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精选9篇)

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 篇1

T

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与学院班级:2011级过程控制

学号:110544---

姓名:ZZN

“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T”课感想 今年很有幸能够跟着王老师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T”课。虽然时间不长,但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旋律的悠扬。

一直以来,我就发现自己的音乐能力很差,就是传说中的五音不全的那种。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对音乐开始有了一种畏惧感,越来越不敢唱歌,只能默默地听着别人尽情的高歌,心中只有那发自内心的崇拜与对自己的自责。但是我渐渐地不愿意就这样堕落,自卑下去,我也想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能够用音乐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唱出心中的渴望。因此,抱着这一个隐隐的想法,我和同学一块选修了“新月基础知识与T谱”这门课。第一节课,来的人很多,所认识的只有我的同伴,其余都是陌生的面孔。我默默地选择了一个靠后靠墙的座位坐了下来,首先是老师的自我介绍,老师是一个年纪中等的拥有很好音乐素养的一位老师,尤其是他的嗓音,听起来是那么地动听,让人陶醉。刚一说话,我就被那种诱人的声音所吸引,所陶醉。我不禁想:我要是能够拥有这么好的嗓门该是多么的美好。我们的第一节课是以看着谱子练唱开始的,在那天,我发现,班里好多人的声音很好听,我们唱出来的谱子让自己听了都痴迷,那天的感觉真好。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跟随者老师开始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从四分音符开始学习,学习过程中也练习识谱,跟着老师的拍子打拍子,跟着老师学唱,跟着钢琴唱......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的音乐知识也有了改善。我的信心也慢慢地漏了出来,我开始跟着同学们一起唱,一起享受这音乐带给人的如沐春风的享受。在对音乐一无所知的的基础之上,通过本学期短短的学习。我知道了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力度和音的音质。知道了它们所体现的音的特质。它们是任何一首音乐所具有的基础元素。在练习识谱的过程中,我学会唱了表示音高低的基本符号,即:1 2 3 4 5 6 7 i。知道了什么是中音,高音,低音,倍低音,超低音等。还学会了增时线和减时线的作用,增时线越多,音的时值就越长,同理,减时线越多,音的时值就越短。我明白了什么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什么是半拍,什么是三十二音符等,是不是很神秘的感觉呢!音也有累的时候,也需要休息。因此,用“0”作为标志的就是休止符,它表示声音的停止。掌握读谱,首先要掌握节奏,练习掌握节奏要能准确的击拍,击拍的节奏方法很重要:要手往下拍是半拍,手掌拿起是半拍,一上一下是一拍。如果要想学习一种乐器,那么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就是成功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基础的知识,才可以用乐器演奏出音乐的神韵。

在课下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搜索了一些名曲。比如《二泉印月》,学习了音乐基础课之后,我们能体会到曲子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到笛子的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自然的的感情,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又不缺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又饱含愤慨之情,充满了忧郁的江南风格。这种体会,是在我所学之前不能,也绝不可能所感悟到的。

虽然课时很少,但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中,我们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识谱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渐渐地,我也可以轻轻地哼唱流行歌曲了,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要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帮助。另外,王老师上课特点也很有趣,在他的课堂上,没有很多拘束,很随意,充满着一种交流的,探讨的气氛,这也是我们热衷的教学模式。

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 篇2

关键词:识谱,基础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创新

国民素质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亶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 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到国民素质, 自然想到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这是我们成长的沃土, 素质形成的源泉。灿烂的文明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着, 赋予了我们不可割裂的民族脉搏。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发展看, 从世界各地华人的足迹看,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时起, 我们深刻地认识并骄傲, 我们是中国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时起, 中国便昂首地站在世界的舞台。改革春风在三十年前的香江吹起, 吹绿了华夏神州大地。“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我们要发展, 发展我们因自闭、战争等造成的落后的经济, 发展我们的教育, 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引下, 我们高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面大旗, 全面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无需再论证,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全国的普通教育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什么是素质教育?前总理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基础教育的方向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而音乐教育正是全面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我们知道, 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性质也是素质教育, 而不是单纯的音乐技能或是音乐专业教育。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心灵, 是一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教育。因此,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就是音乐教育。

