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和反思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14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1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待会评议。

(师指名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在读的时候,读到最后“损失”时有点快了,最后的 “损失” 应该读慢点。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遍。

师指名读。

一生读,最后一词读的较上一个学生慢,但仍感觉仓促。

师:读得如何?谁来评一下。

生:最后的“损失”读得太快了。

师:那该怎么读呢?你能不能来读一遍?

生读,语速恰当,但轻重音没有区分。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像小河流水一样,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样才好听,谁愿意再来读一遍?

一生站起来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2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 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 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 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主探究。

【学习方法】

读文、感悟、想象相结合。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115、116页插图:

同学们, 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吗?对, 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 (yuán) 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 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2.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批注

请大家打开书本, 用你最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读书时要学会做记号, 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做记号。 (教师巡视) 为什么画这些呢? (对, 加上批注, 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 这才叫会读书。)

三、讨论交流, 激发情感 (学习第5自然段)

1. 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了,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 你读了这篇课文, 心里是什么滋味?

(对“英法联军无耻”“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痛恨的情感)

2. 那么, 同学们, 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呢? (第5自然段) 教师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读出一个“恨”字来。

3. 你最气愤的地方是哪里?请用横线画出来。 (课件出示)

(1) 1860年10月6日,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采用换词、删词法, 把“闯进”换成“进入”, 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删去好不好?通过朗读, 比较, 讨论:你从这些加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侵略者的野蛮、贪婪、无耻、残暴)

(2) 小结:是呀!“价值连城的国宝被掠走”, 这个“掠”字刻画出了侵略者丑恶的嘴脸, 这是第一可恨;第二可恨的是, 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第三可恨的是,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可恨的是, 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证能销毁得了吗?请同学们再看书, 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四、品味辉煌, 感情朗读 (学习第2、3、4自然段)

1. 学生默读第2、3、4自然段并找出这几段的中心句。

2. 圆明园在什么位置?它的总体布局怎样?

3. 圆明园内有哪几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景观?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 出示课件:圆明园的全景图。 (配上教师解说)

5. 园中收藏了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教师适当解说)

6. 指导感情朗读2、3、4自然段。

7. 正因为圆明园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所以说它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是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却被英法联军化成了一片灰烬。让我们时刻铭记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 老师读第5自然段。

五、损失惨重, 令人痛心 (学习第1自然段)

这场大火不仅让人愤怒, 让人憎恨, 还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齐读第1自然段) 想想哪个词最能说明损失的巨大? (理解“不可估量”: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 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 那么, 造成这一巨大损失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英法联军) 他们实在是太霸道, 太可恨了。

六、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

1. 同学们, 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

(板书:损失) 你们可知道, 英法联军, 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 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 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 然后, 逼迫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他们为什么敢在中国的领土上如此放肆呢? (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

2.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 使得这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变成了一片废墟 (课件出示废墟图) 。

这片废墟给中国的历史抹上了屈辱的一页, 此时此刻, 作为一个中国人, 作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你的感受如何?面对这片废墟, 你又最想说什么呢?请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最想说的话写在课本的废墟图旁。 (可联系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侵略者的残暴和今后怎样建设祖国三方面来写)

3. 指生回答。

4. 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是呀!这场大火, 这段屈辱的历史将永远烙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我们要铭记这段国耻, 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板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七、作业 (课件出示)

1. 讨论交流: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 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 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a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51-02

1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回忆。读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受课文。

3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

3.1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指名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3人一齐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

3.2針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大火连烧3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板书:化为灰烬)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英法侵略者配得上是联军吗?是什么?强盗!)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抽读:“这样”是怎样?

3.3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3.3.1针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除了这些,你从书上还知道些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还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板书:举世闻名)追问:“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哪个字解释“全”?

(2)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宏伟建筑)圆明园还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珍贵文物)

3.3.2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找到写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自由读——指读第三自然段)

(2)仔细数一数,这段话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7个)

(3)请你大声地告诉大家,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抽生读。从这7处“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从词语、标点……)

从大家的感受中,这一段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学生自由再读——抽生读重点句。

(5)感悟重点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播放课件,师配乐诵读)漫步园内,你还想出来吗?(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6)(将3个词语用圆圈圈起来)但是,同学们,你们读对的、看到的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化为灰烬了!早已烟消云散了!(课堂中有短暂的寂静)

4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说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读后交流,通过追问了解学生的动机,如: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破坏这样的世间奇迹?圆明园的设计者是谁?圆明园除了书本上描述的,到底有多美?圆明园花了多少财力和时间才建造起来的?我想知道圆明园到底有多大?

我还想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清朝的军队到哪里去了?(是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难道就没人把守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2)这里有篇短文,是老师从网上搜集以后整理出来的。它能解决你想知道的部分问题。默读补充资料:《圆明园之最》。读后交流:读完这篇短文,你的心震撼吗?圆明园的什么深深地震撼了你?我被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规模宏大震撼。(640个足球场,十分宏伟。)

我被圆明园的建造时间震撼了。(为什么?)

