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阅读训练(精选4篇)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程)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之数十重,践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鸿章争之不能得,随分遣生徒至英、德、法诸国留学。及建海军,将校尽取才诸生中。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请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可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贴然。并奉诏行新政,设政务处,充督办大臣,旋署总理外务部事,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清史稿·列传一九八》有删节)
【注释】
①贼:这里指太平天国的军队。②畿甸: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畿(jī)国都周围的广大土地。甸(diàn):上古时代,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称“郊”,郊外称“甸”。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旋诏署江苏巡抚(旋:不久).
B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将:率领).
C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期:预定的时间,期限).
D旋署总理外务部事(署:代理,暂任).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以兵剿畿甸匪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乃未及终学而中辍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C①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①固虚妄之论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三、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李鸿章讲求“经世之学”的一项是()①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③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④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⑤遣生徒至英、德、法诸国留学。⑥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贴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⑤
四、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来他在跟着曾国藩一起游玩的同时,还不忘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
B外国人耻笑淮军衣装简陋,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够打仗,不只是衣着的美观。”打了一个大胜仗以后,外国人才不得不佩服。
C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两宫太后西逃。李鸿章临危受命,孤身入京,与敌斡旋,争执签订盟约的条件,最终签订和约十二条。
D因为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不但国家的财产遭受损失,百姓的财产也被洗劫一空。李鸿章为国为民,又上奏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使京城内外秩序井然。
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译文:
②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译文:
③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
译文:
【参考答案】
一、C,希望。
二、B,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A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C①介词,被;②介词,向,对。D①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三、C,①是朝廷赐给李鸿章的特权和荣誉。④是李鸿章批评士大夫目光短浅,苟且偷安。
四、A,此句对“游”理解有误,“游”在这里是“游学、学习”的意思。
五、①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与邻国外交的大计。②要省掉这些费用就一定抛弃了一切,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③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
【参考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之职)。他跟随曾国藩游学,研究治理国家的学问。
同治元年,于是(朝廷)就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地勇士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
军队,这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装简陋,就耻笑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够打仗,不只是衣着的美观。等我试一试,(再)笑也不晚。”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的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程学启等人率领的(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攻打南汇,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多次战斗全都打败南路军,华尔放弃青浦逃跑到松江。程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屯驻(在)新桥,贼人包围新桥几十重,踏着死尸进攻。李鸿章亲自率领军队前来支援,贼人战败逃跑,解了松江之围。外国军队看到湘军、淮军作战,都有惊讶叹服。从此,湘军、淮军的军威始振。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本来的制度,相权在枢府。李鸿章与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以总督(的身份)兼任的,并不是真担任宰相。然而,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高出政府之上,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与邻国外交的大计。考虑用西方国家的新方法引导中国求得自强,首先急需加强军备,更要注意培养人才。一开始,和曾国藩一起上疏选拔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修完学业,(计划)就中途停止了。李鸿章力争让这些幼童继续学习,(最终)没有成功,随机分别遣送这些学生到英、法、德诸国留学。等到建立海军时,将校(等军官)都是在这些留学生中选拔的。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官,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李鸿章)曾经打算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仗自己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来就是虚妄的言论。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住疆土,也不是没有没有武器就能办到的。士大夫们受书本的局限,苟且现状,于是就有了停止制造轮船的想法。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节省,惟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军舰等费用万万不可省。要省掉这些费用就一定抛弃了一切,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两宫太后西逃。(朝廷)下诏李鸿章入朝,充当议和的全权大臣,兼任直隶总督,(他)说过“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听说情况紧急,日夜兼程前进,首先用兵剿灭京城周围的匪徒,孤身一人入京,左右前后都是敌军,每天与他们的使臣将帅争执签订盟约的条件,最终签订和约十二条。大乱之后,国家和百姓的财产都荡然无存。李鸿章上奏陈述善后的各种事宜。开通市场,(让百姓)互通有无,施舍粥饭,散发粮食,(京城)内外秩序井然。又奉新诏推行新政,设立政务处,充当督办大臣,不久(又)代理外务部的事情,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两宫太后震惊,(深切)哀悼,下旨赐予厚葬,赠予太傅的称号,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18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G·亚历山大———后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自古传记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人。可能写传记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评价所要论述之人,总想处于平衡,却又因为自己的价值情感而稍有倾向。我认为,这就是传记之美。梁启超在这本传记第一句就写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大概就是不愿毁誉失衡。文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不是梁先生故意创新,大概是伟人之见,大抵见人之所未见。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们无不叹息,总会想象他多活几年会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节不保,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干出点不靠谱的事,我们也在叹息他怎么不早死几年,比如李鸿章。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去跑到俄国跟沙皇祝寿,洋鬼子占领了北京,没人能担议和大局,还是那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其实我真希望他还是死早点好,像左宗棠,曾国藩那样,至少在历史的评论中誉大于毁。只可惜他亲眼见证着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可惜当大清苟延残喘之时还要这个耄耋老人独力支撑,担负一生骂名。他有错,但错不足以遗臭万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
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李鸿章传阅读训练】推荐阅读:
《名人传》名著阅读训练专题10-19
李鸿章讲稿12-25
李鸿章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07-22
中考满分作文700字:论李鸿章09-23
安徽李鸿章故居的导游词01-15
《名人传》名著阅读11-30
管仲传阅读答案01-25
《明史-张春传》阅读答案01-14
华佗传节录阅读及答案11-10
曾国藩传阅读感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