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技术论文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护技术论文(通用7篇)

防护技术论文 篇1

一、机械伤害类型

1.绞伤:外露的皮带轮、齿轮、丝杠直接将衣服、衣袖裤脚、手套、围裙、长发绞入机器中,造成人身的伤害。

2.物体打击:旋转的机器零部件、卡不牢的零件、击打操作中飞出的工件造成人身伤害。

3.压伤:冲床、压力机、剪床、锻锤造成的伤害。

4.砸伤:高处的零部件、吊运的物体掉落造成的伤害。

5.挤伤:将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位挤住造成的伤害。

6.烫伤:高温物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鉄屑、焊渣、溶液等高温物体对人体的伤害。

7.刺割伤:锋利物体尖端物体对人体的伤害。

二、机械伤害原因

1.机械的不安全状态

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场地环境问题。

2.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

(1)忽视安全、操作错误;

(2)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3)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或工具;

(4)违章操作;

(5)不按规定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工具;

(6)进入危险区域、部位;

3.管理上的因素

设计、制造、安装或维修上的缺陷或错误,领导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操作者业务素质差,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机械设备一般安全规定

规定是通过多年的总结和血的教训得出的,在生产过程中,只要遵守这些规定,就能及时消除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

1.布局要求

机械设备的布局要合理,应便于操作人员装卸工件、清除杂物,同时也应能够便于维修人员的检修和维修。

2.强度、刚度的要求

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应符合安全要求,安装应牢固,不得经常发生故障。

3.安装必要的安全装置

机械设备必须装设合理、可靠、不影响操作的安全装置。

(1)对于作旋转运动的零、部件应装设防护罩或防护挡板、防护栏杆等安全防护装置,以防发生绞伤。

(2)对于超压、超载、超温、超时间、超行程等能发生危险事故的部件,应装设保险装置,如超负荷限制器、行程限制器、安全阀、温度限制器、时间断电器等,防止事故的发生。

(3)对于某些动作需要对人们进行警告或提醒注意时,应安设信号装置或警告标志等。

(4)对于某些动作顺序不能搞颠倒的零、部件应装设联锁装置。

4.机械设备的电气装置的安全要求

(1)供电的导线必须正确安装,不得有任何破损的地方;

(2)点击绝缘应良好,接线板应有盖板防护;

(3)开关、按钮应完好无损其带电部分不得裸露在外;

(4)应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装置,导线连接牢固,不得有断开的地方;(5)局部照明灯应使用36V的电压;禁用220V电压;

5.操作手柄及脚踏开关的要求

重要的手柄应有可靠的定位及锁定装置,同轴手柄应有明显的长短差别。脚踏开关应有防护罩藏入床身的凹入部分,一面掉下的零、部件落到开关上,启动机械设备而伤人。

6.环境要求和操作要求

机械设备的作业现场要有良好的环境,即照度要适宜,噪声和振动要小,零件、工夹具等要摆放整齐。每台机械设备应根据其性能、操作顺序等制定出安全操作规程及检查、润滑、维护等制度,以便操作者遵守。

四、机械设备操作安全要求

1.要保证机械设备不发生事故,不仅机械设备本身要符合安全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因设备不同而异,但基本安全守则大同小异。

2.必须正确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用具。

3.操作前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要空车运转确认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

4.机械设备严禁带故障运行,千万不能凑合使用,以防出事故。

5.机械设备的安全装置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更不准将其拆掉使用。

6.机械设备使用的刀具、工夹具以及加工的零件等一定要按装牢固,不得松动。

7.机械设备在运转时,严禁用手调整,也不的用手测量零件,或进行润滑、清扫杂物等。

8.机械设备在运转时,操作者不得离开岗位,以防发生问题无人处置。

9.工作结束后,应切断电源,把刀具和工件从工作位置退出,并整理好工作场地将零件、夹具等摆放整齐,打扫好机械设备的卫生。

(一)压力机械的危险和防护

1.主要危险

(1)误操作

(2)动作失调

(3)多人配合不好

(4)设备故障

2.安全防护措施

(1)开始操作前,必须认真检查防护装置是否完好、离合器制动装置是否灵活和安全可靠。应把工作台上的一切不必要的物件清理干净以防工作时震落到脚踏开关上,造成冲床突然启动而发生事故。

(2)冲小工件时,应有专用工具,不能用手固定,最好安装自动送料装置。

(3)操作者对脚踏开关的控制必须小心谨慎,装卸工件时,脚应离开开关,严禁无关人员在脚踏开关的周围停留。

(4)如果工件卡在模子里,应用专用工具取出,不准用手拿,并应将脚从脚踏板上移开。

(5)多人操作时,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好,并确定专人负责指挥。

(二)剪板机危险和防护

1.主要危险

剪板机是将金属板料按生产需要剪切成不同规格块料的机械。剪板机有上下刀口,一般降下刀口装在工作台上,上刀口作往复运动以剪切。某一特定剪板机所能剪切坯料的最大厚度和宽度以及坯料的强度极限值均有限制,超过限定值使用便可能毁坏机器。剪板机的刀口非常锋利,而工作中操作的手指又非常接近刀口,所以操作不当,就会发生剪切手指等的严重事故。

2.安全防护措施

(1)工作前要认真检查剪板机各部分是否正常、电气设备是否完好、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可靠、润滑系统是否畅通,然后加润滑油,试车,试切完好,方可使用。两人以上协同操作时,必须确定一个人统一指挥,检查台面及周围无障碍时,方可开动机床切料。

(2)剪板机不准同时剪切两种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板料。禁止无料剪切,剪切的板料要求表面平整,不准剪切无法压紧的较窄板料。

(3)操作剪板机时要精神集中,送料时手指应离开刀口200mm外,并且要离开压紧装置。送料、取料要防止钢板划伤,防止剪落钢板伤人。脚踏开关应装坚固的防护盖板,防止重物掉下落在脚踏开关上或误踏。开车时不准加油或调整机床。

(4)各种剪板机要根据规定的剪板厚度,适当调整刀口间隙,防止使用不当而发生事故。

(5)剪板机的制动器应经常检查,保证可靠,防止因制动器松动,防止上刀口突然落下伤人。

(6)板料和剪切后的条料边缘锋利,有时还有毛刺,应防止刮伤。

(7)在操作过程中,采用安全的手用工具完成送料、定位、取件及清理边角料等操作,可防止手指被模具轧伤。

(三)车削加工危险和防护

1.车削加工危险

(1)车削加工最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是切屑的飞溅,以及车床的附带工件造成的伤害。

