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实现自我(通用9篇)
我到一家幼儿园参观,在一个班级里我看到一位老师站在门口,孩子们排着队,老师指着挂在门框上的一个一个的小彩色袋子,说:“回家后,让你的父母给你讲一个故事,你把故事的名字放在这个彩色的袋子里,你再把故事讲给所有的小朋友。如果,老师觉得你讲的好,小朋友也觉得你讲的好,老师就奖励你下次可以再讲一个。”老师的神态特别卖力,不断地激励孩子:“假如发现你讲的好,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励,可以再讲一个故事!”“你明白了吗?你就可以多讲一个,比别的小朋友多讲一个故事,你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句话,翻来覆去地表达了好几遍。队伍里的孩子们,大部分浑浑噩噩,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少数的孩子答非所问想表达给老师他所理解的意思:“老师,我妈妈给我讲故事了。”后面几个孩子也跟着喊:“我妈妈也给我讲了!”大概是小班的孩子,还没有被教化地理解老师“深刻”的涵义,生命还处于对自我的关注中。在老师的这句话里,大概第一层的含义是让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你记住了再讲给别人;第二老师认为这样讲故事是在锻炼孩子的智力和思维;第三,把故事的名字放进袋袋里,表明我这个学校的教学设置很好。第四,如果外人的评判发现你讲的比较好,在比较中才会给你一个奖励和刺激。第五,假如你能获得再讲一个故事的机会,就证明了你比别的孩子优秀。
实际这么多复杂的含义,小朋友是无论如何也弄不清楚的。茫然的`面孔、混然地捕捉着这堆话里可能能领悟的词汇。但是这种思维和心理的导向,是原始的、征战的、落后的。
我的内心波动了,因为我所倡导的是:请帮助我,让我自己确定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让我自己了解自己。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对于这群小班的孩子来说,即使老师这样卖力地引导孩子,对这群依然沉浸在自己生命中的孩子来说,他真的不知道你想要做什么。但是,老师的方式背后所隐藏的信条在孩子的生活中却每天透过所有的语言和行为,透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所导向和倾向地向孩子侵入,把一个人的评估标准完全建立在了外人身上,“自我”就在这一过程中迷失掉了。
我在跟成人相处的过程中,许多成人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认为,在别人的认为和想法中挣扎度日,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确定事情对我们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呢?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自信,总是找不到原因,原因实际从出生开始就蕴涵在了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这就是教育的秘密所在。
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小学的全科教育
1.英国教育学制
英国的学制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前教育(0~5岁),其中0~3岁为早期教育,以家庭为主,政府鼓励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提供经济资助,医院免费提供育儿咨询和指导:即孕产妇怀孕3个月后到出生后一年免费医疗,儿童享受未来基金账户福利补助;3~5岁可入幼儿园,也可入学前班。
第二阶段义务教育(5~16岁),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1、2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0门,即英语、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和设计、音乐、信息和交流技术、设计技术、历史、地理。第2阶段为3、4、5、6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1门,即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宗教。第3阶段为7、8、9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4门,即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民权益和义务、性教育、职业生涯。第4阶段为10、11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0门,即英语、数学、科学、体育、公民权益和义务、信息和交流技术、性教育、职业生涯、宗教、工作实践,还有选修课程艺术、设计和工艺、人文、外语,每个学生至少学一门。
第三个阶段为延续教育,16~18岁,这一阶段学生可申请大学参加A-E V E L考试,也可以去参加职业教育,获取NVQ职业教育证书。
第四阶段为高等教育,18岁以上。
2.英国小学的全科教学
英国的小学实行的是全科教学。所谓“全科教学”,就是一名教师在一个班级兼任多门学科。它和我们所说的“包班制”是截然不同的,除了英语、数学有单独的教学时间,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将学科知识专题化、情节化、故事化。一般一个学习主题会安排1~2周的时间,很多主题的选择都与学生们的生活相关。在主题学习中学校会安排一些访客参与,比如司机、警察,会让学生坐到驾驶室里去感受一下。在教室里会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让学生做不同的活动。比如写作区、故事区、角色扮演区。各个年级都有角色扮演区,如消防员、医生、教师等,甚至让学生学习怎么洗车、学习帮助他人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有的主题学习最后会让学生自己写一份邀请信(学习应用文格式),请家长前来参观。参观后,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拍卖。如果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买不起,可以由其他家长多买几幅,以后作为生日礼物进行赠送,或是由学校作为礼物赠送。学校的收入完全公开透明,并把所有收入都作为慈善。一部分是捐给慈善机构,一部分捐赠给友好学校。这些慈善机构完全都是由学生们自己做决定。英国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就是学生们穿着睡衣,学生们及大人会梳成怪异的头发来收集善款,然后来帮助英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所有的这些,让学生的视野从身边拓展到更大的世界,为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合格的人打下基础。
英国的小学课堂基本采用分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如,在一次参观时我们看到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回答问题,立刻引发了我们的兴趣,原来是教师设置了一个数学口算的挑战环节,每小组推出一位代表可站在课桌上进行挑战,课堂热闹非凡,学生热情高涨、生动活动,学生们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英国的小学校长告诉我们,全科教师的职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英国有个很好的传统,当全科教师发现了某个学生的潜能,
不论是体育、科学还是艺术,如果本校无法提供额外培养,就到校外邀请专业人士免费辅导。“足球天才”鲁尼,当年就就读于普通学校,当教师发现他有足球天赋后,学校为他请来职业球队教练定期作“课外辅导”,将他的足球潜力无限发挥。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全科的、综合的课程形式更适合儿童,因此全科教学是以人为本,着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3.博物馆教学——让历史变得鲜活