我被圆明园的珍奇异宝震撼了。(你一定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数据,是哪个?)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出来了吗?

5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呈现:英法强盗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画面)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

(1)配“二泉映月”,学生动笔写句:“这把火,烧毁了_____。烧毁了______。烧毁了 __________。(交流)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把火,烧毁了……。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Old Summer Palace’s De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Designs

Ma Guo

Abstract: This article narrated “Old Summer Palace’s Deconstruction” a class teaching design, divides into: Uncovers the topic to induct, establishes the main key——overall sensation, the sensitization feeling becomes aware——leads the text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stimulation emotion——development background, deepens understanding——the fervor to write the words, surges the sentiment.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环节中具体体现。

上课前,教师要把讨论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内容。确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本节内容在单元中,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课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须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必刻意强化,这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点渗透的;然后讨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这个环节要细致,考虑要充分:问题怎样提出?应作哪些预设?可能会有怎样的生成?目标达成的检测和反馈方式,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目标明确,教师才能训练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主动性强。

二、达成目标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看各种优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激发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们还沉醉在“爱”的海洋里。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心为之所痛。看到学生神情激动,可想而知,此时学生心中肯定升腾着一股股感情。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三、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尽管这样,由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语文课堂要目标明确、单一,让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充分了解学情。这样才能避免制定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出的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胸存课标,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经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经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异常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我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经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经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之后,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此刻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职责感。最终,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比较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终回归第一自然段。应对强盗的无耻行径,应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应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经过给学生必须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到达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格式 篇6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经过朗读、学习,想象以往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依据教师用书,经过研读教材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锁定在“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抓住关键句,以问题为引导理解课文资料。这三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然后边读边想:①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借助文字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经过多媒体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和照片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了这些珍贵的影印资料之后豁然开朗,立刻答出了上头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仅仅经过文字学生是无法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的。如果无法想象当年的辉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圆明园”这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痛有多深,这三个字带给过人的屈辱有多大。所以,我除了上一个环节的经过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之外,还经过课件与之相得益彰。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影像感染下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的艺术品不由得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

三、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我的祖国的昨日、今日和明天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终全班汇报,教师归纳: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仅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终,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虽然本节课似乎取得了完满的成功,可是静心思考发现,自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及时地进行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7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气氛

我将这节课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 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 然后再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我接着创设情境, 渲染氛围, 通过对圆明园毁灭场景的再现, 在沉重的音乐刺激下, 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震动, 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 学生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利用多媒体可以超越时空, 化难为易

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圆明园的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 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 我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的特点, 然后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它的建筑美景, 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想想, 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中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 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了圆明园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的代表,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在圆明园教学设计中, 我巧妙地把新授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 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 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 在拓展中提高, 在交流中升华。

●利用多媒体适时引导, 突破难点

在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时, 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课文有关内容, 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 让他们谈感受, 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 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 再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 有效地渗透了“爱我中华, 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篇8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和观看历史图片来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就成为我们这节课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的文物这三个方面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生动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9

师: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其实,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在140多年前,被英法联军这两国强盗毁灭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走进它。

生齐打开书本

师:端起书本,从头至尾地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老师从旁指导。

生反馈:

生1:我读懂了圆明园过去是很辉煌的。

生2:我读懂了圆明园已经被毁灭了,现在只剩下废墟。

师:昔日的辉煌变成今天的废墟,这就是——毁灭

课件:圆明园的毁灭(读课题)

师: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新面孔,能带着你的理解把他们读好吗?

出示词语: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亭台楼阁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

生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课文朗读,我们除了收获词语外,你还收获了什么?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是我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课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生;两个

师:当你读到这两个不可估量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伤心

师:是啊,那就来读一读这个开头,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既然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想必一定有它不可估量的价值,就在刚才,我们进入到了这座万园之园,、再次默读课文2—4段,试着完成填空,

幻灯出示:圆明园是( )

学生交流。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你们读到了什么,使你们有这样的感受?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你觉得圆明园怎么样?

生:大!

生:里面的小园有很多,很美丽。

出示课件:圆明园鸟瞰图

师:你们看,这就是圆明园的全景图,既有大圆,又有小园而且小园围绕着大圆,这样的布局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众星拱月

师:既大又多的圆明园,该怎么读?

生读

师: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这么大的园林,被毁了你们说这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生:动情地说:“不可估量”。

出示课文第一段

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读

师随机点评

师:这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烧毁了一座大园啊,要知道,他们所烧毁的还是……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你又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

生:我通过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圆明园里有众多建筑。而且这些建筑风格各异。

师:能读一读吗?

生读这一段

师:你刚才在读宫殿和亭台楼阁的时候有两个词语特别突出?能说说你对他们的理解吗?

生:金碧辉煌就是形容很华丽的样子。

师:生活中见到过这样华丽的建筑吗?能描绘吗?

生:就是黄色的瓦片红色的墙,颜色很光鲜醒目。

师:你说的真好,能把你的理解送到朗读里吗?

