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规划课程的感想(推荐8篇)
时间:2009-11-10 09:59:10很多人进了社会之后,因为没有做好职业规划,让自己的生涯路越走越迷茫。在听了上次全球职业规划师谢珊老师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后,我懂得了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也让我设定了发展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职业规划就是全面、深入、客观分析和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明确的定位,并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通过各种积极的行动与措施去争取职业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对生活需求及工作需求进行恰当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的功能在于为生涯设定目标,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成功。
记得在《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许三多说过一句话:“有意义的人生就是好好的活着,怎么才算好好的活着?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做什么事情是有意义呢?好好的活着。”生活要有目标要有意义就需要我们认清自己适合做哪一些职业,适合做什么,认清所选职业的需求,以及如何经过努力达到目标。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提高自身技能,做到百战百胜”。
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会受到专业的职业教育。在美国的小学里有“Career day”,由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为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让他们对各种职业形成初步的印象。孩子大一些以后,学校又会组织职业实践活动。如办模拟公司,让每个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岗位的认知。进入高中、大学后,学校会帮助学生进行多次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特性、价值观、优劣势等。
我们花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涯,但也要了解到有时我们所播下的种子,未必能马上发芽。性格类型没有对错,而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上,也没有更好或更坏的组合。每一种性格类型和每一个人都能带来独特的优点。哪一种性格类型最符合自己,是由自己来作最后判断的。自己的性格分析结果是根据自己在回答问题的选择来建议自己最可能属于哪一种性格类型;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年真正的性格类型。
我们可以用性格类型去理解和原谅自己,但不能以它作为自己做或不做任何事情的借口。不要让性格类型左右自己考虑选择任何事业、活动或人际关系。要留意自己对类型的偏见,藉此避免负面的把别人定型。
有人说性格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选择人生目标时,一定要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性格优势方面的作用,寻找职业和人格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焦点,更有效的工作者,避免或减少自己性格中劣势方面对事业的影响。
很多人想等自己老了,要去环游世界;等自己退休,就要去做想做的事情;等孩子长大了,自己就可以„„我们都以为自己有无限的时间与精力。其实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实现理想,不必在等待中徒耗生命。如果现在就能一步一步努力接近,我们就不会活了半生,却出现自
己最不想看到的结局。
我们从现在就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提升自身技能,不然为时已晚。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那句经典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转眼之间大学生活也只剩下了一年半的时间,我也即将走向生命中的第二十一个年头,看当今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增长源源不断,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的一代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大潮中奋力打拼,我不由考虑起自己的前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我将如何面对,我究竟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给自己一个理想。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从小受父母的教导,印象最深的格言之一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咋一看,这句从祖辈们那里流传下来的真理似乎与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毫不相干,其实不然,规矩和志向是休戚相关的,它们都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也才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豪言壮志,理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那如果没有这个指南针呢?或许人生的航船就要失去方向了,所以自从上了大学,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我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事,为自己服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力量。
目前我的目标就是过英语四级,全力准备物流相关证书的各项考试。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小时候的梦想,从来就不曾遗忘,做个为教育付出自己的生命,在这个理想的激励下,我不断的努力,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它给了我力量和自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知道,一个人如想做好一件事,只有兴趣是不行的,尤其是对我将来的目标,不仅需要兴趣,还要学会宽容和真诚。一个人在社会当中总会遇上不能称心如意的事情,有些时候只有宽容才能愈合创伤的奇妙的效果,宽容不仅仅是容忍缺点和错误,更是一种无言的教诲,宽容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体现,在宽容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和升华。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内心很容易被感动,引起人内心感动的因素很多,往往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灿烂的笑容,就足以唤醒一颗冷漠的心。现在的我,我必须踏踏实实地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不断地向课外扩展,丰富我的视野,为实现我的梦想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人员的差距。因此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的我们素质不 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更为成功地在物流行业站住脚步。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 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每个学子都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前程似锦,有人说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有人说成功属于勤奋的人,而我觉得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奋斗者,我决心以这份设计书的作为我的准备,在大家的监督下努力拼搏,走出一个无悔的人生!
