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有讲究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提问有讲究(推荐10篇)

课堂提问有讲究 篇1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有一个善不善于问的问题,《学记》中说得好:“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提问是很有讲究的: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敲小锤,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提问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将丧失答问的信心。此外,“敲钟”要从容地“敲”,它的声音才能悠扬悦耳;提问要慢慢诱导,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围绕重点,不枝不蔓地提问;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难点,问到关键处;提问贵在启发,切中学生“愤”、“悱”之机,不落俗套。

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为追求教学的科学、高效、最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讲究提问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1.在关键内容处理提问

所谓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这些关键内容。往往是阅读材料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散文中的“题眼”,或诗歌中的“诗眼”等。如果教师能平中见奇、慧眼识珠,就能引导学生排除疑难,学有所得。如《祝福》中对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衷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quot;。这段肖像描写用的全是习以为常普普通通的语句,却活画出祥林嫂临死前的悲惨形象。教师可先整体发问,读了这段肖像描写,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紧接着再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和把握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有的说:”全白“的头发写出未老先衰;木刻的神色写出她精神上的麻木;”间或一轮“写出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有几位学生进一步发言道:”问或一轮“的眼睛描写,不仅写出她思绪聚在灵魂的有无上,而且点出了封建礼教既不让她安生,也不让她安定的死。这时,预期目的已经达到,教师再适时深入引发;此时能使祥林嫂直立行走的,已经不是她的双腿,而是那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也正因她全身重量都压在竹竿上,所以”下端开了裂“。

2.在内容矛盾处提问

不少课文的内容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如《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教师如能抓住它来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一句话中并列使用,其用意是什么?则必然引起学生的争论、深思和解答。孔乙己是被社会遗忘的人,他的死是无人过问的,因此,作者就用这句话来做悲剧的结局。并列使用的用意在于表明根据孔乙己的遭遇,无疑可以断定他是死了,但他的死活无人过问,因此又只能假设表示不肯定。这不正是鲁迅用语精炼、恰当之处吗?

3.在伏笔置疑处提问

爱棋的人都知道”闲棋“一说,它往往在十数着之后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甚至是缺此一着就不行了。《促织》一文写成名再获促织一节,情节离奇,令人惊疑。先是”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及后写小虫与村中少年的蟋蟀斗,与鸡斗,与宫中所有良种蟋蟀斗,竟能神乎其肌?僬桨偈ぁU庑┟栊炊嘉?擅?亩?踊昊?僦?柘路?剩?恼轮皇窃谧詈蟛沤淮?耸隆U庵址?手靡伞⒙裆栊?睿?掌?忝魇帐?男捶ù蟠蠹忧苛俗髌返囊帐跣Ч?U庵中捶ā断盍础分幸灿性擞茫?陶呷缒茉谡庑┑胤教嵛剩?蚰苁寡??诟形蚰谌萆羁痰耐?币哺械绞址ǖ母呙睢?p>4.在课文细节处提问

小说等叙述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色彩纷呈,别开生面。《祝福》中祥林嫂逢人就诉说儿子死于狼口的细节,我们就可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鲁迅为什么不聪榱稚┑笔笔?ザ?拥耐纯蕹∶妫竣诼逞肝?裁床谎崞浞车兀?蛔植徊畹牧酱涡聪榱稚┑乃咚担垦??匀灰槁鄯诅。?淌υ俑爬ǎ和纯薜某∶媸侨巳丝吹眉?模?闯隼淳推接梗?话慊?耍??咚档南附诰蜕羁痰枚唷S捎谙榱稚┧咚刀?铀烙诶强诘牟恍也恢?卸嗌俅瘟耍??运咚档脑?八?车美檬欤?看嗡咚挡乓蛔植徊睿?灾戮?穸急涞没?瘟恕>」鼙鹑死涞?捅杀∷???谰煞耆司退怠U庋?矗?飧鲆簧?济挥写禾斓呐?说哪谛耐纯嗟某潭染捅鹊笔笔?ザ?邮???抟?苛野俦叮?嗖野俦丁U庋?南附诿栊矗?媸嵌辣脔杈叮?淌η胁豢捎胫?е?槐郏?p>5.在文句的蕴含处提问

