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精选7篇)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 篇1

观摩促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当前全县上下抓发展、保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集中利用一天时间,召开全县重大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促进会,这充分说明了

项目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抓项目建设的决心。主要目的是通过现场观摩的形式,让大家深入实地看一看今年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哪些亮点,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动员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再添措施,再鼓干劲,扎实有效地抓好项目建设,切实以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上午,我们组织大家对今年实施的城区附近的12个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观摩;刚才,县发展计划局通报了今年全县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县文体局、旅游局、城建局和五州公司、杰出公司等5个项目建设单位和企业的负责同志就各自包抓的重大建设项目作了汇报发言;杨萌同志对下一步全县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认真抓好落实。通过现场观摩、工作通报、大会交流,大家对今年全县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既看到了成绩,也明确了差距,更感受到了压力。下面,结合这次观摩情况,我重点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对这次重大项目建设观摩的总体印象

这次观摩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联系包抓重大项目的县级领导亲自参加,这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就单项工作召开的一次规格最高的会议。大家现场观摩了12个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亲眼目睹了今年以来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呈现出的新气象、新变化,深切感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不甘落后、奋力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深切感受到了各级各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建设大项目、推动大落实、促进大发展的浓厚氛围,给人总的印象是全县上下抓重大项目的意识普遍增强,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明显,重大项目建设总体情况良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各级各部门抓项目意识显著增强。通过现场观摩,我们明显感到各级各部门、各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建设认识明确,思路清晰,态度积极,工作扎实。特别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60个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带头包抓,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上手,主动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使一批新建项目迅速启动、加快推进,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大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跑项目、争投入、促发展的热潮正在兴起。

二是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六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并对全县14个重大项目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工作队,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坚持每月一检查,两月一通报,有力地促进了重大项目建设。在努力克服项目建设征地难度大、建设资金匮乏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全县60个重点项目开工在建52个,开工率达到87%。虽然没有实现全部开工建设,但项目建设开工较好,大多数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城建项目和旅游项目进展较快。

三是项目建设带动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实施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通达工程,县乡村三级公路等级逐步提高;通过河南新区、人民广场、丰阳花园小区、丰阳大道、卜吉河商贸市场等重点城建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拉大了县城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通过20万吨硫酸、千吨氮化钒、水电镁一体化开发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产业的关联度得到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发建设天竺山、月亮洞、漫川古镇等重点旅游项目,将有效承接银武高速公路辐射带动,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充分说明,随着重大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对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资源开发、壮大工业经济、促进突破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此项重要工作任务。今天在这里召开会议的目的, 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认真总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开展以来的成效和经验, 研究部署“十二五”时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有关工作。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摆脱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瓶颈制约, 缓解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废旧商品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造成的环境压力, 有效防止环境污染, 加快建立完整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刻不容缓。同志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是发掘资源潜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以铜铝资源为例, 我国铜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 铝土矿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3%, 且铜矿、铝土矿开采程度已超过50%, 新增探明储量也极为有限, 按照现在开采速度, 铜只够6~7年开采。如果仍采用现有的粗放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将难以为继, 环境难以承受, 危及我国经济安全。因此, 如何开发利用国内再生资源, 是“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具有相当潜力, 如废塑料的回收率仅为24%, 而每回收利用一吨废塑料, 就可获得0.85吨塑料原料, 相当于节约3吨石油;对废铝的回收利用, 我国只能达到7~10次循环, 而日本可达21次循环。如果能够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和利用水平, 实现从单纯依赖原生资源转变为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并重, 对缓解资源紧张局面、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目前,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纷纷加快部署, 采取立法和资金支持等多种手段, 推动包括节能环保等产业在内的重点产业快速发展。欧盟提出将在未来10年重点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20%。对我国来说, 仅仅依靠原生资源发展经济已成为历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后发优势,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据分析, 我国目前的家电产品保有量巨大, 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就分别达3.5亿、1.3亿和1.7亿台, 今后每年至少要有1 500万台左右家电、500万台电脑和上千万部手机进入淘汰期, 相当于一座蕴藏量大、品位高的矿山。再生资源回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将废弃商品有效、及时地回收, 才能形成“资源—产品—废弃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可以说,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成败。

(三) 是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

要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并把“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作为七项重点工程之一, 规划在今后五年, 建设80个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高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彰显出这项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 国务院2010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把回收行业列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 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重视, 也体现了再生资源回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四) 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有效措施。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要在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GDP已达39.8万亿元, 人均GDP突破4 000美元大关, 这意味着我们将从解决人民基本温饱的阶段向小康社会跨越。这就要求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时, 充分满足人民居住环境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随着工业化程度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产品更新越来越快, 废旧产品的产生周期也进一步缩短, 数量和种类大量增加, 如处理不好, 就会带来环境污染。再生资源回收有利于解决大量废物遗弃或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 防范环境风险, 是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从我国部分省市的实践看, 再生资源回收抓得好的地方, 往往是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对于促进和扩大低收入人群就业、解决农民工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据统计, 再生资源每增加1 000亿元产值, 可以安排就业50~100万人。因此, 发展再生资源回收, 符合保障民生、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做好这项工作,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五) 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崇高事业。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认为“俭, 德之共也, 侈, 恶之大也。”这说明, 中华民族早就将节约问题提到了道德的高度。建国初期, 我国人民群众充分发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不但废钢、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 就连牙膏皮、兽骨等资源也大量回收, 为我国轻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周恩来总理曾对回收行业题词:“实行收购废品, 变无用为有用, 扩大加工, 变一用为多用, 更好地实现勤俭建国”。在资源越来越紧张、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 勤俭节约的传统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这不仅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体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要求, 更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保一方净土、留一片蓝天的必然选择。虽然回收行业工作环境差、从业人员地位不高, 但他们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是一项默默奉献的事业,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同时,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 把节约的理念推广到全社会, 这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抓住发展机遇, 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二、充分肯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明显扩大, 回收总量和回收率逐步攀升, 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国内回收总量约1.4亿吨, 与2006年相比, 增长了42%;回收总值约5 000亿元人民币, 是2006年的近1倍, 各类回收企业10万多家, 从业人员约1 800万人。2009年利用废钢8 300万吨, 再生铜在铜产量中占52%, 废纸浆占纸浆总量的69.3%, 再生资源已成为我国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 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9%。总结五年来再生资源回收工作, 我认为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 社会各界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行业地位日益凸显。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重要地位不断显现, 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正在成为地方经济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如湖南汨罗市2009年回收量达112万吨, 实现税收5.6亿元, 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9.5%,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15.6%。山东临沂市废旧商品年交易额达200多亿元, 已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24.5%。一些城市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设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 不少地区都是“一把手”亲自抓, 比如, 昆明市仇和书记亲自抓再生资源工作, 将此作为建设宜居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领导对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非常重视, 温总理对此做了重要批示, 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根据温家宝总理关于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批示精神, 去年以来, 我们一直与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协调, 争取从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多方面,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为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 也将会有效带动社会资本的进入。