一、识谱是音乐教育的基础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工具。犹如文字是记载语言的符号, 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样, 乐谱是音乐创作中基本的语言符号。识谱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基础环节, 对音乐教学至关重要。这和要学会看文章就要会识字, 要盖大楼就要会看图纸一样, 要学会音乐或进行音乐创作就必须先学会识谱。人们常说什么事都要有个“谱”, 这里所谓的谱, 也就是一个规律、一个标准或一个规范, 它也形象地揭示了乐谱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识字的人也能用语言与人交流, 不识谱的人也能用歌声或乐声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这毕竟受到很大的限制, 是浅层次的交流与情感表达, 就不能用较高层次的文字语言即用文章来传达思想, 也不能用音乐中的音符和演奏技巧来抒发情感一样, 达到艺术的理想境界。所以识读乐谱的技能学习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这方面的音乐教育绝不是良好的、完整的音乐教育, 也不能称其为根本的音乐教育。只让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音乐进行一般性接触, 进行了解式的学习, 而忽视必要的识读乐谱技能的教学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笔者认为, 识谱可以提高人们听觉的辨别能力, 也可以促进人们节奏感的培养并训练准确的歌唱、演奏能力, 还可以发展人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识谱能力的强弱标志着基本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 也是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优劣的直接反映。

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识读乐谱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 识谱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至少简单的简谱和五线谱应该能认识并能视唱或看懂乐谱, 可是现状呢?

二、国民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

笔者对升入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的新生 (即初中毕业生) 进行了音乐水平教学调查, 对4个班共180名学生作了问话统计, 结果显示:认识简谱并能试唱 (唱不准) 的有36人, 占20%;只有7人会识读五线谱但不敢唱, 约占3.8%;其余的都不会识读乐谱, 约占76.2%。3年前,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对本校的大学生作识谱调查, 结果显示“认识五线谱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 认识简谱的人数不超过10%”。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那些少之又少的能识谱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业余音乐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 如青少年宫、文化宫、琴行等, 他们大多数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目的而在校外学习某种器乐。又有多少是因为参加了学校的音乐兴趣小组、合唱团或乐队才会识谱, 音乐课堂培养了几个会识谱的呢?这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吗?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迫切要求之一就是希望能掌握简谱, 认识五线谱, 提高音乐修养。那么, 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不能培养人们的音乐教育吗?显然不是。是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水平不够吗?事实是我们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我们的音乐考核形同虚设, 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结果不以为然。

笔者通过对一些青少年学生 (小学至大学) 的访谈了解并总结出现在青年人对音乐教育接受的态度和现状显示:

1. 主要喜欢和接受流行音乐 (歌曲) 和民歌, 并能模唱 (只唱词, 不会谱) 。

2. 排斥古典音乐, 认为太复杂、深奥, 不愿接受。

3. 淡化传统民间、民族音乐, 认为跟不上时代。

4. 也想学会识谱, 可是在学校的音乐课中学不了。

5. 音乐的鉴赏能力几乎为零。

由此不禁慨叹, 60年的新中国成长, 祖国繁荣昌盛了;30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腾飞了;而10年的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却受挫了。

三、目前音乐教育的矛盾和策略

问题一:学校不重视音乐课, 把它当作“小课”、“副科”。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 但是在升学考核之列, 导致教师不想教, 学生不想学。

策略:提高学生、家长、学校、国家对音乐教育的深刻认识, 强化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包含音、体、美, 并在各项评比、排名中作记分。不能光看语数“双百”, 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也应计算音、体、美的考分, 要有相应的考试制度和办法, 强调考识谱。

问题二:基础教育学校音乐课教学单一, 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很少。每个学生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 可大多数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因为他们没有起码的音乐识读乐谱、基本乐理的技能知识, 导致教不得法, 学不得法, 如此恶性循环, 便使得音乐课形同虚设。

策略:1.加强音乐教师业务培训, 并对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作评估;2.严格音乐教师的准入制度, 对其业务能力不达标的一概不准进入教师队伍。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可我们要想一想一个教师要教成千上万个学生, 必须慎重;3.加强教学课程改革、科研和创新的力度;4.改分散识谱教学为集中识谱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乐谱, 并有助于学生其它技能的提高。

