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6篇)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议上的讲话

2008-04-09

同志们:

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刚才,李庆瑞同志的报告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回去后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四市发言中总结了很好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五年来环境保护工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五年来,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知难而进、顽强拼搏,标本兼治、全面推进,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重大转折,迈出了历史性转变的坚实步伐。环境保护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比较突出的重要领域。

(一)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期环境保护已经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融为一体,成为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五年来,我们围绕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在环境保护如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做文章。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环境保护这个抓手,五年来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和落后产能企业5168家,否决了234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对132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8个市(县)实行区域限批,同时支持新上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2007年全省各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标率比2002年分别提高37.0、26.5个百分点,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平均达标率连续3年保持100%,比2002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全省环境质量达到了10年来最好水平。与此同时,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是2002年的2.5倍;人均生产总值1.6万元,是2002年的2.4倍,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环境保护不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节能减排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是国家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五年来,全省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制定配套经济政策等综合措施,强力推动这项工作落实。我省在实施关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开展结构减排的同时,下大力气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40.7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形成日处理污水591.8万吨、年削减COD50万吨和日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1.89万吨的能力;全省建成1466万千瓦现役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形成年减排二氧化硫能力约35万吨;全省累计投入资金6.68亿元,对2700多家企业进行深度治理,使其达到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排污限值。五年来全省还累计投入资金3.23亿元,相继建成了38个跨市界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70个大气自动监测点位、565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和全省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并为18个省辖市、108个县(市)配备了必要的执法车辆和监察、监测仪器设备,提高了省、市、县3级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了治污设施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减排效能。2007年,全省COD和二氧化硫分别较上年减排3.76%和3.7%,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双下降。污染减排腾出了环境容量,为我省新上先进产能提供了发展空间。与“十五”末相比,我省造纸企业由1360家减少到308家,产能却由355万吨提高到800万吨;淘汰所有水泥机立窑产能5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由2670万吨达到7300万吨,占全省

水泥总产能的85%;同时,关停了一批小火电机组,建成了一批电厂脱硫设施,推动火电行业新上了一批大机组,发电总量大幅提高。全省经济发展进一步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环境保护成为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着力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看环保,和谐社会看民生。五年来,我省坚持以环境保护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针对重点地区环境问题,每年都确定几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流域区域行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并列入省委、省政府向社会公开承诺的十大实事之一,强力推动落实,促使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热点问题,通过实施城市清洁能源和环境综合整治,逐步解决了饮食业油烟污染和建筑施工、餐饮娱乐等噪声污染问题。针对农村的环境问题,全省以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载体,建设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小城镇、生态文明村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同时,投入资金23.7亿元,通过打深水井、自来水通村等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5800多个村庄近7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针对不法企业违法排污危害群众健康问题,全省通过环保执法专项行动,重点对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饮用水源地、工业园区和涉铅、造纸等9个行业等进行专项整治,并畅通举报投诉热线,对群众反映的严重违法问题严厉打

击,有效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环境保护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融洽了党群、干群、社群关系,成为着力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已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切实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们实施了严格的环保目标责任制,每年将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指标任务,通过签订政府环保目标,逐项分解落实到基层政府、企业和相关责任人,明确工作时限、标准和要求,并配套建立了考核办法,强力推动工作开展;为了确保污染减排任务的落实,分别建立了污染减排指标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已初步显现成效;为了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逐步建立实施了挂牌督办、黄牌警告、区域限批、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等一系列制度,严格实施环境质量与建设项目审批挂钩、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脱硫工程与脱硫电价挂钩等制度,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人大、政协、媒体及人民群众的作用,开展不同形式的监督,有效震慑和打击了违法排污行为。环保部门通过内抓管理、外树形象,锻炼了一支精通业务、工作扎实、作风过硬、善打硬仗的执法队伍。这些机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这支敢打硬仗的队伍,为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等各项环保目标的实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及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五年来,我省环保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已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一个亮点,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了主动,在全国树立了河南形象。省政府在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国河流污染防治会议上我省介绍了水污染防治的做法,国家环保总局和有关部委对我省环保工作给予重点财政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全省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省环保局和全省环保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思路清楚、开拓进取,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在全省环保工作深入开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全省环保系统广大干部群众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敢于打硬仗,不分节假日和双休日,不分白天和黑夜,不怕恐吓、不怕围攻,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为开创河南环保工作新局面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支持环保工作的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曾经分管环保工作的刘新民同志和刚刚离任的王国平同志为环保工作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清醒认识当前全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

