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工作汇报(共8篇)
一、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进展情况
2011年,我镇被省工信委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镇之后,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作为推动安口经济转型跨越,实现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有力抓手,在省工信委和市、县工信、发改、财政等部门和相关领导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迅速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组建专门的工作机构。县上对我镇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讨论写进了县党代会和人代会工作报告,并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镇主要领导和华煤集团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发改、工信、财政、国土、环保、规划、水务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和解决安口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指导督促相关工作任务的落实。镇上明确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确定一名副镇长具体负责抓落实,在全镇干部中选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6名干部,组建了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办公室,挂牌办公,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并将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工作列入本“186”工作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紧开展各项工作。
2、调研论证,编制了《规划》和《实施方案》。我镇把规划编制作为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前提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按照省工信委的指导和要求,抽组了专门的班子,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行事历,聘请兰州大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院专题开展
此项工作。积极为规划编制单位提供全面翔实的基础资料,并和县上相关部门多次深入企业、村社开展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就安口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基础现状、困难问题、目标定位、工作重点、重大项目反复进行分析讨论,对全镇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进行了论证筛选,并及时与规划编制单位进行沟通对接。目前,《循环经济示范镇实施方案》已经省上批复,《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制定,近期将组织评审。
3、积极行动,实施并储备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按照省工信委“边规划、边实施”和“争项目、见行动”的要求,我们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项目论证和落实。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把利用工业废料转化为经济效益作为循环经济的支撑点,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先后实施了新安煤矸石制砖一期、华煤集团安口矿机厂机械设备修造、成秭公司棒型绝缘子生产线、安源公司工艺玻璃和LED节能灯生产线、万兴工贸有限公司环保建材厂免烧砖生产线等一批工业项目;关停了华明冶炼等3户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生产线。今年,我镇确定了努力建设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镇的发展目标,全镇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36个,其中有陶瓷文化产业园、新型墙体节能砖生产线、免烧砖生产线、煤矸石制砖生产线二期等循环工业项目10个,论证上报循环经济项目4个。二是狠抓循环农业开发。把农业产业开发、新型能源推广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延伸产业,在镇域内初步形成了西部核桃、养殖、全膜玉米、沼气产业示范区,中部新农村建设、新型能源技术推广示范区,东部商贸物流、生活服务区,达到了以工促农,繁荣三产的目的,农业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目前,全镇核桃种植面积2.8万亩,牛存栏7000头,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沼气600座、农村“三改”1200户,年青贮饲料2万吨。三是完善镇区服务功能。把拓宽延伸城市空间,增强服务功能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招商引资的有力保障,不断营造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采取招商引资和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办法,初步改造和建设了煤炭、陶瓷、汽车修理等专业市场;采取招商引资新建大型超市两处、餐饮中心两处、客货运中心一处;不断完善市政管理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管理,城市管理日趋人文化。四是论证充实项目库存。我镇在充分考虑资源、区位和工业基础等优势的基础上,论证储备了10万吨二甲醚、高密度秸秆纤维板生产线、禽畜产品综合加工、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安口窑陶瓷文化产业园、供排水工程、污水垃圾处理等一批新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已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项目40个,其中工业项目16个,农业项目10个,服务业项目6个,循环型社会建设项目8个,循环经济项目库更加充实,为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广泛宣传,营造了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的浓厚氛围。针对目前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和企业经营者对循环经济发展不了解、不认识,不积极、不参与,不支持、不配合等观念上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我镇把循环经济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学习、宣传、培训纳入“六五”普法及干部培训的重要计划,并作为了党员“冬训”的重要内容。