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研学工作总结(共6篇)
——红色之旅研学心得分享
董 静
5月22日至6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重走红色路,永远跟党走”主题红色教育之旅,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让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现将此次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第一站 燎原星火 红色圣地
巍峨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开创的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风光秀丽、闻名遐迩的旅游圣地。1962年3月,朱德总司令阔别井冈山三十四年后重上井冈山,回忆历史,感慨万千,挥毫亲题“天下第一山”五个光辉大字,天下有万水千山,中国也有三山五岳。但从政治角度、从中国革命史来看,世界上有哪座山能与井冈山相比呢?井冈山地处著名罗霄山脉的中段,奇峰峡谷,峰峦起伏,险峰奇立,形成了住可守,攻难破的天然地势,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井冈山“五大哨口”险要万分,高深莫测,飞瀑横流,声如万马奔腾。
“天下第一山”这五个字展现在井冈山烈士陵园内,这是我们此行中的第一站,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处。5月24日下午,我们穿上红军服,来到了这庄严肃穆的井冈山烈士陵园,两旁的树木像哨兵一样守卫着这个红色圣地。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庄严地向烈士敬献花圈并举行默哀仪式。现场教学时,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在老师哽咽的话语中,我几次潸然泪下。八百里井岗,两年零四个月的战斗,共有超过48000名的英雄牺牲在了井冈山,平均每天有60多名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几名红军战士倒下,而有名可查的仅有15744个,三万多名都是无名英雄。他们中有知识分子,青年才俊,富家子弟,本可以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然而,他们为了信仰,为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来到井冈山,抛头颅洒热血。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烈士伍若兰。她是朱德的妻子,1928年4月下旬,伍若兰随朱德部队上了井冈山。伍若兰分配在军政治部宣传队工作,并担任宣传部长。她和宣传队员们活跃在根据地每一个地方,到处刷标语、贴传单,向群众进行宣传,同时做群众工作,帮助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在井冈山上,她不仅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员,也逐步成长为一名“双枪女将”。1929年2月4日,就在朱德与伍若兰两人即将结婚一周年之际,部队在途经江西寻邬县吉潭驻扎休整时,遭遇敌人偷袭。为掩护朱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突围,伍若兰不顾阻拦带队向另一方向吸引敌人火力,最终中央突围成功,伍若兰却因受伤被捕。
伍若兰被捕时已怀有身孕,但敌人依旧以各种酷刑拷打她,希望从她的嘴里敲出红军的秘密,但伍若兰不畏酷刑誓死不从。敌人又诱其宣布和朱德脱离关系,她说:“若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无计可施。最后伍若兰被杀害于赣州,这一年,她26岁。令人发指的是敌人竟然将她的腹部剖开,取出婴儿削成肉片,将她的头颅砍下,挂在南昌城门口示众。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他临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一盆井冈兰!这是一盆永不凋谢的井冈灵兰!她香飘万里,长青万年!她是朱德心中永生难忘的挚爱。
随后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泽东故居,造币厂、黄洋界哨口、挑粮小道、小井红军医院等。一路上我感受着道路的蜿蜒崎岖,虽有山路给身体所带来的不适,但是所到之处,我无不被每件历史实物及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所感染,一切的不适都烟消云散,脑海中不断浮现革命先辈带领老区人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动人场景;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是一座古老的二层木楼,十分简陋,颜色呈灰黑色,如浴火后的残体。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
1929年1 月底,湘赣国民党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小井红军医院,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河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将其集体枪杀,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附近的稻田中。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如今数十年风雨飘过,小井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述说着曾经的腥风血雨,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医院里,看着红军战士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术刀、用了又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仿佛清晰呈现在眼前。
井冈山上的红色土壤预示着红色政权蓬勃发展,井冈山上的青林翠竹象征着我们党万年长青,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开创了中国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中更深地教育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争取更大光荣。
第二站 军队摇篮 精神洗礼
南昌,不仅是江西的省会,更是一座英雄之城,是军旗升旗的地方。5月28日早上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来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院内的一组伟人的雕塑吸引了大批访客在此留影,同时也把我们带回到了1927年8月1日,这天凌晨2点,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第三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及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率领着两万余人的起义军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从此开始了,它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开始和人民军队的诞生。走进纪念馆的陈列大楼,巨幅雕塑《石破天惊》让人深深的震撼: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扣着步枪的扳机,背面是火红的八一军旗,上面是蓝天白云,寓意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共产党人打响了石破天惊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八一馆里陈列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朱德起义时用过的手枪,周恩来用过的毛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南昌起义时慰劳起义军的捐款收条和回信。收条上写着:“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1万元整......”回款说明去向:“已分别送交11军和20军两政治部收......”这支人民的军队一开始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毛主席曾说过“民心向背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走出八一起义纪念馆,却怎么也走不出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走在喧嚣的大街,仰望离纪念馆不远的八一起义纪念塔,我仿佛看见那隆隆的炮火,依稀听见震天的枪声和呐喊......第三站 革命胜地 红色记忆
5月29日,我们一行来到了河北石家庄,下了火车上汽车,带着大包小裹和满身的疲惫来到了正定县塔元庄村,正定县是习总书记从中央下到基层担任地方干部从政的第一站,塔元庄村是习总书记时任县委书记时管理的最贫困的一个村子。而今的塔元庄繁荣富庶,让人羡慕。离这不远的西柏坡更加让我们心驰神往,大家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革命圣地。就是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伟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气魄领导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西柏坡精神”。一走进西拍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年代。我们先后瞻仰了中央军委作战室、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的旧居和旧址。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线标注的作战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碾子、董必武纺线的纺车......留下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土屋里奏响胜利凯歌”的故事。在旧址的西北角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毛坏房,就是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会议旧址,我们重温党的历史,上了一堂有意义的党课。回想当时,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虽身居陋室,仍决胜千里,奏出了中国几千年革命史中最波澜壮阔的一章。在革命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以一个伟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党的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的时候,毛泽东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朗声说道“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这个声音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第四站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5月30日,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日军暴行,惨绝人寰。”这是我对日本侵略者最深的印象。馆中陈列着许多抗日战争留下的实物,每件物品,每张照片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悲痛的故事;尤其是当我身临其境于那些被还原的场景时,更是令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日军惨无人道的种种劣行,轰炸,焚烧,抢掠,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无不揭露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在让我对日军恨之入骨的同时,也让我深深懂得了“国破山河在,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在展馆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亿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五站:黑土英魂、前赴后继
