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城西小学刘桂苹
1、关于知识点的勾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在复习课中,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新授例1后得到两个相等比80:2=200:5,此时,应当再次指出:这个等式和复习题后面列出的等式都是比例。那么什么叫做比例呢?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一般都可以根据几个式子共有的特征得出结论。虽然班上有些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够严密,我还是加以肯定和鼓励。那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来讨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主要是看什么?”这样的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
这样不仅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减缓学生认知过程的坡度,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比例”的知识,会轻松得多。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我们教学时不是用数学证明的方法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而是引导学生研究具体比例的外项积和内项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为了使归纳的结论具有说明力,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任意写一个比例,并研究两内项积与两外项积有怎样的关系,再分小组讨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观察得出,不论怎样的比例,它的外项与内项积都相等,并让学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来。
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反比例的复习,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显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的比较判断正反比例。最后安排适当拓展,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况,使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说句实在话,今天坐在这里评课,尤其是面对这么多的领导真的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但是同时心里又有一种自豪,因为我们学校在教改中先行了一步,去河南取得了真经,和大家一起分享,真的很幸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将近一年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可以说,作为模式的学习者和实施者,我感觉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比较贴切:“看花容易绣花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拿崔老师的这节《解决问题》来说,它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研究的成果。今天,崔老师代表我们年组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课堂,她向我们呈现了一节低年级“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样本。
我们看,她对模式的把握比较准确,对模式的运用比较熟练,对模式的实施也比较到位。
首先我们看板书课题:做到了开门见山,没有了老师激情四射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
接下来我们看学习目标的出示,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老师口述的方式。因为一年级孩子小,识字量有限,阅读起来比较难,所以老师的口述节省了时间。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纯属于花架子,形式主义,一年级的孩子即使你说了,也不懂,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目标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累累的果实。所以这种目标意识要从小树立。我们再看这节课的两个目标,制定得准确、清楚,表述具体而又全面,有操作性,整节课都围绕目标展开教学,知识与技能标、过程与方法标融合一体,情感标在老师激励、批评与引导下得到了落实。
我们再来看自学指导与先学环节。我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环节放在一起呢?细心的老师可能会发现,前几节课的自学指导和先学环节泾渭分明,让看者一目了然,但是这节课的自学指导的出示却有别于其他的三节课,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还没有形成独立看书和独立自学的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逐步培养。
因而崔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自学指导与先学有效结合,崔老师用教领扶的方式,耐心细致的指导孩子看书,从问题入手寻找要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重点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在指导的时候做到了内容的明确,如:看第一个长方形中小女孩的话,第一个长方形中小男孩的话等,学生一听就懂,所以说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同时她做到了方法的明确,如,伸出小手指一指,数一数等,不但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养成了孩子认真,手脑眼统一的良好习惯。其他的两明确在低年级的课堂上需要老师的随时调控来进行。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比如,自学问题出现后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而不应该出示后就指名回答,回答的时候尽量多找几名,这样就把知识点落到了实处,而不是走形式,走过场。
在后教这个环节中,崔老师做到了永威学校教学理念中所提倡的`关注每一个差生,找最差的孩子板演,由于这是已经学过的课,所以板演的学生没有出现错误,但是老师没有至此止步,而是问下面的孩子“有不一样的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纠错,但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能完全集中注意力,没有完全领悟老师的意图,所以没有将不同的做法展现在黑板上,当黑板上的做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完后,同桌互批,然后老师调查学情,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也是体现教师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环节,当崔老师发现有两名学生没有得100分的时候,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并把错题展现在黑板上,进行纠错,让孩子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找到错误的原因,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兵教兵,老师适当补充总结,整个更正讨论的环节落实得到位,所以这也是值得我们以后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们再看当堂训练,原则上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因为当堂训练是四清的基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保障,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这节课的当堂训练只有两道题,从数量上和时间上看,都没有达到训练要求,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此环节上不断的改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之所以在永威能开展得如火如荼,能取得成功,在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课堂学生就犹如上了战场,时刻紧张着,时刻准备着,老师是严肃的,认真的,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表扬的时候不吝啬,批评的时候不委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昨天课上,前半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认真,但是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在后半节课坐不住了,这样就影响了学习效果,也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激情,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调控课堂,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是让孩子趴在桌子上安静一下,或者利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热情,还是背后的奖励机制,抑或严厉的批评,真的是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进行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比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进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明确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并能利用表格、关系式或图像进行判断。
3.通过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加强对该部分知识有个系统性的认识。
4.在复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感知正比例的图像。教学难点: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构、完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提问:我们班有多少男生呢?女生呢?
追问:那么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呢?
提问:谁能在说出一个比和这个比组成比例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和比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关于比和比例,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呢?学生自由发言。2.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的知识像刚才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讲会有什么感觉?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对这些知识有更完整的认识。那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部分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
3.小组汇报。4.引导学生练习。(1)求比值 0.36:0.48 40:28(2)化简比
120:72 360千克:0.45吨(3)解比例
45x6x:12:423
(4)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a.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b.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c.如果y=8x,x和y。
d.出米率一定,稻谷的质量和大米的质量。(5)用比例解决问题
a王师傅加工一批机器零件,4分钟加工60个。照这样计算,8分钟加工多少个?
b王师傅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8小时完成。如果每小时加工80个,几小时完成?