(2)切削过程中形成的切屑卷曲、边缘锋利,特别是连续而且成螺旋状的切屑,易缠绕操作者的手或身体造成的伤害。

(3)崩碎屑飞向操作者。

(4)车削加工时暴露在外的旋转部分,钩住操作者的衣服或将手卷入转动部分造成的伤害事故。长棒料、异性工件加工更危险。

(5)车床运转中用手清除切屑、测量工件或用砂布打磨工件毛刺,易造成手与运动部件相撞。

(6)工件及装夹附件没有夹紧,就开机工作,易使工件等飞出伤人。工件、半成品几手用工具、量具、夹具、量具放置不当,造成扳手飞落、工件弹落伤人事故。

(7)机床局部照明不足或灯光刺眼,不利操作者观察切削过程,而产生错误操作,导致伤害事故。

(8)车床周围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不好、切屑堆放不当,也易造成事故。

(9)车床技术状态不好、缺乏定期检修、保险装置失灵等,也会造成机床事故而引起的伤害事故。

2.安全防护措施

(1)采取断屑措施:断屑器、断屑槽等。

(2)在车床上安装活动式透明挡板。用气流或乳化液对切屑进行冲洗,改变切屑的射出方向。

(3)使用防护罩式安全装置将其危险部分罩住。如安全 鸡心夹、安全拨盘等。

(4)对切削下来的带状切屑,应用钩子进行清除,切勿用手拉。

(5)除车床上装有自动测量的量具外,均应停车测量工件,并将刀架到安全位置。

(6)用纱布打磨工件表面时,要把刀具移到安全位置,并注意不要让手和衣服接触到工件表面。

(7)磨内孔时,不可用手指支持砂布,应用木棍代替,同时车速不宜过快。

(8)禁止把工具、夹具或工件放在车床身上和主轴变速箱上。

(四)铣削加工危险和防护

1.铣削加工危险

高速旋转的铣刀及铣削中产生的振动和飞屑是主要的不安全因素。

2.安全防护措施

(1)为防止铣刀伤手事故,可在旋转的铣刀上安装防护罩。

(2)铣床要有减震措施。

(3)在切屑飞出的方向安装合适的防护网或防护板。操作者工作时要带防护眼镜,铣铸铁零件时要戴口罩。

(4)在开始切削时,铣刀必须缓慢地向工件进给,切不可有冲击现象,以免影响机床精度或损坏刀具刃口。

(5)加工工件要垫平、卡牢,以免工作过程中发生松脱造成事故。

(6)调整速度和方向以及校正工件、工具时均需停车后进行。

(7)工作时不应带手套。

(8)随时用毛刷清除床面上的切屑,清除铣刀上的切屑是要停车进行。

(9)铣刀用钝后,应停车磨刀或换刀。停车前先退刀,当刀具未全部离开工件时,切勿停车。

(五)钻削加工危险和防护

1.钻削加工危险

(1)在钻床上加工工件时,主要危险来自旋转的主轴、钻头、钻夹和随钻头一起旋转的长螺旋形切屑。

(2)旋转的钻头、钻夹及切屑易卷住操作者的衣服、手套和长发。

(3)工件装夹不牢或根本没有夹具而用手握住进行钻削,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松动。

(4)切削中用手清除切屑,用手制动钻头、主轴而造成伤害事故。

(5)使用修磨不当的钻头、切削量过大等易使钻头折断而造成伤害事故。

(6)卸下钻头时,用力过大,钻头落下砸伤脚。

(7)机床照明不足或有刺眼光线、制动装置失灵等都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

2.安全防护措施

(1)在旋转的主轴、钻头四周设置圆形可伸缩式防护网。采用带把手楔铁,可防止卸钻头时,钻头落地伤人。

(2)各运动部件应设置性能可靠的锁紧装置,台钻的中间工作台、立 钻的回转工作台、摇臂钻的摇臂及主轴箱等,钻孔前都应锁紧。

(3)需要紧固才能保证加工质量和安全的工件,必须牢固地加紧在工作台上,尤其是轻型工件更需加紧牢固,切削中发现松动,严禁用手扶持或运转中紧固。安装钻头及其他工具前,应认真检查刃口是否完好,与钻套配合表面是否有磕伤或拉痕,刀具上是否黏附着切屑等。更换刀具应停机后进行。

(4)工作时不准带手套。

(5)不要把工件、工具及附件放置在工作台或运行部件上,以防落下伤人。

(6)使用摇臂钻床时,在横臂回转范围内不准站人,不准堆放障碍物。钻孔前横臂必须紧固。

(7)钻薄铁板时,下面要垫平整的木板。较小的薄板必须卡牢,快要钻透时要慢进。

(8)钻孔时要经常抬起钻头排屑,以防钻头被切屑挤死而折断。

(9)工作结束时,应将横臂降到最低位置,主轴箱靠近立柱可伸缩式防护网。

(六)刨削加工危险和防护

1.刨削加工危险

直线往复运动部件发生飞车,或将操作者压向固定物,工件“走动”甚至滑出,飞溅的切屑等是主要的不安全因素。

2.安全防护措施

(1)对高速切削的刨床,为防止工作台飞出伤人,应设置限位开关、液压缓冲器或刀具切削缓冲器。工件、刀具及夹具装夹要牢固、以防切削中产生工件“走动”,甚至滑出以及刀具损坏或折断,而造成设备和人身伤害事故。

(2)工作台、横梁位置要调好,以防开车后工件与滑枕或横梁相撞。

(3)机床运转中,不要装卸工件、调整刀具、测量和检查工件,以防刀具、滑枕撞击。

(4)机床开动后,不能站在工作台上,以防机床失灵造成伤害事故。

(七)磨削加工危险和防护

1.磨削加工危险

旋转砂轮的破碎及磁力吸盘事故是主要的不安全因素。

2.安全防护措施

(1)开车前必须检查工件的装置是否正确,紧固是否可靠,磁力吸盘是否正常,否则,不允许开车。

(2)开车时应用手调方式使砂轮和工件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开始进刀量要小,以防砂轮崩裂。

(3)测量工件或调整机床及清洁工作都应停车后进行。

(4)为防止砂轮破损时碎片伤人,磨床必须装有防护罩,禁止使用没有防护罩的砂轮进行磨削。

(八)电焊加工危险与防护

1.电焊加工危险

电击伤、烫伤、电弧“晃眼”,“电焊工尘肺”、“锰中毒”和“金属热”等职业疾病。

2.安全防护措施

(1)工作前应检查焊机电源线、引出线及各接线点是否良好,若线路横越车行道时应架空或加保护盖;焊机二次线路及外壳必须有良好接地;电焊钳把绝缘必须良好。焊接回路线接头不宜超过三个。

(2)电焊车间应通风,固定电焊场所要安装除尘设备,以防“电焊工尘肺”“锰中毒”和“金属热”等疾病;

(3)电焊工操作时要穿绝缘鞋,电焊机要接零线保护,以防电击伤。要带电焊手套,穿长衣裤,用电焊面罩,防止红外线、强可见光、紫外线辐射,防止皮肤灼伤,电弧“晃眼”造成视力下降。

(4)在焊接铜合金、铝合金(有色)金属及喷焊、切割中会产生氮氧化物,必须在排风畅通的环境中进行,必要时要戴防毒面具,(5)焊接操作工万一防护不当,出现上述伤害时,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6)对长期从事电焊作业人员,要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定期身体健康检查,对体检出现因工种伤害造成疾病的,要调离原工种,以防加重伤害。

