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试说明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2年考试说明(推荐10篇)

2022年考试说明 篇1

1. 素质类必测项目: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项目不变。

2. 素质类选测项目:在原项目基础上增加立定跳远和1分钟跳绳。

具体是:

男生:引体向上、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4个项目中任选1项;

女生:仰卧起坐、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4个项目中任选1项。

3. 技能类选测项目:在篮球绕杆运球、足球绕杆运球、排球向上垫球的基础上增加200米游泳,4个项目中任选1项。

中考体育注意事项

1、要准备好考试所需要的东西,最好用考试袋全部装好自己的准考证和一些考试必备用品,这样算是完成了比较重要的一步。

2、考前一天,最好做个30-35分钟适应考试的练习。练习分三部分:15-20分钟的准备活动,10-15分钟的适应性练习和5分钟的慢跑放松。其中,做实心球和跳远两个项目的适应性练习时,不要用最大强度,立定跳远练一到两次即可,实心球也是以适应技术动作为主。

3、考试当天,在考前一小时进食。服装上,以轻便为主,穿轻便的运动鞋,穿运动装,外面配个外套,考试时才脱掉,考完再穿上,尽量做到轻装上阵。记得一定要把鞋带系紧,把绳头塞到鞋子里,以免鞋带松散。

4、考试当天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再加少量蛋白质和少量蔬果,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吃生冷、不干净的食物,从没吃过的食物和饮料也不要在当天吃喝,以防出现过敏、肠胃不耐受等,影响考试发挥。另外:中长跑消耗较大,在饥饿状态下容易出现低血糖晕倒。上午考试的考生,一定要吃早餐,但不要吃油炸类食物,假如到10点半以后才考的同学,早餐已经消化差不多,可能会有饥饿感,可以在等待时补充点能量,吃些巧克力或者小点心。

5、考生在上场考试一小时前要给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但临近考试就不应该再喝过多的水,以免跑起来“一肚子水”。补水对个人的水平正常发挥有帮助,尤其是中长跑项目,身体缺水时会使成绩降低。补水可以选择运动饮料。两个项目之间的等候时间,也可以少量补充高能量食物和水分。

中考体育各个项目注意事项

一、立定跳远

1、选择有波浪且有弹性的鞋子,可以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

2、在轮到自己之前,可以在边上进行试跳,熟悉技术动作;

3、跳远落地后,如重心不稳时应向前或者向两边摔倒;

4、完成跳远之后,应向前走出测试场地。

二、引体向上

1、在考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手上可以抹防滑粉,不但能提高抓杠能力,还能防止滑落受伤。

3、等待考试时,穿上外套,保持身体热度。

4、考试后充分拉伸放松,穿上外套准备下一项考试。

5、受试者应双手正握单杠,待身体静止后开始测试。

6、引体向上时身体不得做大的摆动,也不得借助其他附加动作的撑起。

7、两次引体向上的间隔超过十秒,会终止测试。

三、掷实心球

1、投掷前可以做适量俯卧撑激活手臂力量。

2、检查用球是否存在漏气、漏沙、变形等情况,如遇用球湿滑可以向考官申请用布擦干。

3、合理控制前脚位置,不得踩线,投掷完成后也不得将脚踏入。

四、仰卧起坐

1、先躺下,再挪位,大腿根部抵海绵。

2、大腿小腿90°,双肘打开于脑后。

3、腰腹用力带上体,双肘触膝回到原位。

五、800/1000米

1、可在等待测试的过程中在考官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条件进行3次左右的30-50米的加速跑,也可在原地进行一些轻微的牵拉。

2、上跑道前务必穿上足够衣服以保暖,避免跑步时身体僵硬影响发挥。

3、注意跑步节奏,用嘴巴辅助呼吸,一般两至三步呼吸一次。

4、跑800/1000米会有一个极限(极点),那时候人感觉特别难受,呼吸困难,腿迈不动,这时候你要不断暗示自己不能停下来,并尽量把步幅拉大,摆臂的幅度也加大,挺过极限。最后冲刺阶段,切勿突然加速和提早冲刺,最理想的状态是最后200米时在调整好呼吸和步伐节奏的状态下逐渐加速(均匀的加速,直至个人的最高速度)。