5.引导学生对典型题、易错题进行分析。(1)3:()=()÷16=0.75=()%(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4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和乙的工作效率比是():()。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
(4)把一个2厘米长零件画在图纸上长6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3。
三、课堂小结
《圆的整理与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也是本册整理和复习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整理和复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圆这一章节所有的知识,包括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求法,这一节课就是要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所谓整理和复习,我觉得重点应该在整理上,因为和一般的某一章节结束的复习课不同,学期末的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虽然自己独立进行过知识整理,但在复习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复习从以下三个内容进行:
1、复习基础知识:包括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知识形成。
2、基本知识练习。
3、综合练习
复习了有关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后,又复习了求组合图形的方法。下面的四道题是最后的综合练习:
(1)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
a、半圆的周长和面积(直径是4厘米)b、跑道的周长和面积(图略)(2)求下面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环形的面积,已知外圆的直径和环宽)(图略)
(3)在一个长为8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在批了作业后才知道学生掌握得有多差,全班全对的人只有5人。不是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混淆,就是求半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忘记除以2,再就是求半圆或跑道的周长时不知道是求图形一周的长度,只是将两个基本图形的周长简单地相加。说明了学生概念还是不清,空间概念不强,再加上学生思考缺乏有序性,思考混乱不清!导致了做作业时丢三拉四!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知识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而且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生容易混淆,上课之前,我是这样备课的:把各知识点用表格列出来(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并分别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对这些概念进行比较,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设计比和比例这节复习课时考虑了一下几个环节。
1、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
2、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但是在这样设计这节课之前我也重点权衡了一组矛盾,也就是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具体的练习就会很少,甚至没有。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所以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我想作为一节复习课我不仅仅是一些题海战术,而是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
3、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习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平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习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加以提问。
(1)什么是求比值,然后问那么求比值的结果应该是什么?什么是化简比,那么化简比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对比提问和相应的练习,解决了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概念的重要性,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的解决知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三个问题:
1、由于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概念比较多,概念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因此在整理概念时,不仅要求学生进行网络式的整理,还要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和具体的题目练习,因此在时间上比较紧。教学时要注意调配时间。由于是复习课,概念较多,使到在练习中的时间不够,有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练习中没有完成。其实有些补充题的设计,能利用书本上的习题,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重复的练习。
2、对学生整理概念的实际水平估计还是有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好的做好备好学生这一头,这样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好教学环节。适度把握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足,可能使活动流于形式没在实效;学生活动时间与空间过广,可能又使学生无所适从或由于难度较大而不能有效解决。
3、复习课的提问要区别于新授课,提问要注意广度,如:在问学生“什么是比”时,如果改为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是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
4、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概念和教学的发生过程,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联系。我们平时总是诉苦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为什么总是这么高,其实平时我们还是过多的采取了机械或照搬式的教学。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 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
2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求比值:4∶
化简比:4∶
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巩固练习.
(1)求比值.
45∶72 ∶
3(2)化简比.
∶ 0.7∶0.2
5(三)比例尺.【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2)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写成,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
2.巩固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2.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3)如果 =8,和 成()比例.
如果 =,和 成()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l)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①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甲数:
②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乙数: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2)()24= =24 ∶()=()%.
(3)∶6的比值是().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它的比值是().
(5)与3.6的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6)如果a×3=b×5,那么a∶b=()∶().
(7)如果a∶4=0.2∶7,那么a=().
(8)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10)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甲乙两数的比是().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
1(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单独做要8天.甲队和乙队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①10∶8 ② 5∶4 ③
4、∶5 ④ ∶
(3)在下面各比中,与 ∶ 能组成比例的是().
①4∶3 ②3∶4 ③ ∶3 ④ ∶
(4)有一无,某班的出勤率是90%,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的比是().
①9∶10 ②10∶9 ③1∶9 ④9∶
1(5)在一幅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①1∶5 ②1∶5000 ③1∶500000
(6)用3、5、9、15这四个数组成的比例式是().
①15∶3=5∶9 ②3∶15 ③15∶9=5∶3 ④9∶3=5∶1
5(7)在比例尺 的地图上,2厘米表示().
①0.4千米 ②4千米 ③40千米
(8)大小两圆半径的比是3∶2,它们的面积的比是().
①3∶2 ②6∶4 ③9∶
4五、布置作业.
1.化简下面各比.
0.12∶56 ∶
2.写出两个比值都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3.写出一个比例,使它两个内项的积是12.
4.如图是用1∶20的比例尺画的一个机器零件的截面图,量出图中两个圆的半径,并计算这个零件截面的实际面积.
