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说课稿参考(精选8篇)
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林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谈教法、谈学法、谈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林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选读课文。作者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针对本篇文章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为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说学法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五部,分别是:新课导入;走进林海,感受美景;课外延伸;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采用旧知导入新课,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
例如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特点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很重要》是粤教版第一单元“认识自我”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从亲情、友情、事业等方面反复强调“我很重要”,提出要“珍视自己、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我的教学设想是:这篇课文比较简单,语言朴实,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更多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课时为一个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与课文内容,综合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品析、审美、探究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以及排比、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④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合作探究; ③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感悟与呐喊,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责任,树立自信、自强之心,并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至于本文的重难点,《我很重要》这篇文章文字朴实却不失文采,它不仅采用贴切的生字词,多处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还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和积累。另外,本文具备深刻的人生意义。综上所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四点: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2、学习本文的入情入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以及大量的修辞手法;
3、品析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我很重要”包含的深刻含义;
4、探索自身的存在的价值与责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设计我想要实现两个教学新理念:一是将“讲课文”变为“学语言”,二是将“读课文”变为“学阅读”。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表达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更多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因此综合运用讲授法、谈话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快速阅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我还注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好写法,在课后作业中体现出来,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例如在课堂上用PPT播放要探究的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我们常听人说“我很漂亮”,“我很能干”,“我很听话”,“我很聪明”,“我很爱劳动”??却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很重要”。然而,偏偏有人说了,这个人是谁?她就是毕淑敏!
此导语开门见山,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很亲切,可以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之后,教师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微蹙的蹙、寰宇的寰。这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让全班同学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并做好相关笔记:
①填空:本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____________的思想出发,引出了____________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因此,本文的写作思路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题目是“我很重要”,可一开始为什么连续说“我不重要”?
③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环节3,快速阅读,合作探究:
教师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速读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讨论,加深理解和体验,共同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①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各自的表达效果。(反复、排比、比喻、反问、夸张)
②作者认为“我很重要”,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请划出文章写“我很重要”的句子。
③“我”究竟重要在哪里?重要的内核是什么?(提示:重要性就体现在:承担起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④“我很重要”能不能改成“我最重要”,为什么?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环节4,归纳总结:
本文围绕“我很重要”展开联想与思考,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其语言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积累。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活着,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身的价值,因为你并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一株小草,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正确认识自我是高中生能够更好进行人生选择和应对各种挑战的前提之一。我们要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我很重要”!
环节5,课后作业:
1、仿写5个句子,每一句都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例如反复、排比、比喻、反问、夸张。(这个作业可以巩固修辞手法这个知识点,学以致用。)
2、孟子老先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联系自身实际,以“我是否重要”为话题,写一篇500左右的短文。(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 (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设计除了列出全文的脉络“我重要吗?---我很重要---宣布重要”之外,还将本文的重难点之一修辞手法写出来,这样一来,可以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很重要
毕淑敏
提出问题:我重要吗?(恐惧)
分析问题:我很重要。(激动)
解决问题:宣布重要!(兴奋)
修辞手法:反复、排比、比喻、反问、夸张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的作者是郑燮(1693——1765),又叫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能诗善画,以画兰竹出名。
郑燮曾经担任过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当官时因替老百姓办理赈灾救济,得罪了富豪和有权人,他不得已辞官回家,以卖画为生。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
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竹石》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竹石》。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阶段目标中提出:低年段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想象力,让他们反复的读古诗,利用课件的形象性帮助学生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诗人的借竹咏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
2、学法。学生通过看图片感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梅花》)
导人: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
2、学生读诗。
3、师:这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今天刘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教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破 磨 击 尔 南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师:平时你们见过竹子吗?见过的同学给大家说说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呢?(生答)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竹子?(出示课件各种各样竹子的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竹子吗?我们的大画家郑燮也非常喜欢竹子,他还画了很多竹石图呢!(出示课件竹石图,边播放边简介诗意)
(播放音频《竹石》)
3.学生练读1、2句,师指导;
4.学生练读3、4句,师指导.