(二) 以“三位一体”建设为核心, 试点城市回收网络初具雏形。

商务部先后于2006年和2009年启动了两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 共确定了55个试点城市和11个区域性回收基地, 共66个试点单位, 基本覆盖了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55个试点城市初步探索形成了社区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发展模式, 培育了近100家龙头企业, 新建和规范网点40 000多个, 新建和改造集散市场160余个, 试点城市再生资源的回收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左右。自2009年开始, 商务部、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工作基础较好的试点城市和区域性回收利用基地项目进行了支持, 两年来, 商务部、财政部已对44个城市的33075个网点、181个分拣中心、22个集散市场, 以及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平台和人员培训经费等项目进行了支持, 此外, 还对36个回收加工利用基地 (包括区域性市场) 的基础和环保设施进行了支持, 安排金额共计17.5亿元。今年还将继续安排资金, 支持10个试点城市的回收体系建设和20个省份的区域性回收利用基地建设。目前, 各地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或安排了配套支持资金, 或出台了地区性的优惠政策, 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

一是社区网点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 覆盖面广, 改善了社区环境。试点地区依据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合理布局, 采取连锁经营方式, 在居民社区设立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回收站点, 改变了过去走街串巷、散兵游勇式的回收方式, 规范了回收行业秩序, 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 美化了环境。同时, 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 依托社区网点采取多种回收方式, 调动居民交售废旧商品的积极性。上海市构建具有网络信息中心和呼叫中心功能的电子信息平台, 做到居民足不出户, 通过电话就可以上门收废, 为群众提供便利, 并推出了面向回收人员的IC管理卡和面向市民的“阿拉环保卡”, IC管理卡汇集了回收人员信息, 对回收队伍进行了规范管理, “阿拉环保卡”方便市民在全市700个自助回收箱完成自助废弃物交售, 并获得奖励积分可去商场购物。合肥、南宁、重庆等地积极开展“绿色回收进校园”活动, 在高校设立回收网点, 一方面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一方面利用回收的旧书、旧杂志办起了图书角, 在校园中传播循环经济理念;北京市将再生资源回收与公益活动相结合, 推出回收积分卡活动, 对定期交旧的居民给予奖励, 累积一定积分可换节能产品。这些创新方式有效提高了回收效率, 方便了居民交废, 提升了行业形象, 也为回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是分拣中心提升了加工处理水平, 提高了回收质量。改造、建设的分拣中心通过对各类再生资源集中收集、封闭运输、环保处理, 开始由人工打包、简单机械打包向全机械化打包发展。一些地区的分拣中心具备了废饮料瓶自动剥标打包、废纸自动化标准打包、废金属剪切、压块等设施, 大大提升了再生资源的品质和回收效率。例如, 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新增电子废弃物处置流水线, 通过精细拆解, 实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三是集散市场提升了功能, 发挥了集聚效应。集散市场通过增加服务功能, 实现了集中收废、分拣、初加工一站式的集约化经营, 改变简单的“一收一卖”的回收行业传统模式, 延伸产业链条, 共同发展, 提高了再生资源资源化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例如, 北京市提出“厂商直挂”的发展思路, 各回收主体企业与利废企业签订回收供销合同, 为再生资源利用提供了稳定的途径。浙江永康市通过再生资源回收, 为当地五金加工业、汽摩配件等特色支柱产业提供了原料来源,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把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打造成当地五金制造业发展的原材料供应行业, 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 从规划和法规入手, 不断加强行业管理基础工作。

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地在试点过程中, 按照商务部部署, 认真编制发展规划和试点实施方案, 明确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完善了政策保障措施, 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石家庄市继出台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后, 又制定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提出了本市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发展的5年目标, 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计划性。2007年, 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颁发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各地也从实际出发, 出台了地方性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的立法文件或行业指导性文件, 确立了回收经营者备案制度、回收废旧金属登记制度, 制定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监管原则和回收网点规划的制定原则。此外, 商务部近年来注重抓好回收行业管理基础工作, 开通了回收经营者网上备案系统, 着手建立回收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指标体系。一些地方也在加快基础工作步伐, 例如, 北京市正在着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集成回收站点数据库、企业登记备案、数据分析等模块, 全面掌握本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基本情况, 为行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行业较快发展。

在回收体系建设过程中, 各地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一批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资本充足、采取连锁经营等现代发展模式的回收企业脱颖而出, 促进了行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一些大型企业营业额已突破百亿元, 形成了品牌效应;此外,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 传统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工艺得到快速提升, 一些处理加工技术和装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例如, 大连环嘉集团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PET废塑料瓶片熟料生产技术, 利用纳米处理回收的PET瓶片, 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塑料膜、电子电器等领域;长江铜业攻克再生铜“低温扒渣”工艺中损耗大的行业难题, 将铜的损耗降低2个百分点, 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这些企业, 对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升级、实现行业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 以家电、汽车以旧换新为切入点, 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作为一项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大政策措施, 推动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实施近两年来, 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规范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一方面实行多元化回收, 销售企业、专业回收企业和生产企业销售机构等均可参与回收, 便利了消费者交售旧家电;另一方面, 规范的回收体系成为有效回收废旧家电的重要渠道, 废旧家电交给有资质的拆解处理企业进行集中拆解处理, 有效回收利用钢铁、塑料、有色金属等资源近50万吨, 改变了以前绝大部分废旧家电由个体商贩上门回收, 进行简单人工拆解, 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 实现了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截至2011年4月10日, 全国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4 423.8万台, 销售额1 667亿元, 回收旧家电4 580万台, 拆解旧家电3 420万台。

在总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同时, 也应看到,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基础差、底子薄, 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回收网络有待完善。经过5年来的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初显雏形, 但总体看, 已经列入试点的城市回收网点还不够完善, 需提高覆盖率, 创新回收方式, 做到所有资源应收尽收;县级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仍是薄弱环节, 尚需加大工作力度;分拣中心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亟待改善, 粗放式的简单分拣处理方式有待改进, 集散市场的交易、集散、信息发布等功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行业中的大型骨干企业数量较少。

二是发展理念亟待转变。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寄希望于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一些企业固守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市场利益驱动下, 普遍存在着“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 导致投融资渠道狭窄, 发展受限。

