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十一五”税收专题分析(精选2篇)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国税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笔者试图从“十一五”时期国税收入的变动轨迹出发,探寻经济税收发展规律,剖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以期为开发区经济跨越发展和二次创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年来某开发区国税收入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国税管户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由2006年初的242户发展到现在的648户,增长了两倍多,但纵观五年国税收入发展情况,却呈波浪线发展状态,2006年完成国税收入10591万元,增长25.28%;2007年达到历史高峰,完成12678万元,增长19.71%;2008年收入回落到10003万元,下降21.10%;2009年受经济危机加剧影响,收入跌入低谷,完成7180万元,下降28.22%;2010年全年完成收入8100万元,增长13%。可见2009年全年完成的国税收入比2006年绝对额要减少3411万元,下降幅度达32.21%,2010年完成8100万元,比2006年绝对额也要减少约2491万元,下降23.5%,收入明显回落。与全市国税收入情况纵向相比,全市2006年完成收入63.9亿元,发展到2009年完成72.5亿元,要低于全市年均递增4%的发展速度;与其他兄弟开发区横向相比,2006年国税收入在全省12个开发区排名第五位,高于晋中开发区的10105万元和大同开发区的9843万元,到2009年末,晋中开发区和大同开发区收入总量已经超过临汾开发区,并且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税收来源于经济,五年国税收入变化情况,不但折射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势,从中可以窥探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艰辛历程,并且也表明我区的新产业发展不足,后续税源乏力,难以抵挡惊涛骇浪的冲击。
(一)产业结构变化明显,重点税源收入集中度较高近年来,开发区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按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工作思路,以打造具有临汾经济特色的现代工业园为龙头,带动金融、商贸、房地产业同时发展。反映于税收收入当中,一是两大产业提供的税收此消彼长,变化明显。2006年开发区国税局二、三产分别完成的税收是1792万元和8799万元,比重是16.92:83.08,发展到2009年,二三产占税收的比重调整为37.07:62.93,二产提供的税收增加了870万元,三产提供的税收减少了4281万元,二产税收所占份额明显上升,三产显著下降。二是国税收入行业集中度较高。2009年按二产内部构成税收收入所占份额大小排名前三位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1714万元,占增值税收入的比重38.05%;塑料及制品业213万元,占比4.73%;医药制造业126万元,占比2.80%;按三产内部构成税收收入所占份额大小排名前三位的是:批发零售业完成增值税收入2287万元,完成所得税收入1043万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是46.38%;金融业完成679万元,占所得税收入的毐重25.58%,房地产业完成442万元,占所得税收入的比重‱6.8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开发区近年来致力于房地产和金ލ行业的发展,两行业占税收收入的份额有所增强,但┯撑国税收入增长的仍是批发零售和通用设备制造两大行业。
(二)工业基础薄弱,支撑国税收入发展的税基不牢 决定税收制度的最终嚢素是生产力的叕展水平,我国同多数勑展中国家一样,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增值税仍是国税收兤的主体税种。从宏观税负角度来讲,由于增值税是以产品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由于巧丒企业产品增值空间较大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税负要高于商业企业,提供的税收要多于商业企业。但从嬀发区的实际情况看,临汾开发区国税局2006年管辖的工业企业只有24户,发展到现在增加䰺42户,五年间增加了18户,每幔平均增加不刱4户,并且从管户规模上朋$大多是家庭佼坊式的小厂,没朙形成规模,存在一企一行的特炸。如饮料䈶造业仅龙泉自来水駮品公司1户企业,年收入不足万元。专用论备制造业也只有巨伦科技有限公司1户,未投产达效。食品制造业由原来的辰康食品公司和新兴食品公司2企业发展到现在成为4户,新增的正品食品煬司和九牛食品公司,由于企业规模太小,没有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两户企业从2009年成立至今入库国税收入相加没有超过5千元,税源不足严重制约国税收入的增长。
(三)征管力度加大,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税收形式,临汾区国税局把组织收入的重心放在深入挖潜上,一是强化纳税服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继续落实“两个减负”,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二是规范税收执法。以“建设法治国税、规范税收执法”为主线,将税收法治的理念贯穿于税收决策、管理、监督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确保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三是不断夯实征管基础,最大限度的堵塞征管漏洞。首先加强税种管理和行业税收管理,将纳税人按税源和规模大小分为重点、一般和双定户三类,实施分类管理。其次加强欠税管理,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有关欠税管理的规定和措施,加大清欠力度,全局的陈欠税款由2006年的428万元减少到目前的13万元,五年间共清理陈欠税款415万元。四是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积极服务转型发展。临汾开发区国税局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狠抓政策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出口退税机制,“十一五”期间办理“免抵退”税1784万元,有力的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五年期间累计减免各类企业税收67䀶5万元;调高增值税起征点,有力的促进了个体户和小企业的发展;加强䪆房地产市场税收管理,抑制了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维护了经济社会艏好发展势头。
二、当前国税税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看,某开发区国税局组织收入工作面临皔主要问题就是税源不稳〡动力不足、后劲匮乯。
