价。

四、治理方案与规模

(一)收集本工程防护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简述洪涝灾害情况及其成因,说明本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二)简述河道及堤防工程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

(三)概述工程所在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编制和审批情况,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以及规划实施情况。其中,应重点说明防洪规划确定的河道治理标准、工程方案布局和堤距控制要求,河道设计防洪除涝水位推算方法、主要参数及采用成果。

(四)应明确本项目的建设任务、治理原则和治理范围。初步设计应附本工程位置图和工程总体布置图。

(五)根据国标《防洪标准》,考虑河道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与 6 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复核确定本次防洪、除涝的治理标准。对于以保护县城和乡镇为主的防洪工程,防洪标准一般为20年一遇;对于以保护乡村农田为主的防护工程,防洪标准一般为10~20年一遇。

(六)应以不侵占河道行洪通道为原则,合理确定治理河段的治导线(河岸线、防洪堤线等)。

(七)应说明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的方法、采用参数和主要成果。对干支流洪水、河湖洪水相互顶托的河段,应分析洪水组合和遭遇情况,进行不同遭遇组合的水面线推算,以外包线作为设计的依据。

(八)经复核河道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能力要求时,应综合考虑流域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工程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因素,兼顾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与环境治理,对新建(改建)堤防、现有堤防加固扩建、河道清淤疏浚、堤防与疏浚工程结合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提出经济合理的河道整治方案。

平原丘陵地区原则上以堤防工程为主,结合护坡、护岸;山区河流原则上以护岸工程为主,结合堤防;对部分淤积严重或卡口河段,可采取清淤疏浚、清障或局部切滩拓浚措施。

(九)在河道断面满足行洪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堤防工程原则上以原有堤防除险加固为主,尽量维持原堤线及堤距。原堤距不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经分析论证后堤防可适当退建;现有堤防原则上不得向河滩地进建,不得缩窄河道行洪断面。

确需新建(改建)堤防的,堤线选择应按照治导线要求,综合考虑堤线顺直、与上下游协调、与原有堤防平顺衔接等因素,尽量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布局和群众利益,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不得将近岸河滩地和低洼地纳入堤防保护范围,维护好现有行洪通道和洪水 7 滞蓄场所。

(十)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岸措施。护岸工程原则上应采取平顺护岸形式,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应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十一)淤积严重或泄流能力不满足规划要求的河道,经比选后采取河道清淤疏浚、卡口河段拓宽切滩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河道行洪、排水能力;对多沙河道应分析疏浚回淤的可能性,预测、评价疏浚工程效果。

(十二)在治理方案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复核确定本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五、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一)建筑物级别

1、堤防工程级别划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执行,一般根据当地防洪标准为4级或5级堤防。经论证需提高或降低堤防工程级别时,应报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穿堤建筑物(涵管、涵闸、泵站等)的建筑物级别不应低于所在堤防工程级别。

3、防洪墙的建筑物级别应与相应堤防级别相同。

4、具有通航、交通等功能的建筑物,应同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

5、堤防工程一般可不进行抗震设计;对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的重要防洪墙及穿堤建筑物应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二)堤防工程

1、一般原则

(1)堤防工程设计应遵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执行。

(2)堤防工程的堤顶超高值不宜大于1.0m。

(3)堤顶道路宽度宜采用2~4m,堤顶道路路面结构宜采用泥结碎石型式。

2、新建堤防

(1)对新建堤防,应根据河道整治和防洪要求,经过比选,合理选定堤线和堤距布置。

(2)根据河道行洪断面、地形地质条件、当地材料以及占地情况,合理确定堤防结构型式。河道两岸地形有条件时,优先采用土堤型式;对人口密集区或占地较多、取土困难地区应对土堤、防洪墙及两者结合等堤防结构型式进行比选,选定经济合理的堤防型式;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河段,可采用防洪墙等型式。

(3)土堤设计应根据筑堤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经抗滑及渗透稳定分析后,合理确定断面结构型式,并提出填筑材料质量要求及填筑标准要求。

(4)防洪墙设计应对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等结构型式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应计算防洪墙稳定、地基应力及结构应力。

3、堤防加固

(1)对未达标的堤防,应根据现行规范要求复核堤顶高程、堤身和堤基的抗滑及渗透稳定性。

(2)现状堤坡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建材、占地、交通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放缓边坡、加高培厚等方案,合理确定堤防边坡加固型式。

9(3)堤防加高培厚宜优先采用土堤型式。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堤防临水侧或背水侧加培方式。靠近城镇、工矿区或取土占地受限制的堤段,经综合比较选择加高防洪墙、增设防浪墙或结合路面加高方式。