六、板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师: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生3:比的基本性质。
生4:求比值和化简比。
生5:比例尺。
生6:按比分配。
2.揭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一)]
⊙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①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②“∶”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生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生3: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不同,求比值是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生2: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比。
4.按比分配。
(1)按比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分配。
(2)按比分配的方法。
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4∶36(2)0.25∶(3)2吨∶450千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求比值的能力。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求出各比的比值,求比值时应注意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单位要统一,且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但不能是一个比。
解答(1)24∶36=24÷36=
(2)0.2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以 “立足课标,研读教材”为题,将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和比例》进行研说,我的研说流程是:
一、说课标,我将从学段目标和教材标准来进行研说。
二、说教材,主要是从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排体例,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立体整合进行讲解。
三、说建议,我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首先说课标
我们先来看看整体建构下的六年级数学,小学1-3年级时兴趣培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4-6年级,是培养数学基础的阶段,重点是数学中乘,除法计算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而7-9年级,是在学习小学数学的基础上,进行巩固上升的阶段。而我们六年级的数学正好是处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的阶段,为学习7-9年级的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说一说本单元的学段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四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知识技能:我们要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和解比例,应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和解比例。
第二数学思考:理解相关联的量,并会找出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学会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问题解决:在实际问题中,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最后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同时要养成敢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二)单元教材内容标准
本套教材共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其中,本单元的比和比例,第三单元的百分数和
第五单元的百分数的应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而空间与图形包含了第一单元圆和扇形第四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和第六单元比例尺三个单元的知识,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扇形统计图和数学情况调查两部分内容,最后,理财、购物、测量旗杆等实际问题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说教材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使用的冀教版教材是怎样诠释课标理念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
(一)教材编写特点
1.经历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更能够理解比和比例的实际意义。
教材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如,选择现实生活中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或者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从而引出比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比,了解了比的意义。
2.注重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本单元中,教材注重实际,书中所选取的例子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比如,用药粉和水来配制葡萄糖注射液,用药剂和水配制杀虫剂等,让学生明确的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用于生活。
3.渗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思想,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体系。
本套教材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如,学习比的意义时,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调配涂料的问题,通过“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写出除法算式,然后,说明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写出比的式子。这样,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识比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再如,比的基本性质,选择了两袋饲料中的数据,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有什么关系,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
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计算自己写的比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性质,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练习中的草莓装箱和配制黑火药的原料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冀教版版的教材蕴含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练习,在编排上也有自身比较明显的体例格式。
本套教材多以情境图引导出新课的学习,情境图的插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下面编排了说一说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基本是对新课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议一议中的内容是本课时的重难点,主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了配合各课例的学习,教材按课例给出了随堂练习,像 “试一试”环节,都是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练习,学生可独立完成。“练一练”环节习题的编排均采用的由易到难的呈现方式。通过练一练,达到知识的巩固,在教材中,还有一块知识“小博士”是对本单元的一些补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内容结构
刚才谈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那么“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1、横向知识间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首先认识比,通过认识比,知道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并了解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了解了比的意义,经历了认识比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并能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也认识了比例,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学会解比例,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过程,感受按比例分配在生产、生活中的广分应用。最后,通过探索活动,巩固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其中,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是重点,而比
例和解决问题是重难点。
2、纵向整合教材
我们在二年级下册就学习了表内除法,初步接触了除法,在三、四、五年级重点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慢慢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为后面比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六年级上册,也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比和比例,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而在六年级下册,我们将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所有的知识链有易到难,前面知识是基础,后面是前面的延伸与拓展。内容循序渐进,能力螺旋上升。
第三、说建议。
(一)教学的建议
教学过程中,只有立足于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教学的建议:
1.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
如选择我国《国旗法》中规定的五种国旗长和宽的比都一样的真实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认识比例教学时,要利用“兔博士网站”的内容进行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教育。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新旧知识前后联系、对比利用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认识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结合前面学习的除法和分数,从而得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内容设计,教材编排了实践操作课程“测量旗杆的高度”,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到室外进行实际测量,并按照教材的要求记录测量的数据,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了比例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结合教材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一课时时,选取了我们身边常见的国旗引入课题,教学时,要利用“兔博士网站”的内容进行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对此,我经常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
2、重视能力的评价。比如,可以抽部分同学上黑板扮演,看学生有没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计算时是否具有准确运用公式的能力,准确计算的能力。
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大胆质疑,适当评价,尽量捕捉闪光点。
4、在学习中,家长的适当评价,也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既可用书面考试、口答、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达标测试的形式。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供教学利用和加工的资源,教学是对课程的加工。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指供教学活动利用和加工的各种资源。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1尊重教师用书。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到深入浅出。
2活用学生资源。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我们在互动的课堂中要善于引用即时生成的学生资源。
3、精用练习册。配套的练习册是很好的学习资源,里面涉及了概念,公式,解决问题等很多题型,教师应该用好练习册,精用练习册。
4、补充教师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象,教师的知识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影响学生的学习。
我们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墙报、实践作业和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这是我们班学生做的数学小抄报。
总之,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用发现的眼睛,懂得发现并善于运用。
最后,我想说: 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比和比例教学案例07-10
比和比例教案10-27
沪教数学比和比例12-30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一》01-11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09-19
《因数与倍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9-25
《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2-23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05-28
《解比例》教学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