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之传承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之传承(精选8篇)

企业文化之传承 篇1

在我的研究里,它不仅是个文化传与承的知识划分和责任界定的意识问题;而且它还是个生物学的遗传生理问题。因此我们获知就是这个生物学的生理问题会对交接班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作为我们人类,不仅是对这个问题要有文化传与承的知识划分和责任界定的意识。而是还需要对它,有具体传与承的范围和内容上的界定,从而才能形成对这个生理问题的规范,并成为社会、民族、家族及家庭的“传承标准”。

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把这个传承标准,应“共同视为家族的家规”;形成具有家族家规的可“传承文化”。到此我们可以明白的是:这个文化它也是任何企业和个人可以“传承的文化”,也是我们光宗耀祖传宗接代而要形成的“核心文化”,更是每个家族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的“家训”。

总上分析可获知,当有了家族具体“传承的文化”时。但再要具体到每个家族、每个人每个家庭、“传承文化的形成时”也是需要有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的形成也会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每个家族可传承的文化,虽然都具有它的普遍性,但要真正在每个家族具体的形成,它又会具体到每个家族的个性上。这样就会非常具有它形成的特殊性,因为在形成的过程中“一但信息对接不畅,形成传与承信息的错位”,便会生成先天性不良的“交接班信息结构”,而这个先天性不良的“交接班信息结构”,将会对接班后的事业发展埋下先天性的祸根。而这个祸根就很有可能在你我的身上,再一次的印证,事不过三,富不过三代的道理。

有时我们会在表面上,看着是接班的成功和顺利的过度,但要想从本质上,形成可以传承的文化,形成百年基业,实在很难形成保险,

更难以判断的是,数十年后谁还能会发现和找到接班时“问题的根结所在”。因此当有了家族“可传承的文化”时,但只有存在于形式,而没有“可传承的文化形成”,没有“可传承的理论基础做支持”,实现传承的安全,就会产生折扣,其传承的质量也会降低。可见对形成可传承的百年企业、百年老店,也是无法去做保障的。

因为有了“企业的文化”,不等于就有了“可传承的企业文化”;有了“传承的企业文化”不等于就有了“可传承的企业文化形成”,而没有“可传承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就无法实现“执意传承”、“规范传承”,自然企业也就很难形成“可传承的固定标准”;而没有可传承的固定标准,也自然无法形成“培养接班人的规范和传承标准”。那么实现接班,形成我们追求的百年基业,百年老店,还是一句不着地的空话。

因此我们说“接班不是个形式和现象的问题”,“不是个形式和现象上的接班”。而是需要实现“在本质上的接班”,“形成在文化上的传承”,它是企业形成百年基业的一个大问题;它需要我们去透过现象,去看到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它需要我们从文化的本质上,实现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无法“形成可以传承的文化”,那么不说形成百年基业。整个事业还会因它,失去生命的活力,而枯竭。

由于“营造百年基业”是每个传承双方的希望,而不能形成交接班的文化。也就是说传承的文化,不能实现在整个企业中延续。那么整个百年基业的规划将都会因它变的前后“信息错位”。而这种“信息的错位”一定会产生交接双方文化上冲突,加剧的矛盾的形成。因为文化上的对立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我们最不希望它的形成……。

企业文化之传承 篇2

第一, 传承戏曲的文化。中国戏曲博大精深,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和程式语言。琼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 它是以海南方言为主的地方戏, 植根于本土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 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艺术物质, 哺育和影响着后世的艺术。纵观现有的各种舞台艺术, 她们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戏曲艺术财富。例如, 中国的歌剧大量地吸收了戏曲的音乐语言、格律、腔调、唱法都有着戏曲的韵味, 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 都与戏曲有深厚的联系。那些成功的歌唱演员也在向戏曲学习, 吸取戏曲声乐的艺术营养。我国的舞蹈也是一样, 深受戏曲舞蹈语汇的影响, 民族舞蹈自不待言, 就连芭蕾舞这样的西洋艺术, 一来中国, 就自然而然地与戏曲舞蹈结合起来, 形成了中国的特色。比如《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等。只有这样中西结合的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的舞蹈, 才会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成长, 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足见中国戏曲的影响力。因此, 弘扬戏曲, 就是在传承中华艺术的基因, 也是为当今戏曲艺术乃至人类艺术的繁荣做贡献。

