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环境保护管理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矿区环境保护管理(精选8篇)

矿区环境保护管理 篇1

1矿区概况

1.1地质环境条件

安益露天矿所处的牟定县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干雨季分明。长期的切割作用使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超过400m。矿区地表水和地下均不发育。矿区位于元谋凸起和楚雄凹陷交界处,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昆阳群、白垩系江底河组、第四系以及安益岩浆岩体。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结构面发育且规模大小不一、组合形式多样。1.2开采方式安益露天矿矿区大致呈长方形展布,开采面积达到2.31km2。根据矿石资源储量以及矿体赋存标高,矿区将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采的方案。其中,一期开采为标高1575m以上,开采年限,最终将形成高近400的高边坡,形成的露天坑高差和面积都很大。

2矿区开采对环境的危害

2.1环境污染

矿山开发过程中,从矿石开采到矿石选取再到矿石冶炼,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水,常见的包括矿坑水、选冶废水、尾矿池水等[3]。污染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矿石选冶和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粉尘等,对矿场附近的大气和土壤也会造成污染。

2.2植被破坏

安益露天矿开采之前,会将覆盖在矿山表层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全部剥离,而生长在地表的植被自然也会随之挖除。由于矿区开采面积大,将有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矿石开采过程中,剥离覆盖层产生的土壤和岩石、初选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渣以及选弃的尾矿,都需要地方堆放,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就近堆放的原则,也会造成堆放地区植被的破坏。

2.3水土流失

随着矿山的开采,覆盖在地表的第四系粘土和植被遭到破坏,让本就不发育的地表水更加难以保存;雨季来临时,矿石开采后的地表松散岩土会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大量流失。矿山长期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会越来越严重,将直接影响矿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地貌生态,最终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4地质灾害

安益露天矿一期开采完成后,将形成多帮都是高边坡的.情况,而高边坡又是极易形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坡体形态,比如滑坡、崩塌、岩爆等。同时,遇到大型降雨情况,崩塌和滑坡产生的堆积物质还会成为泥石流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另外,矿石初选后的废渣以及尾矿通常堆积在尾矿库,而安益露天矿的尾矿库选在地势低洼的河谷处,在暴雨诱发下,容易发生坝体崩塌,同雨水一起形成泥石流,带来巨大危害。

3环境保护对策

3.1法规规范

3.1.1法规的制定

地方立法部门应根据国家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结合本省和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编制符合本地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定。尤其是云南境内的各个地区,在制定相应法规时,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开采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改变,实时变更各项法规。

3.1.2法规的实施

矿山开采之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审核矿山开采环境评价报告,综合分析环境评价报告中关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危害的论述是否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矿企不按法规要求操作,并且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不仅要对矿企进行严厉的惩罚,还要追究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3.2政策引导

3.2.1招标导向

负责招标的部门,制定招标方案过程中,可以明确要求投标的矿山开采企业拥有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在投标评审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关的评审专家更加注重投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实施能力,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投标企业对矿山开发投入的总资金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

3.2.2资金扶持

对于矿山开发企业提出的国内外先进理念但投入较高的情况,如果实施后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二次开发利用十分有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的方法。

3.2.3奖励机制

为体现政府部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矿山开采企业的鼓励和表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奖励。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官方渠道,利用宣传的方式,将矿山开采企业展现在大众视野,增加矿山开采企业的知名度;其次,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矿山开采企业一定的优惠,让矿山开采企业在利用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3.3思路转变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先破坏、后治理的思路进行矿山开发。应该以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条件、矿藏开采方式、政策法规等多因素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安益露天矿附近没有开采的矿山,而所处的牟定县也属于矿山开采较少的地区。结合云南省大旅游规划方案,可以考虑将安益矿区打造成矿山公园。

3.4技术支持

3.4.1矿产开采技术

矿山开采过程中,先进的开采技术能够保证开采出更多的矿石资源,采出更少的非矿石资源,相应可以减小尾矿和废渣堆放的压力,从而减小环境破坏的范围。

3.4.2排放处理技术

矿山开采和加工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排放出来,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处理这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矿山开发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矿山开采企业更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而矿山开采企业也应该谋求长远发展,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自身竞争力。

3.4.3回收利用技术

回收利用也是矿山开采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弃渣和尾矿来修筑道路或者填筑矿坑,既能解决堆放占地广、堆放危害大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对于废水可以采用净化设备进行处理,并且用来灌溉,能够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3.4.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对于矿山开采之后形成的高边坡,应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既要做到经济合理,又能够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对于选矿后出现的废渣以及开采之后的尾矿,也要采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确保堆放地区的安全,减小对环境的危害。

4结论

(1)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规和严格的法规实施过程,规范采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同时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2)利用招标导向、资金扶持和设置奖励机制的方式,从政策上引导矿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投入。(3)环保部门、采矿企业和旅游部门应转变思路,结合安益矿山附近的特殊条件和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将矿山打造成矿山公园。(4)应提高矿企开采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高排放标准,采用回收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从技术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宇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3):59-60.

