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
假期认真拜读了著名作家丁夫《每天学点儿心理学》这本书,读后感触颇多。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每天学点儿心理学,懂得越多,我们就越能解释身边的现象,选择好自己的情绪和做法。
没有读这本书以前,总觉得心理学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读书,我被它的案例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书中有很多道理值得借鉴,其中《用自信照亮人生》 一节对我启发很大。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提出这样的说法: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往往也是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有自信的人从心里就认定自己,可以没有什么畏惧。
在事业上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乃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具有其他品质的时候,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自信,自信是激励自己达到所希望目标的积极态度。
书中配以许多案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通过读书,我发现自己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但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工作,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生学生的气是难以避免的,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更不能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宣泄对象,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教育;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
除此之外,我的最大收获还在于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这本书对我大的影响。它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自己、包容每一个学生,我的教学工作就会很舒心,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有助于采访顺利进行
在采访中, 记者的任务是“取”, 而采访对象的任务是“予”。因此, 作为采访对象的客体是否愿意配合记者, 是采访成败的关键。有些负面报道, 特别是一些家庭、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都是隐私, 很多时候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每当这时, 笔者总是尝试利用心理咨询的技巧, 首先真诚地接纳对方的想法。然后, 运用“共情”技术, 设身处地去体会采访对象的内心感受, 达到对其境况的心领神会。比如说:“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换了我, 可能目前也不容易接受采访。”“但是, 好多的话憋在心里很难受, 若能倾诉出来, 诉说的过程就是对事件重新整理、认识的过程。”“现在, 让我们看看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这样引导对方倾诉后, 就可以了解事件的全过程。最后, 重新就写作见报的愿望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 倾诉后情绪平稳下来的采访对象, 往往能接受记者的要求。
有一次记者采访一名事故责任人, 因是较大的安全事故, 当时采访对象已经受到待岗处罚。采访对象的妻子没工作, 孩子正在上高中, 他下岗后工资每月从3000多元降到几百元。这还不算, 单位的安全生产天数也从零天始了, 干部职工的利益因此受到牵连。来自家庭、单位等各方面的压力使这名采访对象几乎不愿再和人讲话, 更别提公开接受采访了。笔者运用上述技巧后, 这位职工不但配合记者写出了《违章, 就是杀人就是自杀》的稿子, 而且勇敢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稿子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少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说, 这篇现身说法的报道为干部职工敲响了安全警钟。
一些记者习惯于采访中, 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打断采访对象, 抛出自己的问题。这其实有点霸王作风, 很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拿心理学的话来说, 就是激起了对方的“阻抗”, 他会因此封闭内心, 不再用心灵与记者对话。如果记者能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 就可以避免这种“阻抗”, 甚至当采访对象出现“阻抗”时, 也能顺利“破冰”, 从而走进对方的内心。阻抗的表现形式以沉默最为多见。沉默出现时, 记者应保持镇静, 不要让急躁不安强化沉默时的紧张, 要给采访者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的印象。
有助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 新闻记者属于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的职业。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5%的记者遭受过被殴打, 18%的记者遭受过辱骂、威胁和恐吓, 6%的记者有过因为工作被别人起诉的经历。报告认为, 记者职业已成为“高危”职业。
哈尔滨铁路局有一报、一刊、一台、一网, 在工作中笔者通过交流, 了解到一部分记者有睡眠障碍, 少数人有害怕出错的退缩心理以及觉得脑子都被挖空的职业耗竭感等。有的人还出现了躯体化症状, 如偏头痛、高血压、胸闷气短等。记者这一职业虽然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 但一篇稿件见报与否, 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 很难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长久以往, 容易积郁在心。通过学习心理学, 记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并解决自身生理、心理层面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记者普遍存在的“救星情结”。曾有一位主编心理版的编辑, 遭遇了向自己求救的读者最终自杀的事件, 这让这名编辑心里久久不能平复, 因为内疚导致她无法再正常工作。后来, 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 才调整好心态, 重新恢复了对工作的热情。
2.不怕不如意,就怕想不通。上帝只有一个,人有千千万。上帝很忙,你是你真正的上帝。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在创造一生的自己。你的命运在你手上,别把自己的人生当儿戏。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寻找自己的路。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
3.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愉己也愉人;常怀欣赏之心的人,悦己也悦人。真正的潇洒,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无忧无虑、无恐无惧、轻松愉快,就是人生的潇洒与幸福。
4.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人要知足常乐,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顺其自然,生命因放下而美丽。岁月,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偿是河上一介渔夫收获肥美鱼虾的同时,也经受风浪的的锤炼。岁月是你撒开的大网,希望和失望都在网下挣扎。
5.世间没有十全十美,追求完美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人生像一首曲子,离不开灵动的音符;人生像一条长河,离不开翻滚的浪花;人生像一抹彩虹,离不开绚丽的色彩;人生像一篇文章,离不开各式的标点。
《十八岁以后懂点心理学》札记
如果你的年龄到了十八岁,不管你承认与否,你的人生都已经开始步入了成熟的季节。你说,你现在几岁了呢?当经过久违的励志书架,我看到了这本书----《十八岁以后懂点心理学》,便情不自禁地拿出了他,也许是出于本身的好奇心,抑或是出于对成功的向往。翻阅这本书时,我看到了里面许许多多现实的例子,感觉特别亲切,于是一读再读。其实,心理学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玄妙难懂,它就寓于我们平常接触的人和事中。书中有道:18岁以后的人生,是成熟和发生质变的飞跃阶段,是事业、婚姻、价值观逐渐确立的阶段,如果你能早日洞察人生的真相,为什么还要等到垂垂老矣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呢?与其到时候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为什么不现在就用力击破幻想的泡沫,看清现实的真相,掌握驾驭人心的技能!与其被现实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越过人生的这道门槛儿。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你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你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奉献你的一份力量。在这里你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生命之花因为年轻而生彩,让青春因为活力而生辉。大学校园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我们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吧!当你在这个小型社会里不再害怕,不再迷茫,那你这个学就上对了,否则你和那些在求学半途中参加了工作的人又有何区别呢? 制胜之道在于读懂人心,成功人生在于心理操纵。有关心理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成功人士的心里得出:人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取决于心理因素。一个伟人也说过:“要么你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只要你已经长大成人,你就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了。所以,加油吧,你不必要做勇敢的水手,不用去争当首富,你只要平平静静地做好能掌控自己内心的船长就好!相信明天会更好!
【《每天学点心理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每天学点法律常识11-09
花点心07-13
包清明点心作文12-24
漂亮的花点心教案01-09
每天做一次家务活的心得体会07-01
关于项目范围的一点心得01-08
儿童学英语的几点心得12-31
中餐点心厨师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07-10
如何当好班组长的一点心得02-11
每天励志语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