生读这句。

师:除了这句,你还想读哪一句?

生交流,说理由,带着理解读课文。

师:这样的一座宏伟壮观的园林,汇聚了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融合了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当你漫步园内--(引读)流连其间--(引读),谁还想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的朗读和课文都太美了,简直让人陶醉,难怪课文中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是,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如今也不存在了,你想怎么读这句?

出示课件:“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1读

师:体会到你的心痛了。

生2读

师:感受到你的惋惜了。

生3

师:你自己告诉大家,你想表达什么心情。

生3:很痛苦

师:那么心爱的圆明园如今都只剩下残垣断壁了,怎么能不让人心痛呢?有同感的同学一起读!

生齐读。

师:可以接着说,被毁灭的圆明园还是什么?

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接着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我明白了圆明园里有许多奇珍异宝。

师:你们发现了里面藏着一个非常隐秘的连接词吗?

生:上自……下至……

师:从先秦至清代,多少年的时间?(大约50)

如果一年只出一件文物,经历时间之长,朝代之多,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可以怎么形容?

生:数以千计、应有尽有、不计其数……

师:这么多的宝贝都在哪?所以我们不难相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到……

生:自豪,骄傲

师:那就自豪地告诉天下人,圆明园中有什么?

生:自豪地读这一段

出示虎首图片

师:认识它吗?这是一位记者在香港拍卖会上获得的资料,这就是圆明园里十二生肖喷水池的牛头和猴头。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的高价,从拍卖会上买回了这两件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东西。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愤怒,这明明是我们中国人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用高加买回来,应该是洋人自己送回来,并且赔礼道歉。

师:说得真好!你说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里话!

生:这宝贝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他们居然从我们国家拿走……

师:是用“拿”吗?

生异口同声:是抢的!

师: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中国人民会有遭受这样耻辱吗?

课件出示:读第一段(再读)

师:现在,这一举世闻名的园林,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一瑰宝,这一精华彻底毁灭了。再请大家凝望这这段文字,告诉我,圆明园被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无数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

生:是文化。

师:这文化可不单是我国的文化啊,它还是世界的文化啊!你说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生再次朗读第一段

师:关于圆明园,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想说,就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生:简单交流

下课

反思:这次的教案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改动不大,就几个细节特别处理了,语言比前堂课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也比上堂课有提升。思路比以往更清晰,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一:词语呈现的目的性不明确,有点走过场,并且初读和精读版块的连接不够自然。

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不够到位,句子没有重点展开理解,学生没有充分地讲。

三:感情基调不够统一,猴首图片是不是该放进去有待商榷。

四:主干的问题过于死板,匡死了学生的思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10

一、潜心会文, 做到心中有数

1 援教学内容、学习难点心中有数。

打开课本, 跳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读一遍, 两个“损失”震撼人心。紧接着下一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皇亲国戚才能游玩娱乐的地方) , 后边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结尾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不可估量的损失”“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 这一系列的评价、美誉冲击着我的大脑。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 怎样才能到位地理解、明白这些评价和种种美誉呢?我不禁问自己。

我情不自禁地又将课文读了一遍。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组成、布局, 第三自然段以列举的方法介绍了园内风格多样的建筑和景观, 第四自然段概括介绍了园内收藏的文物、珍宝种类繁多, 末段写圆明园在英法联军令人发指的暴行下毁于一旦。这样一篇记刻着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课文, 对于十来岁的孩子, 怎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份厚重、这一份沉重?

2 援表达特点心中有数。

再次轻轻翻动书页。课题的中心词是“毁灭”, 而文章却用三分之二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这是为什么?作者用意何在?“毁灭”的是什么?圆明园里原有的景物世人已无法看到, 只能凭借史书的记载和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去想象。所以作者要用大量的篇幅去写圆明园里有什么, 去写圆明园的辉煌:

“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如, 海宁的安澜园……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 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 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 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 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 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 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仅此而已吗?想起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啊, 将有价值的、美好的事物撕碎以示人, 这就是悲剧。看似“顾左右而言他”, 实则有意为之。“辉煌”不写出来, 读者不知道毁灭了什么;“辉煌”不写出来, 哪有毁灭的悲痛?当你还在慨叹圆明园的辉煌时, 一把大火已将它毁于一旦, 这是何等的悲愤、痛惜!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与痛!