发现问题是能力,正视问题是勇气。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

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我省环保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个别地方领导对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仍然走以牺牲环境保护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把环境保护当做软指标、软任务、软措施,在处理地方财政收入、GDP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时,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规划区域经济布局和引进项目等方面,不考虑环境因素和环境风险,不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不顾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决策失误、项目违法、资金浪费,甚至酿成污染事故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持续增大。我省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还不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周生贤部长说的好,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产生的是GDP,留下的是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工业和生活污染排放将呈刚性增加趋势,支撑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瓶颈制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电力、煤化工、电解铝、食品、纺织等行业所占比例偏大,单位产品能耗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明显,结构性污染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十一五”前两年我们完成的主要污染物减排量不到预定目标的五分之二,列入2007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我省仅完成了计划的38%。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省资源能源人均占有量小,目前这种过分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仅使资源能源难以为继和对环境构成威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自觉调整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削弱了我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可能陷入“资源魔咒”的恶性循环,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四是体制不适应、工作不到位削弱了全省环保工作的效果。目前全省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爬坡攻坚阶段,稍有放松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全省污染减排等环保机构和人员还不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省、市两级机构人员编制少,县级机构臃肿、素质跟不上;各级的环保财政投入不同程度的存在制度不稳定、渠道不畅通、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影响到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全省落后产能退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等制度还未建立或不完善;环保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难题依然困惑着各级环保工作者。另一方面,我们在环境监管的具体执法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资源开发中的环境监管还有漏洞,有的对矿产资源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性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全省投巨资、花大力气建起来的污水处理厂有不少运营机制还不科学、管网还不配套、运行还不正常、减排效果还不明显,存在着“晒太阳”和被人民群众骂为“样子工程”的危险;小水泥、小砖瓦窑等一些前几年已淘汰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关闭不到位,随时有死灰复燃 的可能;小采选厂、小铁合金等一些明显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因疏于监管而随意上马;贾鲁河、惠济河、卫河等一些主要河流水质达标情况仍不乐观,全省环保工作的成效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正视问题而不可忽视问题,直面挑战而不可回避矛盾。全省上下一定要知难而进,努力实现全省环保工作的新突破。

目前我省环保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是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为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战略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战略指导。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三个历史性转变”,把环境保护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新的历史高度,标志着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意志。二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政策保证,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基础。中央和省先后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制定了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明确实施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国家把节能减排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约束性指标。最近全国人大又通过了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五个更加”的工作思路等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国家开始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政策。新一轮国家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将变直属机构为直接参与政府决策的组成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给予我们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强烈信号。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环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具体指导,特别是去年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全省环保工作汇报,会议强调指出要从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环保工作,为全省环保工作的开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全省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环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并着手解决环保的机构编制、配套经济政策等问题;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工作;各级人大、政协和媒体及人民群众对环保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三是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实力增强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目前,河南正实施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同时,全省财政实力的逐步增强,为环保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的物质支持,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全省上下一定要乘势而上,努力推动全省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要准确把握今后全省环保工作的努力方向和重点

本届政府任期内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后三年是我省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关键时期。今年是奥运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本届政府成立的第一年、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首战

之年和我省完成“十一五”目标的攻坚年。李成玉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省的环保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阶段性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协调。

“十一五”后三年和今年的节能减排及环保目标也已明确。今后几年特别是今年,国家大事多、喜事多,全省环保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环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牢牢抓住“四个坚持”,努力实现“四个确保”,推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为全省环保工作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环境监管的职责。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环保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积极支持环保部门开展工作,着力研究解决污染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环保重点工程以及环保队伍建设、环保投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要坚持和严格实施环保目标责任制。刚才,各市递交了今年的环保目标责任书,这里面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表达了各市完成任务的决心。会后,大家要把目标责任带回去层层分解,加强检查督导,跟踪抓好落实。今年省委、省政府将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年终将按照“一票否决”制的程式和内容,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完成环保目标任务、履行职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完不成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目标和环境综合整治等环保重点工作的,将按照“一票否决”制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今年也是国家实施大部制的第一年,环保总局刚升格为环保部,这说明国家已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重要位置参与国家综合决策。各级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开拓创新能力,把各项环保工作做得更好。

(二)坚持围绕“又好又快”谋发展,确保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各级政府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树立大环保的理念,努力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要以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发展腾出容量和空间。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超过总量控制、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环境违法的企业,坚决依法实施关闭或停产治理。要以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发展循环经济和严格落实土地、信贷政策等为闸门,从严控制落后和过热产能,优化我省产业结构。所有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或没有经过环境容量置换的项目、未经环评的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一律不得审批新建项目;所有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环境违法严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重点治污项目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的地

