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一)》公开课教案(共10篇)
(一)》公开课教案
指导老师:曾华伟
执教者:秦泳鑫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观看《确定位置
(一)复习导入》微课,复习几个方位名词和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五一节快到了,淘气和他的小伙伴相约来到了动物园玩。在喷泉广场,同学们仔细观察了动物园的各馆的路线图,并找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一些场馆。请同学们看看有哪些场馆?
2、提问:你能说出动物园里熊猫馆和狮虎山分别在喷泉广场的什么什么位置吗?(1)让学生观察各种动物的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如何确定方向。(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方法。
(3)质疑:他们都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同学们交流一下到底要怎么区分呢?(可以加上角度,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北偏东20°,狮虎山在喷泉广场的北偏东50°,这样就明确了)
(4)总结:看来要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具体的方向比较准确一些。(板书:方向)
3、提问:请同学们找到大象馆和长劲鹿馆,他们分别在喷泉广场的什么位置?如何区分它们的位置呢?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的方向上,但大象馆离喷泉广场更远些,长颈鹿馆更近些。它们离喷泉广场的距离不一样。(2)质疑: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的方向上,那我们要如何区分呢?
(3)利用多媒体显示它们离喷泉广场的距离分别是1000m和500m,请同学们试着描述大象馆和长颈鹿馆的位置。
(4)总结:要想准确的描述物体的位置,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距离。(板书:距离)只有将方向和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4、接下来,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一起用方向和距离来说说其他几个场馆的位置吧。
5、思考:参观完斑马场后,同学们想去猴山,说说它们行走路线。(1)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先回到喷泉广场,再去猴山)(以斑马场为中心,重新确定去猴山的路径)(2)最后全班交流,关注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方法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3)总结:随着中心点的变化,方向也在发生变化,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巩固练习
1、书本上第66页练一练的第1题。
根据要求找到相应的钥匙,并把钥匙的名称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书本上第66页练一练的第2题。
找出数学信息,明确各种舰艇的所在方向和距离。
四、反馈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有时候随着观测点的变化,物体的方向也会随着变化,物体的方向(位置关系)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66页练一练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一)方向
距离
中心点
相对性 教学反思:
(一)》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79、80页。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个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能够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学生能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火灾或交通事故等情况,作为一个优秀的小公民,那么你看到后应该做什么?(报警)报警的最重要的事告诉警察什么?(很准确地报告具体位置)。看来确定位置相当地重要。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确定位置(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出示电脑画面(封面)。
二、新授。
1、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自己的位置。
大家在这个教室都有自己的位置。学校准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就坐在现在你这个位置上,但你们不在这里。那你怎么告诉家长你的具体位置呢?请用你自己的方法在空白纸上表达出来。(时间为1分钟)
2、展示方法。
展示表示方法。(图示法、语言表达法、数字表示法)抽出最简洁直观的一种(第几组第几个)。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种表达方法。
3、列、排的矛盾和训练。
出示几种组、排的不同表达方法。产生了矛盾,解决矛盾:说明应该规定数排和列的顺序。电脑出示组、排:从左边起第1组开始,我们用自然数1表示,依次是2,3„„。从第1排开始,我们也用自然数1来表示,依次是2,3„„。训练组、排:第3组同学站起来,第5排同学举手„„
4、十字交叉定点法。
我要找一个同学。他在2组。请2组同学站起来。能确定吗?(不能)请5排同学站起来。2组5排确定了位置。再训练一组(4组3排)。
5、数对的介绍
选一个学生站起来。用(几组几排)的方法说出这个同学的位置。规定五秒钟表示出来。(太慢)概括出简洁的表达方式。名字:数对!选一个同学,用数对表示。可能出现(3,5)或(5,3)。矛盾:同一个位置怎么会有两个数对表示。解决矛盾:规定前列后排。数对的特点:两个数、逗号隔开、括号。用数对在刚才的空白纸上表示自己的位置。
三、训练。
1、抽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用数对抽生起立。
2、用数对写出好朋友的位置。
3、用抽到的数对换位。每人抽一组数对,再按数对坐下。遇到问题到讲台前来。有两个数对不完整(2,④)(⑤,3)。幽默:对不起,老师忘记写了。提示:看来只有一个数还不能确定位置。
4、用数对表示图上学生的位置。
过渡:现在同学们都能用数对确定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那如果把位置挪到图纸上,你还能用数对确定位置吗?看刚才的图。这样形成这种坐标图。你能用数对表示这些同学的具体位置吗?出示电脑课件:座位图。用数对表是其中几个同学的具体位置。
5、选择一个平面图中的建筑,用数对来说出它的位置。
6、增加难度:说出你现在的位置和你将要去的位置。用方向和数对说出路线。如„„
7、动手:画一画。教师念出一些数对,学生用点在自己的方格纸上表示出来。在按规律连线,形成一个动物图。
8、地球经纬线的介绍。
同学们都能够用今天学习的数对来表示自己或学校建筑的具体位置。其实,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用类似于数对的表示方法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看!介绍„„)
