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教案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是灯》教案(精选4篇)

《文学是灯》教案 篇1

电子部 杨于谦

铁凝《文学是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白“灯”的含义。

2.理清文章结构,能具体分析作者思想与观点形成的过程。

3.体会作者亲切平和的文字风格,加强对议论散文文体特点的理解和体验。4.培养学生雅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化品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和把握作者对文学的本质及意义的看法。

2.文中作者在讲解“灯”的时候,语言含有哲理性,思考这些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介绍作者

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作品风格: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二、学习本文 1.了解内容

学生认真阅读,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考:文中出现的“灯”是什么含义?在文中出现过几次?(提示:2)

2.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文学启蒙时特别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聊斋志异》,他们对作 中职第四册《文学是灯》教案

电子部 杨于谦

者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1)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2)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我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3.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提示:演讲)了解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4.整体感知:诵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一、(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

二、(3~4):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学的本质。

三、(5~6):正面论述“文学是灯”。

四、(7~8):对“文学是灯”的进一步深化。

五、(9):再次重申对文学传统、对在我们之前就亮着的灯要谦逊,同时进一步说明文学之灯的光亮是永恒的,文学之美是永远无法抵达的,这正是文学不朽的魅力。

作业:目标第16页课前预习一、二、四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后继续分析:

1、作者说在青少年时期曾经对她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两部书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两部书是《约翰·克里斯朵夫》《聊斋志异》。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给“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对她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首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当时是一个鄙视知识、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作品中大多充斥着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运用反衬手法,以时代文化的“荒凉”突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建设,突出好的文学作品对我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3.作者说在青少年时期曾经有两本书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什么?

因为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对她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照亮了她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她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 中职第四册《文学是灯》教案

电子部 杨于谦

值。

(2)为她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她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4.体会“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表达作用。

写出当时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对人们阅读的限制及当时作者的阅读心态,突出了优秀文学作品对作者的吸引力。)

5.本文论述的是“文学”的作用和影响,为什么还要加入一段描写自己在农村生活的感受?(注意,这一问和下一问是相同的问题,这是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学的本质。文学之所以能够如“灯”一般烛照人心,是因为文学对生活中人性之美的描绘,这是文学力量的终极来源。)

6.在第3、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出人性之美,正如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出来的一样,也是作者日后对文学的态度的一种肯定,用作者的话说“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对作者以后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大帮助。这是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学的本质。文学之所以能够如“灯”般烛照人心,是因为文学对生活中人性之美的描绘,这是文学力量的终极来源。)

7.这篇演讲是以“文学是灯”为题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她个人的文学经历来表达这一主题的?作者在文中两次说,这种说法是一种“冒险”,(第5节、8节开头)这是为什么?

(作者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她在无书可读的日子里读到了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她又在高中毕业之后自愿到乡村当了四年的农民,这些经历使他慢慢懂得了有一盏文学之灯在引领着她的生活,影响着她的精神与价值取向,让她懂得了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文学是灯”的说法是一种“冒险”是要说明从世俗的意义上讲,文学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尤其在今天,信息的爆炸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这反映出当代的一种状况。但虽然如此,作者还是坚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心中都应该有一盏文学之灯,因为它“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更应该“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去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真正地高贵”。)

8..结合全文,谈谈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内容上: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如今这个文化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自己坚守的创作宗旨。并且,“文学是灯”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 中职第四册《文学是灯》教案

电子部 杨于谦

作业:目标第17页课堂研讨一之1、2、4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亲切,富有哲理。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

1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这句话?(第2节末)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中,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谓的“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2“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第4节末)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影响。古语有云:人性本善。只是人性之美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不知觉的被湮没。文学作品恰如一盏明灯驱逐人性黑暗,给人更多光明。

3作者在文中说:“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时代,是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以及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

4“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第6节末)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它对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陶冶起到积极的作用。

5“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它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也因此,我对文学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第7节末)

优秀作品不在于它是鸿篇巨制还是玲珑小品,也不在于它是否跨越国界,只要它是好的,不管它是否写了你熟悉还是不熟悉的生活,它都会给人滋养,启迪人心。

6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感情,它就永远具备着达不到的价值。而人心诸多幽暗指出,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

