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柳宗元诗词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柳宗元诗词(精选11篇)

读书柳宗元诗词 篇1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注释】:

(1)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

(2)俯默:低头不语。窥:窥探,研究。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3)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4)欣:高兴。

(5)戚:悲伤。吁(xū):叹气。

(6)缥帙(qiǎo zhì):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

(7)逾:越过,超越。

(8)瘴疴(kē):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灵府:心灵。

(9)临文:打开书本阅读。乍:刚刚,初。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

(10)彻:通“撤”,撤除。彻卷:丢开书本。兀(wù):犹兀然。依然还是。

(11)竟夕:一天到晚。

(12)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俱:在一起。

(13)更:百家本注为“‘更’一作‘便’”。

(14)熟寐:熟睡,睡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15)欠伸:伸伸懒腰。

(16) 吟咏 :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17)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18)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

(19)捐:除去,抛弃。囚拘:拘囚,束缚。

(20)巧者:乖巧的人。为:谓,说。

(21)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22)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qū):劳苦。

(23)贵:珍惜。尔:你。躯:身躯。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

(24)名:名利。驱:驱使。

【译文】:

贬谪幽居丝毫不问世事,每天默默地把唐尧、虞舜钻研。

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的苍海桑田变化万千。

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渊渊。

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瘴气闷人扰乱心境,记忆一天一天衰减。

临文展书便觉清清楚楚,读完一卷却百事无缘。

整天可以和谁去说话?只是与典籍日夜相伴。

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伸着懒腰舒展肢体,吟咏诗文感到心情欢愉。

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珍惜你大丈夫的六尺之躯,不要被名利驱使而丧失了自由!

【赏析】: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柳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辅时及物”的理想遭受挫折,他便从政坛转向文坛:“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寄许京兆孟容书》)他从小便养成刻苦阅读的习惯,在永州无政务缠身,因而有更多的时间读百家之书。由于巨大打击,精神摧残,加上水土不服,他未老先衰,三十多岁就身患多种疾病。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说:“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今仆虽羸,亦甘如饴矣。”以读书为乐,虽然瘦弱饥饿,但感觉像糖浆一样甜美。还谈到读书对他写作的帮助:“宗元自小学为文章,中间幸联得甲乙科第,至尚书郎,专百官章奏,然未能究知为文之道。自贬官来无事,读百家书,上下驰骋,乃少得知文章利病。”(《与杨京兆凭书》)他深入钻研儒家圣贤的言论和史籍,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紧密联系现实形成以儒家为主,融汇百家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同时,写作技能日臻成熟,大量佳作传之于世,永州,成为他创作的黄金时期,这是与他的刻苦攻读分不开的。

《读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于元和四年(809),这是柳贬永的重要转折期。全诗共28句,约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中间16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吴文治教授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后6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4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读书柳宗元诗词 篇2

一、通读,感受诗情

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语文老师课前根据座位临近原则成立朗读小组,临近座位的四五个同学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根据所学习古诗词遇到的生僻字、词,不理解的语句,进行组间互帮互助、答疑解难,组间解决不了的用彩色笔标记,向语文老师寻求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善于形象思考问题,在古诗词的学习中,由于古诗文语句简短,节奏、韵律感强,所以古诗词在最初学习的时候,适合通读、大声朗读,在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丰富情感和意境[3]。例如,在学习语文《清平乐·村居》一文时,老师在各个小组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组间疑问进行解答之后,先由同学进行朗读,一人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聆听,针对通读者出现的问题,仔细标记。语文老师针对同学在通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错音及断句、韵律等问题统一进行解答,最后语文老师规范通读古诗词。小学生在老师进行规范通读之后,积极踊跃地尝试带领通读,学生们在通读中有的喜欢上了词的韵律、有的喜欢词的节奏感、有的同学喜欢词的朗朗上口。学生们在通读的基础上喜欢上古诗词、进而钻研其中作者写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

二、细读,理解诗意

小学阶段的同学在初步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总会遇到些许困难,这时同学往往知难而退,逃避问题,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养成。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对易见的困难通过查阅字典、翻阅资料的方式予以解决,学习古诗词达到通读还远远不够,要想对其中的诗意深入理解,还需要同学结合注释对古诗词每个简练的语句进行分析和钻研,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自主探究、组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例如,在学习《春望》的时候,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感受到了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但仔细阅读之后,诗人爱国的背后又经历了些什么呢?语文老师先让学生知道,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亲身经历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时局做具体介绍。学生学习这首五言律诗的时候,结合注释,对每句进行推敲,“家书抵万金”中的“抵”字,注释的意思是“值”“相当”,这句话意指“家人的书信如此珍贵,价值万金”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烽火连绵不断之时,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而此时诗人自己却身不由己,同时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家人团聚的向往。同学们在通读的基础上细细咀嚼古诗文,从中体会深层次的诗意。