镇班子成员人手一册《甘肃循环循环经济知识读本》,编写培训教材10讲,印发宣传资料5000多份,刷写固定宣传标语12处,同时计划在镇区显眼位置制作“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镇”彩门或标志牌,从而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循环经济发展仅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目前建设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镇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原国有老工矿、企业搬迁改制后遗留的债务问题、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闲置资产的处置问题等至今仍是发展的沉重包袱。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大。城镇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尤其是道路、排污、供水、供暖,不能起到承载工业、带动农业、服务三产的作用。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绝大多数企业和经济实体规模小、资本少,资金运转困难,很难从银行能贷到款,靠自身力量无法满足建设循环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四是发展缺少好项目。我镇陶瓷、建材等现有企业和行业工艺落后、产品层次低,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观念陈旧,改造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提不出好的项目。
需要请求省上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建议对城镇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支持。
2、建议对干部群众和从业人员循环经济知识和法规培训方面进行支持。
3、建议在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
4、建议能协调农牧、林业、水利、水保、国土、建设、环保、旅游等各行业、各部门整合项目,加大对安口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工作调研为契机,认真听取领导和专家的意见,以建设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镇为目标,努力做好循环经济示范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一是强化工业循环项目建设。以持续做大做强现有煤炭、陶瓷、电瓷、装备制造业为主,支
近年来,随着华阳集团的发展壮大,其面临的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华阳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减量、循环、再生的原则,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为重点,以产业招商、技术创新为支撑,形成了“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构建了化工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较好的破解了企业发展难题。
一、新战略推动企业发展转型,产业链建设构筑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随着国内、国际化工行业的激烈加剧,行业盈利能力薄弱,着眼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不断适应国家对化工产业的政策要求,在立体、综合分析华阳集团现状后,公司确立了“整合产业优势、培植化工集群、绿色环保节约、追求效率效益”新的企业发展战略。重点依托现有资源、技术、品牌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将化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产品可循环利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华阳。2005年12月总投资2.2亿元的年产4万吨RT培司、2万吨橡胶防老剂项目开工建设,于2006年6月实现投产。2006年5月28日,总投资11亿元的年产2万吨环己胺、5万吨苯胺、10万硝基苯项目开工奠基;2007年4月30日,总投资12亿元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开工建设……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努力和摸索,华阳集团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显著提升,产业链条趋于完善,已形成了农药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产业相互支撑、科学衔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煤化工:“合成氨一硝酸一硝基苯(苯胺)一RT培司系列”产业链;盐化工:“离子膜烧碱--氯气--氯乙酸--二甲戊乐灵”和光气系列化产品三大产业链条。三条产业链上的各项目都能实现很好的循环利用,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优化了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
二、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
华阳集团在保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着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把国际上循环经济通行的4R (减量、再生、再利用、再循环)贯穿到全部生产系统。坚持以降低能耗、物耗,再生循环、清洁生产、增加效益为核心,以节能降耗为主线,全方位推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节能降耗的相关要求,成立节能领导小组,制定目标,层层分解。大力实施《合理调配峰、谷、平不同时段用电方案》,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严格考核、节奖超罚。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公司环保废水深度治理工程40%的废水可实现循环利用,年节支80余万元。有效利用公司资源实施产业招商,原公司氯碱厂生产烧碱产生的氢气作为废气排放,通过与外商充分洽谈,作为生产RT培司的原材料资源回收利用,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25万元。另外,环保焚烧炉的废热水用于冬季热水取暖项目改造正在实施中。变废为宝,将遗留的产品废料,经过技术攻关,重新利用,回收资金100余万元。
循环经济真正备受关注源自今年5月底,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的表示:中国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预计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2万亿元。不过,循环经济虽已是家喻户晓,但却鲜有人能说清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范围比较广,再利用、循环利用、减量利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告诉《英才》记者。“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被称作3R原则。那么,遵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发展循环经济又存在哪些瓶颈?
