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内容赏析(共12篇)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感叹:“不过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案例一]
《课外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设置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 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滁州西涧》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词, 作为一次古诗词赏析课的教学试验, 我就把这首古诗词作为鉴赏来安排教学内容。《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参考资料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我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 制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1. 诵读诗词, 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读准字音, 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2.查阅资料, 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料库获取信息,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研读文本, 结合解题、注释等解说词, 品味语言, 概括诗词的语言特征。
在这节课, 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
1. 直译这首古诗词。
2.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3.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征。
课后, 我检查了学生的作业, 第一道题除了几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做, 其它两道题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做。由此可见, 学生还没有能够学会赏析古诗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作业的分析, 了解到造成这种原因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积累程度, 教和学相互背离。这就促使我反思, 作为教师的我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 还要关注学生的现状。那么, 我怎样教才能有效?学生不会赏析古诗词, 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应该考虑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设计学习过程, 要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就要提供一部分与文本相关联的背景资料。
我通过对另一个班45位学生的调查, 只有8位学生阅读过“唐诗宋词鉴赏”这类课外书。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做练习题时学生为什么对古诗词赏析感到茫然无策, 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积累少, 获取的信息量小。
从前面做练习题的情况发现: (1) 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古诗词直译成现代汉语; (2) 分辨古诗词中的景语和情语有困难; (3) 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程度无法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由此可见: (1) 需要“一般学习”; (2) 需要“强化学习”; (3) 需要“重新学习”。因此, 品味语言, 感受意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读懂古诗词的语意, 评析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学习的难点;而直译或意译学生自己学习就行了。根据以上学情, 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 把古诗词的注释, 语言的品味, 风格的赏析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 然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1. 用投影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
(1) 韦应物诗。韦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 部分作品对安史乱后社会乱离、人民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其诗语言简淡, 绝去雕饰;而风格秀朗, 气韵澄澈。
(2) 前人评价。前人对韦应物的诗, 多有好评, 如白居易说他的五言“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张戒《岁寒堂诗话》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 然互有得失, 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 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 虽苏州亦所不及也。”可见前人对他作品评价之高。
(3) 解题参考。他的名作《滁州西涧》则寄情于景, 寓意含蓄隽永。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 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2. 教师点评, 学生交流, 共同概述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
3. 引导学生阅读背景资料, 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对文本中的解题提出质疑, 并将文本中的解题不当之处进行改写。举例:将“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改写为“寄寓诗人孤独、失意的心情”。
4. 通过创设呈现学生做练习题不规范等情景,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做古诗词赏析题的方法。
两次教学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现有材料, 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安排教学内容, 以“教师”为中心,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 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教师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学习难度大, 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后者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的现状后, 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 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 初步学会了对古诗词的赏析, 教师适当点评、疏导, 起到“引路人”作用, 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案例二]
教学片断:利用诗词赏析, 提高品味水平
展示《竹里馆》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 并结合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说明应从哪几方面去赏析这首诗词。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交流, 教师的引导, 学生感悟到赏析一首诗词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从诗词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赏析。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赏析方法, 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出示《竹里馆》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找出这则赏析语言中有哪些不当之处, 并加以改写。举例:第三部分语言表述不当, 不符合诗词的原意。应将“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改为“以幽静、空灵、凄清的意境, 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比较, 加深对诗词语意的理解, 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为了检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情况, 我在课内设计了两道古诗词赏析题:
1.仿照《竹里馆》诗词前这段赏析语言, 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内容、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赏析。
2.通过想象, 将《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进行描写, 呈现一幅完整的画面图景。
通过检查, 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这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诗词的赏析方法, 我在中国文学史有关文献资料上搜索了有关赏析语言, 并以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资料一:马致远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 这方面的作品也最能代表他的风格, 如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秋思》
它描写旅途中傍晚的景物, 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 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 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 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 之作。
资料二:马致远的写景之作, 往往寓情于景, 创造出深幽的意境。其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可谓此类作品之最受称赞者。短短的二十八字, 写出了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及游子组成的一派苍凉的秋景。而景中之人, 正是漂泊天涯的游子, 他那无限的愁思, 正与此景融为一体, 浑然天成, 正如王国维所说:“纯是天籁”。
为了让学生诗词赏析语言表述更加准确, 我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作者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 表达了旅人飘泊的情怀。前三句用九个并例的实词, 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个画面里, 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烘托出旅人无限的愁苦。语言凝练传神, 画面色彩鲜明。
从学生解题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 案例一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解题能力差;案例二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各个教学环节, 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 并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这两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 古诗词赏析课我们该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呢?
