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精选8篇)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深造,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形式发展的要求,因此,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期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措施,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教育管理工作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之中,互联网在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快捷学习途径的同时也对部分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与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被一些错误思想所引导,为了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影响,学生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二)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导致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努力,以高考的方式参与高等教育,这就导致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如何创造出一种多元而又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来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就成为教育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教育和管理工作衔接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全员的配合和参与。
但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至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则是辅导员和学校其他行政机关与党委的责任。
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大部分仅仅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却只字不提,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课教育与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二者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久而久之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底下,很难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
二、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传统管理模式向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进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和中小学都在积极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非与当代教育格格不入,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的基础之上,因势利导,合理借鉴,推陈出新。
现有的教育制度正在经历改革阶段,现有的教育制度要实现多样化,要变硬化管理为弹性管理。同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人才。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育理念。
三、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方式
(一)强化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想创新教育管理必须要先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实现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管理思维不应是封闭式的面应当是开放性的新型管理方式。其次,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吧学生作为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让整个教育管理与整体的服务体系想融合。三是要加强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院校精神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院校精神集中展示了所有师生之间的意志和心态,表现着院校的整体风貌,学校要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让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管风、学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赖以生长成才的理想摇篮。
(二)整合教育机构与管理机构,形成教育与管理协调推进的管理格局
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机构职能的过于明确和分离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依赖于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全面努力和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共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高职院校的部门间合作一般是由某一部门组织牵头,其他部分在牵头部分的领导下相互合作,但这种合作方式过于松散,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成效不显著。如果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各个部门更为紧密的合作和联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和内容,形成主题明确的思政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内容应当于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保持协调一致。在教学方式上要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技术与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想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面,建立量化指标,将日常考核和实践的综合评价得分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考核评分,最终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真正落实。
(四)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进入社会不仅仅是要为自身发展谋福利,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发展,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选修课及相关认为修养方面的讲座。
首先应当开设人文基础课程,纳入学校选修课程教育体系之中,为学生讲述人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理论,增强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其次学校可以建立人文素质小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长远规划,科学设计,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1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新问题
1.1 部分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
部分学生党员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 甚至对祖国的未来失去信心, 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认识发生动摇;部分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 认为市场经济既然是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原则, 便没有必要提倡无私奉献精神, 以致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膨胀。因此, 有的大学生入党后不思进取, 甚至违反校纪、校规。
1.2 学生党员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方式程式化
据笔者了解,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教育往往是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 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重要方针、政策, 一般都是念文件、读文章, 没有根据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年龄特点等进行针对性教育, 收不到实效。这种教育一般按学习—讨论—总结3个步骤进行, 步骤完成后教育也就完成了, 至于理论是否真正深入人心, 则另当别论。即使是在各种辅导报告、培训班中, 教育者也往往坐而论道, 理论空洞无物, 触及工作实际和现实问题时, 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给不出具体解决办法。久而久之, 学生党员便对此类教育漠然视之, 心生厌倦, 无法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