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对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关小上大、新上先进产能的地区实施优先审批和相关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和重大项目引进等工作中,要注意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避免环境隐患和风险。各级环保部门要根据本辖区的地理特点,加强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的研究,并做好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的衔接,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意见,制定环境准入配套政策。同时,要在现有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行业规划环评、城市规划环评和农村规划环评等,确保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坚持突出重点抓落实,确保以污染减排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确保污染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要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各地政府对列入今年环境综合整治范围的小火电、铁合金、刚玉、电石等行业落后产能,要按时限和标准确保关闭和治理到位。二是要以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工程减排。各地政府及排污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今年要全部建成12.5万千瓦以上机组的电厂脱硫设施,及时开工建设各省辖市第二期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和电厂脱硫设施等要实现管网配套、安装在线监测等设施,在线监测系统要与

环保部门联网并正常运行,确保工程发挥减排效能。三是要以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力推进监管减排。今年重点查处化工、造纸、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和饮用水源地、工业园区环境违法及污水处理厂、电厂脱硫设施等重点环保工程不能正常运行问题,同时加强对“十五小”、“新五小”和已关闭取缔企业的环保后督察,严防污染反弹。对严重违法行为,采用经济处罚、控制信贷、新闻曝光、限制项目审批等综合措施,严管重罚、严厉打击,营造良好的环保法治环境。要切实抓好污染源普查工作,今年务必取得实效,为全省环保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四是要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抓手,强力推进农村污染减排。推进农村改水改厕、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推广沼气工程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今年要以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行政村为重点,建成200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村,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是要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污染减排全面落实。要以国家和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为指导,认真落实污染减排指标统计、监测和考核“三个办法”,严格工作标准,提高人员素质,做到统计科学、监测准确、考核严格。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求突破,确保全省环保工作向纵深推进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针对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开拓创新,确保为全省环保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一是坚持用好环保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节能减排实施方

案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二是切实开展好中原环保世纪行、环境大接访等活动。要把环保宣传和执法密切结合起来,对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要综合运用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环保“黑名单”等手段严厉打击。要进一步发挥好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注意报道总结各地环境监管的先进经验,如济源探索实行环保网格化管理、漯河试行乡村两级环保专职工作人员制度等,对成熟的经验要形成制度向全省推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认真总结近年来我省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完善和落实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好企业债务和职工安置等问题。四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一些重大环境问题的研究。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摸清各地环境容量底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交易平台。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进行排污权的有偿使用。环保部门要加强对交易的管理,逐步形成规范的管理办法。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着手制定能够明确生态补偿费征收主体和客体、征收范围和标准、生态补偿费的使用和管理等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案,按照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的原则,运用政府财政转移和市场调节等手段,让受益方对保护方实施补偿。五是切实落实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政策。我省要尽早制定与国家政策相衔接的配套措施办法,各级环保部门要及时与金融、保险、证券监管部门和有关机构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环

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严格限制环保违法项目贷款审批,严格控制环保违法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搞好重点行业企业污染保险试点,以严格信贷管理和融资遏制环境违法、支持环境保护,以实施绿色保险降低企业环境风险,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2013年全省经信工作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实现工业技改投资1万亿元, 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目标任务。

一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当前, 我省工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主要制约问题是发展方式粗放, 质量和效益不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必须切实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 继续坚持“双轮驱动”,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我省传统产业量大面广, 改造提升的潜力巨大。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认真做好在建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服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工业设计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重点突破。认真落实《全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把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推向深入。

(二)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作用,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创新与奖励大会精神,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抓投入、抓平台、抓人才、抓研发, 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 切实落实支持政策,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2013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实年”, 将通过对重大规划、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的定期调度、现场观摩、分析评议等形式, 检查国家和省里政策的落实情况, 健全完善推进机制, 督促抓好落实。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蓝黄两区、省会城市群、沂蒙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 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建设西部地区新的经济隆起带的指导意见,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提升重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

(四) 全力推进节能降耗,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目标任务。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2013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 对各市2013年万元GDP能耗等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节能型产业作为节能降耗的源头来抓, 加快出台我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指导意见, 以节能服务、节能装备和产品制造、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比重。

(五) 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发布日期:2012-01-09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字号:[ 大 中 小 ]

一、过去一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知难而进,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反映在三个“突出”上:

第一,突出转型,在推进发展上创造了新业绩。一是建成了一批项目。在要素制约趋紧的情况下,全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3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前列。二是提升了一个体系。推进了“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航运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三是发展了一个平台。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四是展开了一批试点。省政府与国家民航局签订了会谈纪要,浙江成为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试点省;交通物流试验先行区加快布局。

