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推荐8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农村中小学和私立学校尤甚,原因既与学校的管理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的法制意识、心理健康和传统教育观念等有关,杜绝体罚学生行为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关键词]体罚,学生,现象,原因,对策
一、教师体罚学业生的原因浅析
(一)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
古语云:“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老师不体罚学生,学生就不怕他,就是为师不严,就是教师无能,就不是好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家长授意教师体罚,部分家长仍流行“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
(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的作用
目前,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不少教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大打题海战,不准出错,做错一题罚抄多遍,写错一字罚写二三十遍等不科学、不具人性化、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尽管它不合法,但它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三)学生行为更显“猖狂”,教师无奈亮“杀手”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有些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空巢”家庭的留守儿童,家庭对其管教不到位,忘乎所以或自由散漫,给学校或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危机。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2、故意捣乱,与老师对抗。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相劝,他们往往认为是老师无能、懦弱,他们常常会置学校的校纪校规于不顾,置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于不顾,一意孤行。且这类学生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管束”。一方面渲泄老师压抑的情绪,更主要的还是想杀鸡儆猴,以警效尤。
(四)侥幸心理作崇
个别教师在体罚学生时,也知道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他们的理智并未完全泯灭,只是心存侥幸吧了。
1、自持有理。认为自己严加管教,出发点是对的,只不过是方法过激一点,好心办坏事,问题不会大,就算有事,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2、自认为手段高明。有些教师明知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却自认为手段高明不易被发现。现在很多教师体罚学生已由“地面战”转为“地道战”。背地里进行体罚,无人为证,就算查起来也可以死活不认账,逃避处罚。
3、“敲敲打打”无所谓,部分教师认为,敲一下,打一下,不要太重,把握分寸,给他们个警告,只要不给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就没什么了不起的。另外,别人体罚学生都没什么事。自己也没有那么倒霉吧,不会有事。
(五)处理不严,放纵所致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体罚学生现象的错误认识和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处理往往过宽过软。
1、体罚学生被当成是责任心强。部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他们都认为只有责任心强。对学生及家长负责的教师才会体罚学生,那些责任心不强,工作马马虎虎的教师才不会去体罚学生呢,自然也就是一美遮百丑,学校领导、学生家长都认为只要不出大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随他去吧,放纵了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2、教师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为了维护教师的形象和教师在学生中的神圣地位,同时也考虑便于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好开展工作,考虑到怕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处理难免就会不到位,学校领导有护短的意识。
3、学校领导为了提高考试排名,对教师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论你采取什么办法,只要能把学生“管住”,在把分数抓上去的同时不给领导添麻烦,这样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放纵体罚行为,受罚学生家长虽然也有些无奈,但他们都会认为,如果追究了老师责任,可能会影响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于是也就都忍了,迁就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六)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导致行为失控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其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等都会受到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时明知对学生没有体罚的必要,但往往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情绪冲动,那些烦燥不安、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就会拿到学生身上去发泄。
二、治理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从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的综合角度去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农村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封建残余的教育思想倾向严重,思想落后,对体罚学生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教育。
1、帮助他们对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明确教育目标,提高认识。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罚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那么体罚学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哪些危害呢?一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养成学生不良性格的特点,三是助长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所以,靠体罚学生,“管住”学生取得暂时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错语的,是得不偿失的。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爱”的教育,改进落后的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就会明白,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要让教师知道,只有“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获得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告别体罚。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的能力
缺乏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是体罚学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使教师能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
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的行为,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三步曲”,首先要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和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做到“心肠热,头脑冷”,对学生要有热心、信心和恒心。
1、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生活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便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轻松、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价值,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融恰师生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的问题,我们都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想到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哪会不犯错误,应宽容他们,用老师美女的心灵去温暖他们,用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他们。教师师从思想上不能产生对立情绪,感情上不要厌恶,行为上不能打击,头脑要冷静,不能冲动。
综上所述,教师体罚学生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因此,广大中小学业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杜绝体罚学生行为,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适应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法制基础》王悦群主编,2001年11月第1版;
2、《学校管理心理学》程方正主编,2006年12月第2版;
3、《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孟繁华主编,2002年12月第1版;
4、《学校管理》郭振武主编,2000年6月第1版;
一、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
我多年从事学生考务工作,对学生考试作弊有着较多的认识。我认为,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自身方面,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严,学习不努力,即内因;二是受学校风气、监考执行的宽松和考试制度本身的弊端等影响造成学生考试作弊,即外因。
1. 内因。
学习不努力是考试违纪作弊的根本原因。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临到考试时只能采取一些其它方式,如做纸条、打探试题等,到了考场后铤而走险、凭借运气,若成绩不理想就用“准备不够充分,所以通不过”、“考题太难,根本不会”等来宽慰自己。
2. 外因。
(1)学校风气的影响。在多数学生的错误观念中,考试作弊是可以理解的。新生入校后,第一次从老生那接受的“传授”就是些诸如哪些课可违纪、哪些课容易通过考试等“信息”。所以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自觉性、自制力还明显不够。许多学生开始考试时并没想作弊,但发现有其他同学作弊且监考老师没有发现或不管时,一种“不平衡”的感觉会油然而生,于是就会改变初衷,从容地加入作弊的行列。
(2)监考老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后果。多数的学生有过违纪作弊行为,但在历次考试中被抓住并报送学校处理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违纪作弊被抓住的后果,也就是说,违纪作弊的学生百分之百属于“知法犯法”。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心存侥幸,可以说监考不严是重要原因。所以,无论是否有过违纪作弊行为,学生都强烈呼吁“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考场纪律”、“抓一个,处理一个”、“要一视同仁”、“不要姑息”等。
