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办法(共3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健全我县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校长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监督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三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校长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要主动征求学校党组织的意见,与学校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条 校长要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力,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
第二章 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聘任
第五条 校长任职的条件和要求: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
(二)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熟悉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动态。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中长期和校长任期目标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具有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教科研、课外活动等工作能力。具有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
(四)小学、初中校长应具有大专毕业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国民教育系列,下同);新任中小学校长应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应分别具有一级及以上的职称,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五)中小学校长年龄一般在男56周岁、女53周岁以下;新任校长一般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六)不得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得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第六条 校长实行聘任制、任期制。聘任校长必须遵照党的干部政策,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规范选拔任用程序,按干部管理权限聘任。对新聘任的校长,实行任前公示和一年试用期制度。校长任期一般为三年,任期届满,考核等级合格及其以上可连任。在同一所学校任期最长为两届。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时代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激励机制。
建立全县校长后备人才库,抓好后备校长的选拔、培养。后备干部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活动发现、上级考察、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发现、选拔确定。根据校长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中层干部和新进毕业生中的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为主体。今后,校长人选原则上要从后备人才中选聘。
第七条 校长实行退职制度。校长年龄男满56周岁、女满53周岁的,改聘为教育督导员,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须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教育督导任务。一定条件下,实行优秀校长延长任职年龄制度。
第三章 校长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校长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有履行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九条
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学校规模和有关规定,决定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制订学校内部人事管理改革方案,从本校在职教职工或县校长后备人才库中,聘任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村小校长,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并报县教育局批准。实行校长聘任制后被聘任的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村小校长任期同校长任期一致,任期届满的,可以连续聘用。不被续聘的,不再享受相关待遇,被解聘的副校长进入县校长后备人才库。
第十条 根据有关规定,审定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经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有选择地方课程教材的自主权,并负责安排课程。
第十一条 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对工作成绩显著的教职工给予奖励;对严重违纪或给学校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教职工给予行政处分;对不胜任本职工作以及拒绝接受工作调动或安排的教职工,按有关规定予以待聘、解聘。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
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县教育局批准并备案。
第十二条
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第十三条
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省颁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四条
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安全、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重视文艺社团、体育运动队、科技实践小组的建设与管理。建好用好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
第十五条 领导和组织总务工作,负责学校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总务工作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严格财务管理,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加强校产管理,提高资金和教育装备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理财,坚持财务公开。
第十六条
深入教学第一线。校长能胜任一门学科的教学,村小校长应代好一门主课。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每学年听课不少于40节,认真记好校长《工作日志》。积极参加县教育局安排的各种培训。按规定履行报告和请示义务,有下列情形的必须向教育局报告或请示:
(一)离开县境一天以上(村小校长向学区或中心
校请示);
(二)中层干部的任免或调整;
(三)重大工程项目、较大额度资金使用;
(四)重大事项、本人生活中的重大事宜。
第十七条 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和研修业务,不断提高教职工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培养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和教学骨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十八条 充分发挥副校长的助手作用,明确中层干部岗位职责,加强管理,团结协调,形成合力。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 校长的培训
校长培训以在职学习、短期集中培训、脱产培训、远程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任职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以争取尽早培养出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办学卓有成效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专家。
要加强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今后新聘任的校长,应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通过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对后备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教学业务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结对子、组织安排外出进修深造等方式,促使后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开展培训要与对校长任用、考核、奖惩、绩效工资紧密结合,中小学校长参加岗位培训的成绩应存入本人档案,作为对其任用、考核、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小学校长参加组织上安排的培训,期间其职务、工资和有关福利待遇不变。
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把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注重基地自身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作用。要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横向联合,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涵。同时,还要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第五章 校长的考核和奖惩