四、小结:今天你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数对确定位置„„)
五、练习
书上79、80页的练习。
2006年11月
《确定位置
(一)》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由“紧急事故需要报警”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好朋友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第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了家长找位置的环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中的确定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其中有的座位用不同的列和排表示出来,制造了这个矛盾后,说明必须要有一个规定来明确表示出列排的顺序。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在发给学生的座号中,教师有意安排了两个不完整的“数对”,为学生设置了障碍,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揭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对必须完整展现两个数。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教师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可不可以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又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小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这样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教者:路东霞2011-10-1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的情景,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方向与位置知识。
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认识了8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师指出: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谁能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
学生在回答完后教师指出:我们用一对数表示位置,这种方法可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数对的表示方法是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
(二)应用“数对”确定位置。
出示课本第80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下图是小青班上的座位表,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在哪里。
1,让学生用“数对”的表示方法,说一说小青的位置。
2,让学生完成课本第80页中的说一说“练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根据所给的“数对”确定现实中的位置。
1,师问生答。(根据“小青班上的座位表”进行抢答练习)
3,游戏。
结合本班学生的座位情况进行如下游戏:教师随便说出一个数对,坐在这个数对所表示的什么位置的同学立即站起来。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中第1,2题。
1.第1题
练习时,先出示本题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后,指名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再让学生说一说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
2.第2题
3.根据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两个小问题在此基础上展示交流
四,小结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小朋友,这里有一个字,大家认识吗?出示生字:家。(指名读)
2、谁能给“家”字组词?有一首很美很美的儿歌,它的名字就叫“家”,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把儿歌的题目写下来,看清笔画。(范写,注音)
二、初读小诗,读准字音
1、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儿歌吧!(播放录音)
2、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大声拼一拼、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1)出示词语,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多种形式读。
(2)去掉拼音再来读。
4、把生字放到儿歌里读。
师:现在生字宝宝又躲到儿歌里和大家捉迷藏了,大家快来读一读,看你还能读准吗?
5、检查朗读儿歌情况。
指名读儿歌,思考儿歌里写了谁的家?他们的家在哪里?
三、品读儿歌第一部分,练习说话
1、谁来说说课文写了谁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
2、师:有一天,五个小宝宝出来玩,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现在谁能把他们送回家?(课件出示)
3、这几位小宝宝在家里生活得快乐吗?让我们分别到他们家里去看看。
(1)出示蓝天白云图。
师:看看白云在蓝天上干什么呢。想一想蓝天还是谁的家。(小鸟、太阳、星星、月亮、闪电、飞机等)
师:现在同学们就把自己当成是一朵白云在蓝天上散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出示树林小鸟图。
师:小鸟在树林中做些什么呢?树林还是谁的家呢?它们生活的快乐吗?
师: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啊,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
(3)出示小河鱼儿图
师:看,小鱼正在水里做什么呢。小河里还生活着哪些小动物呢?
师:原来小河里住着这么多小动物,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4)出示泥土种子图
师: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种子生根、发芽、长叶都要从泥土中吸收营养,种子的生长离不开泥土)
4、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一句话,这一句话比较长,我们连起来把它读一读,注意连贯和停顿。
(1)这句话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成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该是多么幸福啊!小朋友,你们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吗?