(一)商贸企业居多是造成税溘不縳定的主要原因 商贸企业是临汾缀发区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共管辖商贸企业287户,占总企业户数369户的77.78%,比2006年初的97户新增了190户。但由于企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实力薄弱等,对国税收入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一是约有70%的企业从事煤焦及制品批发,经营状况受煤炭行业的波动而波动。二是商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随意性,造成临汾开发区国税局的税源很不稳定,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从2006年至今全局共注销企业93户(其中正常注销44户,非正常注销49户),占到新办企业户数的48.95%,尤其是07、08两年间共注销企业41户,占总数的44.09%。
(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的空间有限 某开发区国税局上规模的工业企业仅某铸造有限公司和某公司两户企业,某铸造有限公司近两年税收一直保持在1800万元左右,某公司今年入库税款也创下新高,达到400万元以上,但是从长期看,两户企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税收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某铸造有限公司每月产量平均保持在4300吨左右,基本达到满负荷生产状态,该公司由于迁址困扰,没有扩充产能的打算,生产经营基本维持现状,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某公司以生产销售复合编织彩条布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江苏等地,年设计能力为7000吨,2009年产量7585万吨,达到了满负荷生产状态,全年实现增值税收入212万元。2010年以来,由于设备陈旧,生产能力有所下降,全年预计实现产量6411吨,虽然入库增值税收入达400万元以上,但主要是由于价格因素所致,后期随着原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燃动力及运输成本的不断增加,后期收入很不乐观。
(三)后续税源不足,收入缺口难以弥补
今年以来,开发区管委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某某高速、长某某高速、某某集团和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四个重点项目,但据国税部门监控到的情况,目前这四个项目均未投产达效,短期内很难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某某集团是今年6月份由尧都区迁入开发区的,到11月还有659万的留抵;某某高速和某某科技公司的资金、设备、人员一直没有到位;某某高速的总机构设在了某县,国税收入相应在某县缴纳。因此,短期内对国税部门来讲不能形成有效税源。目前,税源萎缩状况还在进一步加剧,由于某某公司业务上划,直接减少国税收入2300万元以上。
三、对促进开发区经济转型发展,培植可靠税源的几点建议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是经济的反映。分析开发区国税收入的轨迹,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唯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国税收入持续增长提供可靠的税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观念,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转变服务理念,优化政务环境,提供一流服务,重商安商亲商,主动作为,不等不靠,抓紧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招商引资基金,营造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开发区要利用自身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土地统筹、利益分成”的方式,抓紧谋划诸如食品工业、煤化工、设备制造以及医药环保等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工业新型化发展后劲,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增强转型发展的支撑力。
(二)做大做强甘亭工业园,尽早发挥园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机遇期,科学制定工业园区的空间和产业规划,加快推进“以园带区”。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入园企业增加对技术研发和更新的改造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奖励科技型、高技术企业。建议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国税部门将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涵养税源。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批发零售业一直是开发区的基础产业,是服务业的初级发展阶段,长期以来该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形不成规模、增加不了就业岗位的缺陷暴露无遗。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的生产型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沿领域,它通常包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法律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型的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商品的全过程,其消费过程会产生更多的产品,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服务,因此,开发区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土地、电力价格等方面对该类企业给予适当倾斜,对诸如子女上学、户籍、住房等方面给予照顾,并在各大媒体广而告之,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来开发区投资、创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功能。