5、跑完后不要立即停下来,应该在冲过终点后慢慢减速,尽量多走动恢复体力,适当补充水分。

六、50米跑步

1.正确的摆臂:摆臂应以肩关节为轴,两手半握拳头,快速有力做前后摆动,前摆时手一般不超过身体中线和下颌水平位置,后摆时肘稍向外。

2.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缓冲,然后迅速用力后蹬。

3.注意不要后仰,保持躯干稍前倾斜,利用人体重力惯性作用。

2022年考试说明 篇2

一、《说明》的依据与要求

《说明》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并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基础上确定了考试的内容与要求。这表明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做到紧密联系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而且, 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 适当体现浙江地方特色。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从《说明》提供的样卷可以看出, 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卷, 仍然采用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的方式, 考试方式、考试时间、试题分值、试卷的结构与试题难度保持相对稳定。政治科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统计看出, 与以往不同的是, 《说明》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样卷”取代以往的“题型示例”, 样卷不仅可以说明试题类型, 而且对试卷中的题量、分值以及考试内容比例等也作出了说明。样卷试题也不再是出自以往高考试卷的陈题, 而是自主编制的新题。

文科综合试卷分为Ⅰ、Ⅱ两卷, 两卷中政治学科满分为100分。第Ⅰ卷题型为单项选择题, 政治学科12题共计4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综合题) , 两个大综合题下设置的5个小题, 共计52分。其中各模块分值的比重为:《经济生活》占30分, 《生活与哲学》占26分, 《政治生活》占14分, 《文化生活》占16分, 《国家与国际组织》占14分。难度总体在0.5~0.65之间。

从样卷中还可以看出, 试卷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名人名言、引文、图表、“注”等。第Ⅰ卷同一个选择题不作模块间内容交叉, 组合选择题采取两两组合和三三组合。第Ⅱ卷综合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 没有出现与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试题。综合题中的小题之间存在模块综合, 小题内没有出现模块间交叉, 但是模块内的综合程度较高。比如第40题的 (1) (2) 和第41题的 (1) , 都体现了模块内的知识综合。

三、考核目标与要求

从对《说明》“能力考核要求”的剖析我们发现, 根据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 把考核目标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层级, 在每一个层级的考核目标中, 又分别分解为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 从而将政治学科能力考核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 更加突出了政治学科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这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和能力素质本位价值观的体现。

与以往的区别是:《说明》将第四个层级的目标“论证和探讨问题”改变为“论证和探究问题”, 并且对四个层级下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内容都进行了较大调整。纵观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 我们可以划出两个大的能力等次 (见下图) 。

第一个等次主要是认识、阐释与评价能力, 第二个等次突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信息, 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以及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探究问题, 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价值理念, 表明了新课程对学生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 反映了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能力目标与要求的考核离不开创设新情境和问题的设置。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 “获取和解读信息”不仅仅是指定模块的内容, 还包括重大时事信息。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也包括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这表明教科书不再是情境创设与答案设置的唯一资源, 无论是提供的背景材料还是答案的设置都可能包括学生的经验和特定情景的探究生成或重大时事信息。这些在近年高考试题命制中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四、考试范围与内容

《说明》规定考试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 选修IA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时事政治。其中, 经济生活约占30%、政治生活约占15%、文化生活约占15%、生活与哲学约占25%、国家和国际组织约占15%, 时事政治不独立出题。与以前相比, 现有考试范围也扩大了, 考试内容适应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要求的新变化, 特别是增加了文化模块和选修部分。

《说明》规定的知识点, “经济生活”共有12个知识点, 每一个大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12课的内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选修IA“国家和国际组织”分别有4个大知识点, 对应课标或教材的四个单元主题。大知识点下有多少不等的小知识点, 小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的“框”或“目”或对教材“目”下主要知识的整合。从规定的知识范围可以看出, 在具体知识点的拟订中尊重了考生所学的教材以及遵循减负的原则, 对教材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 尤其是在《国家与国际组织》以及选考《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经济学常识》中删减幅度较大。