含义:文学的灯哪怕是微弱的,但只要给人有一点感悟,它就光亮无比。有时候人会处于一种混沌的状况中,有时就是某一部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个情节甚至是一句话都会让人茅塞顿开,思想就被打通了。

二、归纳主旨及写作特色

1.主旨:《文学是灯》是一篇文学演讲,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说起,再展开对中外文学 中职第四册《文学是灯》教案

电子部 杨于谦

源流的叙述,阐发对文学意义的看法: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2.特色: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文字平实,语调亲切。这篇演讲,作者没有卖弄学问,更不故作高深,文字平实,语言自然、亲和。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处处在与听众商量、探讨,同时,注意讲述自己的个人经验,而不是说普遍的经验,这就为听众的进一步探讨留下了余地。二是叙议结合,形象生动。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叙述开始,都是从叙述中来的,这样文章就显得形象、具体、生动,整篇文章,就像在听一个朋友如语家常地聊天,而不是耳提面命的说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总结全文

文学给我恩泽和“打击”;文学点亮人生幽暗;用谦逊照亮内心。此内容为作者在首届东亚文学论坛的演讲,通过演讲,让我们明白文学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四、课后思考与练习:

1、kē xiè suì hān xuàn chún lǐn cǔicàn xùn

2、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给“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对她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和目标上课堂研讨一之3相同)文学是有力量的,它能呼唤人类积极的美德,能够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所以作者把它比作“灯”,能照亮人性之美。

作者两次说这种说法是一种“冒险”,是要说明从世俗的意义上讲,文学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尤其在今天,信息的爆炸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这反映出当代的一种状况。但虽然如此,作者还是坚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心中都应该有一盏文学之灯,因为它“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更应该“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去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真正地高贵”。

4、(1)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中,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谓的“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2)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它对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陶冶起到积极的作用。

(3)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它对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陶冶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学是灯》教案 篇2

一.生活的回忆

铁凝, 用“朴素”、“醇厚”、“深沉”回忆三十多年前一段下乡经历, 用“感同身受”概括对文学的认识。从她的“三垛”《大浴女》《笨花》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来看, 无不体现了她对文学创作的诠释:“用细腻的笔触慢慢拭去现实的表层, 呈现出迥异于我们日常思维中的小人物群体, 这些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则一次次冲击着我们先前存在的思维框架”。

三十年前十八岁的铁凝第一次投身乡村, 因“炫耀”“十二个血泡”, 引得当地的姑娘哭了, “她觉得她们手上有泡是应该的, 而我们是不应该到乡村来弄满一手血泡的。”。

当下处于“传统被解构, 经典被抛弃, 时尚被追捧, 流行风行四方;而独立、自由、充满想象和激情的大学人文精神处于失魂状态”的新生代, 能否理解“十二个血泡”对“我”的意义?能否体会当年“素英”对“我”的心情?能否感触作者那颗渐渐平和的“普罗大众”的心?这些“能否”, 指向欣赏文学必备的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

作者当时“炫耀血泡”所表现的自怜自惜, 跟《小时代》中被个人情感所扰的小资的心境极为相似。但当作者反观素英, 发现她纯朴得没意识“我”的矫情、善良得没“一点怨毒”时, 作者懂得了“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才是“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

试想, 如果“我”在今天的“小时代”遇到“素英”会如此平和吗?《小时代》中的时尚女性尽管也有纯清与理想, 但更显张扬与赤裸, 比起熟知的中外文学经典形象, 显得浅俗了些。“‘过分物质化’和‘手法不专业’是《小时代》最受诟病的一点”[4]使之成为时代病而远离经典。

二.精神的滋补

文学的眼光用文学滋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荒凉”时期,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扉页两句“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 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滋养了一颗卑弱的心, 使之迸发出“一种冲动, 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这种来自阅读经典的共鸣, 起初可能是一种浅共鸣 (冲动) , 日久的阅历和经历才催生共情后的反应———深共鸣 (灵魂共鸣、理性共鸣) 。甚至非现实主义的魔怪主题, 也“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不管身处“大时代”或是“小时代”, 对于心有所想者定有收获, 只要能与作家作品感同身受, 定是得到珍贵的精神滋养。