哥们我是学地信的,这是我刚写的,我们可能是一个学校的,你要用的话最好改改,能给加点分最好,呵呵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转眼之间大一生活也只剩下短短的一个多月,我也即将走到生命中的第二十个年头,看当今世界,数码、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增长源源不断,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的一代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大潮中奋力打拼,我不由考虑起自己的前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大学生,我将如何面对,我究竟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从小处做起,任劳任怨,才能换来最后的笑容。
这样的道理也许人人都懂,未来不是梦,她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回忆自己走过的岁月,我不禁自惭形秽。自从上小学,我就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之下一步步学习,这样一直走过了十二个年头,如今上了大学,学习的自觉性全来自自己,我大惰性于是暴露无遗。平日里总有些倦怠、懒散,学习、做事精力不够集中,效率不高,态度也不够专注。倘若不及时改正,这很可能会导致我最终庸碌无为,导致一生的遗憾。想到这里这些不由得让我不大吃一惊。不过还好,现在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还有改进的机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行千里,先立其志,否则,漫无目的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岂不延误时机,浪费年华。于是我把自己今后六年的目标及计划大致规划一下,以便时时鞭策我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稳健前进。
大二 努力学习各门必修课及选修课 力争各门成绩都是自己尽最大努力的结果。学好并学精一种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或flash MX,这主要靠自学。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如游泳等,加强锻炼,为学习提供充沛的精力。积极参加文艺活动(诸如知识竞赛什么的),把小学初中学习的手风琴重新练好。尽量在这一年通过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考试。
大三 继续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同时不能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譬如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活动,甚至flash设计大赛,电子竞技大赛等等。同时不放松英语数学及专业课的学习,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四 以比较优秀的成绩毕业,考研。
六年之后学业基本完成,成为一个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学校学习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决定后半生命运的尖峰时刻,因此,我做出具体计划如下:
(一)思想政治及道德: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耻先进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创业观。认真学习党的章程,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定期递交对党章的学习、认识及实践,以及自己对党的认识的变化和感受。积极参加党团活动,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社会实践:利用暑假寒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调查报告。适时参加义务献血、青年志愿者、植树活动、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等公益事业。
(三)技能考试: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可以考虑在寒暑假参加海贝等考试培训,大二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争取在大三第一学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并在大三大四假期时考驾驶执照。
(四)科学技术学术研究方面:在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泰安市新华书店购书等方式,开拓视野,自主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相关学科,扩展知识储备,从而激发开拓思路,尝试进行学术创新、科技创新。
(五)平时学习:无特殊情况做到不迟到早退。请假旷课,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注意预习和复习回顾,还要多攻读专业书籍,和其他实用书籍,不看闲书,不漫
无目的地上网。知识积累做到广、博、精、专,力争在毕业时取得优异成绩。
(六)文体艺术、社团活动、身心健康等等;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在课余可以适当进行下象棋、练钢笔字、吹口琴、练手风琴、健身等有益身心的问题活动,以此充分锻炼胆量、能力,展示个人风采,增加自我优势。认真对待每天早上的跑操,积极参加身体锻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做出这些计划的同时,下面针对我的专业进行一下分析并提出要求。
我们这个专业主要通过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成为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一个毕业生应当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力法;
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是门新兴的科学,也是一门前途广阔的学科,现如今的许多公司都在招聘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但是这门科学的发展迅速、供不应求也决定了要成为这方面的人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针对本专业的特殊性我对自己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因为本专业对计算机、物理、数学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学好其他必修课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在这三门科学上的水平,为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做保障。
(二)本专业是一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应当认真对待每一次野外实习、实验室实习、计算机上机实习,切实做到把理论付诸实践。尤其是野外实习,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学到真本领,学到真素质。
(三)纵观世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发展,GIS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突破,每一天都有新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掌握学科信息,时刻把握专业发展的脉搏,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代接轨,我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以确保自己的知识储备如同血液一般时时更新,不做井底之蛙。
制定职业规划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和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无论眼底闪过多少美丽憧憬,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博、奋斗。任何目标,只说不做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现实社会不是编好的程序,而是未知多变的,制定的目标可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这一点,我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在遇到突发因素和不良影响时,应当保持头脑的清醒冷静,从而做出正确的分析,果断拿出对应方案,以至于尽量和既定方案接轨。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会计职业如同社会道德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涉及一个根本性的职业生态环境问题。会计首先是一种技术 (信息技术) , 但同时又具有经济后果和政治后果。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所以会计可以只拥有最基本的、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技术, 但会计却不能没有诚信, 不能没有真实性、客观性, 不能没有道德。
美国的拉尔森教授在其《会计学原理》一书中特意以“道德是最基本的会计学原理”为开场白, 专门讨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要从学习会计开始抓起, 就高校来说, 就是要在大学生中灌输会计职业道德, 使其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初步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奠定道德基础。通过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可以看出学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要机构, 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特别是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从课程设置来看
