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模拟试卷(精选10篇)
………………… 号…考… ………线……………… 名…姓… ………………封……………… 级…班… ………………密…………………校…学
……………… …
九年级中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10分)
1.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祖国境内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 2.唐朝的盛世主要有()
①开皇之治②贞观之治③贞观遗风④开元盛世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③④D ①② 3.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的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4.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
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5.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长征途中召开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6.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安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人民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 7某中学艺术小组决定建立一个绘画艺术网站,展示中外近现代绘画艺术的成 就,下列各项你认为能用于网页的是()。
①《最后的晚餐》②《海国图志》③《向日葵》④《格尔尼卡》⑤《战争与和平》⑥《愚公移山》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⑤
8.资本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下列事件中,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的是()。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B.罗斯福新政 C.建立法西斯专政D.“科技立国”的战略 9.“„„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运往()A.欧洲B.非洲C.美洲D.亚洲
10.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这一年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是()
九年级历史第1页A1960年B1975年C1982年D1990年 二.填空(共8分):
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的是事件是_______________.3.周恩来在1954年访问印度中倡导的外交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4.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的外交方针是_____________。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_。
6.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1993年成立的_____________
7.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它的作者是________.8.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新疆行省。他是__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压倒的优势,在军事上美国除拥有庞大的海陆空军外,还垄断了生产原子弹的技术。美国总统曾公然声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
材料二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材料三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0月17日宣布取消布什政府时期制定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转而推出一项在欧洲分阶段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新计划。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即称赞奥巴马这一决定“负责任”。但奥巴马政府并未从根本上放弃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战略选择,美俄两国间缺乏基本互信的现状不会因此得到明显改观。
(1)据材料一、二,分析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2分)(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美国“冷战”在经济、军事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在冷战中,苏联在军事上与美国对抗的军事组织是什么?(2分)
(4)材料三局面的出现与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哪一事件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2分)
什么是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教师预先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情境设计、教学评价等,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而不是封闭的、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选择、能力、兴趣等进行选择,并使之学习得到发展。
一、适当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调整,选择学生喜欢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并依据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开发、加工、整理,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感兴趣的例子引入,也可以让学生提供。
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把第一框内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现实生活中的“农村村干部选举”“知识竞赛”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列举出身边的涉及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例子,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从而转变学生对这一框知识“枯燥烦琐”“远离学生生活”的印象。
适当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程度,增强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科技进步的联系,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与此同时,这种处理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关注社会生活,把生活探究和文化探究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身对生活现实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理念。
二、形成教学模式的开放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由度”,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活动,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可以是个别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既可以是畅言叙述,也可以是实践操作。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时,因学生难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我采用了师生合作同台演出的教学模式,化难为简,帮助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难点。
案例1:师生同台演出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都想通过战争统一天下。在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对治国之道都深有研究,但作为各国的国君,又会何去何从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各个学派的观点。教室就是一个模拟的舞台,我们来进行一次表演,模拟一场上早朝的情景。我来扮演秦国的君王,四组同学分别扮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学者。你们在早朝会上展开了激烈辩论,试图说服我采纳你们学派的思想来治国,我会聘用有才华的学者作为秦国丞相。在早朝会上,你们要讲清楚两个问题:(1)你们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有哪些观点?(2)你们学派的主张对我治理秦国有哪些好处?其他学派又存在哪些不足?
教师:现今恰逢乱世,社会需要变革,寡人欲求能人为丞相来治理国家,辅佐寡人一统天下,听闻今日朝会,各个学派的学者齐聚一堂,寡人希望诸位爱卿能大展才华,讲述治国良方。不过,寡人才疏学浅,还希望诸位爱卿先介绍一下你们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他的主张。哪个学派愿意先开始?
学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教师:请这位爱卿说一下贵派的优点,其他学派又有哪些不足呢?