[2]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法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2(5):9-14.

[3]李孝弟,李贵仁,赵帅军等.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现状及措施研究[J].环境经济,,(8):17-19.

矿区环境保护管理 篇2

关键词:煤炭资源,矿区环境,综合管理

毫无疑问, 煤炭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人类在对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始终都伴随着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过程。特别在我国的能源利用史上, 煤炭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即使现在, 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大多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煤炭生产经营方式, 且在矿区环境综合管理方面经验不足。所以, 不仅造成了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 利用率低下, 而且使得整个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 很多地方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 进而导致大量矿区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各种非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进入新世纪,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这就势必要求各大煤炭矿区改变原有的煤炭开采模式, 加强矿区环境的综合管理,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的环境管理, 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 通过观念的更新来更好的指导人类的社会行为, 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而煤炭矿区环境管理, 则是指以矿区环境保护、重建以及煤炭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基本准则, 通过各种有效手段, 如经济、法律、行政管理以及宣传教育等等, 来维持与实现矿区环境的良好状况, 减轻、控制和防止矿区环境的破坏、损害或者退化的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就我国煤炭矿区环境的实际情况而言, 问题重重, 亟待改善, 现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加强煤炭矿区环境综合管理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为我国煤炭矿区环境的不断优化尽绵薄之力。

加强煤炭矿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推进规划环评。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煤电一体化能源重化工基地是现在很多大型矿区的总体发展方向, 无可厚非, 相关谗言的集聚, 给矿区内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以及沉陷区的生态重建等等工作都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因此, 对煤炭矿区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 为了做好煤炭矿区的环境综合管理工作, 在今后的矿区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应同时开展规划环评, 并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 以生态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整个矿区总规划的指导思想, 为矿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 规划环评的第一要点在于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正, 所以, 在编制总规划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环境评价单位的深度介入, 否则, 如果等规划完了再去进行评价, 往往只能够从强化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层次来减轻环境影响, 不利于对矿区环境的最优管理。

第二、实现对矿区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规划, 这是提高煤炭矿区环境综合管理成效的前提条件。通过了解所在煤炭矿区的具体情况,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系统论方法, 在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的不同阶段对矿区的生产、工程施工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等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划或设计。需要明确的是, 加强矿区环境综合管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生态破坏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系统。所以, 科学的矿区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煤炭矿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包括矿井水资源化和找水扩源等;2、关于土地塌陷的综合治理, 对矸石充填技术的研究, 有计划地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及矿区生态重建工程等;3、及时调整矿区的产业结构, 走综合发展的路子;4、建立矿区合理的废弃物利用链, 有机结合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加强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在矿区环境管理中的实践。煤炭矿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实践, 不只是单一思想与理论的一种简单应用和推广, 它是在部分继承的基础上多学科的综合和创新发展, 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环境技术管理手段的科学结合。随着过程管理、生态管理以及绿色管理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兴起, 煤炭矿区环境综合管理工作要取得长足的进步, 就必须以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为指导, 大力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进而使得矿区环境管理中一直存在的系统化、规划化和制度化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 由于全球性生态工业发展的呼声, 客观上也要求煤炭矿区不断发展和创新环境管理方法, 进而实现矿区环境要素优化配置效率的全面提升。

第四、不断完善矿区土地的复垦与生态重建方案。复垦矿区土地是加强煤炭矿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又一有效手段,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明确矿区土地复垦的目的, 包括对该地区规划的最终土地使用的陈诉;其次, 加强土壤处理, 包括矿区废物的利用、回填与对方等等;最后, 植被的恢复, 主要有植物种类与地理位置地的选择, 种子的处理与存放, 苗床的准备等等。一直以来, 我国煤炭矿区的土地复垦技术都十分落后, 复垦率仅为12%。因此, 煤炭矿区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复垦方面的成功经验, 并根据自身实际, 因地制宜, 采取合理的复垦技术, 尽可能的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另外, 在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时, 要把矿区开发和土地规划、地方发展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使煤炭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合理, 促进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的全面胜利。

参考文献

[1]基于矿区环境管理的发展研究吴中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1年16期

[2]论我国煤炭矿区的环境保护及其政府作为冯旭王楠《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0期

[3]煤矿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析谢毫《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期