(4)堤身、堤基隐患处理,应在综合分析堤身填筑质量、堤基地层结构、历史险情等资料的基础上,经综合比选后,选择合理的除险加固措施。

(5)对堤身填筑质量差、散浸、渗漏等堤身隐患,应综合比较堤身灌浆、土工膜、搅拌桩、冲抓套井粘土回填以及加设下游反滤排水等方案,选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

(6)对堤基渗透破坏情况,可根据地层结构、险情情况,结合必要的渗透稳定分析,可采用堤后盖重结合排水或垂直截渗型式。对堤防背水侧坑塘,结合堤基渗透稳定分析,可采取填塘固基措施。

(三)护坡和护岸工程

1、中小河流堤防护坡型式宜与自然和谐,除必须采用硬护坡的堤段外,可采用水泥土、草皮护坡型式。背水侧可采用草皮护坡。

2、对崩岸、塌岸、迎流顶冲、淘刷严重堤段,应采取必要的护岸措施。

(1)护岸型式宜优先选用坡式护岸。受地形条件或两岸建筑物限制时可采用墙式护岸。

(2)护岸工程上部护坡措施应进行综合比选后确定。有生态、环境要求的城镇段堤防,经论证后常水位以上可采用生态型硬护坡或框格草皮护坡。上部护坡顶部高程应超过设计洪水位0.5m。

(3)护岸工程下部护脚措施可根据水流条件、河势条件、材料来源等,选用抛投体、沉枕或沉排等方式。护脚顶部可设置枯水平台,10 枯水平台顶部高程高于设计枯水位0.5~1.0m,滩岸护坡顶部高程宜与滩面相平或稍高于滩面高程。

(四)清淤疏浚与清障工程

1、应根据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局,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挖范围。疏挖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

2、河道需扩挖时,应沿滩地较宽的一侧或沿凸岸扩挖,并尽可能使河线顺直。

3、疏挖段的进、出口处应与原河道渐变连接。未经充分论证,不宜改变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

4、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排泥场地,并尽量采用环保型清淤疏浚方式。

5、应对河道内垃圾及支堤(交通堤)等碍洪构筑物进行清除。

(五)穿堤、跨河建筑物

1、应根据堤防现状、险情情况和质量检测成果分析,对穿堤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必要时,可对现有穿堤建筑物进行封堵、合并。根据防洪排涝需要,经论证,可配套新建部分穿堤建筑物。

2、新建穿堤建筑物选址及施工方法等需结合排涝要求、河道整治情况及堤防现状,经综合比选确定。

3、现状穿堤建筑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加固方式:经充分论证确定已基本失去排灌功能的涵闸可拆除或封堵,封堵方案必须安全可靠;建造时间长,结构强度不足,存在严重防洪隐患难以加固的涵闸拆除重建;对主体结构基本稳定、部分老化失修、损坏的建筑物可采取适当的加固处理措施;对洞身强度基本满足,长度不够的可采取接长措施等。

4、新建穿堤涵管、涵闸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对夯实、换填、人工复合堤基等加固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选,采用桩基时应进行充分论证。

5、建筑物基础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时,可调整基础结构或采取水平或垂直防渗透破坏措施。

6、跨河闸、坝等跨河建筑物,对影响堤防安全和对河道过流能力有较大影响的可结合河道治理方案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六、工程运行管理

(一)治理河道已有管理机构的,工程建成后原则上应由原河道管理机构管理,不再设置新的管理机构。

(二)确需新设管理机构的,应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落实人员编制,明确管理范围、任务和职责,落实管理运行费用来源。

(三)对堤防加固工程、护岸工程和河道疏浚工程原则上不新征管理用地,对新建堤防根据堤防级别和相关规范设置护堤地。

(四)应从严控制管理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和规模。

七、设计概算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概算的编制一般采用地方标准,无地方标准的,可参照《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中的河道工程标准编制。

(二)以编制年作为编制设计概算的价格水平年。

(三)基础单价的编制应满足编制规定、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满足质量、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就近选取主要材料的供应地。按照工程设计确定的供应方式,合理计算砂石料价格。

(四)为合理编制工程投资,主要材料钢筋、水泥、油料应限价进入工程单价,预算价与限价的差额计取税金后列入独立费用,并单 12 独出项。地方有限价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地方无限价标准的,参照以下限价标准执行:钢筋3000元/吨,水泥300元/吨,汽油3600元/吨,柴油3500元/吨。

(五)工程单价应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的特点,按照合理、经济的方法编制。

(六)按照工程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项目,严格控制管理房屋、通信、监视、监控、交通设备等工程项目及投资。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篇5

李宏河

经过两周精心的备课和收集资料,终于结束了本次的公开课讲授,在这次讲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以“两步·六环”教学模式为核心,以新课程地理标准理念为指导,发扬集体备课的精神,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统一设计,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现将本次的反思总结如下:

好的方面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网上观看全国其他名师的视频和收集大量的精品教案和课件进行研究。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听取备课组的建议,大家共同对课件进行制作和修改。

3、注重课前学生的指导和解惑,提前一天把问题列给学生让学生下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对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进行指导和释疑,让学生能以热情、饱满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

4、做够对这次公开示范课的重视,争取最大限度体现我校的两步、六环教学模式,为新课改贡献力量。

5、教学过程中,活动较多,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氛围较活跃。改进的方面

1、活动设计的环节还不够大胆和新颖,课后听多优秀教师点评之后感觉还可以把活动改的更灵活,更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2、上课时,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判。

3、忘记评选最佳合作学习小组。

4、加强自身普通话的学习和提高。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学反思 篇6

反思一: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简单,主要是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和内外流区的河流与湖泊的特征,长江与黄河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学生自己都可以看懂,故而这些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处理“六个让”时还是讲的太多,比如说有“塞外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写出,然后学生自己在地图册上找,在说出两地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其一。

第二就是在这节课的设计要再下功夫,首先要先给出这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和同学科教师列出提纲,写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第三,所在黑板上画的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布图,完全可以让学生画,在这节课的重、难点上还需要在斟酌,虽然这节课不是很难,但是>高考的题做来却不是很简单,故而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引导,可以集合练习题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反思二: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区、内流河(湖)、内流区的概念、内(外)流区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内(外)流河,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

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我们潍坊张面河等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反思三: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学反思

本节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一课时,授课中我主要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特别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在讲授“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我特别借助多媒体设计了“知识储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扩充的知识来分析图2.29,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在“我国的湖泊”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五幅我国湖泊的图片,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初一的历史课本里已经了解,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在讲完后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伏笔。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一边绘制中国水系图,一边填写本节课所学习的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能从材料中找到相关有用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训练。同时作为地理教师,我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反思四: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局面,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贴近生活、结合热点,充分利用学生已知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课本上学生一看就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讨论不能明白的教师诱导学生思维使其明白;要求学生记忆的,尽量当堂记住;要求学生识图填图的,就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本课内容紧紧围绕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这一宗旨进行设计。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篇7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得规划、设计网络,又能熟练实施网络工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网络规划与设计》这门课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开设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网络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系统阐述网络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1]。而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必须依托相关实践环节的综合实践。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开设《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比较多,也有一部分培训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研究网络的规划设计及其实现过程,但是一般都停留在具体的单项实验,针对网络整体实现的综合性配置实验比较少,实验项目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驾驭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通过设计综合实验项目,深化学生对网络规划设计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践任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课程的定位

《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可分为网络规划与网络设计两大部分。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会对网络工程进行需求分析,能够书写需求分析计划书;学会对网络进行设计,熟练掌握各种网络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初级的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网络工程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网络规划设计方法,熟悉网络建设实施相关工程标准[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与开发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验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任务,锻炼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

(2)通过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可以整合课程相关实验,实现所学知识由量到质的跨越,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3)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之间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2 综合实验项目设计

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也就是网络系统集成的过程。网络工程师应当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网络系统集成技术,通过认真分析和设计,建立一个高性能、高可靠、实用的网络系统[3]。网络工程的集成一般包括:网络系统规划、网络系统设计、网络系统实施和网络系统验收。其中前两个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决定整个工程的成败。

2.1 网络系统规划综合实验

网络系统规划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和用户沟通,明确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分析的过程。用户需求分析是网络工程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建立一个清晰的网络预期目标,网络工程师与用户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为网络设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般来说,在需求分析阶段,应当重点把握用户的业务需求、用户信息点的地理分布、用户的资金投入等要点。但在实际需求调研过程中,用户往往对网络专业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对技术性问题不能准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可以通过设计用户需求调研问卷的形式,进行需求调研[2]。

可以结合学院校园网或者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过程,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撰写需求分析报告书。

2.2 网络系统设计综合实验

网络系统的设计包括两部分: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2.1 网络逻辑设计

逻辑设计阶段是描述用户需求的网络行为和性能,详细说明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上传输的,但并不涉及网络元素的物理位置。逻辑设计包括:网络结构设计、网络性能设计、网络功能设计、网络安全设计、网络可靠性设计以及网络网络设计等方面[4]。

实验项目设计应该依托于网络技术实验室,围绕实验教学目标,按照网络逻辑设计的过程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实验项目:

(1)基于三层结构进行网络结构设计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主要涉及网络核心设备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部署以及冗余备份问题。

(2)基于最优化原则进行网络性能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开发,主要涉及网络带宽和流量的均衡问题。

(3)基于安全性需要进行网络安全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开发,主要涉及网络边界核心设备防火墙的部署问题。