1.3 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党内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 如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学生党员通过自我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提升党性修养。然而这些制度的落实往往因时间不充裕而成为摆设。特别是学生入党后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有的学生党员渐渐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 甚至淡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4 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 辅导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 部分高职院校将教学质量摆在第一位, 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抛之脑后。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比例达到4%~5%, 甚至更高。虽然有一支庞大的学生党员队伍, 但是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党组织队伍力量却相对薄弱。教育管理工作者一般由学生辅导员承担, 他们日常工作比较繁杂, 无法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做细、做实。有些学生辅导员对党务工作不熟悉、不热心, 甚至不是党员, 或是刚刚加入党组织, 缺乏实际党务工作经验。因此, 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1.5 部分学生党员毕业后, 组织关系长期滞留学校
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 部分学生毕业后将组织关系落在人才中心, 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 如不能正常参与组织生活, 不能按时交纳党费;有的预备党员延误了按期转正时间;甚至有的党员毕业后杳无音信。
2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及策略
2.1 理论学习是基本原则
只有对学生党员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才能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 可通过4条途径:一是正常参与组织生活;二是加强党校中的继续教育 (如预备党员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三是积极参加党小组的政治理论学习;四是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同时, 针对学生党员入党时间不长, 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理论素养不够高等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时代感的教育。为提高教育效果, 应提出具体要求, 如学习前有计划、有重点, 学习中有考勤、有笔记, 学习后有考核测试、检查评比、总结交流、奖惩措施等。
2.2 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 可从2方面入手。一方面, 严格执行党内各项制度。如坚持2周一次组织生活, 每月一次支委会, 每季度一次民主生活会, 每半年至少一次党课, 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使学生党员及时找出自身不足, 扬长避短。另一方面, 结合学生党员自身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制定学生党员志愿者制度, 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制定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制度, 从政治学习、专业学习、遵纪守法、文明修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将测评成绩与学生党员的评先、评优相结合, 并作为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的重要依据。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党员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特困学生党员联系制度, 切实为学生党员排忧解难, 使其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严格管理学生党员档案, 及时转出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 禁止任何理由的滞留。
2.3 实践锻炼是重要途径
社会是一所大学堂, 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加强锻炼, 可以增长才干;不断接受教育, 可以培养奉献精神,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一方面, 学生党员可以在院系学生会或团总支、班委会、团支部担任职务, 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 学生党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加强与工农群众的联系, 加深对群众的感情, 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
总之, 对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加强, 继承中创新, 以满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要求。蒉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较差。在办学层次上,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和一部分未能考入本科院校的高中生,由于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普遍较低,录取分数不高,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通常较为薄弱,有的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使得高职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年的学校教育中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亟需的人才、合格的高职生,难度大,任务重。
2、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上缺乏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没有明确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学习成绩不佳,对在今后取得更大的发展没有自信,从而放任自流;有的本身并不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勉为其难,得过且过;有的进入高职学习,只是为了拿一纸毕业证书,学习兴趣自然不大。
3、存在一定的自轻倾向。如上所言,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在其之上,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相对于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生无论是竞争力,还是社会认可度都尚有较大差距。此外,在社会上,甚至存在着一些过激的观点,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读高职,这无形中加重了高职生的思想负担,自认为“低人一等”,前途渺茫,从而产生一定的自轻倾向。
4、生活自理能力弱,组织纪律性较差。由于社会原因,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出生于家境较好的家庭,从小养尊处优,父母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专横等坏习气,生活自理能力弱,缺乏判断力、适应力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有的甚至还需要家人料理;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喜欢我行我素,教育管理困难,任课教师常反映,高职学生迟到早退、上课请假、缺课的现象较为严重,课堂纪律较差。
二、高职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要注重教育的实用性。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实用性,同时,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掌握实用性的技术,有一技之长,从而为以后毕业迅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因材施教。高职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存在一定自卑心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得到学生的认可。比如,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在讲解知识要点时,要多一份耐心,悉心指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对内向型的学生,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
3、要加强思想教育。及时向高职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就业情况,帮助他们认清以后的发展方向,树立学习目标,做好人生规划。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入学教育、教师授课、学术报告、实习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高职生并不“低人一等“的思想,让学生从思想上学会自立自强。
4、要建立一支作风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与学生最亲近的管理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热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友关系,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为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辅导员也可以在班级中选拔一批学生干部,将其培养成先进典型、得力助手,带动其他学生努力学习、争当先进,推进教育管理工作。
5、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优良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可以增强同学对学校、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可度,以学校、班集体为荣,每个同学自觉维护学校和班集体的荣誉,为其增光添彩。同时,同学之间也能做到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然后,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诸如联谊晚会、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有其具体的困难,但是,只要认识到其中的规律,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高职教育就一定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不断更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深入管理者的心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是以德为本、以情为本、以能为本三种管理境界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情为本;以文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系统管理思想,是以德为本、以情为本、以能为本三种管理境界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一、以德为本在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