(3)在学校考试中,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考试制度的落后也是违纪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考试违纪作弊现象的丛生,不是单独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是学校整体教学素质的体现,涉及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教师素质、社会风气和社会影响等方方面面。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协调,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科目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协同一致,齐抓共管,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
1.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我认为,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甚至存在一些偏差和错误认识,这就导致学生考试作弊,或对违纪作弊者视而不见,甚至产生同情的错误观念。要想使学生彻底根除考试作弊违纪行为,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复杂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考试观。俗话说,最顽固的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瓦解开始,最后被攻破的。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同考试作弊行为做斗争,那么彻底根除作弊行为是不难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始,要对新生进行深入、仔细的考风考纪教育,即在新生进入学校之初就设置“防火墙”,以抵御“作弊病毒”的攻击。
2. 加强教学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监考教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考试作弊行为的出现,与监考老师执法不严、不一视同仁是有很大关系的。对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有些教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根本就“没看见”,这里的“没看见”,不是没发现,而是没认真监考。如此执法,必然会令一些心存侥幸者有机可乘,最后的影响是其他学生因感到不公平而争相作弊。可见,监考老师的执法不力起到了姑息、间接鼓励违纪作弊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考教师的监督管理是根除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重要一环。
3. 认真研究,改进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
对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改进,是根除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必要措施。目前,很多学校的考试制度明显落后,考核方式单调。学生每到期末就会背上很重的负担,为复习考试而“劳作”,于是在几门课一起考试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因此,学校迫切需要改革考试制度,对考试方法进行创新,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总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现代化建设的源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考试作弊违纪现象的危害性,并从维护学校声誉的角度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大力打击考试作弊违纪行为,制订具体的规则和执行细则。教师应该尽职尽责,监考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既是对学生负责,又是对自己负责。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齐心协力,考试环境一定会得以净化,就会从源头上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摘要:目前,在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其成因有内因和外因,学校与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原因制订不同的对策。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特点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
首先,非直线性发展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力nJ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虽然,教师在师范院校学
习期间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但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矢口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所以,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与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矢口识、能力构成了矛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反新的理念、要求、技能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然而,这种体系和系统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过程。所以,在教师的知识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之前,在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还没有形成以前;在知识与能力的新老交替的格局还没有完成之前,必然会出现一个新旧过渡的时期。这时,教师的矢口识、技能、能力的发展者体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综上,我们认为,就像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经过“开始阶段——迅速成长阶殴——‘高原期’ 阶段——克服 ‘高原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的过程。“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其次,面临的社会压力是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第二个原因。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步步攀升。过去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如来自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压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而且现代社会不但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这些压力的强度,并且又给予了教师这一职业一些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有些通过努力不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师丧失信心,为了缓解压力,某些教师可能会采取得过且过的懒隋态度,“混沌”度日,成长中出现“高原现象”也就不难想象了。
第三,教学环境也会成为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日趋功利,师生的感隋日渐淡薄,学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而学校学生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压力,变大的工作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另外,在学校中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失去前进动力,久而久之,成长中的“高原期”就会越拉越长。
第四,教师自身人格因素的缺陷是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内在原因。为什么有的人成长中很少有“高原现象”,而有的教师却频繁出现“高原现象”。这与教师的人格特征有关,有些教师存在着如怯懦、自卑、优柔寡断、缺乏开拓精神、钻“牛角尖”等不良人格特征,当他们面临压力、困难时,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去应对,最终导致成长中障碍的频繁出现。
此外,由于教师的待遇和薪水相对较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作环境单一、缺乏太多的激隋,工作强度过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程度降低,兴趣降低,以及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等主观因素,也会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产生。
(二)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特点
1、出现时间早晚的差异。很多研究者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譬如,卢真金把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见习期教师到理想的学者型教师分为四个阶段,即适应阶段;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宋广文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我们认为,不管采用哪一种划分方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描述,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不同的是,由于教师的矢口识结构、能力类型与水平、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存在着差异,在其专业发展中产生“高原现象”的时间也会有先有后。
2、自我归因内容的差异。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对事情的结果进行不同的归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期望改变,而这种归因后果又常常促动后继的行为,成为后继行为的动因。归因的因素包含三个纬度,即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制性。归因的内外性和控制性影响指向自我的情感变化,归因的稳定性影响未来成功和失败的主观可能性;归因的控制性则常常引起内疚和羞愧。处于“高原期”中的教师常常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不同的归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也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效果,从而影响教师对“高原现象”的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的正常发展。
3、解决问题方法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归因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不同。如果一位教师把产生“高原现象”原因归结为缺乏努力,那么,除了感到羞愧和内疚之外,为了改变现状,完成发展的突破,他还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或是自己钻研、反思;或是求教于有经验的前辈,或是争取机会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以期突破“高原现象”。
总之,他会以—种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自己和“高原现象”。相反,如果一位教师把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具备胜任一名教师的能力,那么,除了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外,他甚至还会萌发出强烈的自卑情结,对工作和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失去发展的信心,停止对工作的努力。
