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一、教学设计理念
《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定量关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秉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理念,体现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完成探究过程.教师注重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数据和结论进行评价、交流和归纳.一、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导体电阻规律的内容;(2)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3)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2.过程与方法(1)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问题-猜想-探究-结论;(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R与L、S以及材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2)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义,能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资源
重点:探究电阻R与L、S以及材料的关系
难点: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教学资源:多媒体、自制导体电阻实验器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节干电池和一条中间窄两头宽的锡纸.)
师:如果我把锡纸导电的一面两端接到电池两极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学生思考)
师:大家注意观察在什么位置发生了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
生:起火,在较窄处.师:在较窄处起火,说明相同时间内较窄处产生的热量多,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以知道较窄处电阻大.设计意图: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2.巧设问题,引导探究方向
师:那么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横截面积、长度、材料等.师:请大家猜想长度、横截面积与导体的电阻可能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生1:R∝L,或者R∝L2等等.生2:R∝1S或者R∝1S2等等.师:要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大屏幕展示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
1.同种材料,S一定,探究R与L的关系;
2.同种材料,L一定,探究R与S的关系;
3.L一定,S一定,探究R与材料的关系;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台上的实验器材,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的仪器有:导体电阻实验器、电压表、电流表、学生电源、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等)
3.设计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师:下面同学们根据器材讨论2个问题:
(1)观察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测电阻的电路图,并画到白板上.(2)观察实验板,思考如何改变L、S、材料;
(小组讨论交流,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使用实物投影仪公布实验设计方案,每一小组需要说明本组实验板的特点,以及实验时如何具体操作)
师:下面看看大家设计的电路图
学生展示电路图(如图1)
老师简单点评,引导学生将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式接法(理由:电路连接简单)、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理由:小电阻).(重点分析导体电阻实验器)
问题一:如何改变金属丝的长度?
生1:我们组的实验板如图2,6根金属丝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都相同,接线柱12接入电路时,导体长度为L;接线柱13接入电路时,导体长度变为2L;以此类推,将17接入电路,导体长度变为6L.生2:我们组的实验板如图3,一根金属丝,可以连续变化其长度,将AC两接线柱接入电路,沿导线移动触片C,AC段导体的长度改变.问题二:如何改变金属丝的横截面积?
生3:如图4,6根金属丝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相同,将Aa接线柱接入电路,导体横截面积为S;用铜片把AB、ab连接,横截面积为2S;以此类推,用铜片将ABCDEF 连接、abcdef 连接,导体横截面积变为6S.生4:如图5,6根金属丝长度、材料都相同,横截面积不同,使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直径,计算出横截面积
问题三:如何改变导线的材料?
师:在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定量关系实验中,将对应的几组R、L、S 带入上式,分别计算出比例系数ρ
1、ρ2;在探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实验中,将对应的几组R、L、S带入上式,分别计算出比例系数ρ
3、ρ4.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猜想的意识和科学猜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整理归纳能力.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整个设计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特点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4.自主探究 经历探究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实验盒中拿出实验卡并阅读,然后分工合作,完成本组相应的探究任务.(开始实验,连接电路、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规律)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探究任务,下面展示一下各小组的探究结论.从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量关系小组中,各选出一组,展示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获得的结论(要求学生说出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结论).设计意图: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助互学.5.理论推导增强交流意识
用理论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设计意图: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两者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
5.学以致用,升华探究成果
师:下面看一个实验:电源、电键、小灯泡、钨丝串联起来,闭合电键,灯泡亮;现在对钨丝加热,大家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原因
生:灯泡变暗了.钨丝加热后电阻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变小.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探究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教学重点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积极有效的课堂,最终归属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通过最后小实验,升华了探究成果,再一次体现教学三维目标.四、教学反思
2016年4月,第十四届江西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美丽之城吉安成功举办。我们以这次教学比赛的课例(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进行赏析,从中获得教学启发和思考。
一、本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电阻,了解导体的电阻规律,能用电阻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会根据探究目标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经历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的探究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活动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的定量关系。教学难点是电阻率的理解及探究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方面,在学生科学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规律,通过对电阻率的相关图表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实录
1.课题引入
实验:接通电路。其中一根导线的火柴点燃了。(实验引入课题)
设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这边导线上的火柴先被点燃?(学生:……)
师:这与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导体的电阻有关(课件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奇趣的实验现象,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新授过程
(1)科学猜想(课件展示问题: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量关系)
(2)实验验证猜想
①实验方法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要探究电阻与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采用怎样的实验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大屏幕展示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
师:哪位同学来具体说说?