人才者,德才兼备之谓也;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缺乏职业道德修养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以德为本”的着力点在于培育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导向性。
校园文化能够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以德为先的导向性驱使。大学校园文化是将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大目标上来。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所有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什么。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校园文化指向哪里,学校全员的目标朝向哪里,最终将思想和行为完全统一到学校全员个人发展目标上来,进而更快实现学校的大目标,这也是传播和弘扬“以德为先”思想的动力所在。
2、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来源于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而道德的力量就是精神的源泉,是价值观念最高境界,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对大学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师生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高尚的道德风范,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它有利于在全校成员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学校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此以外,校园文化是调适精神气候和学术氛围的软手段,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从而增强道德自我约束力。
创建一个开放、平等、宽松、积极向上的软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凝聚人、造就人、培养人为宗旨,以此来引导、约束、统一大学校园师生的价值观、意识、心理及行为取向,最终实现“以德治学”的目的。而以德为本的成功实施需要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没有一个可以包容全体员工价值观念的文化氛围,学校也将会陷入人际关系紧张的窘境。
二、以情为本在于沟通机制的健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被别人尊重和认同属于第四层次的需求。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被别人尊重和认可是他们工作快乐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以情为本”的着力点在于为师生员工创建一种沟通无限的工作氛围,让师生员工树立“主人翁”的心态,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发展,切实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靠的是沟通,靠的是默契,情感的交流是达到协调一致的目标,所以要实现如下的有效沟通,是必然的选择。
1、要有健全有效的沟通机制,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沟通的力度,扩大信息覆盖面,不断创新机制,并始终保持相对独立的立场。还要通过校园论坛,让师生员工能平等对话,让师生能从自娱自乐的狭小空间走出来,铺设校园沟通渠道强大的情感动力支持。
2、要有健全有效的沟通机制,必须加强校长信箱的功用。高职院校的校长信箱,应该起到务实的功用,是非判断力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这样在及时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让师生员工具有观察问题的能力和表达的诉求,让聆听的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也使网络民主暴力的现象自行淡化,这是高度民主的必然。
3、沟通机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重视师生员工互动效果,对相关的座谈会制度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加强。会议应该“精心挑选”参加会议的人员,不要流于形式,要解决真正发生的问题,建立长期有效的情感交流机制。
4、建立危机处理制度,适当时机对校园内、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考察一个组织的成熟度,要从它处理危机问题加以重视。高职院校不如企业那样的开放,也不如政府、军队那样的相对闭塞,因此要建立与加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避免无谓的争论与纠缠。
当校园沟通机制逐渐完善起来,“以情为本”便能成功地填平了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的职位鸿沟,注重“以情促管”,有效地克服了制度管人“手脚”不管人“心”的缺陷。当然,过分强调“以情为本”也容易使学校陷入被优秀人才牵着鼻子走的怪圈。
三、以能为本。
高等教育管理实施“能本管理”的战略,是引导师生员工将注意力集中到释放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上。“以能为本”强调“人岗匹配”,以人的能力为管理的核心,在人才的使用上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把薪酬制度与“能”相对应,激发教职员工的干劲。
“人岗匹配”就是为了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需求岗位更好地融合,做到什么样的人才做什么样的工作,定量的人做定额的事,即教职员工要适合相应的岗位,岗位也要适合有专业技能的教职员工,以岗位为核心,因岗设人实现人尽其才。
1、因岗设人: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职位的要求安排人员。首先分析学校特点确定其需要哪些岗位,然后制订职务说明书。在制定职务说明书时要说明该岗人员应满足的生理要求、心理要求和能力要求等,要随时根据新情况,增加新内容。当正式为此岗位选人时,应严格地按照要求挑选,始终牢记是为岗位挑选最适合的人。切忌“为人设岗”现象,是本末倒置,严重不足取。
2、人尽其才。
不可大才小用,更不可小才大用,应人尽其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高职院校的监控管理主体相对比较单一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教务處统筹组织教学质量监管管理工作,有部分高职院校由督导组辅助开展工作,其他部门几乎不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另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未引起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加上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尤其是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还相对落后,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单一,使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
1.2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对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但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还没有涵盖到所有教学环节,或仍旧按照以往学科教育的模式制定各种监控指标和考核办法,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仍未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方式的多元监控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应该说,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着信息不准确、反馈不及时、责任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决策的及时调整和自我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由于缺乏科学的、全方位、规范的标准,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教学建设的当务之急。
1.3教学质量评价不立体
创新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是根据创新的基本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为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创设条件的教育。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流的实验室和高水平的管理,是衡量实验室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起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实验教学重大改革之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室信息特点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与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实验室的信息是包含各个层面的信息,其信息组成包括实验室人员、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实验设备的差异,造成实验室信息种类的多样性,有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影音文件等。实验室信息的流向也是多向的,既有信息的采集录入,也有信息的查询打印等,同时需要对不同的信息种类赋以相应的访问权限。因此,合理的信息管理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管理,并能体现不同种类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考虑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平台需求分析