6月1日,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馆中共陈列200余位烈士,每位烈士都是在同侵略者进行斗争时牺牲的。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经历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武装抗日到建立广大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各自分散的行动到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为主体的各抗日武装的联盟作战。每一位烈士都是不同时期的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链条上的闪光点。
纪念馆充分利用烈士馆的原址——伪满哈尔滨警察厅这一残害和屠杀我抗日志士的魔窟,复原当年日本法西斯为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战争而设置的各种机构,展示敌人制造惊天惨案和残害我抗日同胞的各种刑具,尤其是曾关押和刑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铁窗斗室。在敌人具体而真实的罪恶面前,我真切地感受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从而更加激起对抗日英烈的理解和崇敬。
为期10天的红色之旅结束了,此次学习,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死难先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了一种精神──革命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在这里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份量。
此次学习对我个人来说更重要的影响是对工作有了新的审视。刚刚来到党校的我,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现在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革命先烈们面对死亡都可以从容镇定,我又有什么可以畏缩的呢?我所要做的不过是坚守工作岗位,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只要能发挥革命斗争精神的巨大力量,坚定不移跟党走,一切都不难达成。
党校不怕远行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星火燎原传赤色,工农革命聚戎装。
热血武装军事建,南昌起义旌旗染。
浩荡春风访柏坡,丰功国势两巍峨
千秋基业出枪杆,三军威武护雄川。
卧雪爬冰纵林海,至今英明永流传。
1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况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瑕疵。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
首先, 理想信念向物质化发展。大学生对大学和自身缺乏科学认识,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网络媒体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 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 思想趋于现实, 追求物质享受, 囿于世俗攀比, 奢侈消费观念严重, 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 内心无从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向虚拟化发展, 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 找不到人生目标, 职业生涯迷茫, 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 甚至造成个体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其次, 社会上个别贪腐现象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 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 导致部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1.2 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 人格容易发生偏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国家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 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 贪图享乐, 动摇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抱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功与奋斗, 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忽视了人生目标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1.3 大学生荣辱观不够强烈, 缺乏集体意识
当前, 部分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思想行为的多元化, 对传统的荣辱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传统美德以“不能太死板”来解读, 只求最终结果, 而不忽视事情的发展过程, 甚至出现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视而不见, 学习风气差, 厌学现象比较严重, 出现考试作弊, 上课迟到、早退等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誉观养成, 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
2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2.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红色资源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 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 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红色资源有了新的内容:例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争先创新精神等等, 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2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 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红色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的红色资源、信息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 如遗迹、旧址、文物等;信息的红色资源, 如文献、歌曲、标语、影像等;精神的红色资源, 如百色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教育者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是枯燥乏味、生硬的, 不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红色资源是延绵不断的, 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质的红色资源和信息的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红色资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使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将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一, 宣传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 红色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红色”基地, “红色”基地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将红色资源再现出来, 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的理解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 增加了对红色资源的感染力, 进而对红色资源产生认同感, 增强教育效果, 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第二, 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式, 教育者在课堂教授的同时,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 比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红色资源的PPT教育课件, 并结合生动的影片进行讲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大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 真正体验到对祖国的浓烈挚爱之情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宝贵精神。
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拓展载体,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纪念馆、图片、资料、博物馆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因此, 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红色资源载体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条件, 根据教育主体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次, 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 结合政治活动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 亲身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最后, 通过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和荆棘坎坷, 重走红色革命道路, 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 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 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创新形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把红色资源纳入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范畴, 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 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红色资源微视频, 努力构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考察学习,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 高校要建立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加强和改进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开辟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形式, 不断拓展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空间。