4、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异。所谓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异是指对于不同的教师而言,他们在专业发展的同—阶段,“高原现象”持续时间的不同。有的教师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可能则相对较短,也有的则可能停滞不前,不再发展。教师在“高原现象”中持续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归因的内容是否正确和采取方法的是否有效,以及学校领导和同事对其关心、理解与帮助的程度。
二、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
(一)宏观对策: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
社会心理环境就是指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还教师—个正常的、平静的生存环境。
(二)中观对策: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
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这样,当教师处于“高原期”时,则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和太多的精神负担,从而为克服“高原现象”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
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作为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
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三)微观对策: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
“解铃还需系铃人”,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很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高原现象”是——种规律性的现象或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产生“高原现象”后,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认识与做法会给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积极面对,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2、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造成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千差万别,如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可能是因为对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当在专业成长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不要人云亦云。
3、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敬业精神、自我发展需求、自我钻研与对教育、教学反思密不可分,教师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钻研与努力。此外,寻求教研组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里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4、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在“课堂拼搏”中不断进步。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作者单位:江苏徐州教育学院
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频繁地被网络曝光,由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那么到底何谓体罚、教师到底该不该体罚、以及教育应不应该出现体罚等相关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个人认为体罚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实施一定的惩罚并且让其受到伤害的一种不理智不科学的行为,例如最常用的罚站、下蹲等。有些老师为了避免直接体罚就采用间接体罚的手段来实现批评教育的目的,比如罚抄、侮辱、扫地一周等。由此可见,老师体罚的方式和手段是多元化的。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形式多样的体罚方法呢?我想原因不是单一的,可以从学生、老师、社会等三个方面去思考。首先,学生作为当事人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众所周知,现在新时代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平日里万千宠爱于一身,不懂纪律,缺乏文明礼貌,以至于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毫无纪律可言,这无疑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挑战了老师的权威,由此导致了老师的相应体罚。虽然相关教育法律规定,应该保护未成年人,但是老师的体罚也是事出有因,试想如果每个学生都听话,表现很好,体罚还会存在吗?所以学生也应该为教师的体罚承担责任。其次,体罚的出现教师肯定也有一部分的原因。例如教师法制观念淡薄,虽然法律明文禁止不可以惩罚学生,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会使得教师体罚学生缺乏相应的约束。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权利欲望也是原因之一。老师认为若学生犯规违纪得不到相应的批评和体罚便是对自己权威的一种亵渎,从而有可能导致以后无法管理课堂和班级,所以体罚呼应而出。最后便是社会的原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盛行,学生受到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自然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没那么认真,相应的犯规的次数就会增加。同时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大部分人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教师体罚学生的,只要不出现严重的后果,惩罚学生是被默许的。加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摧残下,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只要作业做不好或者分数少了都有可能被老师体罚。总之,体罚现象的出现绝不是某种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各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且还会造成以下几点弊端:第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虽然教师用体罚的方式让学生短暂性的认识到了错误,但是效果并不久远,因为学生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诚服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甚至有可能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显然师生关系是无法真正实现和谐的。第二,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当教师一直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班级会形成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的气氛。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第三,难以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对抗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焦。综上所述,体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定不良影响的,但是写到这里,教育真的不需要体罚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虽然网络上曝出了大量的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有学生辱骂教师,劫杀教师的现象存在,所以教育是否应该存在一定的体罚措施,这里应该有一个问号存在。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惩罚,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不能缺少体罚,体罚也是另外一种教育形式。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惩罚的教育思想一直都存在。在国内,《易经》认为,在小孩启蒙时期适当的“小惩”可达到“大戒”的效果;再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戒尺不只是一种威严和专政,还让他懂得了社会上存在着法律法规,伴随着他一生的成长,给他鞭策,促他反思。同样,在国外也可以找到相关理论。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他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
【2】
【1】
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洛克也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即顽固或公然地反抗时,还要借助棍棒惩罚。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儿童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4】【3】
综上所述,体罚的教育价值是不能被完全抹杀的。在今天,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体罚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苏),《教育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2〕夸美纽斯(捷克)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约翰·洛克(英)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4〕杜威(美)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用爱坚守师德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教师也不例外,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师德。这些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浸染和教育产业化的诱惑,一些教师背离职业操守、忘记育人宗旨、淡化师德意识,唯利是图者有之,学术造假者有之,性侵学生者有之,收受礼金者有之,争权夺利者有之,贪污腐败者有之,使得教师的负面新闻满天飞,教师的形象一落千丈,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被迅速“妖魔化”,为此教育部还出台了“红六条”、“红七条”,督促老师恪守职业道德。那么到底什么是师德呢,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是一个良心活”,一语道破师德的真谛那就是爱。你对学生有多少的爱,你就会付出多少的艰辛,对于这点我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感同身受。首先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爱。没有爱的人就犹如行尸走肉,是冷酷无情的,生活更是一片阴暗和凄冷。一个有爱的人,才能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一个普通的人都应如此,作为一个教师更应如此。正如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程今吾说:“教育要热爱教育对象,应该像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热爱”。