(四)发挥品牌效应,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都市商圈。开发区的管辖范围与尧都区融为一体,城市规划待定,原有的工业项目面临搬迁,新上项目受城市规划和空间限制,尤其是环境评价的制约十分突出,这一度成为制约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但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政府各部门更应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谋发展、做决策,成大事。要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靠土地政策、融资政策指出方向,运用品牌战略和先进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引导企业立足开发区实际,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的商业品牌,比如说,在河汾路两侧有大大小小的汽车销售企业十余户,代理的汽车品牌几十种,可以整合这些资源,建造“汽车销售超市”,打造临汾汽车销售的“航母”。再比如,目前在某某市场,家装材料市场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开发区可以建造大型的现代化的“家装材料购物中心”,将家装材料、家庭装饰、装修设计合为一体,一站式购物,靠特色服务抢占市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发区作为改革的先行区、政策的试验区、发展的示范区,必然会加大举措、抓机遇、谋发展,国税部门将进一步落实税收政策,严执法、强征管,促收入,力争在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一) 各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 全国税收收入稳步增长, 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 全国税收收入 (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未扣减出口退税) 共入库37636.27亿元;2007年突破4万亿元, 达49449.29亿元;2008年突破5万亿元, 为57862.39亿元;2009年突破6万亿元, 为63103.74亿元;至“十一五”末年的2010年, 全国税收收入突破7万亿元, 为73389.85亿元, 增长22.6%。“十一五”期间, 全国税收收入累计达281441.54亿元, 是“十五”总收入的2.77倍, 年均增长18.2%, 超出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全国税收收入年均增收3641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收额9365亿元, 比“十五”期间的增收额高出5724亿元。与此同时, 各主要税种收入, 以及分国地税收入情况, 也都呈较快增长之势 (见表1) 。
税收增收额的大幅提高, 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 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GDP的快速增长, 直接带来税源的壮大, 为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根本基础。其次, 税收增收额的提高, 也是不断加强税收征管的具体体现。包括不断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全面强化科学管理等, 从而保障了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使税收收入呈不断增长之势。当然, 税收在整体趋势向上的同时, “十一五”期间, 我国税收收入也出现了一些波动, 这是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税收季度报告》资料整理。除特别说明外, 本文资料来源及统计口径均来自该报告。
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无疑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保证社会稳定,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近年来,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但无论是积极财政政策还是稳健财政政策, 税收始终是财政政策的根本保障,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0%以上。
(二) 宏观税负逐年提高
在税收持续高速增长, 特别是税收长期超GDP增长, 使人们对是否税负过重问题产生了担忧。按可统计数据, “十五”末的2005年, 全国的宏观税负 (税收收入/现价GDP) 的比重为16.9%。“十一五”初的2006年, 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8.0%, 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至2009年, 宏观税负提高到了18.8%, 2010年又提高到19.4%。可见, 整个“十一五”期间, 我国宏观税负呈稳步提高之势, 即便是小口径的计算法, 各年税收增长均超出同期GDP现价增长水平。之所以采取GDP现价增长基准, 是考虑到与税收现价核算方式的可比性。
当然, 如何判断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是低?是重是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业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从统计的角度看, 主要是统计口径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对财富的占有程度, 有小、中、大3种算法, 小口径只计算政府的税收收入, 中口径计算政府的预算内收入, 而大口径也就是全口径则计算政府的全部收入。2010年8月, 财政部网站称,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统计口径, 2007年至2009年, 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之后,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认为, 2007年至2009年,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和32.2%。社科院财贸所报告测算的宏观税负水平是按照大口径计算, 而此前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税负仅包含了政府税收, 是按照小口径计算的。但是, 宏观税负的高低不能仅从数字本身来看。企业或纳税人看重的是交给政府的所有的费税, 有的收费极具隐蔽性。如果政府可以进一步减免一些税费, 宏观税负水平则会适当下降。有的学者认为, 发达国家之所以只按照税收和社保收入计算, 是因为这些国家政府收入的来源只包括税收和社保。中国宏观税负是仅以税收收入计算, 还是根据整个政府收入计算值得探讨。
税负的高低, 还要看政府做多少事。现在提出要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民生方面欠账是比较多的, 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这使得政府有扩大支出内在需求, 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增长是很自然的结果。发达国家中有高税国家, 比如瑞典税收占GDP的51%;也有低税国家, 比如美国税收占GDP的27%。但无论是高税还是低税, 他们税收的主要用途都是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和公共服务, 这些功能一般占税收总额的70%~80%。中国正相反, 这些支出的比例只占税收总额的25%, 大量税收被政府自身消耗了。从这个角度上看, 认为“我国宏观税负目前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得不到现实数据支撑。