3.3 丰富内涵,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汇集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高尚品德、道德情操和治党治国的方针政策, 蕴含着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素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 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 创新红色资源的育人形式, 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 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现实发展教育相结合,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可通过优良的革命传统教育, 使学生了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4 优化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红色资源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支撑。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探索和教学改革, 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符合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教育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生境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高校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教存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时, 可以通过讲授法把红色资源的内涵讲透、讲深, 准确地诠释定义、目标和意义, 围绕所讲授的内容, 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让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案例中加深认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摘要: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 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有效的推进了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思想现况和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提出了利用红色资源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松, 杨宇光, 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2]冯东飞, 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J].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1) .
[3]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
[4]李霞, 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 2011 (5) .
摘 要: 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冲击,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占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是重要举措。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红色文化”的定义及功能
关于红色文化的定义,从进入21世纪开始,学界就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各类论点层出不穷,从侧面反映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目前基本得到各方认可的观点是:红色文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创造。具体而言应该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崭新文化形态,既区别于传统文化,又有别于近现代以来其他阶层与党派的文化创造,构成20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统一整体。红色文化的内核就是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浓缩和精髓,通常与革命战争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南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联系在一起,红色文化一般具有如下价值功能: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进程,代表人民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而做出的英勇斗争,代表无数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奋勇现身的先烈们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同时继承发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挥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教育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在校生人数增长迅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各高职院校深入研究,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集中体现在:首先“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同时高职院校树立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学生管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次,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立了基本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教育主题活动,有效解决了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最后,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按照要求开设了相应比例的思政教育课程,从以上两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例如,首先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学生素质难以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自制能力均较差,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由于目前网络时代科技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迅捷化,导致书本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效面对学生实际思想领域的变化,加上社会不良观点的侵蚀,使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自由散漫,沉迷网络成为常见现象。更有甚者对一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东西均嗤之以鼻,毫无认同感。这种冷漠令人忧虑不止。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来看,思政课程改革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目前思政课形式基本停留在传统讲授灌输正面教育上,枯燥空洞的理论教学加上思政课教师水平的局限造成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最后,从专职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辅导员队伍来看,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很多院校将它异化成了日常事务处理的工作人员,工作重心在于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日常事务性工作,防止安全责任事故,并不在于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组成基本是以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为主,甚至部分人员还不是中共党员,本身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
三、“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入手,如何将传统书本教育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针对时代发展情况和学生实际接触感受的社会环境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存在问题着手,学生综合素质是“与生俱来”的,无法短时间改变,甚至一个较长时期内都无法明显改变。能够着力改善的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入手。首先加大创新力度,加强新媒体、新载体的使用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热情,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思想教育效果才能凸显,其次建设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重担的辅导员队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导向性,同时大力改善队伍素质,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提升他们的水平,提高他们的待遇,从本源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但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更应该从教育内容上“固本清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在于传统正面教育苍白无力,特别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民主”旗号,不断通过思想渗透抹黑中国优良传统,加上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弱。只有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而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广大青年的“文化自信”正是“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如何依托“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应增加思政课堂里“红色文化”内容,引入“红色文化”各种案例,用生动形象的影音作品进行宣传教育,其次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开展一系列党史专家讲座征文竞赛,定期开展红色电影巡播等,通过营造红色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氛围,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再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会,走访老党员、老红军,听听过去的红色故事,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坚定自己的民族精神。最后加强新媒体技术运用,通过新媒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宣传正能量,做好正面宣传教育,在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上传“红色文化”主题内容,开展革命图片展等,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实践中,充分营造宣传氛围,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6.