以前人们总爱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园丁”、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比喻来形容老师的伟大,从这些词汇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而当今社会,几乎听不到诸如此类的赞美了。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肯定有老师自身的因素。换言之,某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的爱,因而导致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出现,例如体罚、辱骂、打击、挖苦、讽刺、罚抄等。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上海教育界老前辈吕型伟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由此可见,爱对学生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第一要义是对学生充满爱,而不是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只要有爱,相信每个人老师都会是教学能手。但是教育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爱之后如何去爱这是一个更加关键和重要的问题。就如桂贤娣说:“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即智慧的爱,得体的爱,恰到好处的爱,能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我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爱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爱是尊重、理解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学生也不例外。相对学生而言,自尊心更是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要想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完整就需要老师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徳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其《青年心理学》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加之老师习惯性的用自身的观点和目光去看待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代沟”,显然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发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要想实现理解可以从很多小事入手:比如在课堂上不大声训斥说话或者做小动作的学生;或者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更多的做到“贴近”学生,因此理解学生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第二,爱是严格要求学生。虽然教师应该爱学生,但是爱得适度,不能溺爱。也就是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若过分溺爱会让学生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变得自私自利,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施爱时,必须做到严格要求学生,爱严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只有把严和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浇灌学生之花,才能真正助学生成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如下:首先是严而有理。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得是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否则就会范方向性的错误。其次是严而有度。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之后,从实际出发,不能过高要求学生,也不能过低要求学生,不然严格要求将会变得毫无实际意义。然后是严而有方。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时,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让学生表面服从,内心却是抵触的。最后是严而有恒。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贯穿始终,不能反反复复,否则将不利于学生行为意识的养成,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例如文明礼貌教育:坚持让学生见到老师问好,跟同学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并且适时进行提醒。相信坚持下来,学生的行为用语和行为习惯将会得到大大的改善。
第三,爱是关心爱护学生。学生脱离了父母的暖巢以后,老师的关心爱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老师应该把学生牵挂于心中,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健康等各个方面,当学生的尊严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应该挺身而出,救学生于危难之中。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爱戴的老师。
摘要:随着的迅猛,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利润操纵也随之而来。那么,利润操纵行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何识别利润操纵行为?可以采用那些手段来有效地遏制这种行为?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利润操纵;原因;表现;对策
利润操纵行为一般是指企业为了某种目的,运用各种手段人为调节企业实现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歪曲了企业的盈利状况,隐藏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危害性极大。为此,本文就企业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操纵的手段作一番剖析,提出了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一、利润操纵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
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一般以一定的财务指标为基础,其中利润往往是最主要的财务指标。如利润的计划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经营业绩的考核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因此为了业绩,企业难免要对利润进行操纵。
(二)企业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利润
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我国在加入WTO后,银行等机构出于尽量减少风险的需要,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信誉不足的企业。而资金是决定着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情况,为了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维护其在商业经营中的信用,一些企业便存在着虚增利润的现象。
(三)上市企业为了自身利润或大股东利益而夸大甚至编造虚假盈利
在我国,上市指标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其壳资源价值连城,受利益驱动,便产生了利润操纵现象,其动机不外乎以下几种:
1.为获得股票发行资格。企业首次发行时,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规,企业必须最近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一些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得不进行利润包装而获得上市资格。
2.为了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发行价格和配股价格,在其发行和配股额度一定的情况下直接决定着募集资金的多少,因而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提高每股收益的发行价和配股价(每股收益的提高只有通过增加利润来解决)。
3.避免股票被摘牌。按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证监会将会暂停其股票交易并限定限期消除亏损,如果限期内未能消除,其股票将被摘牌,终止其在交易所的交易。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资格,在一定程度上会进行利润操纵。
(四)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所得税是在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适当的税率而得出的。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推迟纳税时间,便会隐瞒利润。但也存在着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能够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为了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不惜虚报利润,多交所得税,而这部分所得税往往又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形式返给上市公司。
二、利润操纵手段的具体表现
(一)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
这种利润操纵现象在年终表现尤甚,往往是企业年终达不到既定的利润目标时,便采取虚假销售或提前确认销售,从而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这种销售无法取得现金,因此当企业出现这些现象时,应收账款的金额就会增加,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一方面体现为应收帐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增加,另一方面还可能体现为应收账周转率的降低。这种利润操纵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两种方式:
1.错误运用会计原则,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主要手段有:其一,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即通过与有关单位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拟购销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然后巧妙地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对开增值税发票,既达到了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又不增加税负。其二,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虚增收入。即利用出口货物企业可以自制销售发票的条件,虚拟外销业务,以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2.通过混淆期间,把下期销售收入计入本期,或将本期销售收入延期确认,来调整当期利润。这种做法的目的,多是为了树立自身业务逐年增长的外在形象。如“星火公司”上市后,在利润归属期上大做文章,将1996年度的销售收入1.76亿元和销售利润3800万元,调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样的,将该年的销售收入2.26亿元和销售利润4700万元转移到1998年,从而制造连续3年稳定盈利,销售和净资产利润率稳定增长的假象。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一般是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而成,因此股份制改组并上市后,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间将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资金拆借,向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按我们的法规规定,企业间不得相互