二、反复读文, 找好学习抓手

然而, 不足500字的课文, 怎么容纳得下这么浩大的一个圆明园?不足500字的文字, 怎么完满地诠释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只是让我们蜻蜓点水地了解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收藏、毁灭。说实话, 要想上好这一课, 教师自己首先得充好电, 不能昏昏然。什么办法可以辅助教与学, 让学生很好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回顾单元导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翻看课后练习:“读下面的句子, 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 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还有选做题:“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 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由此可见, “搜集资料”正是解决这一课诸多“怎么办”的绝好办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学习运用资料”也是课标对于高年级学生明确提出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把握整体, 明晰教学策略

打开电脑,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浩如烟海, 令人目不暇接。所以, 搜集资料这项大工程一定要提前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布置给学生。而且, 不能简单地说一句“回家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就完事, 应该在通览本单元时和学生一起读读课文, 让他们自己想想应该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而不是教师告之。实际上, 学生们自己读文章, 自己确定搜集的内容, 就是一个了解课文的过程。而且尊重学生的选择,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教师可随时询问学生的搜集情况, 提醒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整理相关资料, 其他资料可稍作了解。

基于本课资料较多的情况, 可建议学生分组搜集。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 不同组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 这样既能保证资料的质量, 又能资源共享。基于教材是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 所以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 教师都要有强烈的单元意识、整体意识。教学中可由单元导入课文, 体现单元主题。如本课的教学, 开课伊始, 教师可以以情激情:

“同学们, 今天我们将走入一个新的单元。这个单元, 揭开了祖国百年屈辱史的累累伤痛, 更见证了令无数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历史瞬间。这个单元有曾令无数国人滴血的悲愤, 更有铮铮铁骨的壮士们的拼死抗争。‘我是中国人!’百年之后, 这五个字眼已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是中国人!’这节课上, 让我们在血与泪中一起去回望《圆明园的毁灭》。”

鉴于本课的特点, 如何在学习中运用好资料, 帮助学生充分领略圆明园的辉煌, 深刻体会作者浓厚的爱国情 (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 激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设置这样的环节:

“同学们, 一周前当你初次读到这篇课文时, 你有什么感受?一周后的今天, 在你搜集了大量资料, 对圆明园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再读到这篇文章时, 又有怎样的感受?”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边读文边参看资料, 先是自学思考, 然后分组交流, 进而全班交流。相信, 当学生们读到课文第二自然段“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 还有许多小园……”, 再读到“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 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的课外资料, 立刻就会对圆明园规模之“宏大”、建筑面积之“大”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

相信, 当学生们读到“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 非予所能描色揣称, 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等课外资料时, 也会对“博物馆”“艺术馆”的理解深入一二。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即使把我国 (法国) 巴黎圣母院全部宝物加在一起, 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流连其间, 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第三自然段是对圆明园内不同景致的描写, 可以在参照资料学习的同时,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金碧辉煌什么样?玲珑剔透什么样?“买卖街”上都有些什么商铺, 商家怎么吆喝?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仿照各地名胜和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 以及充满西洋味道的建筑, 除了文中提到的, 还有些什么景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建议 篇11

教学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是前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在本组教材教学中应得到进一步训练。“分清文章的主次”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知道课文每部分写的是什么,使学生能了解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3.在阅读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按照上一单元就词、就句、就段质疑的方法进行质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完成对文章重点内容,也是难点的理解。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及“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 “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可以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如“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 “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理解,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凡是”“统统”是说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 “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紧接着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或圆明园遗址图片,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最后以“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问题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学本课要注意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然后再使学生初步了解,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重视朗读训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全文背诵有一定难度,应分散难点,讲求方法。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可用图示法,抓住“众星拱月”帮助记忆;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进行背诵。

词语解释

损失: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殿堂:指宫殿、庙宇等高大建筑物。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这是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漫游:不受拘束,随意游玩。

饱览:尽情地观看,看不够。

奇珍异宝:奇异的珍宝。

瑰宝:珍奇的宝物。[例句]:大熊猫是我国的瑰宝之一。

近、反义词

近义词:宏伟——雄伟瑰宝——珍宝仿照——仿造

反义词:破坏——建设热闹——清静精华——糟粕

难句解析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是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公,美不胜收。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之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语言积累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课后题解

2.(1)答:因为圆明园中珍藏有中国先秦至清朝几千年的珍贵文物、资料及世界许多国家进贡的珍稀礼品,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水平,这么珍贵的瑰宝化为灰烬不能不说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2)“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充分暴露了侵略者强暴的强盗行径达到了顶峰。

体会:这些带点词语更激起我们对强盗贪婪、野蛮罪恶行径的憎恨。

3.从文中第2、3自然段看出来。因为只有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才会更激起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品读感悟

本文重点写了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所收藏的无价之宝,以及帝国主义的强盗罪行这两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人们热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这一中心思想,从而激发读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阅读提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篇12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见到你么很高兴。知道我从哪里来吗?

生:北京。

师:知道我姓什么啊?

生:贾。

师:刚才都听到了,是吧?知道我姓什么的,我们都来打声招呼吧!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呀,特别喜欢听声音洪亮的问好声。

生:老师好!

师:我们再来用自己洪亮的声音大声招呼:我们再来一遍: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欸,贾老师好!

师:我相信你们是真心的希望我好,所以我还想从你们问候声中听到那份的饱含深意,同学们好。

生:贾老师好!

师:简单的几句问好之后,我想我没现在已经是朋友啦。。那么现在我们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咱们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好,猜字谜。认真看,这个字,是你认识的。谁认识?你说?

生:这应该是个“水”字。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了不起,这是一个甲骨文,看起来就像流动的水,他就是“水”字。那我们再来一个?