矿区环境保护管理 篇3

一、矿区环境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煤炭矿区环境管理是以矿区环境保护、重建和煤炭资源持续利用为基本宗旨,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管理以及宣传教育等手段,维持和实现矿区环境的良好状况,防止、减轻和控制矿区环境的破坏管理活动过程。就我国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实践而言,由于人们长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煤炭矿区环境保护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真正开展起来的,主要是围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在矿区实施循环经济与洁净煤技术等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实践。其工作重心是探讨矿区生态环境破坏规律,研究制定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与工程技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以及矿区产业链规划及其发展途径等等。这些工作无疑对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产业接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但是,在传统观念支配下,矿区环境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

(一)急视环境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效益第一”的发展模式下,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严重脱节,矿区环境管理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环境管理手段单一,缺少成效。由于我国矿业权市场立法欠缺,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导致各地非法小煤矿乱采滥挖,不仅资源产出效益低,消耗水平高,这些做法严重减低了大型矿区削减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进程,导致矿区重资源开发,轻环境管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投入。

(二)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矿区环境管理体制指的是在矿区内部建立从领导、职能科室到基层单位,在污染预防与治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设计、补偿与改进以及遵守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各种规定、标准、制度甚至操作规程等,并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以保证环境目标能够在矿区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执行。虽然矿区普遍设有环保部或环境管理机构,但多数只是矿区机构设置中的附属部门,环境管理职能存在弱化或表面化现象,许多具体环境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加之矿区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尽合理,难以调动矿区各部门的环保积极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严重滞后。

(三)环境管理水平低下。虽然几乎所有矿区都制定了环境目标,但多数环境目标服从于经济发展目标,应付各级环保部门的“达标”要求,迎合有关“形象工程”的需要,并未真正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系统研究和优化管理。ISOl4000体系认证尚未在矿区普遍推行,矿区生命周期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环境安全管理等内容还没有进入深层次、全方位的实践阶段。

二、加强环境综合管理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矿区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决定了矿区环境管理具体内容和对策的综合性。矿区环境管理以矿区为研究对象,其目标是保证矿区系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矿区如何通过实施综合的、有效的环境管理,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处理好矿区煤与非煤产业战略发展、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矿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矿区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本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因此,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将资源耗竭速度调控在适当曲水平上。煤炭资源属于可耗竭且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以说人类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始终伴随着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对矿区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不仅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导致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在矿区资源开发中,要尽量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提高矿产资源采收率和减少环境资源的消耗,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矿区环境管理不仅涉及矿区本身的环境管理,也涉及矿区所在较大区域内的环境管理。包括大区域环境质量控制。因此,属于区域性环境管理。而矿区企业的矿业性质又决定了矿区环境管理属于典型的行业管理。这种条块分割性使得任何一个单一的部门和地区政府都难以实现对矿区环境的根本性保护。矿区环境保护要结合矿区资源开发同时进行,在开发的同时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实现矿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对矿区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需要从矿区决策表面上进行宏观指导、战略调控和综合管理以及组织实施。其环境管理实施的有效性体现在如何真正实现“绿色GDP”。“绿色GDP”揭示了资源环境对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意义,它不仅可以促使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还能够准确地表明这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定性定量对应关系,从而有助于激发矿区决策层和全体职工保护、重建环境,以及进行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实现矿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煤炭矿区的环境管理多面广,有其,产业的特殊性,不仅要在减少和消除矿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上下大功夫,而且要致力于协调时区未来资源和环境安全的发展问题;同时,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环境管理的有效运行还必须要密切结合安全生产来进行,环境管理成本也相对要高得多。因此,要从矿区整体发展层面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战略模式、总产目标等各方面有一个明确而完整的思路,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环境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从而促使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三、加强煤炭矿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从宏观管理入手,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开展矿区环境管理,要站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各种关系。矿区环境管理要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与调整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国家和区域环境安全相结合,与促进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矿区规划管理,把矿区环境保护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受到社会制度、国家管理体制、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资源开发战略、人口发展战略、人类消费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需要在宏观决策中加以解决。所以,对于矿区环境管理而言,宏观决策就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矿区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仅有赖于微观层面上污染源的治理与控制,更取决于

宏观层面上,如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是否科学。如果在这些战略问题上出现失误,那么,即便把全部力量放在微观层面的污染预防和管理上,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实现生态化综合管理

近年来,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被扩展到地区或最观的范围,因此被称之为生态地区,景观管理,其目的是在允许人类进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促进更大范围的生态完整性和生态的预防性保护。进行生态化综合管理,就是要将矿区作为最基本的管理单位,首先,应关注矿区景观单元的完整性,其次,要从矿区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角度,确定矿区生态化管理目标。因为只有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探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平衡,才能确保矿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逐步达到环保要求。可以说,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是对过去各种传统管理方式的一个综合与提高。生态系统管理思想还要求在环境管理中同步实行综合资源管理。只有实行综合资源管理,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利用,从而保证资源利用控制在生态系统能够允许和支撑的范围内。