第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校长工作业绩的考核,考核分为学工作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学工作考核在每学年结束后进行或教育督导时进行,任期目标考核在任期届满时进行。学工作考核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任期目标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调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条 校长绩效工资中的奖励性部分按考核等级核发,对成绩显著的予以奖励;对业绩特别突出或对蒙城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实施重奖(奖励办法另文制定)。
第二十一条 校长在任职期间学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教职工群体性上访、职务性违法违纪事件的,考核定为不合格;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控流保学等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在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二十二条
校长在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解聘免职:
(一)学工作考核不合格;
(二)有较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
(三)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财物和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
纪行为。
(四)学校教学质量优秀率连续两学降低的(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分别以高考、中考和检测或抽测成绩为准)。
第六章 校长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校长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禁发生下列行为:
(一)超越职权擅自决定或违反规定干预、插手工程招投标和大宗物品采购;
(二)利用职权为本人或亲友谋取非法利益,放任或纵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违法违纪;
(三)借本人和家庭成员乔迁、生日及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四)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活动;
(五)违反人事任免制度的有关规定;
(六)公款吃喝数额较大或报支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工作日中午饮酒,非工作日醉酒;
(七)以单位名义为其它单位(个人)提供经济担保;
(八)计划外支出,造成欠账。
第二十四条 建立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校长在任期内或因提前离岗、调任、辞(免)职等原因离开领导岗位的要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中如出现帐户总金额与学校总负债(含事已办尚未形成票据的)相抵消后,净负债数目超过当年“义保”经费总额30%的校长,应停职并接受进一步审查。
第二十五条 建立学校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凡群众反映和举报校长问题,经查实,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违规违纪的,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建立校长诫勉制度。告诫劝勉制是对存在明显缺点错误尚不够纪律处分的校长,实行告诫、劝勉,促使其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一种教育措施,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和重要手段,是为了关心和爱护校长,教育和帮助校长,以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诫勉期限一般为一学期。
校长在民主评议、干部考察、考核中存在明显缺点错误但尚不构成纪律处分的校长,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告诫劝勉:
(一)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不力,对上级的工作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的;
(二)责任心不强,缺乏改革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岗位职责搪塞应付,成绩平平,导致学校工作发生较大失误或造成损失的;
(三)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反映较大的;
(四)组织纪律和执行规章制度较差,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五)考核为基本称职的;
(六)违反第二十三条严禁行为之一,造成不良影响的。被告诫劝勉对象就有关问题须上交书面剖析、说明和整改措施,并即行整改。对表现不好或改正不力的,予以停职。
第二十七条 建立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校级领导干部由县教育局党组成员负责,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原则上每学年一次,时间一般在学工作考核后,在遇下列情况时,必须及时找干部谈话:
(一)职务发生变动或退休时;
(二)个人遇有重大事项时;
(三)全面考察和任期目标()考核反馈时;
(四)领导班子内部出现不团结苗头时;
(五)群众对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有反映,有必要给予提醒时;
(六)遇到其它需要谈话的情况。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长,主持学校工作的副校长。民办学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县教育局负责解释。
一、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审视
(一) 基本结构不均衡
1.城乡校长分布结构不均衡
调查结果显示, 城镇校长占校长总数的47.16%;农村校长占校长总数的52.84%。其中, “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校长最多, 其城乡校长比例为1.43∶1;渝东北的农村校长最多, 其城乡校长比例为0.45∶1, 且城乡校长总数差距最大, 相差1143人;渝东南的城乡校长比例为0.64∶1。“一小时经济圈”含有主城九区, 因此城镇校长占了多数, 但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校长却占了多数, 城乡校长分布结构极不均衡。
2.年龄结构呈“中青年化”
校长队伍不同年龄层次的配备比例, 反映了整个中小学校长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状况。恰当的年龄结构有利于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调查结果, 将年龄分为三段:35岁及以下、36-50岁、51岁及以上。在“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总数中, 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11.12%、82.33%、6.55%;渝东北三峡库区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10.81%、80.50%、8.70%;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20.72%、74.98%、4.30%。可以看出, 重庆市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呈“中青年化”, 属于以中年人为主, 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中青年化”结构的队伍思想比较开放, 对于教育界、学术界的前沿动态比较敏感, 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较大。
3.学历结构差异较大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 (试行) 》 (1991) 规定了校长任职的学历要求:“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 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 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而美国规定, 小学校长必须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 中小学校长必须有硕士或博士学位[2]。由此可见, 我国对校长的学历要求要比美国低一两个层次。调查结果显示, “一小时经济圈”的所有校长中,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76.31%;渝东北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69.12%, 渝东南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49.24%。可以看出, 经济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学历水平相对较高, 渝东南的校长学历较低, 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本区域总校长数量的一半。
(二) 培训力度不均衡
1.任职资格培训率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 “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7.76%, 渝东北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0.29%, 渝东南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60.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重庆市大多数校长拥有任职资格证书, 但仍有20%-40%的校长无证上岗, 离“每一名校长持证上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渝东南地区的任职资格培训率与经济较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相比, 相差约17%。
