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蔬菜加工产业情况调研报告(共9篇)
**镇位于**市东北部19公里处,面积112.62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1.4万户,人口4.34万。耕地面积9.6万亩。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本镇产业优势,不断培强农业龙头,大力推进农业三化进程,全镇瓜、菜、果面积达到5万多亩。
我镇共有蔬菜加工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主导产业为蔬菜冷藏加工,年产量2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业年产量3.5万吨。企业年销售收入21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2000万元。企业安置就业人员4500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700人。年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规模以上企业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产品主要出口国家为日本、韩国、德国。
二、近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特点及措施
1、近几年来,随着**镇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势如破竹,2001年出现了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同日开工奠基的大好局面,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我镇的农业龙头企业由2000年的2家合资企业发展到今天的22[-http://找文章,到]家,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由我镇的产业特点带来的。我们**镇现有10万亩耕地,其中瓜菜面积就达4.5万亩,如此之大的产业规模,为龙头企业的加工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货源,我们**镇的蔬菜不仅是货源丰富,而且品质优良,其中不少品种已经获得了绿色认证。可以说,我们**镇的蔬菜生产带起了龙头企业的加速发展,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我镇的蔬菜生产。从我镇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具有以下几年特点:
1、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招来相应的客商,办起相关的企业。
2、我镇的龙头企业都是冲着我镇的蔬菜产业而来的。
3、随着蔬菜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龙头企业的发展与产业化规模的发展息息相关。
2、龙头、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情况
从全镇的龙头企业看,基本上都是龙头+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路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是共同的,可以说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为在我们镇企业与农户搞的是订单生产,就是说无论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原料,在生产之前都是先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如:盛源食品公司、富连京食品公司、泰华食品公司等在我镇都是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生产所用的种子都是从国外原装进口的,为了使当地农民掌握其种植技术,他们在向农户放种之前后,再跟踪农户到田间指导,直至农户彻底掌握其生产技术为止。其中泰华食品有限公司为了达到推广示范的目的,建起了120亩土地的泰华绿色农场,从国外进口的品种在农场试种成功之后再向农户推广,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龙头+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共带起我镇27个蔬菜生产专业村,2000多农户加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来。不仅如此,这些龙头企业的兴起,也吸收了我镇剩余劳动力就业,安康农产品有限公司,常年从事蒜米生产,加工蒜米是一种比较费工的活,老少皆宜,单是为该企业从事蒜米加工的人员就有近千人,为他们增收开辟了新的门路,单是从事加工生产,全镇平均每年就要从龙头企业挣得加工费500多万元。
3、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为吸引更多的外资,建起更多的龙头企业,我们**镇以党委、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招商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落户我镇的所有龙头企业的有关手续都是由镇里派专车专人帮助办理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只要企业落户我镇一切手续我们办的承诺。对于税收、土地等方面除了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缴纳的,其余的镇里一概不收,严禁以各种形式到企业揩油。在金融方面,有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资金不足的困难,我们知道后,镇党委、政府及时出面帮助协商贷款,以解燃眉之急,为了切实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率先实行了向企业派驻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如韩国独资企业韩昌(**)食品有限公司,由于韩国老板初来水土不服,又不能语言交流,我们及时为他配备了空调、饮水机等设施,使他深受感动,企业追加投资150万美元。
三、龙头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目前龙头企业的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龙头企业吃不饱,往往是出口合同已经签订,也有充足的货源,但就是资金不足不能立即组织好货源,往往要耽误出口时间,受到外方的惩罚。资金不足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龙头企业该上的项目不敢上,资金不足也限制了企业的创汇能力。
2、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主要是产业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办法不灵,路子不多,服务不够,传统农业的惯性仍然在起作用。社会各方大部分也是认为农业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在农业领域研究的少、涉足的少。
3、部分龙头企业机制僵化,步履维艰。大部分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的管理机制、营销机制比较松散。部分龙头企业资源配置匮乏,缺乏生产资金,缺乏生产基地,缺乏生产技术人员,生产要素的配置极端不平衡,导致对产业的拉动力极其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4、部分龙头企业市场狭窄,链条脆弱。龙头企业是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载体,但多数龙头企业注重基地建设,发展生产的手段多,开拓市场的方法少。可以说,各企业的销售市场都不宽泛,与市场对接的手段滞后,渠道单一,效益不高。
四、对蔬菜加工产业的建议
一是要创新龙头企业的发展机制。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革新,带动产业迅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扬起龙头企业巨首,真正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对个别政企合一的公司要进行清理整顿,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建相应的龙头公司。
为了加快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十三五”期间焦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障乌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招商局之邀,2015年8月31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理事长张绍强率有关人员前往乌海市考察和调研焦化产业现状,并于9月1日与乌海市招商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乌海市炼焦煤资源丰富,焦化产业发展较早,目前焦炭总产能1 800万t。受钢铁行业整体低迷影响,近几年来,乌海市焦化企业的利润逐年下降,且出现大部分亏损的局面。为寻求乌海市焦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乌海市招商局代表乌海市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多次接触,共同商讨具体举措,以促进乌海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将对实现乌海市焦化产业的较快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寿光市;蔬菜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42-2