(三)做到环境管理手段的相互配合和综合运用

矿区环境保护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矿区环境管理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手段与方法。在具体实践中,要深入分析矿区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破传统管理惯性,积极探测矿区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强调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科技手段的相互配合和综合运用,逐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矿区环境规划,实施环境风险管理,逐步采用ISOl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矿区环境管理,建立起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体现结构化综合管理思想

该思想强调系统的结构化设计与管理,通过对管理系统结构的综合优化设计,达到改善和增强管理系统功能的目的。在矿区环境管理实践中,结构化综合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实现矿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C是通过加强矿区规划管理,优化矿区产业布局,实现矿区环境的综合治理;三是通过矿区环保机构改革,强化和完善环境管理职能;四是通过调整矿区环境管理模式,建立起矿区行政领导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全员广泛参与的创新管理机制。

矿区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篇4

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矿区地下水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科学依据,同时水环境质量也成为影响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针对刘桥矿区几个地下含水层的`部分水质指标,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矿井水环境质量等级,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受矿区开采影响严重.其评价结果为今后的矿区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 者:宋晓猛 杨淼 刘勇 相国瑞 作者单位:宋晓猛,杨淼(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徐州,221008)

刘勇(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相国瑞(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蚌埠,233000)

矿区环境治理情况汇报4.28 篇5

小坑井煤矿矿区环境治理情况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小坑井煤矿位于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境内,距福三线(203)省道6公里,交通便利。矿区面积5.6Km2,2004年经华厦设计院设计和省安监局“三同时”审查,2005年1月矿井设计通过省经贸委组织审查并批准开工建设,2006年8月投产,证照齐全。

矿井于2008年取得15万吨/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3月25日。矿井目前剩余总资源量428.3万吨;采用平硐开拓,主平硐+372、风井+

436、排水井+418;开采童子岩组三段23#、18#、13#煤层;矿井各生产系统完善。

二、生态恢复治理情况

根据闽国土资综[2007]168号文的要求,我矿于2007年12月委托福建省华厦建筑设计院编制《小坑井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报告书》,2008年1月通过评审。2008年3月委托龙岩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小坑井煤矿15万吨扩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9年2月经永定县环保局审批,并于2010年1 月通过该局验收,2013年通过龙岩市环保局复函确认(龙环函[2013]18号)。2009年3月委托龙岩市水土保持学会编制《小坑井煤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于2009年6月经永定县水利局评审通过,2012年7月通过永定县水利局阶段性验收。2015年3月委托福建省197地质大队编制《小坑井煤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于2015年11月通过了专家评审。

根据《小坑井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报告书》、《小坑井煤矿15万吨扩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小坑井煤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小坑井煤矿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等提出的环境治理项目,矿井成立由矿长陈成文担任组长的环保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其它矿领导和环保办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研究解决环境治理相关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办,负责全矿环保与环境治理的日常工作。制定了环保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环保设施操作规程等,并编制了防治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在矿区环境治理工作方面,市、区及乡镇领导高度重视,市、区各级领导和环保、国土、煤管等职能部门多次对矿井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检查监督,从各方面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和工作要求。矿井根据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都相应制定整改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几年来,小坑煤矿在矿区环境治理工程方面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主要完成了以下工程量:

1、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按规定在硐口、煤场、排矸场等工程施工同时,建设有挡矸坝、挡墙、护坡、截洪沟等,有效预防溜石、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1)、在硐口正上方施工两道石砌防护墙,每道防护墙长40m、高1.5m,工程量约144m3;(2)、在+372排矸场的下游设置挡矸坝,长40m、高7.5m、顶宽1.35m、底宽为3m,工程量652m3;(3)在+372煤场边设置浆砌毛石挡矸墙长80m、高9m、顶宽1.0m、底宽为2.8m,工程量1368 m3;(4)在矿区的路边设置浆砌毛石护坡挡墙长390m,高1.8m、项宽0.5m、底宽0.9m,工程量491 m3。以上总工程量约2655 m3,投资额180多万元。