2.培训机会不均等
在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的校长中, “一小时经济圈”占46.17%, 渝东北占22.89%, 渝东南占30.93%。在参加了省市级培训的校长中, “一小时经济圈”占53.09%, 渝东北占22.63%, 渝东南占24.28%。在参加了区县级培训的校长中, “一小时经济圈”占52.76%, 渝东北占23.55%, 渝东南占23.68%。由此看出, 渝东北和渝东南的校长参加培训的机会与“一小时经济圈”相比, 相差较大。对于农村校长来说, 接受国家级培训、省市级培训等较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更少。
(三) 角色定位不明确
斯佩克认为, 校长有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等三个职业角色[3]。英美国家把校长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相比之下, 我国校长的管理者的角色被过度强调。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 部分农村校长将管理者的角色摆在了第一位, 筹集经费更是最急需和最常解决的问题, 缺乏对学校最核心的业务——课堂教学的关注, 更缺乏对学校的长远规划与设计, 战略管理能力较差。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实施策略
农村中小学校长占全市校长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队伍建设的水平却远远低于城镇校长。如何使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的状态, 提升建设效能, 更好地发挥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 是摆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 明确农村校长专业成长规划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 对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专业化的新目标和新要求[4]。褚宏启认为:“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 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 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5]而这些专业精神、知识和能力的演进, 需要明确校长的职业角色和成长途径。校长的三种职业角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校长的成长途径包括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等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整个时期需要十到十五年左右的时间, 每一阶段需要储备的知识量、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发展途径与方式等也不相同。而基于现实原因, 农村校长与城市校长相比, 每一阶段的职业角色定位、成长时间、发展速度、成长机会更有所区别。
鉴于农村校长数量庞大、地区分布较广, 重庆市可实行市级统筹规划、区县重点建设的思路。市级层面应总体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明确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发展目标、任务、内容、重点、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 整体规划“城镇校长反哺农村校长”的统筹性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全市的整体发展规划, 结合当地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趋势, 制定全方位、多层次、合理化的本区域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二) 重点实施两个发展举措
1.搭建城市校长与农村校长的横向交流平台
城乡统筹最根本的目标就是, 推动资源由城市流向农村, 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 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罗尔斯指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 , 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 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 它们就是正义的。”[6]这是对教育公平和弱势补偿原则的理性诉求。因此, 在正确处理城镇校长培养与农村校长培养的关系中, 要将着力点放在农村校长培养上。
在我国已总体上进入“以城带乡”的大背景下, 应把城市和农村看做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 通盘考虑农村中小学校长培养中的城乡合作、良性互动问题。第一, 在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组建全市骨干校长队伍时, 较多地吸收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校长, 通过带教帮学、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 由城市和农村的名校长带动一批优秀农村校长提升能力, 再由优秀农村校长发挥辐射作用, 影响本地区乃至全市校长的能力提升, 通过以点带面实现提升效果。第二, “一小时经济圈”区县通过代培代训、挂职学习、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 为“两翼”区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提供支持。建立健全城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与农村学校“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结对发展”的帮带培训机制, 启动城乡学校校长“1+N”捆绑式发展试点, 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第三, 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根据各学校实际, 有侧重、有选择地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一定比例的校长进行交流。交流可采取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和组团巡回演讲等形式实施。诚然, 这种统筹城乡校长资源的做法, 应与一定的经济手段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相配套。
2.构建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纵向培训体系
(1) 大力开展任职资格培训。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要求:“担任中小学校长者, 应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 或应在任职之日起六个月内, 由校长任免机关 (或聘任机构) 安排, 接受任职资格培训, 并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该文件为新任校长留下了半年的“口子”[7]。然而, 在农村校长中, 已经任职了半年, 但仍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却大有人在。应严格实行校长“先持证, 后上岗”制度。除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参加者, 可将学校中层干部纳入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对象之列, 取得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后, 可作为校长后备人选。
(2) 积极打造专业培训平台。
一是对在渝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院所、教师进修学院等师资和课程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着力构建农村校长培训基地。二是针对农村地区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底子较薄、能力较弱的现状, 对农村地区校长培训机构进行过程督导和达标评估, 系统建设农村教师培训机构。三是为帮助农村校长解决好专业水平低、管理任务重、工学矛盾大等问题, 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农村校长远程研修网络。
(3) 全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第一, 针对农村校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的情况, 对完成学历提高任务的农村校长给予补助学费、优先聘用、在职进修等政策优惠, 并建议落实专项经费, 认真选拔优秀的农村中青年校长攻读教育硕士, 培养高素质校长, 提高农村校长的学历层次。第二, 大力实施农村校长全员培训计划。通过农村校长专项专题培训、骨干校长和名校长“送教下乡”培训、“影子培训”等方式, 用五年时间, 将农村校长轮训一遍。第三, 针对农村学校高层次、领军型校长数量太少、分布不均的问题, 采取“培养一个, 带动一批, 影响一方”的策略, 举办农村骨干校长专题培训, 集中培养农村骨干校长, 并在全市名校长队伍建设体系中, 单列农村名校长队伍建设工程。
(三) 着力强化两个保障动力
首先,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 公共财政中的农村教育支出重点应当首先用于提供义务教育这样的公共产品。因此,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经费应全额列入财政预算, 而其他教育阶段的校长培养培训经费则应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 以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原则。其次, 优化管理运作模式。针对当前农村校长培训的指令计划问题, 为缩小培训与农村校长实际需要之间的距离, 提高校长主观能动性, 可在指令计划的基础上, 引入一定的市场程序和机制, 实施农村校长培训项目的招投标机制, 实行项目化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永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层次及思路[J].商业研究, 2008, (4) :121-123.