难以计量
循环经济的概念听起来模糊,但循环经济却并不遥远。
湖北宜化集团于去年,在新疆进行了百亿元的投资,而此前也已经投资了几十亿元,这个项目打造的就是低碳循环经济园。“将煤化工、采矿、煤矿、尿素、水泥,循环起来,做成个循环经济园。”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告诉《英才》记者,“在这个园区,二氧化碳能够变成尿素,进而达到了减碳。”
早在2008年,记者在乐山五通桥区进行多晶硅产业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为处置多晶硅的有毒附属品四氯化硅,而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四氯化硅是一种带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不便于长途运输和就地掩埋,处理不善将直接给人类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在最古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中,并没有妥善处理四氯化硅的方法,而是采取简单的酸碱中和后就地掩埋。光伏产业兴起之前,多晶硅的产量很低,只有几十吨。因为量小,其副产品就被化整为零后掩埋了。但是光伏产业的兴起,已经不能采取最古老的处理方法。当地政府就引进了新的处理技术,将四氯化硅生成白炭黑。“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姜克隽说。
“循环经济实际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减量,减量是相对于节约、提高效率而言的;还有一个是变废为宝,也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让它循环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英才》记者,“资源再利用里边也有交叉的,通常所说的三废,其中很多东西都能把它再变成新的资源。”
不过,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代价颇高。
节能减排对企业亦有好处,降低消耗,就减少了能耗的支出,这是盈利。但蒋远华感叹,节能减排对很多企业也是包袱,因为技术不达标、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投入不够,规模不够。
“刚保本的工厂,没有能力投资价格高昂的环保设备。”蒋远华表示,宜化集团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没有集群就没有循环,集群的效益能够使不盈利的项目实现盈利。但湖北宜化并没有具体的估算过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带来的价值以及节约的成本。
“不同品种,不好算。”蒋远华举例说,“过去废渣处理每年都要花三四个亿,现在做了卖渣公司,将废渣卖掉还能变现三四个亿,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李佐军与蒋远华有着相同的感受,循环经济的经济效应到底有多大,难以估算。“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既可以通过节能安排、资源节约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法律、标准、行政的手段(拉闸限电、谈交易等),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的效果。”
单独将循环经济本身拎出来,计算它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减量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好界定的。
李佐军认为,减量化涉及到资源的节约问题,节约就是体现效率,减少浪费,体现效率的手段就涉及到技术、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的增加、结构的优化等。这就不完全是循环经济本身,它还包含了其他很多相关的问题。
所以,减量化把循环经济的外延扩展的很大,使其不太好界定,模棱两可。但是如果要从减量化方面考量,将所有的节能减排都放在循环经济概念里,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了。
不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固然难以计量,但另一方面,即再利用资源化,则是相对具体的,也就是把废物、垃圾等排放的东西,再变成新的产业、新的效益。
经济瓶颈
政策支持已是百箭齐发。
日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签署了《关于支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但是,政策也并非能解百忧。
“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也出台了,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那么多问题。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也有天生的缺陷,如分散、规模小等。以垃圾为例,垃圾不仅很分散,规模也很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这些问题不是光靠政策就能解决的。”李佐军认为,即便是所有的规则都制定出来了,能真正落实到位,在当前的体制下,也还要面临很多特殊的难题。
然而,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成本、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增加经济竞争性。
“能够做循环经济就尽量去做,没有循环经济的社会,必然会在未来竞争中败下阵来。”姜克隽认为,目前循环经济的主要瓶颈,仍然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理念需要贯彻到所有经济发展格局中,尽力做到循环经济体系。现在,由于仍属投资驱动,有投资就去建厂,无法很好纳入一个大的循环经济体系中。
虽然是投资在拉动循环经济发展,但李佐军认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在李看来,技术等问题都是能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则是每一个企业、个人或者相关的投资机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得失是什么?“没有经济性,再怎么吆喝他也不会干。有效益、有回报,投资者才会感兴趣。”李佐军说,当前最难的问题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设计,让参与循环经济的这些过渡主体能够得大于失。
对于初期可以通过政府主导来引导投资的理念,李佐军认为,即便政府引导也一样需要投入。政府的投入只能来自财政收入,也需要机构,无论是事业机构还是企业主体进行管理,最终又将政企不分。
“政府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制定政策、因势利导,至于具体的费用支出,政府不要介入太多,还是要引导市场、企业去做。”李佐军认为,不能奢望循环经济能解决所有难题,因为它仅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手段,与其他的手段相辅相成。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区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总体概况
(一)园区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国家“中原崛起”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装备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特别是围绕工业园区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以此为指导形成了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进,坚持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并举,坚持总量增长与节能降耗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年我区抓住区划调整的大好机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和“配套关联、协调发展”的原则,经市政府批准,规划建设了红旗工业园。园区总占地1700亩。规划标准厂房区面积30万平方米。
(二)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目前,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万元,规划建设了道清路、规划路、纬三路、文岩路4条园内道路,形成了“三横一纵”路网;园区自来水、上下污水管道、燃气、通信、高压输电及路灯等设施已全部铺设完毕,园区内“七通一平”覆盖面积达1200亩。
截止08年9月,园区共入驻企业17家,总投资10.6亿元。已开工建设16家,建成投产13家。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三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日升数控为支撑的装备业产业聚集群,以巴山协裕为支撑的新材料产业聚集群,以博源医疗有限公司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群,预计年产值17亿元,年创利税1.5亿元。从选项和趋势分析上看,巴山精密滤材、巴山协裕微细丝、日升数控设备、轻机股份果蔬汁处理生产设备以及博源医疗器械等项目,均属于低能耗高产出、高附加值的项目,发展潜力很大,前景良好,轻机股份的果蔬汁处理生产设备项目已经国家发改委同意列入食品机械产业化国债资金或贴息支持项目,日升数控公司年产200套数控轴承设备(替代进口)项目正在申报省结构调整支持项目。
二、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果
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节能降耗,环保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任务,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对园区内工业企业按照循环经济“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低污染物排放”的发展模式,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企业从规划、开工、投产之日起就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初见成效
红旗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已初见成效,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速;企业自主创新提速,技术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构建逐步完善。园区内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9家分别是:日升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巴山精密滤材有限公司、巴山协裕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新乡轻机股份有限公司、雨林教育工程有限公司、博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达克罗金属涂覆有限公司,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70%。