1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走访调查的方法以以上三个问题为中心展开了我們此次社会调研。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就蔬菜产业化深入发展问题采访了村委成员、企业负责人和普通村民。详细的调查问卷由寿光本地的同学负责分发,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37。收回问卷后,我们对其数据进行分析,有扩大经营打算的农民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七十,没有扩大经营打算的农民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三十。
有过与蔬菜公司合作的农户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七十五,从没有过与蔬菜公司合作的农户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二十五。
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则主要走访参观了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几个展厅、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山东洛城农发集团的试验基地及蔬菜加工车间,以及三元朱村。在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展厅里,共有2000多个菜果品种,以及许许多多首次亮相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这些都让我们赞叹科技进步在推动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据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寿光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可高达67%。
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和山东洛城农发集团都同时拥有自己的中心供菜基地和周边辐射区。以山东洛城农发集团为例,其建立了2000亩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20000亩蔬菜区。这种“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极大的促进了蔬菜的产量和销量。据了解,目前寿光市共有14位网上蔬菜医生,他们每天通过视频为菜农们指点迷津,把脉开方。三元朱村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在三元朱村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在其村委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有关三元朱村发展历史的展厅,参观了其蔬菜实验大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且到其村里的集市向菜农了解情况。
2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寿光市坚持“靠蔬菜产业领跑,靠科学技术助力,靠产业化经营提升”的发展思路,采取生产、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办法,发明推广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实行专业化经营,建立起蔬菜批发市场,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并建立起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和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通过几天在寿光的观察与调研后,我们发现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交易总量不断增加
即使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在寿光,每天外来菜商的卡车依然有上百辆,交易量800多公斤。目前寿光蔬菜市场的年交易量约为40亿公斤,已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在如此高交易量的情况下,寿光市政府为了严把质量关,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0多万元为14处镇(街道)购置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取缔了755处不符合标准的村头地边交易市场,保留的575处市场全部配备了速测设备,形成了全覆盖的检测网络。前不久对部分村的蔬菜大棚进行的普测中,共抽取蔬菜样品828个,速测样品全部合格,定性定量检测样品174个,合格率高达99%。目前,寿光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到60万亩,认证优质农产品325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1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认证数量在全省均位居前列。
2.2农民的收入逐年增高
目前寿光市蔬菜种植总面积为8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到了40万个。农民年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1550元发展到了2007年的6619元。伴随着收入的大幅增加,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消费理念、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1993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1 3元;两年后,突破2000元,到2007年,达到了4993元。15年间,寿光市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增长了4倍。其中,蔬菜产业又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估算,我市农民每赚10元钱,至少有6元是来自蔬菜产业。以三元朱村为例,截至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560万元,人均纯收入10300元,集体固定资产26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经济村”。
2.3科技进步在深化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科技推广让许多农民成了专家。现有10万农民拥有绿色证书,180多名农民成为了科技专家,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和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2门以上农业新技术,300多项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推广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30多种种植新模式。该市发展了10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19处乡镇科普学校,350处村级农民文化夜校。组织培养、生物防治、让蔬菜喝牛奶、臭氧抗菌增肥、无土栽培等层出不穷的新招更是让农民鼓起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3寿光蔬菜产业化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走访了寿光欧亚特菜公司、山东洛城农发集团及三元朱村,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以及分析了寿光现实的经济状况和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后,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寿光蔬菜产业化深化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科研水平不高是制约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寿光的蔬菜产业已进入繁荣发展期,但寿光自己的农业科研水平却一直不高。拿育种技术来说,据调查,寿光市2005年蔬菜种子总销量6万公斤,其中进口4万公斤,60%以上的种子依赖进口。寿光蔬菜站技术人员介绍,进口种子价逾黄金。寿光市市长刘中会也曾坦承:“寿光2/3的蔬菜品种来自国外的种子公司,育种技术与成本正成为制约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寿光每年大约有30万亩蔬菜需要从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种子。
3.2市场意识落后是阻碍寿光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个人即菜农的意识落后,另一方面是决策者意识的落后。寿光蔬菜产业现在的繁荣,除了环境地形适宜、种植技术先进外,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市场的供不应求,无论怎样蔬菜都能销售出去。我们可以看到,寿光蔬菜的输出方向基本是省内及省外几个城市,销售地区较为单一,这样讲来抗风险的能力就较弱,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或是另一地区蔬菜产业崛起,必然会对寿光蔬菜的销售造成冲击。而且,寿光蔬菜的加工程度比较低,产品附加值有限,即使是稍微高档的礼品菜,利润也有限,而蔬菜深加工产业还未能成体系。
3.3菜农与蔬菜公司关系不顺畅是妨碍产业化发展中的又一问题