拆借资金,但企业间相互拆借比比皆是。这种资金拆借行为,上市公司无法事先对外披露,所以投资者及有关监管部门无法对其合理性作出判断,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利用拆借资金调节利润。
2.通过转嫁费用的形式调节当期利润。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对于费用应该有明确的划分,但上市公司效益不理想,或不足以达到所需要的利润目标时,便采取替上市公司分担部分费用如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的办法来调节上市公司的利润。
(三)通过人为的调整有关账务调整利润
1.通过“资本公积”科目进行利润调整。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潜亏应当通过规定的程序,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中予以反映。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需将利润作大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评估将待处理财产损失、坏账、毁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待摊费用等确认为评估减值,直接冲减资本公积,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通过“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调节利润。按照现行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其他应收款主要核算企业发生的非购销售活动的债权,其他应付款主要核算应付票据、应付账款以及其他的应付暂收的款项,但一些企业违背其核算,通过这两个科目进行利润调节。例如,其他应收款,通常被人称做“垃圾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应该结算而未结算的费用,由于种种原因而长期挂账,以此隐藏亏损。其他应付款,通常被人称做“聚宝盆”,其中实际有相当一部分是虚列而无须支付的款项,以此隐藏收入。
三、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一)加快会计准则和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给企业操纵会计利润,粉饰经营业绩创造了“契机”。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种准则和制度,以遏制利润操纵。
1.有关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对资产评估减值究竟是作为损益还是冲减资本公积,作出进一步的规范,防止企业以此来调节利润。
2.要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延续性。例如,不得通过来回随意地对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进行转换,应对此两法的转换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界限;不得随意地改变折旧的计提方法,尤其是在一些企业经营成果有较大幅度变动的年份,防止以此调整利润。
(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企业操纵利润引发和产生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腐败及各集团利益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因此,要遏制企业操纵利润,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为达到此目的,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净化会计行业环境。对于违规造假进行利润粉饰的企业,帮助
其进行利润粉饰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责任人员,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严厉的处罚,触犯刑律的要严惩不贷,彻底改变低廉的违规成本敌不过强大利益诱惑的现象;二要建立企业、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企业蓄意造假和注册会计师因徇私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的重大会计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1]黎仁华。谈谈报表粉饰的审计策略[J].财会月刊,2002,(2)。
[2]阎务达等。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指标特征[J].财务与会计,2001,(10)。
[3]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0,(5)。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763 日期:2009-9-12
安徽凯安律师事务所 黄迎春
社会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普遍存在,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且有逾演逾烈之势;社会腐败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有钱权交易、买官卖官,在经济领域有钱权交易、商业贿赂,在司法领域有钱权交易、徇私枉法等等;当前社会腐败现象已经危及到了社会的政权、经济、司法、军事及文化等各方面,其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阻力。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当前社会腐败现象的特征、成因及治理与对策等,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
(一)、社会腐败现象具有广泛的行业性和地区性
从古至今,中国的腐败现象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应以政治腐败为主,历史上多以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的形式进行表现;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腐败现象应该说已经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政治上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或行政正副职的贿选,大量的买官卖官及领导干部生活的腐化;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商业企业的负责人或个私企业的负责人等以商业贿赂的形式与部分领导干部相勾结,形成官商联合经济,或部分领导干部怂恿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开办公司,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垄断一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及一项工程的招投标建设;司法上主要表现在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可以说,只要存在经济运转的地方就有腐败现象的存在,只要有行使权利的地方,腐败现象就会产生。权利和金钱已经成为腐败得以存在的基础,金钱和权利也成了社会腐败得以发展的催化剂和生长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经济腐败涉案人数急居增长。8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的腐败案件的发案率比内地高,且腐败案件涉案价值较大,而近年来,腐败案件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之势,内地的高官司法腐败率和涉案价值不断增加。几年前的犯罪人员多是厅处级以下人员,而现在的涉案人员为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上的领导人员涉案也是屡见不鲜。几年前的腐败案件涉案价值在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大案、特大案多发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如今几百万、几千万的特大腐败案件在内地以至于国家的贫困地区也时常出现;甚至发生在一个乡村或一个企业。
(二)、社会腐败者追求经济利益具有澎涨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便瞄准了些经济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他们不择手段地拉拢、腐蚀这些人,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利企图垄断一个行业的产品生产,一个重大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建设或一片土地的开发建设等,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而权利者也是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当官理论,大肆收敛钱财,这就是他们能与企业的负责人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商人和权利者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心态进一步澎涨下,其可以轻而一举的形成官商经济。近年来出现的成克杰受贿案,胡常青贪污、受贿案,肖作新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及现已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的王怀忠受贿案等等均是由此而产生。
(三)、社会腐败的隐蔽性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的历程较短,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及司法人员的素质较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我国的社会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1)腐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易显露。社会腐败人员均为公职人员,他们均是利用职务之便在单位内部实施各种腐败犯罪,其侵犯的对象又是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公共财产或与利益获得或即将获得者存有不正当的钱权交易等。因此,其他人既不容易了解腐败者的腐败内幕,而又不容易与其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故不易被别人发觉。(2)社会腐败的手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公职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高,阅历比较丰富,对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情况熟悉,并深知本行业的管理机制中的漏洞等,因此,他们在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均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时间,并有较完备的规避措施,一般人很难发现。比如贪污案件是这类腐败案件典型的代表。(3)社会腐败者的特定权力具有自身的保护功能。社会腐败中的贪污、受贿和徇私枉法的主体是一种特定身份,是将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的结果;正是由于他们财物管理的特定性和权力的特定性就必然带来了“自我保护”的功能,他们实施各种犯罪前多打着“公平”、“合法”执行职务的幌子,其理所当然不会受到阻碍。
二、社会腐败的成因