许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含义丰富,常常寄寓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有些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旨;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去不难理解,但联系全文却有”一石二鸟“甚至”一石三鸟“的作用。

鲁迅《药》最后坟地的描写含义深刻,教学中如能拎出来提问,则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夏瑜坟顶上花环的描写,意在表明革命者并没被斩尽杀绝,夏瑜的血鼓舞人们继续斗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以此”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投入推翻旧世界的斗争。不难看出,关于花环的几句描写是寄寓了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的。

孙犁《荷花淀》中的人物对话,字面上一目了然,细品却意味深长。如女人们探夫未遇在返回的船上你一言我一语,一位说:”不行了,脱了僵了。“如对此提问加以体会分析,则是暗含自傲的戏言,用僵绳来比喻丈夫超出了自己家庭圈子之外,而表现出惊讶和不满情绪。

6.在事物联系处提问

一篇名作中,一个文段、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关键词语、往往寄寓了的作者的匠心。教师指导阅读,务必要从其内在联系处设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朱自清《荷塘月色》,按文题要求和文章的基本内容应是想起荷塘、夜的荷塘、荷塘归来。可我们却可以扣住”心里颇不宁静“来提问,向学生提示全文的感情基调,从而揭示出文章后面的心情变化的本源,使学生领会文章脉络。这样就将课首第一句话与全文的中心借景抒情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分析,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

7.在最佳的时机提问

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群英会蒋干中计》写周瑜接待老同学兼说客蒋干,先发制人,阻且蒋干说降活动时,颇具匠心地描写了周瑜的三次”笑“和三次”大笑“以及蒋干由”昂然“到”愕然“和”惊愕“再到”面如土色“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读到这一故事流程时发问:你能分析出周瑜和蒋干每次神态变化的原因和这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吗?这一问真是抓住了最佳时机。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给予概括:周瑜之笑,一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二是笑蒋干欲盖弥彰,三是稳住蒋干,以便让他上钩,四是让蒋干感到周瑜毫无戒心,五是以自己取得成就的自豪感来压制蒋干的劝降,六是显示自己的地位以绝蒋干念头。这些”笑“的描写充分反映周瑜巧施反间计胸有成竹、豪放自信的性格。而蒋干则是由起初的盲目自信到被周瑜点破时的尴尬,再到胸无点墨和城府的怯懦和胆小,表明他是一个不堪重任的蠢物。

8.在可比较处提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比较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特征,防心片面性和绝对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取舍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创造精神。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如教师在分析课文时着意点明:这篇文章的抑扬相交之点就在最后一段文字里。”不如不记的好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抑“,作者想把最大的愤怒强压下来,隐忍起来;”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扬“,表明作者感情的激流无法遏止,于是让情潮奔泻而出,从而点出”忘却“正是为了轻装战斗,战斗才是更有意义的”记念“。在教学中选准这个抑扬比较的焦点,在讲述时既可出感情,又易于见效果。

9.在激起悬念处提问

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激起悬念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教学的上佳心理状态,如果能将它同”猜读法“结合,不仅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项链》女主人公和丈夫用了整整十年才还清买项链的债务,这之后的某个星期天,她去了公园。会发生什词履兀咳醚??炔虏庵种挚赡埽?缓罂葱∷到嵛驳贸鼋崧郏核?忮肆舜忧暗呐?颜淠荩?弥?约汉驼煞蛐列量嗫喾牌?艘磺猩?罾秩ふ踉?耸?辏?谷恢皇俏?艘淮?壑滴灏俣喾郎的假项链???俗约旱男槿伲?约旱淖硇纳莼?冻隽硕嗝窗汗蟮拇?郏≌庋?涂梢允寡??寤岬浇嵛采羁痰姆泶桃庖濉?p>10.在知识点或考点处提问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环是知识的迁移。这种迁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运用好课文这种例子本身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体现知识点、蕴含考点的地方,教师一定要有这种特殊的耙得舾小H缏逞浮兑?分惺褂昧耍保犯龈刑竞牛?叶际怯糜谌宋锒曰埃?渲校保蹈鲇迷诠糇邮挚荡笫宓亩曰吧稀T诘谌?糠种诓杩鸵槁巯蔫け簧笔保?荡笫逡还菜盗税烁?包好”来为他的人血馒头作宣传。鲁迅独具匠心地在六个“包好”后面用了感叹号。这六个感叹号表明一个以杀人为职业的刽子手用革命者的鲜血换取洋钱,不是偷偷摸摸干的,而是大喊大叫、明火执仗地在公众场合招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啊!这六个感叹号对万恶的旧社会进行了极其深刻的揭露。教者如在此处搓揉一下并且着重点拨,则“标点符号会说话”的知识将永久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