1.规范实验室管理和提高办公效率,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及校园设施;便于教务教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共享,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减轻教务人员工作负担;推动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现代化工作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达到了教育优化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
2.适应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前虚拟技术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高职院校都相继建立了虚拟实验室。并且校园网的建立在高职院校中也日趋成熟。这就使建立可靠的信息信道以实现尽可能有效的信息传递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课题。
3.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平台中学生可以浏览到实验室的信息,可以查询实验要点,预习实验,预约实验,并且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创新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作用。建立起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它的目的不仅是要实现资料的网络化共享、无纸化办公、降低资源管理成本、减少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使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实验室管理效益的明显提高提供技术基础,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开始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新方式带来的方便、效益和快乐。
三、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要求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作为实验和信息管理的支撑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应遵循以下设计要求。
1.可靠性。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对资源的安全共享是至关重要的,而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发生故障。因此,在平台的设计时,要考虑好相关的容错系统,让联网的计算机可以相互备份。同时,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大批量资料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资料量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还原数据库,使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灵活性。建设一个实验室数据库系统有助于实现资料的集中管理,但由于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多功能还需不断完善。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各功能抽象概括成相对独立的单元,从而增加系统的可伸缩性,也为今后的功能扩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应用。
3.开放性。构建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安全流动,增强实验室信息的交互性和适时性,使得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因此平台的建设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并且通过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实验教学层次。
4.统一性。将全校各部门中准备共享的数据库打包成网格服务的形式,向外提供统一的接口,不更改数据库的结构,也不更改信息系统程序。仅仅共享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通过服务的形式将分布异构的数据库共享起来。
5.安全性。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的多样性、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容易受到*客、病毒、蠕虫、恶意软件和其它恶意的攻击。无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作,都有可能给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
四、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组成根据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包含用户认证、预约、实验教学、管理、数据维护五个模块。这些模块在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支撑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信息的全面集成,以满足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实验管理、实验学习等各种功能要求。
1.用户认证。用户认证模块由用户登录、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模块构成。用户登录模块负责所有用户的登录管理;用户管理模块对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类系统用户进行管理;权限管理负责给不同类型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2.预约模块。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分为实验室设置查询、实验仪器查询、管理制度查询、仪器预约、预约查询等模块。在此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了解实验室的详细信息,包括实验室的地理位置、可容纳学生的人数、仪器详细信息等。并可以预约实验室及仪器。
3.实验教学。用户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录入相关的实验大纲、实验介绍、实验说明、注意事项等实验信息,可以查看学生的预约选课情况,获取实验室以及实验台的安排,审批学生自设计实验申请,批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如果是实验时间登陆可以对学生实时监控功能获取实验信息。学生登录可以查询实验要点,预习实验,进行实验预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自设计实验,查询自己做过实验的成绩并能够提交实验报告。
4.管理模块。用户是管理员。分为实验室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功能模块。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块包括对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实验室信息录入、实验台的管理、使用设备的工作日期、每天的工作时间等日常使用信息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实验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试题管理模块,从整体上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场地、实验辅导教师等。
5.数据维护。对面对象是系统管理员,属于后台管理。主要是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数据备份可以协助管理员备份系统所使用的网络数据库,当数据遭到攻击受到损坏时恢复数据库,提高系统模型可靠性。
五、结束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把学生实验预习、预约和对实验室的日常综合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实验室对外交流与信息共享,使实验室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仅符合创新教育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为将来全面应用新理念下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分析
1.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龄短、分散广及流动频率大。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会在新生中开展党的启蒙知识教育, 大一表现突出的学生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时成为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而此时大部分学生要进入到社会实践学习培训阶段, 学生流动党员就产生了。学生流动党员在外顶岗实习, 由于学习实践环境不熟悉、工作累、压力大等, 与院校党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少, 也不可能参与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 其组织身份事实上处于两单位党组织均无法行使有效管理的状态中。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成部分流动党员。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党员大多进入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就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工作不足。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自主创业、复习深造等原因, 没有及时转出组织关系, 暂时将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 也成为流动党员。毕业生党员毕业离校后经常变换工作单位、流动频率比较高, 不便于随时与学校原党组织保持联系, 或是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与组织及时保持联系, 导致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二、高职院校党组织教育管理学生流动党员的主要问题