三是技术进步不尽人意。从行业整体上看, 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环节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低, 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 大多数操作工人缺乏技术培训。特别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分拣、收购工作环境恶劣, 忽视对劳动者的保护, 甚至造成人身损害的情况;除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 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 大多数企业和个体户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造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偏低、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四是经营秩序仍需规范。我国目前尚没有国家级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 缺少完整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体系, 回收网点和市场布局不合理、经营秩序较乱等问题较为突出, 乱堆乱放、乱设摊点现象还比较严重, 不仅影响到市容市貌, 而且助长了偷盗事件的发生, 影响社会治安。

五是法律体系缺失, 税收支持政策弱化。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 回收领域只有一部商务部等六部委出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虽对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但法规效力不够, 亟需出台更高层次的法律文件, 以将行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 今年行业原有的税收支持政策被取消, 回收企业的税收负担大幅增加, 整个行业发展受到影响。

六是社会观念歧视, 行业地位低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传统观念中被看作是“收破烂”的, 目前全社会对回收行业的认识还不够, 并没有把这一行业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来看待。行业从业人员社会地位较低, 在工作中也经常受到岐视。

三、努力开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 是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今后五年及更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 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提高回收率为重点, 以加强法规建设、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保障, 以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为支撑, 加快建设完整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到“十二五”期末, 要初步建立拥有现代回收方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回收网络、良好的分拣与处理、规范化管理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 全国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70%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 提高认识, 建立工作机制。

再生资源回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是造福后代的伟大事业, 同时又涉及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多个领域,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商务主管部门, 必须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 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推动。要加强组织领导, 将再生资源回收作为政府工作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 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和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责任, 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 既要发挥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又要调动回收企业的能动性;既要加强政策引导, 又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二) 加强规划,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过程中, 各试点城市都制定了本地的实施方案和规划, 实践证明, 这项工作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有序实施、用好中央财政支持资金, 都起到了较好作用。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也是各地的规划年, 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规划做好, 并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 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制定当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并将有关内容列入当地“十二五”规划, 抓好一批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 近期我们将启动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 要求第三批城市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合理规划布局。

(三) 抓紧构建回收体系, 完善回收网络。

今后五年, 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回收体系的基础上, 要逐步向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开, 实现回收网络的全面覆盖和合理布局, 使试点城市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 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 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同时, 要进一步畅通回收渠道, 一是完善企事业、机关单位再生资源定点、定时等回收机制;推动建立生产企业之间通过协作与购销关系进行直接回收大宗再生资源和边角料的畅通渠道, 协调和鼓励工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其它企业及单位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 实现回收多元化。二是积极发展现代营销方式, 支持利用互联网开展预约收废和交易、销售商品押金回收、以旧换新、设置有偿自动回收机等灵活多样的回收方式。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 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和单位、多方面共同参与、方便快捷的回收网络。

(四) 提升分拣、处理与利用水平, 建设一批示范产业园区。

实践证明,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和园区, 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产业连接点和科技孵化器, 引领带动行业发展作用十分明显。今后, 各地要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 继续规范建设一批具备储运、分拣、加工、拆解、利用等多种功能, 能够提供完善的物流、信息、金融等公共服务, 环保处理和劳动安全保护设施完备, 运营管理规范的示范性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产业园区, 推进再生资源回收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鼓励区域性园区在依法合规、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加快拓展经营规模, 增强上下游业务连接,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并根据互补原则, 在园区间开展采购、营销等方面合作, 打造全国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市场。

(五) 抓好项目建设, 保证资金使用效果。

自2009年以来, 中央财政已经连续三年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支持。对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 各地商务部门要高度重视, 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管。在上报城市和项目时要深入调查研究, 真正把一批条件较好的城市和市场项目推荐上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配合财政部门把资金管好用好, 保证效果。对于2011年的财政支持项目, 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 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和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机制, 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到位, 并根据各地实际, 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在今天的会议上, 我们将与有关地区的商务主管部门和试点城市领导签订责任书, 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今后我们还将会同财政部, 根据工作情况, 适时派出工作检查组, 对资金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以往实施的财政支持项目,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项目执行和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 保证资金使用效果, 及时总结资金使用中的经验、做法, 并将有关情况反馈上报。

(六)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回收利用秩序, 规范企业行为, 加强回收经营者的登记管理和交易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管, 建立健全财税支持政策体系, 对实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良性发展十分必要, 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是当前行业管理的依据。各地要加大贯彻落实力度, 进一步抓紧完善规范和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的法规和规章。地方能出台更高效力法律文件的, 就要努力推动出台, 现在已有一些城市出台了回收管理条例;确实有难度、条件不成熟的, 可以先出台指导意见、工作通知。目前, 结合研究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工作, 我们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 争取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的早日出台, 逐步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 我们正在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 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各地也要进一步研究和争取有利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政策, 对回收体系建设这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进行支持, 逐步形成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

(七) 加强行业标准和统计制度建设。

统计和标准化工作是行业管理的基础, 没有翔实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行业管理部门就无法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 行业就无法实现规范化、有序化发展。目前, 商务部正在研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统计制度, 以全面掌握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 着手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 把标准工作与重点工作内容相结合, 与项目建设相结合, 与行业管理相结合, 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权威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标准体系。其中, 回收行业从业人员劳动保护标准应作为重点之一, 各地也要切实做好当地回收行业的统计工作和地方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

(八) 强化宣传教育。

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采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 并适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推动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回收行业健康发展, 面向全社会加强勤俭节约的品德教育和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的普及教育, 使之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形成资源回收利用的良好氛围。

(九) 支持培育龙头企业,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回收企业积极进行联合、重组, 进一步提高自营能力, 优化经营结构, 延伸服务链和价值链, 完善物流体系, 建设企业信息化系统。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自主研发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大型龙头企业, 形成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模式, 提高回收利用行业的组织化程度, 逐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同时, 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 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要着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个体流动回收人员和农民工要进行管理、规范、引导、培训, 逐步提高回收人员整体素质。

回首5年来的工作, 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过去初级粗放的发展模式起步, 在五年当中不断发展壮大, 蒸蒸日上。其中, 以上海市等地为代表的试点城市和回收利用基地, 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希望同志们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 认真学习和交流。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十分宝贵, 我希望大家增强机遇意识,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要求, 再接再厉, 开拓进取, 力争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一年, 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开创新局面, 为建立完整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 篇4

(2000年6月22日)

同志们:

这次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现场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6.13”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对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进行分类指导,交流经验做法,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确保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富有成效地开展。刚才,县人事局长王增光同志介绍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经验与做法,与会同志观摩学习了县人事局有关效能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政务公开上墙情况,并联系本单位实际作了很好的发言。总的看,这次会议开的及时,开的很好,达到了交流经验、再鼓实劲的目的。通过这次会议,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精神,正确掌握基本方法