(7)电焊工应掌握一般电气知识,遵守焊工一般安全规程;还应熟悉灭火技术、触电急救及人工呼吸方法。

(8)焊机启动后,焊工的手和身体不应随便接触二次回路导体,如焊钳或焊枪的带电部位、工作台、所焊工件等。

防护技术论文 篇2

在以夺取电磁权为核心的新军事时代,战争形势由争夺时空优势逐渐向争夺信息优势、电磁优势转变,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向电磁化演变。电磁能量纵横交错、密级重叠的战场上,高新电磁能或定向能武器是保证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电磁主权是军事行动的首要前提,只有提高电磁安全保障能力和反信息侦查技术,才能为战争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电磁安全的核心技术年代开始被少数发达国家列入军事技术研究项目。众所周知,海湾战争是美国成功运用TEMPEST技术取得战争胜利的典型范例。美国通过对敌方的电子设备所发射的电磁辐射进行有效截获并破译机密信息,成功获取伊拉克及海湾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情报,电磁制胜权贯穿战争始末。

1 电磁泄漏危害

电磁安全问题不单单存在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更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现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金融行业等重要部门的日常工作都是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上处理完成的,还有常用的辅助工具例如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等,这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的安全保密问题很可能成为电磁安全的最大隐患。

电磁泄漏的直接危害是将绝密、机密、秘密信息外泄,使敌方或竞争方掌握重要情报,同时电磁泄漏还存在着间接危害,当敌方或竞争方掌握我们信息动态后可通过电磁对抗设备对我方进行攻击或在信息传送线路中植入误信号,使我方的命令码翻转,扰乱信息网络。

2 电磁泄漏途径

电磁泄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可以归属于电磁泄漏辐射发射和电磁泄漏传导发射。计算机系统是典型的辐射发射源,也是电磁安全问题最大隐患。计算机在信息输入、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等过程中,都可能产生无意识的电磁发射。例如计算机显示器,显示接口输入信号给显示器,如果是串行数据,敌方可以轻易的获得红信息(时钟信息、视频信息、命令数据等有用信息)。再如,计算机相关的连接线在发射和传送数据时会产生电磁泄漏传导发射,有资料可证传导辐射强度与设备工作频率和连接线上传送的信号形式有关,同时电磁泄漏传导发射受距离影响小,在终端连接线处利用电流卡钳感应电流变化从而获取传导泄漏的信号信息。传导发射可分为差模传导和共模传导,前者是信号线与回线之间的电流环状流动,辐射特性可比拟环状天线或方形天线,辐射电磁强度与线路传导的电流大小、工作频率和回路面积等参数有关;后者是因设计不当而使传输线与地线间形成回路,电场强度与工作频率、传输线长度、共模电流大小有关。

在电磁泄漏危害中提到的打印机、电话、复印机、传真机等由于主要处理串行数据,所泄漏的信息易于接收和还原。例如,电话机系统中的某些芯片具有很强的辐射性,所传送的语音信息相对于其他加密信息而言更利于敌军或竞争者截获或还原,同时电话线具有很强的耦合特性,因此在科研单位的保密规定中,强调了禁止在电话中谈及具体型号设计方面的事宜。

在《TEMPEST——军事信息安全保密的新领域》一文中提到了密码设备的电磁泄漏,这种处于红黑界面上的特殊设备如果系统互连设计不当,不但没有起到保护红信息的作用,反而很可能导致黑设备成为传播红信号的途径和载体。同时该文还提到了“TEMPEST病毒”,利用事先植入的病毒攻击程序,窃取硬盘中的数据,以隐蔽的方式通过信息设备产生的电磁波发射出去,然后利用接收机还原设备接收隐蔽的数据。

3 电磁泄漏防护措施

TEMPEST技术是电磁兼容的延展技术,有着相同的技术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TEMPEST技术的目标是防止机密信息外泄,采取低辐射发射方式或利用伪噪声覆盖有效信息方式等减少机密信息被截获的可能性,设备间相互干扰或无用电磁能的泄漏等不是其关心的主要问题;TEMPEST技术所考虑的频率范围较广,在甚低频段范围内一些机密设备仍存在较强的电磁泄漏等等。但是在电磁安全防护方面,很多措施都可从电磁兼容角度出发。另外,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通过硬件措施解决,还可以从软件角度在源头下功夫。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防护措施:

3.1 屏蔽技术

屏蔽技术是电磁泄漏防护措施中常用的技术。由于TEMPEST设备价格昂贵,短期内使用率不能达到要求,只能在普通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达到TEMPEST技术要求,例如计算机主机箱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孔、缝等电磁泄露处进行仿真、合理布局,同时利用屏蔽技术对主机、显示器等进行屏蔽使电磁泄漏减少到最小。

3.2 低辐射技术

低辐射技术是黑红隔离技术、屏蔽技术和滤波等防辐射措施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减少电磁泄漏的目的。首先,在系统设计初期,考虑红黑分离技术,将可能产生有用信息的辐射源与无用信息(杂散、谐波等)辐射源分离开,分别叫做红设备和黑设备。相对应的通常把被截获后可以破译出有效信息的信号,叫做红信号,否则叫做黑信号。其次,为防止黑设备成为红设备的传播载体,黑红设备不可双向通信进行信息交换,只允许黑设备到红设备的单向信息传输,同时防止连接线等产生耦合作用采用屏蔽等措施。目前低辐射计算机已经在党、政、军等保密要害部门有所应用,这种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显示器前盖内安装屏蔽玻璃,屏蔽玻璃后安装液晶屏。显示器后盖安装有屏蔽板,屏蔽板位于液晶屏和后盖盖体之间。同时在计算机前、后盖内及前后盖配合处分别采取屏蔽滤波措施,以实现低辐射的目的。

3.3 电磁噪声干扰器

电磁噪声干扰器是通过增加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信道噪声强度和复杂度来达到掩盖电磁泄漏发射有用信息的目的。采用低辐射发射产品,仍有无意识电磁信号泄漏出去,为干扰敌方或竞争方截获信息,干扰器采用宽频率范围和高幅度两方面同时掩盖信息。例如计算机视频信息干扰器是专门为解决计算机辐射泄密问题而研制的一种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产品。采用空间乱数加密技术、相关干扰和噪声混淆覆盖多种干扰方式同时对被保护计算机辐射的信息进行多重保护,使敌方或竞争方窃取信息更加困难。其中空间乱数加密技术是指涉密计算机的电磁辐射信号被扰乱,即使敌方或竞争方接收到电磁辐射信号也很难解调出信号真正携带的有效信息。相关干扰技术是指干扰器发出的干扰信号与计算机辐射信息实时跟踪,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克服单一白噪声作为干扰信息易被解调的弱点。目前电磁干扰器技术相对成熟、抗还原能力强、使用方便,但防护程度较低,主要用于防护密级较低的信息。

3.4 加密技术

除了硬件防护技术,还可以采用低成本、效果较好的软件防护技术,通过对视频信息和图像信息进行加密措施从信息源头解决电磁泄漏问题。例如,视频信息加密处理通常是将常规计算机显示器的行扫描方式转化成伪随机扫描方式加载到电路中去,通过特殊密码机制来控制。这种伪随机视频加密技术,可以扰乱敌方或竞争方对截取信息的破译,只要行扫描顺序规律没有被敌方或竞争方掌握,收到信息很难还原出来或把有用信息当成噪声处理掉,降低敌方或竞争方捕获效率。