三、精读,深思诗理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在学生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之后,将学习的主体投射到小学生自身,对以往老师强烈灌溉、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进行创新,将学习时间留给学生们自己,鼓励学生多读、细读,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逐步实践和落实“以读代讲”的阅读模式[4]。例如,在学习《游子吟》这首五言古体诗的时候,在学生通读、细读之中,可能对诗的大概意思已经了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对母爱进行歌颂的一首诗,通过回忆的方式写记忆中妈妈为自己远行时缝补衣服的画面,母亲为即将远行人的担忧和不舍,从诗中可以读出,母爱是多么的伟大。语文老师在讲解诗文的时候,使学生从诗中的母亲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日常生活中妈妈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然后精读诗文。通过情境切换、情境交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母爱的力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不容易,作为儿女要发自内心的去关爱母亲、报答母亲。语文老师将本诗的外在表现自然的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情流露,进而将真挚情感在再现、实践,达到古诗文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古诗词的深沉力量,深思内在蕴含的哲理。

四、丰富古诗词学习形式

小学语文中学习古诗词,除了提倡“以读为本、读中品味、读书悟情”之外,鼓励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古诗词。有的学生喜欢绘画,就可以把古诗词中的意境、画面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描绘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巩固和积累,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例如,在学习《所见》这首五言绝句的时候,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出牧童骑牛的怡然自得,也可以画出牧童想要捕捉蝉的好奇神态。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像庞岩一样,将《所见》改编成单曲,有利于记忆古诗词的同时,挖掘歌曲改编的能力,将古诗词以创新的形式进行传承。类似于将古诗词改编成歌曲的还有高年级的《水调歌头》,其中王菲的翻唱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模仿。此外,语文老师还可以以古诗词为主体,组织古诗词串烧朗诵、古诗词接龙、古诗词猜谜等活动,将以前和课外搜集的古诗词资料进行整合,在较长课间休息或者户外郊游的时候,作为娱乐项目,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通过活动的举行和开展,对以往学过的古诗词巩固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同时,调动了学习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使每个小学生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小小博学家”。

五、积累古诗词写作素材

小学阶段虽然学生学习古诗词占的比例较小,但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积累非常重要。在以后高年级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基于小学阶段的良好印象和接触,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和厌烦,学生能以平常心和好奇心去面对将来的古诗词学习,小学阶段做好充分的积累,能为以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只有在小学阶段做好积累、打下良好基础,以后的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在良好基础上深入理解和学习。学生接触古诗词多了以后,自己对古诗词的诵读和鉴赏能力也随之提高,每学习一篇古诗词之后,对类似的古诗词也能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从而真正为自己所用。古诗词前期的学习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每学习一篇的时候,学生都要仔细、认真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漏掉的细节,只有前期做好点滴积累,才能有后期质的飞跃。

六、创新古诗词写作手法

古诗词的学习是需要过程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把学习古诗词的每一步都仔细落实,在对古诗词的形式、风格、情感、意境等方面掌握之后,老师在一旁给予指引、点拨,在此基础上将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对学生们进行传授,进而根据个人喜好和能力对古诗词改写。所谓古诗词改写[5],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和颠覆,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将古诗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进行适当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们学习《泊船瓜洲》时,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整首诗的点睛之笔,王安石在“绿”字之前,试图用“过”“到”“入”等字眼,但一直觉得不够妥帖,直到最后“绿”字的敲定,至今“绿”字仍是整首诗的诗眼。后来班级某同学将这两句改成“春暖花开又一年,吾当何时归故园”。虽然做不到王安石那样落实到点睛之笔,但同样表达了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之情。

七、总结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其学习模式要与时俱进,在传统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视以读为本、读中品味、读书悟情,真正走进古诗词,领悟古诗词内在的意境和情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摘要:在语言文字学习中,古诗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中品味、读书悟情。本文对通读、细读、精读、丰富学习形式、积累写作素材和创新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走进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领略古诗词的美。

关键词:阅读,小学,古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1]时火华.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J].商,2014(51).

[2]顾凤芝.让学生在朗读中入境悟情——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秦金华.以读引情以读悟情以读怡情——从一堂语文课看初中古诗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2(36).

[4]白文君.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水平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2(1).