11.在课文失误处提问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名人伟人的错误更易于增长大众的学问。教者在这些地方切不可忽略不计或为尊者讳,最好是在名人伟人文章的失误处宣传科学和民主精神。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其布局谋篇的失误很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课文开头说“我主张将我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可见其后面的一二三四就应该讲理由。接下来第一部分讲改造就进步,改造就有成效;第二部分讲我们还有很大缺点,不改造不行;第三部分讲主观主义态度不好,马列主义态度好,非用什么取代什么不可。到这里为止,文章都是在讲理由,且讲得自然顺畅。可是第四部分却说:“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拉着就讲如何改造问题,完全不是讲理由了。教者如抓住这一瑕疵点拨一下,问它一问,自然会得出删掉那个“四”字,并空出两行,用空行分段法使后面的“如何改造”与前面的.“改造的理由”并列的结论。与此同时,教者还可告诉学生:瑕不掩瑜,小小失误使我们有了再也不重复此类失误的伟大范例。

以上11例,说明的都是在什么地方提问,下面说说提问的设计。限于篇幅,仅举三例。

1.分解整合

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问,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比较容易把问题讲清楚。例如高尔基《海燕》是散文诗,要讲意境。什么是意境,对初中生来讲,是一个不易讲清楚的问题,教者就可从“表象”入手,把问题分解成。①朗读课文,读出课文描写景物的画面;②再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褒贬语气;③三读课文,读出课文的排比语气;④四读课文,读出课文高潮时的气势。把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海面海浪、乌云雷电、暴雨狂风、海燕海鸥和企鹅等,全都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时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意境”上来了。原来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境高度融合后并经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境界。这样,什么是“意境”这个问题就讲清楚了。

2.阶梯设疑

就是说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教者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如果按照一般纪念性文章写法,即介绍被纪念者的生平事迹,与作者的交往,然后抒写作者的怀念和赞颂等,那么文章应选择哪些材料,删除哪些内容?②作者在悲痛的哀悼、忆想中,又愤怒地揭露反动派的野蛮凶残、流言家的阴险恶毒,这对加深文章的深度有什么作用?③作者高度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热情讴歌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但同时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他沉痛地总结了惨案的经验教训,不同意徒手请愿,这样写好不好?与一般悼念文章相比,有哪些更深刻的地方?④文章把从容的死难烈士、凶残的反动派、下劣的流言家进行比照尚且不够,还写了其他各种人“中国人”“庸人”“苛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等,表现鲁迅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认识有哪些独到的地方?对群众的落后、冷漠、苛且偷生等弱点的揭露有无必要?是否看得过重了?这组有梯级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记念刘和珍君》内容繁多,感情复杂,再加上语言冷峭含蓄,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阶梯设疑,由浅入深,学生可以比较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了解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多么深刻。

3.正反问结合

这种问法倡导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为有人向我问难,我什么也不答,只是尽量指出问题的正反面,让他们多动脑筋,自己做结论。有时也可先不用“叩其两端”,而是先指出问题的一方面,看他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可以正问: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写得生动形象,做到以情感人呢?也可以只“叩其反端”,即注重反问:“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做到以情感人,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quot;