(4)从整体上考虑网络实现,结合实际网络规划设计案例,基于结构合理、性能最优以及安全实现,进行大型网络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2.2 网络物理设计

物理设计阶段是体现如何实现逻辑网络设计。网络设计者应该确定具体的软件、硬件、连接设备、服务和布线等。物理设计包括网络设备选型、综合布线设计、系统测试设计等方面。

实验项目设计应该依托于综合布线实验室,围绕实验教学目标,按照网络物理设计的过程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实验项目:

(1)基于高性价比原则,进行网络设备选型实验项目开发,主要涉及网络设备、传输介质的选择问题。

(2)基于网络互连实现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实验项目开发,主要涉及综合布线七大区域的部署及互连问题。

通过以上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基本涵盖了课程所学知识点,并完成了整个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使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工具、网络产品、网络方案等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过程。

3 结论

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大型网络工程设计、实施的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综合性实验把网络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莉,钟勇,杨文茵.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35-138.

[2]师雪霖,尤枫.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8):144-146.

[3]易建勋.计算机网络设计[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6-10.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修复;中小河流;治理

前言: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如何通过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性能和效果,是我国广大水利工程研究者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中小河流治理方面已经逐渐找到了工作重心,采用以疏浚、防洪为主的河流治理方案,在尽可能避免河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努力发展水利工程的科学化施工和建设。缺乏科学、环保型的建设项目不仅会增加治理成本,还会严重限制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这种盲目性的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很多,其在治理和修复方面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资。

二、基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分析

2.1防洪地位过高

洪涝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很大,蜿蜒、曲折、降水多的地区其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会大幅度减弱,雨水季节很容易出现洪灾。在进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时,施工部门为增强其蓄水能力,通常会增大河槽的蓄水比例,在河岸建造硬度、强度过大的防洪工程。防洪地位过高,不仅会增加水利工程的防洪压力,还会给中小河流治理带来不必要的泄洪任务。

2.2河道环境恶劣

河道要想形成天然屏障,其河道周围环境必须保持自然状态的景观现象。河道渠化,是河流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在布置河道环境过程中,工程人员经常会通过人工手段将直线河流改为曲线河流,以扩大河流的运行范围和蓄水能力。但是这种工程改造会严重破坏河道周围环境,打破原有河道的地貌形态,从侧面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加大了治理难度。

2.3工程性治理效果不佳

水生态具有一定的自净功能,但是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墙壁阻碍了水体与土壤之间的变化联系,将土地与水隔开,水中生物无法与地上生物联系,阻碍了对水生态的生物治理。中小河流岸边经常会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被,这些植被会因河流蒸发、水资源渗透不平衡等原因出现功能衰退现象。

三、中小河流治理的改革建议

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在我国水工程建设中逐渐显现出战略地位。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要想达到既定的治理目标和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3.1减少硬化、渠化治理项目

改变原有河道结构的方法,对维护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裁弯、组合、共融等合理治理方案,虽然在理论上增强了河流的防洪防灾性能,但是从自然资源保护和河流自净功能上考虑,生存在硬性渠化的河流中的水生物其生存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态功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应在治理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河流结构、河径、河道周围环境的自然状态,在维持原有河道建设项目稳定落实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其他防洪防灾治理措施。

3.2建设生态护岸

在河道两边建造土木工程,通过种植树木的方式在河道两岸增设天然的生态屏障,在维持河道两边生物和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处在正常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找到河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关系,建立新式的护岸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生态、景观和自净等功能于一体,代表着护岸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还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的治理功能,突出自然结构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3.3控制污水排放

污水不仅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针对污水排放问题,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中小河流的水流量不大,但是其延伸地区非常广,周围工厂、区民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很容易流入水生态系统中,所以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废水向河流中排放,并同时控制超量取水和污水排放等问题。与此同时,为保证中小河流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管理部门应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最大限度满足用水、排水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可循环型用水结构的建设。

结论:通过上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中小河流治理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加大了我国政府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还改变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高青峰,王欣.试论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3(11):119-125.

[2]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114-125.

[3]张俊,郭亚丽,胡伟.中小河流污染治理管理机制在规划中的研究——以厦门市后溪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4(15):119-127.

[4]夏鹏,刘倩.国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3,14(26):136-145.