五、备考策略及建议

1. 心中有《说明》, 做到“知己知彼”

《说明》是试卷取材、立意、问题与答案设置的重要依据。复习中首先要研读好考试说明, 对“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以及样卷中“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题型结构”“内容比例”“试卷难度”等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考试目标与要求, 需要认真学习和分析, 运用有效方法逐条予以落实, 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 较均衡地利用时间, 并选择好复习用书, 找准训练用题, 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以课标为根本, 把握复习着力点

为了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吻合, 《说明》在表述上分为“考核目标、要求”和“考试内容“两部分, 实质上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标准的“技能、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两部分。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备考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贯通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运用,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

3. 构建“知识树”, 夯实学科基础

能力与素质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 题目主要是根据现实生活问题与考查能力的需要盘活教材, 突出模块内与模块间知识的整合。所以,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 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 而是更加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的理解与运用的要求, 提高了基础知识在综合运用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在认真研究、全面掌握《说明》所列考点, 注意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以及知识点的上下位关系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要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点点准, 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并在此过程中训练获取和处理信息等的能力和针对问题调动自己知识储备的能力。同时, 由于2009年考生所学的教材是2006年版的, 贯彻的是党的十六大精神, 在复习过程中应根据有关通知的要求,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4. 训练高考真题, 提高应试能力

从《说明》的思路来看, 2009年高考“坚持以问题立意、素质本位、稳中求新、体现人文”的特点和走向基本不变。以前的高考试题尤其是新课程实验区的高考题对我们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在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根据新教材与时事的变化对其进行适当改造。要多花一些时间思考研究试题是如何考核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复习中必须重视教材上的探究活动以及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探究。对做过的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也要给予一定的总结和归纳, 注意过程的探究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5. 关注重大时事, 把握时代主题

试题以重大现实生活问题立意, 就离不开问题情景与时事热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较多, 我们必须对问题进行筛选、冷静处理。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现阶段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突出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意志以及社会生活重大主题,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 关注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活化主题的选取也会适当关照学生自己的生活, 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综合分析近年高考涉及的时事热点, 具有以下几个趋势, 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 坚持“以我为主”, 着眼于我国的实际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 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 特别是国内一些持续性的热点, 而对国际热点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是说, 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 而是要看国际热点与我国的相关度。

第二, 关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把握时代的主题。突出思想政治的教育性, 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是政治科高考突出的特点。同时,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相统一取向的内在要求。所以, 政治高考绝不回避党和政府在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及其相关热点问题。比如, 科学发展是我们的主题。此外, 我们也应当关注本年度浙江人民生活中的重点问题。

第三, 了解社会生活的长效热点, 把握时代脉搏。为减轻负担, 避免死记硬背, 命题中一般会采取以情景再现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近年来延续的热点问题。比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食品安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依法治国、关注民生、扩大人民参与社会管理、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 依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2022年考试说明 篇3

吴锦:高考内容、分值新变化

第I卷(共30分)

1.取消字形考查,归入作文计分。

2.科技文阅读恢复为4题。

3.考查的文言虚词增加两个,去除一个。具体为:而、予、乃、其、所、为、焉(替代“何”)、以、因、于、则(新增)、之。

第II卷(共120分)

1.名句名篇

考虑到部分学校已使用新课标教材,新旧大纲对背诵篇目要求不一致,所以《考试说明》将背诵篇目减少为新旧大纲均作背诵要求的13篇古诗文。具体篇目为:《劝学》(“君子曰……用心躁也”)《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氓》《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道夫先路也”)《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考查的名篇也向名句靠拢。所谓“名句”就是思想艺术性较高、流传比较广的句子。这部分内容的分值仍为6分,课内部分占3~4分,课外部分占2~3分。

2.现代文阅读

这部分内容的选材可以是议论性的(如《波茨曼的诅咒》),也可是文艺性散文。如果第I卷现代文阅读选用社科类文章,第II卷的阅读必然会选择文艺性文章。

3.语用题

这部分,新《考试说明》在语句“简明连贯得体”前增加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具体考查调动语言积累和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4.作文