第二,突出民生,在服务群众上赢得了新口碑。一是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历时8年,累计建设通乡、通村公路超过8万公里,投入各类资金超过300亿元,惠及3000多万农村群众,干成了关乎民生的大事,办成了顺乎民心的实事。二是全面启动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工作。启动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明创建工作,重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三是全面落实惠民支农政策。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四是全面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根据国家5部委的统一部署,抓紧完成了调查摸底和整改方案制订工作。第三,突出安全,在维护稳定上取得了新成效。一是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各地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时发现、整改各类隐患。二是强化了质量安全大监管。全行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省公路、水路事故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三是打响了治超大战役。组织开展了 “严打超限超载一号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维护了全行业稳定。

二、落实2012年各项任务,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出实招、办实事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都将胜利召开。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认清形势,发挥优势,做到清醒而坚定。认清形势,就是要把握新变化、新特征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当前世界经济衰退呈现长期性,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中央强调“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并且提出“四个牢牢把握”,为做好201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内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开局起步的基础上转向全面实施,特别是市县乡换届以后将有新思路、新气象、新面貌、新业绩。发挥优势,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发挥浙江的特色和优势,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五大统筹”。交通运输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融入发展大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做好2012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必须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安全发展、稳定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把握“交通发展方式转型期、建设高潮持续期、港航强省加速期、现代物流培育期、综合交通推进期”的基本判断,牢固树立“三个第一” 的理念(加快推进交通转型发展是第一要务、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第一目标、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交通是第一追求),切实落实“三个一体化”的思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三大建设”(大港口建设、大路网建设、大物流建设),进一步打造畅通浙江。

落实和实现2012年交通运输工作目标任务,必须在“扎扎实实干成事”上下功夫。处在关键时期,改革需要扎扎实实,发展需要扎扎实实,稳定同样需要扎扎实实。领导干部既要会想事,有战略思维,又要抓准事,把上级精神与地方实际、行业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好,更要干成事,做到花开要有果、发

展要有效、掷地要有声。做到扎扎实实,应当坚持两条:一要说到做到,行胜于言。谋划工作时就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做,怎么去做,怎么做成,遇到问题时怎么办;二要说干就干,干就干成。定下来的事,就要千方百计去办,办就要办成功。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要进一步形成扎扎实实抓落实、扎扎实实出成效的氛围。第一,要扎扎实实地抓项目。交通投入在整个经济工作当中的分量很重,目前全省交通项目年投资额约占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6%左右,交通投资是扩大投资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有利于当前拉动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要把交通投入作为今年稳增长、重投入、兴实体、调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任务来抓。项目是交通投资的牛鼻子、主抓手,当前推进项目建设中,投资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资源要素紧缺等多重困难叠加在一起,必须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要把握好三条:一是项目要选准,要符合“十二五”的规划盘子,符合民生改善的目标;二是安排要科学,要有所取舍、合理安排、把握节奏。三是保障要有力,要把土地、资金等有限的资源要素投入到优先发展的项目上。要重点抓好两类项目:一是港航水运项目,这是战略之计,也是长远之计。水运项目周期长,地方积极性不够高,下一步要研究水运项目推进办法,实行内河水运项目与公路建设项目等其他交通项目捆绑考核,把多个积极性发挥好。二是高速公路项目,下一步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会更多,要通盘谋划,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

第二,要扎扎实实地抓管理与服务。随着发展阶段性的变化,群众对出行服务的需求更高了,不仅要有路走、有车坐,而且要路通、顺畅。现有公路的路况路貌、通行效率、安全状况、服务优化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关注的大事,而且会影响政府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搞好管理和服务。如农村公路建设是大好事,可以说是万人夸;但接下来,如果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农村公路不仅有建、管、养、运的问题,还有联网连线问题、安全问题,任务还很艰巨。因此,我们要胸怀全局、心怀大爱地去抓实抓好那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检验交通服务、管理能力真正提升,主要看三条:一是安全不安全,二是畅通不畅通,三是满意不满意。要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对于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具体事,要具体抓、反复抓、持久抓,真正抓好落实。

第三,要扎扎实实地抓改革创新。当前,交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困难和问题已绕不开,必须靠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来突破。从工作重点上看,存在管、养、运滞后的问题。如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是由县级政府负责,但靠县级财力如何来保障需要认真研究。从工作手段上看,现在项目多了、项目大了,但资金相对少了、要素相对缺了的状况越来越显现出来。从工作领域上看,要从单一的行业管理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面改善。只有在调研的基础上,才能拿得出好主意,拿得定主意,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案,将改革深入下去。当前交通系统迫切需要深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与公益性交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重点研究制订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公益性港航基础设施和普通公路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可操作的办法。要主动适应财政和金融改革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积极研究探索项目监管、项目融资的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二是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适应的协调管理体制。综合交通运输大格局的形成关键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目前除铁路之外,公路、港航、机场等都已在交通一个口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但要真正解决好跨区域、跨领域和跨城乡的交通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三是与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相适应的事权、财权分级负责体制。地方各级政府是辖区交通建设投资的责任主体,应当加大公共财政的投资力度。但根据形势的变化,究竟如何科学划分事权、财权,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还需要研究完善。省交通运输厅要与相关部门、市、县(市、区)组织专门力量,认真进行研究,提出具体办法。对于上述问题,不能出现有人问、没人答,有人怨、没人管,有想法、没办法的状况。