所谓“博物馆教学”就是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借助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这是英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博物馆不仅免费向学生开放,而且还专门为教学需要设计展馆,安排讲解员兼教育秘书,这些秘书负责和教师联络,并参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由此博物馆便具有了教室的功能。我们在英国各大博物馆参观时随处可见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组学习的场景。在培训中,我们感受了一堂“博物馆教学”。这次我们观摩的地点是曼彻斯特大学博物馆。曼彻斯特博物馆为英国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博物馆之一,涵盖了自然科学、考古等各方面的收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对了解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来到“材料陈列馆”时,学生们正在上课,一个班级被分成四个小组,每组7~8名学生,每组确定一个主题。我们跟随的这个学习小组的主题是“材料”,这些材料有天然的、人工的;有古埃及的石器,也有当今的手机原件……它们的形态、硬度、质感、作用等都各不相同。我们看到一位教师和8名学生在活跃着:两位学生在观看冶炼金属的视频;两位女生在一边握着石头
小模具一边交谈着;四个学生则坐着摆弄小木乃伊石器。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对话:
师:猜猜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生1:保护自己的武器。
师:这非常有可能。
生2:可能是刻东西的工具。
生3:挖东西用的。(教师没有评价)
师:为什么考古学家要把它们放在博物馆里?
生1: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生2:给我们线索,可以分析以前的故事。
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还原故事,修正故事……
这节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课堂是可以这样大的,课程是可以这样设置的,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二、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让体育走向大众
英国是新型的、多样化的福利型国家,物质不再是人们的唯一追求,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与心理享受。英国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上投入的力度非常大,并在政策上保证居民拥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因此政府很早就提出了“Sports for All”的理念,意思是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在培训中我们发现这一理念已深入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跑步锻炼的人群,而且身着黄色背心,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每个社区体育设施齐全,在宽阔的绿地上,踢足球等健身的人们比比皆是;每天无论是下班后的上班族还是放学后的学生们纷纷去参加各类体育俱乐部;据给我们做导游的英国籍华人介绍,她的孩子从小就参加了当地的体操俱乐部,11岁时已经是他们区的少儿体操冠军,她的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医生,业余时间去担任体操教练。在英国每个人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而且很多都成为了自己的第二职业。她还介绍,她家装修房子时帮忙粉刷墙壁的工人是全英泰拳冠军,真让我们不可思议。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这次培训期间到曼彻斯特的老特拉福德球场,观看了红魔曼联对剑桥联队的比赛,近8万人的球场座无虚席,感受了浓浓的足球文化,队员精湛高超的球技,默契的配合,球迷的热情,掀起的人浪,令人震撼。来看球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还有三四岁的孩子,甚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三、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的价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英国学校都采用“全纳教育”,政府致力于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尤其强调满足弱势少儿的特殊教育需求。患有生理、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有权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对于身体、智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入学之前,通过当地政府与社区等确认名单),家长、教师、校长、董事会、教育官员一起决定是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确认的特殊学生,必须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并由学校、家长和学生一起制订一份“帮助学习计划”。家长和学生都不会认为受到歧视或是感到自卑。在参观的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辅导一个或几个学生。在一所学校,当我们和学生们排队用午餐时,一个坐着轮椅车的学生也在队伍中,当排到他时,教师才协助拿餐盘,一切都那么自然。一起用餐时校长告诉我们,这些学生也要排队,要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不要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每年大约可以把25%的问题生转化成合格学生。
“每个学生都重要”的政策处处体现。英国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好,即使是经济条件较一般的社区学校,每个班都配有电子白板及相应的软件。班级容量不超过30名学生。每个教室里,我们都能看到一册册的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学习档案里的内容有主教教师和教学助理为每个学生制订的个体教学计划,学生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的详细记录。在英国如何评价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检查标准围绕两件事来设定:一是学习;二是学习进度。一个班级有能力不同的学生,要保证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进步。在查看学生作业时,每一组学生显现学习过程变好,每一科都有进步,这个教师就是出色的教师。在英国看哪个学校好,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给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合他发展的机会,给学生机会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一个好的学校可以开到150多门校本课程,甚至500门以上。可以专门为一个学生开设一门课程,聘请教师。所有的这些,体现了英国的学校想方设法地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理念!