柳宗元的优秀诗词 篇3

《咏荆轲》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三良》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咏史》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欻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饮酒》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放鹧鸪词》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

徇媒得食不复虑,机械潜发罹罝罦。

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

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

齐王不忍觳觫牛,简子亦放邯郸鸠。

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

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

《梅雨》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读书柳宗元诗词 篇4

接下三句,写诗人夏昼的闲逸生活。

第二句紧承前脉,并与首句构成因果关系。溽暑难档,就打开北边的窗户,以透进丝丝凉意;困乏不堪,俯倚几案就酣然大睡,而且睡得既香且久。在这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无一觞一咏之乐,但能身舒神爽,逸兴遄飞,岂不快哉!三四句写诗人中午醒来,万籁俱寂,只听见隔着竹林的那边,有山村的儿童敲茶臼的声音。静,它作为一种存在,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常用的形式是借声显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衬托,展现了一种静中之动、动中显静的自然景观。而这首诗中以有声写无声,衬托出夏日中午环境的分外幽静,从而在极端偏僻、极端孤寂的境界中,微微透露出一点空灵生动的契机。

柳宗元文学的旅游价值研究 篇5

文学主要被看做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 反映客观的现实、体现作家心理感受的艺术, 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游记、童话等, 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心里的感情及再现特定地域和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文学”这个名词也随之出现。现在的旅游文学是指反映旅游者旅游生活的文学, 它以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表现对象, 书写旅游者或旅游工作者的感情、思想和审美情趣。其比山水文学的表现对象要更加的广泛, 不仅涉及了山水风景、文物古迹而且包括了风土人情等社会事物。

二、柳宗元文学的旅游价值

柳宗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文学上的大家, 思想上的伟人。柳宗元被贬到偏远的永州和柳州后, 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了, 但是远离了政治的斗争, 他致力于文学的创作, 最终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柳宗元的旅游文学作品主要有游记和纪游诗两大类, 一般被称为“山水文学”。

(一) 柳宗元文学丰富了永、柳二州的旅游资源

永州和柳州两地比之与国内其他著名的旅游地来说, 旅游资源比较贫乏。柳宗元的那些经过精心绘制的描写两地自然风光的著名杰作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无疑是他给予两地的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珍宝。柳宗元文学不仅使两州旅游地的旅游景观更加丰富, 还增加了两州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柳宗元没被贬到这里之前, 两州的自然山水风景和人文历史景物的品质是怎么样的, 我们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那时候的山水是没有多少人欣赏的, 是寂寞的。柳宗元到了这里之后, 它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并逐渐远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位置, 是柳宗元发现并宣扬了这里奇山秀水的美丽, 使它传扬出去广为人知。

(二) 柳宗元文学提高了两地旅游资源质量, 增加了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在中国的旅游资源中, 因为文学是非物质的, 是一种语言, 所以, 它往往是融入其他的旅游资源之中, 增添这些旅游资源的人文色彩,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旅游资源。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直是传统旅游的主要参与者, 历朝历代因为文人游览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记游、咏物之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丰富了旅游景观的人文内涵, 增加了旅游吸引力, 提高了旅游景观的美誉度,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著名山水风景和名胜古迹的形成发展, 大都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两地的旅游文化的精髓, 而柳宗元文学主要是游记和游诗, 这些都是在经过实地的游览之后, 融入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创作出来的。

(三) 柳宗元的文学无意识地宣传了旅游景观

依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解, 受众对隐性宣传的信赖程度远远超过商业宣传, 文学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隐性宣传方法。因为它拥有特别的审美效果和穿越时空的传播作用, 使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感受。旅游文学是一种表现美的文学, 具有非常强烈的美感。作者在创作旅游文学作品时, 是出自内心真挚的感情, 描绘山川美景等自然风光, 没有掺杂任何商业宣传营销目的, 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再加上旅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山水风景是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 但是又要高于自然景观, 是经过作者文学艺术加工出来的, 其与自然景观相比更加具有美感, 也更能引起读者到此一游的兴趣。柳宗元文学对于永、柳两州的意义, 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对两州美丽自然风光的宣传这方面。客观的景物美要经过“人”的主观加工作用方能更加显现出来, 柳宗元曾经说过:“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 则清湍修竹, 芜没与空山矣”。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肯定没有料想到, 他对于贬谪之地的永州和柳州来说, 恰好扮演了他美学理论中强调的“人”这个角色。正是因为有了柳宗元的存在, 他所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后, 才使偏远孤陋的、埋藏于荒山野岭的永、柳两州诸多旅游景观传扬出去, 广为人知, 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地。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 经过其文学加工, 永州和柳州不再是贫穷僻陋的偏远之地, 而是处处皆是美丽风景的世外桃源, 这里的一草一木, 一泉一石, 俱是世上少有的美景。小石潭的奇石、西山的奇与怪、袁家潭的山风、钴镯潭的清澈等等, 柳宗元在说起这些景物时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而这些可能本来很普通的风景在柳宗元的妙笔生花下, 增添了很多独特魅力, 让读者陶醉其中, 产生到此一游的兴趣。