学生:儒家的优点是反对一切战争,和平环境更有利于国家发展。而道家却主张“无为而治”,如果这样的话,国家的治安不会很好。
……
教师:诸位爱卿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各家学派都各有利弊,寡人一时难以取舍,诸位臣子可有良策,能否结合各家观点来治理我大秦帝国?
学生继续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学习效果明显。
三、加强教学情境的开放性
美国学者杜威认为,思想最初从直接经验的情境中发生。思维的起因是原先情境的特点,思维不仅仅从情境中产生,它还要回归到情境中去。因此,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预设具有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来创设特定的境遇环境,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积极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并以此为基础,内化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案例2:七年级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农业、商业和海外贸易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宋朝,切身体验一下当时的生活。请大家思考,如果你是大宋的子民,且你有选择的机会,你想从事什么行业?为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掌握的课外知识,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1:我想从事采煤业,因为当时的都城汴京几百万家都用煤作为燃料,对煤的需求量肯定很大。
学生2:我想从事广告业,因为宋朝手工业部门已有了商标和广告的意识,从事这一行业肯定大有前途。
学生3:我想从事航海业,因为宋朝航海业发达,海外贸易范围广阔,我也很想到海外增长一下见识。
学生4:我想开个商铺,专门卖外国商品,因为宋朝政府部门鼓励从事海外贸易,货源充足,宋朝人肯定喜欢东南亚香料等海外商品,生意一定会很红火。
学生5:我考虑再三,认为还是务农比较好,因为宋朝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产量很大,在交完赋税后,应该能养活全家人,所以,我想务农。
中国古代史的经济内容非常抽象,专业名词也比较多,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案例2是有关宋朝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学习热情高涨,有助于对宋代经济发展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开放性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做出多种解释和回答,引导学生产生更有创意的提问,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设计得越开放,就越能鼓舞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操作,助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摘要: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展现生命活力、体现教学实效性,这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适当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形成教学模式的开放化、加强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出发,进一步分析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从而加强九年级历史教学的科学性。
关键词: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开放,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评讲课;学习态度;自我认识
试卷评讲课是复习时采用最多的课型之一。它的功能是让学生自我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自我分析、讨论问题,自我归纳、总结问题,从而达到自我优化、自我提高。在实际的试卷评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此缺乏深入的讲究,通常是教师“唱主角”,导致学习状态的高耗低效。那么,怎样对这种传统的评讲课进行改革,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一、试卷评讲课的新意义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试卷评讲中包办现象相当严重,学生似乎只是无知的听众。而事实上我们缺少的不是有潜力的学生,而是不能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1.关注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评价
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与学习机制成为自主学习的、人格独立的学习者。而教师的所为,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这样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他们的天性才能得到张扬。因此,只要教师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他们定能自主快乐地学习。只要教师树立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需要为首要目标的理念,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评讲课就能成为学生自己检验知识掌握情况、调整自身学习进度、及时改变学习方法的工具。
2.评讲课是学生自我调整和自我认识的途径
如果教师在评讲课中只是简单地宣布答案,或者粗线条的解释,那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再次碰到类似的问题仍会重蹈覆辙。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去找错,让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在找到错误后,大多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正确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只要把这种找错的权力给学生,那目的就达到了。
二、复习评讲课的几点策略
评讲课的评价方法要科学合理,采用“讲、练、评”的方式进行评讲。在评讲时,通过平等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师生评讲准确到位,评讲突出针对性,注重层次性,讲究激励性,思维的开发,学生的自主性。
1.集体纠错制
试卷应尽快批改,及时发回,分组讨论,解决组内的错题。老师的作用就是起监督作用,对有些组中可能存在问题比较大的略作帮助。学生先自我订正,订正完以后对自己觉得能解决了的错题分析给组员听,并且指出原先出错的原因,再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题目,请求组员的帮助,从而实施组内兵帮兵、兵带兵,这时课堂中就会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每组的成员都尝到成功的体验。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2.小组辩论制
具体做法是对学生做的练习或试卷要上交但不改(可抽取部分看一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下节课中发回去,课中将试卷通常分两部分交流,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第二部分是科学探究题。先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四人小组的学生先交流第一部分,对于有不同答案的展开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例如,有这样的题目:将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然后加热大烧杯里的水。观察到大烧杯里的水已经沸腾了,小烧杯的水______(会或不会)沸腾?