四、让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特别重视师资建设
英国专家调查发现,学校教育需要:
1.选拔最适合的人当老师。2.发展成为最有效的指导者。3.要保证这个教育系统,向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指导。这三项是不分国籍的,只有做到这三点,学校教育才能够持续发展并取得成效。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最好的教师,给教师很好的培训,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鉴于以上调查结论,英国开始重视师资建设,一方面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到1973年教师培训成为一门课程。1984年政府引进CIT组织,对教师进行基础教育培训。1994年用CATE机构,更强调到实际中去。1980年开始,要当教师还要拿到本科学位。对原有小学教师要求在四年内拿到本科学位。中学教师还需要另加一年研究生课程。1998年开始,经过20年的时间,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额达到了53%,2010年时候,63%的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所有教师要拿到教育学研究证书,教师会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小学里进行实际培训或教学。政府通过市场对教师的需求,设立奖学金,吸引稀罕学科以及成绩好的学生加入到教师队伍来。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学校教师任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附:英国教师教学标准(共八条)和教师的职业责任(共三条)
英国教师教学标准(共八条):
1.设置能够鼓舞、激励学生和让对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的高期望。
2.能够让学生有良好的进度和成果。
3.老师要能很好地阐述各学科知识和整个课程知识。
4.对课程有很好的设计结构。
5.根据学生的强项和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6.做出准确而富有成效的评估。
7.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以保证学生拥有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
8.实现更广泛的职业责任。
教师的职业责任(共三条):
1.在专业上,教师应该肩负起公众的信任,不论在校内校外,都要保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行为。
2.教师对学校的校风、政策和行事方式有充分的和专业的考虑,在学校,要维持高出勤率,并且要准时。
3.教师必须理解并且时刻遵守这个法定框架。
五、让阅读陪伴终生—贯穿终生学习的理念
参观的五所学校教室四周、走廊上,都有一排排的书架,放着一本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红橙黄绿的书。每一个教室,都有5层左右的平板,能让学生们自主阅览。学校还有一个小型图书室兼阅览室,桌凳色彩艳丽,组合摆放,在各种形状的书架、书柜上面放满了书,地上非常干净,学生们也可坐在地上读书。
英语课上阅读的篇目、练习的内容等都由教师自主选择与设计。开学初,教师会制订一份非常详细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计划。学生阅读的内容既有故事,又有诗歌、戏剧,还有说明文等。如阅读诗歌一栏,在课文水平目标上就作了如下的描述:阅读著名诗人的一些诗作,能够分辨出他们诗中关于文体及内容的与众不同;比较诗的文体,运用的形式及诗的主题,对深层次意思有所发掘;考虑全韵律、半韵律、内在韵律和其他音节段落的影响,调查和收集关于词语运用、形式及含义的不同例子等等。
英国的小学生一般没有什么书面家庭作业,唯一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为此,学校还专门设计了学生阅读记录本和家长练习本。教师、家长从读到写都在评价。学校还开设家长工作坊,指导家长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和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为家长编制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提供给家长参考,这种方式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项经典的“两颗软糖”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入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再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另一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项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这项实验当中涉及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实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一般说,自我教育能力,表现在自我教育过程的四个环节中,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践行环节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战胜、自我监督、自我调整。
“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自我监督时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同,竟然能够让孩子有如此大的差异。当然,“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孩子整体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之中,是家长、学校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结果。
这样看来,自我教育相当重要,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充满曲折。
把自我教育放到应有的高度
自我教育,这是一个又老又新的话题。人们似曾相识,也产生过许多误解。
最近在新浪网上,有一位网友写道:《家长怎样培养高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个题目乍看之下很是别扭,急急地去查了一下“教育”的含义,从教育的溯源和内涵来看,都想不明白个体怎样能够对自我进行教育,除非是从病态的角度解释,即人格分裂。又去寻找了“自我教育”的意义,传说中是冉乃彦教授研发的新课题,总有一种伪科学的感觉。
对自我教育不了解,甚至把它看成“人格分裂” “伪科学”,这并不奇怪。因为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人们习惯于把“教育”等同于“他人教育”,以为教育就是经常看得到的长辈对晚辈的行为训导,师傅对徒弟的技艺传授,朋友之间的经验传递……人为地将教育的概念缩小在他人教育的范围内。
而实际存在着的十分重要的自我教育之所以被忽视,正是因为在过去,大多数人的主体地位不被承认,人们的自我意识十分淡薄,自我教育也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因此,无法给予自我教育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而现在,在每个人越来越受到应有尊重的时代,主体性得到弘扬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的确应该重新思考了。
有一句教育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得到大家的认可。教育实际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的,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
人的发展有四个条件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成才”一直在进行探索,并有着长期的争论。有的强调遗传,有的强调环境和他人教育,近期科学研究的发展,则进一步认识到自我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遗传、环境、他人教育、自我教育这四种因素。
遗传因素。不可否认,先天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成才的前提。如果孩子有悦耳的嗓音,就为成为歌唱家提供了可能性;如果孩子有惊人的记忆力,就为牢固地储存大量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任何人的成才不能否认有遗传因素的存在,但它只是成才的一个前提。另外,每一个人遗传的智能结构并不一样,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8种类型。家长和老师应该立足于孩子不同的智能结构,引导他扬长避短或者扬长补短,有特点地发展自己,获得幸福的一生。
环境因素。环境是一种相对的、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历史环境是人无法选择的。在奴隶社会环境中,要想普遍培养出自主性很强的人是不可能的。大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个人也是无法选择的。孟母之所以要三迁,就是看到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虽然大的环境我们往往无法改变,但是,对于尚不成熟的孩子,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主动地选择优质的微观环境,如学校、家庭环境,仍然是必要的。
他人教育因素。他人教育是一种相对的、可控的因素,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积极干预,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对人的成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应该理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这一因素对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成才的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机械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孩子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在遗传、环境、他人教育、自我教育这四种因素中,自我教育成为孩子发展的关键因素呢?