问题三: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 我们淡化了器乐演奏教学目标要求, 更没有创作音乐活动的要求。而这两项是我们学习识谱的有效方式。良好的识谱能力也是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保障和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多的是老师教学生唱歌, 形成的误解就是音乐课就是歌唱课。

策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开展乐器演奏教学环节, 要求每人都要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 有条件的学校可每周单独开设一节器乐课。强调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 如编曲、编舞、音乐游戏、音乐故事等, 丰富音乐课堂, 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和美的享受, 达到美育的目的。

问题四:发展个别, 忽视全体。中小学校大都开设有各种音乐兴趣小组, 这些只有个别学生参加的音乐教学成果往往成为学校炫耀素质教育的资本, 以点带面, 违背全面素质教育的宗旨。

策略:考核素质教育的成果必须是全部学生的素质能力, 可以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 不能只看到个别学生的表演就以之代表全部的学生素质。教育部门应在考核制度和方式上再作调研, 制订详细的考核细则。

四、展望

《音乐课程标准》将基础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并指出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提出对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至少具备以下五方面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要求:1.读谱视唱能力和读谱视唱教学能力;2.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表现的教学能力;3.音乐评论能力和音乐鉴赏的教学能力;4.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创作的教学能力;5.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这五点要求是音乐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保障, 尤其是识谱教学。

如今,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发展, 形形色色的社会音乐服务机构对我国音乐教育有推动作用。虽然这些机构和个人大都以利为先, 但不可置否的是他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琴童、音乐爱好者、小演奏家、音乐工作者等,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所作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政府要有合适的管理和服务, 以便健康有序地发展音乐教育。

五、结语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是一门语言, 在需要并运用这门语言时, 就必须了解掌握她的符号———乐谱, 这是打开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小学音乐课识谱教学反思 篇3

识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

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经常冷场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个工具呢,我根据自己一些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该首

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

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先唱歌词后识谱,让学生有音高和旋律的概念,再学唱歌谱,降低了学习歌谱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歌谱的信心,多数学生提高了唱歌谱的能力。

在一节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

要学的歌曲,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

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乐的兴趣。,“

略谈音乐课程的识谱教学 篇4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偏向,把识读乐谱的教学工作摆在一种不适当的地位。认为只要学会了识谱,几乎就可以解决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所有问题。就像有些同志所说的那样:“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有些老师也把识谱教学置于音乐课的首要位置,甚至搞什么“集中识谱法”、“速成识谱法”,但在事实上,我们的音乐老师长期以来被识谱教学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困扰,很多学生也因此而挫伤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识谱是音乐教学中一种较为高级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程序的自学能力。因此,广大音乐老师都很愿意、也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还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来激励学生学习识谱的热情。应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呢?是用专门的视唱练耳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呢还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使用乐谱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学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可见,选择后者还是更为容易地解决问题。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略谈几点想法。

一、正确认识“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课程标准中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既然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那么识谱就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不会识谱就不能学习音乐”“不会识谱就无法进行音乐教学”,这相的想法与“不认字就是文盲,不识谱就是音盲”同样是不科学的,因为在没有使用文字以前,孩子们都能说话,在没有学生乐谱之前,学生人都能够听音乐和唱歌。乐谱仅仅是记录音乐的一种工具,乐谱的本身并不是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音乐文化修养,不只是音乐知识技能,通过音乐教学使他们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对识谱教学的过高要求和过分“投入”,只会给音乐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因为无论何种乐谱,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难度。知道一些读谱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读谱技能必须经过一个相当的训练过程,不经常练习、使用一定会变得生疏。因此,在每周一、两节音乐课时里,在识谱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对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要求过高不但难以实现,而且会使音乐教学陷入枯燥的技术操练,影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还出现许多学生不愿学习识谱、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在前文中也提到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使用乐谱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更为可行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通过专门的识谱练习。通过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要比单纯进行专业的识谱训练效果要好得多。在选择教材时,尽量选取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唱的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也顺带着渗透了识谱的技能。如《小星星》、《生日歌》《欢乐颂》《歌声与微笑》等等,这些歌曲学生大都能哼唱,谱例也不复杂,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把歌词替换成唱名就容易的多了,学生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在遇到生疏歌曲的时候,未必一定要先学曲谱再学歌词,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通过听唱教唱之后再学唱曲谱、背唱曲谱,这种“背道而驰”的方法更有效果。