1.根据学生实际,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片段, 安排教学内容要进行学情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 教和学要相互联系。学情分析是准备教案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状不相符时, 就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在《滁州西涧》赏析课中, 正是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现状,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不会解答赏析题。
2.利用课程资源,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 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材为主线, 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组织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滁州西涧》《竹里馆》两首古诗词赏析课中, 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背景资料, 组织学生深入研究,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问题的解决更加透彻,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会探究。
3.依据课程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纵览全文,作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潮壮阔雄伟的自然之美,描画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吴中观潮风俗画。自然景物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和文章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和谐交融之美。这就是《观潮》的艺术之美。
毛泽东〔近现代〕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赏析
诗人转的这首《七绝·观潮》的,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转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转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愉音,当然这个愉音(即是诗人)胸的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的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诗人紧扣题目“观潮”的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指水域之宽;“滚滚来”指波浪之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气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千里”,转波涛水域的面积;“滚滚来”,转波涛的速度和气势。实现了多角度、多侧面地壮转涌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钱塘江的人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小,涨潮时,海水从宽达百余里的江口涌入,却受到江身小的狭窄的江岸挤压,形成涌潮。而后面的涌潮又与前面的涌潮#相撞击,后浪推,前浪阻,浪峰壁立,江面奇观。浪潮高达三五米,落差可达八九米,惊心动魄,势极雄豪。“千里波涛滚滚来”恰好转出了钱塘江特殊地形的潮涌。“雪花”这里指浪涛,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有词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的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雪花飞向钓鱼台”,指后推前阻形成的浪涛飞向钓鱼台,转尽涌潮的磅礴气势,沿江而上,不可阻挡。气代诗人曹溶的《满江红·钱塘观潮》,曾有“乱涛穿到严滩歇”的诗句,意同“雪花飞向钓鱼台”一样。
诗法常常讲起承转合,本诗到了第三句,笔锋也突然一转。前面都在转潮,现在忽而开始转起看潮的人。不转看潮人之多,不能突出钱江潮景作为名胜的地位。“人山纷赞阵容阔”,“人山”二字让人联想到人头攒动,争相引颈观看的境况,意思接近“满郭人争江上望”。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转潮水引人交口称赞,化难以描绘的美景为可以想见的众人反应,也是诗的转景的常见手法。
最后一句“铁马从容杀敌回”,重新又转到了潮水的景象。诗的说的是“杀敌回”,十分贴切地转出了本来一路奔流至大海的钱塘江水忽然间自大海重新涌回的景况。这里依然是比喻,然而比起第二句的“雪花飞向钓鱼台”又截然不同。倘若说第二句里的“雪花”意象尚留有些许温情,到了这一句,又是“铁马”,又是“杀敌”,其的蕴含的杀伐之气咄咄逼人。“雪花”是喻潮水的形,而到了这最末一句则是从气势上设喻。因为气势本是难以捉摸的,用“铁马从容杀敌回”来把它具体化,真可谓抓住要害。
在描转钱塘潮的时候,前人常用战鼓作比喻,而战鼓是出战时的新号,所谓击鼓出阵,鸣金收兵。但在毛泽东的笔下,钱塘江的气势不是初上战场,杀气腾腾——倘若是那样,就不免失之肤浅——而是“从容”。此句就胜在从容,此诗也胜在从容。杀敌回,故而能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一切已尽在掌握之的。这种从容,比起战场上硬碰硬的正面交锋更为可畏。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最好的爱情美文赏析内容
在路途上想起爱情来,觉得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
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
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有两个独立的房间,各自在房间里学习,工作。
一起找小餐馆吃晚饭。
散步的时候,能够有很多话说。
拥抱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安全。
不干涉对方的任何自由,哪怕她还在和旧日男友联络。
不对彼此表白,表白是变相的索取。
很平淡,很熟悉,好像她的气味就是你自己身上的气味。
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留给彼此距离,随时可以离开。
想安静的`时候,即使她在身边,也像是自己一个人。
有一致的生活品味,包括衣服,唱片,香水,食物等等。
不太会想起对方,但累得时候,知道他就是家。
我们很容易碰到的,都是自私或愚蠢的人。
她们爱别人,只是为了证明别人能够爱自己。
或者抓在手里不肯放,直到手里的东西死去。
成熟的感情都需要付出时间去等待它的果实。
但是我们一直欠缺耐心,
有谁会用十年的时间去等一个远行的人?