(2)自由背诵,指名背。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一类生字。
(2)指导书写“白、云”,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画一画你心中美丽的“家”。
板书设计
蓝天 白云
树林 小鸟
小河 鱼儿
泥土 种子
九连中学
刁宇晋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
2.思想教育:《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击“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的有力的国际文件。3.能力培养:通过讨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①雅尔塔会议。②柏林战役。
教学难点 :四次国际会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提问: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学生回答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把分散的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促使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直至彻底胜利。
二、讲授新课
1、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板书)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学生朗读《开罗宣言》的引文)开罗会议矛头直指日本,加强和协调了盟国在亚、太战场的对日作战。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 领土必须归还,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罗会议后,罗斯福和丘吉尔立即前往伊朗的首都德黑兰,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进行战时的第一次会晤,这就是著名的德黑兰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做出了在西欧开辟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的战略决定。这次会议大大加强了盟国团结合作对德作战。
2、第二战场的开辟(板书)
根据德黑兰会议的决定,1944年6月,以英美为主力的盟军,由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统帅,在法国北部诺曼底进行登陆战。(播放录相资料)诺曼底登陆战役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最终灭亡。
从西欧登陆的同盟军,在法国人民组织的“内地军”的配合下,击败了数十万德军的顽抗,进逼巴黎。巴黎人民武装起义,8月25日巴黎解放。
3、德国法西斯的溃灭(板书)
(1).雅尔塔会议(板书)
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盟军从西面几乎同时攻入德国境内,德国法西斯四面楚歌,败局已定。在此形势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学生阅读课本,明确会议的主要内容)雅尔塔会议协调了三大国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的战略部署,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也为战后的和平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板书)
雅尔塔会议后,美英军队深入德国,苏联红军直逼柏林。4月16日凌晨,柏林战役开始了。苏军猛烈的炮击使德军在半小时内不能回击一发炮弹。接着,苏军步兵在坦克的协同下发起了冲锋,拂晓时突破德军第一道防线。4月27日苏军攻入柏林市区,巷战开始。为了阻止苏军前进,希特勒丧心病狂地下令往地铁的隧道里灌水,淹死了几千名德国妇女、儿童和伤员。战地法庭四处奔忙,就地处死逃兵,但这一切都不济于事。4月29日,德国第九集团军全部被歼,希特勒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就在这时,希特勒获悉墨索里尼的死讯。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唉叹道:“我们完了。”4月30日希特勒绝望地自杀了。就是这一天,在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的顶端,升起了苏军胜利的旗帜。5月8日,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了。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法西斯阵营只剩下日本一个孤岛。
4、日本帝国主义败降(板书)
(1).波茨坦公告(板书)
1945年夏天,美军在太平洋上不断反攻,逼近日本本土。缅甸光复。中国解放区军民早已开始反攻。日本法西斯日暮途穷。在这种形势下,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中旬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宫举行会议。会议讨论了战后欧洲的重大问题和对日作战问题。7月下旬,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介绍公告主要内容)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2).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法西斯仍负隅顽抗。为此,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对日本法西斯最后一击。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朝,给盘踞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歼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武装力量都展开了对日本侵略军的大反攻。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彻底胜利而宣告结束。
5、小结(组织学生讨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首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德、意、日企图用武力推行法西斯主义,是非正义的,历史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法西斯势力可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难以逃脱彻底覆灭的命运。
维护世界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义的事业和力量必胜。
第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保卫和平,制止战争。
结束语:二战已经成为历史,回顾与思考,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要与世界上一切和平、进步、正义的力量联合起来,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人类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的繁荣而奋斗。
授课人:
教学对象分析:
1、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材料和工具的运用已有一定的掌握;
2、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动,爱表现自己,能稚拙地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想法;
3、学生对动画片比较熟悉,对其中的角色有自己的喜好,可用美术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美,理解鱼的构成,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2、教学难点:了解鱼的构成,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3、解决方法:运用谜语导入、图片欣赏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通过对不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掌握并运用绘画的手法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教学目标:
1、(审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2、(技能)指导学生分析鱼的构成,引导学生大胆夸张表现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鱼。
3、(思想)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常规学具。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具准备
二、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猜看好吗?(多媒体显示谜语,教师读出谜语)
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问:你们猜猜它是谁啊?(学生齐说:鱼)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和小鱼交个朋友。(板书:第8课 鱼儿游游)(同时让学生伸出食指一起书写,并朗读)
三、新授
师:小鱼豆豆特别喜欢同学们,今天还把它最好的伙伴们带来和我们同学一起上课。大家开不开心?看看它们在哪呢?现在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认识认识这些新朋友,好不好?生:好
师:同学们在认识朋友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鱼朋友的形状、颜色和身上的花纹,(多媒体显示多张鱼的图片,欣赏完请学生说说喜欢哪条鱼,并说说理由,最好能说出鱼的特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些鱼朋友漂亮吗?生:漂亮
师:老师也觉得漂亮极了。现在我们这些鱼朋友想考考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同学们都非常聪明,这么快就了解我们的新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呀,在海底世界要举行选美大赛。我们的新朋友小鱼们想邀请大家一起去,大家想不想去?