生:好。

生:这个是“山”字。

师:哎,这个就像高高低低的山峰一样,他就是“山”

师:行啊,我对你们刮目先看了,要不要来个难的试试?

生:好。

师:看清楚了啊,这个字可真是有点难。

生:这个字可能是“十”。

师:“十”字?

生:没错。

师:为什么?

生:我看猜他是交叉十字路口。

师:像不像?

生:像。

师:这才叫像啊。哎,他还真不是“十”字。

(生笑)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个“井”字”

师:像不像?

生:像。

师:越说越像吧?

师:可惜也不是,谁再来试试。

师:你看它还像什么?

生:我觉得有点像那个“水”十字的标志

师:嗯,里面有个像水一样的。你们看他像不像一个十字路口?

生:像。

师:顺着这个思路再去想。

师:这个路是干什么用的啊?

生:(小声嘀咕)走的。

师:对呀,哪个字表示走?

生;这可能是个“行”字

师:不是可能,你说的非常准确,它就是行字。行的本意就是路或者是路口。

师:好的,要不要再来一个?

生:要。

师:但我可要提醒你啊,这个可特别的难。想猜吗?

生:猜。

师:想猜就要猜妥了,你可以放心,真的猜吗?

生:猜。

师:好,欣赏你们这点。咱们学习上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心,要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好,那咱们就来猜这个最难的字。请你认真看。

生:思考。

师:你看懂了吗?看到你们皱起了眉头,给点小提示,你们看,下面这个部分表示的是双面旗,底下两个表示很多人的使命。(听不清楚,可能出错)

生1:有可能是“众”字

师:哪个“众”。

生1:群众的“众”字。

师:哦,有很多人表示“众”,有点意思了!

生2:我觉得有可能是“军”字。

师:“军”字?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了。

生3:我觉得有可能是“兵”字。

师:一个人。这里有好多的士兵呢。

生4:我觉得可能是“营”字。

师:“营”字越来越接近。

师:再给大家一个提示,我把它进行变化。到底是什么字?说出来。

生:旗。

师:真的是“旗”字吗?是旅,旅的本意就是军旅、军队的意思。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读。

生:旅行山水。

师:我想你们的声音可以更洪亮一些。

生大声朗读:旅行山水。

师:喜欢旅行吗?

生:喜欢。

师:说说你都去过哪儿?

生1:我去过东山港。

师:能简单分享一下吗?

生1:那里有个海滩,上面有很多贝壳,我在那里捡过贝壳。

师:哎,童年的时候到海边捡贝壳那一定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师:还有谁想说说。

生2:我去过汕头的南澳港,那边有海,有沙滩,那边很美很漂亮。

师:真是的,大海总是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有一种辽阔的意境。

生3:我去过鼓浪屿,那边有一个日光岩,上面是鼓浪屿最高的石头。

师:真实的,知道著名诗人舒婷吗?舒婷说鼓浪屿是自己的生命之港。

生4:这个暑假我刚好我去过乌镇,在乌镇的小桥流水古镇中我体会到很多。

师:你说的也跟乌镇一样的美,给人一种悠远的,飘摇的,江南特有的特色,对吧。还有谁来说说。

生5:我去过牛头山,那里的岱山瀑布想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你真了不起,还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来说。牛头山旁边有个牛头王的墓碑,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写的,那个字可漂亮了!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也想介绍一处我很喜欢的地方。知道什么地方?

生:敦煌莫高窟。

师:在敦煌莫高窟,有很多精美的石雕,泥塑和皮画。在敦煌莫高窟中有一个长织洞,在上世纪初被发现后,引来的考察队、探险队纷纷而至。将洞中的几万件珍贵文献,绢画,遗物以及其他的壁画,雕塑等等都遭受遗失,造成了文化史上最大的损失。那么今天,敦煌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好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时间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上课吗?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件事让咱们中国人特别心痛。一件是我盟刚刚提到的敦煌的蒙难,还有一件,便是——一起读。

生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

师:来,一起看看这些词语。自己读读。

生齐读: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不可估量

(生每个词语读三遍,师提醒读一遍即可。)

师:谁来读读。

师:有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就每人读一个。

生:生个别读。

师:读的非常正确,那都是文中的词语,在课文句子中,相信大家对他们都有一定的认识。

师:那么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清楚了吗?谁来说说。

生1: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哦,说的是毁灭。

生1:第二段:圆明园有三个小园,也叫圆明三园。

师:嗯,说的是圆明园的组成,那就叫“布局”。把这个词批注在2自然段旁。

生3:第三自然段讲圆明园里面有什么建筑。

师:好的,写到是“建筑。(师板书“建筑”)看谁还记得和老师一起记批注

生:第四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历史文物。

师:对“历史文物”(板书)。

生:第五自然段: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拿走圆明园的东西,并烧了圆明园

师:圆明园的毁灭对吗?

生:嗯。

师:谢谢你,说的比较准确。

师:其实文章的1、5自然段写的都是?