3.5 安全距离保证

电磁泄漏防护技术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安全距离保障。由于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过程随着距离的增加,辐射强度衰减,可以将红设备安放在安全距离范围内,使敌方或竞争方采集的辐射场中,泄漏的有用信号场远小于噪声场,从而减小敌方或竞争方破译有用信息的概率。

4 结语

电磁安全问题关系重大,尤其是军事部门更应该有所重视,但目前TEMPEST设备昂贵,普遍应用可能性小,只有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节省开支和做好防护工作两方面出发,提高我军的TEMPEST的防护能力,确保国家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胡绍华,袁化伦,曾庆海.TEMPEST——军事信息安全保密的新领域.2004.2

[2]李敏,孙德刚,杜虹,TEMPEST威胁与检测技术,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3.1

[3]卢硕,钟政良,万连城,计算机系统的EMC及TEMPEST,电子科技2005年12期(总第195期)

[4]张洪欣.计算机视频电磁信息泄露效应研究.通信学报2004,25

公路边坡防护技术 篇3

1公路边坡防护的技术类型

1.1工程防护

(1)干砌片石护坡:一般在较矮的边坡或填方边坡坡脚采用,类似于传统的垒田埂。优点是造价低廉又能渗水,缺点是外观欠佳。

(2)骨架护坡: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一般采用片石浆砌方法,也有的用混凝土现浇,骨架形式有‘人字形’、‘拱形’、‘菱形’、‘波浪形’等。

(3)支撑渗沟:近年针对膨胀土边坡新采用的一种改进型骨架。为了克服边坡渗水的症结,在传统骨架基础上每隔一段用片石干砌出渗沟,既美观又解决膨胀土坡体不稳定的弊端。

(4)挡土墙:在坡脚施工一定高度厚度的砌体,撑住坡脚,防止坡体下滑。适用条件是坡脚必须有一定的宽度。有片石浆砌、混凝土现浇以及两者结合(片石混凝土)3种形式。一般用于边坡不稳定的情况。

(5)护面墙:用片石将整个坡面砌满,从而护住坡面,过去使用较多,由于不生态现已很少采用。

(6)素喷混凝土:又叫锚喷。在坡面先打入钢筋,然后布设铁丝网,采用强力喷射装置将砂浆喷到坡面,凝固后就成为防护层,从而防止坡面冲刷下滑。

(7)锚杆锚索:对于深层不稳定的坡体采用。在滑动面上打孔,一直穿过滑动舌,压注高标号砂浆,通过锚固头将若干个锚杆(较浅)或锚索(较深)固定在岩基上,往往在坡面浇注框架梁,使多个锚杆锚索成为一个整体。

(8)抗滑桩:在已有下滑趋势的边坡底部开挖基坑,一直到达稳定基岩,然后浇筑桩体阻止滑动面。造价昂贵,是一种补救措施。

1.2生态防护

(1)人工铺植草皮:传统的生态防护方法,往往用于填方边坡。

(2)机械液压喷播:上世纪引进的喷草复绿方法,现已广泛用于各个行业,适于较矮上边坡和所有下边坡。

(3)人工撒播草籽:适于较矮上边坡和所有下边坡。

(4)三维网喷播:是一种逐步进步的新工艺。机械液压喷播虽然解决了边坡大面积绿化功效问题,但该工艺只适用于填方边坡和较矮的纯土质边坡。

(5)喷混植生:又名植生混凝土,上世纪末从日本和美国引进,最初在三峡船闸边坡试验成功,能在岩石边坡喷射基材,满足了生态生长的需要。

(6)客土喷播:通常人们将喷混植生与客土喷播混为一谈,其实这两种工艺是有区别的。前者喷射的植生基材,主要成分为轻壤土,其粘合剂是少量的水泥;后者喷射的基材主要成分是泥炭土,其粘合剂是胶粉(PAM)。

(7)埋根或插条:适用于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水分足的土质边坡。

(8)土工格室:前面谈到了骨架窗口、锚杆框架内和部分挡土墙上开有耳孔,这些部位是需要用生物措施来实现绿化的。

(9)植生袋:又叫网眼袋,一般用于骨架、框架上。网眼袋内装满种植土,在骨架、框架的窗口内分层错缝垒放,拍平压实,然后采用直接喷播法将草种喷入网眼,使其与袋内泥土接触,浇水后萌发长大防护边坡。

(10)生态袋:与植生袋不同,后者主要适用于砌好的骨架或框架内,对袋体所用的塑材要求不高,可以掺入一定再生料,造价低,即使一部分坡土下沉滑落也因骨架分隔,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11)加筋挡土墙:是在植生袋方法的基础上改进的方法。采用单向拉伸土工格栅将植生袋每隔3~5层包住,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喷播成坪。

(12)罩面网:在岩石坡面上首先挂一层罩面网(131网),该网为聚丙烯加工制成的土工材料,一般为绿色,添加了抗老化剂和阻燃剂。挂网的目的是为了让藤本生态可以借助网眼攀援爬满边坡。

(13)格栅室:是在土工格室的启发下改进的新方法。在坡面上打入锚杆,采用单向拉伸土工格栅连接成菱形网格,使用拉固筋使格栅室站立固定。然后喷布基材,将格栅填满;也可采用人工抛填满覆盖,最后直喷草灌种子。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

第3期张小山等:公路边坡防护技术

2结语

公路边坡防护的方法多种多样,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争取有所创新。需要强调的是: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结合使用是大趋势,正日益得到普遍的认同,目前单一使用一种或一类已不可能,稳定是前提,生态是目标,综合防护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希望本文能起到与业界同仁交流及商榷的作用。

(责任编辑:郑京津)

空指针漏洞防护技术――初级篇 篇4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指针时,错误用法集中在三个方面:

由指针指向的一块动态内存,在利用完后,没有释放内存,导致内存泄露 野指针(悬浮指针)的使用,在指针指向的内存空间使用完释放后,指针指向的内存空间已经归还给了操作系统,此时的指针成为野指针,在没有对野指针做处理的情况下,有可能对该指针再次利用导致指针引用错误而程序崩溃。 Null Pointer空指针的引用,对于空指针的错误引用往往是由于在引用之前没有对空指针做判断,就直接使用空指针,还有可能把空指针作为一个对象来使用,间接使用对象中的属性或是方法,而引起程序崩溃,空指针的错误使用常见于系统、服务、软件漏洞方面。

对于第一和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代码审计工具在发布之前就能确定导致内存泄露或是野指针存在的地方。比如常见的工具有fority,valgrind等及时发现指针错误引用导致的问题。

对于第三种情况,空指针(Null Pointer)引用导致的错误,依靠代码审计工具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因为空指针的引用一般不会发生在出现空指针然后直接使用空指针情况。往往是由于代码逻辑比较复杂空指针引用的位置会比较远,不容易发现;并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触发,只有在特定输入条件下才会引发空指针引用。对于排查此类错误也就更加困难。