08年园内自主创新项目共5个,其中达克罗金属涂覆有限公司的“达克罗全自动金属特种喷涂工艺项目”已通过省科技部门验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日升数控公司的中小型圆锥轴承套圈磨削生产线数控设备项目,已投入生产并获得国家三项专利及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园区围绕日升数控公司数控装备产品链,引进的数控装备研发及商贸基地、滚动体工业园等数控装备配项目正在实施中;围绕巴山精密、巴山协裕公司新材料产品链,引进的金属微细丝屏蔽布、汽车安全气囊滤网、美国新型防火材料等项目已逐步成型。
(二)企业节能降耗效果突出
园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号召,主动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全面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我们主要做法是:
1、在节能设备的引进方面,江源铜业有限公司从无锡花重资引进数控水型圆柱牵引生产线,该生产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煤炭、重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相比传统生产模式每年可节约支出100万元。并出资10万元引进德国诺比节能技术,对电机变频调速进行节能改造,每年可节省用电 度;引进回收型热泵热水机组,利用冷却塔中冷却水的次高温进行温度转换,实现厂区内暖气、生活热水的联供。
2、在节能技改方面,达克罗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金属特种喷涂工艺改造项目,实现了涂覆机械的自动化,克服了人工涂覆的弊病,提高了工效4—8倍,不污染环境,保护员工身心健康,节约达克罗溶液20—40%,节约用电10%,综合降低成本30%以上。
3、在节能科技产品应用方面,园区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计划,在园区内推广使用高效照明光源取代白炽灯和低效光源,普及节能灯。目前园区已完成初步统计工作,正在积极推广。预计全面推广后,可节约用电20%。
(三)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选择。为推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工业园区,园区及时成立了项目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招商引资企业的准入制度,规定了“优先引进一类,限制引进二类,坚决杜绝三类”的项目审批原则,园区内的产业集中在装备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服装生产等领域,均为国家一类环保企业。
(四)土地集约利用 园区根据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等基本原则在一、二期800亩工业用地上,规划了面积3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区,在原本只能入驻13家企业的工业用地上入驻了17家企家,使亩均产值由原本的 万元/亩提高到 万元/亩。截止2008年9月园区标准厂房动工面积达27万平方米,投入标准厂房建设资金1.5亿元,已建成使用22.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区平均容积率达1.42,是我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较好的园区之一。2007年12月,省国土资源厅在我园区召开了标准厂房现场会。
(五)资源综合利用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再生循环率,减少资源浪费,并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园区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搞好废物回收利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为企业想办法、出点子。目前,园区废弃物回收利用比较成功的例子有:
1、海马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将生产箱包、皮具时产生的大量边角料制成钥匙扣等小饰品,不但解决的皮革边角料处理问题,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2、巴山协裕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将微细丝拉拔过程中断裂的金属丝回收后,用于制作防电磁辐射手机外壳,目前该产品在国外市场非常紧俏。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没有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建议上级部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企业要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深加工上做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文章。
2、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大,而区财政又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议上级部门通过调整税收分层比例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3、园区内工业企业大部分处在发展初期,产业层次低,企业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靠自身力量无法满足建设循环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建议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大力拓展融资、信贷渠道。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领导职能,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加强对企业的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倡导节约文明,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支持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废旧物资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环节,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减量技术和替代技术,能量梯次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再生利用成本等,探索出一条适合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3、建立健全监督监察机制,完善奖惩制度
参照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园区实际的企业清洁生产、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废弃物排放等标准。完善主要用能产品和设备的能效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产品的入园标准。
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性的重大部署。农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是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和着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我区农业节能减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的精神,紧紧围绕农业节本增效、降低污染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等工作重点,狠抓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秸秆综合利用、标准化基地建设等农业节能减排工作,推动了我区农业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6-2008年7月,全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300口,累计全区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到7621口(2005年之前5321口、2006年1000口、2007年600口、2008年700口);配合畜禽污染治理,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72处。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沼气量860m3,每年可替代薪炭柴2吨(相当标准煤0.61吨),保护林地3.5亩,减少水土流失2立方米,减少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按全区7621口沼气池计算,年减少薪炭柴消耗1.52万吨(相当于节省4653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2.67万亩,减少水土流失1.5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52万吨;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72处,总容积3.6万立方米,年产沼气 518万立方米,年可减少薪柴消耗1.2万吨(相当于年节省3677.8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 2.1万亩,减少水土流失1.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2万吨;我区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及大中型沼气两项沼气工程建设年可减少薪柴消耗 2.72万吨(相当于年节省8331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4.77万亩,减少水土流失2.7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72万吨。
