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柳宗元课件(精选5篇)
1. 学习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诗歌。
2. 诗文赏析学会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与品味深入领会文本,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在语言学习和鉴赏能力获得同步发展。
说明:
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重点是学习第四节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范,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内容,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
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运用电影术语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在阅读中需要用心体会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找文中关键句理清作者赏析诗歌的基本思路。
2. 难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品读中,体会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通过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说明:
本文篇幅较长,针对九年级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还是不难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阅读思考活动的时空、同时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之处。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这种专业的评析距离学生较远。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读懂内容并进而学得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激趣读“题”思考1. ppt展示《江雪》这首诗,想想如何把文字转换成画面。组成了一组艺术DV?
2. 读题,猜猜本文会从哪些方面来赏析本诗歌。1. 交流:可以运用想象,可以“设身处地”,可以“触境生想”,也可以“意象加工”,同时将古今对接起来等。(教师可适当的引导)
2. 可以结合刚才的转换经历,谈谈可能的赏析角度?(学生可能只注重联想与想象,教师可作引导。)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而读这篇也是让学生了解赏析诗歌的一些方法。
抓关键句
理清思路1. 表达方式: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2. 找关键句和总结段。
3. 解释一个文学理论术语——“仄韵”(什么是平仄、四声?)
4. 找出重点段落,并说出理由来。
5. 读中心句和总结段。从这些句子和段落来看作者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
1. 想象部分为叙述。评析部分为议论。除第一段总起和最后一段总结外,其它每个段落的开始句都是中心句(作者的观点)。
2. 明白所谓“押仄韵”,就是指诗歌的二、四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韵脚)——“灭”和“雪”都是仄声。
3. 重点段落的理由:篇幅、细致、第五段的总结等等。
4. 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本环节由两大块组成,一是理清思路;二是读懂。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之处。
深入文本
体悟作者细致的评析1. 指名朗读的4、5自然段,在第4段里找出与第5段呼应的句子?
2. 作者运用电影术语的地方有哪几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局部赏析“抓诗眼”。
4. 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这部分文字,体会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与文字,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入微的评析。1. 找到“背景”部分。
2. 抓住“远距离镜头”部分。
3. 找到“缩小和放大”的处理技巧。
4. 找出“景物与内在精神”虚实相间部分。
5. 画龙点睛之笔——寒江雪的意境。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层递性和思维量,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作者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细微的赏析方法。
归纳语言特点及赏析方法
1. 表达方式:
2. 作者运用了一些“副词和关联词”使得的层次很清晰,表意明确。
3. 赏析方法(略)交流、探讨。
1.联想、想象部分是叙述,评析部分是议论。
2.关键词如:首先、其次,由此可见、可是、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等。
3. 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诗歌。重点是艺术特色。通过总结归纳,从而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
布置作业
1. 说说背景资料包括那些?它对诗文赏析有何作用?