第四,要扎扎实实地抓队伍形象。没有交通战线同志们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我省交通发展今天的成就。但2011年在全省10个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系统开展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服务对象对交通运输系统工作还有意见。一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重视自身建设问题,多从自身上找原因,进一步看到在自身服务形象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要打响品牌。工商系统有“3·15”品牌,去年又搞了“月月3·15”。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尽管也有96520、96266的运政、路政电话服务平台,但还缺乏影响力,要注重研究交通运输管理和公共服务品牌建设。二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对有损交通形象的事要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广东省副省长 佟星(2008年3月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暨省政府防范重特大事故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省2007年安全生产工作情况,部署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刚才,我代表省政府与各地级市和省直有关单位签订了2008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辉同志传达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对我省去年安全生产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对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进行了动员,并提出了今年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讲得很好。希望各地、各部门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年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持续稳定好转的良好局面。一是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趋好,安全生产主要指标连续五年呈现全面下降的态势。五年来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两项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持续下降,2007年全省发生各类事故53841起,比2002年下降43%;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为8950人,自2001年来首次降到9000人以内,比2002年减少4388人,下降32.9%;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继2004年之后连续三年出现两位百分数的降幅;部分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得到遏制,道路交通、工矿企业、火灾、水上交通事故均有所下降。二是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2003年,我省在全国首创并开展安全生产控制体系管理工作,强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责任,得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方面,我省实行政府和部门“条块结合”,切实把责任落实到乡镇基层和各有关部门。在责任考核方面,按分别对地方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安全生产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督促引导企业切实执行安全生产三项经济政策,加大投入,改善安全条件,加强和改进安全基础管理,在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确保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任务圆满完成。三是重点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扎实开展。我省紧紧抓住整治责任落实、整治方案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以及整治跟踪督办等四个环节,有效推动隐患排查和各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006年,通过铁腕整治,我省实现了煤炭和烟花爆竹生产两大高危行业整体退出,为全省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地毯式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涉及企业30多万户,查出隐患24万余条,仅全省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部门就查处各类事故隐患20万余条,按期整改率为92.2%。全省重大隐患监察率为98.2%,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为96.6%。通过整改,全省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四是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我省不断理顺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安全监管机构的独立设臵,新组建完成了省、市、县三级执法队伍,全省初步建立了三级行政机构、四级监管网络体系,走在了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06年省安委会成立了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增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决策能力,建立健全了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同时,积极推进省、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与指挥机构建设,从人员编制、机构设臵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予以保障,对各类事故灾难实施及时、科学、有序施救,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好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五是重点领域监管与综合监管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我省佛山市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试点,试点经验得到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和肯定。随后,2005年我省在深圳开展了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试点,2006年在7个市开展了安全生产“双基” 工作试点,2007年我省分别开展了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危险化学品区域安全综合监管试点和韶关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综合试点工作。这些试点工作,抓住了关键和要害,夯实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狠抓安全发展不动摇,着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始终坚持用“安全发展”的理念指导、谋划和推动安全工作,把做好安全生产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臵来抓,并把安全生产作为检验科学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于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注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把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三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于可持续发展。注重抓基础、打基础,坚持依法治安,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措施,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着力于协调发展。既要推动安全生产自身发展,又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既注重统筹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又注重统筹政府监管主体和企业责任主体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既突出抓好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安全监管,又兼顾东西两翼和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安全发展。五是必须坚持加强自身建设,着力于提高安全监管能力。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着力建立和完善安监机构,充实执法力量,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监管能力,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这五条既是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