(凤凰财经2012年07月26日)
《预算法》被认为是第二宪法, 它的修订被认为是推动宪政民主的一个契机,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是可以说是唯一的机会, 因此, 这次的修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 使这部法律成为开启中国宪政转型的里程碑。通过预算法的实施, 在地方层面改变拿政府没辙的状况还是有可能的。其原因, 除了人大在地方层面可以发挥作用以外, 还有就是媒体在地方层面更容易发挥监督的作用, 包括监督政府和监督人大代表。迄今为止, 我们都很少看到有媒体对预算事宜的质疑,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预算不是在地方层面实施。与其说《预算法》修正是一个与“预算”有关的问题, 不如说是一个“个体权利”的问题。如《预算法》能够在地方层面得以落实, 那么也就会为个体权利的保障和伸张开辟了一条通道, 因此, 我们绝不可忽视这次的预算法修正。
萧功秦:沉默大多数的改革共识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07月24日)
事实上, 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支持左的或右的激进主义。现在的中国“沉默大多数”是两极激进主义之间的中间派。自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每迈出一步, 都会遇到保守派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 但只要上有中央政府下定决心, 下有广大民众支持, 利益集团的保守势力并非一定要通过革命或发动民粹主义的社会冲突来解决, 这种民粹主义不但不能造成好结果, 而且会让不受人民控制与制衡的机会主义政客为所欲为, 最终给民族造成谁也无法预料的深重灾难。在这一方面, 中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有更切身的体会。可以说, 温和的改革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共同愿望。只要持之以恒, 走小走, 走稳步, 不停步, 在试错中找到适合的路径, 中国总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孟书强:国税总局, 请以缩减开支来支持减税
(《中国企业报》2012年07月23日)
新华网7月19日消息,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以20.38亿元的实际开支高居98个部门首位。当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大中小企业都出现了经营困难的情况, 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各相关部门也纷纷开始承认减税的必要性。要想真正减税,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压缩政府部门开支。一方面, 由于世界经济低迷,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许多中小企业融资和出口越来越艰难, 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更让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而老百姓则因通胀生活压力加大, 难以扩大消费。国税部门理应在此时带头缩减开支, 以实际行动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同时, 这也是建立良性政府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自身是有权力扩张的欲望, 而其扩张的重要基础之一正是不断增加的财权。换言之, 税收得越多, 政府越大;政府越大, 税收得也就越多。出于形成良性政府的良性循环的需要, 我们也必须开始缩减国税部门的“三公”开支, 自然也包括征税成本了。
陈志武:三座大山造就中国独特收入差距结构
(《金融家》2012年07月23日)
国有银行、国有资产和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权力价值的经济基础, 现代商业模式使权力关系的经济价值上升几个数量级, 而资本市场给权力关系变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不需要等好久, 当下就能变现。在中国, “赢者通吃”也是越来越显著的现象, 只是决定“赢者”的第一要素是权力关系, 而不是现代技术、全球化或者规模化商业模式。即使有好的商业模式或者现代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如果没有权力关系, 你未必能成为富翁。有意思的是, 国有银行、国有资产和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权力价值的经济基础, 现代商业模式使权力关系的经济价值上升几个数量级, 而资本市场给权力关系变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不需要等好久, 当下就能变现。因此, 在规模化商业模式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帮助下, 三座大山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收入差距与财富分配结构。
安邦:金融改革要超越“特区”试点思维
(凤凰财经2012年07月16日)
“原始沧桑几度留,距今难计千万秋。”半月形青山夹持下的凸形海角伸向正门海,悬崖下即是山钦湾,为早期古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地貌。也许是火山喷发产生的岩浆遇到海水被冷却凝固的缘故,海滩上布满黑色玄武岩礁石。千万年的海蚀作用使得溶岩海岸千奇百怪、怪石嶙峋,勾勒出一种山海天合一的原始沧桑之美。