为了让学生理解古汉语宾语前置现象,我们可抓住《硕鼠》中”莫我肯顾“这个句子向学生问难:通过这个句子的分析,请归纳出宾语前置句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经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庵志渥颖鼐叩娜?鎏跫?牵孩倬渲斜匦胗?不、未、莫、毋”等否定词;②宾语必须是代词;③否定词必须直接放在代词宾语前面。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牢固掌握,教师可出示“无食我黍”的例句,有的学生认为这句不是宾语前置,教师相机问难:“无食我黍”不是宾语前置句,有何理由,请具体说明。学生经讨论交流,一致认识到“无食我?quot;只是一个否定句,因其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这样,一正一反两次问难,学生便扎实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课堂提问有讲究 篇2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目标性

课堂提问, 并不是任意或随意提问。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解题技巧, 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备课时,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 要研究提问的目的, 使其每一次提问都有意义,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可设计目的明确的提问, 不论哪一类型的提问, 要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有了明确的目的, 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脱离这一点, 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 问多无趣”,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目的和意图, 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搞形式化, 面子工程。提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 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定义, 是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甚至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 所提问题一定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 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智力水平, 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 低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 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一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因此, 启发性要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同时, 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 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另外, 提问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问题要提得确切, 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 提得含糊, 学生摸不清意图, 不好回答。有的问题, 答案范围过大, 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 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 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 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 语言要精练、清楚、确切。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适时性

课堂提问要能善于把握适当时机, 能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 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欲望, 积极思维, 主动思维。一个问题出来后,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 要有知识铺垫作基础, 否则问早了, 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 欲速则不达。问迟了, 提问的结果都明白了, 使提问失去了意义。课堂提问还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学生情绪饱满, 充满求知渴望, 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此时一石能激千层浪, 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因此, 掌握好恰当时机, 在问题提出后, 能够使学生“跳一跳, 摘下那个桃”, 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模拟的答案。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在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总结经验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去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最佳提问方式, 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适应新课改精神,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友敏.数学通讯, 1997 (5) .

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3

一、“问”要有激趣之味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提问的趣味性,让学生带着趣味去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去体验、品尝趣味,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借助课件,播放动物赛车的情境:在动物运动会上,小猫、小兔和小猴赛车,它们在同一起点出发。小猫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兔子的车轮是椭圆形的,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结果猴子驾驶的车最平稳,并最快到达终点。至此引出问题:“猴子获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圆的基本特征。

二、“问”要有启思之效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实现启发学生思维之功效。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出示下面一道题:认真观察,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一小格正方形为l平方厘米)(图略)学生读完题目后,教师问:“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通过数方格得出的。”教师又问:“除了用数方格方法得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外,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请仔细观察这两个长方形长、宽与面积的关系。”教师这一问方向明确,问题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理、验证,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问”要有适时之度

什么时候问,在什么地方问,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前后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很多学生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错误地认为要判断某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要看个位数是不是3。于是我设计了一些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使他们从中发现: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只看个位上的数不行。此时,我出示三组数:12和21、24和42、45和54,请学生判断它们能不能被3整除,并把握时机提问:“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联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经过这样的提问后,思路顿时豁然开朗,很快找出了关键所在:被3整除的数与组成这个数的各个数字的位置无关,而与组成这个数的各个数字之和有关,只要各位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四、“问”要有创新之意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备创新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出创造新的问题,就意味着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不久前笔者听了一节“列方程解文字题”的数学课,在课堂上,执教老师提出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执教老师在复习引入后,让学生独立解方程:8x-3x=105,2x+13=33,3x-4€?=48,5x-x=18。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目呢?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新性。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看”“忘”“补”都被教师点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这位教师的一句“你写‘解’了吗”,则使学生主动地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学习认真;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既完善了解题格式,又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这样,他们以后就不会再犯此类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请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对答案,看你做对没有?”和“你做对了吗”相比,其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你做对了吗?”教师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你怎么知道做得对不对呢?于是,小组合作学习自然而然地开展了。看到课堂上这喜人的一幕,难道我们不认为这样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很有创新性吗?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使数学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洗衣有讲究 篇4