生: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探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材料、长度一定,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探究电阻与不同材料的关系
②分组实验
下面小组讨论交流,把实验电路图画在表格中。
生:小组讨论,设计出多种不同方案并展示给大家。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设计填写实验方案。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如下,学生分组实验报告第一组:探究导体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第二组:探究导体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第三组:探究导体电阻R与材料的关系。
③实验结论总结
幻灯片展示:分别展示学生实验报告,朗读学生实验报告上的实验结论。(每展示一个做一次记录)
师:将三种探究结果进行整合,可以得到:同种材料的导体,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R∝L,写成R∝■,等式的话可以写成R=K■,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比例系数K值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大,导电性能就越差。我们把比例系数K命名为材料的电阻率,用符号?籽表示。(课件展示)
(3) 电阻率
电阻率?籽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单位是欧·米。不同材料其导电性能也是不同的,即电阻率?籽不同,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页的几种导体的电阻率表格,同学们能发现哪些规律?
生:对比发现纯金属的电阻率一般比合金的电阻率小,常常用来做连接电路的导线,合金的电阻率比较大,常常用来制作电阻丝。
师:电阻率除了与材料有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上的标头内容)
生:温度。
演示实验:把电源、小灯泡、钨丝、开关串联起来,闭合开关、灯泡亮。对钨丝加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实验现象:在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几乎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钨丝的电阻加热后变大,即钨丝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利用这一特性,常常用来制作电阻温度计,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常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3.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同种材料的导体,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率不但与材料有关,也与温度有关。
4.创新活动
设问:哪位同学想出办法给火箭点火发射升空?把它罩住我们设计的点火器,接通电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热体的变化。火箭成功被点火升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们设计的点火器成功发射火箭!
5.作业布置:很多火灾发生都与连接电路的导线有关,针对此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一篇小论文。
6.板书设计
一、学生猜想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方法 (2)实验结论(3)电阻率
三、创新设计
二、本课的赏析
本节课以探究决定电阻的因素为载体,提供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案,体现了两者都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两者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教科书探究方案中,通过理论探究得到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后,再用实验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本节知识不仅在物理思想方法上有教育意义,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在初中已经定性研究过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这一节课是定量研究导体电阻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如果单纯从理论角度去探究这节课,可能会空洞干瘪、索然无味。但通过巧妙的设置,使这节课精彩纷呈、生动有味,令学生和听课老师回味无穷。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其教学设计富有新意,教学流程如下:
(二)亮点的精彩呈现
亮点1:设计引入实验,金属丝点火柴实验。一个点燃火柴演示实验引入课题,用奇趣的物理实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有利于后面探究任务的进行。
亮点2:分组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定量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整个探究过程都是以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学生实验探究验证为主线来进行,给予了同学们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小组实验活动,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體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亮点3:演示实验,导体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在探究学习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时,通过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获得电阻率与温度的规律。这一设计避免了对知识强硬灌输,迎合了学生认识规律,通过直观明显的演示实验,学生由感性认识再升华到理性认识。同时实验取材于日光灯的灯丝,体现了物理“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学理念。