远远望去,海天浑然一体,湛蓝的天,流淌的云,海水翻起如雪浪花,激起冲天银雨,响起雄威涛声。这豪壮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跳下海湾拥抱这大海。山钦湾排排涌潮,腾雪拍岸浪洗涤;九鲸石垒垒突兀,饮浪醉海峙峥嵘。山钦庙幽幽显灵,香客虔诚祈福礼;燕子洞巢巢险陡,扑朔迷离燕飞空。如此丰富绝美的景致与湛蓝色的海水、雪白色的浪花、金黄色的沙滩、墨黑色的礁石,以及遍布沙滩上的绿色“蔓京草”,搭配得十分巧妙,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绵延舒展,美轮美奂。
像山钦湾这样以大自然巧斧神功雕琢的美丽海湾,在海南的海湾里却是独特的。这幅画卷里,最令人陶醉的是山钦湾里千姿百态附有灵性的礁石,拟人拟物栩栩如生。有的似巨龙闹海,有的似镇海石狮,有的似石龟探海,有的似仙女下凡,还有那崖边的大、小“石屋”可无偿为数十人避雨藏身。尤其那只硕大的黑母鸡抱窝于滩上,为了一个千年的承诺,宁愿坚守一份最后的等待。面对这景物天成的绝美景色,不由觉得用刘白羽赞颂武夷山的诗句“鬼斧神工亦壮哉,天公造化费疑猜”来描绘山钦湾也相当贴切。
登顶观海黑石礁,坐颠听涛天地遥。喜欢玩海的,莫过于观涌潮激浪,听拍礁涛声。登上高高的熔岩礁石,面朝大海就地而坐,零距离体验惊险刺激的涌浪拍礁情景,享受观海听涛的激情。既刺激耳目感官,又触动心灵的净化与境界的升华。
风平浪静时,天边的海波闪闪地款款而来,温婉美丽,含蓄得只闻其声。当见其形时,海波已变成排排滚涌的潮水由远而近,鸣声渐强,转眼奔来眼前。温顺的涌浪鳞光四溢,发出哗哗的声响,有节奏地拍打溶岩海岸,激起万斛珠玑,宛如七仙女抛撒万朵洁白琼花。
风起潮涌时,连天的海潮滚滚地翻涌奔来,势如万马奔腾。伴之以隆隆的涛声,酷似闷雷滚动。临近方显风助水势,浪借潮威。汹涌澎湃的浪涛怒吼般地向岸边的火山熔岩冲击,与礁石撞个满怀。霎间迸发咆哮惊吼,好似山崩地裂,撼人心魄!骤然间,涌浪似发威的雄狮顺势升腾跃起,激浪千重,凌空爆碎,浪花冲天飞溅,如海龙女吐出的冰魄银珠。阳光下,溅落的银雨纷纷点点,折射出晶亮的泽光,蒙蒙轻扬的水雾随风飞舞纷扬……
不阅海天心不死,阅尽海天不死心。来山钦湾观潮听涛,来山钦湾饮浪醉海,是每一位来海南的游客尽享原生态处女湾的最大心愿。游乐中,人们不顾衣衫薄裙被涌起的海浪湿身的苦涩,也不顾头脚肌体被溅起的飞雨浇透的尴尬,就为尽情享受那一刻,体验那飞扬的雨花与肌肤亲吻的那一霎。其势虽撼人心魄,其景却引人情思!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激起后人无限的遐想,形成了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桃园情节。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一、从全文上分析
陶渊明在这篇只有三百多字的短文里,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是没有战乱的。桃花源里的人从秦朝的时候就到这里来避难,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到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连外面的改朝换代都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世间人所遭到的痛苦了。桃花源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这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真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桃花源里的风俗也是淳朴的,完全没有人世间你欺我诈的情形,不要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他们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和周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也正是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和人的关系异常恶劣的现实社会对立面的反映。诗人代表着广大农民朴素的思想和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还不可能知道怎样把**、黑暗的现实社会改变为劳动人民的乐园,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族阶级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二、从社会角度上分析
桃花源的仙境也不为官宦所有,上述太守即是一例,更不为刘子骥式的好奇者所能见。一切不可刻意为之,正像“南山”一样,只有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之人,方可悠然见得。走过桃花林,彻悟的诗人来到了理想的世界。“良田美池桑竹”――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在从政治漩涡中退避之后,他并未像同时代的许多名士或佯狂,或愤世,或放纵,而是真正找到了一种自己的归宿。正如在《感士不遇赋》中所写“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唯有像他这样的通达之人,方能身归故里,躬耕田亩。在桃花源中,诗人极力叙写自己理想状态下的田园生活,如果没有身体力行,亲劳胼胝,是不可能写出那种恬淡平和的生活的。正因为诗人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的切身体会,才可能描绘那样一种世外桃源。写作此篇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对田园生活已有了相当的体察,故写来得心应手。在文中作者将桃花源里写得如此之美:这里没有官场的污浊,没有世俗的势利,体现的是一种人与田园的和谐,人与劳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上之美可以看作是作者心理宁静的外在投射。“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儿表面上是极力描绘桃花源的风光人情之美,其实这更反衬了现实生活中的政局混乱、礼法丧失。