生:小声嘀咕。

师:大声说出来。

生:毁灭。

师:那么2、3、4自然段概括地讲?写的是?

生:2、3、4是概括地讲以前的圆明园很美。

师:是现在的圆明园?

生:以前的圆明园。

师:哦,以前的、(师随机板书)原来的、昔日的。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自己默读2、3、4自然段,看看从昔日的圆明园中,你们能看出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做一做简单批注,开始。

生:生默读。

师:好了,孩子们,咱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接着说。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众星拱月“这个词,我能体会到圆明园园林昔日的园林是十分多的。

师:是呀,圆明园数量很多,那是上百个圆明园,而其中的一个圆明园就占地5200余亩,相当于640个网球场啊!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圆明园非常大。

师:用上一个四字词语,那叫做?规模——

生:规模宏大。

师: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皇家园林。

师:好啊,咱们接着谈,从其他的四字词语,你还感受到什么?你来说。

生:生交流第三自然段(听不清楚内容)。

师:你看看,他从第三自然段读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与艰辛。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我们好像住在圆明园的境界里面似的

师:陶醉其中啊,你能给我们美美地读读第三自然段吗?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美不可言。你来说。

生:我也从第三自然段得到体会,圆明园有很多壮观的景象。我还觉得他们虽然以前根本没有汽车。但是他们的建筑还是一样的雄伟。

师:你也感受到了壮观的景象很多是吗?究竟有多少呢?我们来看看。

师:咱们中国的古代的园林建造上常常会挂上匾,有一册书叫做《圆明园则启示》,当中所记载的匾则就是数千景。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有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师生合作读。

师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齐读: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读: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生齐读: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刚才读的是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齐:亭台楼阁。

师: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齐: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这个就是有所不同了,我读的是金碧辉煌的、宏伟大气的殿堂。你们读的是——

生齐:玲珑剔透……

生1:我们读的是玲珑剔透,小巧的亭台楼阁。

师: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段话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哟,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那对比只是这儿一处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我读的是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山乡村野。

师:我读的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你们读的是?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真是如此。有大气的,就有小巧的。有表现热闹的,就有?

生:象征宁静的。

师:那接下来,同桌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合作读读2、3两句话。你看看对比手法还体现在哪?开始

生:同桌合作学习。

师:好,孩子们,发现了没有?谁来第一个说?

生:我发现白色的这些句子和黄色的这些句子,他们用了对比手法。白色的这些句子,他有仿造的东西,他是现实的。

师:真好。是仿造现实的

生:而黄色的主要写他是仿造想象出来的一些物体来建造出来的。

师:接着说吧。

生:所以我认为他们这里面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师:而且不仅有民族的,还有——

生:西洋的。

师:那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合作读读这段话。请你们同桌来——

师:那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生:同桌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女生读: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圆明园。(师引读)在圆明园中——

生1:(生个别读)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师引读)在圆明园中——

生2:(生个别读)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是呀,(师引读)在圆明园中——,一起来。

生齐读: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师:漫步在圆明园中,我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建筑。有大有小,你们呢?你么看到了什么?

生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哦,你看到的是大气,小巧的。你呢?

生:我还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感受到他宁静的山乡村野的感觉。

师:对呀,不仅有宁静的。还有?

生:热闹的。

师:你呢?

生:我还感受到了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那些很美的景物。

师:还有那些现实中的?

生:还有那些现实中的仿照安澜园建造的。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来读读。

生:(齐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想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那个女孩,请你读。

生1:(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啊呀,真是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谢谢你。谁还想来?

生2:(情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好咱们接着看。从其他地方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感受圆明园中有很多的财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读给我们听听。

生:我从“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中感受到的

师:真是这样的,孩子们你们看这个“上至”、“下至”抓的多好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音乐起)欣赏视频。

师:慢慢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朽的历史。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生:博物馆,艺术馆。

师: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这样描述: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园林。那么,此时你还想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用几句话写在练习单上。开始。

生:开始自由创作。

师:(随机提醒1)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姿势,把头抬起来。哎对,头摆正,肩放平。

师:(随机提醒2)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们在注意书写美观的同时,还得注意速度。

(用时大约4分钟)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就先写到这里。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1:交流: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规模宏伟的,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那里的奇花异草点缀着圆明园金碧辉煌、壮丽浓烈。

师:评价:好一幅壮丽的圆明园啊,谁再来分享?

