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解析(精选2篇)
未成年社会调查报告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
1、在法庭教育中的运用
《刑诉法解释》第四百八十五条规定,“法庭辩论结束后,法庭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可以说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法庭教育环节是未成年刑事案件的一大特色,是“寓教于审”的具体体现,是少年审判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好法庭教育,如何找到其“感化点”,这就得依靠于社会调查报告。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其存在的“感化点”就各异。通过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才能详细掌握未成年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社会交往以及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等,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少审法官有针对性地找准“感化点”,才能做到因人施教,才能更好地对涉罪未成年进行法庭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在量刑中的运用
在未成年刑事审判中,社会调查报告是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采取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年龄、对犯罪的认识能力、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也就是说,法官在对未成年人被告人确定从宽比例时,要注意充分、全面考虑上述各项要素,综合确定调节比例。犯罪动机和目的体现的主观恶性越小,对未成年犯适用的从宽比例就越大,反之越小。在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方面,如果被告人的成长环境恶劣,如父母离异,学校监管失职,促使其走上犯罪道路,但被告人犯罪后能充分认识错误,可塑性强的,就要适当选择较大的调节比例,以实现刑罚的教育功能。如果被告人一贯表现良好,将来改造好的可能性越大,则选择适用的调节比例应越大。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涉罪未成年的犯罪动因、成长经历及一贯表现等因素,就得依赖于对该未成年所的社会调查报告,因为这些因素在社会调查报告中都会有所反映。因而,法官在量刑时参考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有利于量刑的公正。
虽然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我国未成年刑事审判中对法庭教育和量刑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因我国的立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此规定得过于原则,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关于社会调查报告启动的主体问题
根据我国《刑诉法》第二百六十八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时,都可以根据情况来启动社会调查报告,因而也就导致了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如果公、检、法三机关因推诿而没有社会调查的怎么办?如果公、检、法三部门同时做了社会调查报告,内容不一致时,在材料的`取舍方面,法院还可以采用自己调查的该份材料,但如果法院并没有作出社会调查报告,只有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作了,且内容不一致时,法院应该采用哪份?
第二,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主体问题
立法只是规定公、检、法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进行调查,但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制作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对此立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的由主审法官来完成的,也有的由社区矫正机构来完成的。
第三,对于社会调查报告应该由谁来出示,在庭审的哪个环节来出示的问题
对此立法并没有作出规定,而仅仅规定了“对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调查报告,法庭应当审查并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实践中的做法有在法庭举证完成后由法官或者公诉人出示的,也有的在法庭教育环节由法官出示的,也有的压根就没有出示的都有,做法比较混乱。
第四,社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社会调查报告, 即公安部门、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通过实地走访, 深入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相关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成长环境与社会背景等, 运用专业知识与经验作出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估, 并针对该未成年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作出分析判断, 最终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为如何处理该未成年人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 办案人员不可能将未成年人的各种情况调查核实清楚, 有些缺乏实际存在价值的内容则可以省略。一份有意义的调查报告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 1) 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离异家庭、家庭经济状况等。 ( 2) 成长经历。包括在学校学习、表现情况, 在工作单位表现情况, 获得过何种奖励等。 ( 3) 生活环境。包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与邻里之间的关系, 家庭教育方式等。 ( 4) 性格及不良习性。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社会交往, 有无吸烟、酗酒、打架、浏览不健康网站等不良嗜好。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缺陷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前, 我国立法没有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相关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 虽然在立法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但是从具体实践来讲, 还存在如下问题:
( 一) 缺乏专业性、权威性和中立性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将社会调查的主体设定为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共青团和妇联等单位和团体, 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但是实际工作中甚至将律师、教师、公益机构等缺乏相关经验及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吸纳其中, 严重损害的了调查报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社会调查工作量较大, 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此社会调查报告制作主体还需进一步专业化、体系化。在制作调查报告之时, 公检法三家办案人员已经对案件有了大致的了解, 易先入为主, 在制作调查报告时就有了独立于客观事实的内心想法, 那么调查报告的实际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彰显。
如2015 年, 我院未检科共受理审查起诉案件三十四件, 案卷材料中共包含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十六份, 其中仅五份报告的制作主体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其余报告均未体现相关制作主体、亦或是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从证据的概念来看, 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证据范畴的任何一种, 但在实际办案中我们却不能忽视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初犯、偶犯而言, 社会调查报告往往对其在量刑上起到一定作用。然而, 面对一份制作主体模糊、格式错乱、语言文字表达不清晰的调查报告, 我们往往会自动忽视它所体现的价值, 因为这种价值并不能得到法律认可。