亮点4:创新实验,设计电热点火器。课堂结尾的“设计火箭点火装置”创新活动,与课堂导入实验前后呼应,课堂结构紧凑,既很好地解释导入实验原理,也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和丰富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环节点燃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整个课堂达到了新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真谛。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是实验教学细节设计富有创新性,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创新安排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
□责任编辑 黄晓标
关键词:电线电缆;导体电阻;影响因素
在电线电缆类设备的必检项目中,导体电阻检测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情况下,电线电缆中导体电阻越小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电力在线路中的损耗,同时避免因电阻过大产热引起安全事故。目前,导体电阻检测标准主要依据是GB/T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电阻实验,电线电缆导体直流电阻是判定电线电缆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1检测方法
检测仪器使用ZZJ-E导体半导体电阻智能测定仪和XJ-III四端测量夹具。仪器采用电流-电压降测试方法,恒流源输出一个恒定电流,流过被测电阻Rx,形成一个电压降,经前置放大器放大,由A/D转换器(即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送入计算器,进行控制、显示。其原理如图1所示。检测过程:将电线电缆试样截取规范要求长度后在四端测量夹具上固定好,打开配套计算机控制软件,输入样品各项参数,点击开始测试,软件控制可以一次性自动产生3次测量结果及平均值,对比数据库标准值判断结果。
2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2.1系统误差
检测系统是由恒流源、标准电阻、变阻器、电流表、检流计、四端测量夹具和开关组成的电流回路,检测仪器的精度、检定校准、夹具间距、夹头磨损与变形等是造成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为了尽可能减小系统误差,应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定校准、维护保养,保证所有测量仪器的精度都能满足检测的需要。
2.2过程误差
过程误差也叫方法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或测量程序出错而导致的误差。《电线电缆性能试验方法》对导体电阻检测过程有明确规定。2.2.1取样试样的取样制备非常重要,包括所检试样截取、绝缘护套剥离、表面污渍处理、样品夹持方式等。取样是否正确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的基础。《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要求截取试样的长度不小于1m,一般夹具之间的距离是1m,两个夹具各需20cm,所以一般取样应在1.4~1.5m。样品截取后用小刀去除导体外的绝缘护套(一般只除去夹持部位外层的绝缘护套),不能损伤导体,导体表面应预先清洁,去除表面污垢和氧化层。试样电线电缆尽量拉直不弯曲,但也不能拉得太紧,太紧了张力过大,有可能将电线拉细使其截面积减小。夹具刀口力度适中,避免夹伤导体[1]。2.2.2检测测量时尽量由一人测量,并且要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检测,检测前后的温度变化不大于1℃。参照标准相对应的规格型号的导体电阻要求值作为预设值,选择电阻值范围,以减少检测用时间。采用电流换向法,正向测量和反向测量分别一次,取算数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因通电引起的试样发热和人体散热导致房间温度升高引起的误差。
2.3环境误差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对导体电阻检测的试验温度有严格要求。检测温度应有效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波动范围内,也就是说环境温度波动范围在1℃之内。标准中规定,导体电阻测量时外部环境需满足:型式试验时温度应在15~25℃,例如试验室温度应在5~35℃,检测环境相对湿度≤85%。检测机构应落实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严格控制实验室温、湿度,定期对在用的温、湿度计进行检定校准,保证标准要求的检测环境条件[2]。
2.4人为误差
试验人员应通过电线电缆导体电阻检测相关的培训,考试合格取证上岗,对相关的标准有深刻的认识,能熟练掌握导体电阻检测的作业指导书,在读数时认真细致,尽量避免人为误差。对同一试样可采取多人对比试验的方式来确定所测导体电阻值。
3注意事项
1)测量时要保证电流线夹在外侧,电压线夹在内侧,电流、电压正端在一段,负端在另一端。2)为保证测量精度,正负测量线不要分别拉开,要尽量靠近,应使回路面积最小。3)测量1mΩ以下的电阻时,电流大,电阻发热易发生阻值漂移,因此不可连续测量,否则影响测量结果。两次测量最好间隔10s以上时间。4)在检测前,试样应在实验室中放置一定时间,保证试样温度与环境一致,标准要求至少16h。5)所测量数值为换算成20℃时导体电阻。为减小温度校正引起的二次偏差,一般实验室温度应控制在20℃。6)测量结束后,应拔下测量线(特别是电压测量线),以防仪器受静电损伤。
4结语
电线电缆类检测还包括绝缘电阻检测、外观壁厚检测、绝缘护套拉力检测及老化试验等。针对每项检测都应该严格按标准进行测试,科学分析检测误差来源,保证每个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林少平1月15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既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本单元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总结,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生在初中做过“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当然不能仅仅是操作的重复,要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说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来源;会用伏安法测定给定电阻器的阻值。 ⑵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方便。 三、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启发、讨论、实验、分析、总结等综合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误差分析、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为物理课,应体现以实验为主,从实验结果入手进行误差分析及电路的选择、思考与讨论,从而加深了对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⑴投影仪和投影片; ⑵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干电池若干、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电阻器是组成电路的主要元件,在各种电路中都要用到它,通常要知道其阻值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其电阻的大小呢?