生2:交流:圆明园不仅有人造景观,还有自然景观。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他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更是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

师:字里行间渗透着赞美之情。来,我们在一起来看看这个同学所写。

师:你来读。

生:昔日的圆明园美景数不胜数。园内的小园林变化多端,各有各的特点。到处都是奇花异草,十分迷人。

师:你们看,能够看的出来,他提取了课文的资料。而且将他们整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这些语言多么精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书写,大家看到,整齐美观。我相信能够代表咱们班同学的书写水平。

师:同学们,其实很多你们的描述中,还用到了诸如此类的词语,真的是很精彩。这规模宏伟的圆明园不但如此,而且期间还遍布植奇花异草。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座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然而,这昔日所有的辉煌,在1860年10月,都被付之一炬。

(视频引入,拨动文字背后的情感。)

师:好,同学们,带着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

生: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英法联军简直就是一群强盗。当他们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的时候。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统统掠走。

师:孩子们,你们恨不得把他们打到,恨不得……我们再来读一遍。

师:引读: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统统掠走;

师:那名贵的书画,珍贵的典籍不复存在。实在运不走的——

生: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师:那精美的雕塑,金铜利器不复存在了。最后,他们竟然——

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那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不复存在。难怪文章作者在开篇便这样感慨到:——一起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能体会到你们的心情。作者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写下了两个“不可估量”

师板书:不可估量。

师:好,孩子们,学到这儿,你读懂了什么?课文题目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这么多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呀?

生1:作者就是想给后面铺垫,说后面是怎么样辉煌的东西被毁灭的。

师:是的,这是他的理解。

生2: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要写出他的辉煌,然后后面要写成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3:其实呢,他是用了很鲜明的对比。用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和他后来被毁掉形成了对比。

师:师总结,孩子们,你们所说,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用大量笔墨写昔日的辉煌,从而更加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那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下节课你们的语文老师会带着大家再进一步了解圆明园文化内涵过程,会注重写作手法,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师:好,这是今天的作业,谁来读一读。

生1:

作业一:.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作业二:.对比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写下你对圆明园的补充描述。

师:好的,因为刚才我们课堂上还有很多同学的写作没有来得及收尾,所以我把它补充成今天的作业。下节课,我们还可以来交流。你们看,通过一整堂课的学习,我们只是了解了圆明园的皮毛而已。我们的圆明园那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如果大家有时间去北京的话,你们亲自走进圆明园,我相信那里的每块石头,每棵树木,每一种花草会无声地告诉大家这么多……那么多……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生沉浸在课堂中。

师再次高声说:下课,同学们。

生:起立。

师:谢谢我们同学,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跟台下的在座老师说再见。

生:老师们再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举世闻名、不可估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众星拱月、诗情画意、天南海北”等成语。读准字音,重点是多音字“不可估量”的“量”;理解词义,重点是“众星拱月”。

2.学会运用抓关键词想像画面的阅读方法和抓重点、有详略及反衬的表达方法,积累第三段,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深刻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被毁的经过。

3.增强热爱祖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抓关键词想像画面的阅读方法,深刻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被毁的经过。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和学生聊威海的风景名胜入手,引出威海最著名的景点刘公岛,通过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它更承载了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屈辱历史,引出北京同样写满国耻的的圆明园。

(二)板书课题,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有助于理解课文。教师出示圆明园的相关资料,为学生走进课文情感做铺垫。

(三)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主要是四字词语,重点指导多音字量的读音,众星拱月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读书要积累好词佳句。)

2.检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了解,提出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什么课题写圆明园的毁灭,还要写圆明园以前的辉煌?

(四)新授

1.深刻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的情感。快速浏览2.3.4段写辉煌的部分,交流最吸引最震撼人的段落。

A、学习运用读文字想画面的阅读方法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生交流最震撼自己的段落是第三段后,引导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景观运用读文字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看看能读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时,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将画面想象得更丰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适时小结学习本段运用的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

圆明园中只有作者描述的这些景点吗?从哪看出来?引导学生阅读关注关键词,学会咬文嚼字,并体会抓重点、有详略的表达方法。

通过想象走进圆明园,游览着一处处风格各异的景点,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引读“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在学生对第三段有了深刻感受的基础上,找班级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再出示圆明园相关图片教师通过关联词引读,从而让学生熟读成诵。教给学生抓连接词、借助画面积累记忆的方法。

B、通过资料补充介绍感受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感受文物的多。据专家称,圆明园光流失在世界各地有据可查的文物就有150多万件。

(2)感受文物的珍贵。2007年澳门人士花了6000多万元才将马首铜像买下来捐赠给中国。

小结:圆明园最震撼我们的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1)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语言文字训练:像作者一样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2.了解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巩固运用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之情。

用想象画面的方法默读第5段,圈出痛心的词语,把看到的画面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从看到的画面中感悟出侵略者的野蛮、无情,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及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

播放相关英法联军烧杀抢掠圆明园的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擦除板书,引导学生就是英法联军的烧杀抢掠,让圆明园中所有的一切都化成了一片灰烬,激发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侵略者的痛恨,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第五段。

3.想象说话,领悟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的好处。(1)引读圆明园的被毁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当今天的我们面对圆明园仅存的残垣断壁,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把你的心里话说给大家听。学生交流。

(3)明确为什么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先谈感悟理解,教师再总结,明确作者运用反衬写法的好处。

(五)作业超市:

基础作业: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三、四自然段。(巩固运用课上学习的记忆方法)提高作业:

小练笔:运用反衬的写法写出学校的变化(注意做到抓重点、有详略)。(温泉小学是重建学校,学校的巨大变化学生身处其中,感受真切。这一作业让学生学习运用并进一步体会反衬写法的好处。)