第二, 传承戏曲所反映的思想文化。中国戏曲艺术成果十分丰厚, 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与传承意义。戏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知识以及民俗风情、宗教神话等等。绝大多数剧目都是以扬善、劝善为宗旨, 批叛和讽剌丑恶的人和事, 倡导光明与正义;倡导社会的进步。还有很多描定人世间世俗生活的剧目, 崇尚高尚情操、呼唤真善美、讴歌美好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如传统剧目《秦香莲》, 使人对忘恩负义之人深感痛恨, 《红娘》呼唤的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琼剧院新近排演的现代琼剧《下南洋》, 歌颂了美好的爱情, 及割舍不断的父子亲情和思乡恋家的情怀。演戏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 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传承和弘扬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文化。戏剧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要反映时代的精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提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艺术宗旨, 使古老的戏剧艺术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新的意义, 一大批现代戏登上舞台, 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革命和建设奋斗,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绝好教材。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 琼剧院上演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观众反响十分热烈, 人们的感动不减当年。演员在舞台上激情燃烧, 挥泪表演, 观众在台下热泪盈眶, 他们深深地为解放海南的英雄的革命气节所震憾, 为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所激动, 很多不熟悉那段历史的青年人也激动万分, 说从来没有这样感动过。这使我再次感受革命文化的力量。

传统文化, 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戏曲也不例外。之所以被国家列入文化遗产加于保护, 就是让我们把传统的民族文化更好地挖掘、传承。先把地基打牢了, 才有可能再建高层。有一句闽南歌曲唱得好;高楼嘛是从地基一层一层来打起, 这或许也是我22年来舞台实践的写照吧, 先辈们创造了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 虽经历了兴衰, 但它毕竟在人们心中深深札下了根。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文化娱乐的多元化, 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铜文化之传承与创新研究 篇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濒临消失的严峻考验。本文以铜文化的背景和历史为依托,对铜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进行创新研究。探讨铜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为铜在产品设计中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并设计出立足于传统文化而具有时尚风情的家居产品,将传统铜文化与工艺融入产品设计当中,以现代的视觉理念全新阐述铜文化,从而起到传承和发展铜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

铜文化 传统文化 传承 产品设计

铜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体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铜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使得很多人抛弃了本土文化的精髓,让铜文化慢慢地消失在了人民的视野当中,铜似乎成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严重打击了中国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绿色,传统材料的日益向往和怀旧情感加剧,这为“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关系

1.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释义

铜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关于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象征着高贵、权利、地位和财富。铜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铜雕,铜器等载体,这些器物都凝聚着当时传统手工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并且每个时期都有一段自己的发展印记。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就大量使用,并创造出一个个世界青铜之最,如“青铜人立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号称“铜像之王”,在其后的朝代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货币、建筑、天文、气象等,陕西皇陵的铜马车,甘肃威武的马踏飞燕,以及长信宫灯,无不例外地把青铜铸造技术推向另一个高峰。家居产品与人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与家居产品打交道。家居产品从用途上分类可以分为观赏性家居产品和实用性家居产品;从材料上又可以分为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质的家居用品;从类别上进行分类,家居产品叉可以分为家具、床上用品、厨卫用具、室内配饰及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总之,家居产品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离不开社会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家居产品的深层内涵应该更贴近消费者的心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这种文化需求才是现代家居产品前进的主流方向。

1.2铜的优势分析

从铜的分类来看,我们大致把铜分为黄铜,红铜(叉称紫铜),白铜和青铜,从它本身的物理属性来看,它在锻、铸、刻等加工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纹理美,并在氧化、涂饰、焊接时会反映出质地感和视觉感,它的颜色及其丰富,是集富责、庄重、环保于一身,适合于各种场所。基于这两点,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现实发展空间和丰富艺术创造的可能。

从文化承载来看,铜文化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铜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它具有澄黄闪亮的光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贵气的色彩,不像别的金属那样让人感到冰冷,相反,它看上去很温和,能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家居环境,另一方面,铜材质容易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所以,它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和可持续设计的思潮,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1.3国内研究情况