总之,近几年来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安全生产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安全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安全监管,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亲自抓安全,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广东不久,就强调指出“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对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寄予厚望。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坚决理解、支持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切断然措施,铁腕整治安全,为经济社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为我省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一是事故总量仍然较大。近年来,我省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尤其是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10%。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火灾事故频发,2007年火灾事故总量有所反复,重大火灾有所增多。二是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依然薄弱。部分地区、部门和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下去、严格不起来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乡镇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法制建设滞后,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执法,造成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安全生产投入总体不足。虽然近年来安全生产投入在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据初步统计仅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投入历史欠账就达130多亿元,一些地方政府大多还未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因此,短期内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四是大量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突出。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不少企业主仍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责任不落实,事故隐患多,导致工矿商贸企业成为事故集中高发的主体。五是较大以上事故仍时有发生。去年发生死亡10人以上重大事故3起,与上年持平。今年开年以来,较大重大事故连续发生,开局形势严峻。2月27日,深圳市南山区一企业废品仓库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是我省今年以来发生的第二起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2月14日,佛山市三水区粤通仓储运输有限公司发生烟花仓库爆炸事故,持续数小时,爆炸面积约170亩,损失严重,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在国内外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同时,还连续发生了汕头“1〃24”火灾(造成7人死亡)、梅州“2〃1” 交通事故(造成7人死亡)、惠州“2〃4”火灾(造成7人死亡)、惠州“2〃13”火灾(造成5人死亡)、东莞“2〃11”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等一系列较大事故,以及清远“2〃26”液化石油气槽罐车侧翻等未遂事故。说明我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还存在疏漏。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成为影响我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当前,广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要求全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系统要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深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认清大背景、大格局、大形势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要求,把握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期待,进一步在推动广东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新的一年我省将按照稳中求进、好字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抓落实、优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落实“好”,就必须更加注重民生与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局面,没有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落实“快”,就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目前一些行业和领域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安全生产的隐患还较多,重特大事故发生的机率仍然较高,这意味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更艰巨的任务。二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的基本省情,查找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我省是全国经济大省,也是安全事故大省,特别是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和产业适度重型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安全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认真查找安监部门自身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查找我省安全意识、安全法制、安全文化、安全投入、安全监管理水平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认真查找与国内一些先进省区市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三要注重科学谋划,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发展。解放思想是方法手段,重在联系实际,重在推动科学发展。解放思想落实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就是要着眼于突破惯性思维,克服因循守旧、无所作为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观念,善于用新视野、新角度、新思维审视安全生产工作,用新办法、新途径、新举措破解安全发展难题,努力在实践安全发展上闯出新路。我们要通过开展好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为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明确任务,创新思路,扎实推动我省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全省安全生产由持续稳定好转向2010年明显好转的关键一年。3月份,全国“两会”召开。8月份,我国将举办奥运会。做好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国务院安委会把今年确定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为动力,围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总体要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控制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始终是安全生产的中心工作。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制度,对安全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有利于强化各级政府和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年初,国务院安委会下达了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以2007年事故死亡人数统计数为基础数,压缩了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要求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4%。同时,下达我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考核指标为8870人,降幅为0.9%。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逐年降低事故既是国务院的工作部署,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家要进一步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各地和各行业近年的工作实际看,事故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仍然是有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次会议之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尽快把目标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区)、乡镇政府和重点企业与重点单位。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行政问责和奖惩制度,确保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大型企业和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的安全监管,确保企业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二)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断减少事故总量。只有治理一项隐患,才有可能避免一起事故、增加一分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隐患治理年”的部署,认真抓好隐患治理,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任务,精心组织,全面排查,深入整改,务求实效。一是突出重点,深入排查。结合检查发现的问题,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隐患”这四个重点,结合全省安全生产专项督查,对事故隐患逐一排查建档。二是强化督导,加强检查。各级政府及各级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督促各类相关企业认真搞好自查自纠,结合实际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具体措施,发动全体从业人员,全面整治隐患。三是严格要求,抓好整改。对重大隐患切实按照“指定部门、挂牌督办、落实责任、限期整改、确保安全”的原则,一抓到底。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实行24小时严密监控。要健全重大隐患防控机制,及时堵塞漏洞。四是做到“五个结合”。要把排查整治与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以排查治理推动专项整治的深化;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安全基础管理;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相结合,做到有备无患;与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相结合,使得先进安全工艺与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与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换发相结合,做到关闭淘汰落后企业,消除隐患。五是全面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继续深化交通运输、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渔业船舶、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加大执法监察和事故调查处理力度,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坚持安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执法监察队伍是先锋队,执法监察工作是窗口,一定要用铁的手腕,把执法监察工作作为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好。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执法要做到‘六亲’不认”,坚持依法治安,严于执法,敢于碰硬。认真执行各项执法监察制度,用程序、制度、机制、纪律来规范执法办案活动,实现工作程序化、办案流程化、职责明确化、管理规范化,使执法监察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已于去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执法队伍要认真开展学习贯彻落实活动,充分运用这一有力法律武器,依法治安、重典治乱。按照《条例》规定,加大事故追究处理力度,对发生的职工伤亡事故,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定,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从经济上、法律上严惩事故责任人。2007年以来,已有24名事故责任人被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55名事故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是铁腕治安、依法治安的良好开端。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事故调查处理力度,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行为,抓紧组织制订相关配套办法,同时着手建立政府机构和司法部门的协调机制,增强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权威性,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