通过发展食用菌、畜禽饲料加工、秸秆还田堆肥等,促进我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06-08年组织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共15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节约农药 56吨。2007年以来,我区开始组织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重点项目,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耕地面积25万亩,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是节本增效。据试验比较,每亩地平均可节约化肥投入5元,全区共计节约化肥投入125万元;平均每亩地增产粮食20公斤,按每公斤1.5元计算, 亩增产值30元,合计每亩节本增效35元。以全区稻谷播种面积25万亩算,年可增粮食5000吨,促进农民增收875万元。二是减轻面源污染。由于农民化肥使用方法不当,耕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肥料大量流失浪费,耕地地力下降。据调查我国氮肥利用率为40-50%,磷肥利用率为10-20%,钾肥利用率40%,施入地里的化肥60%未能被土壤及作物吸收利用,随水土大量流失,造成环境面源污染。我区耕地化肥施用强度(折纯量)﹥19公斤/亩,化肥使用量偏多,出现严重偏施氮磷肥现象。因此,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配方施肥,可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全区25万亩耕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225吨(每亩节肥折纯量0.9公斤),减轻了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对促进我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围绕创建农业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断增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全区积极开展了低产田(地、园)改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既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又提高了我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2005年以来,全区共完成低产田改造面积3000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9万亩;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区共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面积6000亩。其中省级4个(分别是在坎下果场350亩瓯柑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王台镇坋珰200亩省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翠冠梨标准化示范区;夏道镇洋头800亩省级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大横镇和意省级杏鲍菇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市级1个太平五风果场1500亩市级雪柑、脐橙、夏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区级2个(分别是洋后镇大演村一品岗果场1000亩区级无公害油奈、黑李示范区;西芹沙溪口果协2000亩区级无公害柑桔示范区);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全区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6万亩;建立“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综合利用示范点8个,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主要成效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农村沼气的建设力度,农村沼气建设已经步入了健康、较快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7621口。其中,2006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口,2007年新建600口,2008年已新建700口。近几年我区农民发展沼气积极性大大提高,沼气池发展态势良好,建池质量和建设标准比过去都有了明显提高,沼气池使用完好率达到了95%以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建设一口8m3沼气池,同时配套改厨、改圈、改厕,每个农户年可增收1170元左右。其中:省柴、电费620元,养殖增收300元,节省购买化肥、农药款250元。全区7621口沼气,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892万元。
二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区发展7621口户用沼气和72处大中型沼气建设,年减少薪柴消耗 2.72万吨(相当于年节省8331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4.77万亩,减少水土流失2.7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72万吨。所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沼液、沼渣还是农业优质高效农家肥和驱虫剂,用于农作物生产,降低了农药、化肥对动植物和土壤的危害,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有建沼气池的村庄,蚊虫可减少70%,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可减少10%以上,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沼气建设中结合改厨、改厕、改圈,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条件,实现了农村家居清洁文明。区委、政府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规划。2001年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2003年我区在炉下镇瓦口村实施全省第一个“一池三改”沼气生态村项目,到目前为止,国家、省、市补助我区农村能源户用沼气项目资金618万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7621 口(其中到2002年底全区累计2321口,2003-2006年每年新增1000口,2007年新增600口,2008年1-7月份新增700口),占全区总农户的12.2%。我区炉下镇瓦口村、王台镇溪口村以沼气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家园为主线,建成我区第一批沼气生态示范村,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四是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沼气的推广,带动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了生猪等家畜饲养量的增长,实现种养业良性发展的路子。此外,我区还积极探索沼气发电项目,如2004年在太平养猪场成功实施30千瓦的沼气发电,为闽北首家沼气发电项目,此后,我区在大横镇、樟湖镇、峡阳镇、黄墩、水南等乡镇(街道)共有7家养殖场也成功实现沼气发电,总发电量达154千瓦,养殖场内生活和饲料加工用电全部自给,为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探索了一条新路。同时,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后,产生的沼液、沼渣替代了化肥、农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良性发展。
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是政府重视,机构健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列为“新农村建设”内容及“为农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工作,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节能工作年终考核一项重要指标,并与生态农业建设、小城镇建设、畜牧业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区里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区长任组长的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区农业局做为建设单位成立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并从局内部抽调三位干部充实到农村能源办公室,组成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班子,负责抓好“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规划及组织实施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有力促进了全区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
二是多渠道筹资,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各级政府将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点扶持。全区累计投入2256.3万元用于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其中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安排给我区项目资金共618万元(2005、2006年省上每口补助800元,市、区财政落实配套资金每口200元;2007、2008年省上每口沼气池补助增至1200元),并设立专项资金帐户,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全部分配到项目乡镇、村,用于农户建池,大大提高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户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沼气建设,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快沼气建设步伐。
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加强对农村沼气的管理,省农业厅与省财政厅制定了《福建省沼气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沼气灶具及配套产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对参与沼气建设的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在项目建设中实行了“五统一”制度:统一设计、统一沼气器具采购、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检查验收、统一技术服务。确保沼气池建好一个、验收一个、见效一个。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户用沼气用户档案,指定专人分户建档管理,并在沼气池刻上项目名称、项目户编号、建设时间等标志,做到用户档案的编号、建设时间与现场沼气池标示编号、时间相一致,便于核查验收和建后跟踪服务。