目前我国会计学历教育中没有把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 会计学科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叶陈刚对会计道德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并不存在, 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发展仅仅以政治课作为代表, 大部分学生并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会计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制, 缺乏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相关案例。
2. 从课程内容来看
大都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且对于知识的讲解趋于表面化, 很少深入论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 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 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 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 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认为, 职业道德与会计工作关系不大, 即使是有关系, 由于现在还未从事会计工作, “做假账”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离自己还很远。
3. 从教材选用来看
从现时所使用的教材来看, 教材内容上也显得比较单薄, 知识容量很小, 内容缺乏必要的案例, 跳跃性过大。一般都采用会计从业考试资格所用的教材,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讲授, 只有1/4的内容, 篇幅与课时都不够。
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正规会计教育, 在教育手段上基本是单向传播式的传统教育。这种单向传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学生将其收到的信息转化为记忆, 通过不断地重复、预习、练习使这种记忆得到强化, 再经过进一步的整合, 从而形成庞大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主导者, 学习内容、学习阶段、学习周期都由教师决定, 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 学习的主动性丧失殆尽。
2. 教学方法
目前, 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很少有教师与学生就某一会计问题或与会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讨论。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 形式僵化, 学生被动接收, 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 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 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 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考核上, 教师也很少考虑学生想学的内容, 大多是按照计划授课, 按教学大纲出题考试。这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 只了解原理, 却不懂应用, 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3. 师资力量的薄弱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进一步提高, 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然而, 很多高学历的老师, 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 往往讲问题不够透彻, 讲解举例不够生动, 使得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 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三、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几点建议
1.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 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向学生提出“讲诚信、高技能、精业务”的要求, 并以“讲诚信”为首要目标, 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 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 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 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 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 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 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 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 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 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 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
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 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 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 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同时, 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 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 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 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 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 革新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 浏览会计专业网站, 将其纳入过程评价, 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 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 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 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聘请优秀的会计、审计人员及法院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 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 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和经济案例进行剖析, 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4. 加强案例教学
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案例教育, 借助案例既能够使学生对道德问题感到敏感, 又能够增强对道德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 启发学生从复杂的市场经济中吸纳开放意识, 使用义利共生原理和道德思维方法识别案例中的道德问题, 教会学生运用学过的“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引导学生从违法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处查找违背职业道德原因, 借以分析评论和巩固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老师出案例,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搜集案例, 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方式均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崇高的职业品质的培养,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会计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使学生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为其进入会计行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由于会计职业与社会实践、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能动性, 因此只有按照道德发展规律,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内蒙古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9.
[3]王妍.浅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及实现途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4]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 (11) .