本文不会重点讨论内存泄露和野指针的内容,而是通过一些现有的漏洞和实例来分析一下Null Pointer 空指针。从NULL Pointer概念、本质结合静态逆向及内核动态调试技术来了解在win7 32位和win8 32位下系统对Null Pointer处理情况有什么不同;Win8 32位针对Null Pointer添加了哪些防护机制。

《高技术常规空袭及其防护》教案 篇5

灵宝市三中 梁晓飞

教学目标:1:掌握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范围广泛, 行动隐蔽,手段多样, 打击精确, 破坏严重。

2: 掌握防空警报的类型,了解响应行动

3: 熟练掌握高技术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

教学重点:1: 掌握防空警报的类型,了解响应行动

2: 熟练掌握高技术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美国空袭越南的视频。【师】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空袭越南场面。它与现在的高技术常规空袭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节课我们学习高技术常规空袭及其保护的一些基本知识。同学们根据你平时所积累现代空袭的知识,结合手中的材料,分小组合作讨论:高技术常规空袭都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讲解:

一、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一)范围广泛

随着航天技术、空中加油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高技术常规空袭,几乎不受空间限制,空袭的范围明显扩大。纵向空袭上可始于太空,下可低至“一树之高”,如美国A-10攻击机,可在9.2米的超低空以277千米的时速飞行,攻击地面目标;横向空袭可抵达地球的每个角落,如美国B—2隐形轰炸机,经两次空中加油

即可攻击地球上任意地点。(二)行动隐蔽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空袭作战行动十分隐蔽、突然,突防能力强。一是隐形技术和超高空、超低空飞行技术的应用,能躲避防空雷达的“眼睛”。二是机载空地导弹可使飞机远离被袭击目标实施“超视距”空袭。三是空袭兵器飞行速度快,大大缩短了被空袭一方的反应时间。导弹打击1千千米以内的目标只需3分钟,打击8千千米的目标只需30分钟;飞机的速度已超过了两倍音速。四是飞机载弹量和破坏威力增大,几架、几十架飞机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几百架、上千架飞机的空袭效能。由于参加空袭作战的飞机数量少,增加了隐蔽突然性。五是利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实施空袭。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50%的空袭是在夜间进行的。高技术常规空袭还综合运用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外交欺骗、心理欺骗等手段,使空袭行动更具有隐蔽性。(三)手段多样

高技术常规空袭作战已经形成了现代航空、航天兵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电子战武器的大会战,形成了陆、海、空、天一体和电子干扰“软杀伤”与各种炸弹、导弹“硬摧毁”的 “软硬打击”相结合的空袭大景观。如科索沃战争,北约部队首先以电子干扰为先导,对预定地域实施强电磁定向干扰,压制、干扰和摧毁对方的电子辐射源;尔后利用各种运载兵器和作战平台发射巡航导弹;再后出动飞机贴近目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反复轰炸;随之派出电子侦察机拍照录像,评估毁损情况,为下一轮空袭提供数据。

(四)打击精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空袭兵器命中目标的精度不高,因而不得不采取大面积轰炸的方式。现代高技术常规空袭,使用激光、红外、电磁制导的炸弹、导弹,平均命中偏差仅几米,打击精度大幅度提高,命中概率高达95%以上。海湾战争中,为炸毁伊拉克的水电站而不毁坏水坝本身,多国部队先用一枚“斯拉姆”导弹在电站水泥墙上炸开一个缺口,再用另一枚导弹从缺口穿过,准确击中电站设备,水坝安然无恙。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5枚制导炸弹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其中3枚炸弹从使馆的主楼楼顶直贯地下室,造成我国3名记者死亡,20余人受伤,馆舍严重损坏。

(五)破坏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技术的应用,许多常规武器也都具备了超常的毁伤威力和威慑作用。1架B—52轰炸机携带集束炸弹的轰炸效应同1千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的致命性指数相当。553千克的燃料空气炸弹在距爆心20米产生的地面超压与一枚50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头产生的超压相当。常规武器的破坏机理也各不相同,如石墨炸弹破坏电力设施;电磁脉冲弹破坏电子系统;贫铀炸弹既有极强的直接杀伤力,又能破坏生态环境。科索沃战争中,北约空袭南联盟投下了25吨贫铀炸弹,其爆炸后放射性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灾难超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高技术常规空袭造成的次生灾害和对城市“生命线”(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公用基础设

施)系统的摧毁,会增大平民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海湾战争中,平民死亡10万余人,军人死亡为3000人,平民与军人死亡之比为33:1。高技术常规空袭也有它不可克服的弱点,譬如,高技术空袭作战需要信息、技术、物资等各方面周密、系统的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干扰空袭行动,降低空袭效果;实战中信息多,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渗入大量假信息,就会被假信息所欺骗,还会拖延信息处理时间,贻误战机;高技术常规武器对工作条件要求极高,辅助配套设施复杂,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其性能的发挥,而实际战场难以提供理想的保障条件;高技术条件下的空袭作战,各类物资消耗巨大,后勤补给困难,难以维持旷日持久的作战。

【师】我们了解了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还远不能防止空袭悲剧的发生。因此,人防设立了一些预警机制,目的就是快速转发警报,通告危害即将来临。下面播放几种防空警报,同学们认真听并思考:

1、防空警报的类型?

2、警报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课件上的示意图,讲明下列知识:

二、防空警报(一)防空警报类型

人们为有效地和敌人空中袭击作斗争,就要设法知道敌人要来空袭的信息,以便在袭击之前作好防护准备。为此,军队要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对空警戒雷达和地面监视哨等技术侦察设备尽早获得敌人要空袭的情报。人防的任务就是要快速转发警报。警报的性质是通告危害即将来临。

国家规定防空警报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种。预先警报:预先告诉人们敌人即将空袭城市,要求做好防空袭的准备。规定音响信号鸣36秒,停24秒,重复三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

空袭警报:表明敌空袭兵器已临近城市,空袭即将或已经开始,警告人们迅速隐蔽。规定音响信号鸣6秒,停6秒,重复15次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

解除警报:表明该阶段空袭已结束,空袭警报解除。规定音响信号连续长鸣一长声,时间为3分钟。

【师】通过自学,对防空警报我们有了初步了解。如果不同类型的警报发出以后,我们都应如何响应呢?同学们阅读材料5分钟。快速抢答

1、对预先警报的响应?

2、对空袭警报的响应?