三.人性的关照

文学, 即人学, 铁凝“在她的很多作品中贯穿着对人性的美的抒写”。当人类所有行为都能关照未来, 尤其是作为媒体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导演和教师, 那就是文明大境界的到来, 即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

文学总是将人性的美与丑展现给人看, 而“欣赏郭敬明的年轻人, 实际上并不懂得什么文字是美的, 什么作品是有内涵的, 他们的欣赏已经被毒化了”。

从作家及常人的成长历程来看, 青春期的阅读是一辈子的阅读。奉劝沉浸在“小时代”光怪陆离的幻象中的人们用经典滋补, 借文学这盏长明灯点亮人类永恒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曾凡.文学的当下意义.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网

[2] .王利芳.小人物精神重估中的探询——铁凝近期城市凡人系列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3) (上班月刊) :163-164

[3] .吴晓东.当文学经典正在远去[J].教育旬刊, 2009, (2) (中) :61-62

[4] .李丽.“小时代”口碑两极分化影评人称“烂”粉丝赞好.羊城晚报.中国青年网

[5] .李旺.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76-78

文学是灯作文 篇3

文学是灯,呀呀学语之时便开启了我懵懂的心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古诗的清韵吸引了一颗稚嫩的心。泠泠的笑声中蹒跚而来的小女孩扎着两条羊角辫,用脆生生的童音诠释着经典。看,妈妈温柔地笑了,爸爸也笑了,全世界都笑了:又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从此跨入了文学的殿堂,接受文学的洗礼。

文学是灯,橘色的光梦幻般铺洒在童年的天空上,引领着我感受最真的美丑善恶。

那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那令人厌恶的狠毒皇后,那真诚勇敢的小矮人;那长鼻子的匹诺曹,那偷吃油的小老鼠,那光着脚瑟瑟地走在寒冷街头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海底两万里的旖旎风光与神奇际遇……都化作甘甜的泉水,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我像那小小的美人鱼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小小的脚丫跨不出生活的拘囿,却能在童话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文学是灯,是我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我与陶公小酌,体会“采菊东篱下”的悠闲惬意;我与杜公同行,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气概;我与后主共眠,感受“无言独上西楼”的悲苦愁闷。

我喜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喜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达观向上,我喜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心……旅途中总有艰难坎坷、举步维艰之时,是它们让我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

我读曹沾的“红楼”: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读蒲公的“聊斋”:篇篇精怪鬼魅,句句微言大义。我读瑰丽浪漫的“楚辞”,也读快意恩仇的“基督山伯爵”。我读到孔明的神机妙算,也读到悟空的嫉恶如仇。我会掬一把清泪在沈园的壁前,我也会寄一缕哀思至千里的孤坟……生活除了柴米油盐,总该还有些别的什么,是它们让我灵台清明,蕙质兰心。

文学是灯初一作文600字 篇4

灯映透了浊浪翻卷的海,灯灿烂了层层泼墨的云,灯照亮了红尘中迷惘的心灵。灯,是夏夜的繁星,灯,是飘舞的萤火。萤聚而成皓月,星聚而成朝阳。

灯是文学,文学是灯。

且看李白对月长歌独自醉,苏轼遥望云间愿婵娟。不说杜甫屹立泰山凌绝顶,岑参雪中送客不见君。他们,是历史长河里的闪光,他们,是岁月尘埃里的钻石。遥望天穹,星光从光年外射来,穿越了时间的时间。灯光微闪,轻风舞过,吹翻了纸页。这是时间沧桑里的光芒,这是上古纸卷中的诗歌。它,透过千年的沧茫,照亮了心中的美丽。仰望夜幕,银河微闪。它是心灵的灯火,它是文学的海洋。落笔千行,墨香沉凝了千年,翻卷犹香。笔间文学,心中灯光。抬首望,路在远方。灯,是文学,文学,是灯。

上一篇:不良事件护理下一篇:生活伤感句子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