附:课文内容

13.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起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会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花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的辉煌过去”的目的。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曾经有人说,埃及有金字塔,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曾经举世文明的圆明园。请同学们打开书115页

二、新课

1、文中有三句高度评价了圆明园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你能找出来吗?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比如,书上第二自然段的“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其他的,同学们能找得到吗?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句就高度概括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2)读以下两个句子:(幻灯)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是„„也是„„。

谁会用“是„„也是„„”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3)指名说,齐读

2、正因为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所以它的毁灭是——

出示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它的毁灭有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因为它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3、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这么高的评价?昔日的圆明园里究竟有什么东西让我们觉得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指名随机汇报 在课文里找一找,找到的举手。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师:谁愿意朗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生朗读)

三、学习圆明园的辉煌过去

1、第二自然段

重点理解“圆明三园”“众星拱月”

[师:圆明园的布局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看图(用电脑投影,指图)左边的园子是圆明园,右边的是长春园,下边的是万春园。这三个园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生齐:圆明三园)。看,这就是众星拱月的什么(生齐:月)再看,这十几座小园就是什么(生齐:星)]

学生汇报“圆明三园”,看幻灯,问:谁查到圆明园究竟有多大?(5200余亩)大约有我们5万多间教室那么大

学生汇报“众星拱月”,从“众星拱月”,这个词中,你可以体会到圆明园怎么样?看幻灯片,(建筑宏伟、规模宏大)

在这规模宏大的圆明园里,还有什么?继续找

[师:对,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请各学习小组讨论讨论这段分几层都写了什么]

2、第三自然段

第一层是第1句,概括地写园内景观;第二层是第2-5句,具体地讲园中的景点;第3层是最后一句,写作者游园的感受。

有 有

有 不仅

汇报第一句时,看幻灯,有什么?(殿堂„„怎样的殿堂?„„)还有什么?怎么样?

(师:在第2层中,作者具体地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呢快速浏览,然后告诉大家。(学生浏览课文))汇报第二句时,问,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有哪些?看幻灯(有海宁的安澜园„„)一起说,过渡:圆明园中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看幻灯,齐说,汇报第三句时,圆明园中,不仅有我们民族的,还有外国的西洋景观。看幻灯,说

看完这些图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景物?想象一下,走进圆明园里,你仿佛可以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美”。这还只是一两个景点里看到的。圆明园里总共有145处景观,一处有一处的景致,一处有一处的特色,漫步其中,流连其间,什么感觉?

齐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小结:难怪,一个叫雨果的作家说“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也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里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有什么?

3、第四自然段

“奇珍异宝”“博物馆、艺术馆”

汇报第一句时,圆明园里曾经收藏着哪些历史文物?有上自——有下至——,从秦朝到清朝,历经了好几个朝代,2000多年,你能想象搜罗到多少奇珍异宝吗?但是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应有尽有

数不胜数

„„)收藏了这么多的奇珍异宝,所以,圆明园是——博物馆、艺术馆。

四、1、过渡:学到这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小结:是啊,这就是我们曾经灿烂一时的圆明园,每一座建筑,每一座亭台楼阁,每一件文物,每一件奇珍异宝,都是独一无二,都是价值连城的,所以雨果又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然而这个奇迹却被——毁灭了。

所以,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第一自然段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说:最后一句

雨果也说:这个奇迹已经不复存在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2、学习第五自然段

雨果告诉我们是谁毁灭了我们的圆明园?一个是——一个是——

书本上告诉我们,1860年10月6日发生的悲惨的一幕——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完之后,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什么?(把你心情放在你的朗读里面读出来)可惜的是—— 可恨的是——

哪些词语让你最愤怒? “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

读书本课后练习的题目——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动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想象一下,英法联军毁坏、掠夺圆明园的情景。指名说。

据当时的记者回忆:当时——出示幻灯

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3、是啊,奇珍异宝统统被掠走了,文物被掠走了,亭台楼阁和风格各异的建筑被烧毁了,从此,圆明园里

没有了

也没有了

没有了

也没有了 没有了

还没有了 不仅没有了

还没有了 剩下的是一堆——废墟看幻灯片 所以,作者痛心地说——最后一句 所以,圆明园的毁灭是——第一自然段

4、假如此时你就站在废墟旁边,你最想说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出来大家对侵略者、对清政府的痛恨。(板书:恨)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1、同学们,请你用你的心去感受,这把或烧毁了什么?拿起笔写下你的愤怒,写下你的憎恨,写下你的悲哀,写下你的痛惜!

2、学生动笔写句。这把火,烧毁了——————————————————。

教师总结:这个损失确实是无法弥补的。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它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刻骨铭心的国耻,烧不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148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生齐)振兴中华!”

五、回归课题

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题目是——毁灭(强调)

可文章却用了整整三个自然段具体地描绘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的东西被毁了,更让人感到心痛。因为曾经拥有,所以,更加痛恨。)

上一篇: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案下一篇:作文美丽的香溪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