县委、县政府已于6月13日召开了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根据会议部署,今年我县机关效能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即宣传发动阶段已顺利展开,目前正转入第二阶段,即组织实施阶段。通过这次现场会使大家更快进入角色,更好地切实履行职责,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首先,要通过现场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要认真学习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意见》(x委办[2000]37号文)和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通过辅导学习,改变模糊认识和一知半解的状况,切实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以满腔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积极有效的工作成果。

其次,要认真学习掌握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基本做法,提高学习成效。漳州市一些单位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社会反映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制度,有很多很好的、值得学习借鉴的工作成果,包括订立的一些制度、办法,采取的一些措施,创造的一些经验等。大家一定要结合刘道崎书记、池秋娜县长在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要集中精力,多收集有关资料,抓住实质,把握要领,注重实效。

第三,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本岗位职责,有针对性地学习。效能建设外地有较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参考,学习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同时要联系本单位实际,明确重点学习什么,怎么抓好本单位的机关效能

建设工作,切实有针对性地搞好学习。

二、明确任务,扎实深入地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的《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意见》,今年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主要抓好以下几项:

1、要进行机关效能建设宣传发动工作。要认真组织广大机关干部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决定》,提高对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各单位要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机关效能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来查摆本部门本单位在提高机关效能问题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讨论研究提高机关效能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抓好机关各项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规范是效能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制度建设要体现改革的要求、转变机关职能的要求和从严管理的要求,要从本机关基本工作职能和具体业务事项出发,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首问责任制、效能考评制和失职追究制等几项基本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各单位各部门要把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作为管理监督的依据,进一步规范行为,要以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制来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以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以公开评议来强化民主监督,以失职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用制度管事管人。制度建设要有很

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不能图形式。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夯实提高机关效能的基础。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否定报备制和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是指机关工作人员在提供对外服务时,对不符合政策规定不能办理的事项,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产生分岐,或是本机关内部承办单位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意见不同的,经办人员或科室应填写《否定报备表》,如实说明不能办理的理由和依据,然后逐级上报领导备案的一项制度,本单位领导认真审核《否定报备表》,发现疑问的,应及时查问了解,发现违反政策规定的,应及时纠正;否定报备的内容一般包括:经办科室名称或经办人员姓名,被否定的基本情况、原因、依据,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姓名、地址及联系电话等。首问责任制:第一位接待来信、来电、来访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应做到热情接待、优质服务,对属于首头号责任人职责范围并手续齐备的业务,要一次性办结,对手续不齐的要做好登记,一次性告知所缺的手续,让其补齐有关手续后再来办;若不属于首问人职责范围,首问责任人必须说明情况并将办事人叫至相关科室,请经办人给予办理。

3、要改革审核、审批制度,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

照“两减(简)工作”的要求,以提高机关效能为目标,认真清理各类审批、审核项目、办事程序和收费项目,要删繁就简,优化管理程序,要把经济管理部门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作为改革审核、审批制度的重点,着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逐步试行一个单位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内部按职能限时办结的制度,营造简便、快捷的办事环境。

4、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改进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都要推行公开办理制度,在政务公开的内容上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在政务公开的标准上,要以关键环节的公开为重点,要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干部任用、项目审批、办事审照、批钱批物以及执法处罚等环节的制度、程序和结果进行公开,要采取有效、便捷、明了的公开形式,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要正确处理好“公示”与“实示”的关系,做到“真公开”,杜绝“假公开”。

5、要开展优质服务。在机关效能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开展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依据各自的工作特点,采取有效形式,建立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特别是窗口单位,要普遍

推行导办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要通过完善服务承诺,创建人民满意的窗口,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象漳洲市交警实行“宾客式”服务,把办证大厅的铁栏杆、铝合金窗拆掉,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方便。

6、要做好机关效能考评和奖惩机制的建设。要在总结以往对公务员考核、考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一套科学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方法,考评办法要简单易行,不要太繁琐;要在道德规范、纪律约束、法律惩处之外,制定效能告诫、诫勉教育的具体办法;要强化竞争机制。各单位在强化业务培训的同时,对重要岗位和中层领导岗位实行聘任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采取末位淘汰的办法,定期进行考评站队,及时淘汰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对于群众投诉较多的,查实违规的予以严肃处理,违规情节不明显的也要采取工作调整等办法妥善处理,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氛围。要随着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对公务员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

三、几个具体问题

1、要明确机关效能工作的目标。通过效能建设,各部门各单位应有新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一是机关管理有明显改善,机关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一步;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机关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机关的作风

有明显转变,三乱、四难现象明显减少;三是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中梗阻现象得到清除;四是依法治县的基本方略得到落实,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得到有效制止、纠正和查处;五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能够得到落实,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2、要制定效能建设工作方案。各单位要根据x委办[2000]37号文件精神,紧紧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效能建设工作方案,切忌脸谱化,千人一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重点,要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不要搞一哄而上,要删繁就简,方便操作,便于广大机关干部掌握、便于执行、便于监督检查,便于考评,注意效果,不搞形式主义。这项工作有的单位抓得比较紧,已制定工作方案,并召开了动员大会,请还未行动的单位抓紧落实。

3、要注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指导面上的工作。县里确定的13个重点联系单位也就是县里的典型,要先走一步,作出样子。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领导,加强督促检查,注意抓好所属单位和重点科室的工作,树立本部门本单位的典型。

4、要加强联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及时向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纪委)上报有关材料,要以讲效能的精神做好效能建设工作,年终将把这项内容

做为考核评比各单位效能建设工作的一个依据。

5、要进行责任分解。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能和职责将效能建设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6、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精神,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搞一阵风,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战略眼光,落实长效措施。确立持久工作的机制,把机关效能建设列入反腐败的总体部署,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列入依法治县的总体方略,从工作计划、领导力量、人员部署、工作条件予以保证。

同志们,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实施,在座各位肩负重任,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对你们寄予厚望。现场会结束后,希望大家要紧张、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切实为全县机关效能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明显突破,作出应有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 篇5

这次会议是继市委工作会议之后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加快发展现场会议、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会议及全省建设生态省动员会议三个会议精神(为节省时间,提高实效,我们将贯彻省三会合一),分析形势,总结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查找差距,振奋精神,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市委工作会议的继续,也是对落实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再发动、再鼓劲、再部署。会前,大家对各县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的“亮点”、“三农”工作、林业建设、“三秋”生产等进行了现场观摩。通过现场观摩,大家亲眼看到了全市上下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加快发展的气势和劲头,普遍反映深受启发,大受震动,倍受鼓舞。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正确分析当前形势,以特别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再掀加快发展的新高潮