在一个人的发展中,遗传基因、环境影响、教育干预,都会反映在他的精神世界的内部结构上。它包括思维、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方面,虽然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对人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各自对整体影响的大小却很不一样。
系统科学指出:一个系统存在着许多变量,这些变量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慢。其中有一种变量特别重要——它的变化最慢,但它变化之后,却引起并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变化,这个变量就叫作这个系统的“序参量”。
在人的发展整体中,它的“序参量”就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这个变量,在人的发展中,虽然变化最慢,但它一旦变化,就造成整个系统的变化。例如我们看到少年的思维、情感、意志都在发生着变化,推动着他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一旦他的自我意识发生质变,整个人就变了个样,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出现俗话说的“开窍”现象。
因为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而自我意识的变化,表现在他的外在行为上就是自我教育。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必然是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幼儿到老人,我们无一例外都会有自己的脾气,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学会控制他的坏脾气,那么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就会伤害朋友,破坏感情,甚至更糟。儿童心理专家建议,孩子要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
一位儿童心理医生将孩子分为非常敏感型、专顾自己型、好斗型、漫不经心型、灵敏型五种类型。他认为,每一种都可能是健全个性发展的一部分,但是,发展到了极端,就是种挑战。因此家长有必要弄清楚你孩子的类型,才会把挑战转化为力量。
孩子在发怒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可以生气,但是不可以伤害别人或者拿别人的东西,把孩子带出那种“一触即发”的.环境,并试着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在这样的交谈后,孩子还是要发脾气,建议暂时不要理睬孩子,站在孩子附近,但是不要介入,让你的孩子明白你不会被他的怒气所控制。
家长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消除压力和怒气的办法。比如:到操场去打篮球、扔东西和小狗小猫玩、或者画一幅孩子生气时模样的画给他看,转移他的注意力。
专家建议,父母要充满幽默感,放弃那种想要全面控制孩子的冲动,当然,也可以制定一些条规,比如:不许大喊大叫、不许用暴力、不许说侮辱人的话等。若违反条规,则作出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星期天去公园的安排,减少孩子的零花钱等。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亲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进行下去,因为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非常有益处。
一、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有人说,高三就是选择与放弃的一年。这不仅意味着是否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填报志愿时报考哪几所学校。最关乎孩子们现阶段利益的就是,自己曾经的那些兴趣爱好都要围绕高考的指挥棒不得不作出取舍,这是很多孩子都极不情愿的事情。但为了高考的成功,那些喜欢篮球、喜欢听歌、喜欢上网、离不开手机短信的孩子们也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那么当家长们遇到“欲罢不能”的孩子时,要怎样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呢?