一般来说,菜农会不自觉的追求最大利润,但我们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对于56.7%的菜农尽管认为与蔬菜公司合作更为合算,但其中约一半以上的菜农并没有直接与蔬菜公司合作的经历。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蔬菜公司对于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因而菜农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保证蔬菜的质量达标,与一般菜贩相比,所得利润相对就少了;其次,为了追求更大利润,菜农不得不采用一定的技术降低成本花费,而技术又成为菜农增收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注册的蔬菜公司很多,但真正能大力带动周边菜农的公司仍为少数,这为菜农选择合适的蔬菜公司进行合作造成相当大的限制,因而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更多的菜农选择中介这一对象来追求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利润。
3.4土地流转的欠规范运作阻碍寿光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调查问卷中得到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三分之二的农民有扩大经营的打算,这其中又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农民认为土地资源不足是阻碍目前扩大经营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土地集中种植管理,从而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以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但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健全,却阻碍着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虽然寿光市几个镇街建设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操作流程也日趋规范,但现实情况是:对于有地且进城打工的农民、并且长期定居、无法顾及土地的,以及九十年代以后出生未得到土地的青少年,他们想流转土地,但多数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而农村中靠土地吃饭的中老年人,他们本身不想流转土地,但有时却由于有关部门要求不得不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且,由于农民在意识上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即使进城打工,他们还是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因此不可能有安全感交出土地,即使转让,也大都是给亲朋好友,随意性很大。综上种种因素,导致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不易形成规模经营,因而阻碍寿光蔬菜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深化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和发展建议:
4.1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005年寿光市财政总收入197834万元,而投入于科研的仅有100万元左右。要解决科研体制创新和经费投入问题,绝非一夕之功。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要提高寿光市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需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重视,加大科研投入,这是提高寿光市乃至全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2)在采用“引进来”策略的同时,借鉴国外现有科技水平培育我们自己的新品种。此外,应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科研人员应注意保护好国有现有良种知识产权,防止种子培百技术流失。
(3)在各村设立种子服务站,由专业人员向农民提供种子,一方面可以防止农民上当受骗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借此积极推广我国自主研制的种子品种。
(4)创新体制改革,在增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应积极改善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完善奖励措施,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积极聚拢科研人才,保持产业链的畅通及产业化网络的完整。
4.2提高认识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维护农民的利益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下乡服务队,定期到农村中去、到农民中间宣传讲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国家政策以及农业及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等与农民利益切实相关的东西,同时应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其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农民维权能力的提高在维护好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将直接有助于科技普及及土地流转制度的顺利改革。
(2)由政府出资定期开展一系列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如种菜知识专题讲座、设立村中图书阅览室等,一方面可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传播关于作物病虫害方面的信息,让农民做到有备无患,提前准备,降低损失。
4.3在政府指导下,整顿蔬菜产业市场秩序
整顿蔬菜产业市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政府应积极引导、鼓励各村委设立投诉站,当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有较为方便的维权的地方。
(2)为规范中介方的行为,政府应对中介机构进行实时监管,一旦发现其有不正当竞争行为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其加以警告,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3)抓好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集中财力扶持和鼓励蔬菜公司进行改革,对改革较为成功的企业要加以表彰,将其方法进行宣传。
4.4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能否顺利、快速地在寿光市执行对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要让土地在寿光“转”起来且“转”的好,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在制度实施初期,应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指导,不仅要坚持嚴格的土地管理条例,坚决杜绝流转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切实保护耕地。
(2)相关工作人员对农民自己因图方便,只收固定或一次性现金地租、或过分延长转租时间等行为要加以指导。
近年来,XX镇党委严格落实市委、县委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各项决策要求和安排部署,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建设“三专”干部队伍。根据这次调研的主题和要求,结合我们XX镇实际,下面就相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将思想教育作为“头号工程”。
一是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筑牢政治信仰之基。二是抓住“关键少数”,深化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定集中学习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每月一次“集体学”、每天至少一小时“个人学”,学理论、学政策、学精神,确保领导干部思想能紧跟新时代发展形势。同时,将机关干部教育纳入共产党员“淬火工程”,形成常态化学习,并将脱贫攻坚、安全环保、镇村建设等专项工作纳入学习培训课程,增强干部专业化能力。(二)将干部培养作为“重点工程”。
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使用起来。一是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选派XX年轻干部作为包村干部,选派XX名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信访维稳、办事处等吃劲岗位磨炼,选派XX名年轻干部到县级有关部门挂职锻炼。二是完善干部考察考核机制,加强平时考核,适时开展重点工作督查,全面掌握干部工作情况,2021年有X名上考核结果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和进一步使用,年底考核X名年轻干部被评为“优秀”,这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重点培养提拔的对象。三是有效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严格落实乡镇补贴、车补等有关政策,春节、中秋等重要节点按标准落实福利待遇,每年对机关干部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对特殊时期如疫情防控等期间进行免费就餐,让干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三)将激励管理作为“增效工程”。