正确使用洗衣机

五怕:怕一次洗衣超定量;怕用水过多或过少;怕水温过高;怕通电空转;怕沾汽油的衣物在洗衣机中脱水,

五要:要把脏衣先浸泡,这样可漂去许多粉尘性污垢,洗时既节省洗衣粉,又省电省水;要采用低泡洗衣粉,以便漂清;要将浅色与深色衣物分开,按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这样可避免杂色衣物染花浅色衣物;要根据脏污程度选择不同的洗涤程序或洗涤时间,分别洗净,便于节电;每次洗后,要将水排净,用干布里外擦干,并开盖放置一段时间,防止机内水分滞留使金属零件生锈。

质地不同 洗法有异

棉织品:机洗,可参照洗衣机说明书指明的.要领操作。手洗,脏衣物先用温水浸泡半小时,涂上肥皂;或浸泡在洗衣粉溶液中。薄的织物用手轻轻搓洗,厚的织物要用软毛刷轻轻刷洗,

资料

搓洗后放置半小时再过清水。

毛织品:贵重的毛织品条件允许最好干洗,浸洗会使衣物走样、泛色。

一般的羊毛织品可用丝毛洗涤剂洗涤。洗涤前,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切不可用热水,以防缩水或弹性下降。将羊毛衫放入丝毛洗涤液中,10分钟后用手挤压,使脏水溢出,对领口、袖口等易脏部位,多捏、多挤几次,清水过净后,手挤,不可拧,然后拉平晾晒。洗衣时将下摆和袖口往里卷一些,可以防止毛衣松散。

化纤织品:洗绵纶和涤纶水温不可超过50℃;腈纶不超过40℃;维纶、氯纶、丙纶织品宜用冷水。衣服清洗后,不要用手拧干,挂起来滴干就行。

羽绒服:先将衣服浸湿,除去浮尘。然后在皂液中浸泡一会儿,再用软刷轻轻洗刷。刷后,上下拎涮几下,用干浴巾包好,轻轻挤出水分,不可用力揉搓,以防鸭绒推垄。羽绒服还忌碱性物,忌用洗衣机搅洗。

《吃饭有讲究》教学反思 篇5

宁龙希望小学

杨成权

执教的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中的主题二《吃饭有讲究》,“吃”的内涵十分丰富,一提到“吃”很多孩子就提起了兴趣,但对怎样吃是合理的孩子们就不知道了。通过课前观察、访谈,了解到学生在家、在校用餐的一些情况,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不讲卫生、不注重礼仪、营养不均、偏食挑食、浪费粮食等问题,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兴趣入手,针对“如何吃得好”这一主题,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经过几轮的精心备课、上课,下面我将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实施过程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1、通过课前交流我发现了许多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关于饮食习惯的许多问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大人们一早就得忙着去干活、上班,许多家长常常顾不上孩子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和礼仪的教育,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社会现象。针对以上现象,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就餐礼仪和饮食健康常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饭前的洗手六步骤的教学。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三餐定时;不挑食,不偏食。通过活动演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活动中针对一些学生挑食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不挑食的好处。最后谈收获,很多同学都对就餐习惯的养成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2、道德源于生活,远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是悬空的,缺少根基的。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两者建立起真实而有意义的联系。全课在我创设的宽松、愉悦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同学们观察图片联系生活自我评议、同学交流等等,学生参与度很高,兴趣浓厚,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潜力无不凸显出来。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平日有的孩子挑食、偏食,就餐礼仪有待长期培养,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因此我感觉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评价,除了学生自己评价、教师评价外,如果加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所取得的效果就会更好些。因为在这一活动中要让学生养成好好吃的习惯就需要家长在家的帮忙,否则学生就会认为回到家就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了,于是就里外各一套,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我想可以加上课后调查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孩子的饮食了。

立春有哪些讲究吗 篇6

民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故有于是日占卜丰歉之习俗。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河南一带民谣云:“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的说法。山东一带,俗以为立春日阴天,则虫伤禾豆。莱阳地区立春日还忌讳挑水和掏灰。说是挑了水,一年当中精神不振,光打磕睡。掏了灰,一年的好运就被掏跑了。龙泉县旧时立春日,家家要置春酒为欢,此时,小儿不得相垢淬。

立春有哪些讲究吗

1、立春之日不看病

倘若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

2、立春之日不理发

理发则不吉利。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为什么非要选在这一天去理发呢?