(四) 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二州旅游文化的精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质生活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满足, 大家越来越要求享受精神生活。这种现象反映到旅游活动中, 就表现为人们渐渐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纯游览性的观赏自然风景, 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和享受高品位的文化资源, 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柳宗元的旅游文学刚好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它以自身散发的文学艺术魅力和强烈的影响力激发读者的旅游欲望, 它是在永、柳两州的奇山丽水之中开出来的一朵奇葩, 它理所应当地永柳两州旅游文化的精髓, 是两州旅游文化中最具吸引力, 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三、旅游文学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发展

在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依托景区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 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学辅之以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手段, 向外界介绍景点, 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这种借助旅游文学进行营销, 迎合旅游者对文化的追求, 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旅游发展形势。

(一) 文学与传媒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现今, 湖南吉首的凤凰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 但它在90年代末之前并非如此。虽然凤凰城的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风情, 而且还有文学上的大家沈从文先生其著作《边城》的独特魅力, 但其还是在90年代末借助当地政府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出了独特的旅游品牌, 使文学与影视的影响相结合。自此, 凤凰旅游一炮走红,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方案。

由此可见, 我们也可以把包装对象放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突出的文学形象上, 或创办一些专门用来做旅游宣传的节目、频道等。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传媒渠道融合来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和宣传。

(二) 将旅游文学作品运用到旅游景点的广告语中

广告语要求朗朗上口, 语言精练, 讲究含蓄且有意境, 要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空间。对于旅游广告语来说, 也要重视名人效应。

苏东坡曾以“到苏州不游虎丘, 乃是憾事!”来赞美虎丘, 虽然对于虎丘的美丽风景和名胜古迹等只字未提, 但是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激发了读者到虎丘旅游的兴趣。流传到现在, 这句话已成为了虎丘旅游的宣传广告语。杭州旅游业的广告语是“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这句就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这一首诗。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到现在, 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了, 而且还将继续传扬下去。当时, 杭州征集旅游广告语, 这句词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无穷、有独特的魅力, 从众多的广告语中脱颖而出, 被杭州市相关旅游部门定为杭州旅游的广告语。因为这句特色的广告语, 杭州区别于其他众多的江南旅游城市, 在宣传上取得了优势。

这样把文学作品里的某个句子应用作为旅游景点的广告语的例子有很多, 而且大部分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 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柳宗元文学作品, 利用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及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设计旅游广告语, 使其在同类旅游中脱颖而出。

(三) 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景观

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旅游景观, 通常是以文学名著或以其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等在大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为前提。回头看看, 这些年来我国模拟文学名著开发的旅游景观, 几乎每一轮模拟景观热都与文学名著或以其改编的电视剧等的轰动联系在一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 以我国名著《红楼梦》为蓝本改编拍摄的电视剧播出后, 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因此, 先后诞生了北京的大观园、上海的大观园和河北正定县的荣国府。国外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评为“全球第一大畅销书”, 它在全球的范围内有数量巨大的书迷。它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也吸引了旅游开发商的目光。华纳公司与奥兰多环球影城携手在奥兰多环球城内建立一个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蓝本的“园中之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 (The Wizarding World of Harry Potter) , 这个“魔法世界”作为环球影城冒险岛主题乐园的一部分于2009-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以文学名著为蓝本的模拟景观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再加上影视剧播出后产生的轰动效果, 必定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波.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1

[2]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3]曾金秋.论柳宗元对永州旅游文化资源的提升作用[J].黄岗师范学院学报, 2002.22

[4]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7

[5]Cevat Tosun.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6]卢宁.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复与变——兼及佛教对其审美理念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7]黄云眉.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7

[8]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 2006.2

[9]曹瑞丽.论柳宗元文学的现代旅游价值[J].华章学报, 2011.26

[10]陈雁谷.试论柳宗元的社会旅游思想——兼谈永州市的旅游开发[J].零陵师专学报, 1994.1

[11]张佳音.心境与家世——柳宗元与刘禹锡山水诗文比较[J].北方文从, 2006.2

读书柳宗元诗词 篇6

皇耆其武,于溵于淮。既巾乃车,环蔡具来。

狡众昏嚚,甚毒于酲。狂奔叫呶,以干大刑。

皇咨于度,惟汝一德。旷诛四纪,其徯汝克。

锡汝斧钺,其往视师。师是蔡人,以宥以釐。

度拜稽首,庙于元龟。既祃既类,于社是宜。

金节煌煌,锡质雕戈。犀甲熊旂,威命是荷。

度拜稽首,出次于东。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鼎臑俎胾,五献百笾。凡百卿士,班以周旋。

既涉于浐,乃翼乃前。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宛宛周道,于山于川。远扬迩昭,陟降连连。