5.全班齐读。跟着诗人一起读。(播放音频)
6赛诗会。
7、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青松》。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从本章来看,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后面即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册书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圆中的有关计算的基础;从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多元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学科领域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意义,如物理学中电学的一些计算、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都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练习课,旨在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四种解法的类比归纳,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在学习中体会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
2、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进行类比,理解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体验分类讨论、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3)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同时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教学就相当于和学生作战,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水平而选择最好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要先分析学情,再确定教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在七、八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了一些解方程的基本能力。再者,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讨论、探索、交流学习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应更多地应用探讨、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求得新知识,加深和扩展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理解。
2、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性为四个字:精讲多练。讲,就是讲四种解法的优缺点及“降次”的思想;练,就是通过大量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选择适当的方法的重要性及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通过“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求解,体验化归的数学思想。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老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采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出示练习题,节约了课堂时间,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交流,还可以展示学生的练习结果,纠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探究新知:出示四道有代表性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解方程。学生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或者跨小组交流,看看彼此用的是不是同一种方法,若方法不同,比较看谁的方法更简单。老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展示。
3、归纳小结:老师以四名学生的解法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简单易行。对于形如完全平方等于非负数的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采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对于方程的左边能用提公因式或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则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其余的方程,则选择公式法或配方法。通过比较发现,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的思想都是“降次”。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是通过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配方法是通过配方再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因式分解法是通过把方程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等于0的形式而达到降次的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同时可以看出,这几种方法都是将“二次”降为“一次”,然后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了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用七年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给学生强调: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将遇到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的、已经能解决的旧问题而解决,这就是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4、拓展延伸: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归纳,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由此可以拓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降次”,降高次为一次,那么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元”,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以前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都采用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了。为学生以后学习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介绍世界名城》是苏教版第十册练习4中的口语交际,这项训练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扩大阅读,去了解世界,并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与人共享。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扩大阅读,去了解世界,并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与人共享。
(三)、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对于对本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平时也很少给学生创设一个交际的环境,原因是学生无法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虽然每次口语交际课都上了,但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只不过三五两句就说完了,说得不具体,甚至有部分学生只能仿造别人的内容来说。针对这种情况,本次口语交际我帮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世界名城的资料,让每位学生都反复诵读,不断归纳整理,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教学设想
我的课堂设计尽量体现学生活动充分,知识积累丰富,能力有效提高。做到目标简洁、过程简化、内容优化。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世界名城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第二个环节是上课时通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引出口语交际的课题《介绍世界名城》;第三个环节是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世界名城的图片,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对一些世界名城有个初步的了解;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名城。环节的设置既体现逐步深入、不断提升的梯度,又使教学情景、课堂氛围与教材内容协调一致,既有游浏的轻松活跃,又有品味语言,收获知识的满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中,我们了解了“音乐之都”是维也纳的雅号,还知道了这个雅号是根据维也纳的特点来命名的。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世界名城以及它的雅号呢?请同学们说一说。(指名学生说)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教学内容之一,本节课教学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第1-4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点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来培养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教材把列表、转化等方法作为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简单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思路
1、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先利用20页上的填表,复习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一性质,为“转化”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做发了辅垫,然后引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究的冲动。
2、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①学生试做例题4,并讲出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②学生试做例5。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⑴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⑵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⑶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3、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学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三、教学中体现的新理念
教学中如何成功的体现: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0.31.330.8750.009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写下表。
被除数151501500
除数5505
商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4、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2)56280÷280=;
(3)562800÷()=201;(4)562.8÷2.8=()。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1、学习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1)学生审题列式:56.28÷0.67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56.28米÷0.67米=5628厘米÷67厘米=84(条)
解法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再计算。5628÷67=84(条)
答:可以截成84(条)。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0倍?)