三、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兴趣是引起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悦地去探究它,为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识谱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唱谱知识的积累,才能逐步建立唱名的音高感。开始由模唱听唱,后辅以视唱,再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这种“先听唱谱,后逐步增加视唱谱”的办法是符合学生认知音乐的规律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

四、关于教学中的记谱法

在80年代,中小学音乐教材曾多次推动“五线谱替代简谱”的努力,然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证明,学习简谱未必就“拖了音乐教学后腿”,改学五线谱也并未“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就本人教学经验而言,简谱有易记、易学、方便直观的特点,更适合我们农村音乐课程的教学使用,这也是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吧。当然,课程标准中也规定出各地、各校“自行选择”,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小学音乐低年级识谱教学计划 篇5

小学音乐低年级识谱教学计划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识谱教学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识谱教学难,这几乎是所有音乐教师的共识。识谱学习枯燥无味,这几乎又是所有学生对识谱学习的感受。到底识谱教学难在哪儿?如何使识谱学习富有情趣?我打算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学期的相关计划,在传统的学习识谱的方法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和尝试,从而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初步制定了以下计划:

唤醒学生积极的自我识谱学习的意识,树立“我也行”的自我激励和信心。探索提高学生识谱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的途径。

(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多种感官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谱子的积极性。

(2)让学生喜欢和期待上音乐识谱课。把每一节音乐家常课当作展示课来上,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鼓励和期待,让学生在鼓励和期待中成长。

(3)举行音乐知识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关注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在练习中增强信心,改变不良习惯。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识谱教学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识谱教学难,这几乎是所有音乐教师的共识。识谱学习枯燥无味,这几乎又是所有学生对识谱学习的感受。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提高学生识谱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1、注重节奏训练。节奏训练是视唱练习的基础,教学节奏时告诉学生音乐的节奏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用熟悉的象声词来帮助掌握节奏。

2、加强音准练习。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从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和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单音听辨练起,慢慢地发展到听简单的乐句。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辨别音高的能力。启发学生用心去听,培养他们对音高的想象力、辨别 力,从而唱准曲调。

3、开展视唱练习。唱是“听”“辨”的目的,也是音乐教学效果的再现。在听、辨的基础上进行视唱练习,这时应对音高、时值、速度力求准确。练习时可让学生借助手划拍、击拍,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会视唱曲调。

4、倾注爱心,学会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音乐学习中,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相待,经常鼓励和表扬他们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小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以平等、赏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识谱“教学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需的。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的识谱水准有了一定提高,因此本阶段,主要工作是迎合学生“口味”,因时制宜的制定识谱“菜式”:

1、设置情境,游戏激趣。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比较抽象的音乐事物难以接受。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内容,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从而让他们更快地掌握音乐事物,提高他们的兴趣。在模唱单音时,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再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整个识谱环节生动、有趣,学生一点都没感觉到识谱是枯燥、乏味的。

2、让识谱立足于正确的节奏把握之上。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基础,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能正确的打好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音乐课中节奏训练主要着重于:①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②结合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进行节奏训练等。

总之,在对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识谱教学时,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涵义,再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符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现行的音乐识谱教学现状在经过多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洗礼之后,虽然有一定改观,但仍然仍存在“老、大、难”的问题,“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困难,长久未得到根本解决。

现状一:在新一轮的音乐课改后,曾流行着这样一种提法: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在人文性主题的统领下,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导致了老师们对识谱教学有了一个误解,认为有识谱的教学就是枯燥的技能训练,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于是老师在教学中随意降低识谱的要求,故意回避、淡化识谱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乐理知识体系脱节,使得学生对识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敢、不愿去识谱。现状二: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 “视唱练习”,有时甚至整整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练习识谱,搞所谓的“集中识谱法”,而我们小学的音乐课一周只有两节,这个间断的集中其实达不到所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一种低效的现状。这样的教学违背了音乐教学的本质,它把教学的手段当成目的,把对音乐技能训练为音乐素养培养,它违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论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有效性 篇6