(测量)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原理、所需器材,并设计出电路图。 问题1:利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电阻? 问题2: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个别提问) 问题3:需要什么器材;各器材有何作用?(个别提问) 问题4:请设计出一个电路图(学生练习,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把图画出来) 2.电流表外接法及内接法的误差分析。 问题1:两种电路有何差别?(学生比较、回答) 问题2:两种方法测量电阻都存在误差(学生分组实验) 问题3: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电流表测出的电流比通过电阻R的电流要大一些,所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电阻计算出的电阻要比真实值小些;由于电流表的分压,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比电阻R的两端的电压要大一些,故采用内接法所测电阻比真实值大一些。) 3.测量电路的正确选择。 在外接法中,由于R测= RRV/(R+RV)=R/(1+R/RV),可以知道,RV>>R时, R/RV→0,R测≈R; 在内接法中,由R测=R+RA,可知,当R>>RA时,R测=R。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测量一个电阻,先得估计或粗测一下电阻的阻值,若Rx>>RA,可选内接法;若R<< RV,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三)反馈练习: [例1]已知电流表的内阻约为0.1欧姆,电压表内阻为10千欧,若待测电阻约为5欧,应采用何种测量方法。 [例2]用伏安法测定一个电阻,阻值约为10欧,额定功率为2瓦,可供选用的仪器设备有: 电源共有三种:干电池1节,其电动势为1.5V 蓄电池1组,其电动势为6.0V 直流稳压电源1个,输出电压10V 直流电压表共两只:V1量程0-10V,内阻10千欧 V2量程0-30V,内阻30千欧 直流电流表共两只:A1量程0-0.60A,内阻0.5欧 A2量程0-3.0A,内阻0.1欧 滑动变阻器一个:0-10欧 开关、导线等。 要求:选取规格合适的仪表器件,组成正确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⑴、⑵ 板书 十二、电阻的测量 1.方法:伏安法 2.原理:R=U/I 3.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 ⑴电流表外接法:电压真实值,电流偏大 据R=U/I,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⑵电流表内接法:电流真实值,电压偏大 据R=U/I,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4.测量电路的正确选择: 当R>>RA,采用内接法。 当R<< RV,采用外接法___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等,根据我校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设计了一份自学练习,通过题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容易设计实验,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在自学环节上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都基本能认真地完成好试卷。由于本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一看到难一点的题目都懒于动笔,所以在试卷的设计上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题目不能设计太难,要有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完成,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试卷也设计了填写实验步骤等题目,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的,可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对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个实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然后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我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问题上觉得不是很妥当。因为小灯泡在整个实验中,灯丝的温度是不断升高的,所以电阻不断在变化,每组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只是一个瞬时电阻值,不能简单用求平均值的方法确定本次实验小灯泡的电阻。我觉得在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下计算出的电阻值才有代表性,才算是小灯泡的电阻。通常情况下用电器的标签上都标有电压和电功率的数据,那都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果要标出小灯泡的电阻,我觉得也应该是额定电阻。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每组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只是一个实际电功率。当实际电压等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所以在对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个实验,应该也是要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下计算出的电阻值才是小灯泡的电阻。
以前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通常是先对欧姆定律进行复习后才引入新课的,我也反复思考是采用一贯的温固而知新的方法还是利用一些新颖的实验引入,最后我却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截了当,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诱发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