3、对解除警报的响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课件上的内容,讲明下列知识:

(二)、响应行动。

空袭的范围很大,出现的情况也很复杂,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的放矢的防护。(一)对预先警报的响应

听到预先警报后,应立即拉断电闸,关闭煤气,熄灭炉火,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按定人、定位、定路线的要求,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或指定隐蔽地域。公共场所的人员和车辆,应听从有关部门人员的指挥,迅速到指定地点隐蔽。夜间应严格遵守

灯火管制的规定。(二)对空袭警报的响应

听到空袭警报时,应就近进入人防工程隐蔽。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人防工程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

在室内:可在钢筋混凝土楼房(5层以上)的底层、走廊或底层楼梯下,或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灶间等处藏身。以上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在靠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要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在公共场所:商店、影剧院、车站、码头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分散隐蔽,不要慌张、拥挤、乱跑。可就近进入地下室、地铁车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等处隐蔽,不要在高压线、油库等危险处停留。在空旷地: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路沟边、土堆旁、大树下疏散隐蔽,迅速卧倒。

(三)对解除警报的响应

1、进入安全地带。听到解除警报并不意味着危险不复存在,还会出现房屋倒塌、大火,附近可能沾染放射性物质,可能染毒或染菌。因此,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点并携带好自己的物品,有组织地撤出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地带。

2、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由于空袭打乱了社会和家庭的生产、生活秩序,为此各类人员应遵守战时的有关规定,协助有关部门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使受灾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师】面对空袭,除了对防空警报有积极响应之外,我们还应做好哪些防护呢? 小组合作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讲解: 三 高技术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

(一)伪装

伪装,作为防空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隐真示假手段遮蔽欺骗敌人的侦察监视,达到不被敌人发现的目的。侦察监视的技术途径不外乎利用可见光、电磁波和红外线等物理条件去发现目标。如果我们有效控制和利用这些条件,就可以遮蔽欺骗敌人的侦察。譬如,可根据目标性质和环境特征,运用施放烟幕、人工遮障、迷彩、人工植被、改造地形、改变目标外形和电磁辐射及红外辐射特征、消除目标痕迹等方法,尽量使目标与背景融合,从而降低目标被发现的概率。选用当时当地的草木、土壤、沙石作原料,用与现地颜色相一致或相协调的染料配成涂料进行喷涂或涂抹,可防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照相侦察;采用喷洒散热油漆、涂红外吸收材料和泡末塑料等方法,可减少目标与背景的热辐射差,防敌热成像侦察。修筑假的道路、阵地,摆放假的飞机、车辆,布臵假的导弹、坦克,都可以混淆敌人的侦察,达到伪装自己的目的。

(二)疏散

疏散,是指在战争爆发前后,把城市内的人员、物资、工厂、设施等,有计划地分批疏散、转移、搬迁到安全地区,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减轻城市供应负担,保存战争潜力的目的。疏散通常分为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三种。现代局部战争中疏散防护的重点是临战疏散。

(三)躲避

有利的地形和不良的气象环境,只要利用得好,都能起到较理想的躲避防护作用。譬如林地、沟渠等地形地物和雨天、雾天、黑夜等气象环境,可以躲避敌人的侦察;假山、坚固建筑物等,可以遮蔽弹片和冲击波。当你没有及时进入人防工程时,就可以采用躲避进行防护。躲避防护时应当注意:高技术空袭强调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些目标通常会产生次生灾害,容易造成间接杀伤。因此,躲避时应做到四避:一避高大和架空建筑物;二避核化危险源;三避火源、水源;四避人口密集区。

(四)掩蔽

掩蔽,就是利用人防工厂和地下(地面)坚固设施继续隐蔽。这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因为“人防工程”有专门一章,这里就不作介绍。进入人防工程隐蔽,要服从安排,遵守纪律,在预先指定的工程内隐蔽,不乱挤乱占隐蔽位臵。

(五)消除空袭后果

高技术空袭兵器突防力很强,城市不可避免地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及时消除空袭后果,恢复城市功能,既是人民防空的基本措施之一,又是人民防空的重要任务。平时,人防系统组建有抢修、防化、消防、医疗救护、通信、运输和治安等7种群众防空组织,这些组织是消除空袭后果的骨干力量。但是,消除空袭后果离不开广大居民的参与和支援,这也是公民的义务。因此,我们应积极投入到消除空袭后果的行动中去。

六 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什么(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树)七 板书设计

第二章 高技术常规空袭及其防护

一、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

二、防空警报

1、防空警报类型

2、响应行动

三 高技术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 八 当堂检测

1、高技术常规空袭有哪些特点?

2、防空警报有几种类型?是如何鸣报的?

防护技术论文 篇6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由未知病原和已知病原变异引发的爆发性流行病有增加的趋势,对公众健康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从早期“SARS”的爆发到“H5N1禽流感”肆虐,再到正在蔓延的“H1N1甲型流感”,对人们生命安全、国家财产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国内外对高危生物污染作业人员防护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为了提高个体生物防护装备的安全性,正压防护技术正逐渐用于研制高安全性的生物防护装备[1]。正压防护技术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装备安全性,还能够向穿戴者提供呼吸用的新鲜空气,将热量与水蒸气带走,热舒适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较为典型的正压生物个体防护装备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正压生物防护服[2]及正压防护头罩等。

2 正压个体防护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现状

2.1 正压形成技术与对应个体生物防护装备

正压生物个体防护技术是指在个体防护装备与佩戴者之间形成高于大气压的相对正压区间,从而有效阻止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沾染,阻止微生物液体渗透。正压形成的方式多样,但应用较普遍、形成装备较多的有压缩空气和动力送风2种方式。

2.1.1 压缩空气供气式正压形成技术及装备

这种正压形成技术主要依靠高压头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入压力容器中,通过稳压阀、空气过滤器、油气分离器等装置处理后得到稳定压力的洁净空气,用特制软管将防护装备与之连接,即可在防护装备内形成稳定流量与压力的空气流。一般这种方式会限制受防护者的活动范围,但如果采用较小的压力容器,如小型钢瓶等,可以制成便携式正压防护装备。压缩空气供气式正压防护装备的突出优点是防护等级非常高,压力和流量稳定。但固定压力容器供气限制了装备使用者的活动范围,小型钢瓶则使装备使用时间大大缩短。因此,该方法一般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等拥有生命支持系统的场所使用。

目前,基于压缩空气供气的正压个体生物防护装备包括:头罩、面罩和全身式防护服。如3M公司的H系列头罩长管供气式呼吸防护系统,其带有15 m软管,面部形成微正压,可有效防止生物气溶胶的吸入与沾染。长管式正压生物防护服主要有ILC Dover公司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防护服、Bacou-Dolloz公司的正压生物防护服等。

2.1.2 动力送风供气式正压形成技术及装备

动力送风供气是将小型风机、电池、小型过滤器与控制系统集成为小型动力送风系统,与装备一起形成动力送风正压生物防护装备。动力送风系统不仅向装备提供洁净新鲜空气,而且能保证装备与大气形成一定的正压,确保装备的安全性。随着风机的小型化、电池的高容量化及空气过滤技术的提高,动力送风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多种专利与产品。由于动力送风系统能提供较长的工作时间与较大的工作范围,因此是正压防护装备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国外较大的个体防护装备公司均已开发出动力送风系统及正压头罩、面罩与面具。3M公司的Jupiter电动送风系统与BETM 10丁基橡胶正压头罩、Bullard公司的PA20系列动力送风头罩、Bacou-Dalloz公司的Compact Air面罩代表了此类装备的较高水平。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研制的正压医用安全头罩[3]专为传染病医护人员设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2003年“SARS”防治期间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正压生物防护服方面,以法国DELTA公司的Mururoa系列产品为代表,广泛应用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等高危生物污染环境的个体防护。美国PPS公司的Proflair Pro-Plus正压生物防护服、North公司的RINBA防护服均采用动力送风系统提供正压的方式。