小组间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辩论过程中每个同学尽其所能地抓住对方的知识缺陷进行反驳,在这唇枪舌剑的过程中很多认识渐渐明朗起来,最后达成了共识。课中为不同意见而争得面红耳赤是经常的事,而教师只能在一旁获取信息,不能参与任何一方辩论,等学生将题目解决得差不多了,再抽四人小组的同学到台上展示,内容是组内还存在有争议的题目,但要讲出组内争议点(也就是学生卡住的地方)。选取某一组的同学作为评委进行评定,这时的评委就要对此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对评委的观点也有不同意见时,就可能展开全班性的讨论了,老师在这过一过程中可作出点拨,但要点拨赶进度,很多老师看到学生的进度这么慢或讲不到点上就忍不住自己上去讲,这样表面上看已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导致后进生不断增多。好的听懂了,能跟着老师走,差的学生还留在原地。不断赶进度,不断跑,一路上会不断有学生掉队、失去信心。
3.相互调改制
对于学生已做的题目,教师不改由学生来改,学生怎么改呢?教师先不提供答案,小组内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对题目的共识(当然共识中也会出现错误的),然后组间的试卷相互进行批改,在改完后的试卷上写上批改人的名字(上述这些操作是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的),在课堂上学生交换改过的试卷,学生先进行自我分析“错题”,对于“错题”中有不同观点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如果这组与改卷组还达不成共识的问题与改卷组进行质疑沟通(当然一开始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要讲明组间批改试卷带来的好处,对于有可能存在改错的题,大家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以免组间可能因改错了题而伤了和气)。大多数的题目在组里或组间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题怎么办?这时就要让不同组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这样一来问题肯定能暴露,学生的知识缺陷就呈现出来了。再让学生来分析同学的问题所在,这样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为什么要由学生分析问题而不由老师来进行呢?这两者从表面看好像老师的分析思路更清晰,也可节约一定的时间。但是由教师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就没有再次思维的空间,也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由学生来分析,学生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同学间可以各抒己见,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思辨和争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而深刻。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05.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8.
[3]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6.
[4]杨贻华 .浅谈如何上好九年级试卷讲评课.《东方青年·教师,2012(8).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一、试题分析:
1、题型题量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最大限度地与中考接轨。(1)题型:本次试卷共分选择题和非选择两种题型,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问题探究题为材料分析题。
(2)题量与分值:单选题共有20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问题探究题有3道题共占40分。分值的分配合理,学生一般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2、试题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遵循难易适中的原则。在单选题中,大都是考查较易的基础知识点,学生答题正确率较高。问题探究题的每小题设计也有科学性与创新性,体现了中考的基本要求。
(2)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中的第6、19小题、问题探究题中的第22题中的第(4)小题等,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3)4侧重考查学生的读题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九年级考试人数为202人,平均分为43.8,优秀率为40.5%,及格率为80%。从整体上看,高分的不少,而不及格也不少。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完成较好,失分最高的是16、19题。
2、失分原因分析:
①学生理解运用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较差。
②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很多基础题也会失分。
③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差和概括归纳能力差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3、加强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复习过程中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归纳,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记住知识点。
5、狠抓部分学困生,对他们多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及格率,降低低分率。
母传宝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 29 个小题,总分 100 分,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题,分值比为 50:50。1—25 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 1—11 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12—25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26—29 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 26 小题 12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 小题 11 分,28 小题12分,均考查世界古代史,29 小题 15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2)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26-28等材料分析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第 29 题一个题目考
了整个世界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 29 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参考人数 105 人,不及格人数 9 人,及格人数96 人,最高分97 分,最低分 41 分,平均分 79,优秀率 25.3,及格率 91.43。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开卷,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
3、学生答题心切,麻痹大意。因试题不难,造成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导致失误占总失误的一半左右。
4、不少学生知识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仍然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以后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画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大内涵所在。在教学中,对于周年大事记,要高度重视,要将周年大事相关的材料,纪念活动和周年大事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2、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