坚持正向激励和从严管理相结合,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一是严格落实基层干部绩效奖励制度,制定《XX镇绩效奖励发放方案》,以干事成绩和工作表现为基准,划分系数等级,实现“能者多得、干事者多得”,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二是实施“对标一流比作为、争先进位抓落实,我是XX人、我要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到“年初有承诺、年中有小结、年底有亮相”,作为年底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充分营造争先进位、担当作为的浓厚干事氛围。三是严格日常监督管理,镇纪委每年对机关干部开展廉政谈话,组织开展“四风”专项整治等行动,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于违法违纪、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者依法依规进行谈话提醒或组织处理。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训少。
一方面,由于乡镇基层条件有限,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业务或技能培训相对较少,且基本没有连续性的培训,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干部接受新生事物相对较慢,干部队伍整体干事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年轻干部基本都在重要岗位上承担重要责任,难以抽出较长时间进行脱产培训学习,这也成为“三专”队伍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二)责任压力大。
XX镇站所、办事处共X个,上级分配行政编制X个,事业编制X个,当前已全部满编。编外人员X人,所有职工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共X人,学历在大专以上的X人,除去因病因事难以正常履职的,实际能够担任重要工作的不足X人,且专业性人才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干部都是“身兼数职”,甚至有的部门只有负责人一个“光杆司令”。上级多个部门的工作压到乡镇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干部身上,基层干部责任和压力重大。(三)政治待遇低。
乡镇干部职务升迁机会少、进步渠道窄,面向基层公务员进行的招考也比较少。许多干部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尤其是在事业编制及工勤身份的干部,他们与公务员干一样的工作,但享有的待遇却有很大差距,如工资无车补、进步无政策。他们中不乏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经验阅历多的干部,任劳任怨干好工作,却因为身份问题难以得到升迁,“抬头就是天花板、一眼就能看到退休”,大多数到退休也就是正股,政治待遇难以理顺。(四)思想易僵化。
个别干部受制于年龄、学历等因素,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很难适应当前的工作形势;个别干部受身份限制升迁无望,对政治前途失去信心,容易出现消极心理;个别干部在繁冗的责任压力下,怕“出事”怕“担责”,对待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在“多干会出事、不干不出事”的逃避心理。面对这些情况,镇党委、政府虽努力调整,但仍出现了乡镇干部“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这种畸形状态。三、几点意见建议
(一)提升基层干部专业能力。
客观分析干部队伍素质状况、准确把握现实工作需要,制定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到位。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总要求,针对各乡镇实际,围绕“双招双引”、脱贫攻坚、镇村建设等专项精准培训,突破进党校、上大课的单一模式,灵活培训手段,适时开展脱产集中培训,组织年轻干部走出去,切实优化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思维、提高专业能力。(二)提高基层干部政治待遇。
建立更为多样化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拓宽用人渠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断改进和完善竞争性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注重“人岗相适、双向选择”“重成绩、讲民主”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倡导“公开选拔”和“破格提拔”,从基层公务员、事业编的干部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干部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为乡镇干部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一、主要措施和工作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三、x xxxx 年工作打算
xxx 年, xx 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法治办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思路,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社会各项事业平稳发展。现将 xxxx 年 xx 镇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措施和工作进展情况
(一)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组织领导机制。以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不断强化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由镇长 xx 同志任组长,分管政法的 xx 同志为副组长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将法治政府建设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二是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制度,年初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镇属各部门、村(居)委员会的目标考核,细化了工作内容,夯实了工作责任。三是加大了对村委、各部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协调指导工作力度,镇
司法所、综治办始终保持与各村委、各部门的密切联系,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介,入,提供法治服务,加以指导协调,实现了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动态管理,有效提高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促进了全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总体平稳推进。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法治政府建设能力。一是镇领导班子带头学法,增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办事意识;二是加强全镇干部、执法人员普法力度。领导干部在学习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内容上不断贴近实际,在方法上灵活多样,采取培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及自学等多种方法,灵活普法;三是以全民普法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六进”活动使法律宣传进机关、进镇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结合“七五”普法规划,采取横幅、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全镇群众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四是结合全镇各项工作,全年,开展村级领导干部培训 xx 余次,利用村党员会议、村民大会宣讲 xx 余次,组织送法下村活动 xx 次,联合学校共同开展法治宣传 x 次,发放宣传资料x 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 xx 多条,发布通讯稿 x 篇。通过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使全镇公民受教育面不断提高。
(三)坚持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以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行政决策水平,着重在已有行政决策规则的基础上,狠