省委、市委工作会议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的工作方针,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解放思想日益深化。自5月上旬以来,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解放思想见行动,更新观念促发展”大讨论活动,把着力点放在“见行动”和“促发展”上,引导党员干部突出解决 “满、难、怕、懒、空、散”六个方面的思想问题,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同时,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先后组织市几大班子成员和县区主要负责人分五批赴省内14市学习考察,学经验,找差距,进一步激发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的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并及时转发推广到全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市上下抢机遇、谋发展、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初步形成。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速度、效益、后劲同步提高。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增长。1-9月份,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4.5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9.33亿元,同比增长25.4%。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9.33亿元、利税31.55亿元,分别增长72.45%和45.91%。三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1-9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月报口径)99.9亿元,增长98.8%;大企业领办的12家工业园,头9个月完成投资38.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5.1亿元。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9月份,全市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1299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83.29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21亿美元,同比增长747.45%;1-8月份,完成进出口总额8.89亿美元,同比增长97.8%,其中出口总额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8.7%。

(四)工作要点基本或正在加紧完成。我们较早实行了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体系,年初以滨委[2003]20号文印发了《2003年全市重点工作领导责任分工表》。整个分工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包括八个方面85项重点工作,有目标、有工期、有考核。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85项工作基本按进度完成了要求。

(五)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两手抓,既抓经济,又抓党建、抓稳定、抓社会事业。大力实施“双基工程”,深化“乡镇行动”,加强对乡镇十大指标的考核和乡镇书记的培训,选派1000多名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招商,对9家市属产业公司的法人代表在全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对18名乡镇干部实行了跨县区异地交流任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狠抓安全生产,抓好扶贫帮困,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六大赛事圆满成功。各级各有关部门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各负其责,精心筹备,确保了六大赛事的顺利进行。六大赛事的举办,不仅提高了滨州知名度,做靓了滨州品牌,而且扩大了招商引资,带动繁荣了第三产业,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环境卫生改善、“四环五海”建设等各项工作。据初步统计,几大赛事和节会期间,全市共签定利用外资协议资金9.97亿元,合同资金28.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2亿元。

总的看,省委、市委工作会议以来,全市上下对滨州发展充满信心,心齐、气顺、劲足,抢机遇、谋发展、干事业,已经动起来了、干起来了、活起来了,各项工作都出现了蓬勃向上的新局面。可以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扎实苦干的结果。必须倍加珍惜、积极维护和不断发展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实践证明,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要脚踏实地、用心去干,只要思路科学、大胆创新,只要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只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一是思想解放的境界不够高。尽管解放思想大讨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自满自足自负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差不多了”、“干得已经很不错了”,小成即满、小进即满,不敢与强的比、与高的攀、与快的赛,缺乏一个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的境界和追求。二是市场运作的新办法不够多。有的干部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状态下,跳不出旧的思维定势,项目等计划,资金等银行,人才靠调配,思维方式旧,发展思路窄,工作方法死,缺乏探索性、创造性、灵活性,不善于和不会用市场的手段、用经营的办法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干事创业的魄力不够大。凡事先找条条,看领导讲了没有、文件说了没有、别人干了没有,按?烤桶啵钠桨宋龋挥写笏悸贰⒋笫直省⒋蠖鳎狈Ω纱笫隆⒋创笠怠⒄涣鞯牡ㄊ逗推牵狈ρ纤嗳险妗⒖喔晌袷档母删⒑妥鞣纾鹊取U庑┪侍猓匦胍鸶叨戎厥樱险婕右越饩觥?lt;br>当前,全国、全省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地都在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加快发展。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区域竞争日趋加剧的严峻形势,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别人走一步,我们必须迈两步以上,否则,“追赶战略”就是梦想和空喊。全市上下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特别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集中精力,一门心思,一个心眼,以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速度,以信心百倍的干劲、脚踏实地的工作,再掀加快发展的新高潮。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

我们要紧紧抓住省委提出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三亮(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我市提出的“五句话”工作方针不放松,进一步加大措施,注重实效,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务求取得更大成效。

(一)结构调整要有新作为。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市经济发展滞后和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我市三次产业构成是22.7:48.3:29,全省是14.9:49.5:35.6,一产高于全省7.8个百分点,二、三产分别低于全省1.2和6.6的百分点。必须突出结构调整主线,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植发展新优势。今年三次产业构成力争通过调整达到16.9:51.8:31.3。一是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要立足于把骨干企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重点产品产业链拉长,构筑产业集群优势,增强整体竞争力。集中膨胀发展家纺、汽车配件、化工、铝业、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家纺之都。重点对已经或有望进全国500强、进全省100强、进全市50强和上市融资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快速发展。突出抓好大企业领办的12个工业园区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二是大力调整三产结构。重点加快滨州现代物流中心、沾化冬枣城等大型综合商贸城和专业集散中心建设,开发和挖掘孙子兵法城、鹤伴山、麻大湖、徒骇河生态等旅游资源,特别是突出做好叫响孙子品牌这篇大文章,加快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中介、社区、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三产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放宽政策、放开领域,启动民间资本,催生一大批民营企业。要加大扶优培强力度,对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的企业,实行重点调度、重点培植,促其尽快做大做强。要引导激励现有骨干民营企业提升境界,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今年争取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去年的46.8%提高到50%以上。四是大力调整区域结构。强县和乡镇要进一步发挥优势,瞄准更高目标,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区和乡镇,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创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赶上来。要加快实施“渡河战役”,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和支持黄河南北的县区、乡镇、企业北学南、南带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解决黄河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市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在全市分别排在后三名的县区和乡镇,要深思考、下决心、定措施,早日改变面貌。力争今年财政收入过千万元乡镇由去年的12个增加到16个。

(二)招商引资要有新突破。推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借助外力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内外资本加速流动、产业加速转移的战略机遇,全民动员,主动出击,打一场招商引资的人民战争。一是进一步放宽政策。闭门算帐,越算越死;开门算帐,越算越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算总帐、算大帐、算长远帐,对外来投资项目,坚决做到只要不违法、不违纪、不污染,一切优惠条件都可以谈,为外商提供最优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门槛,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营造“洼地”效应。滨州欠发达,各方面条件差,思想要开化,服务要优质,门槛和成本一定要最低,只有这样才有竞争力、吸引力,对此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二是突出独资和境外资金项目。坚持独资、合资一起招,重点引进面广、量大、省事的独资项目,以提高项目运作速度,降低风险;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重点引进境外资金项目,以促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外向度。三是创新招商方式。要充分利用小分队招商、登门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把招商工作搞得灵活而有成效;突出招商引资重点领域,主攻日、韩、台,主攻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主攻大公司、大财团、规模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四是跟紧盯上,一抓到底。前段,我们已经引进了一大批项目,签定了一大批合同,达成了一大批协议,建立了一大批关系。现在的关键是咬住项目不放,狠抓落实,确保资金早到位,协议变合同,合同早开工。凡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特别仍然是零的部门,要很好地分析和思考一下,解放思想见行动了没有?更新观念促发展了没有?是不是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抓招商、干事业、谋发展上了?要利用最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发扬“四千(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精神,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