社会腐败的形成原因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产生社会腐败的原因主要是权力缺少限制和规范。腐败产生于权力本身而且与权力的限制程度有关,对权力限制越少,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无一不与权力缺乏有效的限制相关。正是因为行政机关握有重大项目的审批权而未加制约,所以才会出现一张批文能换取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贿赂的权钱交易;正因为公安机关有决定拘留和劳动教养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会出现“提钱释放”的不正常现象;也正是因为税务机关享有减免税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就能出现一次宴请流失上百万元税款的惊人之举;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错案追究制度,法官们便凭借着所谓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徇私枉法,因而冤案、错案屡见不鲜。与国外的行政权利、司法权利相比,我国的行政权、司法权,特别是对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发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权、许可权等,在权利范围、幅度及强制力等方面都很大。这种权力体制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可以断言,国家权力本身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常言道:“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 腐败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长期限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很少规定行政机关公开其文件及权利内容,因而,形成了“内部行政”、“秘密行政”的习惯;这在客观上为行政机关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幕后交易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加之我国社会舆论受到种种限制,因此,腐败问题日益猖镢。
三、社会腐败现象的治理与对策
(一)、限制行政权利
我们知道,行政权缺少限制和规范是产生行政腐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治腐败应当从规范行政行为入手,将任何可能滥用的权利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并辅之以公开化程序化的措施,这是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如何限制行政权利,笔者认为,首先要削弱行政的处罚权;要削弱行政处罚权必须通过制定行政处罚法及相关的法律,明确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幅度及种类等来实现。
另外,我国还有一个容易产生腐败的行政权就是行政许可审批权。由于审批权有利可图,因而,行政许可权便成为行政机关及公务员贪污、受贿的重要手段。实行行政许可权与利益相分离的原则,保证行政机关在办理许可事务时不收取任何费用。
(二)、公开行政
实行公开行政,使行政部门公开所有涉及公民法人权益的内部工作制度及程序;使行政立法机关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使公民了解行政机关的权利、职责,工作性质及工作目的,以便于有关部门有效地予以监督;其次,是在具体执法管理过程中,公开执法依据、理由及结果;在许可程序中,公开许可条件,竞争申请者的名单,各自条件及申请期限、最终结果等内容,便于竞争者之间及他们对许可机关的监督,防止幕后钱权交易。另外,公开行政机关负有领导责任,担任领导职务者的必要个人资料,如合法收入,兼职情况,亲属职位联系及生活条件等等。
(三)、健全行政程序
健全行政程序是预防腐败的一大法宝。无论是内部削减权力,还是外部严加控制,由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及程序的漏洞,腐败现象仍然可能发生,因此,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力是多数国家防治腐败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纭制定程序法限制和规范行政机关行使权利;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腐败的目的。对于行政权利,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程序监督,离不开司法保障;法院在审查任何行政行为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如果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无程序要求,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就丧失了对它的监督审查标准。同时,行政程序化是以司法监督为保障的,只有让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面临违反程序就要受到司法制裁的危险,才可能保证他们遵守各项行政程序。应该说,在有司法保障的前提下,为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设定行为程序,这才能真正地缩小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使行政行为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才可能相应地减少行政权力而滋生的腐败。所以,健全行政程序也是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大法律对腐败的惩罚力度,狠狠打击腐败犯罪
我国现行刑法虽然对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件设定了死刑,但对其他涉及腐败的犯罪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赎职罪等设定的刑罚较轻,另外,还有的社会腐败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等等。我国在建国初期,对贪污受贿犯量刑较重,上百元,上千元的行为都有处以死刑,而我国修改后的新刑法,对于贪污受贿犯罪的处罚过宽,贪污受贿百万元,甚至受贿数百万元也不处以死刑,如蚌埠烟厂的李帮福和云南红塔集团的储时键等,以至于酿成贪污受贿犯罪多有发生。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设定的刑罚较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纵了这一方面的犯罪,笔者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本身就涉嫌贪污、受贿或其他犯罪,对此罪设定刑罚较轻不利于该类案件的侦破,同时可以诱发更多、更大的犯罪。其应以贪污受贿罪论处。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赎职犯罪和徇私枉法案要提高量刑幅度,严惩上述犯罪,使之为赎职和徇私枉法所得到好处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其真正感受到赎职和徇私是得不偿失。
另外,应将性贿赂规定为犯罪,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是钱和色,纵观这些纷纷落马的腐败高官,多是为钱所迷或为色所迷,可以说金钱贿赂和色相贿赂具有同等的位置和数量,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设定性贿赂犯罪并予以坚决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现实的。
一、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 学生方面。
1. 说话习惯造成读书尾音的拖长。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大多在父母的万般呵护下成长, 平常他们说起话来就有些娇声娇气, 这种发音习惯被带到朗读中, 使朗读拖着尾音, 带着唱腔。
2. 识字量少造成朗读的频繁中断。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 朗读课文时常遇到不认识的字, 他们往往会停下来拼读拼音, 这种较频繁的朗读中断极易造成一字一顿的唱读。
3. 好胜心强造成朗读变成“喊读”。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 他们喜欢用最响亮的读书声向教师和同伴证明自己是个好学生, 当他们竭尽全力地提高音调把朗读变成“喊读”时, 唱腔就无可避免了。
(二) 教师方面。
1. 范读不够标准。
由于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 或是对教材理解不透, 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 在范读时带着唱腔,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 你先唱罢我学唱, 唱读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2. 忽视朗读指导。
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读准字音, 识记字形, 理解字面意思, 对感情朗读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 学生根本没有接收到“感情朗读”的信息, 唱读也就成为“必然”了。
3. 过度要求齐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步调一致”, 让齐读成为朗读的“主旋律”。由于学生朗读水平不一, 在齐读中只能互相等待, “拖长音, 慢节奏”的唱读则应运而生。
二、预防和纠正唱读现象的对策
低年级学生出现唱读现象并不可怕, 只要教师冷静下来, 对该“病症”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再对症下药地进行引导, 就不难“治愈”。
(一) 顺应学生身心特点, 预防唱读。
1. 多给学生贴些“标签”。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很在意并会不自觉地向别人为他们贴的“标签”靠拢。因此,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为他们贴“标签”。如:“你们已经长大了, 在平常说话或读书时不会还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娇里娇气, 拖拖拉拉的吧?”这一招很见效, 因为低年级的学生都很想向别人证明:我已经是小学生了, 我长大了!如果教师这样巧妙地将“唱读”与“没长大”画上等号, 他们一定会在心里产生督促自己的愿望:我不能唱读, 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2. 指导学生理解文本。
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 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才有可能预防唱读, 读出真情实感。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 我发现学生们唱读得很严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询问才知道, 原来是学生的生字词没过关。《邓小平爷爷植树》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长篇课文, 生字词很多, 其中诸如“兴致勃勃、手握铁锹、春风拂面、茁壮”等学生平日接触很少的生词出现在了课文中, 而我教学中仅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方面下了工夫, 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生词的意思。所以, 学生也就把“邓爷爷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读得平平淡淡的了。于是, 我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生词的意思, 学生也就把“兴致勃勃”的感情朗读当做礼物送给了我。
3. 诱发学生朗读热情。
针对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教师要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有效地预防学生唱读。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 我用白纸剪了许多漂亮的雪花图形贴在黑板上, 引起了学生的一阵惊叹。这时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雪的美丽景象, 南方多数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雪, 他们被课件中粉妆玉砌的雪景吸引了, “多美啊, 一群小画家也走进了这块美丽的雪地, 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们在雪地里“画画”时的高兴之情, 朗读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激情。
(二) 提高教师朗读水平, 拒绝唱读。
1. 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朗读启蒙人”, 要注意加强学习, 要学会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消除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 重视范读的作用。
范读就是教师亲自读给学生听, 激情的范读是引导学生拒绝唱读的一条捷径, 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语言的情感美、音韵美、节奏美。如在《夏夜多美》的朗读指导中, 我根据文中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故事内容的变化起伏, 适当的变换语调进行范读, 生动地表现故事的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跃跃欲试, 朗读效果就好多了。当然, 范读也要选择好时机, 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 读得艰难生涩时, 教师就应该及时引领示范:“老师也想试试看, 行吗?”