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表现不是那么积极,课堂显得比较沉闷。这可能是由于我在提出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了,所以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以后在分组讨论前应让学生先思考一下,有了自己的见解以后再互相交流看法,使彼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另外在教学语言方面我要加强锻炼,只有教师良好的引导语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有效得提高。由于实验的所限,学生实验时所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课堂时间没安排好,造成了最后结课的时候显得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有实验的课堂中对于时间的安排要加强。
关键词:静电平衡导体静电场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68-01
1 现行教材对静电平衡问题的论述
目前,国内的许多大学物理教材或者电磁学教材中,关于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平衡问题,通常是这么叙述的:当导体受到外电场的影响时,导体内的自由电荷在外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使得导体表面的一边出现正的感应电荷,另一边出现负的感应电荷,最后导体中再也没有宏观的电荷移动,这时导体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与外场在导体内任何一点的矢量合为零,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此时,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几乎所有的教材都强调外电场的影响,很少有教材提到没有外电场影响但导体带有净电荷的情形。
由D.哈里德,R,瑞斯尼克编写的《物理学》(第二版)第二卷第一册中对静电平衡问题的论述就比较全面,该教材是这样论述的:“当导体受到外磁场的影响时,或者虽然没有外电场的影响,在导体获得或失去电荷以后,在导体中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将重新分布,当这些过剩的电荷无规则地放在绝缘导体上时,它们就在导体内部建立起电场,这电场作用于导体本身的电荷携带者(电子),使电荷携带者运动起来,也就是说,在导体内产生电流,这电流使这些过剩的电荷重新分布,这种重新分布过程,要使导体内部的电场在数值上自动地减小,最后,导体内部的电场就变得处处为零,这时电流便自行停止,亦即达到了静电平衡条件”。“假设A和B为导体内部或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要是这两点处于不同的电势,则导体内靠近电势较低点处的(负的)电荷携带者,就会向着电势较高的点处移动”[1]。
2 学生对静电平衡问题的常见困惑
有关此内容的练习题中,常有这样的题目:求一个半径为R的带电量为Q的孤立金属球(实心的或有空腔的)内外的场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电荷均匀分布在所有体积内,以此电荷分布来求解,答案当然是错误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按照上述的现行国内教材中的叙述给学生讲授,即使是那些按照电荷分布在金属球表面来求解的学生,他们仍然有疑惑。课后他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带电金属球并不处在外电场中,你如何知道此带电球体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教材或习题书中关于此类问题的例题解答也很少作详细说明,每当出现关于孤立导体带电的静电场问题,不管有无外场,就不加说明地认定导体立刻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其净电荷分布在外表面。结论当然是正确的,但没有加以说明,造成学生的困惑。
3 教学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静电平衡问题不产生困惑,应该就以下三种情况向学生详细地说明,导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第一种情形是,中性导体处于外电场中。现在的大学物理教材中一般就讨论这种情形。在这种状态下,导体内部的自由电荷受到外电场的作用而运动,因而最终在导体的两端出现等量异号的感应电荷,直到导体内部的场强为零,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第二种情形是,原来已经带上净电荷的导体处于外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及原来所带的电荷全部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这种情形与第一种情形相类似,无论原来的净电荷如何分布,都会和中性导体内部的自由电荷一起受外场的影响而运动起来,重新分布,直到内部的场为零为止。与这种情形有关的题目也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多的困扰。
第三种情形是,已经带上电荷的导体处于孤立状态,周围没有其它的带电体,即没有外场对该带电导体作用。学生的困惑多半就是碰到这种情形的题目。
带电体从它处获得净电荷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接触传导,即其它的带电体(施电导体)与原来不带电的导体(受电导体)接触,由于两个导体间有电势差,电荷将作定向移动,使受电导体带上电荷,至于电荷从施电导体运动到受电导体后沿着什么路径运动,那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目前还无法知道具体的细节,但是最終的状态是知道的,即它最终必定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而且,从开始运动到最终的平衡状态确立的时间即驰豫时间非常短,大约为10s~19s数量级[2~3],也就是说,在施电导体还未来得及离开受电导体的极短瞬间就建立了静电平衡状态。当然这时的平衡状态是施电导体与受电导体的共同平衡状态。在施电导体离开受电导体后,受电导体又立刻转换到另一个自己孤立状态下的静电平衡状态。这就是受电体最终的静电平衡状态。为什么它最终会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呢,大致可以这样来解释:无论是施电导体与受电导体共同平衡状态的建立,还是受电体自己最终的静电平衡状态的建立,都是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所至。电荷传输到受电导体的初期,不管它们是从内部腔壁传入还是从外壁传入,堆积在传入点处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将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扩散,直到外表面各处,不能再进一步相互远离为止,它们在导体表面上的分布使得导体内部的总场强为零。否则,内部的自由电荷会继续运动,一直到最后的分布满足导体内部场强为零,内部不可能有净的电荷存在。此时就是导体的静电平衡状态。向外突出的尖锐处电荷聚集的多,向内凹陷处电荷聚集的少,也是基于相互远离原则的结果。另一种传导途径是非接触传导。比如电子束射向受电导体。电荷到达受电导体后,其后的过程与接触传导的情形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D.哈里德,R,瑞斯尼克.物理学[M].科学出版社,1982,9:59,102.