三、从历史角度分析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去考察,桃源故事的出现也是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奇异现象。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探究其原因,固然与它的艺术成就有密切关系,但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学思想、审美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为和谐的、完美的统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纯朴。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忧患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灾难深重的古代人民要求作家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经历过刘裕篡晋的**,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从当时的文学倾向来说,他可以像同代诗人那样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沉溺于追步松乔,羽化登仙。但是,对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的陶渊明不肯这样做。他没有长生的梦幻,也不想借助于玄谈游仙去求得解脱,而是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他离开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贫寒简朴的生活。
初四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设计人:董英前使用时间:3.22 审核:
复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
2.体验与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善于发现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品质。
前置自学:
1.《观潮》,作者,(朝代)家。
2.第一次通读全文和注释,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划线处写出相应的汉字。
艨艟()()如履平地()一舸无迹()善泅()僦赁看幕()()
3.解释加点词含义
方其远出海门()()吞天沃日()既而尽奔腾分合()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一舸无迹()披发文身()溯迎而上()皆倍穹常时()
僦赁看幕()不容闲也()
(2)判断下列加点词含义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①吞天沃日/持汤沃灌()③披发文身/舍其文轩()
④溯迎而上/沿溯阻绝()
(3)翻译重点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译文:
合作探究(一词多义)
方:方其远出海门 【】为:“敌船”为火所焚【】方出神【】海涌银为郭【】
方七百里【】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观潮【】天下之伟观也【】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如银线【】
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能: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延伸(古今异义)
①方 古义:今义:②际 古义:今义:③沃 古义:今义:④奔腾 古义:今义:⑤标枪 古义:今义:⑥ 人物 古义:今义:⑦文 古义:今义:⑧尹古义:今义:
⑩郭 古义:今义:
(《证券时报》2013年03月25日)
在原“铁老大”势力范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毫无竞争性可言的垄断市场:简单改名后的中铁总公司未经分拆,继续一家独大;行业进入壁垒极高,没有充分竞争,甚至连竞争对手也难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打着市场化名义贸然把定价权还给所谓的市场,实质上等于把涨价权向唯一的市场主体拱手相让,是强化而不是打破垄断,这样的市场化充其量只能算“伪市场化”。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 继续对铁路运输市场进行价格管制无疑是有必要的。而从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看, 分拆现有的中铁总公司, 并引入更多民营资本作为市场主体应是铁路改革的必由之路。当真正的市场竞争格局形成, 当“定价权”不再等同于“涨价权”时, 对铁路市场的价格管控才可以逐步松绑。
付建利:财政预算过关不能简单走形式
(《证券时报》2013年03月22日)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一般都是由相关政府部门提出计划, 然后在几小时内由人大代表审议, 如果没有异议, 就“鼓掌”通过。其实, 财政预算涉及政府部门的各项开支计划, 涉及众多部门行业, 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绝非几个小时就能看得明白、审得清楚。有鉴于此, 财政预算应该让更多懂行的代表和委员认真审议, 或者抽调各个行业的专家型代表和委员, 集中花上几天甚至更多的时间认真审议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 防止有些部门多报预算乱花钱。其次, 政府财政预算应该提前公开, 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外的预算都可以在两会前提前公开, 让其阳光化。此外, 财政预算还应该持续接受公众的监督, 让财政预算审议成为“公众审议”。除了