河流治理情况视察报告 篇9

(一)项目规划

(二)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三)河景观治理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一期治理工程)进展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一)中心城区沿河两岸雨污排放未分流,现有排污管网未发挥应有作用,仍有大量污水排入河,河水未变清,异味还很浓。

(二)河沿岸植树造林绿化项目、市政工程设施等人为破坏较大。

(三)一期治理工程拆迁安置拆建速度不相匹配。该项目拆迁总量和速度明显快于安置建设总量和速度,落实的拆迁项目要求限时完成拆迁,先拆后建,导致安置房建设大大落后于拆迁。而一个项目从开拆到拆平一般只需二个月,而用来安置的安置房建设从办理前期手续到建成安置至少需要一年有余,如不超前建设,必定产生过渡困难。

(四)拆迁户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绝大部分拆迁户因无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置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本从事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五)国发(2010)19号文件下发后,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路子已封堵,款项是否到位尚无法判断,一期治理工程项目融资遇到了较大困难,无法确保资金链条的链接,必将影响到工程进度。

(六)村两所小学因一期治理工程项目拆迁,无固定的办学地点,目前约有数百名适龄儿童面临上学难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河的治理关键在于“质”、“量”两方面,“质”的方面要控制排污,建议在河景观治理二期工程开工前摸清前期排污情况,彻底治理,做到雨污分离,截断污水注入河的渠道,使河水变清,异味消除;“量”的方面是将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中水返还上游,并且尽快开工建设与河治理配套的窑上水库与玉舍水库联网工程,增加河的流量。

(二)抓好源头治理,加大“一线天”上游水源的治理力度,特别是煤矿排污的管理力度。

(三)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一期工程如期开工,同时要按照金融部门贷款要求,提前做好整个河治理项目的规划、立项、用地、环评、可研等审批手续和相关资料,以备向融资条件成熟的金融部门报送,确保实施整个工程的连续性。

(四)一期工程的建设与拆迁安置工作的进度密不可分,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要保证拆迁安置资金足额到位,同时加快安置房的建设进度,确保拆迁工作如期完成。

(五)要将拆迁户在拆迁后的生计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考虑,处理好民生利益和开发建设的关系。

(六)应尽快就近选址开工建设能容纳1000人以上的村小学,解决村附近几百名孩子的上学难问题。

(七)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结合正在开展的“双创双建”活动,加强对河以及河两岸绿化用地的管护,严管重罚,切实杜绝向河乱排乱扔、破坏绿化和占用已征绿化用地的行为。

在河流生态治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篇10

在河流生态治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是因为区委、区政府对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上午,区委还召开了专题党政联席会,进一步定方向、定方略、定方案,目的就是确保我区河流生态治理工作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刚才,*同志传达了市里会议有关精神,并就我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结合会议印发的《实施方案》,抓好贯彻落实。城建局、*等*个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展现了在急难险重工作面前,全区的干部和企业应有的担当、应有的作为、应有的勇气。

下面,围绕做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意义,把握实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以水兴城、以水惠民,符合全区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特别是对于我区来讲,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关于河流生态治理工作,要从三个方面深化认识、正确对待。

一是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是市委、市政府适应新常态新要求、贯彻新理念新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市“双修”、改善形象品位的必由途径,是统筹推进治污治乱、防汛防灾、城乡改造、环境改善等一揽子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全市各项工作中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深远性的重大决策,具有影响当前、关乎长远的重大意义。从中央到地方,不论是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还是全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都强调生态环保,因此,我区实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是响应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应有之义。

二是惠及全市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有助于推进生态修复、水质优化、环境改善、产业转型,不仅与河渠沿线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还能辐射带动周边,不仅是全市人民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需要,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因此,无论对*还是对*,作为城市管理者必须站在对*人民、对*百姓、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众所周知,我区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很大,水资源一直十分珍贵。如今,*防洪渠主要起到防洪的作用,常年干枯。*河不足*公里,有一半己被学校和企业覆盖。据统计,有*个排污口直排*河,对于饮水安全带来隐患。通过这次河流生态治理,我们还将修筑湿地公园、建设人工湖,使我们*既有湿地又有公园,不仅惠及*人民,更惠及*百姓。有水才有灵气,*居民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更骄傲、更自豪。

三是利好*未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规划制约、土地不足、产业不优、机制不活。现在,市委、市政府以极大决心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有助于破解规划制约、破除机制壁垒、扩展土地空间、倒逼产业转型,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引领作用。借此机会,我讲一下*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河流整治。方案已下发,任务很繁重。我们在全市做到了早安排、快行动,下步更要真发力、见实效。二是地铁修建。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建地铁就是拉动城市框架、方便群众出行,要利用好这次重大机遇,以地铁建设改变*经济东高西低的局面。三是科技园区建设。我们要增强科技研发力量,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切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服务好辖区企业。做好闲置资源再利用,与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同志们,我区“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是*市河流生态治理在*的本土化、具体化,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绝不是一般性、常规性工作。希望大家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清意义,把握实质,切实统一思想行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二、谋定后动、占据先机

(一)责任要明确。为做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区里构建了“1+3”指挥体系,就是1个总指挥部和3个专项指挥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指挥部必须负起责任,坚强领导、科学指导、积极引导、严格督导,正副指挥长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成员单位负责同志要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千万不能只挂名、不履责,当甩手掌柜、搞遥控指挥。