首先,要告诉孩子想成功必须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不服输的心理,每个孩子都想追求高考的成功。高考本就不该是家长教师威逼利诱,孩子才像要喝辣椒水、坐老虎凳一样强迫似的学习。而应让孩子将高考当作生活中一场真正的战役,挺过去就是美好的生活,挺不过去就要面对残酷现实。
其次,让孩子知道付出多少,回报多少。很多孩子在高三初始阶段,都会告诉自己“不用急,还有一年时间呢”,于是得过且过地不断安慰自己中度过了高三的大半,等到猛然醒悟的时候,时间所剩无几已经让自己失去了奋力一搏的勇气。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这样简单一句话,却被很多高三生读不明白。所谓付出,不仅仅是耗费在学习上的时间,更是既定时间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问题。
第三,让孩子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即便我们眼前最重要的动因是高考。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情。高三阶段,接触到的很多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也都能够让人受益终身。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为了应对考试而不得不记忆和学习的东西,考过之后马上就会忘记,学习效果也不好。而一些真正发自心底想要学习的知识,就会记忆牢固,还能举一反三。
解决以上的问题的同时,家长们还需认清虽然孩子身在高三,却也不要让他们做“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不仅因为长期沉浸书本不利于成长,还在于孩子们的社会经验非常重要。如今的高考试题涉及到社会生活层面越来越多,如果孩子对社会认知面狭窄,对社会民生的最新动态信息匮乏,这些都将对高考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当然这样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类的,同时要注意时间上的限制。
家长课堂:最令高三学生难忍的三大诱惑
① 上网、看电视。网络和电视能够让孩子们最快地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可是,这两种方法也是最具危险性的,因为很多孩子容易上瘾。因此家长就要对孩子关注的内容以及耗费的时间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
② 个人偏好。音乐是没有国界和年龄限制的。很多孩子酷爱音乐,连做作业的时候都离不开音乐。实际上,这样特别容易分神。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先认真做完作业,然后再适当地听听音乐舒缓心情。同时对于酷爱运动的孩子,家长也要适当监督,不要让孩子进行剧烈的运动,以免精疲力竭,累的连饭都不想吃,就更没有精力复习了。
③ 高三时的情愫。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解决不好就会闹得“人仰马翻”。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此类情况,家长要让孩子看得现实些,毕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如果因为“早恋”的影响导致了高考的失败,自己的未来都无从谈起,两个人的未来则变得更加渺茫。
二、帮助孩子制定缜密的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和学习总结是每个高三的孩子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然而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很多同学却知之甚少。因此家长们要及时地跟孩子沟通交流,观察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引导孩子合理地安排学习。对于复习计划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分阶段进行安排。针对高三的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最后冲刺和最后调整四个阶段进行高三复习的全盘规划,并在一模之后,对制定的复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做进一步的调整。将如何补足弱科融入到计划当中,并杜绝以强补弱的思想。
其次,安排好每日复习进度。考生每天的复习时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校与老师同学一起复习,一部分就是在家自由复习。在考生自己的时间安排上,有一些是属于最佳复习时间。这段时间学习效率高,却并不仅局限于学习一科,复习科目可以与在学校复习搭配起来,以保证这一天每个科目都能涉及到。同时,也并不是一味地延长最佳学习时间就好。学习效果是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结合的产物,只看学习时间,不管学习效率,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
第三,纠正孩子复习中的两个误区。误区一:零碎时间没有意义。相对于零碎时间,很多考生更愿意把精力都放在那些整块的时间上。其实,如果我们认真算一笔账:7个课间+3个饭前饭后+上学、放学路上+„„或许这就等于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而很多同学也正是合理利用了这些零碎的时间去记忆一些公式、定理、单词,才使整块时间更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误区二:复习计划越具体越好。学习中的偶然因素很多,因此,在制定复习计划的时候不能过于具体,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防止意外的发生,这样做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家长课堂:高三的3个“黄金时间”
在高三一年的生活当中,有3个“黄金时间”需要大家关注,这3个“黄金时间”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考生的成绩,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
第一个“黄金时间”是在高三上学期的9月至11月。这个时期因为刚刚进入高三生活,所以老师一般不会给学生留太多作业。这样,同学们就有比较充裕的个人时间进行协调和安排,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时间对弱科进行补习,那将会极大地带动总成绩的提高。
第二个“黄金时间”是在高三的寒假,甚至有状元认为这个时间段是关系到高考成败最重要的时段之一。因为这又是一块完整且独立的复习时间,对单科突进相当有帮助。
第三个“黄金时间”是5月至6月,这个时候知识已经基本掌握,适当的心理压力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力,使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记住较难的公式与定义。
三、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复习资料
到了高三,很多考生都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购买参考书上,似乎只有将那一本本宝典、题集全部做完,高考才会有更大的胜算。不经意间却忽略了最宝贵的高考复习资料。那么什么才是最宝贵的高考复习资料?家长们又该如何指导考生正确使用这些复习资料呢?