刘晓忠:改革即涨价是误解防止将垄断成本社会化
(《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03月20日)
当前部分人士营造改革即涨价语境,反映铁路改革正面临既得利益集团阻力。实际上铁路改革并不一定会带来票价上涨。其一,火车票是否上涨和上涨幅度,取决于其边际价格变动是否导致旅客向公路和航运流失,是否会导致其涨价却不增收。其二,目前国内交运市场越发趋向买方市场格局,运力服务供应商的强势市场议价地位受到挑战,同时数字技术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 也使商务活动的出行需求趋向收敛, 运力供需将逐渐趋向运力过剩。由此可见, 改革即涨价是对改革的欲加之罪, 改革即涨价本质上是既得利益集团假借改革之名, 把积重难返的问题和成本社会化和市场化, 这与李克强总理对改革的释义是不兼容的, 是以改革之名行阻碍改革之实。
章玉贵:油价市场化———厘清政府边界的试金石
(《上海证券报》2013年03月28日)
成品油新定价机制的出台,既是新一届政府逐步退出要素定价的一次大面积测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一块试金石。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在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之后,必须尽快破除制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尤其是要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通过其两个经济作用来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保障的:第一是约束政府,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第二是约束经济人的行为。如果能够通过完善法治, 强化责任政府, 营造一个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 通过配套改革确保政府在市场中的行为边界不越位, 以构建服务型政府。如此, 则今天中国经济领域里的一些突出矛盾将会迎刃而解。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邓昌发:三公消费从来就不是一道算术题
(《新闻晚报》2013年03月27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教学方法:引读法、品读想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上板板书)
3.理解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二、预习探究,整体感知。
1、理解“观潮”
(1)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1、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看图品读句子,指读,评读
三、合作交流,欣赏“奇观”。
1、自读句子: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把横贯与横卧比较理解,用看图法,体会潮水的到来时的壮观景象。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C、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2(1)、欣赏课件。(2)、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3)、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4)、配乐朗读3、4自然段。
四、欣赏读,体会壮观
1、配乐朗读,评读
2、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段。
一、谈话导入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大潮到来时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又从那些语句看出?(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子
3、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二、总结提高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第二课时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三、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四、作业设计。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编写广告语。
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4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深请的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看图听潮声。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 5 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观潮》内容赏析】推荐阅读:
周密《观潮》复习内容07-01
《观潮》美点赏析11-06
观潮翻译及赏析12-02
苏轼《观潮》文学赏析10-07
1.2观潮.《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8
观潮教学评析09-24
观潮教学实录10-02
小学《观潮》课件11-02
《观潮》经典教学反思05-28
观潮阅读答案参考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