(二)底数要摸清。毛主席讲,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面对急难险重的河流生态治理任务,更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一要吃透政策,领会上情。当前,国家和省、市在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保护等方面既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也有不容有失的“底线红线”。这些都需要大家全面梳理、准确把握,结合*实际,科学谋划项目,加强汇报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支持政策的大盘子,同时依法依规、坚决不碰底线。二要实地调查,掌握实情。各指挥部要通过实地查看、走家串户,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沟渠,将掌握的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使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三要找准症结,发现隐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准信息盲点、舆情燃点和推进难点,搞清楚可能影响各项工作进度的到底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协调问题、还是历史遗留问题?针对这些,超前预判,健全预案,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确保关键环节通好关、解好扣。

(四)方案要可行。要围绕各项工作任务健全完善实施办法,制定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一要制定任务书。就是要围绕各项目标,分解细化责任任务,主动对接协调,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征迁补偿方案、群众安置方案和企业腾退方案。二要制定路线图。就是要围绕既定目标,加紧研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明确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抓手,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越有的放矢、越有针对性越好,确保按照路线图推进工作,不走弯路。三要制定时间表。就是要强化时间观念,明确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指标的时间节点,严格按照时间表有序推进,确保河流生态治理任务按时完成。大家想一想,同样是干工作,与其让市委、市政府采取督查督办、通报问责的形式,不如我们静下心来、按照节点有序干;与其让上级拿着鞭子抽着干,不如我们自己主动认真干。

三、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山、水、田、园、林、路等诸多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行,“拾到碗里都是菜”也不行,必须集中精力抓重点、解难题,确保尽快打开局面、取得突破。

(一)要在截污治污上雷霆出击。这是河流生态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时间节点很近的重点任务,必须雷霆出击、重拳治污,确保取得立竿见影成效。扎实做好*河涉及截污工程部分的征迁,按期拆除完毕,为揭盖截污奠定基础、提供便利。配合市住建委截流*个排污口,切实从源头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这项工作要在年底前完成。

(二)要在环境整治上持续提升。沿河环境好不好,群众反应最直观,要坚持“河道蓝线、绿地绿线、道路红线”统筹考虑,“水道、绿道、风道、步道”一起打造,不断改善沿河环境品位。治好河道,对已有河道因地制宜、加固提升,对没有堤岸的河段加快建设。建好游园,要充分用好这些年我们建小游园的经验,打造一批具有*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景观小品、生态绿地,把沿河游园建设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场所。修好路网,形成功能明确、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的沿河路网体系。抓好整治,深入推进社区环境百日攻坚,重点做好老旧小区、无主管小区环境整治,对*河两侧50米范围内的市容市貌,按照道路平整、管线配套、灯亮路绿、三线入地、街景统一、管理到位的要求进行综合改造,切实把沿河环境打造得更靓丽、更整洁。

(三)在沿河棚改上勇于攻坚。这是重头戏,也是硬骨头。过去,我们许多棚改项目受到牵制、推进举步维艰,连安置房都无法建设。现在市委、市政府开展河流生态治理,将“沿河生态廊道绿线”指标做了调整,这给我们一口气对沿河的*个村进行改造,提供了重大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各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监管,从今天起,决不能再添一块砖,再加一片瓦,这是硬性规定。大家想一想,花了这么大代价,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住的好一点,想叫我们*的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变。如果没有这次机遇,我们沿涧河的城中村脏乱差的现象将很难在短期改变。

四、把握原则、确保成效

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硬任务,必须把握原则、掌握方法、走对路子、握紧拳头,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一)要善于统筹结合。要将河流生态治理工作与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相结合,与城建项目百日攻坚相结合,与社区环境百日会战相结合,与实施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相结合,与治脏、治乱、治污相结合,与小游园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民生改善工程相结合,努力形成“一发动全身、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生动局面。

(二)要精于科学运作。要坚持规划引领,积极与市规划局、市城建院等沟通衔接,在全市规划蓝图中适时发声,进一步修订完善符合*实际、适合项目推进的规划方案。同时要坚持依法依规,严格落实河湖管理、土地开发等方面法规政策,依法办事,不踩红线,特别是对于征迁改造,要依法依规合理补偿,统筹做好安置,对违法违规建筑要依法严厉打击。

(三)要长于凝心聚力。集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区之力,集中精力打好河流生态治理攻坚战。尤其是在人力筹备上,组织部要抽调精兵强将,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派到各相关指挥部中,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成长中做出贡献。

(四)要敢于较真碰硬。要将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纳入领导打造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激情的班子综合考评体系,通过周例会、月排名、季度自查、半年考核、考评,确保抓常抓细。对于缺乏担当、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顶格处理。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篇11

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是“综合与实践”的好问题?好问题如何研制和开发?