[2] 张祖寿.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所需时间的数量级估计[J].物理与工程,2003,12(2):20~21.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同时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因此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在科学活动的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渗透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学生将学会与人合作,并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铅笔芯、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25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
(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外面的塑料不可以让电流通过。
3、师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板书:导体
绝缘体)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师:我们知道了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绝缘体。
师:到底是不是呢?凭说就能区分吗? 生: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
师: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电路检测器。
2、师: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生:(上来演示。)
3、师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如有不同意见请几个同学发言)生:他没有把检测器的两头先接触一下。师:你们觉得这一步不做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万一电池没电呢,那它就检测不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器本身自己就有问题,它就不能去检测别人了。所以这步很重要。
生:他没有把检测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实验记录上面,这样做了容易忘记。
师:等会儿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每个小组也都有科学实验记录,别忘了做记录哦。
生:他检测了一次,又重复测一次,这一步做得不错。师:你能不能说说这里为什么要检测两次呢?
生:因为万一第一次检测不小心没测出来,再测一次就更准确了。师:多测一次可以减少失误,这是做科学实验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万一出现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结果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呀?
生:那就要再做第三次、第四次。
生:他从右边的盒子拿出橡皮做了,但是没有放到左边的盘子里。师:你认为这一步重要吗?
生:重要,因为万一有很多的东西要检测,而我们如果没有把检测好的放起来,就容易搞错了。
„„
4、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教师演示并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5、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一次。
6、生:(演示)
7、出示记录表。
师:这里还有张合作评价表,实验完毕之后小组评价。(师介绍评价表的有关内容)
三、检测25种物品
1、师: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25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25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师: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生:好了。
师: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师:第三,老师没有给大家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等。
师: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给我们的研究配上一段幽雅的音乐,因为我们这是一次集体的研究活动,音乐停下来的时候,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
生:好!
师:请材料员取出材料,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
4、小组领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音乐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前面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师: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生:金属。(师板书)。
师:除了金属还有什么也是导体呢?
生:铅笔芯。(师板书)。
2、找找教室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讨论,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材料都有它个各自的用途,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同时,为了使各种材料发挥它们各自应有的作用,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材料,特别是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材料,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去触摸电器开关,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导
体: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如:螺丝刀、回形针、铅笔芯等)
绝缘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竹溪县花桥中学 谭国林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九(5)班主讲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物理公开课。课后得到了同事们中肯的评价,指出了课堂值得发扬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让我深受启发。
这节课是一节实验课,设计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设计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并让学生在自己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让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教学思路是清晰的,问题的设置是具有引领作用的,如课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要测量什么?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等。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
1、时间把握有待调整。
客观上来讲,由于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总害怕学生不会操作,因此过于注重实验设计的全面性,使得实验设计环节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导致后面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后没有当堂练习巩固时间。
2、学生分工合作上还要进一步指导。
有个别小组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不知道该干什么,只是呆呆的看着个别同学做。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的内容,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几次改稿在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我首先以橡皮为例,安排了写实验计划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研究的主题、我的预测、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方面,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实验,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由于之前有了橡皮的实验引导,在后面的检测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用电路检测器引入时,没有单刀直入,绕了很久,浪费了后面新授的时间,导致安全用电方面没有具体的指导。