关键词:汇文女中;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简介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5月,美国传教士沙德纳(女)从芜湖携6名幼女来南京干河沿量地建屋,设立学堂,始称“沙小姐学堂”,不久改称女布道学堂,规模甚小,仅6名学生1名校长,至1899年正式设置初中部,1902年命名为汇文女子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一度迁往上海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联合中学”,1939年迁返南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办,1942年汪伪政权在此设立“同伦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后汇文女中复校。1951年10月,南京市文教局奉华东教育部通知接办汇文女子中学并改名为南京市第四女子中学,至1967年更名为现在的南京市人民中学。纵观汇文女中80年的办学历程有曲折也有艰辛,有鼎盛也有低谷。那么民国时期汇文女中的办学经验尤其是汇文女中课程设置等对当代女校的课程规划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二、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是民国女子中学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第一条即规定了中学之学科目,主要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女子中学校“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但园艺得缺之”。此外,规则对涉及到女子的科目还做了细致的规定:“女子中学校手工应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家事园艺宜授以衣食住及侍病、育儿、经理家产、家计、簿记,并栽培莳养等事,兼得实习烹饪;缝纫宜授以普通衣服之缝法、裁法、补缀法;女子中学校免课兵式体操”。根据次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在手工、体操等课程内容上,男女学生有很大差别;同时,在每周各科目的学时上,男校也比女校多一个课时,这与初等教育的情况完全相同。
1919年5月,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女子中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分为三大类:(1)女性智慧类:如国文、数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2)女性修养类:如修身、体操、博物。(3)女性才艺类:如图画、手工、家事及园艺、缝纫、乐歌。
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民国政府对女子中学的教育给予了一定重视,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了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加开缝纫、家事等课程,并免除兵式体操,而代之舞蹈、游戏等。并且在设置女子中学课程的时候,考虑到女学生升学和就业等不同要求,规定了升学的女生免除手工课,将时间分给外国语课程;而不升学的女生减少外国语学习时间,增加手工课时,这样的调整体现出了女子中学课程设置逐渐贴合实际,日趋科学化。但家事缝纫等课程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可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式女性,为家庭生活服务,体现了男女教育上极大的不平等性。
三、对当代女校课程规划的启示
从上面阐述的女中课程设置也可以看出,女中的课程实际上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国家规定课程。另一类是“修身、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家事、园艺、缝纫”,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培養了女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结合生活实际培养了女生特有的生活实践能力。对我们今天女校的课程规划有良好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1.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同时借鉴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构建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创新、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女生人文素养,培养“灵性向善、秀外慧中”,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现代女性。
2.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分为“必选课”和“自选课”两种形式。初中以“必选课”为主,“自选课”为辅,旨在提高女生的人文素养;高中以“自选课”为主,“必选课”为辅,旨在满足女生的个性发展。目前,学校女生课程规划为“E”型结构,即“一轴三线”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轴”为“基础学科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三线”为专门针对女生开设的特色课程,分为“女性修养类”“女性智慧类”和“女性才艺类”三大类。在每一大类下面又分成很多具体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3.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计的依据
(1)女生发展需要:女生发展需要是开发女校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成为眼界开阔、心胸豁达、聪明睿智、兴趣广泛、精神健康、知书达礼、举止优雅、懂得生活的“灵性向善、秀外慧中”的现代女性。
(2)性别视角:从性别视角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是探索,也是挑战;是创新,也是特色。课程设计特别强调将男女平等意识、女性“四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带进课程,要根据女性特有的优势和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课程。
(3)趣味性:趣味性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校本课程设计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知识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4)活动性:活动性是校本课程的活力所在。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悟、体验、升华。
(5)合作性:合作意识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通过校本课程中一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女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得女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朱有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4]朱有琢.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 ……
…… 考试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装订线(答题不
得超-----------以下是正文部分------------过此
线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感想)………步入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并且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为此我国提出了新世纪推进城镇化的规划。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
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通过阅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大概了解了新规划法的内容。据了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而它的最大亮点就是以人文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有以下重大意义: 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③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④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⑤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⑥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连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I、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II、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
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III、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
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默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舱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IV、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
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V、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
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VI、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VII、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中央政府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贯彻落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
行,凝聚各方共识,实现重点突破,总结推广经验,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涵盖全面,包括对中小城镇发展、城市基本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推动和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现代
化、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各方面重要问题。此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分工,建立健全城镇化工作协调机制。中央政府要强化制度顶层设计,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培养一批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铂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还提出了试点示范的方法,对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如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等,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对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如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要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分类开展试点。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重要时期,城镇化也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判断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通过与旧型城镇化对比,新型城镇规划法最大的亮点就是以人为本,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城乡和谐发展理念,是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这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而旧型城镇规划法侧重于城市政策,重速度,轻质量,广大农民被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和土地保护,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整个新型规划法,让我看到了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通过完善农村体系和体制,让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减少贫富差距。同时,新型规划法也更注重了对环境和土地的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策略,提高城乡生活质量,而不是牺牲土地和环境,一味发展产业和城市。