最宝贵的复习资料一:《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其貌不扬,往往会被很多考生忽视,却是很多优秀学生的高考必备“杀手锏”。《考试说明》是由高考各学科命题组的专家编制的。每年的高考命题都会以《考试说明》为基准。《考试说明》明确地告诉考生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并特别指出难题、中档题和容易题的比例在2:6:2到2:5:3之间。即高考试卷中容易题和中档题占到了80%,意味着复习时我们应放眼中低档试题,不要死扣高难题。
家长要提醒考生:将《考试说明》上出现的每个知识点在都在课本上落实到位,同时对《考试说明》上的参考样题也不能轻易放过。认真揣摩命题人的出题意图、考查要点以及参考答案。
最宝贵的复习资料二:课本教材。很多考生自进入高三备考阶段就把课本丢到九霄云外了。有不少考生会认为课本上的内容较浅,高考不太可能从课本上出原题,所以其参考价值不大。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如果说《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那么课本就是高考命题的依托。因此复习时一个都不能少。
家长要叮嘱考生:首先要认真研究目录,通过目录把各个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其次要研读课本上的每一个章节,具体章节上的内容要一字不落;再次要不断浏览书上做好标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最后要重新回归目录,形成知识体系整体感。在研读课本时还要进行简单批注,增加新鲜感,避免跳跃式阅读。
最宝贵的复习资料三:高考真题。在众多复习试卷中,历年高考真题以其出题范围准确统一、难易题目分配合理、参考答案标准规范,成为了最值得研究的试卷。
家长要引导考生:高考真题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训练。一种是规定做题时间,模拟高考场景来进行训练,以提高考生的解题速度和应试状态。另一种就是将历年高考真题分类集中起来,对某一试题类型进行专项训练,以达到该种题型的有效突破。
最宝贵的复习资料四:高考笔记。高考笔记的种类基本分为:学科资料本(即上课时的随堂笔记),好题、错题本,计划总结本。
家长要提醒考生:课堂笔记并不是要将老师板书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全部记录的做法虽然看上去全面、仔细,然而记录上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这样往往会影响上课听讲的质量。考生可以在课堂上记录关键信息点,利用下课时间回忆整理。另外,好题、错题本的意义并不在于整理试题,而在于是否真正领会。计划总结本则在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并确保不遗漏老师布置的任务。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类复习资料,考生还可以适当地选择几本参考书。在购买的时候要针对复习的强度和进度进行数量和内容上的筛选,也可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进行选择。于此同时,家长还要提醒考生不要陷入题海战术无法自拔。较为明智的做法是,对于高三大量的习题,做一道题,吸收一道题。不做偏题、难题、怪题。不因为题海战术影响作息。
四、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记忆规律
记忆最大的敌人是遗忘。明明复习过的知识,没过多长时间就记不清楚,等到再次考核同样内容的时候却依然不知所措。对于高三考生来说,这的确不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情。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经过不断的重复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以下几点记忆方法有助考生的考前记忆。
家长课堂:5大策略帮助考生高考前高效记忆
策略
一、重复强化。一是要掌握好重复强化的时间和次数。记忆的当天应安排复习,第二天再复习,然后7天内再复习。经过多次重复强化,记忆的内容就巩固下来。
策略
二、交叉记忆。首先,我们不要长时间记忆同样性质的材料,比如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不仅安排记忆单词,还记忆公式、定理、文章等;第二,可以将记忆活动与其他活动交叉安排,在记忆之后安排一些体力活动等。
策略
三、分记与整记。以记100个单词为例,可以将这些单词划分为5-7个单元,每个单元15-20个单词,然后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进行整记。
策略
四、过度学习。很多考生记忆的一般习惯是,能够完全背诵后就停止记忆。但心理学家发现,在完全能够背诵后再增加一定时间和背诵次数,记忆效果会大大改善。
策略
作为成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以及友谊的形成是表示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作为孩子就更要从小学习结交小伙伴。
一周岁多到两岁的孩子,虽然很少在一起玩,但他们喜欢注视彼此的活动,也喜欢彼此靠近。不过多数情况下,依然是各玩各的。甚至3岁的孩子,彼此间的交往也是短暂的,往往是两三个人接触一下,很快又各自玩耍。研究材料表明:约有70%的3岁小儿都喜欢个人游戏。父母最好能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游戏场所,引导他跟别的小朋友玩。但是,一定要在自愿的基础上。
孩子参加群体活动,是以后参加集体生活的前奏。3岁前如果不和别的孩子交往,处于比较孤寂的状态,3岁后再开始参加集体游戏时,就会有不适应的现象,既不习惯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配合行动,也不善于遵守交往规则,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像个多余的人,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不合群性格,3岁前,父母便应引导孩子习惯于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出现困难的往往是独生子女。某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他比较喜欢支配别人,因为他在家里称王,父母亲和祖父母亲什么都得依他,使他学会了专横。这个特点带到孩子群中,就很难被集体接纳。因为谁也不喜欢一个专横的人来发号施令。于是,这个专横的孩子就会产生另一个偏向,孤独、寂寞,不敢加入伙伴的行列。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家里的言行,不能事事依着孩子,听他指挥,使其学会既能支配别人,也可以被别人支配。只有这两种角色都能担任的孩子,才容易加入同伴们的集体。
还有些独生子女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常常从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蔑,这当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不满,从而影响彼此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父母们应该培养孩子这样一种品德,多看小朋友的长处,即使对方不如自己,也要热情帮助。宽容大度是建立友谊所必需的,不能容人的孩子,是难以交上朋友的。
另外,有些孩子太“拔尖儿”。争强好胜当然不能算是缺点,但太“拔尖儿”就不好了。任何时候尖子只是少数,如果什么事都想拔尖儿,也很难交到朋友。因为朋友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较强,如果因为别人超过自己就生气,就嫉妒,就心里难受,那怎么能交上朋友呢?友谊是需要为朋友的成功而骄傲的。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算帐”,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的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我们的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受欢迎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即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稳定,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习得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
在幼儿时期, 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自然事物的遐想, 孩子们最常表现的题材就是太阳公公、月亮姐姐这些给自己无尽想象的形象。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你会发现大多数孩子创作的形象非常接近, 表现手法也很单一, 都是以一种成人的视角去看世界, 失去了孩子的天真和童趣, 形成了一种成人的思维和模式。画树木所有的树干都是棕色的, 再加上几个年轮的纹路。好像在孩子的眼里树木只有棕色的树干, 绿色的枝叶, 没有白桦树灰白色挺拔的身姿, 没有秋季那种橘红色色彩变化, 一切都源于成人的角度。