2、矿区外公路整治工程:硬化矿区外围交通道路约2公里,主要是路面固化和砌排水沟等,投入资金近150万元。

3、矿井水和地面水排放整治工程:(1)、在排矸场下方坑沟底建有三格平流式沉淀池,容积450m3,三级沉淀池与372平硐口排水渠采用80cm钢筋水泥压力管连接,全部按设计要求施工并通过验收。(2)、在工业广场及煤台旁边设置两个三格沉淀池,容积分别为30m3和55m3,并在各个排水接口做了11个沉砂池,工业广场和煤台产生的煤泥水全部经过平流式沉淀池净化处理。(3)、在排矸场下部设有淋溶池一个,采用平流式沉淀处理,确保排矸场淋溶水达标排放。(4)、在2010年又投入100多万元,与主平硐平行专门施工了一条专用排水巷(储水量约3500 m3),起到良好的沉淀净化效果。通过以上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矿井水、地面生活污水和地表水全部通过多重沉淀池净处理后排引到西陂村河道。在近几年环保部门抽验检测中,矿井水排放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4、裸露地表绿化工程:矿山地表绿化面积约6950m2,绿化率达80%以上。工业广场四周坡地种植木荷290株、灌木600m2,种植草皮320m2,并以类芦、毛竹、冬青、三角梅、茶花、天竹桂等进行绿化美化,基本达到花园式矿区的标准。2017年3月,矿井根据区环保、国土和煤管等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提前对已固化的矸石场外围进行植被恢复,砌筑了长约100米的二级档矸墙,并全面进行黄土盖面、种植皮草及景观树(天竺桂)等处理,达到良好的复绿效果。

5、煤台防尘降噪工程:对煤场外围实施封闭隔尘,场内作业点安装6台喷雾机实施喷雾降尘措施,达到良好的防尘降噪效果。采取上述措施治理后,项目占用土地的植被破坏基本恢复到被破坏前状态,硐口、工业广场、排矸场等边坡稳定;矿区的排水系流畅通,能够满足项目工程等级的截排水要求;矿区地下水水位变化不大、矿井水及生活汅水做到达标排放,不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总之,我矿在开采过程中始终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能够按照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做到边开采边治理,注重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努力降低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效好的成效。

福建省永定永强小坑井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矿区环境保护管理 篇6

煤矿矿区居民的环境-健康脆弱性初探

提出了煤矿矿区居民环境-健康脆弱性概念,并在分析煤矿矿区居民健康和生命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了14项评价指标,应用AHP方法对矿区居民环境-健康脆弱性的定量评价进行了探讨.

作 者:尚志海 Shang Zhi-hai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地理系,广东,梅州,514105刊 名:矿业安全与环保 PKU英文刊名:MINING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33(5)分类号:X24关键词:煤矿 环境 健康 脆弱性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篇7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煤炭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目前煤炭产量已突破了27亿t。这种巨大的需求使得采矿业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 但是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总体而言,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而由于采矿活动使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 地下水位下降, 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地面植被破坏, 土地功能退化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等, 这导致了矿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根据煤炭开采现状分析, 我国东部煤炭资源已趋于枯竭, 开采重心逐步转向中西部地区。面对东部资源耗竭和中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现状, 如何解决矿区废弃地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土地破坏

我国煤炭开采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露天开采直接挖损煤层上方的表土和植被, 这对土地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二是井工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 而我国煤炭产量的95%都为井工开采。因此, 土地塌陷是采煤损毁土地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采煤塌陷造成土地破坏总量已超过400万hm2, 并且仍以3.3~4.7万hm2/a速度增加。三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 (如排土场, 尾矿, 矸石山等) 对土地的压占。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我国历年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积存量约为45亿t, 年排出量3亿t, 规模较大的矸石山将近1 600座, 占用土地约1.5万hm2, 并且堆积量还以1.5~2.0亿t/a的速度增加[1]。

1.2 植被破坏

煤炭开采导致了地面植被破坏, 尤其是森林植被的破坏, 使得矿区土地及其临近地区的生物生存条件破坏, 生物量减少, 如陆生动物因栖息、觅食受到影响而迁移, 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及稳定性下降[2], 生物多样性减少, 种群消亡或更替等。通过对山西轩岗煤矿矸石山的野外调查表明, 排矸8 a后的物种由原来7科32种降至4科6种, 30 a后只恢复到6科22种[3]。

1.3 水系破坏

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和裂缝, 使地表水渗漏加速, 地表径流减少;而采煤对地下水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采煤井巷系统及采空区诱发顶板岩体的开裂、剥落和位移, 从而破坏了煤系地层的储水构造, 改变了煤系地层裂隙水的自然流场及补、运、排条件, 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出现大面积疏干漏斗, 使水源枯竭或河水断流。而且河道、湖泊的干涸使水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条件, 造成了大量水生物种的绝迹。