抓了制度落实。一是坚持党政联席会议议决制。今年以来,在涉及镇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由部门]提出议案,主管领导先期审查,最后提交镇政府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的制度和程序,涉法议案坚持由司法所审查后送主管领导审查,防止了行政决策的随意性,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水平。二是坚持执行行政执法、执证上岗制度公示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督制度等四项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年无一起违规执法现象发生。三是积极落实行政应诉工作,提高执法水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我镇领导非常重视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
(四)坚持法治政府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一是完善镇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制度,加强公众信息网站和村远程教育站的维护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政务公开栏,公开镇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标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内容。
(五)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构建和谐社会。一是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实调解人员,培训调解骨干,落实调解场所,建立和完善调解制度,构建了镇、村两级调解网络。目前全镇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 xx 个,其中镇级 x 个,村级 xx 个,共有调解人员 xxx 名。二是积极发挥信访机构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主渠道作用,启动实施了镇政府
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搭建了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的平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坚持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抓党建强基础化矛盾促和谐”专项调解活动,对重点路段、重点人员、重点问题开展纠纷隐患排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全年共计调解各类纠纷 xxx 件,调解率 xxx%,调解成功 xxx 起,调解成功率 xx%,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 xxx 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 也清楚地看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推进不平衡。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程度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一 定差距。二是干部队伍工作中依法决策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法治政府建设在依法治国中的重 要性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 加大。
三、x xxxx 年工作打算
(一)加强干部队伍法治意识建设。一是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树立宪法和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入推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法律知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的总体 计划,坚持每季度集
中开展 一次以上学法,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法制讲座。二是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和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工作,切实增强一般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紧紧围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继续深入开展一般干部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的学习和培训,力争使全镇行政执法人员都得到业务轮训。
(二)加强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坚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严格落实重大决策论证和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和决策依法公开制度。为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凡涉及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专业性强的决策事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涉及面广的决策事项,必须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三)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和备案工作。严格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必须做到不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不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法律、法规、规章已规定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改变适用条件和范围。制定规范性文件按照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协调分歧、法律审查、讨论决定、签发公布的程序进行。制定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影响较大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时,坚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举行听证等方式广泛
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xx 镇产业扶贫全年工作总结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产业扶贫工作,xx 镇按照市县有关产业扶贫文件精神,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为核心,以菜单式到户项目为扶贫抓手,转变产业扶贫方式,不断加强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产业扶贫开发力度,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 20XX 年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XX 年产业脱贫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菜单式项目到户实施情况。
结合 xx 县产业脱贫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巩固产业发展成效持续推进菜单式产业扶贫的意见》的精神,xx 镇菜单式产业到户项目发展 460 户,拨付资金 134241 万元。共计种植 43户核桃 134 亩,46 户花椒 267.7 亩,140 户荞麦 930 亩,4户苜蓿 37 亩,2 户药材 13 亩,15 户豆子 126 亩,25 户油菜85 亩,7 户胡麻 24 亩,1 户荏 1 亩,1 户高粱 2 亩,4 户烤烟 125 亩,26 户甜柿子 57 亩,16 户谷子 45 亩;104 户养殖牛 187 头,12 户猪 70 头,13 户羊 100 只,5 户奶山羊 56 只,6 户驴 9 头,6 户鸡 323 只,40 户中蜂 332 箱;发展旅游 1户。
2.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及收益情况。
20XX 年,我镇实施产业项目共 11 项目已全部竣工,拨付资金 346.2 万元。
庙坡村、权家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筹安排,统一种植烤烟示范基地,集体经营、管理、销售,技术指导。通过基地务工,生产销售等方式,收入 20 余万元,已为贫困户户均分红 500 元。
东坡村、庙坡村、白石村、权家下村、岐家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桃园配套储水窖、太阳能杀虫灯基础设施,维修道路,多措并举提升果园质量,为贫困户提供便利。
东坡村、兰家堡村、庙坡村、韦家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购置拖拉机、旋耕机、微耕机、抓草机等农用机械,新建机械库。采取统一集中化管理,与周边村进行协作,不仅提高了机械耕作效率,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3.产业指导员工作情况 xx 镇要求产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指导贫困户产业发展。其中,向贫困户宣讲产业扶贫政策 800 余次;指导贫困户科学选择产业 300 户;协调开展贫困户生产技术指导 600 余次;并建立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台账。xx 镇年中已召开半年工作例会,从听取工作汇报,交流工作经验中,探讨并改进指导了工作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4.产业扶贫整改问题落实情况