我旆我旗,于道于陌。训于群帅,拳勇来格。

公曰徐之,无恃额额。式和尔容,惟义之宅。

进次于郾,彼昏卒狂。裒凶鞠顽,锋猬斧螗,

赤子匍匐,厥父是亢。怒其萌芽,以悖太阳。

王旅浑浑,是佚是怙。既获敌师,若饥得餔。

蔡凶伊窘,悉起来聚。左捣其虚,靡愆厥虑。

载辟载袚,丞相是临。弛其武刑,谕我德心。

其危既安,有长如林。曾是讙譊,化为讴吟。

皇曰来归,汝复相予。爵之成国,胙以夏区。

度拜稽首,天子圣神。度拜稽首,皇祐下人。

淮夷既平,震是朔南。宜庙宜郊,以告德音。

读书诗词 篇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宋)程颢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对联集锦》

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对联集锦》

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 《对联集锦》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清)张月楼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明)唐寅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郑耕老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劝学》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元)许名奎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对联集锦》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

柳宗元柳州诗文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篇8

柳宗元在柳州四年中, 写下了一百零几篇诗文, 占了整部《柳宗元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这些诗文, 既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思想和活动的轨迹, 也反映了他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发展。

一治理地方, 是柳宗元柳州诗文创作的首要主题

1. 兴办文教, 传播儒学

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柳宗元到达柳州。满怀宣传、执行朝廷政令, 竭力治理地方的迫切愿望, 他给当时朝廷的宪宗皇帝呈送了《谢除柳州刺史表》。柳州自古为“南夷之地”, 社会思想、经济比较落后, 柳宗元意识到只有从教育开导入手, 大力宣扬儒家的思想主张, 改变地方百姓的愚昧落后观念, 才能使朝廷的政令在地方上得到贯彻。因此他首先做的大事就是修复崩坏了的文宣王庙 (孔庙) , 并亲自撰写了《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 极力传播儒家思想。

在《柳州复大云寺记》文中指出, 当时柳州一带流行着迷信鸡卜、巫神, 滥杀牲畜的陋习。针对这种情况, 柳宗元主持修复被大火焚毁了一百多年的大云佛寺。同时还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 兴办教育, 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还主持修造了一座设计巧妙独特、“若无寒暑也”的东亭, 并在周围种下了名木嘉树, 写下了文字洗练简洁的《柳州东亭记》, 记述了其中的经过和这座建筑的特色。

2. 挖井开荒, 发展生产

中唐时期的柳州, “地广人稀, 土瘠民贫”, 生产力比较低下, 特别是在地方豪强残酷的剥削、压迫下, 劳动人民陷于破产, 被迫流离失所, 致使大量土地荒芜, 柳宗元继承法家的“农本力耕”传统, 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井铭并序》记叙柳宗元关心民众, 组织打井以解决取水困难。文中“畴肯似于政, 其来日新”两句, 表示柳宗元把为民办事的精神推广到其他政务上去, 体现了他一贯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和《种柳戏题》两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记叙了柳宗元在柳州亲自种柑植柳的场景。

3. 改革弊政, 解放奴婢

针对地方豪强和职业性的匪盗抢劫、贩卖人口、残害人民、破坏生产的暴行, 柳宗元本着依法治国和有利农耕的精神, 运用唐王朝颁发过的“禁人民之相虞卖”的法令, 制定具体的计划方案, 坚决予以打击。《童区寄传》中深刻地揭露了“缚壮杀老”, 抢劫、贩卖人口, 造成当地“户口滋耗”, 人口减少,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的危害。此外, 他还亲自在夜间坐镇公堂, 手拿鼓槌, 加强戒备, 不让地方豪强和职业性匪盗有可乘之机。

柳宗元在接触当地群众期间, 遇到了语言不通, 习惯不同, 思想不通的障碍。《柳州峒氓》中真实地记录了柳州山区百姓贫穷落后、生产力低下, 迷信巫术的实际状况。柳宗元虽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但他尊重当地习惯, 克服障碍, 主动与柳州的少数民族百姓拉近关系, 很好地改革弊政推行治理柳州的策略。通过四年的努力, 柳州的经济、文化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整个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关心国事, 是柳宗元柳州诗文创作的另一重大主题。

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柳宗元坚定的主张。虽然被贬身处逆境, 但诗文中以用典、借咏史比喻时事等无不表达出其忧国之心, 含蓄深沉。《寄韦珩》表达出柳宗元虽然身在边疆南夷, 却始终心怀国事, 更体现了他对淮西战事中平叛必胜的无比坚定信念。元和十二年十月, 攻破敌巢, 活捉叛军首领吴元济, 平定淮西叛乱。得知消息的柳宗元作《平淮夷雅·皇武》和《平淮夷雅·方城》两首长诗, 表达无比兴奋与喜悦。

元和十四年 (819) 二月, 数十年间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消息传来, 柳宗元连续写了《柳州贺破东平表》《贺中书门下诛淄青李师道状》《贺分淄青诸州为三道节度状》《贺平淄青后肆赦状》等文, 赞颂平定叛乱、实现国家统一大业而无比欢欣的心情。