四是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为解决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村沼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省农业厅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各县(市、区)组织开展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我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探索和研究沼气服务社会化服务机制。2007年底成立了区农村沼气服务中心,农业局抽调一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按省厅规定配备了沼气维修、检测设备、同时经营沼气灶具、管道、零配件的批发、零售业务,并向群众公布了维修热线电话,负责全区沼气零配件的供应,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2008年在沼气大镇王台和塔前两个乡镇成立了镇农村户用沼气服务中心,并在王台镇的溪口村、洋坑村、塔前镇的西洋村,塔前村成立了村级沼气服务站,初步建立了村、镇、区三级服务体系。做到沼气维修服务小毛病不出村,大故障不出镇,解除了沼气使用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我区农村户用沼气向可持续方向不断发展。
五是强化沼气技术业务培训。为加强农村沼气队伍的建设,我区开展了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沼气建设和服务水平。一是每年举办村级沼气管理员培训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灶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讲解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标准、沼气池维护与灶具维修基本知识,提高了村级沼气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二是举办沼气技工培训班。为提高我区技工的业务技能,由区农业局组织,每年对全区沼气技工进行专业技能集中培训,三年来,累计培训120人次,有39人领到了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提高我区农村沼气建设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组织沼气知识科普宣传及培训班。每年在重点沼气项目村入户发放沼气科普材料,并开展沼气知识培训,三年来区农业局举办各类培训班9期,受训达3690人次,印发4000多份宣传单,分发到各乡镇、村,让农户了解沼气安全使用知识,沼气池和沼气设备维护和安全使用知识。
但是应当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各乡镇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能减排工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发展不平衡。各乡镇之间在领导重视、工作力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四是生态农业建设,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投入,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农业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做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后,我们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区节能减排的任务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力争到2010年,全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000口,累计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10000口;使全区适宜区域16.5%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建立农村集中供气沼气示范工程 5个;年均节约标准煤4260吨;建成区、镇两级农村能源沼气技术服务中心16个,重点沼气村服务站20个;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逐步建立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为此,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我区农业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制定。围绕全区节能减排目标,明确植物保护节能减排、土肥节能减排、农业机械节能减排与农村新能源及新型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目标,制定有关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抓好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围绕区政府确定的环境污染治理重点,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搞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大型沼气工程示范项目建设。
三是搞好节能减排试点示范。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农业节能减排试点示范工作,重点开展农户沼气工程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建设、减量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和新型生物质能源植物开发技术等重点项目应用示范,实现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全面提高。
四是加快农村沼气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后续管理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沼气能源作用的发挥,也是农村能源建设的决定因素。因此,我区将着力加强乡镇能源沼气技术服务站和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点建设,配备沼气能源管理人员并加强培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水平,确保沼气建后正常运转。到2010年底全区15个乡镇全部建立农村户用沼气服务中心,并在20个沼气重点村设立服务站,形成完善的区、乡、村三级沼气管理服务网,促进沼气建设从过去“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方向发展。
五是沼气建设重点转向集中供气项目。根据我区畜禽饲养量大、规模养殖场多、污染治理任务重的特点,从节约土地、提高沼气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今年开始沼气建设重点转向集中供气项目,分三年逐步推进:2008年开展1个沼气集中供气建设试点;2009年每个乡镇开展1-2个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区里将“一池三改”户用沼气50%的指标用于集中供气项目建设;2010年全面推进集中供气项目建设,区里将“一池三改”户用沼气85%的指标用于集中供气项目建设。2008年我区在王台镇洋坑村建设集中供气试点,首期计划集中供气150户,由宏远养猪场业主自筹80万元,建大型沼气池1200m3为该村250户农民提供充足的气源,共投资33万元,除省级补助18万元外,区财政拨款5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使首期150户农民用上清洁、方便的能源,每年每户平均节约开支800元,每年还可节约烧火材1050 m3以上,可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理念及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践、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及绍兴市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来论述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作 者:严关龙 Yan Guanlong 作者单位:绍兴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经济模式 “3R”原则
关键词: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研究
本文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到云南省农村经济中来, 对研究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促进党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循环经济内涵
农村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 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 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农村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 系统论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 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其中生态环境是基础, 经济发展是条件, 社会进步是目的。
(二) 协同论
从循环经济协同论来看, 一个具有内在发展机制的经济系统必须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态的经济系统, 它要求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 扩大系统内的势能差, 加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 从而使系统具有自组织作用和内在动力。
(三) 生态经济学理论
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指导原理就是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
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即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活循环经济和农村工业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三个组成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各自独立运行, 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如图1。