(三)农民收入要有新增长。我市是农业大市,富民强市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也在“三农”。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入手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彻底打破“就农业调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把解决“三农”问题与推进产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新思路开辟新出路。一是以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走“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要通过合作建、乡企转、国企改、外资引等多种形式,加快培植壮大龙头加工企业。继续加快“五个百万亩”基地建设,做大做靓冬枣这一特色品牌,尽快形成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重点抓好“五大带动农户工程”,带动农民尽快增加收入。二是以城市化为载体,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引更多的人务工经商,增强集聚效应,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投融资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管理,积极鼓励农民离土进城,以宽松的政策吸纳人口、吸引资金、聚集产业,推进乡村向城镇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三是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要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林果区和绿色有机蔬菜区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搞好产品商标和质量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征用土地时按土地法规办事,给予农民合理补偿,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四)高新技术要有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耗能低、占地少、无污染,附加值高、对经济增长和财政的贡献率高,是我们营造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从搭建载体、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入手,推进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要加快滨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滨州海外学人创业-高科技发展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抓紧建立科技风险基金,为吸聚高新技术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提供良好的载体和平台,发挥好聚集、带动和示范效应。二是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要立足我市高新技术基础差、人才少、资金缺的实际,把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借力发展上,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吸引海外学人来滨创业和军转民企业来滨落户两大重点,积极主动走出去,千方百计引进来,迅速发展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要引进技术与引进人才并重,特别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个人才,就可能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批企业,形成一大产业。要大力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切实完善创业政策,在金融支持、成果转化、商务环境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一流服务。三是努力抓好“三个结合”。即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的结合,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的结合。

(五)城市建设要有新气象。要坚持“三高”原则,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拓展规模与提高品位相结合,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一是高起点规划。必须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第一位的工作,体现大气魄、大手笔,突出前瞻性、权威性,引进竞争机制,聘请一流专家和机构重新修订完善全市、新区和开发区规划,搞成具有权威性的百年规划。同时搞好详细规划,对单体设计严格把关,力争建一个项目成一个精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任何人都无权擅自更改,各种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二是高标准建设。要强化精品意识,建设精品工程。按照“适度超前,完善配套,一步到位”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205南北大通道、城区三出口进行大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三是高效能管理。从群众普遍关注的城市脏乱、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热点问题入手,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要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改革的精神抓城市管理,严格依法治市,打造城市新形象。上面所讲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不单指滨州城区,各县市区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集中力量搞好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工作。

(六)市场运作要有新办法。大发展必须大投入。今后几年,我市要实现GDp年均增长18%的发展速度,必须确保年均投入300亿元以上。这么多钱从哪里来?事实上,融资渠道非常宽,路子非常多。可以说,观念一新,遍地生金。各级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学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组织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走社会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路子。近年来,我市在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中海、市政大厦、黄河12路等的建设,政府基本上没有花钱。这些仅仅是初步尝试,与先进市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必须进一步加大市场运作力度。一是搞好企业资本运作。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搞产品经营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大,世界500强都不是单靠自己赚钱做大的,而主要是靠资本经营实现了快速膨胀。我市魏纺集团9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5个亿。所有重点骨干企业都要学习魏纺,积极做好上市融资、股权转让、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文章,推动企业裂变式扩张。二是搞好城市经营。要建立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养城的土地开发新机制,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广泛吸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盘活城市存量资产,让资产变资本,“死物”变“活钱”。所有由政府出资建设、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以及其它服务设施,都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租赁、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阳光操作下的资产运营,广泛吸引外资、民资进入,增加政府收益。要敢于举债建设、贷款发展。举债发展是许多地区和企业的成功经验。烟台市近两年共举债17.7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各级一定要抓住当前金融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放开手脚,大胆举债,科学举债,讲求效益举债,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加快经济发展。只要我们把城市建设好,园区建设好,项目、资金就会进来,就能够增加税收,有现金流量,就不愁还贷。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以政企分开为前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设现代企业为目标,以盘活国有资产为重点,通过改组、改制、国有股减持、对外嫁接,以及挂牌出售等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大力吸引外来投资,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树立新发展观,加快建设生态滨州

建设生态滨州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我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决策。各级各部门必须把建设生态滨州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努力打造市强民富、碧水绿荫的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

(一)加快“一点两带”建设。要着力强化“一点两带”,一点,即滨州城区;两带,即黄河三角洲滨州沿海(盐碱型)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和黄河三角洲滨州沿黄生态科技产业示范带。依靠一点辐射,两带拉动,带动全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是加快滨州城区“一点”建设。要高起点科学规划,以 “四环五海”工程建设为龙头,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构筑具有滨州特色的生态园林型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二是抓好黄河三角洲滨州沿海(盐碱型)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该区域地处沿海,土地、畜牧、草业、旅游、海洋、化工等资源富足,因土地盐碱,有大片尚未开发的空白地,极具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开发利用盐碱地和沿海滩涂资源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子。像沾化冬枣、横店苜蓿的开发种植,沾化县齐明造纸厂利用造纸污水进行盐碱地改良,无棣海蛰、大片口鱼养殖等等。这些成功例子表明,盐碱地和沿海滩涂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不仅有着巨大潜力,而且在实践上可行。要整合开发利用好各种资源,建设贝砂带和徒骇河畔旅游开发区,水产、盐和化工建设区,湿地芦苇生态建设区,枣梨经济林建设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区五大区,建设纸浆、汽油醇、盐化工、畜牧、水产、果品保鲜加工等产业,建设总库容2亿立方米的平原水库7座和橡胶坝两处。预计总投资82亿元,到2008年总收益达127.5亿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50元。三是抓好黄河三角洲滨州沿黄生态科技产业示范带建设。该区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骨干企业支撑明显,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是我市较为发达的区域。要按照“高点定位,放大优势,率先发展”的原则,建设沿黄旅游观光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效农业区三大区。沿黄旅游观光区,重点开发挖掘黄河自然风光、麻大湖、鹤伴山等旅游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效农业区,重点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速生林,绿化母亲河,积极发展高酸苹果、邹平水杏、惠民蜜桃等经济林和好生花卉、有机蔬菜、店子西红柿等具有品牌和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在“一点两带”建设中,要从总体上把握好“一二三四五”这一大的指导原则。“一”,就是认真抓好一个总体规划;“二”,就是突出解决好黄河水引蓄和污水处理及再利用两水,这是重中之重;“三”,就是坚决落实产权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土地用途不变三个不变;“四”,就是积极用好用活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国资本四种资本;“五”,就是切实搞好“五个结合”,即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农民致富相结合,与建设生态滨州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要按照规划,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退粮还果、退粮还林、退粮还菜、改碱种草、改碱养殖,宜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一二三产并重、种养加并举,走政府扶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科技引路、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二)加大治污力度。要加大排污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要把培育发展高科技、高效益、无污染的生态企业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引导企业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要大力推广鲁北企业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抓好鲁北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建设,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努力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又减污,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的产生。