1. 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院系党总支虽然也督促关心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但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学生支部是由院系分团干部、辅导员和少数学生组成, 他们工作重心在于选拔优秀学生, 对其进行培养、考察, 发展其入党。对于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所给予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2. 与流动党员之间的管理沟通不足。
高职院校与学生流动党员联系困难, 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即便学生流动党员本人能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组织联系, 但是由于组织和个人的分离性、党员的流动性, 党组织了解党员实际表现情况的渠道非常有限, 不能及时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对他们的关心不能直接落实, 无法进行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教育和管理, 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三、高职院校党组织对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 教育引导, 在学生党员离校前进行专题教育。
教育管理工作是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注重党员的教育引导工作, 要把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工作的重心, 针对可能成为学生流动党员的同志, 展开有步骤、规范化的教育引导工作。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于学生流动党员的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内容主要着力于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教育引导学生流动党员要能够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在流入地能够时刻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参加流入地点的党组织生活, 不断加强党员素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要选择良好的时机, 如, 学生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的教育管理以及毕业离校前阶段, 能够集中一定时间, 对学生党员进行集中的教育、引导和培训等工作,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对学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既能让学生党员体会到党组织的关心, 又能让学生党员树立起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 始终能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2. 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流动党组织教育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要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体系, 不断完善针对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流动党组织教育管理机制。高职院校通过健全流动党员的管理组织体系, 不断完善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能够为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组织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 可以从有利于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 结合学生流动党员学生、工作等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完善流动党组织教育管理机制的目标在于, 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流动党员, 就有党组织的关心, 保证学生流动党员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建立专门联系人, 实行流动党员管理目标责任制。
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要注重教育管理的成效, 重视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任教师等与学生的学习、工作联系较为密切的教职员工的作用。负责联系的任课教师党员和辅导员通过与学生流动党员的交流,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高职院校建立学生流动党员的专门联系人机制, 强化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目标责任制,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
4.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多渠道强化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是经过党组织精心培养、严格教育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多样,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出现了部分党员政治素养不高、组织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本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分类号】G717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young students who have been carefully cultivated and strictly educated by party organization. But we shall be clear to see that due to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diverse, some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is poor, as well as the viewpoint of organization is weak, which severely damage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party membe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ssage discusses how to educate and manag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current sit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management
一、引言
近年來,国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党员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总体上看,他们中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且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好的群众基础。一些学生党员还担任了院系主要学生干部,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乐于为同学服务,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良,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是在各项集体活动中,都能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在肯定大学生党员队伍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客观存在的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党员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大学生党员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发生动摇,不关心党的事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员意识淡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大学生党员不注重党性修养,脱离群众,自高自大,计较个人得失,对同学缺乏真诚和坦荡,威信不高,难以得到大家的信赖和认可;有的大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党的基础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不能自觉地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知识贫乏。虽然这部分大学生党员是少数,但危害严重,有损我党的整体形象,降低了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管理进行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认识不够,入党前教育管理与入党后教育管理脱节。
高职院校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普遍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工作抓得细致,而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紧。学生要入党必须通过层层培训和考核,有成绩要求、有德育要求、有推优要求、有表现要求等等硬性指标,而一旦入了党,就少了很多制约。虽然对于学生预备党员,组织上可以依据其个人表现给予按时转正或延期转正的决定,但多数情况下,因为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制度,只要没有犯下原则性的错误,没有受过处分,没有大的违纪行为,一般都能按期转正。入党前教育管理与入党后教育管理的脱节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的表现迥异:入党前积极要求进步,工作主动、学习努力,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入党后消极松懈,政治思想上不要求进步了,学习工作上也放松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根本起不到先进示范作用。