[2]陆伟, 葆乐心.中美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比较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 (9) :31-35.
[3]M.Speck.The Principal Ship[M].Prentice-HallInc, 1999:33, 51, 69.
[4]孙霄兵.《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J].中小学校长, 2010, (12) :11-12.
[5]褚宏启.走向校长专业化[J].教育研究, 2007, (1) :80-85.
[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 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1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思考
一、校长队伍现状简析
(一)是校长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我区现任校长50岁以上6人。其余均在26-49岁之间。凡年满52岁的校长,除特殊情况外其他人均进行转岗安排。
(二)是校长学历结构合理:中学校长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校长中均占82%为本科学历,其余均为专科学历。有86%校长为后取高学历。
(三)是基本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大多校长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强,但有的校长教育教学评价和指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科研能力、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
(四)是绝大多数校长在超负荷工作,但多忙于事务性工作,校长的时间大多消耗在以下方面:參加会议、学校安全、常规管理、接待各种来访、蛋奶工程、校舍建设与维修等方面。
(五)是校长普遍认为自己权力有限而责任无限,“校长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工作压力很大,社会和家长的期望高、经费困难。
(六)是校长普遍认为校际之间的差距和竞争,教师的发展和待遇的需求等因素,学生的安全成为重点压力来源,因此隐性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业内和社会的重视。
二、校长队伍存在问题
(一)校长队伍的基础性结构欠缺,亟待优化。
(二)校长的履职能力与积极性欠缺。
(三)城乡校长队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三、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探索校长培训模式,让校长在学习、借鉴中提高。
1、培训专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凸显学校管理创新,学校发展规划,教学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等核心专题,组建省、市、县(区)专家讲师团资源库。
2、互动研讨,经验分享,组织校长围绕专题互动研讨,拓展知识区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3、考察学习,组织校长到办学特色的学校考察学习,通过看、听、查、访等形式学习典型做法。
4、建立校长培训机制,从任职培训到提高培训,再到研修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制度。
(二)健全机制,规范校长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校长考核聘任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管理机制。重点考核校长任职期内学校发展变化,提升学校档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办学特色,社会满意度。
2、加强校长交流任期制度,形成校长合理流动机制,校长在一所学校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已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间一长管理上的弊端也不断涌现,工作上的创新精神也会逐渐消退,人的惰性也随之产生,故校长在一所学校任期6-8年。
3、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建立新生代的校长队伍,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区局委制订出吸引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方案。
4、加强校长任免制度。取消校长行政级别,依据校长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实行校长职级制,分为1-8级。与校长任免、交流、调岗相结合。
(三)加大奖励、监督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教育局要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负责校长队伍建设的管理领导和部门以指导和协调各有点方面的工作,制定校长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落实措施。
(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是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工作及取得的实际成效,列为督导、评估当地教育工作成绩、考核主管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校长职责制度。
校长职责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校长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重视校长管理工作研究,总结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经验,积极探索优秀校长的成长规律,不断改进对校长的选拔、任免、培训、考核、奖惩等各项工作,逐步使校长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
(四)校长培训制度。
建立校长培训长效机制,校长成长计划以及校长培训专项资金和名师讲师团资源库建设。以保障校长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教学支持、服务保障工作。
(五)校长评估制度。
评估制度是促进校长提升领导水平的重要制度。评估有助于校长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理念及领导行为,明确发展目标,以不断提升和改善自己的领导水平。评估制度是促进校长提升领导力的重要制度,但同时也是难点。
(六)校长激励制度。
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校长向教育家校长转变激励机制,支持并鼓励校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育家校长执行地方职务津贴。树立以靠教育家办教育的新理念。激励制度是校长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的动力保障。
【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中小学校预算管理流程11-12
山东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12-03
中小企业管理10-13
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05-26
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07-19
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09-20
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09-26
区中小学聘任实施办法10-12
中小企业管理锦囊11-13
中小企业合同管理办法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