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 趣味识谱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师可以尝试在音乐识谱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憾, 提升识谱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为此, 笔者尝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将识谱教学融入到游戏环节中, 再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 从而达到识谱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小白船》一课中, 笔者设计了“小蝌蚪找家”的游戏环节, 让识谱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 把这个游戏用富有吸引力的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教师再弹奏音高, 让学生唱唱, 并把它写在五线谱上, 接着让学生完成习题8, 复习do~~~la在五线谱上的音位, 从而为下面学习《小白船》旋律部分做好铺垫。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练习时, 就会带着满满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来练唱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在后面的二部轮唱时, 学生已经唱熟了这个简单谱曲, 甚至可以直接唱着曲谱来进行二部轮唱, 可以说, 这就是本课的成功突破。

因此,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音乐情境, 让识谱成为学生们的快乐体验。作为音乐教师, 应当及时补充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知识, 协调好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从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以难点突破为契机, 情境识谱

不论是五线谱还是简谱, 歌谱都是由节奏和旋律这两大音乐要素构成的。其中, 旋律的本质是指不同音高的排列。因此, 识谱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节奏和音高的训练。二者掌握的程度, 直接影响着唱谱的准确性。

首先, 准确掌握节奏是视唱曲谱的前提和保证。在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难点节奏型有:前、后十六分音符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弱起节奏;休止节奏。而纯粹的节奏训练是很枯燥的, 单凭老师的讲解与反复拍奏, 学生不仅无法掌握规律, 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节奏与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 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可以从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中, 来促使学生认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在“知了”的叫声中, 可以理解附点节奏前长后短的特性;从体育老师“向右转”的口令声和汽车“嘀嘀”的喇叭声中, 来认识并很快地掌握这两种切分节奏形式。

其次, 音准是视唱曲谱的核心。通过让学生仔细听音阶, 辨别音的高低, 再进行模唱, 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听唱练习, 并运用柯达伊手势加以辅助,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唱名音程感, 这是学生正确唱谱的关键。因此, 教师应根据歌曲的难易、长短、学生的识谱能力等因素,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可以将唱歌谱与唱歌词相结合, 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歌曲, 可以让学生先唱会歌词, 让其对歌曲的旋律印象深刻后, 再来唱歌谱,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旋律的音高位置;而在教学节奏、旋律较简单的歌曲时, 则适宜让学生先唱会歌谱, 锻炼和提高其视谱演唱的能力,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能唱好歌谱的信心。

三、以音乐活动为载体, 实践识谱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 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 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因此,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等, 合理安排教学策略, 有效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识谱学习中。例如:在教学音乐活动《春天歌会》时, 笔者围绕“找春天———听春天———唱春天”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大胆地参与《春天歌会》音乐活动, 以“春天”为情境主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和诗歌, 让学生了解春天, 从而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再围绕维瓦尔第的《春》, 运用多种手段, 让学生“听春天”, 从而感受春天美好的主旋律, 体验和表现春天的美;最后学唱歌曲《春风》, 让学生“唱春天”。该环节中, 教师先用收音机先让学生听“春风”, 接着让他们用“LU”音轻声模唱, 再跟着琴声轻声识读乐谱, 而后通过比赛的形式, 看看谁的识谱能力最强, 最后指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 将音乐拟人化, 用心来歌唱春天的魅力。这样, 一堂充满春天气息的音乐活动就在歌声中圆满结束了。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气氛中感受到学唱歌谱的快乐,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获得深深的音乐审美体验。

总之, 教师应当营造轻松有趣的音乐情境, 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使识谱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识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轻松愉悦地识谱用谱, 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摘要:认识乐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金钥匙”, 但识谱训练也是音乐教学的难点。本文就从趣味文识谱、情境识谱、实践识谱三方面入手, 探究如何提高识谱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在音乐课中进行识谱教学反思 篇7

音乐课的学习各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创编旋律多样,可以唱新简谱之前创编,也可以在学完了新歌之后来创编。这样都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个’工具’呢,我根据自己一些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识谱。

如:在一节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一位学生这样讲到:’以前,老师总是对我们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班上仅有几位会乐器的同学唱还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难了,我对这一点儿也没兴趣,可是现在我们先唱歌后识谱,才上两节课,我就会唱《白杨和小河》这首歌的歌谱,我感到非常高兴。’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