(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力争打开工作新局面。我省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任重道远。今年要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结合实际加大推进力度,争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争当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排头兵。特别是要抓好“三大工作重点”和“四项基本建设”,即应急救援队伍、资金、装备三大重点和应急指挥体系、救援基地、应急保障能力、重大危险源在线监管等四大建设。一要下大力气推进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工作。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要抓紧组建,尽快运作起来,各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建设也要加快进度。各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各级编办、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安全监管部门要主动工作。目前我省安全生产基层应急指挥机构组建工作进展比较缓慢,落后于全国水平。截至2007年底,我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只有韶关市建立了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今年要确保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全部组建到位,有条件的县(区)也要设立相应机构,并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装备五落实。二要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推动企业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按照“先政府后企业、先市县后乡镇、先高危行业后一般行业、先国有企业后民营企业、先大型企业后小型企业”的步骤扎实推进,分行业、按地区、有重点地指导各有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演练,检验预案实效,提高协同配合水平。三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抓紧制定方案,以现有应急救援资源为依托,特别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通过整合资源,分层次建立起省、市、重点县(区)三级区域性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覆盖我省主要危险行业和区域。四要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应急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和综合应急演练等。各地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经费,引进先进的救援装备,及时更新老旧设备。同时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投入,通过示范推动作用和利益展示,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吸引更多各类资金投入到安全生产应急建设领域,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工作上新水平。五要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要加快进度,各地要建立起与省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和市相关部门系统相衔接的信息平台。同时,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也应建设和完善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信息平台,并与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互连互动,加快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五)突出抓自身建设,树立安全监管新形象。抓安全生产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坚强的组织保障。目前,我省安全监管队伍组建时间不长,虽然总体素质较好,但要适应艰巨繁重的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在提高能力和素质上下一番苦功。一要加强思想建设。要在全省安全生产领域倡导讲学习的风气,特别要结合当前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树立大局观念,主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断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引导干部忠于职守,履行职责,坚持原则,干净干事,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引导安全生产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时期涌现出的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典型,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三要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大岗位和专业培训力度,重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法监察队伍,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安监队伍。四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大装备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各级安全监管队伍的装备水平,配齐执法用车、电脑、执法取证工具等装备,不断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和质量。继续推广韶关“安全生产综合建设”试点经验,重点抓好全省乡镇全面建设安监站工作,进一步把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向村(居)延伸拓展。同志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各项安全生产防范措施的落实,不断探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的新办法、新举措,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在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之际,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研究部署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刚才,省气象局李良序局长传达了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渭南市张建华副市长、延安市高春义副市长、安康市薛建兴副市长和省防汛抗旱办洪小康主任,分别介绍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讲得很好,我都赞成。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工作,充分肯定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

我省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省份,气象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到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3%。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今年7月,袁纯清省长到省气象局检查指导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去年以来,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研究有关气象防灾减灾问题,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三次下发文件安排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防灾减灾理念日益牢固,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防灾减灾原则得到贯彻,人民群众的避险意识和防灾能力明显提高,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各级政府累计投入133亿元,建成了西安、延安、榆林、安康、汉中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44个地面自动气象站、49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建立了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网、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网、雷电灾害监测网,大大提高了全省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同时,气象部门依托高性能计算机,广泛应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有效性明显增强,重大、转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气象灾害防御合作机制逐步建立。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晰、信息畅通的气象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省气象局与省应急办、省防汛办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和协调保障机制,与省防火办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信息共享机制,与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局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高速公路气象灾害、城市大气环境联合预警制度,与省民政厅、新华社陕西分社建立了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机制,与省通信管理局、省广电局建立了共同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的合作机制。这些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气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向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传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目前,省级13套电视节目和市、县(区)70多套电视节目,每天滚动播出天气预报,受益群众达2900多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8.4%。积极开展“12121”天气预报电话答询服务,全省每年拨打次数达4000万人次。建立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全省有137万手机用户定制气象短信服务,占到手机用户的13.8%。广覆盖、高时效的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为各级政府组织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了有效指导,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防御气象灾害产生的效益日益显著。近年来,虽然我省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明显偏重,但是由于气象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防灾抗灾组织有力、措施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抗灾救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省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死亡449人,20世纪90年代每年为111人,2001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降至69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在缓解旱情、减少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5年来,全省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45架次,增水61亿吨;高炮、火箭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保护面积58.5万平方公里,减免损失约27亿元。果业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积极主动,防雷设施检测和维护等气象工程措施规模逐步扩大,防灾减灾效益也日益显现。