中国的铜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各位学者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多部独著与合著,如:《青铜器简说》、《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新铜器新时代》、《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等等…一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化,工艺设计以及对铜雕大师朱炳仁一些作品的研究。有些论文已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或获奖,研究内容也相当广泛,如2010年,在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为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铜在家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国内关注度相当匮乏,对于“铜家居”这方面理论著作的关注度还是不太高。因此对于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没有起前瞻性的作用。如何在铜文化的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如何将铜艺与家居产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设计师应该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1.4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1.4.1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形态中的应用

家居产品的形态是营造产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产品造型的尺度,形状,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关系所营造出来的一种产品氛围,这种形态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同的心理情绪,如夸张、趣味、神秘。具有象征性意义,在产品形态中融入铜文化元素,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心理感受,如青铜时代的司母戊鼎,将其四平八稳、雄伟庄严的形态运用到家居产品中,其精细神秘的饕殄纹和雕饰也会给人以大气但紧凑,不乏精致的感觉。当然,在家居产品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应该把铜文化的这种内涵和心理感受通过设计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将铜文化元素的形态语义融入家居产品设计中。

1.4.2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色彩和机理中的应用

色彩是家居产品中最抽象化的语言,也是最直接的表现手段,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在家居产品设计中,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有象征性,这种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深刻地影响着产品的文化内涵,作为铜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铜材质的色彩是及其丰富的,如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是锡)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称为青铜。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基合金制成,耐磨性好。它的色彩不仅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且非常醒目,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和心理反应,白铜呈银白色金属光泽,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让产品看起来更简洁,更时尚。所以,将铜这种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可以让铜从金属的生硬变得柔软起来,并使得铜锋芒的现代感和温婉的历史感得到了最后的交融,它特有的美感、生命力、艺术品质和环保性,切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

2.铜在古代家居产品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2.1长信宫灯案例分析

在古代,从铜的开采与冶炼,到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再到与青铜文化相关的信仰等这些都是铜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体现,汉代的长信宫灯就是古代青铜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具,是古代设计中的精品,集审美、实用、科学于一体,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灯具高约48厘米,高约44厘米,整个造型是一个宫女呈跪坐直腰姿势,惟妙惟肖。她一直手在下面拿着底座,另一只手往上护灯,整个产品无任何装饰,所以显得整洁干净,作为一件日常用品,它保证了其基本功能,最值得一提的是,此灯具的灯罩和灯盘都设计得非常合理,使得光照效果和角度能进行调节,为了方便使用者更好地操作灯盘,制作者在灯盘的外缘设计了手柄,使用者可以转动手柄从而控制光照的方向,整个产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结晶。长信宫灯除了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外,还具有科学性,当宫女呈跪着的姿势,断开的中空右臂与灯罩相连所形成的空管会使烟雾从此处被吸入宫中腹腔,为了更进一步吸收烟雾,我们可以在灯具的底部盛满了水,而且,在宫女的腰及腿的连接处设计了一个转角,使得未被吸收的烟雾被挡在内部而不致于迅速回流,符合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总之,长兴宫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无论是它的工艺还是它的功能,都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深厚的影响。

2.2被中香炉案例分析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薰炉”,这里所提的香薰炉是以铜材质为主的,它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在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在炉体的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可以自由转动。同样,内环和外环相互支撑,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导致它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由此可见,被中香炉是古代一种先进技术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铜文化在家居产品上的科学应用。

2.3古代铜家居给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启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铜文化重新回归到家居产品设计中,将铜文化与家居产品设计相结合,将其古代铜家居的美学思想运用到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炼铜文化中的精髓和灵魂,用时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创造出独特的、优秀的现代家居产品。

3.对未来铜家居的展望

现代的家居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家居产品。以下几点是我对未来铜家居所寄予的创新与展望。

第一,将铜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达到和共生的整体生态观。即铜及铜艺与其他材质或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出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又具有文化底蕴。如在2015年的米兰设计周,由杨明杰设计的新手工艺之屏风系列——中国画的三围解构。利用紫铜跟亚克力结合,整个造型简洁叉不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铜艺的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利用传统工艺,结合当代的设计手段,让由传统的工艺演绎而来的创新产品具备当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方式,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

第二,将铜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来渲染家居产品,使家居产品更加具有文化魅力。铜的颜色是及其自然与丰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黄铜、紫铜、白铜等进行不同的搭配,使其家居用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将不同色调的铜与其他文化结合,如将国画,太极、旗袍等中国元素运用在铜家居中,用来表达设计理念,彰显民族个性。