( 二) 缺乏异地调查机制
就我们所办理的未成年人案件来讲, 一般情况下都是为户籍在本市的未成年人制作社会调查报告。一份调查报告的形成往往需要学校、社区、家长、司法所、派出所等多个单位的通力合作, 而户籍不在本市的未成年人则缺乏这种便利条件。通常情况下, 发往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户籍地的社会调查委托函便石沉大海。在与相关单位研究探讨此类问题时, 我们也了解到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与父母长期生活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 户籍地司法部门对其生活环境、受教育状况、性格、品质等方面不能准确掌握, 而居住地司法部门更是缺乏调查的相关条件。大多数案件就是因为这种窘境, 导致案卷材料中仅存在一份社会调查委托函, 而没有实质性的调查内容。
公平正义是刑事司法追求的目标之一, 由于社会调查报告对未成年人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环节有重要影响, 对于定罪量刑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对于户籍不在本市的未成年人也要尽力促成调查报告。异地调查机制的缺失反映了立法的不足, 更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弘扬。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改进方向
( 一) 规范社会调查的主体
因社会调查涉及诸多方面, 如法律概念、犯罪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 所以要求调查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现就检察机关现状而言, 承办案件人员一般仅仅具备犯罪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 这样便不能得到全方位的调查结果。所以笔者建议, 可以在各个主体内部抽调一部分人学习专门的知识, 掌握各种技巧, 最后通过考试进入社会调查队伍。或者说在这些主体之外, 成立专门的社会调查小组, 由有经验的、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个体组成, 当然这个队伍必须秉持着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 这样既节省了社会资源还能进一步保障社会调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社会调查的主体可以说是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主体明确了, 责任才能到位。尤其在办理刑事案件时, 大多数人都以做好“份内”的事为准则, 对于案件以外需要进一步了解、追究的事便得过且过。如果法律在调查主体上给予明确规定, 那么社会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便指日可待。
( 二) 完善社会调查报告的审查制度
社会调查报告不论在审查批捕阶段还是在审查起诉阶段都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着重要影响, 尤其对量刑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于调查报告的审查工作就必须做到位。一方面要注重程序审查, 包括审查调查主体、调查手段、调查方式等程序性事项; 另一方面要注重实体审查, 包括调查报告的侧重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等。形式审查与实体审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而且是二者缺一不可的工作。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 拉关系、攀亲戚、请客送礼之事并不少见, 如何保障社会调查报告的真实有效, 需要办案人员去仔细甄别。对于与未成年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的被调查人所作的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证言, 或者是有利害冲突的被调查人所作的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证言都应该谨慎使用。
( 三) 完善异地调查机制
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机关, 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地在外地的案件, 可委托当地的司法机关予以配合进行社会调查。而司法机关在收到委托时, 应该积极调查并及时反馈。要明确不同机构之间的职能, 相同机构之间的无缝衔接问题, 在异地调查机制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无法实地走访时, 借助发送信函、电子邮件、QQ视频等高科技媒体实现社会调查。这些高科技的手段虽然在形式上可能还不能被有效认可, 但是实际上与实地走访调查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差无几的。这些形式有效弥补了异地调查机制的局限性, 应予以广泛吸收、采纳, 并加以使用。
作为少年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调查制度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深入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将累犯、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 以及常年居住在本地、在本地上学的外省市户籍地未成年人纳入社会调查的范围。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彰显社会调查制度的根本价值。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 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2013年1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第四百八十六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 并制作社会调查报告, 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据此, 本文就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概念、存在缺陷以及改进方向等问题作出探讨, 以便在今后办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报告地制作。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森伟.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主题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10.
[2]杨群.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4.09 (上) .
[3]周勇, 何缓.贵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证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4.
[4]杨柳青.试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从社会调查的功能定位出发[J].海峡法学, 2014.9.
[5]李雪妮, 刘文斐.关于完善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调研报告[J].法制与社会, 2014 (6) .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解析】推荐阅读:
解析关于浅谈我国行政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07-28
妇联关于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12-18
未成年人工作管理制度10-31
未成年人保护调查报告10-02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报告12-26
解析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03-25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情况调查报告04-02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总结报告02-16
关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12-18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自查报告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