有了生活的积累和鉴赏能力, 再去画想象画, 孩子的头脑就不会是一片空白了, 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创造。多让儿童参加绘画大赛, 参赛获奖不是目的, 而是对兴趣的肯定和鼓励, 如果您的孩子能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绘画兴趣, 他的绘画潜能及综合素质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人的一生按生长规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要知道儿童时期的绘画能力也有阶段性, 根据小朋友的绘画心理及特点,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3 岁以前:涂鸦期, 也是绘画的萌芽期。
幼儿一般从无目的地画线到有目的地画自己想表达的意愿, 没有具体形象可言。
3-5 岁:象征期, 一般是以认知的图形符号来画自己记忆中的内容。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手与腕关节还没完全发育好, 所画出的线都是歪歪扭扭的, 这很正常, 只要小朋友多练自然会掌握手与腕的协调性。
5-8 岁:黄金期, 是儿童画创作的最佳时期。小朋友通过观察、记忆可基本描绘出被画物象, 并进行想象添加。发挥创造, 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
9-14 岁:写实期。开始在绘画中追求真实, 画面中的童趣逐渐消失, 思维已经从平面空间思维向立体空间思维过渡。儿童画中开始力求表现远近、前后的变化。
学习儿童画的过程是创造性的活动, 它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绘画的表现能力。同时, 提高孩子的审美和各种综合能力。这比孩子会照着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更为重要。学习儿童画期间, 作为家长、教师要鼓励儿童依靠直观知觉写生, 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孩子画记忆画, 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养成善于观察亊物的习惯, 锻炼思维能力是这一阶段学画的目的。通过反复练习, 逐步培养孩子的绘画创造能力。引导孩子欣赏、临摹大师的佳作及优秀的儿童画作品, 培养审美情趣及鉴赏能力。观察生活, 扩大儿童的视野, 是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儿童画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内容和形式必须适应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 在此前提下创造一种天真无邪、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
②寓教育于儿童情趣之中。
③在注意严肃性、科学性的同时, 要强调趣味性。
我们的老师总喜欢学生课堂上安静, 作业干净, 书写工整, 以为这才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最佳方式。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者他们更善于和学生进行平等融洽的交流, 这样做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还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甚至在课堂上老师也会倾听学生的创作想法, 鼓励学生之间大胆交流,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带着童心与爱心去欣赏孩子们的画。看一幅好的儿童画作品, 能感受到童趣的可爱, 孩子的天真。切忌从欣赏成人画的角度去欣赏品评孩子们的作品。我们可不能低估了孩子们的审美潜力, 一些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绝非某种说教所能代替的。他们所要求的看来似乎很简单, 却往往是艺术上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作品缺乏生活气息;缺乏感情色彩和儿童情趣的话, 即使画得很像, 也是失敗。
低幼儿童观察亊物的特点:看天地万物, 不论草木鱼虫、小猫小狗, 都像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通语言、知痛痒的。多带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 让孩子感受自然的美, 有意识地教孩子观察、认识新事物, 多欣赏国内外大师们的作品, 感受画中的色彩, 提高审美能力。有了生活的积累和鉴赏能力。再去画想象画, 孩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创造。多让儿童参加绘画大赛。参赛获奖不是目的, 而是对兴趣的肯定和鼓励。
总之如果孩子能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绘画兴趣, 他的绘画潜能及综合索质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在孩子画创作画时, 要多鼓励, 少指责, 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的画。
摘要:有了生活的积累和鉴赏能力再去画想象画, 孩子的头脑就不会是一片空白了, 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切忌从欣赏成人画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作品。学习儿童画的过程是创造性的活动, 它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绘画的表现能力。
孩子记忆力差的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 早教专家认为,宝宝记忆力差,主要原因是因为宝宝注意力差,不集中导致的。注意力是记忆的基础。所以想提高宝宝记忆力,首先要提高宝宝注意力,提高其兴趣才行。这要家长和老师必须共同努力训练宝宝的注意力的。
2.睡眠不足: 小朋友若感到身体疲惫、想睡觉、天气太热、口渴、生病,或是某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不安,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脑袋的运转也会较慢,导致记忆力下滑。
3.教育内容深奥: 教育的内容太深,孩子不能理解,或太浅缺乏新鲜感,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若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无法动静搭配,这样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4.因铅超标损害: 铅超标,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影响很大,不仅会影响儿童脸色、饮食、身高、头发的颜色,严重的还会影响其肝脏等身体器官,而且还会损害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发育不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低下等后果。儿童对铅的吸收率远高于成人,且其排铅的能力也较成人低。所以更容易造成体内铅超标,影响健康。如果您宝宝已证明铅超标的话,那么请注意排铅了
帮助孩子记忆的方法
1 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 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 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 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 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 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 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 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均能增强。
9 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 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11 学一门外语。掌握两门语言的老人患老年性痴呆的时间要比其他人推迟4年。学外语可以增加大脑海马体区域的灰质密度,增强人的记忆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和主体人格的新型人才。人格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对学生的诸多能力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然而小学生年纪轻,知识经验少,缺乏自我教育能力,这就有赖于老师通过班集体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它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将其统一的过程。