例如:歌曲《茉莉花》。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谣特点,所以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在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然后再让大家来听一听,唱一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实,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

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 篇8

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主要是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因此,要卓有成效的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就确实要把儿童看做儿童,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启发儿童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就必须把音乐同儿童的生活、玩耍融合为一体,让儿童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音乐游戏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音乐教育中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儿童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我们采取游戏教学方法,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饶有兴趣地学习音乐知识,达到大纲的要求,从而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原则

(一)围绕教材,促进学生理解教材。要求每节课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游戏形象化、多样化。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比较薄弱,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因而游戏方案的设计,要力求形象化、多样化。

(三)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每个学生的提高。要关心中下等学生,使他们能达到基本要求,也要关注优等学生,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发展。具体实施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分析教材,抓住难点,运用不同的游戏手法设置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的措施。并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要求,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回顾教学方法及效果,改进教法,反复推敲,不断地进行教学总结。目前,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游戏教学方法。

(一)音符游戏教学。从他们认识音符开始,单一的传授音乐识谱教育,不仅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且很难让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儿童热爱游戏这一特点,我将枯燥无味的音符教学,编成儿歌,用儿歌形式教学生形象记忆。儿歌的语言形象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低年级最乐于接受,效果明显。学生一边读者儿歌“1 像小棒细长条,2 像鸭子水上漂,3 像耳朵听声音,4 像小旗随风飘,5 像秤钩来卖菜,6 像哨子口中吹,7 像镰刀割青草”。在课前5分钟之内分组进行认识音符比赛,让他们更进一步熟悉它们。这样孩子们学习兴趣很浓,记得很牢。为让学生记住音符的名称和它们的音高,我利用手势唱出来音符的音高,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如:唱1 的时候,我把两个大拇指相碰,1 1 1 1 1-;唱2 时手势变成小兔的耳朵;3 的时候拇指和食指之间相碰围成一个圆,放在眼睛前,当成眼镜。唱4的时候两手做成雏鹰起飞状露出四个手指,唱5时做成小猫的胡须状,唱6时做成打电话状,唱7时食指弯曲指着自己的膝盖。由于有动作内容的提示,学生就很快地辩认出并能记住唱名的具体位置,学生基本能唱准每个音符的音高。

(二)节奏游戏教学。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好比是骨骼。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语言节奏,动作节奏的训练。在练习时,把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穿插起来,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乏味之弊端,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在教节奏时,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四分音符、比作爸爸走路,八分音符、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老师讲“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这时全班小朋友就拍打“×—”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呕,走呕!;老师讲“小红的爸爸是一位年轻的解放军,你们看,他走路多精神啊!小朋友就拍打“××”节奏,边拍边讲“走、走”;

(三)听音游戏教学。练耳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但却抽象、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生动的比喻,这种活泼形象的游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把音阶比喻为小熊猫上楼梯,我弹琴让学生边唱边学小熊猫的动作走。小跳音程比作为小兔跳;大跳音程比作为小猴翻筋斗,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这些与儿童生活十分贴近的比喻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加深对这些音程的记忆。

(四)创作游戏教学。这种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逻辑性,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发展了创作力。从而使他们从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变为主动学习。

在《排座位》游戏教学中,我先把一首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排座儿歌教给了学生,然后教会他们怎样排坐,然后分组,我给每组出一个节奏让他们自己排坐,每组都安排一个组长,让他来安排,看哪个小组排的最好,最快。给他们排出名次。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高涨的学习气氛中,让学生再度创作初步成效

各种游戏教学法和手段,从不同侧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把学生本来爱玩好动的天性引上学习轨道,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收获:

1、儿童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以及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力,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轻松、愉快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儿童上课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人人爱音乐,人人充满表演欲望和自信心,这种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儿童积极地参加到音乐活动中来,大胆地创作。

2、给儿童带来快乐和满足,培养了爱集体爱伙伴的感情。

3、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缩小“幼小”差异。游戏教学的实施是分散了难点给孩子带来乐趣,增加教学的能力,逐渐用知识的力量来吸引儿童,由难学到易学,由会学到乐学。使儿童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超过他们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这就为低年级儿童逐步转向从书本知识为主的学习活动创设了有利的条件,缩小了幼儿园学习和小学学习之间的差异。