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避免因开卷而带来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知识是能力之源。
3、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前进中学 赵庆林)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材料解析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100分,选择题20个,每小题2分,共40分,材料解析题共60分,由四组材料组成,其中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5分,24题15分。
2、考查内容
本套试卷主要考察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即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内容。
3、试卷特点(1)、突出基础
本套试卷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的大部分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问题直白,易于回答。从材料分析题来看,所选历史事件都是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文艺复兴及西航路开辟、美国独立战争及美国内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
(2)、难易适中
从试卷整体上来看本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历史知识,很少有偏题,与中考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
(3)、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一反过去的面貌,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注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套试卷充分的体现了现在历史命题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当中。材料分析题构成了非选择题的主体部分,他侧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其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尤其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掌握不够,根本无法做出
判读和回答。
二、答题情况
从整个历史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得分率上来看,得分率较高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的记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的是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上的提高与扩展,主要是材料分析题。从本次考试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审题,做选择题时不能全面去权衡选项,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后就盲目下结论,导致失分。对主观题做总结的时候草草行事,思路不完整,总结不全面,以完成试卷为目的,结果成绩可想而知。
三、教学启示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在总分值中占得比例最大,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2、在教学中应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多角度、多途径的分析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试卷非常注重这一点,同时,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必需。
3、平时做题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规范答题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历史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4、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一、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法
1. 让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材料进课堂。
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时政相联系, 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趣闻乐事穿插在教学之中, 作无形地渗透。如,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一课, 我从社会热点新闻“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引发学生的讨论:中日会不会因为钓鱼岛发生战争, 试分析战与不战的理由。课堂内, 学生立即形成了“主战派”与“反战派”:“主战派”从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到保护资源等角度说得头头是道;“反战派”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等角度, 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们辩地异常激烈、争得面红耳赤。当他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社会新闻材料:中日钓鱼岛发生争议期间, 美军核子动力航母和两艘驱逐舰、一艘巡洋舰组成的战斗群, 在冲绳近海实弹演习。美国的行径说明了什么?认识到美国的“先发制人”“预防性干预”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
在讲解影响和平的又一因素———恐怖主义时, 我通过设问“我们中国有恐怖主义活动吗?”引导学生联系:“我国2009年发生的“拉萨3·14”事件与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并出示事先准备的惨不忍睹的相关图片与视频, 以及文字材料“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2009年7月6日播出) :今天中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报了乌鲁木齐市7月5号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有关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目前, 事件已造成140人死亡, 828人受伤, 260多辆机动车被烧被砸, 203间店铺门面及……”让学生通过视觉更直观地认识、体会这些事件的危害:“影响到社会、经济与稳定, 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生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 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从而提升情感:“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公害,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切恐怖主义。”此外, 还在这节课中出现《“东突”反恐, 中国在行动》和《雪豹突击队———中国为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而专门组建的反恐特种部队》《中国索马里护航》《中国利比亚维和部队》等图片, 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保护人民生活、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努力。