1.4 水污染

矿山开采后如尾矿库、矸石山等固体废弃物的堆放, 经过氧化、风蚀、淋滤过程, 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地表或地下水体。另外, 矿区废水 (矿井水、洗煤废水、矿区生活污水等) 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它的大量排放会造成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同时水污染也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1.5 大气污染

矿区矿井排风、煤层瓦斯抽放和矸石山的自燃、煤与煤矸石在运输或破碎过程中引起的粉尘以及矿区燃煤锅炉、炉窑燃烧产生的烟尘严重污染矿区空气环境。

1.6 土壤污染

由于矿区废渣 (矸石山、炉渣、粉煤灰等) 的堆积, 其含有的酸性、碱性、毒性或重金属成分, 通过径流和大气飘尘, 造成土壤污染, 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土体结构、肥力等发生根本性改变, 还可能引起土地贫瘠、沙化、盐渍化等;另外, 矿区废水大量外排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2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土地再利用

2.1 污染治理

2.1.1 水污染治理

矿区废水波及面广, 危害大。目前对矿区废水的净化技术有混凝沉淀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中和法。李堂军[4]针对矿区废水的污染现状, 指出在兖州矿区对矿井水进行分类达标排放, 而且实行了闭路循环;李东峰[5]也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乳化油污染的治理技术;另外, 乔庚[6]提出污水、雨水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同时, 对生活污水采用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而对矿井水采用JSQ型一体化净水器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矿区废水经处理后实现原位利用或排至地面, 直接作为工业、建筑、绿化等用水。矿区废水的再生利用, 不仅减轻了水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 还进一步解决了矿区缺水的情况。

2.1.2 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 同时也是营养元素不断循环、更新的场所。因此, 矿区土壤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 矿区土壤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重构方面, 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通过污染治理和修复来恢复土壤性能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2.1.3 大气污染治理

针对矿区废气以及其产生的危害, 尤斌[7]、李东峰[5]、陶忠明[8]等进行了探讨, 将其解决方案归纳总结为:大力发展瓦斯综合利用工程, 如兴建瓦斯发电厂或是将瓦斯气体用作化工原料、民用的洁净燃料等;锅炉房采用高效除尘器、低氮燃烧器、烟气脱硫装置, 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有效地改善了矿区大气环境质量。

2.2 生态修复

2.2.1 植被修复

植被修复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再造的“血库”, 是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基础。所以, 培育和繁殖植被的技术很关键, 它一般是根据植被恢复的目标和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现场植被调查等而确定的[2]。如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 播种栽植较容易等特征的植物。而且应尽量选用优良的土著种或先锋品种, 并注意乔、灌、草的比例与空间结构的配置。

2.2.2 水系修复

采煤对矿区地表水系造成严重影响, 对矿区地表水, 特别是源头区进行生态修复十分必要。矿区地表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河道疏浚、清淤、下垫面修复、绿化等。而针对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涉及疏干排水破坏地下水均衡, 通常采用防渗帷幕、防渗墙等工程, 堵截外围地下水的补给[9], 并可将矿井水回灌补充地下水, 健全水文生态系统。

2.3 矿区土地再利用

对于矿区废弃地, 治理后的土地用途除了用于农用地外, 还可以从废弃物资源化, 废弃地生态化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其生态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历史文化及科研教育价值, 并基于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开发再利用, 势必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实现矿区经济的复兴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1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主要是恢复被破坏的土地,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维持生态平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复垦措施主要为工程复垦、生物复垦和生态工程复垦。常用的复垦技术有疏排法、直接利用法、挖深垫浅法、煤矸石充填复垦和粉煤灰充填复垦等。房家臣[10]在资兴煤炭矿区的建设中针对塌陷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治理模式为:第一, 地表破坏较轻的区域, 发展集约化农业生态模式;第二, 面积广阔的废弃土地区域, 依照土壤状况, 发展果草林生态模式;第三, 常年积水区域, 发展农林渔禽生态模式, 实现水土空间的重新配置。

2.3.2 旅游休闲设施建设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若将矿区废弃地进行重新整理, 开发利用, 可以为矿区城市提供广阔的腹地, 这是满足城市化发展需要的最佳选择。针对矿区废弃地的具体情况, 可以发展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和矿山公园, 将水系、绿带等生态用地融入城市发展空间。如徐州市九里区对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进行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景观旅游区。唐山开滦煤矿凭借其百年采矿遗迹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成功建立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不但解决了废弃矿山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恢复, 而且把历史文化价值转换为市场价值, 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11]。

2.3.3 文化居住工业设施建设

对工业废弃地的治理和再利用可以在不增加新用地的前提下, 获得大量的建筑用地, 为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生态环保的工业园区场地, 为房地产开发提供场地, 如开发特色居住小区, 也可以建立大型休闲教育基地为城区居民提供娱乐学习的场所和空间。还可以将具有特殊地学研究意义的废弃场地, 建为地学科普类园区;还可以兴办有特色的生产企业, 发展多种经营, 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减缓就业压力。