提倡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不提倡刻意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高考阅卷加大了对错别字的扣分力度,即每错1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

何永康:高考作文别写“诗散文”

说到高考作文,有30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何永康教授最有发言权。今年高考是否考话题作文,何教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如果还考话题作文的话,他提醒同学们首先要审清题。他说,同学们一定要看引号里的东西,题目提供的材料可以看,但不能当真,甚至可以不看,跟着材料跑不会得高分。

随后,何教授分文体对高考作文的写作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高考作文中尽量不要写“诗散文”或者“散文诗”,更不要时而议论,时而记叙,时而抒情,因为这种 “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文章很容易被阅卷老师判为“跑题”而“打入冷宫” 。

他说:“如果选择写记叙文,最好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一个或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要见“事”见“人”,不能人影晃动、模糊不清。选择了记叙文这个文体就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尽量少发议论或者不发议论。特别是“细节”描写一定不能少,有传神的细节才能脱颖而出。如果选择写议论文,一定要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而且要“开门见山”。写作时最好在中心论点下面分解出两三个分论点,只有一个显得太单薄。这些分论点必须要概括清楚,不能含糊不清,让阅卷老师来概括。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不会有时间仔细看。所以说,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调整议论和论据的关系,要以“讲道理”带动“摆事实”,不能反过来,这就是所谓的‘讲理’。”

总的来说,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议论文要讲清道理。何教授建议,在考场上,同学们还是写记叙文最为妥当。因为以同学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写议论文不容易拿高分。其实,老老实实地把记叙文的人、事、情节、细节、背景写清楚,写生动,就会成为一篇不错的好作文。

最后,何教授还特别提醒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写作不要回到古代,更不要复述经典。写作最重要的是写生活实际。比如,写水,要有自家的水,不要动不动就是李白的“黄河之水”,李清照的“到黄昏点点滴滴”……哪怕自己家屋后的是“臭水”也比写别人家的水好。他提倡同学们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酸甜苦辣。

第二,要写放胆作文,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阅卷老师是宽容、厚道的,只要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看到同学即使很幼稚的思考,老师顶多也就是会意一笑。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 篇4

[导读]今年高考说明的总体方向是稳中有变,语文、文科综合学科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而数学、理科综合学科则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英语学科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下面将文综的摘抄在这里,让老师们免于自己在搜索的麻烦。

文综:地理难度降低

政治科目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调整部分考点,集中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章节。

政治样题也出现一些新变化。试卷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比如增加“2013年北京卷29题”,该题给出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考查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来认识经济。此外,增加“2013年北京卷30题”,考查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增加“2013年北京卷41题”,强调回归教材,这些表明试卷将回归基础知识。

精华学校政治教研组建议,备考政治时,考生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应特别关注对古文、诗词文赋的知识解读能力。同时,要提高分析热点问题和现实性问题的能力。

历史科目,预计难度不会增加,参考样题增加了开放型题目的数量,意在考查学生能力。

2014年司法考试说明 篇5

(一)考试时间

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时间为9月20日、21日。

试卷一:9月20日上午08:30—11:3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二:9月20日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三:9月21日上午08:30—11:3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四:9月21日下午14:00—17:30,考试时间210分钟。

(二)考试内容、方式和科目

国家司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

国家司法考试全国统一命题。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作为命题依据。

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试分为四张试卷,每张试卷分值为150分,四卷总分为600分。试卷

一、试卷

二、试卷三为机读式选择试题,试卷四为笔答式实例(案例)分析试题。各卷科目为:

试卷一:综合知识。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

(四)网上选择考点组

今年北京实行网上就近选择考点组。报名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一个考点组,但不能选择组内的具体考点。考点分组情况及选择办法,7月17日在北京市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网站

(http://sfks.bjsf.gov.cn)公布,报名人员应于7月20日--22日登录网站选择考点组。未在规定时间内选择的,系统将为其随机分配考点。

(五)网上下载打印准考证

在北京报名人员,应在 9月5日至9月19日登录司法部网站

(http://)或北京市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网站

2014年地理生物考试说明 篇6

三)地理

1.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和精神,参考我市所选用的初中学段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