此外,气象防灾减灾科技进步、科普宣传、法制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县、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结果,更是气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气象系统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关心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陕西横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努力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

一要积极应对气象变化,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省各类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日趋严重,应对难度越来越大。2002年6月,佛坪发生特大暴雨洪水灾害,造成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2003年8月和2005年10月,渭河流域相继发生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和10亿元以上。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发生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135亿元。据气象专家预测,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暴雨洪涝、大面积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还将进一步加剧,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将进一步加重。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防范应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要深入分析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研究制订科学防范的战略对策,不断提高我省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要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快建设人工防雹增雨基地,积极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完善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气象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等部门的合作与沟通,为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防灾减灾产品。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的目标,这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放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全面地做好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既要高度重视各类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又要高度重视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全方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既要高度重视城市各类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又要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等薄弱环节,全面强化防灾减灾措施;既要做好常态性气象保障,又要做好专项气象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要正视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当前,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自动化水平以及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小尺度、短历时、局地性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报能力亟待加强,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仍显不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够畅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完善以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公众满意度为主要任务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必须完善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主要任务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必须完善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各种需求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三、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理念,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要求,实行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全面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第一,着力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订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完善全省特别是重点产业区、大中城市、重要生态区、江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大区域气象站网密度,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全省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着力加强渭河流域、汉江流域、渭北果业基地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第二,着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应用,不断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传媒手段,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努力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立或利用现有的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要改进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加快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打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入偏远山区的通道,逐步消除气象信息服务的盲区。

第三,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益。各地要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和处置程序。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重点加强对学校、医院、矿区等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和消除工作;要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和堤防的除险加固,确保其发挥防灾抗灾的作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气候条件的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尽量避免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确保项目建设与气候环境相协调。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做好在各类建筑物和各类场所安装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检查验收工作,并加强定期检测,不断提高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

第四,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今年6月,省气象局与华商报联合举办了中小学生防雷知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中小学生和农民群众防雷减灾意识还很淡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任务艰巨。各地要充分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在灾害易发多发区,要组织群众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五,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不断推进防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近年来,省人大颁布实施了《陕西省气象条例》,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关于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防雷减灾工作等方面的文件,对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要加快我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以及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的制定进程,争取早日出台付诸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气象灾害及预报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健全气象灾害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第六,着力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防灾减灾的协调机制。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综合性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气象与水利、民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市、县、区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十一五”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当地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建设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全省气象服务应急项目、渭北防雹增雨基地项目、区域气象站网建设项目,是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重点项目,各市、县、区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特别是要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力争这些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做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统筹做好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

一要认真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他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他还强调,要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等。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各地各部门要正确认识“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把握“三农”发展的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三农”发展新思路,积极谋划“三农”工作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要全面落实好各项农村政策。今年中、省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多、力度大,省政府办公厅将于近日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是检查各项农业生产补贴是否落实到位,清欠农民工工资、征地补偿安置费的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各地要积极开展自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

三要认真抓好今冬明春农业生产。当前,小麦已进入越冬管理期,各地要采取措施保墒保苗、控旺防冻,确保小麦安全越冬。要完善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落实防控措施,努力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要抓住国家政策有力、市场价格有利的时机,引导农民扩大冬春季畜禽集中补栏,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保障畜禽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要认真做好组织发动、种苗准备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抓好今冬明春的植树造林。要抓住冬季农闲时机,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要提前安排好春耕备耕工作,组织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调剂调运,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稳定农资价格。

四要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冬春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各地要及早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加大强制免疫力度,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要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加强产地、屠宰和运输检疫监督,不断提高综合防控水平。要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机制,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把新发疫情控制在疫点上,防止扩散蔓延。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及时整改,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五要扎实搞好森林防火。当前,我省已经进入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发生森林火灾的危险性不能忽视,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艰巨性不能低估,一定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搞好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火意识;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各种火灾隐患;强化扑火准备,提高对突发森林火灾的处置能力,确保今冬明春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六要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以来,我省一些地方先后发生干旱、低温冻害、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民房倒塌、公路等基础设施损毁。目前已到冬令时节,灾区和贫困地区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一些困难。各级政府要尽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增加救灾和扶贫投入,加快恢复重建进度,解决好灾区群众的口粮、衣被、住所和取暖等问题,帮助他们平安过冬;解决好困难群众冬春种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七要积极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0月中下旬,省政府先后下发文件、召开现场会,对全省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11月1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回良玉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政府投入机制、农民参与机制、建设管理体制,突出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作,确保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为明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张大卫副省长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上一篇:酒店前厅部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关于深入开展“三提升”活动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