经法系 08国贸 陈小凤 1*** 2010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认识。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重要内容。在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十二五规划建议第八项),建立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里面正式体现出来。总体要求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无后顾之忧,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规划更注重发展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首先体现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其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三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一,“十二五”期间,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被列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现在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覆盖水平高,农村覆盖水平低,有一些项目农村甚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十二五”期间,将提高百姓收入及扩大消费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实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条件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已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国民的消费与福利水平。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首先,应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其次,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二次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以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第三,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的是提高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的中产阶 层消费能力。第四,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
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三个保证:一是国家越来越富强,二是政府更多地致力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是每一个新设立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都能得到坚决有效、公平公正的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不仅在为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它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四、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但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一定差距。
一方面要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深刻认识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保障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增长,严密、精细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着力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的应用,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相关记录和信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是指引前进方向的路灯。目标引领举措,举措成就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这5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历史巨变。站在2020年这个意义非凡的节点和重要转折上,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始终坚持目标引领,咬定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努力争创一流业绩。初心如磐,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重点在群众不满强烈之处用心用力,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效果为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尊重客观规律,不唯上、不唯虚、只唯实,察实情、出实招,说实话、办实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
一句箴言说得好,“珍惜时间的秘诀在于,少说空话,多做工作。”目标确定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正所谓,“规划规划,不是墙上挂挂。”责任重于__,要健全责任体系,紧扣部门实际,突出重点任务,把规划解构为具体任务,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落地落细落到位。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要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拜民为师,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保方法路径符合实际又少走弯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要及时把成熟运行的程序、查漏补缺的方法固化上升为制度机制,严格制度执行,切实扎进制度的笼子,提高工作落实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目标执行过程中,关键是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矢志不渝,保持充足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把宏伟蓝图变为实景。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人喜欢“随性”。有的脚踩西瓜皮,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系统的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有的玩“沙滩流水”,刚开始声势浩大、投入足,慢慢地偃旗息鼓、泄了气,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还有的换了负责人、调整了分工,就“抹了桌子重上菜”,不承认、不执行规划好的路线和方法,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凡此种.种,都不是对待既有规划的科学态度,也是假规划、真歪风的表现。上下同欲者胜。执行规划既要一以贯之守定力,更要真抓实干求实效,方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规划是灯塔、旗帜,也是明镜、标杆。随性是安魂曲、麻醉剂,也是罂粟壳、软刀子。创业、成事,追求成功需要多些科学的规划,远离逍遥的随性。
★ 校园招聘会策划书
★ 大学生招聘会自我介绍
★ 大学生招聘会心得
★ 大学生招聘会观后感
★ 校园招聘会面试自我介绍
★ 大学生秋季招聘会邀请函
★ 大学生对一二九运动的认识和感想202
★ 大学生社会活动感想
★ 大学生对建国70周年的心得及感想 有关建国70周年的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面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等理念。[1]高职教育的定位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应用能力作为教学体系,不同于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普通教育,更不同于单纯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劳动技能培训。其价值取向是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所以,高职课程首先要注重人的精神培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要与技术文化学习相结合来开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更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有适应职业变更的就业能力与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普遍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套用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大都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构成,其学科本位论非常明显。课程设置遵循由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基本技能的应用模式。基础课程的设置趋于宽泛,学习起来犹如蜻蜓点水,而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只学到点皮毛,结果是学生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专业知识又学得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的顺序逐层推进,其实质上是对普通教育课程模式的职业化改造,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相对应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精神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构建。这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不太吻合,也偏离了教育的终极价值。
2.2 课程内容“重技能轻素养”特色明显
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情感,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加上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建设热潮的推波助澜,使得目前高职教育更容易出现功利与技术压倒一切,过分强调人才培养要迎合市场需求、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得高职院校颇像“人力加工厂”,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轻视文化建设尤其是大学精神的培育。这种现象若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恐怕就很难实现。另外,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其接受“完人”教育的机会缺失了,结果其人文素养、精神人格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就必不可免。
2.3 教学方法传统枯燥