可是小鱼们有一个要求,他们想认识更多的好朋友,所以呢,去参加选美比赛的同学要带一个新的鱼朋友介绍给他们,而且,同学们带去的小鱼也可以参加选美比赛了。大家说好不好?
师:那剩下的时间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和你的好朋友想象成一条快乐的小鱼画出来,注意画的时候要把代表你的那条小鱼画的大一些,这样老师就知道哪一条是你了,明白了吗?生:明白
四、生作业,师指导
五、作业展评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很踊跃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创作了各种形式的鱼,丰富极了,老师看了,真是开心极了,觉得同学们画的都很棒,都很漂亮。每条小鱼都应该得奖。所以呢,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好不好?
师:最后小鱼豆豆想为大家唱首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视频)
六、小结:
今天我们和这些美丽、可爱的鱼儿度过了一节快乐的美术课,为了让这些鱼儿继续快乐的生活,我们更应该保护好我们的海洋,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学反思: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五、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愉快的教学氛围、浅显的语言文字、直观的教学媒体入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学会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
六、教具
1、多媒体
2、瓶子及石子若干
七、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3、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识字。
A、乌
鸦
到
处
办
法
旁
许
放
进
高
找 B、乌 鸦
口渴
到处
办法
旁边
许多
放进
升高
喝水 C、渴
喝
为
办
右
石
鸟
乌
我找
鸦
鸭
二、问题引领,感悟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乌鸦为什么要找谁喝?他是怎么找水喝的?最后它喝着水了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你知道,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2)乌鸦口渴了,你知道它渴到什么程度吗?
(3)你从哪里知道它特别渴?(到处找水喝)请你想象一下,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找的地方多不多呀?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乌鸦确实很渴,就像我们平时口渴了一样,是一种什么感觉?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句
(1)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终于找到水了。此时乌鸦的心情又怎样?让学生扮演小乌鸦,老师采访各位小乌鸦,谈谈此时的心情。
(2)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划出来。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4)老师再次采访小乌鸦们喝不着水时心情又如何?(体会乌鸦着急、无可奈何、难过的心情。)
(5)乌鸦虽然很着急,但是它仍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三)指导朗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乌鸦,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是呀,多着急啊,快来看看小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出示第三段)
(2)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把乌鸦的办法用波浪线画出来。(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乌鸦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这句跟书上的一样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4)演示实验:那一颗一颗是怎样放呢?请你们仔细看,老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点水)和小石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小石子。注意边放边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5)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6)比较句子,用“渐渐” 造句。
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哪一句好,为什么? 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_____热起来了。
____渐渐__________。
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乌鸦很聪明;乌鸦很执著;乌鸦遇到困难能开动脑筋等。)(7)指导朗读第三段。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啊?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4、学习第二段。
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它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
三、方法引领,指导背诵
1、师: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啊!让我们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积极动脑,想办法背会这篇课文。
2、提示方法:
(1)以连环画的形式提示孩子们复述课文。(2)以补全课文内容提示孩子们复述课文。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2、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及时点拨、评议方法的合理性。)同学们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
3、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品质。)
五、作业设置:请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喝不着水----喝着水了----想办法动脑筋
《乌鸦喝水》反思
在学习《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一、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
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
【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 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
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败
④拼搏
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范例展示 [苏轼解读]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2 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例文1]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2]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三、精讲点拨:技巧解读
(一)多角度立意
同一则材料,侧重材料的部分不同(立意的角度不同),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观点。例:邓亚萍。