第三,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结合,更利于有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虽然铜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但随着环境的破坏,人们对传统材料的渴望让铜在家居产品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发展铜文化,在2013年3月,在北京798艺术区朱炳仁艺术馆举行的“铜与家居”创意设计大赛(亚洲赛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比赛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参加,使得铜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4.总结

企业文化传承 篇4

何为文化,何为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痕迹,她在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字里行间,在劳动人民风雨兼程的田间地头,她可大到一国之内,也可小到一家之间,她象征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只要文化不灭,民族就尚存,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亦是如此。企业优秀文化的积淀,必将不断完善企业的文化体系,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

一、企业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1、企业文化具有连续性。

一个企业的文化总是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吐故纳新,淘汰落后成分,吸收先进因素,遵循着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变革规律,不断演进与成长。

2、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人心。

一个企业现在所取得的辉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步迈进都汇聚了智慧和汗水,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如同传递一个接力棒,是一种情结的传达,是一种感情的寄予,更是赢得企业向心力,凝聚人心的有效方式。

一些历史悠久老国企,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更应善于总结和提炼,这样承前启后,既是对企业发展历程的尊重,更是对老员工感情的尊重。

二、企业文化传承不完善的危害

企业文化传承的不完善现象不是某个企业的个别现象,而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时有发生的。在大兴企业文化建设的流行趋势中,很多企业一味的追求创新、创新、再创新,却忽视了企业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势必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危害:

其一、企业文化传承不足,造成不良现象滋生。反映在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出现推诿扯皮、部门本位主义、沟通不畅、效率下降、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其

二、文化理念的传导缺乏系统性,缺乏持续推进的形式和措施,使文化成为“断代体”文化,削弱了文化的生命力,降低了文化的凝聚作用,体现在凝聚力下降、各部目标不一致、人员流动率增加等方面。

其三,对于集团公司来说,文化的层层削减会导致分公司地域文化的产生,削弱总公司的影响力,形成独立王国现象。

三、企业文化需有效传承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企业形象、内化于员工心中的,它包含了由企业员工所共有的愿

景、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特征等表现形式。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团结和凝聚员工的力量。一个企业只有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但是仅有灿烂丰厚、内涵隽永的企业文化还不够,还需要将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融汇到员工中,让他们心中产生共鸣,只有让企业文化影响所有员工的观念和行为,才能够真正使企业文化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传承机制的建立 篇5

传承企业文化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搭建文化理念的贯输通道。企业可以把企业文化培训、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使文化得以有效落地。

新员工企业文化培训是传承机制的一部分。在每位新人入司时,企业都有相关技能和素质培训。在这些培训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培训。只要每一个新来的人员都能感受到企业内在的这种文化,并加以理解和深入感知,企业文化就能够透过时间传递给企业的每一个人,不断被放大。

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是为了让更多员工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诸如户外拓展活动,对企业文化中强调的团结、合作和创新是一种很好的诠释。又如先进典范评选活动,不仅能增强获奖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能因此形成榜样的力量,使企业文化最终成为指导员工的工作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之传承 篇6

企业文化故事之六:联想的“称呼”变化联想创业之初,许多创业者都把柳传志叫做“小柳”、“传志”。领导者的威信是由权力、威严与尊重这三部分构成,如果这样称呼,领导者的威信如何能树立起来,又如何能开展业务呢?所以,联想许多的老同志都经历过一个改称谓的过程,最后柳传志终于被称为了“柳总”。当杨元庆任联想电脑总裁的时候,已经很有规则的联想,将一个29岁的年轻人称为“杨总”便顺理成章了,属下哪个员工如果冒然把他称做“小杨”或“元庆”,就显得很没有规矩。但是,现在联想要回归自然,强调家庭和谐、亲情平等的独特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创造出上下通气、无拘无束的融洽气氛。所以,杨元庆最喜欢他的员工叫他“元庆”。他和副总们经常挂着与所有员工一样仅写着名字的胸卡,在大门口亲切地迎接他的下属:“某某你好”,来赚几个“元庆你好”的回应。他的员工也在节日的时候,化装成保姆,用一辆婴儿车推出一个叫做“杨元庆”的大娃娃。

企业文化故事之八:蒙牛的“狮子与羚羊”

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想要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另一方面,狮子思想负担也不轻,假如它跑不过最快的羚羊,命运都是一样,当太阳升起时,为了生存下去,最好还是快跑吧!