[2]鄢丽钊.红色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推进.时代农机,2015,10.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 它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 蕴涵着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精神, 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是反映这些革命精神的载体, 通俗地讲, 也就是红色文化资源, 它包括革命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 其直观形象, 具有较强的熏陶渲染性和实践教育性。
如今, “红色文化”热潮, 正在席卷中国大地, 而以迎接我党90周年华诞为重要的节庆标志, 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 更是逐浪高涨。红歌融入时尚音乐元素, 走近年轻人, 群众爱传唱;红色剧目里的青春偶像, 跳出“高大全”, 赢得“高票房”……主流文化, 不是空洞的口号与说教, 形式上新颖多样, 感情真实流露, 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爱好, 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红色文化”有一个鲜明的思想主题, 这就是强调精神理想, 弘扬精神信仰。我们知道, 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精神性和心灵性, 所以, 文化对它的接受对象社会大众来说, 就是要体现文化的精神的诉求, 要能够沟通心灵, 感动生命, 升华灵魂, 给人带来情感和思想的力量。红色文化蕴涵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 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新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进党员党性修养难得的精神资源。
红色, 象征着革命和胜利, 寄托着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红色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红色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 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红色文化精神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不管时光如何流逝, 红色精神内涵不会改变, 并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在我党的精神发展史上, 先后涌现出了很多红色精神,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神州飞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这些精神尽管时代不同, 但都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二、大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教育,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 帮助受教育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笼统来讲, 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教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专指学校的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及品德的活动。
2、德育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在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 有些人却出现理想、信仰的缺失。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也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根据道德失范的严重程度, 可分为三类情况:失守道德底线、自甘道德低下、边缘道德困惑。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大环境、教育者等方面。我国应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筑牢道德教育的基础, 用建构主义的教育学理论开展大学道德教育, 汲取先进文化为大学道德教育补充源头活水, 从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整治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 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而“红色文化”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灵需求, 让许多迷失的人找到坚实的精神之根。这象征了中国社会精神信仰追求的回归, 折射出人民信仰的价值体系的重构, 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
文化的推动不能忽略人和环境的因素, 所有的文化要落实到人的基础、当下的启示才更有意义。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当代中国, “红色文化”为什么春潮涌动, 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为“红色文化”契合了时代的精神, 是社会需求, 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和呼声。在如今和谐多样的文化环境和模式中, “红色文化”愈发凸现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 是时代的推动力, 成为使我们国家和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红色文化沁润每一位国民的心田, 激活每一位国民的思维, 构成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资源。
大力传承红色文化, 让红色文化永葆生机, 既要注重把握其精神实质, 又要为其注入时代元素, 增强其亲和力、感召力和生命力。让红色文化永葆生机, 还须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不断为红色文化增添具有时代感的内涵, 增强其生命力, 让“红色文化”在祖国大地激发的红色潮流和脉动, 永不停息。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中国社会, 从红色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今中外红色文化资源, 实施红色教育, 对于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大有裨益。
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 许多高校无视“90后”大学生思维多样、思想活跃的特点, 或采用填鸭式灌输教育, 忽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与厌倦情绪;或采取“大班课”的形式, 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 师生间很难甚至无法进行交流, 使得教学只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而难以解决个性或部分同学的具体疑惑。此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目标的要求不适应, 有的教师“西化”气息较浓, 喜欢站在西方的立场审视或审察马克思主义理论, 误传误导;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鹦鹉学舌;有的教师平时很少深入社会调查研究, 对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知之甚少, 闭门造车,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2、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塑造健康人格。
社会转型期, 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不断碰撞与交融, “90后”大学生在道德发展、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面临多种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促使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增强了竞争意识, 树立了效益观念。但由于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些学生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 急功近利, 理想信念缺失, 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传承优良的革命传统。
“90后”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变的时代, 受经济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 许多教育机构、家长、学生盲目崇洋媚外, 在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 忽视了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 忽视了对本民族优良革命传统的传承, 导致青少年过分追求自由、叛逆、自私、偏执等性格特征。
四、红色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