四、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现状分析
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 是一个以“边疆、民族、山区、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省份云南是资源大省, 长期以来, 实施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 云南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一) 云南省农村基本资源利用现状
耕地资源:云南农业人口多而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国土面积中的94%是山区, 基本农田面积较少。全省总耕地面积为9632.36万亩 (详查数) , 人均2.33亩。高度适宜耕地、中度适宜耕地分别为892.05万亩、1625.31万亩, 占9.2%, 占16.87%;勉强适宜耕地3969.08万亩, 占41.21%;不适宜耕作的3145.91万亩, 占32.66%。另外地块分散,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耕地后备资源少。
农用水资源:云南省水资源净流量位居全国第三, 云南省雨量充沛。但云南省地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上东南面的云贵高原上, 有效水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气资源:云南省地处高原, 空气稀薄、清新, 大气层密度小, 阳光透过率高, 经年太阳高角度大, 日照时数长, 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内蒙、青海等省区, 为中国最丰富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云南是全国四大林区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丰富。据云南森林资源第三次复查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380.79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2%。
生物资源:云南省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
(二) 农业环境状况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较差:云南省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大省, 长期实行资源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脆弱。近年来, 云南省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造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环境污染严重:云南省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 加之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低, 造成废弃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 使得全省的大气环境面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巨大压力;云南省农业生产中, 滥用农药、化肥、农膜, 农产品质量堪忧。
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污染, 不仅导致了耕地资源严重污染和破坏、地下和地表水资源严重污染和大量减少、滇池等众多湖泊的严重污染和鱼类资源锐减、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使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而且还在不断强夺着宝贵的生存资源, 导致农产品的不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五、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工程
以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为窗口, 以农技推广站为媒体, 以经营网点为农业推广载体, 积极构建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灯综合循环农业经济, 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改革耕作制度, 推广抗旱耕作。
(二)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
云南省气候条件和沼气资源十分丰富, 农村沼气工程是云南省一项很有基础的工作, 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稳步推进工业化气化站建设。
(三)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充分开发秸秆的用途, 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 对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 建设示范园区
云南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当地具体情况, 引进或创新适合自己的具体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来促进农村广大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在现有人事政策许可范围内争取出台一系列倾斜政策为辖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二是加大循环经济类人才本土培养的力度, 引进培训机构, 增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师资力量, 探索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
(六) 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云南省要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就必须尽快研究和制定一系列云南省地方性的扶植循环型产业、鼓励生态工业、开展环境管理、清洁生产以及有利于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等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和制度,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凯.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J].《世界环境》, 2003;4:10-11
[2]黄建军, 刘建新等.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及其发展途径[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05;5:20-23
[3]熊肖雷, 孙鹤.云南省农林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2006;10-11
[4]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12 (4) :51-56
一、通过制度创新,优先进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体系设计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由人们的行为造成的。但现代行为科学已说明,人的一定的行为是一定的制度的反映和表象。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人的某种行为不合理,而要看这种行为背后的制度合理不合理。即没有不合理的行为,只有不合理的制度。
在当前,技术经济的成本效益比较低下,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使得直接经济成本日益降低。相比之下,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这使得“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公有资本)”在开采初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时,总是试图选择免费向生态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而节约局部成本。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对环境的破坏就是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是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这恰恰是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即生态环境没有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而被置于社会管理的主要对象之外。这就是说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才能实现由人类生存要素向生产要素的转化,才能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对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只能由国家、由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在市场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市场价格链的干扰,使产业生态链不可能持续的运转,这时政府要使全社会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必须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而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明确涉及循环经济中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的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
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据统计,当前发达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总值每年可达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究其原因,立法推进是一个成功经验。如德国是为循环经济立法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台了《垃圾处理法》、《控制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1986年西德还建立了联邦及各州的环保局,全面负责制定和推行全国环保法规。截至目前,德国所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可分为三个层次——法案、条例和指南。相关的法案有:《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环境义务法案》、《关于避免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法案》等;相关的条例有:有毒废物以及残余废物的分类条例,废物和残余物控制条例,废物处置条例,包装以及包装废物管理条例,污水污泥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指南有: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技术指南等。