多么奇妙的事情,强如狮子之强,弱似羚羊之弱,差别不可谓之不大,然而在物竞天择的广阔天地里,两者面临的源自求生欲望的压力却是平等的。可见,在动物世界里,动物的对手说道底也就是它自己,它要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要战胜自己,它必须越跑越快,因为稍一松懈便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决无重赛的机会。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之我见… 篇7

1 导致制约局面产生的原因

1.1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自古以来,有许多传统体育项目,象太极拳等许多传统武术受家族文化关系的影响,有传里不传外,不传外姓只传本家;传男不传女等规矩。另外由于我国有史以来都是农耕国,特别是近代以来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一些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生存的拳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生活绝活是轻易不会向外人传授的。

1.2 我国人均GDP的影响

众所周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列世界壹佰多位,几近倒数,大多数人刚刚才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谈不上进入成熟的、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模式,还在为解决车、房衣食住行而奋斗,不像国外,甚至港台,很多人可以有闲暇、有闲心、有闲钱来从事、习练自己所喜欢的民传体育项目,更有甚者,许多外国人还专门跑到中国来学习我们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太极拳等,而且学成之后其功夫比大多数国人还要正宗。之所以能这样,是人家不用为生存温饱而发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这得益于发达国家人均GDP是国人的数十倍之多,甚至于人家工作一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几年。

1.3 学校教育的缺位

据统计,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中小学把民传育体育项目开到课堂上去,而且也未形成机制和规定,成为传统延续下来。在我们中小学的所有特长生的加分条件中,很少有用民传育体育特长来获得加分的。不仅如此,很多省份在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正常的体育课都砍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结果导致了我国25年来,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降,更别说开展民传育体育项目了,真是民族的悲哀。另外,迄今为止,在我们各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都只有大学生组的项目,如果能设置中学组的项目作为表演赛,那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在青少年当中的推广,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1.4 社区体育指导的缺位

到目前为止,街道办事处这一级机构还没有配备专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社区体育的指导,据说国家早由此计划和打算,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实现。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想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也就无从谈起。

2 如何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请进来,走出去”

2.1.1 请进来

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的人文文化特点,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特色课,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甚至老师也可以从校外聘请,将民间从事该项目的高手、达人、聘进学堂,力争把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传体育引进课堂。例如,中小学可以学抖空竹、打陀螺等轻巧项目。而大学则引进太极拳,少林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套路和养生气功,教师也要从校外社会上聘请:有武术段位的高手、甚至是传人等武术家。

2.1.2 走出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学历也作出了极高的规定和要求,总的说来这是好事,但在一些术科比重较大的学科和专业中却出现一种较为矛盾的现象:如学历和理论水平都较高教师,往往技术和动手能力都要落后于前者;反而技术和动手能力都较强的教师,学历往往都很低,甚至很多都只是本科学历,不过这样的教师在刚上小学时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子功”,而童子功则是我们专业术科教师应该具备的极为过硬的基本功。这种现象一般都存在于音乐、美术和体育这几门专业和学科中。为什么会有这一奇怪的现象发生呢?实际上原因也挺简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精力也是有限的,在就业之前的这段近20年的学习过程中,有限的精力决定了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技术技能,是由“鱼和熊掌不可得而兼之”这一古训或者说这一规律所决定的。实际上在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这几门专业学科中,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才能让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呢?即便如此,凡事都有转换和解决的办法,在体育专业中也一样,那就是让我们学院派搞民传体育专业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准的教师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向民间民传项目的高手、传人和武术家虚心请教学习,甚至进行项目、课题上的合作,这样才能让学院派和草根派互相取长补短,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积极、有效、长足的发展。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在国学中占一席之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国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及组成部分,其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哲理价值观等与国学均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从广义国学范畴得知,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原有的一切学问,“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胡适语)。而狭义国学范畴则是指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核心是经学,即儒学,特别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如太极拳其理论基础就是国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名、相、妄念、正智、如如”等等,这是国学与太极拳共同拥有的宇宙化生规律。太极者,乃混元、一、道、整体、核心之意、是天地人、精气神、儒释道、医武易、无为有无无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的融合。太极是中华大龙文化的精神体现,是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中华文化九九归一的集大成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易经就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的基础。所以,在我们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国学大讲堂中太极拳的国学理论基础应占一席之地,通过养身、技击等身体实践活动来诠释国学理论,从而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因为文(知)就是行的升华,行(实践)就是知(理论)的基础。这一点尤其重要。这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国学内容,也能更好对推动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