(1)集体经济薄弱,集体经济没有好的发展项目,单纯入股到关山草原旅游公司,年收益较低,且带动作用不明显。通过统一发展烤烟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配套核桃园基础设施,带动贫困户积极管理果园,提升果园质量;积极发动群众种植苜蓿,集中化管理,扩宽了收益渠道。
(2)双百产业基地规模小,带动不明显,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以务工和入股方式带动贫困户,带动户数少且不能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通过对双百基地加强管理,进行星级评定,动态管理制度,20XX 年 xx 镇退出了 xx 县新明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技术培训,宣讲等其他方式提高了贫困户参与度,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
5.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及收益分红情况全镇 8。有针对性发展了 4 规模种植烤烟项目。
1.明确目标,狠抓落实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结合 xx 镇果园现状,20XX 年 xx 镇为白石村、东坡村、权家下村、岐家塬村果园配套储水窖 95。通过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条件,方便群众,提升果园质量,提升项目效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二是壮大集体经济,20XX 年 xx 镇为韦家堡饲草种植基地购置大型秸秆粉碎揉丝加工设备 1 台套(大型秸秆粉碎机(1000-500)、破碎机出料输送、揉丝粉碎机(9RSZ-15)、揉丝粉碎机出料输送);购置中首重工 926 抓草机 1 辆。通
1发展现状
1.1 育苗体系建设情况
蔬菜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 也是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环节。商洛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设施蔬菜以来, 蔬菜育苗设施逐步由利用阳畦、冷床播种育苗转向利用温室大棚育苗, 蔬菜种苗的供应方式主要以基地、农户自育自用为主。近年来, 随着全市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 尤其是丹凤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柞水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商州青四季蔬菜专业合作社、商南德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 使全市蔬菜育苗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2009年以来, 依据全市设施蔬菜发展规模和布局, 配套发展集中育苗点21个、占地面积14.07 hm2。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备、劳力缺、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 目前投入运营育苗点15个, 面积8.77 hm2。育苗品种主要有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西葫芦、甘蓝等, 年育苗量1 558×104株, 年推广面积637.27 hm2, 年总产值706.35×104元。2009年—2012年累计育苗4 163×104株, 累计推广面积993 hm2, 占全市设施蔬菜基地面积20%左右。年育苗茬次2~3次, 即早春两茬育苗 (分别是供应设施大中棚和大田露地生产) 、晚秋茬共3次育苗, 供苗时段为2月下旬—4月上旬和7月中旬—8月上旬, 所育菜苗除育苗企业基地自用外, 主要供应育苗点周边农户和本县区其他设施蔬菜基地, 按平均每株商品苗售价0.4元, 年销售额约62×104元, 按平均每株纯收入0.1元计算, 育苗企业年净利润为15.6×104元左右。
1.2 育苗单位生产经营情况
1.2.1 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育苗点
建于2008年10月, 建设地点位于柞水县下梁镇沙坪村公司院内, 建设规模 (占地面积) 0.67 hm2, 育苗净面积3 000 m2, 每年育苗量100×104株, 年纯利润10×104元, 2009年—2012年总育苗供苗数量达到400×104株, 总利润40×104元。品种以茄果类、瓜类和甘蓝为主。用苗地点为本公司基地和周边乾佑河沿线的下梁、石瓮、乾佑、营盘等镇区域, 年推广面积33.33 hm2, 4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33.33 hm2。年推广效益20×104元以上, 累计增产效益达到80×104元。
1.2.2 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点
建于2010年7月, 建设地点位于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示范园内, 建设规模0.67 hm2, 育苗茬口早春茬、秋茬和越冬茬, 育苗量50×104株, 约50%对外出售, 年纯利润超过5×104元, 2010年—2012年总育苗供苗数量150×104株, 总利润16×104元。品种以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西葫芦和菜豆为主。用苗地点为本公司基地和丹凤县铁峪铺、商南县清油河、试马等周边区域, 年推广面积40 hm2, 2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0 hm2。育苗点年推广效益10×104元以上, 3年累计增产效益16×104元左右。
1.2.3 商南县德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育苗点
建于2009年10月, 建设地点位于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村, 建设规模1.33 hm2, 2010年1月开始育苗, 育苗茬口早春茬、越冬茬, 年育苗量260×104~320×104株左右, 年纯利润10×104多元, 2010年—2012年总育苗供苗数量870×104株。品种以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甘蓝为主。用苗地点为富水、过风楼、青山、试马、清油河等镇, 3年累计推广面积103.33 hm2。育苗点年出售种苗收入10×104元以上, 3年累计纯收入34×104元。
1.2.4 商州区青四季蔬菜专业合作社育苗点
建于2011年1月, 建设地点位于商州区腰市镇屈村, 建设规模0.3 hm2, 净育苗面积0.3 hm2。育苗茬口早春茬、秋茬, 年育苗量28×104株, 年纯利润超过10×104元。品种有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西葫芦、甘蓝等。用苗地点为本基地和腰市、板桥等周边村农户。
1.3 育苗设施设备及应用情况
商洛市育苗点建设的棚型标准化日光温室、半地下式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其中陕西汇生源公司有自动卷帘 (被) 育苗温室8栋、占地0.67 hm2, 建造材料为纯镀锌钢管骨架、砖包墙结构和保温板后屋面。柞水惠仁农业公司建有自动卷帘 (被) 育苗温室10栋、占地面积0.67 hm2;建造材料为水泥骨架、双层砖墙结构和保温板后屋面。丹凤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全部为山东寿光引进的半地下式日光温室, 墙体厚, 沿入地下深, 保温效果好, 可周年育苗生产。商州区夜村镇于塬村绿缘三心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苗点建设有1 600多m2的连栋温室, 配套建设供暖设施, 可供暖5 000~6 000 m2。育苗设备主要是穴盘和营养钵;水肥灌溉采用膜下暗灌、喷头浇淋或喷雾;冬季育苗地下加温用地热线配套温控仪、地上加温采用专用发热灯炮, 个别育苗点采用锅炉管道供暖;夏季降温设备主要靠遮阳网、水帘;苗床补光设备靠日光灯补光;棚内净化消毒应用手动喷雾器进行药剂处理。覆盖卷铺设施有无纺布保温棉被、草帘和无滴棚膜。植保技术采用黑光灯诱杀、黄板等。
1.4 育苗技术及应用情况
商洛市集约化育苗点育苗的主推技术是穴盘基质无土育苗和营养钵基质育苗技术, 基质材料主要为草炭、锯末、食用菌废料等, 主要从山东寿光、陕西咸阳、渭南等地购买成品;苗床类型是采用日光温室架设塑料棚、拱棚内铺设电热线等方法, 育苗方式以常规自根育苗为主, 部分育苗点黄瓜、西葫芦进行嫁接育苗。播前种子处理采用日光晒种、变温浸种催芽等方法, 播种是人工填盘装钵播种。在菜苗培育中, 温、光、水、气和营养调节等方面是综合应用以上现有设施设备, 结合当地天气进行调控管理。
1.5 集约化育苗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情况
商洛市把蔬菜集中育苗点作为蔬菜育苗技术示范点, 重点示范温室 + 塑料小棚 + 电热加温和商品基质、穴盘育苗、种子消毒、变温催芽、瓜类嫁接等关键技术, 并在育苗单位基地建立适龄壮苗栽培示范田10余处, 面积80 hm2, 展示了集约化适龄壮苗在整齐度、节种、省工、提升作物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农药使用量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为了推广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 确保技术不走样, 市县两级蔬菜技术部门举办育苗技术培训班, 现场示范集约化、专业化育苗技术, 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 提高对集约化育苗的认知度, 3年全市共开展蔬菜技术培训130多场次, 累计培训菜农2×104余人次。为设施蔬菜基地、育苗企业聘请技术员36人, 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要求各育苗企业在加强菜苗售前培训的同时, 还要重视售后服务, 市、县、镇蔬菜技术人员经常深入育苗点进行技术指导, 并对用苗户进行跟踪技术服务。