二抒发忧愤, 是柳宗元柳州诗文创作的又一重要主题

十年的贬谪生活, 折磨得柳宗元身心憔悴, 疲惫不堪, 好不容易能够回到长安, 却又被再次发配到更加遥远的“南蛮之地”柳州。在柳宗元柳州诗文中,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为到达柳州后创作的第一首诗文, 便是借此抒发了内心的不满和悲愤, 也是其抒发忧愤的代表性作品。诗的开头写出了面对荒漠的原野引起海天一般的茫茫愁思。接着叙述了美好的事物遭受摧残的情景, 暗示了邪恶的政治势力对革新派人士施加的无情迫害。登上城楼, 本想眺望远方, 怀念故人, 却被“岭树重遮千里目”, 眼前的“江流曲似九回肠”, 使得愁肠百结, 无法排解。最后“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更是蕴含着无限的寂寞和惆怅。

柳宗元长期遭到贬谪而满怀怨愤, 常处忧恐烦乱、忧郁痛苦之中。而在柳州生活的四年期间, 柳州秀美可爱的山峰, 对于身处逆境、满怀忧郁的柳宗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 表现了柳宗元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以剑喻山峰, 谓其割人愁肠, 突出愁苦之深;而后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 期望身化千亿, 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因景生情, 融情入景, 柳宗元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深挚感人。

永州十年, 柳宗元文学创作形成了思想深邃, 结构严谨, 语言峻洁精丽, 风格冷峻峭拔的艺术特色, 而柳州诗文的艺术风格也有些许的变化和发展,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柳宗元的柳州诗文, 虽然仍是以久遭贬谪的凄伤之音为主调, 但往往又同岭南地区独特的风光景物相互交融, 形成了全新的意境。《岭南江行》中“从此忧来非一事, 岂容华发待流年”写出了柳州环境气象的恶劣, 又反映了内心的忧伤。《柳州峒氓》描写柳州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情景, 宛然如一幅绚丽民族风情画卷。《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诗中的柳州城楼、落叶榕树等多是柳州当地特有的景物, 也借以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其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峻洁精丽的艺术特色更为突出。柳宗元的散文寓巧于朴, 结构上严谨而有条理, 篇幅通常比较短小精悍, 全文大多只有几百字, 但内容却颇为丰富而且深刻, 言简意赅, 更突出了其简洁、俊朗的特色。《柳州复大云寺记》, 全文不到三百字, 却能清晰交代了当地因迷信鸡卜、巫神, 滥杀牲畜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及整治带来的可喜变化。《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篇幅最长的一件作品, 结构严谨, 语言十分洗练。全文全是记事, 不着一句议论感慨, 却淡宕风雅。

虽说柳宗元的艺术成就在永州时期就达到了顶峰, 但其柳州时期的诗文创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品位上都得到继续提升, 与他在永州时期的成就形成了互相辉映, 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摘要:柳宗元在柳州创作了一百余篇诗文, 这些诗文以治理地方、关心国事、抒发忧愤为主题, 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思想和活动的轨迹, 也反映了他生活的最后岁月诗文创作艺术风格上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柳宗元,柳州诗文,内容,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谢汉强.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9

[3]柳州拖拉机厂工人理论小组、柳州市博物馆写作小组编.唐代杰出法家柳宗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75

读书的古诗词 篇9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o。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译文翻译

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

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

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

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注释解释

何物:什么东西;什么人。

积帙:积聚的书籍。

梁o:房屋的梁和檐。

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英贤:指德才杰出的人。

相许:赞许。

蠹鱼:虫名。即r。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这里借指书籍。

读书的古诗词名句 篇10

2.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7.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8.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 ――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9.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 ―― 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10.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 欧阳修《咏零陵》

11.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 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12.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 ―― 刘希夷《蜀城怀古》

13.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4.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Y虚《阙题》

15.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16.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17.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18.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读书柳宗元诗词 篇11

关键词:柳宗元,旅游,审美思想

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 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书香门第熏陶, 饱读史书, 特别青睐于历代名家游山玩水后留下的名作, 无形中积累了许多游山玩水的旅游知识。更可贵的是, 他很小的时候父辈们还带着他游学于天下, 不仅有幸接触了各地有名的文人墨客, 而且也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并身心向往之。在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 他被贬到很远且相对落后的地方。仕途的不得志促使他不得不在永州、柳州、邕州、桂州等地寄情于山水, 通过自己亲身经历, 再加上文学艺术的创作, 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达二十五篇之多。柳宗元的这些游记散文, 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艺术特色, 而且还蕴涵着独具一格的旅游审美思想:感官美、心灵美和意境美,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感官美