在高校的体育院系中,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并且在毕业时必须修足至少两门以上民传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术科学分。这样就为学生踏入社会(学校、文体局、街道办事处社会体育指导专职岗位、健身俱乐部、企业工会等)后,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4 学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中、小各级学校应开设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宜的科目,如全民族皆适合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气功,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抢花炮、秋千、磨担秋、珍珠球、高跷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深博大,无法一一列举,以上项目仅沧海一粟,各地可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评定后选择合适的项目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2.5 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纳入国培计划中

在国培中,我们接受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至少应该掌握2~3项统体育文化或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的技术、技能,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空竹等)的传承,和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课堂提供保障及支援。为此,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应按一定比例纳入国培计划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习科目中。

2.6 各级市民健身中心应设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门馆室

纵观海外,像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的各级市民中心、生涯学习(终身学习)综合中心都面向市民,不仅开设了像跆拳道、柔道、剑道等本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连中国的太极拳也被作为超人气课程推出,且收费也较低,这应该算是他们国家国民教育福祉的一种形式。连外国人都推崇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搬进我们的各级市民健身中心,并设置民专门的族传统体育馆室来作为学习、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2.7 各街道办事处应设社会体育指导员专职岗

建议各街道办事处应配备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具体人员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考对象可以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具有相同资质的社会人,但必须要求具备至少两门以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技能。这样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推广提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前提和保证。

2.8 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金

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金是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资金保障,以及奖励那些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资金来源可以采取专门的财政专项拨款加体彩、福彩收入和慈善募捐等资金来组成。

参考文献

[1]甩蓝晟.国学与太极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2]曾仕强.曾仕强详解易经合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文化之传承 篇8

【关键词】电视娱乐化 《百家讲坛》 文化传承

当前,电视的娱乐化现象日益严重,从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相亲节目、竞技类节目,到电影、电视剧等等,无不体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这正如当代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描绘的那样:“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伴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电视作为当今最具话语霸权的媒体,其原本应该具有的核心责任——社会文化传承这一职能,被弱化。然而,仍然有部分电视节目在娱乐至上的重重高压下,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一责任,严守节目宗旨,积极传播社会文化,充分发挥了电视的教育功能。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央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

一、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

电视媒介具有教育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如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所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惟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①

这里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电视作为一个综合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大众媒体,它所承担的传承社会文化的责任。美国社会学家拉斯维尔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将知识、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承下去。……媒介传承文化的功能,使个人在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都能通过持续的社会过程而融入社会之中。”②

充分发挥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这一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作为大众媒介,电视传承社会文化的方式与学校和书本不同,学校采取人人相传,人书相传;书本采取文字相传,这两者都要求一定的门槛,学校要求学历、年龄、时间等等,书本要求识字解文,而电视则什么都不需要。所以,电视的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文化传承作用,对于公民接受优质的持续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系、传承发扬社会文化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视媒介能否传承社会文化

关于电视媒介能否有效地传承社会文化,学界一直颇有争议,争论最大的焦点就是电视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属性矛盾能否调和。也就是说,电视作为大众媒介是否适合传承社会文化。

一种观点认为,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其本身具有浮浅的、娱乐化倾向。由它所传播社会文化中的精髓必须屈从于其本身的传播规律,大多数内容被异化了,所以说电视不是传承社会文化,而是对社会文化的恣意掠夺与侵犯。其实这一点,我们从《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是可以看出端倪的。最初《百家讲坛》的节目定位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主讲人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如杨振宁、丁肇中、霍金等大师级专家学者,然而这一高端定位的最终结局是曲高和寡,收视者寥寥无几。为了生存,《百家讲坛》开始放下身段,让“专家学者”为群众服务,把收视人群定位于初中以下学历,才有了后来的红火局面。