一、“综合与实践”好问题的特征

1.综合性与实践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综合与实践”的题中之意。所谓综合性,就是要突出联系——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数学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体现综合应用。所谓实践性,就是要脑、手、口并用,即不只是动脑思考、动笔演算,还包括动手设计制作、实验操作、实地测量、走访调查、问询交谈等等。

一个好问题,综合性与实践性二者缺一不可。缺少综合性,则成为单纯的实践活动;缺少实践性,则成为普通的综合练习。当然,具体到某个问题,“综合”与“实践”不可能平分秋色,而是各有侧重,有的偏向于综合,有的侧重于实践。

2.趣味性与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综合与实践”好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所谓趣味性,就是题材要有吸引力,要能勾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所谓探索性,就是问题要有开放性,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比如:条件开放——不提供现成条件,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搜集、整理;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给予学生思维发散、求异创新的空间;策略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给予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

3.因地制宜性。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地域差别很大。适合甲地甲校的问题,未必适合乙地乙校。在城市学校受青睐的活动,在农村学校未必能开展;而另一些在农村学校稍加组织就能进行的活动,到了城市学校可能“一筹莫展”。因此,好问题是相对的,是因地而异的。而这,也正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一线教师研制、开发“综合与实践”问题的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只有能开展得起来,并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综合与实践”问题,才是真正的好问题。这样的好问题,当然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需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符合当地的校情学情。从这个角度讲:无论城乡、发达与否,在“综合与实践”问题的开发上,各有各的优势,关键是能否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资源,将资源转化为优势,设计出受本地学生欢迎的好问题。

二、“综合与实践”好问题的研制和开发

(一)研制的类型

依照不同的标准,“综合与实践”问题有不同的分类。综合来看,以下五类最为典型,最受欢迎。

1. 趣味游戏型。

特别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在游戏中学、用数学知识,感知规律。如“摸球”“摸牌”等。

2. 实践操作型。

突出动手实践,如“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旗杆的高度”“绘制校园平面图”等。

3. 综合应用型。

偏重于应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跟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装修问题”“旅行问题”“理财问题”等。

4. 探索规律型。

以探索规律为目的,一般要经历“猜想——验证”的思维过程。如“面积最大的围法”“表面积最小的拼法”等。

5. 小课题研究型。

以学生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注重成果表达,一般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它与“综合应用型”最大的不同是:学生不仅要解决问题,而且要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或原理。由于要求较高,只适合在高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开展。

(二)开发的策略

1. 从教材中拓展。

“综合与实践”问题必须根植于教材。从教材中拓展,关键是找准“拓展点”,即能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线索、材料、问题或活动。

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分别从图形的认识、体积、表面积三个不同角度列举实例。

[案例1]围成正方体的规律。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可是,怎样排列的6个正方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这对于刚刚认识立体图形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点,因为这时的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形成三维空间的想像能力。而进一步的学习,又迫切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这时,安排这个探索活动,既符合教学需要,又契合学生兴趣。

其中,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的排列规律是:

“1—4—1”排列: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6种。

“1—3—2”排列:中间三连方,两侧分别为一个和两个,共3种。

“3—3”排列:(如左下图)两排,每排三个,只有1种。

“2—2—2”排列:(如右上图)三排,每排两个,也只有1种。

折叠后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排列是:(如下图)若正方形呈“田”字形,或外形呈“凹”字状,则肯定不能围成正方体。

本案例的拓展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虽说上述结论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过程”:在反复的二维变三维的想象中,学生学会了想象的方法和技巧。从开始的不会想、想得慢、需要借助操作,到后来的会想、想得快、不需借助操作,学生的大脑得到了锻炼,促进了智力发展,为后续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打下了想象力的基础。

[案例2]容积最大的剪法。用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要使铁皮盒的容积最大,应怎样裁剪?(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这是一个材料利用最大化的问题。受相关习题的启发,学生通常的想法是:从铁皮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下的部分沿虚线折起焊接起来。这种剪法的容积为1500立方厘米。

由于长方形铁皮的宽正好是5厘米的4倍,所以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想到第二种方法:如图2所示,将左侧剪下的两个正方形“废物利用”起来,拼接到右边去,这样右侧就可以不用剪角了。这种剪法,材料利用更充分,因而容积更大,可达1750立方厘米。

然而,这个问题的特殊之处在于:长方形铁皮的长正好是宽的2倍,是长方体高的8倍,因而还有更巧妙的剪裁方法:如图3所示,先将长方形铁皮划分成8等份,然后分别从左、右两侧各剪下一块,拼接到上面和下面去,这样长方体铁盒的底面就成了一个正方形。这种剪法,材料利用最充分最巧妙,容积也最大,达到2000立方厘米。