第二、实验过后的反馈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交流。第三、评价方面的形式还可以更多样一些。第四、安全用电渗透不够
我校以“如何在课堂里实施有效教学”为全校研讨的主课题,对于一节35分钟的课来说,这一课的内容可以说是有点多的,不论是实验操作认识绝缘体和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可以拓展得很宽的,如何做到“有效”着实让人煞费苦心。
本课的教学原来要求教师为每一个探究小组准备20种供检测的具有结构性的材料,教材安排了20种,实际就是要突出一个“多”字,我在教学时也曾想用这个“多”做点小文章。因为材料之多,才能归纳出有那么一类材料是容易导电的,如金属类;同时也能归纳出有些材料是不容易导电的,如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为后面“导体”、“绝缘体”概念的获得提供事实证据,把学生对“导体”、“绝缘体”的感性认识在众多的现象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可考虑到时间问题,最终选定8种不同的材料为必检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快速的小组可自由选择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数量不限,由时间决定。
我以教师示范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求检测的结果,而是要引导学生开展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教材上提供了规范的研究步骤,我提供表格作为引导,要求学生按表格要求讨论设计研究计划,填报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利用教材并非是就教材而教教材,因为几个检测步骤,学生是可以掌握的,这里探究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规范检测,科学道理是什么。在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预测是我们自己的看法”,“检查电路检测器,可以为后面的检测做准备,如果检测器有故障,后面的检测都是白费劲”,“重复检测是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及时记录是为了获得科学结论”,“把检测过的物体放在左边,可以防止搞错”……这些讨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可以为后面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每一个材料,先让学生猜测,再实践,这里,许多材料,例如橡皮,塑料都是绝缘体,这些学生有体会,但仍然要强调科学实验是十分严谨的,一定要去验证。这项讨论活动课堂上花了10分钟,讨论时热烈的,每个孩子都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争着做各个项目的负责人。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 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年级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合理分工,科学进行实验。
教具学具:
教师:电路检测器 导线 橡皮 插头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粉笔、纸片、铁片、铜片、铝片、螺丝钉、塑料片、回形针、木片、陶瓷、塑料尺、布条、毛线、钢锯条、铅笔芯、易拉罐、硬币、钥匙、小刀、海绵等多种物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学会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出现的故障。现在,请同学们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比比哪组的同学组装的又快又正确。
1、学生组装电路检测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
3、讨论:如果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4、教师演示:那我们现在把这根导线接起来,小灯泡是不是会重新亮起来?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5、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6、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7、学生自由阅读课本12页下面的内容。
8、交流汇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2)什么叫导体和绝缘体?(板书:容易让电流通过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二、新知探究
(一)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
1、(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样才能知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用电路检测检测)
2、预习课本11页“检测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
3、(抽生演示)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用你学到的方法进行检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检测过程,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问:橡皮能不能让电流通过,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分组实验: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1、问: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检测各小组的多种材料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学生分组实
(1)师:下面我们来检测多个物体。看哪组的实验速度快,完成的质量高。
(2)实验要求:
A、先预测每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B、要学会分工与合作,共同配合。
C、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
(设计意图:先对多个物体是否导电进行预测,不让预测流于形式。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
3、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实验记录表,整理分析检测结果,全班交流汇报。
(1)抽生说说实验结论。(记录表)
(2)说说这多种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三)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1、小组合作:说说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们?
(保护绝缘材料,不要用湿布擦拭,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2、全班交流汇报。对生进行安全教育。
3、问:插头、插座、导线等为什么要在外面包一层绝缘体呢?(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4、小结:生活中,人们利用导体把电流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地方。
三、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为()。
2、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为()。
(二)判断题
1、橡皮是导体。()
2、铅笔芯是导体。()
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两端,这时小灯泡发亮,说明被检测的物体是导体。()
4、钳子把手的地方使用了绝缘体是为了安全。()
5、在生活中只有导体有用,绝缘体没有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让电流通过 导 体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12-02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设计11-27
半导体物理学教学大纲10-07
电阻教案07-12
电阻焊标准10-31
导体与绝缘体反思10-18
半导体公司管理条例06-05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06-15
半导体物理知识点10-17
电流电压电阻知识总结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