(三)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县区污水处理厂和滨州、邹平两个垃圾处理厂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市区及各县城区要加快实行集中供热,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锅炉,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城市汽车尾气、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继续抓好“六河水变清”工程,突出抓好潮河治理,大力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要加快实施封山育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三大绿色工程,加速山区、黄河滩区退耕还林,突出抓好冬枣、鸭梨、高酸苹果等经济林和乔桑等速生丰产林,加快沿路、沿河、沿海、环城“三沿一环”绿化,提高林木覆盖率。力争森林覆盖率在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明年提高2个百分点。

四、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目前,我们的思路和目标非常清晰,任务和重点非常明确,下步关键是着眼长远,狠抓当前,加强领导,真抓实干,把既定的目标和思路变成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现实。

(一)坚持党要管党,加强党建。要大力实施“双基工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建立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机制,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造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误事、不坏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领导能力。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精力和工作着力点进一步向经济一线集中,向基层转移,向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靠拢,亲历、亲为、亲感,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引导和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实施好扩大就业、扶贫济困、平安社区、阳光政务、廉洁勤政“五大民心工程”,解决好下岗职工、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千方百计、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一把手”位高任重,要经常扪心自问,思想是不是高度统一了?能人是不是全用起来了?积极性是不是全部调动起来了?抓班子、带队伍,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切实负起责任,推进本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效率,注重实效。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形势、政策、人事、自然等外部因素不断发展变化,时间不等人,机遇不待人。这就逼迫我们必须消除懒于思考、反应迟钝的麻木状态,以敏锐的眼光,善于谋天下大势,不断发现机遇;克服行动迟缓、工作拖拉的作风,雷厉风行,立说立行,提速提效,迅速抓住机遇;克服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做法,敢于拍板,敢于决策,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对看准的事情先干起来,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在发展中得到承认,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用好机遇。

(四)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鼓实劲、求实效,埋头苦干,少说多干,只干不说,实实在在干,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不准做表面文章,不允许弄虚作假。同时,要在全市党政机关中建立起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通过制度的硬约束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准确性、监督的严格性,调动和保护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工作忙而不乱,规范有序,富有成效。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大力实施“双基工程”,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切实抓好信访工作,认真排查处理不稳定因素,做好有关方面人员的工作,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搞好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决杜绝重大恶性事故。要实行维护稳定责任制,市抓县区,县区抓乡镇,乡镇抓村居,凡是乡镇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到县,凡是县区能解决的不能到市,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确保社会稳定。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

(六)全力冲刺第四季度,超前谋划明年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倒排时间,争分夺秒,拿出过硬措施,确保完成今年任务目标。第四季度是收种的季节,要认真抓好“三秋”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引导农民搞好秋收秋种,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帮助农民开拓市场。要超前谋划安排明年工作,做到既要有新要求、新目标、新措施,又充分考虑到计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下一步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在全县科技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篇6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2007年3月12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刚才,参观了“科技信息村村通”、“科技示范园”现场,传达了《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各级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今年以来,各级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围绕抓重点、上项目,抓示范、建园区,抓特色、求高效,抓龙头、促产业,抓体系、促服务,抓科普、促推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特色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得到强化。工作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高度重视。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均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阶段发展计划和激励、考核、奖惩措施。主要领导能够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专门人员具体抓,层层落实科技工作责任制,保证了全县科技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明显。各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科技特派员工程进展顺利。到目前,全县已建有县级以上科技示范园19处,占地1.3万亩,总投资近4000余万元,年经济效益达到8750万元;科技信息村村通示范、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为下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科技工作环境日益优化。通过对科技工作的全方位宣传发动,全县上下对科技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学科技、用科技、讲科技蔚然成风,科技富民、科技强企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科技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个别单位对科技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技工作进展不平衡;对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扶持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不能完全兑现,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县科技事业的兴旺发达,制约了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各级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力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特派员工作要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面向农民、面向广大科技人员,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突出对接抓选聘,形成一批结合基础稳固的利益共同体。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用开放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选聘科技特派员,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使科技特派员队伍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在整体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形成一批利益共同体。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切实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奖励,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效能建设,设立效能反馈投诉信箱和热线电话,以便干部群众监督反馈。

(二)突出引导抓示范,建立一批承载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广的基地。要把引导科技特派员建立示范基地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在每个乡镇建立2-3个不同领域的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在全县培育10个以上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亮点,使之成为展示科技成果、推广实用技术、普及科技知识的平台。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示范基地、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特派员,逐步把区域特色产品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要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产销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三)突出素质抓培训,培养一支整体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要加强科技特派员素质教育,提高科技特派员个人综合素质,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的整体作用。充分发挥专修学院和科技特派员单位的作用,及时举办各类科技特派员培训班,组织科技特派员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绝大多数科技特派员锻炼成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精通某一方面专业技术并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

(四)突出服务抓落实,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机构建设。要加强各级科技特派员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能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逐步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引向深入。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推动科技与农村结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竞争力的办法。要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调查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使科技特派员工程达到面上的扩展和质上的提升。

三、注重科学谋划,切实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科技信息村村通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有关配套政策,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切实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信息村村通工作,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科技事业发展。

(一)围绕

特色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要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融入到示范园区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管理体制和机制,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之路,实现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链式发展。科技局要积极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布局、审批、立项等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把关。科技示范园区既要有适度规模,又要有前瞻性,不搞大而全,不搞遍地开花。县级以上示范园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乡镇级以推广普及为主。要广开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以社会投入为主导,金融投入为辅助,财政投入为补充,走自我发展之路。要用自身效益,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用自身特色,吸引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来园区合作,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各级财政要及时落实科技研发经费,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和发展。

(二)组织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开展全方位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要大力宣传信息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和参与这项工程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乡镇和科技、农业等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组织,落实专门人员,同时对项目所需资金进行统筹安排。

(三)加强农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农产品增值、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搞好自我创新,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名、优、特、稀产品,创地方名牌,不断推动示范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要继续开展好“四下乡”活动,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科技信息村村通”等网络资源,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全县农业科技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科技工作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指导,为科技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科技特派员工程”、“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是当前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督导协调职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科技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搞好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要在资金、人力、物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齐抓共管、联合互动的局面。

要强化宣传,形成氛围。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新闻媒体要通过会议、培训、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广泛宣传“科技特派员”、“科技信息村村通”、“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的目的、意义、效果,扩大社会影响,争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为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拓展空间。要积极宣传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典型,用鲜活的事例,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把一大批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要加大督查,严格考核。要按照“三个体系”的要求,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投身科技特派员工程这一惠及农民、造福农村的伟大事业。要积极做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要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确保示范园工作规范有序发展。