红色文化以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势, 弥补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呆板的不足。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 听革命先烈的故事, 唱红色歌曲, 看红色经典等途径, 能使受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 把红色文化加入德育教材之中
我国的红色文化得天独厚, 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目前, 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体现。“伴随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演进中的德育价值的畅扬, 以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高校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 拓展其德育功能, 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保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文化, 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 也是在校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此, 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的特性, 创新红色文化开发思路, 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2、红色文化进课堂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 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无限崇敬, 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开展红色资源旅游活动, 体验红色文化的革命历史, 能够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确保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 让大学生树立更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化在校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
3、大学生应走进红色文化领域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 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无限崇敬, 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开展红色资源旅游活动, 体验红色文化的革命历史, 能够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确保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 让大学生树立更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化在校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
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 可以抓住当前红色文化“体验式旅游”的新趋势, 满足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和体验需求, 运用文化的手段, 注入快乐元素, 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性, 达到“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的效果。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 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努力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这对提高在校大学生德育水平相当必要。可见, 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参考文献
[1]郭代习, 红色旅游资源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J], 党史文苑, 2009 (2) :69~71。
[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颢, 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前沿, 2007 (7) :102~104。
一、以红色教育为思想,创建兆麟品牌、追求优质教育
红色教育是指兆麟小学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为切入点,弘扬兆麟精神,以创建兆麟品牌、追求优质教育为核心的办学思想的总和。红色教育包括红色特质的德育体验策略、红色标识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红色内涵的课程及教学策略、红色精神的师生(家长)成长策略,四个策略的形成是多年来开展各项活动的集成,由原来的各自为政、互不相连,通过红色教育思想的贯穿形成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整体,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创建兆麟品牌、追求优质教育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行为系统。
1.红色特质的德育体验策略。此项策略中含有两个设计:“红色兆麟形象创新行动”和“道德寻根工程”。“红色创新行动”即“五个一”活动:编一本红书《红色兆麟》,设立一个红色纪念日,建立一个红色基地——城郊乡革命屯(英雄母亲尚大嫂生活的地方,也是抗日联军根据地),提炼一种红色兆麟精神(崇尚一流、追求完美、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确定一个红色基调(红色底色)。“道德寻根工程”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活动载体,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享受美文的同时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以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功效,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当其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使学生受益终身。
2.红色标识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需要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我们设计实施了以红色为标识、以中华经典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3.红色内涵的课程及教学策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飞夺泸定桥》、《军神》、《狼牙山五壮士》、《丰碑》、《囚歌》、《草地夜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等优秀作品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极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学生能受到英雄人物精神的感染和熏陶;《雷锋叔叔》、《摘掉石油落后的帽子》、《闪光的金子》等作品是现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素材,让学生感受到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时期仍然被发扬光大。王二小、雨来依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小英雄,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雷锋、王进喜是学生敬仰的人生典范。这些英雄和人生楷模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一点也不比我们这一代人逊色。同时,我们开发了红色兆麟系列校本教材三本,第一本是以李兆麟将军及革命先列故事为内容的《红色兆麟》,第二本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红色文化为内容的《中国红》,第三本是以中国蒙学作品为内容的《经典选读》(1-6)。
4.红色精神的师生(家长)成长策略。此项策略内容丰富,是红色教育的主体,它从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家长成长三个层面实施,它包括关注学生成长的“小黄帽行动计划”、关注教师成长的“青蓝工程”和关注家长成长的“22341工程”。
二、以红色为特质,创建典雅、诚信、友爱、和谐的书香校园
一直以来,学校都以弘扬兆麟精神为引领,建设具有红色特质的学校文化,努力实现“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让校园飘逸书香”的学校文化愿景。
1.推敲与红色文化相符合的“红色兆麟精神”,即崇尚一流、追求完美、着眼未来、敢为人先。这是几代兆麟人共同奋斗的结晶,它是兆麟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2.确定与红色文化相统一的红色标识。本着“校园物质文化是第二支教师队伍”的理念,我们高度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将改善办学条件置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之中,修建围墙,墙面为红色大理石,栅栏为红色插片的PVC,墙头灯也是红色的;改造楼梯,楼体标语以红色为主,网络教研室电脑桌为红色;红色办公桌椅,稿纸为红色;学生社团名称也冠以红色(红色兆麟童声合唱团),红色兆麟广播站,校花为一品红……红色已经作为兆麟小学的一种颜色标识,深深地印在兆麟人心中。