通过补充这些新鲜、具体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们不但扩大了视野, 开阔了眼界, 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只要教师每天上网看看社会新闻, 做个教学、生活上的有心人, 几乎每堂课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材料, 来丰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比如, 在《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看看反“台独”的有关报道、图片与视频, 亲身感受台独势力不得民心, 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 是历史的潮流;在《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下中非合作论坛、G20峰会、APEC峰会等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材料;在《人口警钟须长鸣》一课中, 可以把“小悦悦”事件中出现的“佛山路人”现象、中国乘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法国酒店不接待中国客人、上海高速路口发垃圾袋等材料来联系;在《失去平衡的环境》一课中, 我让学生了解正在消失的卢瓦图等等, 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丰富的材料举不胜举, 教师可灵活选择、处理。不过, 对于材料的选择、运用,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开放性:能发散性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 (2) 针对性、实效性:因地制宜, 不能生搬硬套; (3) 简易性:简洁有力, 便于操作; (4) 教育性:如, 对于钓鱼岛问题, 可以让学生讨论战与不战, 但必须让学生明白:战与不战, 选择权不在我们, 取决于日本的态度;中国人民追求和平, 但不惧怕战争;战为了不战, 为了和平;国虽大, 好战必亡;天下虽平, 忘战必危。我们要在材料的运用中, 渗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2. 安排适当的时间, 组织学生学习、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教学设施也越来越好。在我们学校, 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电视机。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整点新闻。如, 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看看午间报道, 用晚饭时间看看整点新闻, 要求学生看七点挡的新闻联播。此外, 有时还安排学生观看特别报道, 如, 组织学生观看“神舟”系列的发射等特别事件, 既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 也让学生见证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 感受时代的重大变化。当然我也知道,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与设施的。就像过去我们也只能安排学生进行时政演讲, 或者读报;只要教师动脑, 方法总比困难多。
3. 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去了解、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可以组织兴趣小组、沙龙座谈、黑板报与编小报的形式, 也可以让学生制作网页, 让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如,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 可以以环保为话题, 收集相关的内容, 出黑板报做宣传;在学习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时, 可以用朝鲜核问题、利比亚战争、巴以冲突等世界热点来让学生座谈;在学习一国两制时,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 制作以实现祖国统一为内容的小报;在学习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时, 让学生小组合作, 学习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网页。可能有些教师会认为做这些太费时,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其实偶而为之, 就当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调节,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它不仅娱情,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作用
1. 扩大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变课堂教学, 可突破教材就是样本。课堂是学习的唯一场所,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 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社会生活, 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引进一些课外真实、具体、生动的材料, 就好像在课堂上加了催化剂一样, 使学生由原来听得昏昏欲睡, 变为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津津乐道;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形成一种良好的乐学愿学的教学氛围。如, 前面提到的钓鱼岛问题、中国乘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事件等等。话题一经引出, 学生马上来劲, 显得很兴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层次中去发现问题,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 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 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掌握理解与运用理论的本领, 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这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要精心组织教案, 收集各种相关材料,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 培训和提高分析能力。
例如,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在《环境问题亮起黄牌》一课中, 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反映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相关资料。学生找的真多!如, “2011年5月,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发生了332人血铅超标……”“世界闻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草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宝日希勒镇有100多个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 经过十几年后, 一个个的塌陷大坑出现, 使这片草原面目全非”……材料图文并茂, 使课堂更丰富、更真实、更精彩。通过对材料的寻找、选择、收集, 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同时增强了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从我做起”的大讨论中, 学生认识到“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脏物……”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时时处处皆体现个人素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要纠正自身的很多不良行为。又如,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网页过程中, 对资料收集 (图片资料、文字资料) 、编辑、审核、制作等, 小组内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不仅增长了知识,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 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关注现实生活, 使社会课堂充满吸引力, 更多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学习;同时也使社会课堂更丰富多彩, 体现“小课堂大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 科学训练 构建网络 明确方向