3. 善用丰富的表情。
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 要用自己的一颦一笑和丰富的脸部表情神态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 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变化。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葡萄沟》一课时, 窦老师戴上维吾尔族的小帽子, 脸部表情特别丰富, 让学生看着她读, 听着她读, 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到了“葡萄沟”。
(三) 指导学生朗读方法, 纠正唱读。
1. 循序渐进读准音。
对于读字读词, 最重要的是“读得正确”, 要求学生发音准, 不念错。词语读好了可以训练读句子, 要求不任意添字、丢字, 要根据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来。在读句子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的停顿。标点符号虽然不是语言文字, 但能表达一定的情感, 它在朗读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明确:逗号处稍加停顿, 句号处有较长时间的停顿, 问号处读出疑问的语气, 感叹号要读出表示惊叹的语气。并反复给学生范读几种标点符号的不同语气, 让学生反复训练, 建立初步的句子概念, 培养良好的语感。
2. 唱读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鲜明的节奏和重音, 所有的字和词在朗读中都成了没有区别的“孪生兄弟”。
教师要纠正低年级学生唱读, 就一定要引导他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所谓朗读的节奏, 就是在朗读时词语与词语间的逻辑停顿。对低年级学生只需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 让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时对“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进行朗读指导时, 设计这样几个提示性问题:他在摆什么?他的动作怎样?他把奶奶的棉鞋摆在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画出“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三个部分, 朗读出适当的节奏来。朗诵的重音就是在朗读课文时需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的词语, 也就是关键词。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前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如表示动作、感情变化的词语。对含义比较深刻的复杂的句子, 可以用直接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把要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 一句一句标出停顿、重音、节奏等, 让学生较快地读好重音, 读出感情。
(四) 采用多种朗读训练, 远离唱读。
形式单调反复的读书是造成低年级唱读现象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在指导朗读的训练中不断地“变换口味”,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 表演读。
低年级学生好动, 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 表演读正好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 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荷叶圆圆》一文的朗读训练中, 让孩子们用动作表现“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青蛙蹲在荷叶上, 呱呱地放声歌唱”, 学生兴趣高涨, 在手舞足蹈的朗读中更深刻地体会了青蛙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2. 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方式, 一边播放课文动画, 一边让学生扮演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 体验做配音演员的乐趣,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角色朗读中就读出了春雨的美、动物的乐。
3. 联系生活读。
在《失物招领》一课的教学中, 课文中有一处写到“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 我没丢东西!’”学生读了几次都是拖得厉害。这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平时你喊人的时候是怎么喊的?妈妈喊你吃饭时用的是什么语调?”学生联系生活, 一下子就有了感觉, 纷纷喊了出来。
4. 想象读。
想象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 有了想象, 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就会克服唱读的毛病。如我在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时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春风吹来了, 有一棵贪睡的柳树还在冬眠呢!你想知道春风会对她做什么吗?”通过播放优美的钢琴曲, 伴随着音乐中悦耳的鸟鸣声, 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赞美春天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感情朗读的训练方式还有配乐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 目的都是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想读、会读、乐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五) 师生互动多元评价, 消灭唱读
1. 教师赞评。
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 要以鼓励为主,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用鼓励赞扬的评语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自觉主动地朗读课文。如:“你真聪明, 一点就通!”“听了你的朗读, 老师仿佛被你带进课文了!”等等。
2. 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 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来自同伴的提醒、认可和称赞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 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能夸夸他吗?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 你有什么建议吗?”……一段时间下来, 生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十分明显, 甚至对我的范读会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 你这个字的后鼻音没读准!”“老师, 我觉得这里应该读得更高兴一点”……
3. 学生自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自我评价能引导低年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 认识自己, 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 我请他进行自我评价, 他说:“我认为我字音读得很准确, 声音也很响亮, 就是没读出课文中难过的感情。”我顺势引导说:“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能读得更好些吗?”他又读了一遍, 这次真的好多了。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会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进而延长高原期。事实上,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之一,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提高得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更快。
学习高原阶段: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学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初步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又开始逐步上升。
二、 成因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高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1.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有些学生出现高原现象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地搞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很多家长对孩子高考期望值过高,学生感到自己的水平与家长期望值相差太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自卑心理、焦虑心理。这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打乱了学生的复习计划,制约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身体疲劳
高考复习阶段正是天热少雨的时期,学生普遍睡眠不足、饮食不善、心情浮躁、精神萎靡不振、复习时易分心走神。这样一来,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3.信心不足,缺少激情
一些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模糊,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因此他们的求知欲下降,好奇心减弱,热情低下,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4.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当
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学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一些教师教法不当,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难以适应。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导致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最终造成英语水平徘徊不前,广度和深度未能得到充分的拓展。
5.题海战术,效率低下
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得晕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
三、 对策
高三学生要针对高原期的产生原因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在复习中甘当配角,当好配角,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服好务。
第二是要在复习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特别要把精力放在英语成绩偏差的学生身上。要做好具体的帮困解难工作,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
第三是要不断改进复习方法,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充分备课,科学有效地进行测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第四是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同学们交朋友,关心、爱护、帮助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质量的提高,消除复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2.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