3.形成与红色文化相一致的室内文化。一楼是李兆麟的英雄事迹图片展,下方印着李兆麟写的歌词;二楼是经典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大学》等内容,下方印着相关的文字;三楼是中国传统“红”文化图片和红领章、红帽徽、红歌、红书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标识图片,“红”浮雕成为主题浮雕,传统的“红”和现代的“红”自如转换,一脉相承,形成历史与未来的独特链接,成为红色教育的主文化墙,窗台上是校花一品红,下方印着含有“红”字的古典诗词和红色的革命诗词,使学生感受红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肃然起敬。
4.建设与红色文化相傳承的红色课程《红色兆麟》和《中国红》,红五一行动,红色之旅活动(由革命屯、赵光烈士碑、烈士公园、黑龙江省委旧址、黑龙江报社旧址、冰趟子战斗遗址、南北河斗争遗址构成红色之旅线路图),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等。
继承是发扬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今日的兆麟小学正以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红色特质,延续着革命传统教育,秉承着红色教育思想,打造着一个处处浸润着书籍的芳香,处处充满着人文的关怀,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校园。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与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各国文化的频繁交流,影视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直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而其中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影视教材,是每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文化宝库。
红色经典影视的发展也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前,红色经典如《烈火中永生》、《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在艺术的表达手段上确实存在例如高、大、全,存在极端的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的痕迹等。但是,这些红色经典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文艺界、教育界的主旋律,直至今天,其对主流文化仍然存在强大的渗透和影响功能。文革结束后,《红高粱》、《大决战》、《战争子午线》等走红全国。尽年来,《亮剑》、《狼毒花》等红色经典更是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广泛讨论。这些红色经典深深打动和震撼着人的心灵,用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方式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建立了一个强烈的认同方式。红色经典之所以称得上经典,正是因为它经历过时间的检验,历久弥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仔细学习中央的要求,就会发现,红色经典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经典,青年人可以直观的了解历史,深刻地感受到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
但在具体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真正使红色经典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准确把握红色经典影视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
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积淀形成的,它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它本身蕴涵的厚重历史培养了人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其传承与发展促进党的政治文化生成一种巨大的政治价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红色经典凝聚这种巨大政治价值的背后,还蕴涵着先进的思想伦理价值。它包括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中华民族复兴而英雄奋斗的爱国事例,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场景,这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质里,还有党在革命时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思想,把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大始终作为奋斗目标的崇高使命,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重点强调的思想财富。当然。要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要注意政治严肃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红色经典以及其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决不容许随意演义、戏谑,甚至篡改:同时,要注意保持并发挥影视题材本身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二、要紧跟时代,针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使红色经典真正走进学生
红色革命经典大多叙述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对红色年代的时代氛围也有一定的隔膜。这就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育人作用,努力使红色经典影视精炼化、通俗化、生动化,以便广大学生完整而不是零碎地、准确而不是随意地、实际而不是空洞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纯真心灵中最真挚的感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大学生是善良、纯真和容易感动的,是可以为人间真情和崇高品格所感染的。所以,找寻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红色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关键在于找合适的“切入点”,而找到这个“切入点”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头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了解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红色经典影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并由感情升华带来理性思考,使得大学生群体对那段历史、对英雄人物,对政治正面宣传的认识和接受变得自然、容易,而且深刻。
三、要树立全方位教育、系统教育意识,使红色经典影视能够真正对学生发挥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全方位教育、系统教育意识。从空间上说,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教育作用。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从时间上说,要从大学一年级抓起。保证思想教育的连续性、常规性和养成性。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特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经典文化教育的时候,必须注意系统性,要有选择的选取红色经典影视,在思想教育的连续性上考虑教育的节奏。
红色经典教育还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一切工作有机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把红色经典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过程,渗透于学生的全部生活。比如建设具有爱国文化内涵的红色人文影视景观,组织红色经典文本研习小组,举办红色经典影视的观赏,组织红色经典影视的鉴赏,校际间联合组织系列先进人物、英模巡回报告团等等。同时,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多接触社会,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深入认识社会现实,深切感受社会发展。
【红色教育研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红色教育心得10-03
红色革命教育活动方案06-08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讲话06-09
红色主题教育班会教案07-12
红色主题教育遵义会议09-11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活动方案10-06
西柏坡红色教育有感10-26
延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心得体会10-27
机关干部参加红色党性教育主题党日心得体会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