2.2 正压稳定技术

个体防护装备内部压力稳定在一定数值是防护安全性的基本保证。影响正压形成的因素包括装备种类、装备本身气密性、供气压力和流量、材料气密性等。气密性装备,如正压生物防护服,其正压形成较快,保持也更容易。而正压防护头罩、正压送风面罩等非气密式装备的正压形成和稳定相对困难,正压受外界条件干扰也较大。

性能优良的电动送风系统是非压缩气源式正压个体防护装备正压稳定的关键部件。Samuel研制的送风系统带有2个滤毒罐和强力涡流风机以及控制显示电路,代表了目前电动送风系统的较高水平[4]。随着驻极体等高效低阻过滤材料、高容量聚合物电池、高性能风机等技术的成熟,电动送风系统的性能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穿着因素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内的正压影响很大,包括呼吸、行为等产生的影响。Goran等研究表明,送风式正压防护服内部压力会随着呼吸而有波动[5]。蹲姿或坐姿都会对内部压力产生影响,因此对排气阀性能、安放位置和数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目前国外正压生物防护服产品均采用单向限压阀来保持正压,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缺点是压力调节范围小,一旦超出限压阀调节范围,压力的波动将无法控制。研究单向可调限压阀,并配合使用压力反馈系统,将能有效保持防护服内正压值的稳定。

2.3 装备内部微环境

内部微环境即全身正压防护装备与人体皮肤之间的空间,具体分为头部微环境和其他微环境。头罩与面罩类装备只有头部微环境,而正压防护服类装备则包含头部微环境和其他微环境。微环境内较为重要的参数包括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氧浓度、气流形式等。头部微环境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它包括呼吸作用,并对穿戴者的视力、听觉和舒适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微环境的因素包括送排风方式、风量、温度和湿度等。

2.3.1 送排风方式的影响

目前对送风方式的研究集中在呼吸安全性、防止视野起雾、降低噪音及干扰等方面。由于对呼吸安全需要重点防护,因此头罩与面罩采用头顶部送风的方式。大多数正压防护服都采用头部送风的方式,一般在面罩位置形成气幕,防止面罩因温度变化而起雾,然后经过口鼻部位向下通风,将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法国DELTA的正压生物防护服采用集中进气,通过嵌在防护服内部的管道向头部和四肢分别送风的方式,可达到身体不同部位同时通风的效果。排风方式决定防护服内部的气流方向,还影响到内部压力分布。为防止通风的局部短路,导致换热效率低,一般将送风口与排风口设置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2.3.2 风量的影响

送风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穿戴者呼吸需要以及使防护服整体达到安全的正压值。风量直接决定了内部微环境的温湿度及防护服整体热舒适性。一般风量越大散热散湿性能越好,但风量和热舒适性之间的确切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密闭式防护服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听觉钝化[6,7],不仅受材料隔离的影响,风量也是重要形成因素,高风量形成的噪音及吹拂对穿戴者的疲劳性干扰也需慎重考虑。目前国内外对正压防护装备的送风量并无明确要求,研究表明,正压医用头罩的送风量为75~125 L/min时,即可满足较重负荷劳动下的生理需要[8]。

2.3.3 温湿度的影响

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的不同使用人群与环境对温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是温湿度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于动力送风的正压防护服和头罩等,通风载体是外部大气,如果在实验室使用,问题尚不突出;但若在野外环境使用,温湿度波动较大,控制困难。因此人们尝试将半导体制冷或加热技术用于送风的预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9]。长管式正压生物防护装备温湿度控制相对简单,目前很多国外公司开发出了可升温或降温的流量调节阀,控制温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4 人体工效学

正压生物个体防护装备结构较复杂,内部微环境特殊,因此与服用者之间的人机结合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国外对正压防护服人体工效学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决定正压生物防护装备人体工效学的主要因素有结构、材料、内部微环境等,对穿戴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穿戴性、热应激性、生理疲劳、感觉疲劳及噪音干扰等。

由于微环境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人体工效学的影响最大,因此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微环境因素导致的生理感觉疲劳。Hussey研究了高温高湿条件下DELTA Mururoa正压防护服热舒适性,结果表明,穿戴Mururoa正压防护服的人员体表核心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甚至低于佩戴AVAcore冷却系统的对照组[10],说明正压防护装备的热舒适性明显强于其他装备。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工作人员配备C级或以上的生化学防护服时,体温自我调节功能减弱,从而导致身体核心温度升高,心血管过度疲劳[11],且蒸发散热能力降低,往往会导致机体快速失水[12]。David通过向受试者静脉中注射0.9%生理盐水,使机体内水分超饱和,然后穿戴C级防化服后进行骑单车试验发现,受试者的生理与感觉疲劳程度显著下降[13]。Tesch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正压防护服热量与质量传递模型,模拟在不同送风条件下模型体表温度变化及水蒸气传输效率,为正压生物防护服的结构、送排风参数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14]。

未来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的人体工效学研究趋向于集成化,即将所有参数综合分析,采用现代模糊分析理论与人工智能,综合评价装备的生物学影响,给出各种条件下生理参数与热舒适性预测模型,指导正压防护装备的研制与应用[15,16]。

3 存在的问题

3.1 正压生物防护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

虽然正压防化服的出现与应用已历经多年,但以正压生物防护服为代表的正压生物个体防护装备的提出与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正压值范围问题。国外标准对正压防护头罩和防护服内的压力上限值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确定最符合人体工效学的正压范围仍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2)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状态监控。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的压力、温湿度及风量等重要参数关系到服用者的安全与身心健康,有必要进行实时监控[17]。(3)送风量与人体工效学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确定。上文介绍了正压防护装备人体工效学的相关研究,但对送风量这一重要参数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被普遍认可的结论。因此需要系统研究各种送风量条件下人体各种生理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而寻找出最为合适的送风量范围。

3.2 正压生物防护亟待建立与完善的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正压生物防护装备特别是防护服研制与检测的相关标准。国外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应从各类防护面具、防化服、防核服标准中寻找研制与评价的依据[18,19,20]。以法国DELTA公司的正压生物防护服为例,它的生产与检测共采用了7项标准,加上手套、靴子等附件,一套正压生物防护的生产,要参照近10项不同标准,研制难度与管理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另外,仅从防护服研究角度考虑,正压生物防护服的研制参考化学防护服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生物防护服的防护侧重点与化学防护服不同,因此亟需建立正压生物防护服的相关标准,使研究与产品开发更加规范化。

4 展望

仪器仪表雷电防护技术研究 篇7

【关键词】仪器仪表;雷电;接地;屏蔽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051—02

1 雷击对仪器仪表系统的危害形式

雷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据相关资料,大约15%雷会落地造成危害,因此,有效预防雷电入侵是保证仪器仪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雷击对仪器仪表系统的危害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直接雷击危害