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
(一)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自我教育的起点,是自我教育的希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就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在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我班开展了“说说我自己”的班队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先找出自己的优点,再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点。这使大家认识到,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从而让每位同学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十个手指有长的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充分看到自己的不足点,才能开展自我教育。在开展了“说说我自己”的活动之后,我们紧接着又开展了“找缺点”的活动。通过个人讲,相互评,每个人都找出了自身的缺点。学生懂得了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大家都应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激发动机,完善自我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在充分了解自
己、认识自我之后,学生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课余我们组织学生读科学家、名人的故事,并让学生记录先进人物的事迹,加深自我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四)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有和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仅影响和轨范他们的行为,还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要通过分析一些英雄人物的成长史,他们的努力程度,他们是怎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他们曾经也是存在问题的,但是现他们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就是因为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典型人物。学生时刻都能看的到,摸的着这样的人物,就能增加他们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实践活动要求有相应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又提供了应用和锻炼能力的机会。班主任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实行责任制,进行自我管理
我们班级里的各项工作都分配到人,实行责任到人。由于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因此,即使班主任不在,也能按部就班,正常开展工作。在这过程中,班主任并非不管,而是仔细观察,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表扬,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设立“学生班主任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自己会”。学生是班级的主角,班主任的责任就在于领导学生当好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型班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开放的、民主的,有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设立“学生班主任”,按学号每人轮流当一天“班主任”。在这一天内,其工作职责是组织全体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做个别
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
“学生班主任”制度的设立,可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变“别人要我干”为“我必须这样做”,从而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三、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既能使学生得到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又能加深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识,是深化了的认识过程。小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评人到评己,从片面到全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学生见识的局限性及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都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中,老师要让学生讲清事件事实以后,再谈谈最喜欢谁,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对于班内的好人好事,老师要让学生评议,然后再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意见。班级中出现问题请班委会讨论解决,教师随时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教育这一系统中,教师是控制系统,学生是受控系统,但是,学生不仅是受控系统,同时也是具有自我组织能力的自控系统。他们能提出自己的目标,能接受或拒绝教师的控制,能按自己的主张主动行事。因此,只有控制和自我控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才能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自定目标,启发自觉
自控的实质就是控制自己朝自己朝着既定目标前时。在进行活动前,如春游、参加活动前,先让学生讨论注意的事项,由小班主任记录,并在出发前提醒大家。通过讨论,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在活动中,大家就能约束自己,并相互监督。
(二)告诉方法,克服矛盾
一般说来,小学生都较贪玩,一玩起来往往忘了一切,行为就失去了控制。因此要此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在班级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告诉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自己对自己讲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激励感情是进行自我激励的重要内容。人的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完成,都需要有人的感情支持。一个人在完成了自己预定的计划,做出了某种成绩之后,以一定的活动方式,自己对自己进行奖励,能使自己更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快慰,进而激励自己继续努力。
让学生学会欣赏自我,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引进竞争,促进参与
有了竞争,班级就能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在班集体建设中,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开展各种各样的竟争,可促使学生不断地激励自我,肯定自我。
(二)诉说成功,满足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别人承认的愿望。让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诉同学或父母,可使学生从他人的肯定中获得满足,在他人的赞扬和奖励中获得自信,体验快慰。
【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推荐阅读:
帮助孩子学习成长心得12-05
怎么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05-28
帮助别人教案11-22
帮助的意义作文05-24
有关帮助高二作文09-18
政府帮助企业发展10-23
帮助作文500字11-01
帮助别人的日记11-04
帮助初二语文作文12-10
帮助同学小学作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