(二)依论点用素材
首先,取其有用,略其无用(选例)其次,详写重心,略写其他(叙例)最后,引申拓展,紧扣论点(议例)
(注意:一材多用,要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例:苏轼
四、实战演练
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分组完成,1-4组各完成一小题,学生讨论——提问——教师点拨——展示参考答案)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分析:这段新闻内涵丰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
(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2)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 【参考答案】
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
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
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
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
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2.试运用下面的材料,从给定的话题中选其一写一段文字,证明观点。(学生练习——成果展示——教师点评——选择性地展示参考答案)
【材料】《烛之武退秦师》(课本第1册)【话题1】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 ①金子总会发光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却被埋没几十年而不受重用。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叙例)
他就像一块金子,身上的光芒也许曾因被埋没数十年而无法闪耀,但在国家存亡之际,他用金子般的光芒化解了郑国的危机。(议例)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却被埋没几十年而不受重用。直到晚年,在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的极力推荐下,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叙例)
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伯乐无疑就是佚之狐了。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再多才华也难有施展的机会。(议例)
③顾全大局
还记得当郑伯召见烛之武请其解救国家危难之时,当烛之武压着满腹的牢骚借故推辞时,郑伯的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让烛之武毅然出使秦国。(叙例)
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他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国难当头,必须放下个人恩怨,顾全大局。(议例)
④责己恕人,宽容待人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最终成功说服烛之武去见秦君,挽救了国家的命运。(叙例)
身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用言行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懂得责己恕人,宽容待人。(议例)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
当夜缒而出拜见强秦之君时,烛之武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成功地劝退了秦师,为郑国解除了危机。(叙例)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需要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难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议例)
五、课堂总结
(一)多角度立意
(二)依论点用素材
首先,取其有用,略其无用(选例)其次,详写重心,略写其他(叙例)最后,引申拓展,紧扣论点(议例)
六、布置课后作业
从“实战演练”2中选其中两个话题写两段话,要求按照标清“叙例”和“议例”,星期六中午放学交。
七、反思
1、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基本能做到人人动手,认真自学。
2、课堂氛围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提问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不少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
3、各环节时间把握得较好。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两只鸟蛋在什么地方?它们怎么了?)
(二)小组合作认读汉字
直接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认”中的十二个生字让学生认读。(不会的可通过向别人请教或查书来解决)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凉、轻、定”的发音。
.出示“我会读”中的短语让学生认读。
(三)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教师检查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正确。
.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生喜欢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读完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教师分节指导朗读,体会每小节表达的情感。
第一小节:要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感觉读出来,还要把“我”拿着鸟蛋那种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第二小节:要把**的语气读出来(可分角色朗读)。
第三小节:要把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小节时可以质疑。
第四小节中的“仿佛”可换词来理解,“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通过看插图理解“目光、投向”。提问:为什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后提问: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六)练习背诵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认识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创造”的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我们首先来猜个谜语吧!
一撇一捺,本领最大!猜个字!生:人
师:真聪明!世界上人的本领最大,因为人创造了世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人创造的,你们看:出示媒体:动画图
我们吃的、穿的、走的道路、以及交通工具等等,都是人创造的。2.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因为 板书课题: 人有两个宝
3、谁能借上面的拼音来读一读课题。
指导:我们看看“个”上面的拼音有没有声调?那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轻声。师范读,生跟读。谁再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
人有两个宝,不是三个也不是4个,那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强调这两个,把它读重些,谁来试试?齐读
2、齐读课题 人有两个宝(课件呈现)
师:人有两个宝,这个宝是什么意思呢? 生:宝贝。
师:恩,对,那课题说人有两个宝,这两个宝到底指的是什么宝贝呢?从图上你能看出来吗?