直接雷击就是雷电直接击中电力系统中现场仪器仪表设备或者击与中仪器仪表连接的管路,直接雷击能够损坏仪器仪表的传感器模件,同时很容易对变送器的电子线路板造成损坏。而且雷电流会顺着仪器仪表支架流入大地时,会产生很强的感应磁场,经信号传输线路与控制系统的DCS等电子设备发生耦合,破坏电子设备。

1.2 感应雷击危害

感应雷击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电感应。就是当雷云导致地面物体聚积大量电荷,放电时电流很容易入侵现场仪器仪表,对其造成损坏。二是电磁脉冲辐射。就是雷电流在其通道周围的空间形成一个产电磁场,电磁场辐射电磁波时,与控制室的计算机、仪表以及现场仪器仪表进行耦合,使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出现失灵。

1.3 雷电过电压侵入危害

发生雷电直击或者发生雷电感应都很容易让输电线路的导线与金属管道出现过电压,过电压此会顺着各类金属管道、电缆槽以及电缆线路侵入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干扰控制系统,破坏控制能力。

1.4 反击危害

电力系统的防雷装置在接闪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强大的电流经防雷装置的引下线输送到大地,但大地存在一定的电阻,雷电电荷在向大地泄放时,会导致局部地电位上升,如果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接地体距离高电位较近,就会发生相互放电现象,产生反击电流,反击电流很容易击穿电气设备绝缘层,干扰甚至破坏仪器仪表控制系统。

2 仪器仪表系统防雷电防护技术措施

仪器仪表系统防雷电防护技术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等电位连接、接闪、分流、均压、接地以及屏蔽是重要技术措施。但要真正取得仪器仪表系统的防雷效果,必须将这些防雷技术进行综合运用。

2.1 等电位连接防护技术

雷击产生的瞬态电流会提高某点的瞬态电位而形成瞬态电位差,这种瞬态的电位差会造成导致介质的击穿放电或者产生电磁脉冲,而损坏仪器仪表设备或者干扰仪器仪表系统稳定工作。因此要消除雷电瞬态电流路径与金属物体之间的击穿放电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就是将具有相同对地电位的各个可导电部分进行电气连接,保持系统各部分不出现造成损害的电位差。可以将所有现场仪表的所有金属外壳、构架、生产装置的金属设备、设施、仪表控制室内的设备、组件和元件的金属外壳、金属设施连接成一体,同时与仪表控制室的防雷接地系统相连接,接入防雷接地系统,形成完善的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一般有两种形式组合,即S型与M型。

2.2 接闪防护技术

接闪技术就是利用避雷针(网、线带)和建筑物自身的金属来接受直击雷,避免受到电力系统或者建筑物遭到破坏。在接闪装置设计时,除了注重接闪部分功能外,还要以控制室与工艺装置的结构形式等因素,综合考虑防雷方式,提升接闪引雷的效果。譬如对易受雷击部位控制落雷点重点控制,接闪器采用避雷针、避雷带还是避雷网等因素。

2.3 浮地防护技术

“地”的经典定义是“作为电路或系统基准的等电位点或平面,当前工业企业中的仪器仪表系统的接地防护技术主要有两类,即浮地与多点接地。浮地就是将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电路的接地地与大地无导体连接,对仪器仪表系统电路进行浮地,能够预防大地电性能的影响,能够使功率地(强电地)和信号地(弱电地)之间的隔离电阻很大,可以阻止共地阻抗电路性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到仪器仪表系统中。但雷电较强时,浮地很容易使仪器仪表外壳与其内部电子电路之间可能出现很高的电压,为避免绝缘间隙击穿,造成电子线路损坏,可以在浮地与公共地之间跨接一个阻值很大的泄放电阻,用以释放所积累的电荷。

2.4 屏蔽防护技术

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具有大量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以及传递信号的电缆,雷击发生时,其产生的瞬态电磁脉冲很容易对这些元器件进行直接辐射,也很容易在电源或信号线上感应出瞬态过电压波,入侵到电子设备使其失灵或损坏。因此,对仪器仪表雷电防护可以通过屏蔽体阻挡或衰减电磁脉冲的能量传播。仪器仪表系统防雷屏蔽包括控制室屏蔽、现场仪表屏蔽、信号线和电源线屏蔽三个方面。

(1)控制室屏蔽防护技术

控制室内的控制系统是仪表系统的中枢,容易受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因此,仪表控制室必须做成无窗封闭结构,其墙壁中的结构钢筋交点处电气连接,并与金属门框焊接,构成一个带门开口的屏蔽笼,在室内沿墙壁四周再做一圈保护接地环),接地环与屏蔽笼进行有效的电气连接。

(2)现场仪表屏蔽防护技术

现场仪表屏蔽就是将仪表箱(罩)与其它现场的金属设施实现等电位连接,并接人防雷接地系统。

(3)信号线和电源线屏蔽防护技术

信号线和电源线屏蔽防护技术就是为预防雷电电磁脉冲在信号或电源线路上感应出瞬态过电压波,所有的信号线及低压电源线都应采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同时为预防多点接地所产生的低频干扰,一般情况下将电缆穿入金属管内或采用双屏蔽电缆,将金属管或双屏蔽电缆的外屏蔽层采取多点接地,金属管内或双屏蔽电缆的内屏蔽层可以采用一端接地。

2.5 分流

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分流是回路繁琐,在每个仪表回路中都使用SPD不现实,因此,可选择地在重要回路和系统电源回路中装设SPD或避雷器保护仪器仪表系统。

2.6 合理布线

强电、弱电以及信号等哥哥系统对电磁干抗的敏感度有差异,同时各类线缆在运行中很可能彼此产生电磁干扰。因此,为保护仪器仪表仪表系统,应该将电源与信号线缆进行分开敷设,尤其是控制室的各种信号线缆应该具有金属管保护或者封闭式的电缆桥架,控制室遭遇雷击时,外墙墙处有较大的电流密度与较强的电磁场强产生,因此,电源与信号线路在装设时不要靠近不应控制室的外墙,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最佳。

2.7 装设浪涌抑制保护器

电路在遭雷击和在接通、断开电感负载或大型负载时常常会产生很高的操作过电压,这种瞬时过电压(或过电流)称为浪涌电压(或浪涌电流),是一种瞬变干扰。为防止这种瞬间干扰,可以装设浪涌电压抑制器来保护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免受浪涌高压的损害。常用的浪涌吸收器有氧化锌压敏电阻,RCD组合浪涌吸收器、瞬态电压抑制器等。

3 结束语

总之,仪器仪表系统的防雷技术要以企业生产装置现状为基础,优化设计等电位连接,综合考虑控制室、现场仪表、仪表信号和电源线等各个因素,需要电气、建筑、自控等专业协同合作来实现接闪、浮地、屏蔽、分流、合理布线以及装设浪涌抑制保护器等多种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小兵.仪表防雷技术应用探讨[J].硅谷,2008,18

[2]徐义亨.关于仪表控制系统防雷的几个问题[J].世界仪表与自动化,2008,12

[3]SH/T3081-2003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设计规范[S]

上一篇:原油预处理工艺说明下一篇:学生的工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