3、立春之日不能躺着

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都说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建议大家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吉利。

4、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

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迁

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搬家不要选择在四立八节之上,因为这是气节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动荡。

立春如何躲春

1、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而春天则是万物复苏萌芽的时节。八字命理学讲求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代表的的人事物象由初生到繁盛再至衰灭的过程。

2、在立春这一天,每一种生肖自身的气场都不同。因此,犯太岁的生肖要尽量避免在这天与其它生肖相冲、相刑、相害。 以下为大家详细列出12生肖立春需避开与其他生肖相冲的列表:

1、生肖鼠:避免冲马、羊、兔、鸡 2、生肖牛:避免冲马、羊、龙、狗

3、生肖虎:避免冲猴、蛇

4、生肖兔:避免冲鼠、鸡、牛、龙

5、生肖龙:避免冲兔、狗、牛、龙

6、生肖蛇:避免冲猴、猪、虎

7、生肖马:避免冲鼠、牛、兔、马

8、生肖羊:避免冲鼠、牛、狗

9、生肖猴:避免冲虎、蛇、猪

10、生肖鸡:避免冲鼠、兔、鸡、狗

11、生肖狗:避免冲牛、龙、羊、鸡

语文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 篇7

一、抓住要点,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我常采取“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方式。所提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利用该文独特的教育内涵以及鲜明的语言写作特点提出了一个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在文章中作者写到马克思的去世时,并没有用到人体机能死亡时所出现的症状,例如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等,而是说这个人停止了思想。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都感到很有兴趣,都想知道作者这样表述的目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便向他们提示作者在语言中所表述的情感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来说,他不同于一般人的离世,要想更加突出他的形象,用“停止思想”更为准确。

再如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描绘了一幅仙人盛会的画面,可为什么不把自己融入美景呢?”一个学生答道:“诗人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学生若有所思,我趁机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就是所谓‘残缺美’吧。”学生很兴奋:“对!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学生也说:“我感觉诗人李白也很欣赏这幅画,他担心自己入画会惊动了神仙,破坏美丽。”“是。就如冬天的早晨,你推门一看,发现满地是洁白无瑕的白雪,你不忍心用双脚去破坏它,是吗?”学生豁然开朗,兴趣盎然。

二、巧选角度,激发疑问

学习语文,大胆质疑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问题要避免一般化和观念化,还要注意问题不要落入模式,不要总是在文章的一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上提问,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其能力的问题,形式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我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问学生:假如你是出使楚国的晏子,面临楚王在厅堂上的侮辱,你的感觉如何?你将如何加以反驳?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维护祖国尊严,不甘受辱的出色使者。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晏子的印象。我在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内容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复杂,有现代气息,但缺少典雅、淡秀。作者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能不能从园林的四季来变化来写?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

三、掌握技巧,巧妙提问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材更具有人文性、科学性,更具有人本主义理念,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林嗣环的《口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文章以准确、生动的笔触描述各种声音,再现了口技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和高超技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谈文章是如何来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做出答案:作者以道具的简单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听众反应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动景来衬托夜晚的安静环境。再如讲柏杨先生的杂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采用歪理成串,歪理歪推的写法,使文章充满了谐谑之趣的。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举例回答:“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把占人之书为己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就更歪了。教师巧妙的提问,既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个讲究” 篇8

一、讲究问题切入的角度,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确定问题切入的角度,其实就是精心选择“问点”。面对同一个教材内容,可以提问的方面很多,但又绝不能随意乱问。如果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只能徒增热闹,并无实际价值;如果问得太迂曲,太深奥,或者太笼统,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问点”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原则:

1、要着眼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在教学中抓住重难点切入,就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为了突破难点,我们可以确立“问点”:作者真的“恍然大悟”了吗?鲁迅的鼻子是真的被墙壁碰扁的吗?通过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人民失去自由;而“碰壁”则是指鲁迅先生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2、要立足于问点的思维价值。问点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是否选择上,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高,还会磨灭学生的思考兴趣。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常常能独具慧眼,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极具思维价值的好“问点”。例如,有一位老师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围绕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中心问道:从爷爷的处境看,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即使爷爷收到了,能否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角度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

二、讲究问题提出的方法,加强提问的艺术性

在找到良好的切入角度,选择了合适的“问点”以后,提问的方法就成为需要讲究的问题了。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最根本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上,我们一定要舍得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提问时能做到问法新颖,富有情趣,才能使学生喜闻乐答,思维畅达。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三个辩证关系:

1、提问要处理好“直”与“曲”的关系。“直”就是直接发问,由于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把握,效率较高。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用多了难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顾名思义即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好处是含蓄生动,饶有情趣,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合理交替使用这两种问法,使其各得其所,那么就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提问要处理好“顺”与“逆”的关系。“顺”就是教师严格按照课文的时空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发问,然后学生自然的“披文入境”,顺藤摸瓜。这样做,虽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较有好处,但多次、大量的使用顺向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暂时性抑制。而逆向提问则要求学生利用事物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其妙处在于能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灵活性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讲究问题提出的时机,增强提问的适切性

在课堂提问中,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呢?

1、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比如说,当学生的思维受到生活经验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很深而一时难以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而跃跃欲试时……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门提亲有什么讲究 篇9

2、男方要事先准备一些礼物,北方一般是烟酒糖茶四色礼,有的地方可能将烟换成衣料。如果是异地相亲可以带些当体的特产。

3、相亲当天可能要敲定结婚的日期,这是一些地方相亲的主要目的,只有双方长辈征求婚姻双方的意见后决定。

另外,还可能决定女方出席婚礼的具体人数、对婚庆仪式的具体要求等,可根据当地风俗议定。

4、男方送给女方彩礼,数目根据当地风俗及个人承受能力而定。

需要提醒的是,男方最好在正午前到达女方家,这是对女方的尊重,且在商谈、酒席进行过程中不可忽视女方舅舅的存在,北方习俗——娘亲舅大。

上门提亲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没有提亲前需要男方去女方家里面询问是否可以来提亲,这个时候需要拜访女方的父母适当的送一些礼物过去。因为从提亲到结婚这期间的跨度一般来说是半年或者是一年,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第二,当拜访了女方父母得到可以提亲的同意之后,那么就需要商量着提亲的日期是什么时候。一般来说,提亲的日期都要选择黄道吉日,或者是对男女双方都有利的日子。生肖八字不会相冲,寓意着一个好的开始。当然要选择风和日丽的日子就更好了。有一些地方是正月和七月,是不能够提亲的,由此可见,在日期上有一些讲究。

第三,提亲的时候时间千万不要下午,因为超过了中午12点在很多地方看来是不礼貌的。当然,如果你们是异地,那么可以八九点就可以出发到女方家里面,或者提前一天来都可以。现在夫妻双方现在男方家里面提亲,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会拖家带人,已经简化成只需要男方父母或者是老一辈的人一起同行即可,在人数上最好是双数。

第四,千万不要买雪梨香蕉,苹果是保险的一种水果。或者是带一些甜的瓜果糕点也行,最好的选择是在烟酒茶叶。买这些伴手礼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省钱而随便去买一些没有档次或者是随便买的一些随处可见的便宜糖果,会降低档次,也会对女方家人不尊重降低提亲的成功率。

第五,再提亲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涉及到一些彩礼,或者是对于结婚日期以及嫁妆和礼金等等方面的一些讨论这个时候,新人要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要尊重双方的父母,他们进行交谈的时候尽量不要插嘴。即便是遇到一些不如自己意愿的时候也要耐心,适当的时候可以讲道理。一般提亲的时候情绪都比较好,不会随便的出现争吵。

提亲需准备什么

首先,礼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赢取心爱的女人,需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选择岳父岳母喜欢的礼品。找个不错的礼物,这也是衡量一个女婿是否有诚意的标准。