出示课件 有的小朋友举着手,有的看着手,还有的小朋友托着下巴在思考 是哪两样宝贝呢,从图上已经看出来了:双手是人的一个宝贝,大脑也是人的一个宝贝。
启发学生说话:双手是人的一个宝,大脑也是人的一个宝。
二、初读课文。
我们很幸运有两个宝,该怎样用好它们呢?书上有一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现在就请大家读读课文。注意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
4、刚才大家读得这么认真,生字宝宝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跳出来考考大家了,你们能接受考验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及由他们组成的词语“人、两个、双手、大脑、做工、用脑、又、才能”。(先拼后读)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及由他们组成的词语。
5、字音都读准了,相信我们再去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在读之前,咱们先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大家注意到没有,课文每行后面都有一个标点符号,像个小蝌蚪的叫逗号,像个小圆圈的是句号。看到句号就是一句话。数数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6、指名分句朗读课文,重点读准下列字音:
“双手”(都是翘舌音)“思考”(“思”平舌音)“创造”(前翘舌,后平舌)
师生共同参与评价。齐读。
三、精读感悟
过渡:课文光会读不行,还得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学习第一句
1、读了第一句,你知道人的两个宝分别是什么呢?
出示带拼音的“双手、大脑”二词。⑷认读:双手、大脑
“双手”就是人的左右手,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双手,再拍拍大脑。(师生齐做动作)
指导朗诵第一句。
2、双手和大脑,这两个都是我们的宝贝!谁能读好第一句呢? 指名读重读;两个、双手、大脑。⑹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齐读第一句)(可边读边做双手摸头的动作)
(板书:双手 大脑)
2、学习第二句
1.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贝呢,双手和大脑各有什么本领呢? 出示第2句话(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1)指名读第二句。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2.老师告诉你做工就是做事情,干活儿。我们的双手会做哪些事呢? 出示教材上的图:说一说“我们的双手会—” 小结: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我们在用双手做事的时候,大脑在干什么?要想着怎么做。3.出示教材上的图
你们看,小朋友在种树,怎么把树种好呢?他会想些什么?(要把树种在有阳光的地方)
看打电脑的小朋友: 拉手风琴: 看书:
做航模:请大家讨论讨论。
2、师: 人们用双手做事时,大脑同时也在想这件事,在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也就是“思考”,板书:思考 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双手和大脑这两个宝的用处可真大呀!谁来把这句话读读?(4)齐读第二句。
我们有了这两个宝心里肯定特别高兴,所以请小朋友们一起高兴地读好第二句。读的时候让人听明白,双手干什么,大脑干什么。学习第三句
1、这两个宝这么好,我们该怎么用好它们呢?(出示最后一句话)谁愿意把最后一句读给大家听?
2、理解“创造”
板书:创造 学生认读。
3、什么是“创造”?
(就是造出以前没有的新东西。)
对。以前没有的,现在被你想出来的,做出来的,造出来的„„这就是 创造。
4、“创造”就是通过劳动做出东西来。列举:我们住的房子是谁创造出来的呀?我们行走的公路是谁创造的呀?
8、师小结:世界上出现的新东西、新事物都是人们的创造。同学们以后做事也要边做边思考,用手又用脑(板书“﹥”)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9指导朗读第三句。指名读 齐读
4.下面我们一起来读全文。出示全文
通过你的朗读,要让大家听明白:人有哪两个宝?它们有什么用?怎样用好这两个宝?请跟老师读。
四、指导写字
我们每个人来用手又用脑,一起来把字写好。
记字形
用熟字来帮助我们记生字:
出示课件 人、个、大:这三个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你发现了吗?(都有一个“人”字)请你来告诉大家。点红三个字中的“人” 怎么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字呢?请你来告诉大家。
1、记忆字形
人:两笔写成,一撇一捺; 个:人字下面加一竖; 手:起笔是撇,稍平; 大:一横中间站个人。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提示捺的写法:起笔要轻,捺要有脚,写到脚时停一停,轻轻提笔写脚尖。
4、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板书: rén yǒu liǎng ge bǎo
1、人 有 两 个 宝 双手 做工
﹥创造
【《确定位置(一)》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确定位置》教案07-26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07-11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10-23
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06-26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案设计07-17
一下数学教案上下(位置)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09-10
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