1.6 育苗体系的运行模式及成功经验
部分实力强、启动早的育苗企业,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形成了企业化运作模式,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即采取“育苗点 (中心) + 示范基地+用苗户 (基地) +技术服务”的运作模式。产前与用苗户签订供苗合同 (协议) , 约定供苗种类、品种、规格、数量、时间和违约处罚办法, 建立用户基本情况档案;开展技术培训, 做好种植户的栽培、管理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按合同分品种、分批次, 多样化生产、提供商品种苗。多数育苗企业是育苗满足自身需要之余, 按成本价或微利出售给周边基地和农户。
2 存在问题
2.1 育苗规模小, 供应能力不足
全市15个集中育苗点每年育苗量1 588×104株, 全市设施蔬菜0.23×104hm2, 年需良种苗0.8×104~1×104株, 加上部分露地菜种苗, 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育苗供应的主要渠道还是以种植户分散育苗、自育自用为主。全市目前尚未建立一家工厂化育苗中心, 育苗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
2.2 配套设施不齐全, 技术水平不高
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先进实用的育苗管理设备、检测设备及实验仪器, 在棚内苗床环境控制等方面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达不到规范化、标准育苗规程要求, 成苗率低或延长推迟育苗时间, 菜苗质量不高, 不能按时供苗。设施蔬菜基地分散, 各地生产条件差异大, 集中育苗远距离供苗运输不便。目前, 运输过程中, 采用的是胶框装运, 一次量小、成本大, 直接影响育苗点自身效益和生产者的产量、效益。
2.3 产销衔接不紧密, 总体效益不高
由于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生产者对集约化、商品化育苗了解浮浅, 认同度低, 认为企业育苗价格高、品种单一或不对路、运输安全无保障等。同时多数供需之间缺乏沟通, 没有协议约定, 育苗单位生产存在盲目性, 从而导致产销脱节, 用苗户担心买难, 育苗企业害怕卖难, 其结果是育苗数量小, 规模效益低。
2.4 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多数育苗单位为私营企业, 沿袭家族式传统管理, 没有走上现代企业管理轨道, 责任、利益不明确, 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 关键环节管理不到位, 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差, 损失惨重。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体系建设, 增强供应能力
在改扩建现有育苗点提高育苗能力的基础上, 在各县区至少建设一个标准化工厂化育苗中心, 形成布局合理、规模育苗、效益显著的育苗产业体系。
3.2 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育苗效益
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项目扶持、资金倾斜, 支持商洛建造标准化育苗中心, 配套先进实用的苗床管理设备和试验示范及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 配备专用送苗车等设施, 增强抗灾能力, 提高育苗效益。
3.3 出台优惠政策, 实行蔬菜种苗补贴
省市政府应研究出台系列优惠政策, 在资本引进、土地审批、财政资金、水电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扶持政策。将蔬菜种苗列入政府补贴范围, 给蔬菜育苗点和订购种苗的菜农适当补贴, 鼓励育苗点和菜农选用优质种苗。
3.4 应用先进技术, 提升育苗水平
推进科技创新, 广泛应用嫁接育苗技术和集约化蔬菜穴盘无土育苗技术,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改进育苗方式, 改善生产条件, 降低育苗成本, 在组培、水培和漂浮等高新技术应用上取得新突破, 在育苗设施设备、基质、穴盘的组装配套和苗期管理以及种苗质量标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全面提高育苗技术水平。
3.5 重视宣传引导, 扩大带动效应
市县农技蔬菜技术推广部门要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企业和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引导, 提高蔬菜生产者对集约化育苗的认知度, 育苗单位和企业也要注重宣传和培训, 主动与用苗户对接, 争取预先签订供苗合同, 实现订单生产, 合同销售, 同时做好跟踪服务, 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
3.6 加强供需沟通, 确保适销对路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农机补贴、高产创建、农民合作社等项目扶持政策向马铃薯重点大县倾斜,省内出台支持马铃薯发展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种研发引育、基地建设、主粮化开发、贮藏窖建设、龙头企业。二是在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时把马铃薯加工企业视同特色企业对待,降低门槛,重点扶持。三是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近几年来,肥城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把有机蔬菜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植。以“四个之最”为标志创建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成为发展起步最早、编制规划最先、面积规模最大、加工出口最多的县市;以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暨发展论坛为平台增进了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层次、规模和成效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8.8万亩,品种30多个,年产量50多万吨,总收入6亿多元,产品主要加工出口欧盟、日本、美国、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
(一)肥城农业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水、土和大气环境均适宜有机栽培,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得天独厚。立足于这一优势,自1994年开始尝试有机蔬菜栽培,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机蔬菜已成为肥城农业发展的特色亮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探索发展阶段(1994—2002年)。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与蔬菜加工出口企业泰安泰山亚细亚公司合作,探索种植有机蔬菜。经过3年转换期,于1997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经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和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双颁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农户普遍获得丰厚收益。肥城市抓住这个成功典型,采取政府推动、典型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引导群众充分认识有机蔬菜的广阔市场前景,逐步走上了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新路子。
规模发展阶段(2003—2005年)。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肥城市因势利导,于 1
2003年确立了以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有机粮食、有机果品、有机畜禽同步发展的“农业有机化战略”,委托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山东分中心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有机食品发展规划。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发展到12万多亩,年均增长60%。