同志们,做好农业科技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全县各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工作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全县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议上的讲话 篇7

今天, 我们在张掖市召开全国现代种业制种基地建设现场会, 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和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精神, 检查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去年国务院8号文件精神贯彻情况, 总结交流各地制种基地建设经验, 分析研判基地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全面部署推进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这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张掖召开, 主要考虑是, 甘肃是制种大省, 张掖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 近年来他们坚持把制种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 着眼于打造国家级制种基地, 在基地建设方面定位高、措施实、成绩大、贡献大, 有经验可学, 有现场可看, 值得全国从事种业工作的同志都来亲身感受一下。接下来, 大家还要听取各地和企业代表的典型发言, 下午还要去看现场, 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 深入总结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

制种基地建设是确保我国种子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关键。“九五”实施种子工程以来, 特别是《种子法》颁布实施以后, 各地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把基地建设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突出特色、加大投入, 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良种有效供给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新品种培育和推广, 大面积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 良种覆盖率达到96%。这得益于种子的充足供应和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 我国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面积2000多万亩, 年产商品种子80多亿公斤。“两杂”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种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八连增”, 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基地布局逐步实现向优势区域集中。近年来, 主要农作物制种基地不断优化, 并逐步向最适宜制种区域集中, 种子生产集中度不断增强。其中, 西北地区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的70%;西南地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约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50%。

三是种子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关键技术创新, 制种产量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近10年来全国玉米制种单产提高了20%以上, 水稻“两系”繁种、制种实现了突破, 优质高产的“两系”杂交稻得到广泛应用。一大批高产、高效、节能、降耗、环保的制种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是制种业实现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带动。随着制种基地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制种产业蓬勃发展, 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去年玉米制种亩均收入2560元, 总收入达7.4亿元,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44%。

五是制种企业正向规模化、产业化、育繁推一体化迈进。一批有信誉、有实力、有品种、有市场的种子企业以品种带基地、以基地促发展, 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形成了制种产业集群, 提高了种业现代化水平。

成绩来之不易, 应当倍加珍惜;经验弥足珍贵, 需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服务农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紧扣保障农业生产发展这个大局, 做到基地建设为生产、促生产, 确保用种数量和质量安全。二是坚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纵观基地发展历史, 凡是优势种子基地几乎都具备了自然区位优、交通条件好、技术优势强、比较效益高、地方政府重视等条件。三是坚持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 支持地方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扶持企业装备经营设施、扩大规模, 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提升技能, 不断激发三者积极性。四是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加工条件。加大管理力度, 优化经营环境, 提高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能力, 推动建立发展新机制、新模式。

二、准确把握形势, 切实增强基地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去年国务院8号文件下发后, 各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狠抓落实, 研究出台种业扶持政策, 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齐抓共管合力加快形成。可以讲, 基地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也要看到,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 基地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艰巨。

(一) 制种基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

制种基地是保障良种供应的基础, 承载着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求的重任。制种基地是集自然、经济、科技、人力等优势条件于一体的宝贵资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优势制种基地越来越稀少、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把优势制种基地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加强, 必须花大力气规划好、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

(二) 现代种业发展对基地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

种业的现代化必须依托于基地的现代化。基地的现代化依赖于完善的设施化, 要实现土地平整、路渠配套、生产加工链条完整;依赖于密集的科技化, 要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控制智能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依赖于高度的组织化, 要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农民专业合作、企业育繁推一体。

(三) 劳动力短缺对机械化制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 许多制种基地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越来越明显。人工费用比重快速提高, 如玉米制种用工成本比5年前上涨200%, 每亩劳动力成本占制种成本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四) 当前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不稳定。受土地供应量有限、比较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 基地关系不稳定, 部分基地不能保证制种用途。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现有种子生产基地田网、渠网、路网不配套, 综合生产设施不齐全, 抗自然风险能力差。三是加工水平低。种子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加工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 影响商品种子质量的提升。四是管理不适应。无证生产、套牌生产、抢购套购等问题依然存在, 种子管理部门执法能力薄弱, 影响了基地规范管理。

三、狠抓关键环节, 努力推动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现代种业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明确思路, 突出重点, 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8号文件精神, 以保障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为根本任务, 以提高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主要目标, 大力改善制种基地设施条件, 努力提升提高种子生产科技水平, 不断提高制种组织化程度, 切实提高种业基地经营、管理和领导水平, 保证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六个原则:一是优化基地布局。科学选择优势核心制种区域, 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齐备的基地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基础保障。按照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配套条件完善的整体要求, 巩固提升基地整体水平。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按照国家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 切实把基地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组织管理的轨道上来。四是突出龙头带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 提升基地产业化发展水平。五是注重持续发展。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实现种子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六是优化制种环境。健全基地管理体系,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监管, 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为此, 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 加快推进制种优势区标准农田建设。要结合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对优势制种区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确保制种基地面积不减、种子生产用途不变。利用多渠道项目资金, 优先推进制种优势区的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开展制种基地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农田水利设施、耕地质量等建设。

第二, 要加快推进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落实好制种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努力提高补贴标准、拓展补贴种类和对象。加速制种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研发, 尽快实现去雄、授粉、收获、干燥、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大力发展专业化制种农机服务组织, 提高制种效率、降低制种成本。

第三, 加快推进种子生产产业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制种田向制种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中。推动基地向有品种、有实力和有信誉的大企业流动, 鼓励企业建设现代种子加工设施。通过采取优惠政策, 聚集优势企业, 打造制种及相关产业集群, 形成一、二、三产业互促互进的发展格局。

第四, 切实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监管。严格审查新申请企业资质, 坚决遏制企业数量过快增长。严格按照准入条件清理和整顿现有企业。严格实行凭生产许可证生产、凭检疫证流通、凭合格证交易的制度, 切实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推动开辟种子运输绿色通道。建立联合办案机制, 取缔非法生产经营, 查办大案要案。加大基地整治力度, 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套牌侵权、撬抢基地以及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第五, 强化制种环境建设。农业部将会同有关省、市成立基地建设管理协调小组, 进一步强化国家种子基地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加强土地流转、制种保险政策、农机补贴等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推进制种基地规模化发展。切实加强“两证”许可监管, 不断健全基地管理机制, 严格基地认定和准入制度, 优化基地法治环境。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体系建设, 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

同志们, 推进优势制种基地建设是种业强基础、保安全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8号文件精神, 坚定信心、团结协作、真抓实干,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加快推进种业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进入新境界, 为把我国由种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种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旅游公司部门设置下一篇:药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