把除数0.67转化成整数67,扩大了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56.28也应扩大100倍是5628。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4)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91.2÷3.80.756÷0.18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相比七年级教材,“在阅读教学内容方面由虚入实,由诗意的分享转向生活的地面。”“在阅读教学的要求方面比以前丰富,难度也有所提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这种要求带有专业化的特点。”(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社编辑尤炜语)基于此,八下语文阅读教学把握好“适度”二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过于浅显,使学生所学缺乏广度与深度,也不能过于艰深,使学生知难而退,忘而却步。《社戏》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较长的短篇小说,既贴近于初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又有着丰富的可供挖掘的内涵。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的时候,应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在思想的建立和思维的锻炼方面要有一定的作为。
二、依据教材说目标
通读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第一课的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及本课所强调的关键词有这么几个:民俗、表达方式、品味语言、概括文意。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等学情考虑,我将《社戏》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品味文章语言;2.感受作者情思;3.体会纯美人情。4.了解民俗价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条教学策略:
一是以文章最后一句,看似与前文互相矛盾的议论句为抓手,通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妙处。二是通过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并陈述理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景物描写”、“温暖质朴的纯美人情”等丰富内涵。三是借社戏和传统节日习俗,使学生简单感知“民俗”及其价值。
三、依据目标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 导入。
2. 走近故事,品味语言。
3. 深入课文,品读赏析。
4. 感受情思,品知主旨。
5. 结课。
四、立足课堂说设计
(一)导入
我以下面一段话作为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背一首诗《游山西村》,会背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背。(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背诗。)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也与土地神——“社”有关,这就是《社戏》,唱戏给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们保佑地里的小禾苗健康成长。
既然有人唱戏,那就有人看戏。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讲的就是“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戏时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导语由学生熟悉的唐诗《游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课文题《社戏》,既向学生解释了“社”的含义,又使学生感知了与“社”有关的民间活动古已有之。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走近故事,品味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下面是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件事情分别是“看戏”和“偷豆”。作者的评价是本文的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此时老师置疑:戏真的是“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吗?豆真的是“鲜香美味,回味无穷”吗?文中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到位置,划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 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品味,感知作者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及其好处。最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品味,提高他们准确领会语言意味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富有表现力词语的归纳、品味,感知作者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及其好处。
(三)深入课文,品读赏析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参照以下句式,用与之相近的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浏览课文,思考并讨论后回答。
例句是:自由的乡间生活
下面是学生活动:
1.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①自由的乡间生活,②愉快的看戏之旅,③难忘的偷豆经历,④珍贵的朋友之谊,⑤优美的水乡夜景,⑥淳朴的乡风民情。
2. 接着,请学生分别为以上说法陈述理由。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赏析。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概括表达意思的能力和习惯;启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文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内容中,适时进行各有侧重的知识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归纳。比如在探讨“自由的乡间生活”这一内容时,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自由”给少年鲁迅带来的快乐,方法是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领会自由的乡间生活对幼时的鲁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显得格外珍贵、美好,并使学生领悟到“联想延伸”是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戏之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看戏的情节一波三折;“优美的水乡夜景”,我侧重于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淳朴的乡风民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本文的“纯美的人情”。这些侧重点的实施使得本节课内容丰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四)感受情思,品知主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结合以上6个“美好的记忆”,思考并回答:作者表达这些“美好”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读者呈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吗? 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长通过一个物品、一段经历、一种现象寄托一份情感,表达一份愿望。你觉得鲁迅先生是否也是这样高明的作家呢?
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讨论,组织语言。
2.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鲁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通过对这段经历的回忆,
(1)表达了他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2)表达了他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的向往。
(3)表达了他对故人、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4)表达了他对纯美人情的渴望与追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思,领会文章主旨。
(五)结课
紧承上面的环节,教师以下面这段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
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思可谓厚重而深沉。那么,这么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么而起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社戏。正是因为有了社戏,作者才有了省亲、看戏、偷豆等等经历,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仅仅是社戏,还有春节,还有端午,还有中秋,这些活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情感波澜,一生不能放下!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称它为什么呢?(学生答:民俗)对,这就是民俗,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课!