游赏山水首先要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器官来感受景物外在的悦目之形色和悦耳之乐声, 古人就曾说过“清澈明净的溪水使眼睛非常舒适, 潺潺的水声听起来十分悦耳动听”这样的感受。柳宗元游山览水活动体验也始于感官, 主要借助于视听来感知外在事物, 我们可在柳宗元的旅游山水诗文中找到直接依据:“偶兹遁山水, 得以观鱼鸟” (《与崔策登西山》) ;意思是说, 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 观看水底的鱼儿自在的游和天上鸟儿自由飞翔。“俯瞰涓涓流, 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 嘲哲鸣山禽” (《苦竹桥》) ;意思是说, 俯下身去细看桥下涓涓的溪流, 抬头聆听山间竹子发出的萧萧韵声。太阳日渐西下, 山里的鸟儿也开始叫起来。还有许多柳宗元在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后留下的旅游体验, 比如“丝高岩瞰清江, 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羁禽响幽谷, 寒藻舞沦漪” (《南涧中题》) ;“旷望少行人, 时闻田鹤鸣”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等等诗文[1]55, 可以看出, 柳宗元游山览水过程中, 放眼远望空旷的田野, 耳边不时地响彻着鸡鸭等家禽的鸣叫, 高岩清江幽寒山涧聆萧萧吟, 滔滔江水观鱼鸟, 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丰富物象群体, 促使柳宗元凭借感官知觉充分感受到了这些诗情画意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美妙的旅游感官享受。

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视角中, 往往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景观。柳宗元除了上述静态感官的品味享受, 还非常注重转换角度动态的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 目前从柳宗元的主要作品中来看, 他主要用两种方式动态地品味景观。第一种情形是站在山顶俯视纵览周围景色。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到他登上西山顶时的情形, 艰难攀援到山峰顶头, 盘踞而坐, 俯视山下, 则好几个州区的基本面貌都呈现在他的眼皮低下, 有的地方高, 有的地方洼, 凸凹不平, 放眼望去, 蔓延千里, 有的地方若隐若现, 青雾缭绕, 好似跑到了天边。柳宗元坐在山顶,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观察的视角也从高到下, 由近及远, 整体游览了一遍, 把整个山光水色统统揽入眼中, 柳宗元在登高望远时, 常常会采取这种方式纵览周围景色。

第二种情形是柳宗元沿着旅游路线不断变换游览视点, 从不同角度动态的审视山水景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如他在《公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这样描写小石潭的, 从小丘那边向西走120多步, 隔着竹林很远就听到流水的声音, 这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用刀子砍掉一些竹子, 弄出一条路来走过去, 看见一个小潭, 潭水分外清凉, 还详细地描述了小潭底部的情况:潭底有些部分石块翻卷出来露出了水面, 成就了水中高低不平等各种不同的千姿百态形状。潭边青翠的树木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翠绿的藤蔓摇动下垂遮掩缠绕。潭中的小鱼大约有100多条, 仿佛什么都没有依靠在空中游来游去。阳光直射在潭水底部, 鱼的影子也映在石头上, 一会儿呆呆地停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一会儿又轻快敏捷地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看得柳宗元好不喜欢。他又在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到溪水流水时隐时现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又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很难想象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旅游体验记载文字, 柳宗元采用移步换景的游览方式, 领略到了小石潭不同的景致神韵, 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生动细腻、逼真地刻画了具有很强动态的美感。柳宗元还未到小石潭边, 远远地便听到了“如鸣佩环”的美妙水声,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 在“伐竹取道”之后见到了“小潭”, 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 绘声绘色地在人们面前又展开一幅美妙的不可言状的景致。

二、心灵美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将人性与山水的自然性联系起来了, 还提出“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理念, 至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念,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关联密切, 山水风景不仅赋予人以视觉和听觉感受, 而且也能纯粹身心, 颐养情性, 陶冶情操, 使人在自然文化和艺术境界中互相交融, 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并且使自己的情感也有所寄托, 心情也越来越好, 由原来的消极、低沉变得积极、开朗起来。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 人生境遇非常坎坷不幸, 为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的情感, 常常不辞辛苦不论远近, 伐竹取道, 探山访水。幸运的是大自然没有亏待他, 奇形怪异的小丘、石渠, 清澈见底的潭水、山涧纷纷出现在他的眼前, 美不胜收。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慰藉了他无处可泄的寂寞、郁愤心灵。他对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就越发感到亲切, 对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的体验也就越发深入和真切, 强烈的欲望促使他将自己的心情抒发到自己写的山水游记当中, 他也这样做了。特别是柳宗元认为人们在感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 会很自然地产生“交心相赞”的心灵美感享受。这样触物思情行为往往能触动游览者的心灵, “以泉池为宅居, 以云物为朋徒。掳幽发粹, 日与之娱”[2]23。游览者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 这时人的思想品德甚至行为就越来越会提升一个层次, 也越来越会扩大对事物规律的深入认识 (“则行宜益高, 文宜益峻, 道宜益懋”) 。他在《零陵薛陵三亭记》中就写道自己那时的精神状态可以这样说“气烦”、“虑乱”, “夫气烦则虑乱, 视壅则志滞。”意思是说, 假如一个人总是孤独地生活在不顺心的情境氛围里, 就会感到心烦意乱, 这样人正常的理性思考就会被打乱;假如自己的视野心胸总是不宽, 那么做起事来也就常常会出现心灰意懒、甚至意志消沉等病态心理, 结果颓废无所作为。假如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 “气烦”、“虑乱”、滞志等病态心理也将会缓解甚至消除, 所以观光旅游就成为柳宗元的心理需要。比如他在《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中就写道:“地虽胜, 得人焉而居之, 则山若增而高, 水若辟而广, 堂不待饰而已奂矣。”这样美好的自然胜地促使柳宗元的心灵得以开阔一些, 感觉山好像比以前增高了一些, 水也比以前好像豁然宽广、清澈许多了, 而堂屋似乎又大又宽敞了许多, 柳宗元获得了精神需要上的满足。