二、税收结构不断优化, 税收质量不断提升
(一) 税制优化, 所得税比重提高
伴随着税制结构的不断优化, 直接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间接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分税种类别看, “十一五”期间, 所得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5年的26.3%上升到2010年的30.7%, 提高4.4个百分点;财产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5年的5.5%上升到2010年的7.8%, 提高2.3个百分点;货物和劳务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则从2005年的64.5%下降到2009年的60.3%, 降低4.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税收比重中, 第三产业税收比重明显上升。“十一五”前4年, 二、三产业税收占比分别为54.5%和45.5%, 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五”提高4.5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房地产、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快, “十一五”前4年年增幅均达到37.4%, 明显高于整体税收增长幅度。与此同时, 税种结构也得以不断优化, 税种由分税制改革之前的25个减少到19个。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总额的80%以上。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 有利于鼓励投资、技术进步和减少重复征税。消费税税目税率作较大调整, 有利于调节居民消费, 保护资源环境, 促进节能减排等。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实现了纳税人、税基、税率、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的统一, 简化了税制, 调整了税负, 有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数次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 从2006年的800元到1600元, 到2008年的2000元, 再到2011年的3500元。
(二) 区域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税收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 区域税收差距逐步缩小, 与“十五”末期相比, 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税收增长率, 分别由2005年的19.2%、22.4%和21.7%, 提高到2010年的21.1%、23.5%和29.0%, 西部地区增长率快于东部、中部7.9和5.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 中部、西部的税收年均增幅分别为20.0%和23.4%, 均高于东部地区的19.6%。与此同时, 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有所调整。2005年东、中、西部税收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 为70.7%:15.6%:13.7%, 2010年变化为68.9%:15.5%:15.6%, 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提升了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地区税负、税收弹性等整体分布趋于合理, 朝着协调发展方向迈进。与2005年相比, 全国31个省 (市、区) 的宏观税负在整体提升之中, 2010年的分布均衡性有所提高。2005年, 宏观税负低于全国水平的有24个地区, 占77.4%, 2010年低于全国税负水平的只有13个地区, 占41.9%。巧合的是, 税负最高地区 (上海、北京、天津) 和最低地区 (西藏、河南、湖南) 的位置, “十一五”末期与“十五”末期基本没有改变, 表明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看税收弹性, 虽然全国整体水平由2005年的1.40变化到2010年的1.21, 似乎变动幅度有所收窄。但31个地区的税收弹性却呈差异增大之势, 极差由2.10扩大到3.54。2005年31个地区的税收弹性平均值为1.34, 偏度、峰度分别为0.682和1.963;而2010年地区的税收弹性平均值上升为1.92, 偏度、峰度分别为0.584和4.614。可见, 地区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之间的矛盾, “十一五”较“十五”增大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三) 地方财政的税收比重下降
地区税收构成隐含着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分级次看, 2005年中央级税收完成19713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63.8%;地方级完成税收11152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36.2%;至2010年, 中央级完成税收47924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61.9%;地方级完成税收29465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38.1%。也就是说, 从税收征收入库角度看, 中央级税收收入比重下降, 地方级税收收入比重上升。但是, 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中, 中央财政中税收比重呈上升之势,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呈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占绝对比重, 前4年平均值为94.65%, 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约占80%。地方财政中非税收入比重则明显上升, 从2006年的9.7%上升到2009年的19.8%。当然, 不同地区税收所占地方财政的比重是不同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60%以上, 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收占比在25%~40%之间。