设计意图:教师在结语中引导学生简单感知“民俗”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对于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产生亲近、认同与热爱之情。
五、回顾反思说感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说课,我是小学英语组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Unit1 This Is My Day(说完了就立刻板书)。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教法学法的选用、教具的准备、教学过程的设定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呈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第一个版块说教材,包含三个要点
首先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单元核心内容是学习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内的学习和生活起居情况的表达,尤其是学会使用频度副词谈论日常生活。本课时是A部分的Let’s Learn 和Let ’s play,是本部分的第一课时,它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面课时的学习做铺垫。
然后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时主要动词短语:eat breakfast,do morning exercises,have English class,play sports,eat dinner。
2、能力目标:能够听懂问句: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并能运用所学动词短语替换句型“I usually...at...中的关键词回答问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其中重点是掌握Let’s learn 中的五个动词短语,并能用这五个短语回答询问作息时间的问题。难点是掌握五个短语和单词exercises,usually 的正确发音。
二.说学请
学生在上册已经对相关内容有部分了解,对时间的表达也比较熟悉,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动词短语如do homework,play football,watch TV,play computer games等。因此,活动设计要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使效率最大化,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完整表达的输出。
三、教法,学法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同时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TPR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得到认识与体验,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结合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中主要采用模仿、小组比赛和及时评价法等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与伙伴合作的意识与策略,提高人际交往,学生也在独立与合作中调控了自身的学习,变得自信自强。在评价学生时,应以鼓励为主,兼顾表扬和指正,如good job ,can you have a try, try again,it doesn’t matter等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书本上五个短语的词卡和图卡,已学动词短语词卡,时间卡数张
五、教学过程
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步骤来设计这节课:step1......step2......step3.....step4.....step5......Step 1 awarming-up
本步骤主要通过2个活动来完成热身准备的。
1、Englishsong 我会在课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Let’s chant部分的歌曲,让学生去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和韵律,把学生带入学习英语的氛围中。
2、word-game---What’s missing 我会将五张已学过的动词短语词卡贴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根据我所读的动词短语立即跟读,接着我会从黑板上随意抽出一张动词短语词卡,问:What’s missing,然后让学生回答,换不同动词短语词卡玩几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如:Good job,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接着游戏继续问表现好的学生,T: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 mornings? 引导此生回答,I do homework。T: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 afternoons? S:I play football。T: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 night? S:I watch TV。T:So is this your day? S:Yes ,this is my day,从而导入本单元主题。
Step 2 presentation
这个步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1、展示已学动词短语词卡watch TV问:When do you watch TV? 出示时间卡引导学生 回答,I usually watch TV at 2:30.出示eat breakfast的图卡问学生,When do you eat breakfast,出示时间卡引导学生回答,I usually eat breakfast at7:00出示eat breakfast的词卡,引导学生跟读eat breakfast。也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其他动词短语。通过图片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更牢固地记忆本课时的生词。(注:边说边板书单词或短语)
2、然后我将播放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模仿其语音、语调,掌握动词短语的正确读音。同时我会特别指导学生exercises,usually的正确发音,突破本课时的难点。
Step 3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活动来进行巩固操练的。
活动
1、游戏,下指令做动作。老师请一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小老师下Let’s play和新课所学的其他动词短语的指令,邀请班上其他同学做相应的动作,其他同学边做动作边说指令。这种游戏有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生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游戏过程当中老师要适当的激励学生,如:can you have a try, try again,it doesn’t matter;游戏结束之后,老师要表扬学生,如:Well done!
活动
2、然后我会请每组的小组长上讲台根据他们所抽出的动词短语图卡和时间卡进行表演并和班上其余同学进行互动问答,如一组长抽到play sports 3:30。那么他首先表演play sports的动作,然后其他学生问:What do youdo? 该生回答: I play sports。然后他出示时间卡提示其他学生问When do youplay sports? 该生回答: I usually play sports at 3:30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本科时的主要句型。
活动
3、心有灵犀游戏大赛: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派出两名学生,一名学生面向教师,另一名背对教师站好,教师向面对教师的学生呈现一动词词卡的图片,如play sports 面对教师的学生用动作表现看到的景物,背对教师的学生猜动词短语,全班学生判断yes/no 在规定时间内猜对多的小组获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Step 4production拓展延伸
学生两人一组配合表演动词短语,一人表演,一人说出这个动作的名称,如:You get up/play sports...老师在教师内走动指导。
Step5 summary and homework
六、板书设计
【林海说课稿参考】推荐阅读:
《赤壁赋》说课稿参考06-19
林海的范文11-17
读林海有感450字09-17
林海雪原读书笔记11-09
《林海》教学片段设计-教学教案06-20
林海的优秀教学设计11-28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林海》06-22
林海雪原小学作文600字09-18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书笔记06-21
《林海雪原》读后感900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