另外一个观点认为,电视传播社会文化是适合的,仍以《百家讲坛》为例,他们认为《百家讲坛》的开办与红火是中国人近几十年来生活富裕后,寻找文化依靠的必然,“在全民教育程度以及大众自觉寻求理想教化的自觉性尚未达到一个理想高度之前,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上开办这样一档普及知识传播思想的节目,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③

据统计,《百家讲坛》开办10年的时间,所传播的传统文化范围非常广泛,从《三字经》、《千字文》到《论语》、《老子》、《庄子》等名家名著;从秦汉三国,到明清民国等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几乎无所不包。广大电视观众在享受视觉愉悦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性情。

综合分析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虽然电视媒介在遵从传播规律的同时,使社会文化有了部分的偏离和缺失,但是它的传播功能和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我们更应该发扬类似《百家讲坛》、以传播社会文化为已任的电视节目,使它们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和大众服务。

三、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的优势

相较于口口相传、文字相传,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的历史尚浅,有极大的局限性,但它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1、可视性、趣味性优势明显

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传承,一般是采取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特点是口口,文字书本相传。而电视媒介传承社会文化则采取声画结合,形式灵活多样,可视性和趣味性非常强。

以《百家讲坛》为例,我们可以先看一组统计数据(见上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讲座内容,在学校讲堂中和电视荧屏上的视觉元素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具有可视性,它借助电视媒体的优势把所要传播的内容变得更加灵活,使观众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较强的感官愉悦。

这里对《百家讲坛》的视觉元素进行解读,具体感受一下电视媒介的传播魅力。

首先,作为讲座内容有效补充的视觉元素,包括节目的片头、片尾、片花、预告短片、节目回放等,制作精良,极具视觉冲击力,它们是讲座内容的有益补充,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造成观众强烈的期待视野,使讲座还没开始就得到强化。如《梁祝传奇》的预告片采用Flash动漫,画面浪漫而飘逸,配以淳厚的男中音、优美的小提琴曲《梁祝》,让人获得优美的视听享受的同时,对即将播出的节目充满期待;如《墨子的药方》的预告片则采用的是水墨画为主的方式,配以红色的字幕提示关键词,配乐则是古曲,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其次,在讲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配以贴切的画面,包括幻灯片、Flash动漫、电影电视片断、图片、照片等视觉元素来加强讲座效果,并设置关键词、字幕等,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传播效果,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但是讲座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视觉元素的差别,比如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焚书坑儒》中,主要运用字幕提示的方式,另外影视片断的运用也比较多,色彩红黑,和内容的抑郁以及主持人的性别色彩相贴合;而在于丹的《论语感悟》中,大多运用的是Flash动漫制作的短片与字幕,色彩以青蓝淡雅为主,片子明快而轻松,符合讲解内容(类似西方心灵鸡汤的形式)和主讲人的女性气质;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中配合玄奘西游的艰难险阻,片子多用影视片断中的名山大川、云雾缭绕来阐述,色调凝重而不失轻快,表达了玄奘虽“历经万难,终得圣经”的历程。

2、范围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明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新闻、政治、经济、体育等信息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医疗、保健、美容、相亲、励志、竞赛等节目应运而生。电视媒介涉及的内容的广泛性显而易见。

从《百家讲坛》节目的内容来看,它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节目开办三年后,开始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迎合了当前社会的“历史文化热”的潮流。

在《百家讲坛》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阎崇年开讲的《清十一帝疑案》、2005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纪连海的《历史上的和绅》、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2009年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等,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生动简练的方式传播给电视受众,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

在节目内容影响广泛的同时,大批学术界人士由幕后走到台前,完成了他们学术生涯的“声名”蜕变,成为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名星和电视名人。

结语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介虽然受到网络的竞争和挤压,但是它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并不反对它所具有的娱乐精神,但是,我们更应提倡电视所肩负的传承社会文化的重大责任,这是它的核心职能,这对于塑造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塑造当代国人的性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261

②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 译:《传播理论:起源、应用与方法》[M].华夏出版社,1999:349

③王慧,《且慢给〈百家讲坛〉判死缓》[N].《齐鲁晚报》,2008-12-14

(作者单位:江苏丰县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失业保险金详细解读下一篇:论劳动合同的种类及其立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