按照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 主要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部分构成。此外, 还有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合计构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着重体现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 以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毕竟是有限的, 于是, 非税收入便成为地方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尤其是近些年来, 出让土地成为相当部分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 2001年, 土地出让收入为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的16.6%;2009年这一比例则高达50.9%, 一些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竟占政府收入的70%。究其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 实行分税制以后, 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由改革前的22%提高到53.3%, 地方财政占比则由改革前的78%下降到现在的46.7%, 地方政府财力严重匮乏, “土地财政”成为其补偿资金的必然选择。
三、重点税源税收增速快、贡献大
(一) 行业整体税收增额多增速快
“十一五”期间, 重点税源企业的各项税收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税收季度报告》资料, 2006至2010年期间, 国民经济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累计完成各项税收达217879亿元, 占“十一五”期间税收总收入285441.6亿元的76.3%。其中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和消费税合计收入104565.4亿元, 营业税39515.6亿元, 企业所得税55657.3亿元, 个人所得税18140.7亿元, 各主要税种收入占同类全国税种收入的比重均在95%以上, 由此可见重点行业的“举足轻重”地位。与“十五”期间相比, 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了1.30倍;商业增值税增长了1.48倍;营业税增长了1.59倍。从增收额方面看, “十一五”期间, 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年均增收额达到2460.6亿元, 是“十五”期间增额的2.10倍。主要税种比较, 国内增值税及消费税占绝对优势, 季度平均值分别达3464.9亿元和584.65亿元, 这是由两税的绝对地位所决定的。增长率上, 企业所得税位居第一, 这与近些年企业利润上升税基扩大, 从而拉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大幅上升直接相关。
与此同时, 各年度亮点纷呈:2006年在生产快速增长及价格上涨的拉动下, 重点税源行业实现增加值与相关税收的双增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1.1%, 增值税增长54.6%;有色金属产品增加值增长23%, 增值税增长49.5%;房地产投资增长21.8%, 营业税增长28.5%;汽车产销量增长26.1%, 消费税增长4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1%, 企业所得税增长29.4%。2007年, 机械加工行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23.8%和32.7%, 拉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器材增值税分别增长43%、44.7%、28.6%和26.7%;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8.7%, 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营业税分别增长17.7%和40.3%;银行、保险、证券业营业税分别增长30.9%、89.4%和4.3倍。2008年, 煤炭产品量价齐升, 机械设备优化出口结构, 带动煤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建材4大行业的增值税分别增长57.9%、49.7%、46.8%、36.4%。卷烟消费税增长20.1%, 成品油消费税增长10.3%。2009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国税收收入增速回落, 但重点税源税收依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成品油、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增值税分别增长181.6%、33.5%;成品油消费税增长445.9%。房地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分别增长38.6%和23.8%。2010年, 成品油、原油量价齐升带动行业增值税, 分别增长73.2%、39.7%;汽车销售量增长33.2%, 带动消费税增长55.8%;成品油、交通运输设备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19.5%和66.3%。
(二) 主要税种的行业特点及差异比较
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方面, 占较大比重的行业有卷烟、机械运输设备、电力、成品油等行业, 年均收入都在1400亿以上;4行业收入占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0%、12.7%、8.5%和8.2%。卷烟行业年均收入高, 税收比重大, 年均收入达2276亿元, 绝对额全行业第一, 且增长率从2006年的14.5%逐年攀升到2010年的29.5%, 税收贡献独树一帜。这与我国约有3.6亿烟民, 烟草产量大有关, 也与税收政策调整, 对烟草实行高税政策有关, 体现“寓禁于征”, 限制和调节卷烟消费有关。机械运输设备行业由于多是大型设备制造, 工业增加值比较高, 增值税税基相对宽广, 使得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年均绝对收入高达2220亿元。增长率则相对均衡, 各年度均居行业前列, 最高达34.6%, 最低达22%, 整体平均增长位居行业第二。实行增值税转型以后,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鼓励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将会减轻该行业的税负状况。成品油行业大幅增长的缘由是自2009年1月1日国家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 即采用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方式, 取代养路费等收费, 建立规范税费体制, 形成直接税收效应。2009年, 新政实施1年内增加税收2300亿, 成品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由2008年的-8.8%, 一跃为367.8%。从而导致整个“十一五”期间, 该行业年均增长率高达85.48%, 名列行业第一, 年均增收额551亿元, 也位居行业榜首。