2. 请模仿本文这种写法,对柳宗元《渔翁》进行赏析。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基本思想状态,时代背景,作品背景,鉴赏对象的相关信息等。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等。
完成作业。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就是一千座山;“万径”,就是一万条路;“鸟飞绝”,连一只 飞鸟的影子都没有;“人踪灭”,连一个行人的脚印也看不到。这都是比较 夸张的说法。“孤舟”,江面上只有这么一只小船。“蓑”是蓑衣,“笠” 是笠帽,都是用草和竹子一类的植物编织而成,是南方劳动人民在下雨、下 雪时为防雨雪而穿戴的。“翁”,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独自一个人坐 在小船上,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这首诗大约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公元 805 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去做司马,在永州前后住了十年。永州的山水很有名,柳宗 元绝大部分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文,都是在这里写的。《江雪》这首诗,具体 的写作年代已不易考证清楚,可能是公元 807 年写的。因为南方雪少,而据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他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的历史记载,这一 年冬天永州下过大雪。
这首诗里有个人物,就是那位垂钓的渔翁。柳宗元用渔翁做题材的诗不
江雪 柳宗元赏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一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做。永州又名九嶷、零陵、潇湘、竹城,位于湘江上游,地处三省交界。永州多山,山区利于降雪。
短短二十个字情景交融,柳宗元被贬的境遇自然让人会去联想诗中的言外之意;诸多评论多直指此诗是托物言志,是也。“千山”、“万径”,柳宗元的心思已掠过当时他正身处的山寺,直抵长安-长安,不仅仅是朝廷,更是他的故乡;渔翁独钓雪意,盖近于“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人已超然于雪外——也是另一种“江湖之远”。
来看看几位古人对这首《江雪》的评说——
吴烻云:“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则雪之深可知。然当此之时,乃有蓑笠孤舟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严光,则为待聘之吕尚。赋中有比,大堪讽咏。”
徐增云:“此乃子厚在贬所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非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余岂效此渔翁哉!”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地,真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矣,何足为轻重哉?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柳宗元另有《永州八记》,可与这首《江雪》相参看。在《八记》中他实现了一种发现——他发现了很多不为时人了解的山水美景,在山涧、林木、峭石之间去寻觅前行的小径,这种发现同时也是向内的,然而作为一名节操不坠的被贬官员,并非仅有纵情山水而已,亦有一份江雪般的寒冷与孤绝。
此诗也可以撇开柳宗元的身世,从其他角度甚至是纯诗的角度来理解。比如人生的境界与道路有千万条,就好比是“千山”与“万径”,然而一场大雪降临将其全然覆盖,了无差别;只有一种冰冷包裹下的寂静与欢喜。
有很多文章探索过柳宗元诗文的禅境,佛禅思想对柳宗元的影响。柳宗元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即永州),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苏轼曾说:“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绝妙古今”。(注:《柳宗元全集·卷六·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详注》,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64页)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送玄举归幽泉寺序》)有时人认为柳宗元走的.是“统合儒释”的路子,见《禅对柳宗元诗影响》一文。
搜罗了一下对柳宗元诗作的评价——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第一次将柳宗元作为“元和诗坛”的代表作家,首次从纯诗学角度探讨了柳诗与屈骚之关系;首提“柳子厚体”和“韦柳体”。亦有人有论述柳诗对于宋诗的影响或者说宋诗对于柳诗的接受。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境赏析:
说实话,这首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当然作为小学生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们只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作讲解。我的儿子也上小学了,他所学习的书里很自然地将这首诗歌释为:山上的鸟全部飞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经没有人行走。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垂钓。对小学生而言,这种纯字面的解释本身没有错,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游离了诗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认为,这首诗意境清寒高洁,孤傲绝俗,堪称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之典范。全文缪缪二十字,但每一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千山,一个万径,一个鸟飞绝,一个人踪灭,把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突然话锋一转,在这样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安静地钓鱼。一个孤,一个独,一个蓑笠翁,一个寒江雪,相互映衬,白皑皑,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这是一幅江天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江雪古诗词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孩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孩子进行评价。
2、孩子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孩子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孩子出示生字卡片: 绝 径 踪 孤 舟 翁 钓
(2)指名让孩子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孩子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孩子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孩子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孩子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孩子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孩子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孩子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孩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孩子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绝、钓”两个字让孩子自己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万径()()()。
()()蓑笠翁,()()()()()。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江雪柳宗元课件】推荐阅读:
渔翁 柳宗元译文06-19
《南涧中题》柳宗元06-12
柳宗元的垂钓诗12-01
《小石潭记》 柳宗元01-12
柳宗元《重别梦得》诗歌鉴赏06-06
柳宗元梓人传原文及赏析06-25
柳宗元诗《早梅》原文翻译赏析07-07
渔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柳宗元09-27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以及翻译10-27
黔之驴柳宗元原文赏析及翻译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