2.学生党支部队伍建设滞后,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各高职院校近年来都加大了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申请入党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党务工作者的工作量也急剧增大。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都没有配备专职的党建干部,缺少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在学生党支部中从事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大部分是学工干部和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都是他们兼任的。学工干部和辅导员每天忙于学生的各种日常管理,以及奖、助、贷、心理咨询和就业等工作,没有精力对学生党支部进行全面、细致的建设和管理。加上部分学工干部和辅导员本身的党龄不长,自身理论水平不高,党务工作经验缺乏,难以深层次教育学生党员,这势必影响学生党员的教育质量。
3.受高职院校学制的制约,大学生党员教育后劲不足。
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党员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的。大学生从入校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先要接受各级党组织的培训和考察,其中表现突出者会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这些同学再经过党组织的进一步培养和严格考核,其中的优秀分子被列为发展对象,然后通过党支部大会讨论表决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一年预备期届满者再经过党组织的严格审查方可转正。发展一名学生党员走完这一系列组织程序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制普遍为三年,且大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一般是2年半,最后半年基本都是在校外实习,留给基层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的被动,甚至部分党建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如长期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无法参加学生党支部大会和组织生活,处于预备考察期的学生党员的考察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对这部分党员的日常表现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等。endprint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的思考
1. 强化大学生党员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严格党内组织生活。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因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短,党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党员很容易在思想上迷失方向,产生偏差甚至错误。针对这一现状,学生党支部应着力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继续开展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党支部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注重集中学习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组织学习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党支部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组织大学生党员过好组织生活。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员党性锻炼,提高党组织战斗力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相互学习、交流思想,构建和谐支部的重要形式之一。开展实效性强的组织生活是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和提高党员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学生支部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讨论交流会、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党员活动,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感召力,调动学生党员参与支部组织生活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组织生活的学习、教育、培养、管理、监督功能,使党组织成为有凝聚力的团队,形成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加强各项制度的检查监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有半年的时间在校外顶岗实习或者实训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如,建立实训实习学生党员 QQ 群,利用QQ空间、邮箱、飞信等联络方式,学生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传达上级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通报报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学生党员集中的企业成立校外实训实习学生党小组,通过指导党小组组长的工作,加强对这些学生党员的管理;建立毕业生党员跟踪制度,对实习生党员的流动情况及去向、工作业绩及表现进行跟踪调查,并由支部出面收集实习单位出具的“关于该生在实习期间表现的鉴定”,通过了解实习生党员在单位的表现来考察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学生党支部还必须在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上加强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普通学生的监督作用,通过设立民主评议信箱、学生党支部电子邮箱、学生党员接待室、党员宿舍挂牌等方式,构建多渠道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将群众的反馈意见作为学生党员考评的重要依据,进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有零容忍态度,对个别加入党组织后缺乏责任感,理念信念不坚定,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违反党纪校规的党员要坚决给予相应的处分,甚至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或者党籍,以此警示教育其他学生党员。
3.重视学生党支部队伍建设,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
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纽带,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学生支部的建设及其战斗力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建工作成效。高职院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工作。学生党支部书记要选配党性强、责任心强、热心党务工作、业务素质好、作风正派、踏实肯干、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并在群众中有威望的党员担任,支部成员要选拔品学兼优、组织观念强的学生党员担任。同时,要大力开展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工作,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增进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发挥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增强。
4.积极搭建发挥学生党员作用的各类平台。
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的端正,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是一个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需必须经过党内政治生活的严格锻炼和履行党员义务的实践来不断巩固与提高。学生党支部应有计划地给新党员安排一定的社会工作, 要在各方面给学生党员压担子,如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组织同学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他们在学习上走在同学前面,在各种文体活动中积极带头,在同学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第一个站出来,等等。这样做,不僅使学生党员受到了锻炼和考验,提高了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也为全体同学树立了看得见的榜样,起到“发展一个, 带动一批”的效果。
四、结束语
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培养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实际,明确思路,积极探索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就一定能推动学生党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方年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曹培庚.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邹小雨.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4).
[4]辛中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
[5]尹明柴.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白喜文,默原,赵巍伟.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与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2(8).
【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07-20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10-08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06-01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07-07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高职高专院校学风问题探析06-20
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问题调查问卷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