日本是为循环经济立法最全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日本集中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用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2000年又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日本的循环经济法规可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和《废弃物处理法》,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自从新泽西、俄勒冈和罗德岛等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出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法国、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
鉴于此,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有关立法,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健全法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要认真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应当指出,当前我国既已颁行的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现实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环保执法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环保部门的执法权有限、各部门的配合不够等等。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和扩大环保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执法手段,理顺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二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争取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应当肯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应着手废除或修改实践已证明过时或存在严重缺陷的法律法规或条文,对法律执行中的问题也需要在立法方面加以突破。借鉴日本等国经验,建议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值得强调的是,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协调这些法规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过程的四个环节统一规划,避免交叉、遗漏或矛盾的现象发生,提高可操作性。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方面尚未促成激励导向,如税收激励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消费税收和生产税收激励政策,不利于企业节约自然资源和多利用再生资源。因此急需通过研究理清现有各种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改革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缺位的政策,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以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政策。必须明确,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要建立绿色产品消费政策,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
二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甚至要确定政府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并逐步加大这个比例。
三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及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支撑的经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开发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应当强调,在这一体系中,关键的是清洁生产技术,即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进清洁生产技术一方面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到科学技术、质量技术监督、计划、教育等部门都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或义务。如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对生产单位的技术规范进行监督;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要求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者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如农业生产者应该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服务行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建筑业应该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案、配件和设备;矿业应当采用合理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等。
五、发挥先进试点的辐射作用,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而通过试点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制定适宜的政策和法律。因此,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从试点示范做起。令人振奋的是,循环经济试点已在我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1999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从企业、区域、社会3个层面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到目前为止,在辽宁、贵阳两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在广西贵港、山东鲁北、内蒙包头、天津泰达等11个园区进行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临安、安吉等314个县市积极建设生态示范区,其中已有82个地区通过国家验收。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也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先后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应当指出,目前试点单位仍然太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声势。已经取得的试点经验还比较肤浅和初步,水平不高,有的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虽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经济效益,但相当一部分还局限于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所以试点工作有待进一步扩大、深化、提高。
一要借鉴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开展 “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创建活动。要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要借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对于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企业要按照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做到物尽其用,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把这些地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内要强调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进行生态工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积累经验,推动生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借鉴辽宁、贵阳等生态省市的经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通过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措施体系,建设若干循环型省市和省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工作简报06-03
循环经济之节能减排06-06
循环经济分析系统06-1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07-12
循环经济与绿色化学09-08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09-11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简介11-15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12-17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临港工业转型升级12-15
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