柳宗元刚被贬到永州, 被迫住到了龙兴寺, 当时心情肯定是糟透了, 在写《永州龙兴寺西轩记》时就感到“居昧昧也”, 自己住的地方非常破。以后柳宗元寄情于山山水水, 心情逐步好转,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他还说“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造物者游”, 甚至还达到“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的至高境界[3]10。后来随着自己住处环境的变化“凿西墉以为户, 户之外为轩”, 打开窗户向外远眺, 眼前的小溪远方的树林, 江河湖泊小船帆影, 统统尽收入柳宗元的眼帘, 柳宗元的心情顿觉“舍大暗为光明”, 心灵得以宽解。更值得欣慰的是, 他在《丹崖翁宅铭并序》中透露:他在欣慰自己获得安命栖身的理想住所的同时, 也开始为朋友有宁静幽僻的栖身理想住所高兴, 这种气度比刚到永州时的气度大多了。

三、意境美

柳宗元在旅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看到各式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在柳宗元看来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景观, 对他来说, 由于仕途的不如意, 使他将心中美好的事物和想法寄情于这些景观之上, 他通过观山游水和艺术创作, 使眼前美的、不美的、甚至丑陋的形象升华, 进而创造出心中所希望见到的美的事物来, 无形中创造出了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 发人深思, 还能促使人们悟出其中的大道理来。柳宗元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法营造意境。

外枯而实美意境的营造。柳宗元所游历的地方, 大多是被贬的荒凉地区, 都是一些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山山水水, 它们理所当然的缺少知名度, 没有泰山那样的雄伟, 也没有华山那样的险峻, 更没有衡山的秀丽、黄山那样的奇异, 没有黄河那样的奔腾汹涌的气势, 没有长江那样的惊涛骇浪, 同样没有庐山瀑布那样飞流直下, 杭州西湖那样潋艳。有的甚至连当地人都没有听说, 更不用说曾经游玩过, 但这些山水则被柳宗元推崇备至往往形容成“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甚至“其间名山水而川者, 以百数, 永最善”。柳宗元独出心裁地表达了这种对山水外枯而实美的审美思想。

景微而意大意境的营造。柳宗元诗文所描写的地方大多是很小的景致, 包括一亩见方大小的小丘, 内部仅可放十八九个大小的石涧, 还有宽度有时不足一尺, 其水清而平的钴母潭, 甚至是几尺、十尺以内或者长度仅有十步远的石渠也包括在内。从实体上来看, 这些自然美景形状很小, 但却给人一种“景微而意大”的意象。在柳宗元《游黄溪记》文中他就用这样的手法来展现黄溪的山水美, 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他用“两山壁立, 植被丹碧”来描写黄神祠旁边的景致[4]65, 可以看出一个“丹”字和一个“碧”字生动形象地将初夏植被生机勃勃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第二部分开始描写石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和青苔, 这些花草树木倒影入水中呈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青墨色彩, 幽深的潭水同时又给人亲切浓重的润滑感觉, 既像粉黛又像膏脂。柳宗元在描写此景过程中, 只用了“黛畜膏停”、“沉沉无声”和“来若白虹”十二字[5]41, 便把石潭潭水的光泽、形态、声音和色彩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第三部分描写石潭周围的大山石, 好像运用电影艺术特写的手法, 重墨浓彩的形象比喻, 其形象逼真的意象, 独具匠心的新鲜比喻, 是一般诗文画家所难以企及的;第四部分又展现了一个新的田园场景, 能欣赏到“山舒水缓”的美妙田畴景观。

参考文献

[1]胡士明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高海夫.柳宗元散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3]金涛.柳宗元诗文赏析集[M].巴蜀书社, 1989.

[4]陈雁谷.柳宗元社会心理思想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同音字下一篇:惠安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