一、科学的导入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入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想法如不及时纠正,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九年级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这是不行的。师生之间要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魅力、言谈举止吸引他们,感染他们,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从而乐于学习你所教的科目。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众人看,众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
四、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五、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能力培养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实际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历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多,且跨越的空间大,要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能较快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纲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复习中国近代史,要抓住两条线索来理清知识网络:一是列强侵华屈辱史,另一条是中华民族反抗的斗争史。将知识点理顺、理清,学生就不会再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靠比较、联想等记忆法,来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六、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
特别是对分析题的指导。开卷考试的试题分为填空、改错、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五大类型。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这种题要求学生将历史基础知识记牢、记准,不要麻痹大意;改错题的训练一是注意平时易出差错的地方,二是指导学生理解考题的原意,要瞻前顾后,顺理成章;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这三种题型是着重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初中學生的逻辑思维不强,分析能力较弱,一做材料题就不知所措,我就指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读出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包括材料的出处也不能放过;第二步,联想与材料中出现的时间、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点;第三步,解题,依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有层次地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①发明了10个数字符号②简化了10个数字符号并把它传入欧洲
九年级历史试题
友情提示:请仔细审题答题。祝你们考试成功!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第II卷开始的答题纸上。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共60分)
一、选一选:(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千万不要多选哦。)1.古代西亚各民族广泛使用的是()文字? 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腓尼基文字D.甲骨文 2.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A.民法法典B.哈佛拉法典C.汉谟拉比法典D.婆罗门法典
3.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真主安拉D.宙斯神4、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使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在这里诞生的古老文明是()
A.古代埃及文明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 5.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哪种宗教有关?()A.基督教B.伊斯兰教C.犹太教D.佛教
6.说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的“文化使者”是因为阿拉伯人()
③翻译了许多希腊著作并将其传播④将中国的某些科技、文化成就传入西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7.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
A.西欧城市的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 8.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的恶棍”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B.林肯C.达尔文D.拿破仑
9.他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民法典》将永垂不朽。”“他”指的是()A.克伦威尔B.林肯C.罗伯斯庇尔D.拿破仑
10.“英国棉纺织完成从„珍妮‟纺纱机到„缪尔‟纺纱机,再发展到瓦特蒸汽机的„三级跳‟以使工业革命由此展开。”瓦特蒸汽机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崭新时代──()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火车时代D.信息时代 11.牛顿在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微积分B.牛顿三定律C.万有引力定律D.焦耳定律
12.“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摘自十七大报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共产党宣言》 13.古印度社会中的农民、商人属于下列哪个等级()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4.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是()A.达尔文B.巴斯德C.爱因斯坦D.爱迪生
15.周总理跟李德伦谈话时曾经说:“贝多芬交响曲是好的嘛。拿破仑怎么了?拿破仑并不是那么坏嘛,他是革命的嘛。拿破仑当皇帝,不是封建皇帝,是反封建的嘛。”这里他们谈论的音乐作品是()
A.《英雄交响曲》B.《命运交响曲》C.《悲怆奏鸣曲》D.《月光奏鸣曲》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5.小明一家去美国旅游,来到一个小镇上看到有一座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矗立在这个村镇的中心。美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正是这个小村镇的民兵,为美利坚的独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请你告诉小明一家这个村镇是()
16.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时期的统治者是()A.伯利克里B.屋大维C.亚历山大D.凯撒
17.今天的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是为纪念哪一个民族英雄而设立的? A.克莱武B.章西女王C.圣马丁D.玻利瓦尔
18.“平民—将军—平民—总统—平民”八年军旅生涯,置生死于度外;八年总统执政,值国家最艰难之时。这位伟人是()A、华盛顿B、拿破仑C、林肯D、玻利瓦尔
19.《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下列什么活动实现的?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游天竺C.郑和下西洋D.新航路开辟 20.在电力技术方面,走在前头的国家是 A.英国 法国B.法国 德国C.美国 德国D.德国英国 21.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是()
A.波士顿倾茶事件B.第一次世界大战C.萨拉热窝事件D.第二次世界大战