3 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的不足和对策

针对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有不足之处: (1) 我国有关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威性法规缺位, 现行制度不完善, 生态恢复仍然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状况; (2) 有关矿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学科问题凝练不足。 (3)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的革新缓慢, 而且对于生物复垦研究成果还较少, 生态工程复垦理论上可行, 但实际上操作困难; (4) 矿业开发中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 追求短期效益的现象, 开采方式粗放,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致使矿山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加强环境立法、执法, 以法律手段保护环境, 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2) 建立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如研究区域水环境及地下水位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规律等; (3) 积极开展防治政策研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并出台优惠政策, 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 可以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投向市场, 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4) 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 环境问题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有关系,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改善生态环境, 如发展旅游业等; (5) 强调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偿性, 并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治理的探讨, 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希望通过构建煤炭开发与经济、生态、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加强技术革新, 并转变观念结合市场需求将废弃物资源化、废弃地生态化, 走上煤炭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逐步实现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振兴, 李娟, 董宁, 陈科.煤矸石的环境效应和综合利用的探讨[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9 (3) :104-106

[2]范英宏.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生态学报, 2003, 23 (10) :2144-2152

[3]张建彪, 闫美芳.山西采煤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恢复和重建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4) :10668-10670

[4]李堂军.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00

[5]李东峰.绿色开采创新理念与矿区可持续发展[J].山东煤炭科技, 2009 (5) :161

[6]乔庚.东坡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治理[J].科学之友, 2010 (2) :13-14

[7]尤斌.淮北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3) :26-27

[8]陶忠明, 等.霍林河矿区的生态修复与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 33 (2) :1-2

[9]雷兆武, 孙颖, 杨高英.有色金属矿山废水管理与资源化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3 (4) :40-41

[10]房家臣.可持续发展下资兴煤炭矿区的建设[J].当代经济, 2010 (6) :116-117

矿区环境保护管理 篇8

[关键词]:矿区土地植被恢复对策新邵县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97-02

新邵县位于湖南湘中,县域内石镇花桥村是湖南省地理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该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露天开采剥离表土、挖损林地、破坏地被及废弃物堆集等,部分地段甚至彻底被毁,成为新的原始裸地。不但影响自然景观,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巨口铺板竹山采金矿区(高家坳和白云岩金矿)、新田铺三郎庙采金矿区、新龙矿业金锑矿区、小塘和新田铺小型锰矿区、龙溪铺十字路煤矿区、龙溪铺田心采石场、严塘采石场等八大矿区(场)山体面貌变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直接影响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目前,全县占用林地兴办的生产矿达46个,关闭矿(点)64个,共计110个,总破坏面积达292.92hm。据测算,该县因各种类型采矿造成年水土流失量1.48万吨,致使大面积耕地因泥石堆积或因土壤流失而弃耕,许多溪沟、山塘、引水沟渠因泥沙淤积而降低效能。

1、自然地理概况

新邵介于邵阳盆地与新涟盆地之间,111°8’-111°50’E,27°15’-27°38’N。境内整个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地貌以山丘为主,土壤以红壤与山地黄壤为主。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76d,年降雨量1309.7mm,年日照1387.4h。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雨量54.7%。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树种93科421种,灌木50科147种,竹类10种,草本植物88科344种。每种立地土壤均有适生状况好的乡土树种,如在一些石灰岩地带柏树、枫香、栾树等生长良好。

2、采矿破坏林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产开采前,林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调整过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有正常的生产和保护功能;开采后,林地景观功能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环境的改变影响物种的适应能力。这些因采矿活动破坏的林地,不经治理无法使用,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采矿占用林地导致矿区范围林木消失,森林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资源的年龄结构、树种结构、蓄积结构等会改变,同时影响森林景观和美感。

2.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地内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采矿区及周边区受到物种、栖息地破坏,种间关系改变及原物种灭绝、迁徙和新物种入侵等方面影响。乡土植物群落遭受破坏,野生物种数量和种群急剧减少,降低生物多样性。

2.3对生态效能的影响

矿区内林地破坏对生态效能的影响,是以人为主导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林地消失后可能会造成林区植被消失,导致采矿区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低下,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导致水土流失。同时,植被的消失可引起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另外,森林的消失还会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循环发生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生活。