高职教育倡导“教学做”一体化,应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与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处事、沟通能力相结合,把培养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技能与丰厚的技术文化意蕴价值相结合,把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和体验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但事实上,校内授课方式尤其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仍以教师为中心,普遍以指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核心,而对书本知识里面有价值的人文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精神培养的意识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不明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
2.4 满足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师能力、素质结构与高职课程培养目标之间有差距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较年长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教育经历,其教育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学科知识本位,年青教师则大多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其普遍的现状是:懂教学规律的教师不太懂技术,聘请的校外技术人员懂技术而又不擅长教学。因此,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切实加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
3 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
3.1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根据经验来设置课程的做法,改革本科教育“三段式”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课程不仅仅凸显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要结合技能文化与职业道德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次,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群及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素养。努力推进校企合作,与相关的企业一道研究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参照职业相关的用人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努力使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直接对接,避免“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职业”或“只懂得一点技术而没有文化”的尴尬局面。
3.2 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3.2.1 根据专业特点,调整综合素质类课程内容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只要是属于教育,就不应该是单纯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其还肩负着“培养完整的人”的重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与精神。
高职教育的综合素质类课程,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以外,有必要增加职场交际礼仪、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人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技术有文化的意蕴”,无论是工科类还是文化管理类专业,都有着提高素养、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品质的任务与功能。其关键之所在是教育的理念与执教者的信念。
3.2.2 课程内容要体现职业能力与素养并重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与学科本位课程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突出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以更好地提高职业能力。但是,心智健全应该是一切能力的根本,所以,在将课程的内容与职业能力一一对应、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与职业素养;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岗位能力需要选择知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要牢记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养人;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实践为起点,融合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别忘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3.2.3 课程内容要有前瞻性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要体现职业能力与素养并重、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外,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的核心不应单一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要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职业变更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新加坡政府要求他们的职业教育要做到“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
3.3 重新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和教学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只有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堂内外实践性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高职教育持续的生命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具备情境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的特征,采用岗位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仿真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以任务驱动、问题牵引、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养成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乐于合作、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精神与习惯。另外,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保证实践教学及时吸取行业、企业的技术成果、保证人才培养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3.4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规划纲要》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实际上是要求高职教育要由“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性教育”。教育理念能否转变最关键的当然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价值的实践者与守护者。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引导着、促进者,有着照顾人的精神灵魂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起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不断学习,适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了解技术文化与新人文主义在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上的巨大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5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职业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能只作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要注重实际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研究及运用。而目前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与职称晋升标准,主要采取参照普通高校理论课教师的职称管理和评聘方法,采用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等评聘标准,使他们晋升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系列时无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这明显是一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健全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从而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新机制”。
要建立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多元评价机制,要考虑高职教师的教学特殊性,应该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评价方法要有多样性,比如实训精品课程评比、实训教学大赛、实训优秀奖评选、学生实训课程统考对比、学生技能比赛成绩等。[6]在设定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时,可以考虑降低对理论研究能力的要求,而将精品课程等次、教学大赛获奖等次、教学优秀奖等次、实训课程统考成绩等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等次等方面因素(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纳入评审条件。这样,高职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才会有实际意义上的体现,“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的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另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元化,除了理论知识方面,要把学生的实践、实习、实训成绩与表现情况,获得专业、职业等方面的资格证书、能力证书情况纳入对学生的评价范畴。同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行为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使评价机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体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能使其起到“培养完整的人”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改革才会让高职院校在应对就业矛盾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成效、才会使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真正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活力,从而使高职教育真正成为“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双重属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心,其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能力与素养并重,技术与文化兼修”的特色。该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针对目前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朱克忆,张柏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J].成人教育,2006(4):231.