22.在中国洋务运动兴起的同一时期,有个亚洲邻国也在进行有关国家发展的重大变革。这次变革是:()A.农奴制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宗教改革 23.伊斯兰教的教历元年是()
A.610B.622C.630D.6
3224.14-15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活动,下列与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文艺复兴③殖民主义的扩张④美国独立战争
A.波士顿B.约克镇C.来克星顿D.萨拉托加
26.当代印度史学家说:“即使在100 多年后的今天,印度人民仍在赞颂她。英国侵略者管她叫‘魔鬼的化身’,然而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永不消逝的巨人。”这里的她是()
A.圣马丁B.玻利瓦尔C.章西女王D.释迦牟尼 27.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A.珍妮机纺纱机的发明B.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C.火车的发明D.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8.下列古代国家中不是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的是()
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埃及军事帝国D.阿拉伯帝国 29.巴黎公社的性质()
A.国际工人组织B.工人阶级联盟
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D.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权
30.每年的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法国人都要隆重纪念这个象征自由和革命的日子。这一天的夜晚埃菲尔铁塔为火树银花所映衬,成为欢乐的海洋,与法国国庆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B.法国《人权宣言》的发表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D.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青岛三十三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材料三近代以前的世界史,基本上是地区史或国别史的拼凑;之所以如此,绝不是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II卷(共4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错别字不给分。)
3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哈姆雷特》的作者是()。
32、美国独立战争的起点(),1777年10月()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33、近代绘画艺术不断革新,荷兰梵高的代表作是(),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4、在长达300多年的罪恶贸易中,最先进行的是(),但是()后来居上。
三、阅读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35题7分,36题7分,37题8分,共22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达·芬奇(1452-1519)和哥伦布(1451-1506)是同时代的人,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材料一“一个画家应该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达·芬奇在论述绘画的宗旨时强调指出。他在绘画中着眼于生活,努力创作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一次,他作为助手和老师合作一幅画卷,老师由于跳不出宗教神学观念的束缚,所绘作的部分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达·芬奇所绘的一个天使,神态自然,栩栩如生,两者成鲜明对比,老师看后自叹不如。
材料二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海岸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因为历史学家们无能,而是由于那时的世界尚未连成一片。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达·芬奇的绘画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并请列举其一幅代表性的美术作品。(2分)
(2)最先实现材料二中“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是谁?材料二反映了他去的目的是什么?请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出哥伦布远航的大致方向。(3分)
(3)结合此材料三,谈谈哥伦布远航对美洲的影响。(2分)
36.阅读下列材料:(7分)材料一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美国北方和南方的人都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充满期待,就像一场赌博,都把赌注压在自己这一方。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材料三这次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请回答:
(1)写出与材料一、二、三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3分)
(2)材料一、三中,两国通过战争或改革分别废除了什么制度?(2分)
(3)材料一的“这场战争”中颁布的哪一文件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2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二(漫画)材料三(地图)
请回答:
(1)材料三中的斜线、方格部分分别表示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是什么?它们形成后对世界形势有什么影响?(4分)
(2)材料二的漫画表明两大集团之间的核心矛盾是哪两国的矛盾?(2分)
(3)通过材料一的列表你发现了什么?(2分)
38、林肯是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他艰苦奋斗,品质高尚,头脑灵活。请结合你所知道的林肯有关知识,写一篇“我眼中的林肯”小文章,要求有史料,有评论,字数200字左右。(共8分)
37、(1)、同盟国、协约国,两大集团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4分)(2)、英国和德国的矛盾(2分)
(3)、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免受外辱,我们要好还学习,建设祖国。(2分)
38、要求史论结合,有史料也要有评论,教师根据学生答卷适当给分。(8分)
青岛三十三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九年级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错别字不得分)
31、但丁哈姆雷特
32、来克星顿的枪声萨拉托加战役
33、向日葵列夫托尔斯泰
34、葡萄牙英国
三、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35题7分,36题7分,37题8分,共22分)
35、(1)人文主义精神,《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2分)
(2)哥伦布,找黄金。绘图看书(3分)
(3)从欧洲到美洲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开始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6、(1)、南北战争、明治维新、废除农奴制改革(3分)
【九年级历史模拟试卷】推荐阅读:
九年级历史模拟试题09-24
寒假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及解题策略12-07
九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06-25
九年级历史联考试题09-29
九年级历史知识竞赛10-13
九年级历史寒假作业10-18
九年级期末历史资料07-10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计划10-08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案10-08
九年级历史的足迹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