3、矿区植被保护举措

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资源的破坏已逐渐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2003年,新邵县通过整合资源关闭了龙山矿区露天采金矿点32个,2005年关闭龙溪铺十字路、雀塘范围内个体小煤窑10个;2006年关闭小塘、新田铺范围内的小型锰矿14家,2007年3月又关闭了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的8个采石场。此举可减少对林地的占用和对生态的破坏,同时,还应着手植被保护举措。

3.1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配置

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或联合,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功能的统一。

3.2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政策

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政策制度,认真搞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不断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职责及任期目标考核阿容,规范植被恢复费的征收和使用,建议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制度。

4、矿区植被恢复措施

随着湖南“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邵的矿山环境治理经历了从不加治理、到物理性治理、再到生态治理的过程。增加绿色植物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是从根本上改变矿区生态环境的行之有效措施。

4.1生态治理模式

在生态治理施工前,应考察、分析其原有植被的物种结构,在治理中尽可能使用原有植物种类(乡土树种),遵循多树种合理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的原则;如引进新的物种,须经生态评估,防止产生生态入侵。所选物种应易于成活,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应注意治理成本核算,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4.1.1平面面积的治理

4.1.1.1修建工程设施

为防止矿区砂石对下游的破坏,在采区的下游河谷口修建挡沙坝,阻挡、淤积从废石、废土堆场冲下来的泥土。如2006年11月高家坳金矿投入资金240余万元,分别在下游的刘家村、石板桥村修建两座挡砂坝,并在2007年3月竣工运行。对一些地质结构差、堆场压力大,有滑坡体或潜在滑坡体的地段修建成挡土墙或混凝土墙(桩)。

4.1.1.2植树造林

对土壤环境好、可直接植苗造林的地段选择适宜树种进行造林,在造林时注意树种搭配。加大造林密度,促使尽早成林郁闭。

露天采矿作业区地面成石面,含土量少,水分难以保持,太阳辐射导致高温、干旱或水涝等极端环境条件,可采取客土回填造林,用全面覆土、大穴整地填土和水平沟撩壕填土(覆土厚度0.5m)等方式,可以植苗或用种子撒播,树种选用马尾松、国外松、刺槐、枫香、石栎等易成活树种,可伴拔葜、槛木等灌木种子与白茅草混播,以尽快覆盖地表;植苗可选用泡桐、刺槐、南酸枣等速生树种,既生长快,同时落叶又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4.1.1.3封山育林

对周围有种源和具有天然更新条件的矿区,进行封禁,能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

4.1.2直立岩面与废石堆坡面

2007年6月,在对该县工矿破坏土地本底调查中,发现已关闭的龙溪铺下源采石场直立岩面和废石堆附近,野生葛

和马鞭草生长茂盛,所以对直立岩面和废石堆植被恢复,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在直立岩面和废石堆外1m处用碎石垒宽0.3m、高0.5m的护土石墙、客土0.5m的厚度,种植藤蔓植物(如:葛、爬墙虎等)。利用藤蔓植物攀爬、匍匐、垂吊的特性,对直立岩面和废石堆坡面进行垂直绿化。

4.1.3开发成建设土地

对交通便利、破损严重、面积大且无保留价值的严塘镇石灰石采石场的一些山体,宜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限期开发成建设用地,合理规划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4.2加强矿区植被恢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邵县实行“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突出管护”的营林方针,实现了“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新邵”的林业工作目标,并荣膺“邵阳市消灭荒山第一县”的殊荣,林地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97.8%,林分郁闭度由原来的0.3提高到0.6。通过对废弃矿点调查,经过封山育林,废弃在10年以上的矿点,绝大部分草本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林木郁闭度达到疏林地标准。封山育林不失是矿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手段之一。

5、结语

针对新邵县工矿破坏土地现状,作者提出了几种治理模式,期望对矿区治理工作有所启迪。矿区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应坚持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以人工促进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对植被物种结构实行乔、灌、藤、草本搭配;在植物选配上尽可能选用原来的植物种类(如乡土树种),考虑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应审慎引进新的物种并经生态评估,因地制宜人工植苗和注重封山育林,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彭长发,陈康民,刘跃成等,新邵林业志[M]新邵,湖南省新邵县林业局编印,1997,12

[2]廖国柱,何智慧等,新邵统计年鉴(2003)[R],新邵,湖南省新邵县统计局编印,2004,4

[3]朱忠保,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4,

[4]吴建国、吕佳佳,土地利用交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Ⅲ,生态环境,2008,17;(3)

[5]郭宗峰等,人类活动对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

[6]孙三喜,石小林,彭群等,新邵县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本底调查报告[R],新邵,湖南省新邵县林业局编印2007,8

[7]陈晓萍,山体滑坡区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07,(I):8-9

上一篇:《星星总动员》读后感下一篇:一件令我后悔的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