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英语总复习期间,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英语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英语能力得到提高。
3.强化知识准备,提供心理保障
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欠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只能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考生首先要以课本、教师、能力为核心,上好每一堂英语复习课。可以这样说:课本是支撑学生的“拐杖”,教师是学生的“导游”,能力则是学生的“核武器”。课本复习内容要全面,知识线索梳理要清晰,要多看多写目录、提纲、图表,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诊断功能,注意研究试题的考查功能,要通过练习、巩固、深化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是要查漏补缺,澄清知识缺陷,多抓些典型以突出重点,多一点联系以形成纵横交叉。
4.变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陈旧、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成绩难以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开始阶段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合理,所以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动脑筋琢磨规律。如建立优题库和错题库,归类解题思路等。一旦扭转思维定式,就能使你思维敏捷,信心倍增。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已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关注现实、学以致用,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很有必要。
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是要教其知,授其法。要求他们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的内在规律。二是要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如以旧带新,以新复旧,反复循环,不断复现。三是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多听录音,强化听力能力;多阅读,扩大视野,提高理解能力;多做练习,掌握英语的习惯用法,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四是要鼓励学生主动思维,让他们独立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变换一下学习形式。产生了“高原现象”后,应采用具有新意的学习方式,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自己来当“小老师”,让老师或同学做“学生”,人一旦被赋予新颖、令人羡慕、有责任感的角色,就能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自然、灵活地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
5.提高心理素质,克服心理疲劳
英语学习者学习到一定程度,会感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有些学生在困难时易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学会科学用脑,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接受不同的刺激。变换学习内容,可以使兴奋点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给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学会做健脑操,经常做有节奏的深呼吸等,也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适度自我暗示,调节心理平衡。高三学生要学会主动、适度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即自我认同或自我鼓励,运用想象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活动达到最佳的状态。另外,在学校同学们之间成绩可能泾渭分明,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喜欢而产生嫉妒和怀疑之心。当别人取得好成绩时,要真心诚意地向别人表示祝贺;别人暂时比你强时,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取经。实质上,一个潜心学习、立志有所成就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
6. 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一是对那些后进生不排斥、不讨厌、不歧视,要以满腔热情积极地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英语复习中来,对于他们细微的进步给予必要的鼓励,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二是对中间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胆量,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最后几个月中是能提高英语水平的。三是对于那些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增加一些练习,让他们“吃得饱”,同时要求他们戒骄戒躁,虚心向别人学习,使自己的英语成绩更上一层楼。
7.及时与家长沟通,注意增强学生体质
对学生的考前心理教育和辅导,只靠学校、老师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家长的紧密配合,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应试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及时对学生不求上进、厌学等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增强抗挫折力。同时与家长共同安排好学生每周、每天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使他们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去。
在高三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加之天气炎热,容易使学生体质下降,影响复习效果。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注意身体健康就尤为重要,因而要教育学生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调整好个人心理状态,积极而乐观地去安排复习,不要有心理压力。二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开夜车。三要注意饮食卫生,多吃清淡食品,多喝凉开水,保证复习期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8.要调整期待水平,摆脱焦虑束缚
高三学生要善于及时调整自己对英语考试的期望值,努力排除考试前的各种心理障碍和思想杂念,卸掉一切来自于家长、老师及亲友对自己造成的思想包袱,树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求无愧于心的乐观态度,以平稳心态去迎接高考。复习应考中,考生制定目标应量体裁衣,不要超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要盲目地和周围的同学对比,目标估计要现实,使自己胸有成竹、充满信心。竞技场上的无数事实说明:“总想赢者未必能赢,不怕输者反而能胜。”
9.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高考英语复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克服“高原现象”。具体地说,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学生学不好英语,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没有学会,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倘若学生作业上出现错误,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
第二理解学生。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英语复习课”主题班会。比如,一个学生在班会上说:“老师,您课上讲得太多、太清楚了,我们只是不停地听,不断地记,能否给我们一点想和练的时间?”而另一位学生则说:“老师,您的心太好,布置作业还要提示一遍,甚至把答案告诉我们,这样做能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同时也为改革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第三相信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进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英语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0.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高三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他们整天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榜样来自身边,真实可信,学生易仿、易学,有利于同学们相互学习,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有效地防止“高原现象”的发生。
11.体验成功快乐,唤起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英语复习课,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另外,英语总复习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英语改错本,自办一期英语小报,自出一份英语阶段性测试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来淡化高原效应。
有意识地进行自觉的归因训练,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我们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可以使我们相信改变未来的失败是可能的,进而增强我们对成功的期望。
四、 结语
绝大多数高三学生都会走出英语学习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高原现象”在学生身上持续时间越久,对学生越不利;如果能够尽快跨过这道坎,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王才仁,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责任状07-12
教师体罚学生材料07-19
3.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制度06-20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10-27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10-25
体罚学生事件的反思07-08
关爱学生 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11-19
关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的规定12-07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12-17
关于幼儿园体罚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