提升发展阶段(2006年到目前)。着力实施“七个一”的思路措施,促进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成立了市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发展有机蔬菜产业。二是出台一套扶持政策。围绕打造有机蔬菜标准化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和开拓国内外市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市财政设立了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各项扶持奖励。三是制定一个行动方案。组织承办好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暨发展论坛,宣传有机蔬菜的安全性、标准化和高档次。建立统一的有机食品标识,在基地、企业及外宣材料上广泛标注,形成了浓郁的有机食品文化。四是开设一批展示窗口。在交通主干道显要位置设立了“中国有机蔬菜第一县—肥城”标示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有机蔬菜专卖店。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了宣传有机蔬菜的专题栏目。五是建设一批精品基地。选择20个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作为旅游产品培育,展示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生态化、产品天然化,打造了有机蔬菜景观长廊。六是建设一处检测中心。在建成省级有机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级序列。七是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对内抓好规划引导和技术指导,对外开展宣传推介与经济技术合作。
(二)在发展有机蔬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了有机蔬菜健康安全、增收富民的良好品牌形象。
严格质量控制,保障优质安全。在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控,建立健全了“三大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按照有机蔬菜要求的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条件,规划基地布局。根据国际和国家的质量标准,将先进技术优化集成,制定了各类蔬菜品种的生产操作规程,在全市有机蔬菜基地进行推广。二是质量监管体系。建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办公室,各乡镇、办事处分别建立了执法中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各基地都有专门的生产操作记录,在农业投入品施用、关键技术推广、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到质量检验等环节,建起了科学规范、清晰完整的档案。有机蔬菜加工企业也都建立了质检室、检测点,定期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推行了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根据标志标识一直从餐桌追溯到产地。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近几年,累计培训有机蔬菜种植核心示范户3000多户,辐射带动4万多户,提高了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分别通过了国家OFDC、COFCC和国际OCIA、欧盟BCS、日本JONA等权威机构的认证,被列为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协会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山东省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泰安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示范基地。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充分发挥有机蔬菜加工企业开拓市场的主体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订单挂靠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发展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投资的5家,外资企业投资的2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3万吨;挂靠外地龙头企业18家。一方面,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
交易会、中日韩农业国际经贸洽谈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等,广泛宣传推介。办好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经贸合作,在巩固扩大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多元化开拓澳大利亚、荷兰、英国、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加快了肥城有机蔬菜“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着力开发国内市场。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消费者宣传推介有机蔬菜产品,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企业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进军国内有机蔬菜市场实现了良好开端。绿源、银宝、佳禾等企业通过建专卖店和进超市专营,将肥城有机蔬菜成功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适应了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地将有机蔬菜推上了奥运餐桌,进一步打响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
创新运作模式,推进持续发展。为保持有机蔬菜产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创新经营运作模式,做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章,提高了农民组织化和基地规模化程度。一是股份制合作社模式。孙东村探索实行“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在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的前提下,实行农场化统一管理和股份制利益分配,收到了龙头企业放心、村集体收入牢靠、群众收入增长的效应。这一模式已在全市135个有机蔬菜基地得以推广,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产生的技术障碍、标准质量问题。二是专业协会模式。由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或村合作经济组织牵头,成立有机农业协会,对外链接龙头企业,对内向会员提供技术、物资、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全市有机蔬菜专业协会和合作社达到290多个,入社、入会农户3.8万个。王庄镇农技中心领办的协会发展了18个农场,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达到6000亩。三是家庭农场模式。引导具有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的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家庭农场。王瓜店镇曹杭村有机蔬菜基地由本村种植大户经营,最大的一户经营土地78亩,扣除每亩每年支付村民土地租金600元、务工工资800元外,个人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三)有机农业是迄今农业发展的高端目标,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肥城有机蔬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有机化战略”,深入落实“七个一”的思路措施,努力以有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
市场开拓向更加注重国内市场转变。把严抓质量安全、建立营销网络、强化媒体宣传、实施政府推动等措施结合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内贸业务,扩大销售份额。在继续巩固扩大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争创有机蔬菜发展的“第五个全国之最”,实现国内销量最大。
产业链条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延伸。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肥城市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策划》,明确了“中国桃都,四季田园—中国四季养生度假地”的发展定位。以总体策划为指导,加快建设有机农业观光基地,开发有机食品餐饮等项目,宣传有机食品文化,培植特色旅游亮点,促进有机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互动。
【某镇蔬菜加工产业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六盘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11-09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06-16
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06-21
禹城市蔬菜生产情况调研报告07-18
北方蔬菜种植生产加工新技术试题10-30
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10-06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0-25
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09-24
易地搬迁后续扶贫产业蔬菜大棚实施方案07-01
西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