4、陶冶了儿童的感情,促进了良好个性的发展。以美诱人、以情诱人的音乐活动,使得儿童的情绪稳定、情感丰富,个个活泼开朗。

思考

(一)游戏教学是可行的。它有利于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获取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游戏教学中,必须要注重音乐知识,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避免脱离音乐形象的单纯动作学习训练,游戏的活动量不能过大。

(三)在游戏教学中怎样与其它学科进行纵向联系,然而达到互相渗透的效

果。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音乐基础知识与识谱 篇9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需要, 掌握建筑工程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建筑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施工组织与管理等专业能力, 能在建筑施工企业及相关单位从事以施工员为主要岗位, 以质量员、资料员、安全员等为拓展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教学过程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方面:教师自身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不清楚本课程到底承载了对学生何种能力的培养;不知道对照岗位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陈旧, 理论偏深, 力学计算多;教学方法仍是本科理论知识传授性, 以理解和记忆知识为根本目标, 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二是学生方面:文化基础差, 自主学习能力很欠缺, 很多同学不会学习, 只希望考前突击, 及格就好。三是保障措施方面:高职的特点就是多实践操作, 但是很多学校实训条件难配套, 教师和学生想实践却难实践;学院对于强化教师对高职理念的学习与自我学习不够重视。因此, 有不少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由满怀热情到逐渐觉得枯燥难懂, 最终放弃学习。学生去顶岗实习时根本看不懂图纸。如果仍沿用既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发生学生厌学, 教学难教的尴尬局面在所难免, 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 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多年一线施工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经验, 对照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 坚持以培养学生结构施工图识读的技能为目标, 以“够用、适度”为原则, 对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优化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 明确课程目标。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筑工程施工员。《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学习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掌握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和混凝土平法制图的规则, 能对施工现场的钢筋安装质量进行独立检查。二是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能结合建筑施工图识读整套图纸, 培养图纸会审的意识和思维。

(二) 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一是以能力本位为目标,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知识传授型体系和教材框架, 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加和组合, 淡化结构设计, 侧重对平法制图规则 (11G101图集) 和识图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量的识图练习增加对学生结构识图能力的培养。二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 钢结构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钢结构应该单独设置课程进行专门的构造和识图学习。三是增加钢筋工程量计算, 通过计算理解平法制图规则。四是根据“立德树人”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中明确插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如安全第一、质量为先、精益求精等。

(三)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运用投影仪和数码影像等技术手段, 将《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构造制作成PPT课件, 甚至利用BIM软件构建钢筋骨架, 生动直观展示给学生,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

2.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除了可以深入交流讨论结构问题, 传授典型结构做法, 还可以通过设置不规范的钢筋构造, 让学生通过找错、纠错来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加对构造的理解和认识。

3.采用现场式教学。利用实训中心完成的框架结构项目, 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在直观面前理解抽象。教师可以利用梁中比如钢筋直锚和弯锚如何判断梁的连接位置、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平直段长度等布置任务, 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最后结合所学知识点评,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对钢筋的认识, 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模型制作法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实训课, 通过布置梁的平法标注习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钢筋成品进行梁的上部筋、下部筋、构造钢筋、拉筋的安装和绑扎, 然后小组间交叉检查, 提出存在的问题, 最后老师点评打分, 来

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设置结构施工图识图专周实训, 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训指导, 强化对学生平法识图和结构图识读能力的培养。

(四) 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一是弱化期末考试, 强化过程考核。改革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只占40%, 把学生的态度、表现和过程性成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依据, 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二是期末考试也由传统的考试变为带图纸、图集、课本、笔记等学习资料进考场完成识图任务。三是通过参加全国鲁班杯高等职业院校识图技能竞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赛促改, 以赛促教。四是利用建筑结构识图专周实训的成果来反馈教学的实际效果。五是跟踪学生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情况。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能力。学院应多邀请高职专家来校做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讲座;学院内部应加强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和学习;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实践, 增强实践操作指导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正东.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教改实践与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3

[2]姚琦.浅谈“建筑结构”的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0

上一篇:08春节期间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