本案例的拓展点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从通常的“剪四角”想法,到“充分利用剪下的角”,再到“打破常规思路,根据题目特点重新规划铁皮,将底面设计成正方形”,每个新想法都是对已有思路的一次突破,每次突破都是思维角度、方法的一次创新。包含的“废物再利用”思想、“重新规划”思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案例3]包装中的学问。用硬纸板为12个棱长1分米的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怎样设计最节省材料?(接头处忽略不计)

这是工业生产上的一个包装设计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怎样拼表面积最小?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动手摆出或想象画出12个魔方的4种拼法。然后,通过计算,发现:“摆两层,每层两排,每排3个”的拼法,表面积最小。显然,只通过一个例子,很难看出其中的学问。于是,接着引导学生研究20个、24个魔方的包装问题。

以24个魔方为例,总共有6种拼法。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最后,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观察表格,学生很快发现:当待包装物品的“长、宽、高最接近”、“长、宽、高之和最小”时,其表面积最小,最节省包装材料。

这则案例的拓展之处在于,使学生懂得:普通之中蕴含着规律,但想要发现它,得多举几个例子,并且选择合适的发现策略(如本例中的“列表整理”)。

2. 到生活中寻找。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寻找“综合与实践”问题,最大的优点是:现实感强,趣味性浓,能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缺点是:现实素材与课程内容不同步,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较分散。因此,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案例4]乘坐高铁去旅行。石家庄至北京的高速铁路自2012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以来,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体验。这不,小亮和他爸爸妈妈正计划乘坐高铁去北京游览故宫呢。

(1)登录铁路12306网站,查一查:从石家庄到北京的高铁列车,最快需要多长时间?票价最贵是多少元?

(2)我国《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身高1.2~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票。小亮身高1.42米。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乘坐高铁列车,往返一次最少需要多少元?最多呢?

(3)铁路部门规定:高铁列车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从小亮家到车站检票处至少需要40分钟。如果他们乘坐G90次列车,最迟应在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才不会误车?

(4)登录故宫博物院网站,浏览开放时间、门票价格等信息。算一算:如果他们想游览故宫博物院的全部景点,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元?

(5)根据故宫博物院的闭馆时间,你对去参观的游客有什么建议?

(6)他们的游览计划是:当天游览故宫,第二天早晨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然后晚上乘坐高铁列车返回石家庄。你认为:在两天的行程中,除了往返火车票、游览门票外,还会有哪些必需的开支?请先开列一个项目清单,估计出每项开支的大概费用。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你的开支安排是否合理?最后算一算:此次高铁之旅,他们大约要花多少元?

本案例将“高铁”、“旅游”两大时尚元素合为一体,围绕“行”、“游”两个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串起了众多知识与技能。其中,有“搜集资料”——上网查阅车次、车票价格,查阅景区开放时间、门票价格;有“精算估算”——计算列车运行时间、从家出发时间,计算往返车票、游览门票,估计其他开支的费用等;有“阅读理解”——根据闭馆时间,给出参观建议。特别是末尾的开放性问题(你认为还会有哪些必需的开支?)及与父母互动的环节(与家长讨论:你的开支安排是否合理?),使学生完全融入情境,并综合利用家长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旅行、购物、租赁等现实素材,都可以成为“综合与实践”问题的内容,但并非“取之即用”。素材,毕竟只是素材,如同制衣的布料,想要成为一个好问题,还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选取什么素材?综合哪些知识与技能?设计哪些活动?达成什么目标?“穿针引线”——以一个鲜明有趣的主题串起若干个问题或活动,形成问题串或活动链,“立体裁剪”——量身定制出适合本地学生的好问题。

3. 跨学科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通过重新组合达到“1+1>2”的效果。在小学阶段,虽然数学学科能跨的科目很少,整合的机会也很少,但只要主动出击、善于动脑,也能找到其他学科“搭台”、数学“唱戏”的大舞台。

[案例5]假如一人一天一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大米在同学们眼中微不足道,可是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天都浪费一粒米,一天浪费的粮食合计重多少吨多少千克?够多少人吃一天,多少人吃一年?

这是一个思品“搭台”数学“唱戏”的好问题。养成节俭、不浪费的习惯,是学校教育的老话题。可是,仅靠教师的说教,收效甚微。若将二者整合起来,在开展思想教育之前,先行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13亿粒大米重多少”,使思想教育建立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之上,建立在深刻的活动体验和感悟之上,将会“很震撼”,取得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终生难忘。

[案例6]古诗谜题。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体裁。有人用它抒情,有人用它言志,数学家们用它编题。阅读下面两首诗,你能解开诗中的千年谜题吗?

以碗知僧 [明·程大位]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

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上一篇:激动的夜晚二年级作文下一篇:高二数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方案(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