2.考查内容比例:“地球与地图”约占20%,“世界地理”约占25%,“中国地理”约占35%,“天津地理”约占20%。其中,“世界地理”中“认识国家”的许多课标要求与“中国地理”课标要求相近,在学业考查中,相关材料不再选用某国家地理的素材,都以中国区域地理素材替代,教师在指导复习时,可以适当降低七年级下册“国家地理”的复习要求。

(四)生物

1.遵循《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和精神,参考我市所选用的初中学段课程标准实验生物学教科书。

2022年考试说明 篇7

关键词:2016年考试说明 (语文) ,深度解读,变化

2015 年高考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 2016 年的高考旗帜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说明 (语文科) 》 (以下简称“2016考试说明 (语文) ”其他各年依此类推) 没有任何悬念的在2015 年12 月初呱呱坠地。“2016 考试说明 (语文) ”秉承江苏历年来“考试说明 (语文科) ”变化上的一贯做法———每年的变化都不大, 在2015 年“考试说明 (语文) ”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虽然调整很细微, 但作为2016 年江苏高考命题依据的“考试说明 (语文) ”, 无论变还是不变, 都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笔者参照往年考试说明, 对2016 年考试说明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和比较, 下面是一些所得。

一、“命题指导思想”部分

这部分内容, 可以说是“2016 考试说明 (语文) ”调整最大的部分。笔者发现:第一, 删去的内容都是务虚的文字, 这反映江苏考试说明制定者的踏实之风。第二, 表达更加精当。“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这本来就是正确的废话, 删去乃在情理之中。第三, 思想更加明确。修改后的命题指导思想部分能让全省复习迎考的师生一下子就明白命题的依据、原则、试卷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言简意赅。

二、“考试能力要求”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各年“考试说明 (语文科) ”中最稳定的部分, 多年没有变化, 今年也不例外。其实这没有变化的部分, 恰恰反映了江苏语文试卷多年来在对考生能力要求上的一贯性。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部分

在这部分“必考内容”中的变化有:

纵观“必修内容”的变化, 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是表述语词的变化———增加或删去语词。如“ (四) 写作”中“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 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的表述与“2015 考试说明 (语文) ”相比增加了一个“等”字, 使得表述的文体范围更广;而“ (三) 现代文阅读”中“阅读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表述与“2015 考试说明 (语文) ”相比删去了“鉴赏”和“阅读评价”两个语词, 使表述更科学、简洁。

二是表述内容的变化。如“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 分析综合的 (2) 归纳内容要点”。“2015考试说明 (语文) ”此内容表述为“概括中心意思”。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两者的区别。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文字, “内容要点”可能是多个的, 而“中心意思”只能是一个。因而“归纳内容要点”比“概括中心意思”在思维的质和量上对研读文本者都提升了要求。而将“ (四) 写作”“1.基础等级”的“ (2) 符合文体要求”改为“体现文体特征”, 显然提升了对文体明确的要求。

三是表述形式的变化。如将“ (四) 写作”“ (6) 标点正确, 不写错别字”改为“标点正确, 无错别字”。显然是为了语言表达的整体美, 与考试的要求无关。

在这部分“加试内容”中的变化有:

这部分的三处变化体现了表述语言更简洁 (变化2) 、更科学 (变化1、3) 。

四、“附录”部分

这部分变化有二, 一是调整了古诗文默写篇目:删去《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和《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增加了《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二是调整了“名著目录”。必考目录中《女神》回归, 同时删去《飞鸟集》。

或许有人会说, 这两处变化没有什么深意吧。是的, 这两处变化中, 第一处变化, 使语言表达更为流畅, 第二处则增加高考对名篇的覆盖率, 其实这就是借助考试说明的变化来传递对学科教学的引领。

五、“典型题示例”部分

教师们对考试说明中的示例的关注和研究也体现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指向性。我们面对“典型题示例”“删”和“增”做如下拟测:

1.删去2010 年江苏卷中的成语题, 这就意味着江苏命题人清醒认识到从前将“必考内容”中的“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成语) ”单纯命题为“成语使用正误判断”的缺陷。因而也就意味着, 今后江苏卷在“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成语) ”的考查形式会以“词语辨析”的形式出现, 且有“一般词语”和“成语”联合考查的趋势, 如典型题示例中的第1、2 题。

2.删去2008 年江苏卷中的病句题, 增加了2015 年全国卷I的病句题。就单纯病句题这种选择题的形式而言, 删和不删, 增或不增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 删去江苏卷病句题, 增加全国卷病句题, 却让我们看到命题人的胸怀———向全国其他省市试卷学习 (“2015 考试说明”中便有了这种借鉴) 。

3.增加2015 年江苏卷的修辞题。江苏“考试说明 (语文) ”在“必考内容”中, 虽然每年均十分明显的列出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且明确了常见修辞手法的范围。但是, 这个考点真正单独成体的不多———以往总是放在诗歌鉴赏或现代文阅读中与其他内容结合考查。2015 年修辞单独成题, 这不仅仅说明江苏卷的覆盖面, 也反映出命题人对过去疏漏或忽视考点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 近几年没有或很少涉及的考点, 复习迎考的师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千万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以致某个考点忽然出现在试卷中而措手不及。

4.删去了2005 年江苏卷的诗歌鉴赏题, 增加2015 年全国I卷的诗歌鉴赏。虽然都是诗歌鉴赏这一题型, 虽然有年份的不同。如果仅仅从用新题代替旧题或者向全国卷学习之类的理由来解释这一变化似乎太小儿科。我们应该注意到, 新增加的2015 年诗歌鉴赏中的这样一道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将学生课内知识和阅读能力巧妙勾连起来, 使学生形成真正的知识迁移。一句话, 这是近年来全国这么多试卷中难得的好题, 套用何永康先生的话, 真实“亏他想得到!”因此, 我们在备考中要注重高中教材的拓展和课堂内外、教材内外、文本内外的勾连。

5.删去了2014 年江苏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二个语段题。增加了2015 年江苏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二个语段题。我们不难发现, 删去的《乾坤草亭》 (朱良志) , 严格的讲既不是论述类文本, 也不是实用类文本。若一定要说出问题所在, 笔者觉得应为小品文。而增加的《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则是一篇典型的文艺论文。在这一删一增之中, 不仅与“考试说明”“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中的“阅读文学类、论述类及实用类文本”的要求相吻合, 也使“典型题示例”更具“典型”性。

6.删去了2010 年江苏卷作文题。2015 年的“典型题示例”, 选用了2007 年、2010 年、2012年、2014 年江苏卷的四道作文题和2012 年上海卷的作文题, 共五道。这五道题其实是两类题型:一类题型是江苏卷传统的“材料+ 命题”, 分别是2007 年、2010 年、2012 年江苏卷作文题;一类题型是人们常说的“新材料作文”, 分别是2012 年上海卷和2014 年江苏卷作文题。如今删去2010 年江苏卷的作文题, 是的, 两类题型的比例为1:1, 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这两类题型将是未来江苏卷命题的主要形式, 且两者都要抓, 不可偏废。

7.删去2009 年江苏卷附加题部分的文言材料阅读题。增加了2015 年江苏卷附加题文言材料阅读题型。从“典型题示例”对江苏卷加试部分文言材料提到删和增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一是考查的内容更趋向于能力层面, 如新增的2015 年试题, 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由仅仅是“找”上升到“概括”;二是文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保持过去的多样化的基础上, 目光由唐宋之前, 拓宽到明清。

8.删去2013 年江苏卷加试题中文学名著选择题。增加2015 年江苏卷附加题 “名著阅读”部分的选择题。虽然这两道文学名著选择题在考查的能力层级上都属于B级, 但2013 年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把握”, 这与收入“典型题示例”的2012 年试题有了重复。而2015 年只是考查对“名著名篇内容的把握”。因而删去2013 年的名著选择题使“典型题示例”编写更科学。同时2015 年的名著选择题从表面看起来考查范围似乎有所缩小, 但在难度上无疑有了提高, 这就意味着对学生阅读要求的提升。