[3]蒋庆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22.
[4]周亚.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课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5]崔立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EB/OL].http://www.studa.net/gaodeng/120525/11174574.html.
[6]周刚,徐振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探讨[EB/OL].http://www.studa.net/zhiye/080510/08095154.html.
[7]邱友成.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本[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8]孙中范.关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幻,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劳动者来说,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6大模块,其中前三者属于社会技能,后三者属于方法技能。
一、职业核心能力解析
人们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职业核心能力的总体框架,除“外语应用”外,以国家7项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作为课程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人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综合体,在8个单模块课程基础上,可以分别从“技能/技巧”“个体/社会”两个维度,把课程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组合型的课程模块。
在教学中,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训练的过程是“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这样的科学训练程序(简称OTPAE五步训练法),在每节的能力点训练中,均按照“目标”(呈现每节特定的学习目标)、“任务”(描述该能力点在实际工作任务中典型状态、呈示学习的意义)、“准备”(对理解与掌握该能力点“应知”内容进行列举和说明)、“行动”(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训练)、“评估”(通过教师、同学和本人的自我监控,及时了解学习成果,获得反馈)组织训练。
二、我部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探索
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理论部在2010年已参加过一次。在培训回来后,几位老师都在上课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由于概论教研室负责《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门课要求学生有一定历史知识、政治知识和时事敏感性,理论性较强,比较难互动,因此学生对这两门课的上课热情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下学期开始,概论教研室也开始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课程,希望以小组合作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本人在概论教研室,在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后,我特地针对《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课程,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做了一个课程设计。《概论》是门综合了历史、政治、时政等多方面的课程,一些章节理论性较强,所以鉴于我院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这些章节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质量会更好。但是,一些章节时效性较强,内容学生容易参与进来,这些就成为我们《概论》课课程改革的试验田。例如,我们会尝试从以下几个章节入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一)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分组把学生分成国家决策组、企业组,查找资料分析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以及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通过讨论启示学生思考如何在经济转型中不被社会淘汰。
这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经济知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网络应用能力、辩论和演讲能力。在正式上课进行时通过角色扮演、辩论或讨论的方式进行。在角色扮演中,所培养的能力与上课进行的方式,在下面章节学习的体现中都是一样的,所以在以下章节的活动探讨就不作更多赘述了。
(二)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与民众的调和
分组把学生分成政府组和民众组。查找资料了解如果让社会主义社会从争议社会转变为和谐社会。政府的诉求是什么,民众的诉求是什么。通过辩论让学生思考官司与民如何在社会转型中取得共识,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三)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两岸发展现状分析
分组把学生分成中国大陆组、中国台湾组、日本组和美国组。查找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和两岸关系最新发展。分析台海局势发展现状,及祖国统一问题。
这一章节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军事知识,这些知识如果平时积累不足的话,也可以在网上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四)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超多强”格局各国的诉求
分组把学生分成中国组、美国组、欧洲组、日本组和俄罗斯组。通过了解各强如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现状,分析当今形势下,各强的需求,从而了解他们的外交政策走向。
在进行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立场的阐述,对当今热点争议问题进行辩论或讨论,在此过程中更深刻理解各国立场,以及大国的外交政策考量,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今所处和国际形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概论》大多章节理论性较强,需要老师的讲授才能让学生理解。但上述所选取的章节可以紧贴时事发展,课程专题内容比较吸引学生,因此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更好地了解某一方面的内容,通过和其他“角色”辩论或讨论,能得到更全面的知识。而在分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兴趣点,以至与人合作的能力。为了自己组的荣誉而主动地去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体来说,这个课程设计如果能正常执行,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因为这个项目的执行,可以让学生们与人合作、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角色扮演中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避免了老师长时间的讲授却得不到相应的教学反馈。
【参考文献】
【对职业规划课程的感想】推荐阅读:
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体会06-10
对未来的职业规划09-07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10-26
我对职业生涯规划未来12-0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调查10-18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09-30
会计的职业规划06-02
行政人员的职业规划09-29
美容导师的职业规划11-15
清晰自己的职业规划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