可以通过女朋友的口中得知岳父岳母喜欢什么,选择合胃口的礼物在一定程度上给你加分不少。此外,类似于烟酒糖果或者其他的补品等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比较适用。像有一些地区他是需要带糕点,或者是红枣莲子以及鸡鸭等。

男方选择礼品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选择烟酒茶等品牌要上档次,表示对女方家里面的尊重,如果女方家里面有爷爷奶奶一起住的话,还需要带一些水果,饮品之类的,有小孩的话也要适当地包一个红包,或者送一些儿童玩具等都是一个加分项目,这些礼物都需要双数不能买单数。

其次,提亲要准备多少礼金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礼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彩礼,大小根据男方经济实力来决定,如果女方已经真心实意的爱上了你,再加上岳父岳母比较开明的话,其实大小影响并不是很大。一般来说,这个彩金都会在结婚之前还给男方,或者女方选择一些等价的物品,或者通过包红包的形式返还给新娘。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提问艺术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新课标的教法强调教师不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鼓励学生求异求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指引和善于提问。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个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自己的一边,更要注意学生那边。

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可见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解决重点问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讲究提问的艺术呢?

一、课堂教学提问前需精心备课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语文教师除了要注意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教学外,还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学前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系统地研究全学期的教材,明确全书各单元备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安排好每个环节、各个步骤间的衔接和过渡,同时考虑如何以旧引新、以新联旧,如何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使学生接受。

语文备课时,要抓住每一课的重难点,分析有哪些训练要求,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如:教师在讲《赤壁赋》的时候,在制定目标时考虑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可制定以下目标:①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②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③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明确了目标和重难点提问时才会有的放失。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引导思维走向,形成讨论焦点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课堂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赤壁赋》时,面对悠扬和谐的赤壁夜景,苏子却悄然。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为教学中的难点。应结合作者背景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乐观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借助资料、合作探究明确人生哲理。讲课时若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疑难,应对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同时就疑难展开讨论,使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恰当的把握提问时机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长时间探求某一个问题,容易使学生注意力疲惫。有的同学在上课时就会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平滞状态,对进一步学习形成心理障碍时,设疑可克服学生注意力的疲劳,有利于他注意力的集中,能更好的听讲,同时也从侧面提醒他认真听讲,这样一来也避免了耽误老师讲课的时间,真是一举两得。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教学《赤壁赋》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感叹人生苦短,曹操在《短歌行》中说:“人生苦短,唯有杜康。”李白说:“人生如梦,为欢几何?”韦庄也说:“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他们都喝酒,及时行乐,作者怎么做的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悲情,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情景理的融合,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是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能比的。

课堂上,有不少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发言。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时要做到重难点突出,同时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回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提问,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自信。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先找胆小的或者成绩差的学生回答,答不完整,再让优等生补充。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四、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拓展性

课堂上,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认为所提的问题一定是很难的,这样的问题只是优秀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他们不用思考,只是等待优秀学生思考后回答就行了,这样一来使这些学生养成了懒惰的思想,为了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所提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启发大部分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教《赤壁赋》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能明白苏轼情感的变化,这时提问的时候不能直接提问这个问题,而是提问启发学生的几个小问题:首先在文中找出有关写景的句子,然后找出与景物有关的人物,最后再分析苏轼的心情。这样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归结出个人的体会。这样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赤壁赋》时,学生总结出了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师提问“你会用这种写景、抒情、说理结合的方法吗?”在写游记的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具体操练,学以致用,牢固地掌握写作技巧。

五、提问后进行科学的评价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提问后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全面促进学生综合運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评价时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不管结果正确与否,只要动脑思考问题了,就值得肯定。教师提问时,表情应当亲切和蔼,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热情真诚,注意倾听,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胆小的学生教师要用亲切、柔和的语气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对于骄傲自大的学生,教师要用严肃认真的语气加以教导,使他们变得谦逊起来。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广大语文教师要真正重视起课堂提问的艺术。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善问、巧问,语文教学也会由难变易。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书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观看时代楷模黄大年观后感下一篇: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