9.删去2011 年江苏卷加试题中的名著阅读简答题、2012 年江苏卷加试题中的名著阅读简答题。将2015 年江苏卷附加题“名著阅读”简答题第一题增加在示例里。这两“删”和一“增”主要是从考试的内容更符合名著阅读特点和要求的角度考虑的。因为2011 年和2012 年的两道题说到底考查的内容仍停留在识记和简单概括的层面, 而2015 年试题虽然是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但因为是结合人物语言和所在章节的内容而进行的, 因而考查的思维量有了明显增加, “阅读”不再是浮光掠影, 必须沉下心来。

10.增加2015 年江苏卷加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题。这一道题目的增加, 首先是使“典型题示例”的编排更合理和科学。新增的示例从文学类、论述类及实用类三个方面选择阅读材料。其次也有提醒考试复习范围的作用。

2022年考试说明 篇8

关键词:高考物理;复习;说明;体会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范围不变,仍然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内容中各部分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仍然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分别用数字I、II标出,这种考试内容范围和考试难易程度要求在专业的高考总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和“导与练”等)中一般都能得到正确体现,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物理教师只要以一种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为主,以另一套复习用书如“导与练”为辅,对其中的考试知识点及考试题型做适当的删减和必要补充,就能做到复习时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比例不变。必考内容占90%(108分),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54分),电学部分约占40%(48分),光学部分约占5%(6分);选考内容占10%(12分);在全部考试中实验约占15%(18分)。力学与电学考试比重较大,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总复习中必须下足大力气的重点。选考内容分值虽较小,但因其对应课本3~5的内容也较少,而且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其考查不出现难题,即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一般学生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仅不能忽视,更要把它搞清搞透,12分志在必得。理综总分300分中,物理占了120分,是高考中自然科学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做好物理学科复习工作在整个高考中至关重要。

根据考试说明,物理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选考内容的考查不出现难题,难易程度力求相当。在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则对试题的易、中、难分别做了举例说明和界定。在题型示例中,有部分例题更换。有些老师说能否从这点变化上嗅出高考命题的信息“味道”呢?我想这点变化只是每年例行的与时俱进罢了,往年也有类似情况,仅凭考试说明变化就要对高考命题进行猜测是徒劳的,毫无依据的。只有大城市里名校老师因对部分命题老师熟悉,有条件对其命题风格和习惯进行研究,猜题、押题有了一点可能。但这有违教育目的和教育公平,因此不应提倡,这些老师也理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应能判定其是属于容易题、中等题还是难题,并能明确每一题目着重考查了哪一种能力,同时又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哪几种能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因材因时、有目的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都能在复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前期复习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后期可出现少量难题;对于中等学生,复习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易、中、难题按考查比例练习,在第二轮复习时则应该着重练习中、难题目。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可以预测2014年高考物理卷仍应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选择题有6小题(13~18),每小题6分,共36分,多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第18题一般为难题。19题是实验题,含有两小题共18分,一般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但也时有难题出现。三题计算题共54分,20、21一般是中等难度题,22为压卷难题。选考题包含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高考改革在即,在新方案正式出台前,高考试卷的形式及难度系数,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与往年基本相同。

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篇9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

1. 地球

(1)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1)

(2)

(3)

(4)地图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大岩类。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

简单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1)人口的自然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人口数量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增长及人口国策。

(2)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

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4)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

(6)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原因。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主要交易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

4.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 世界地理

(1)概况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和贸易。

(2)不同尺度的区域

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河流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

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自然条件对一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 中国地理

(1)概况

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领土面积、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简称和行政中心。

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征。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长江、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土地国策。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

农业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特点。

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分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台湾省、香港、澳门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山东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篇10

3月22日,省招考院发布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与 2010年高考说明相比,今年的说明整体保持稳定,但为高考生减负的苗头已经显现,地理和生物学科的内容有大量删减,其他学科虽然在考查知识点、目标能力等方面保持稳定,但给出的考试样题却发生了变化,也给考生带来了新的信息。