营业税方面, 占较大比重的有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 年均增收额分别达226.43亿元、308.66亿元和435.0亿元, 均较“十五”期间有较大提升。上述3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2%、21.20%和27.28%。也是位居行业前列的。就离散程度而言, 标准差最大行业是金融保险业达22.57%, 最小行业是建筑安装业达8.03%。金融保险业税收增长率的波动性比较大, 与金融保险业的税收政策调整有密切关系。之前执行《关于较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的通知》, 导致营业税收入持续下降, 甚至负增长。之后税收政策调整, 使得2006-2008年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持续正向增长:2006年增长26.8%, 2007年增长50.8%, 2008年增长30.9%, 虽然随着股票证券市场行情起落波动, 金融保险业季度营业税呈现一些波动, 但总体上保持上升势头。房地产业在政策支持、刚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 2006-2008年房地产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步伐带来丰富税源, 年均绝对额达到1594.92亿元, 排名居行业第一, 增长率居第二。2009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 成交量迅速放大, 带动营业税收入同比增长38.6%。
企业所得税方面, 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工业、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 均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从大背景上看, 2006-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与预缴企业所得税双双实现高增长, 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 企业的效益大幅稳步提高为工业企业所得税带来利好。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所得税增额突出, 季均达710.17亿元, 而且增长率也高达67.57%, 居各行业之首。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重组,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营业利润大幅度增长, 实现了年均70%的超常增长, 从而拉动了金融保险业所得税的迅猛增长。对企业所得税增额贡献较大的另一个行业是房地产业, 除了上面提到的快速发展原因之外, 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等征管措施、调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预征率等, 也促进和保障了房地产所得税的平稳增长。此外, 这期间各行业所得税的稳步提升, 与调整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和优惠政策调整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新税法将外资企业税率提高到25%, 取消了新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外资企业所得税增长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行业所得税的增长步伐。无疑, 行业所得税的稳步提升, 对优化行业税收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已从税收收入、税收结构和重点税源重点行业角度, 对“十一五”期间的税收数据做了一些统计分析。基本结论是: (1)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征管力度的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税收收入大幅增长, 宏观税负逐年提升。 (2) 税收结构不断优化, 直接税比重提高表明税收质量的提升, 同时税收区域结构也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但是, 在财政收入分配中, 地方政府税收比重下降, 非税收入或出让土地成为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 应引起足够重视。 (3) 重点行业在全国税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主要税种收入占比在95%以上。因此, 掌握重点税源, 促进税收增长十分关键。至于行业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平衡, 期待着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加以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 展望“十二五”, 深化税制改革,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 中国税收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十一五”期间, 我国税收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基于税收统计数据, 着重点从收入结构、宏观税负、财政分配, 以及重点税源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寻求数据规律, 探讨存在问题, 为“十二五”税收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一五”税收,税收结构,重点行业,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丁晓琴, GDP约三成归政府所收, 税负或已高于30%, 解放日报, 2010, 09, 13.
[2]季言, “十一五”:全国税收增收额年均9305亿元, 中国税务报, 2011, 1, 26.
[3]靳万军,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中国税务报, 2010, 8, 25.
[4]中国税收季度报告编委会.《中国税收季度报告》 (2002-2009) [J], 中国税务出版社.
【某区“十一五”税收专题分析】推荐阅读:
××地税局“十一五”税收宣传工作总结12-22
“十一五”工作总结01-12
镇十一五计划规划07-23
“十一五”工作总结提纲10-26
直通车工程“十一五”总结05-30
区十一五城市管理规划06-23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07-03
重庆十一五农业规划09-11
供电所建设“十一五”规划11-30
十一五党建工作总结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