内容:基本稳定,还是3+X+1

根据新出台的2011年山东省高考说明,2011年山东省仍将采用“3+X+1”的模式,总分为750分,语文、数学、英语(听力除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基本能力测试科目的试题,仍由山东省组织专家自行命制。考试说明力求在 2010年高考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体现我省的教育教学实际。因此,2011年高考考试内容将继续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相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考试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2011年山东省考试说明中,语文、数学、英语、基本能力测试等科目,其命题形式、试卷结构、试卷题型以及赋分比例等与2010年基本一致,对比两年的高考说明,除高考例题外,大部分一模一样,保持了相当高的稳定性。

据悉,山东省自 2011届起高中新生不再文理分科,2014年高考将有很大改革,所以,有关专家表示,在2014年“大变”之前,山东省高考命题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调整。

变化:部分科目开始为考生减负

虽然山东省2011年高考命题整体保持稳定,但部分科目已经出现为考生减负的苗头。

在文科综合中的地理科目中,必考内容的一、二、三部分没有变化,第四部分变化很大,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考查有所减弱;选考内容部分,选考一、二、三都有删减内容,变化较大。

题型: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成例题

在高考说明中,每一学科除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外,还有题型示例部分,这一部分就相当于一份高考试卷。在说明中,不少科目虽然前面的内容都与去年一致,但在题型示例部分却有一些变化,需要引起考生注意。

在基本能力测试中,虽然大部分例题与去年相同,但变化的为数不多的几道例题中,就有两道和学生安全自救相关,一道是楼梯遇险的自我保护办法,一道是地震中的自我保护。

文综学科中,政治考试说明的样题有了一些调整,建议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对漫画题和探究类题目进行训练。

仔细看看今年考些啥

语文:作文错别字一个扣一分

语文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均为必做题;第II卷为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写作题等题型,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32分。其中: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名句名篇共6分,现代文阅读共9分,作文共60分。作文题:字数不少于800;除诗歌外,其余文体都在考试范围中;所有的作文题型都在考试范围中。作文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共18分。本题给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文本,并分别在文后设置18分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个文本阅读,并完成所选文本后的题目。

数学:文理生试卷结构相同

数学学科,文史类和理工类考生的必修课程内容相同,选修内容不同。文史类考生的选修内容包括选

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选修系列4的内容,在2011年暂不被列入数学科目的命题范围。

理工类考生的选修内容包括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选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文史类和理工类考生数学学科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相同。

英语:考查词汇量3300左右

英语考试,要求考生词汇量为3300左右。在听力方面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阅读方面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写作方面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英语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包括第I卷和第II卷,满分为150分。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共105分;第II卷为书面表达题,共45分。

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占分最多

思想政治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240分。试卷包括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全部为必做题,共25题,每题4分,共10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共140分。选做题不跨学科、不跨选考模块命题。必做题部分根据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的必考内容命题。其中,思想政治必做题的分值比重约占36%,地理、历史必做题的分值比重分别约占32%。

另外,由于高中与初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中将会涉及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理科综合:物理题设置不定项选择

理科综合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满分为240分。

第Ⅰ卷为必做题,全部为选择题。命题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必考内容,生物8个题,化学、物理各7个题,共2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88分。其中生物、化学题为单选题,物理题为不定项选择题。

第Ⅱ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部分命题范围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必考内容,选做题部分针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共8个选考模块,对应命制8个试题,每题8分。考生从中选2道物理、1道化学、1道生物题目作答,共计32分。

基本能力测试:以得分60%计入总分

基本能力测试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用时为120分钟。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以考生实际得分的60%计入高考总分。

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分值共30分。第Ⅱ卷由若干题组构成,根据考查需要,在每个题组内部设计多种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填空、问答、识图、绘图、判断、列表、设计、归类、连线(匹配)等,分值共70分。

上一篇:菩萨蛮,菩萨蛮甄良友,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下一篇:适合感恩节发的暖心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