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的秘密散文随笔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风的秘密散文随笔(精选6篇)

秋风的秘密散文随笔 篇1

他拽了一下少女的裙角,长裙飘飘,少女娇羞地一低头,慌忙的理了理,没有责骂。而这淘气的小子并没消停,只一溜烟儿,又撩动着姑娘的长发。呵,小子,正是这好动的年龄,只顾着想逗这眼前的姑娘,却还分不清楚男女之嫌啊!

他又来到了稻海嬉戏,稻海翻着波涛,金灿灿的耀眼。老农乐呵呵的,眼里满是怜爱,“小子,你轻点儿,这可是我种了几个月的,别压弯了它。”于是他起身,翻着跟头的来到了半山腰。

“哟,果子红透了。”他笑着,爬上了树,使劲摇晃着。脚下一滑,果儿“扑通通”的.往下掉。树妈妈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们,往泥土里扎得更深,脆弱的叶儿啊,哪经得住傻小子的这般折腾,疼得直落泪,飘飘荡荡的离开了家。

他在偷窥我!拨开了我的窗帘!我不自觉的打了个寒颤,一回头,他调皮的冲我挥动着手,窗帘在他手里摇晃。只一会儿,他就从窗台上跳下去了。我还没来得及追赶。

……

“小子,该淘够了吧!”冬爷爷捋捋白胡须,已经在老远的冲他招手了。

秋风的秘密散文随笔 篇2

散文是“说话”的艺术。它不靠情节引人入胜, 亦不假韵调扣人心弦。它的全部技巧就在于“说话”。或娓娓倾诉, 或侃侃而谈, 动人、感人、迷人、醉人, 可谓语言艺术之尖端。经典的散文中往往藏着许多“秘密”。这些“秘密”, 首先是语言的“秘密”。也就是说, 作者在写作时有意无意所使用的独特方法。这些语言的“秘密”, 一般的小学生受阅读量、生活经验和鉴赏力的影响, 不能体察或明晰。对此,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一条捷径去发现那些语言的宝藏, 破解语言的“秘密”, 从而大大增强儿童的语感力。其次是大千世界的“秘密”。散文所写的人事景物, 由于地域或历史的原因, 许多“秘密”被遮蔽。要让学生能对散文文本建构起立体的感受, 就必须合理利用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更好地还原散文所描写的对象。因此, 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小学生去发现这些“秘密”, 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信息, 读出生活的味道, 找到文章的魅力所在, 使得散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快乐之旅。

2.破解散文的“秘密”需从语言入手

如何才能破解散文的“秘密”呢?蒋军晶老师在这方面做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他从语言入手, 重视从语言和意义结合的角度去发现散文的魅力所在, 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破解了散文的“秘密”。下面就以他执教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趵突泉的欣赏》为例进行说明。

(1) 整体感知, 破译结构的秘密。

蒋老师让学生拿出预习纸, 大声读《趵突泉的欣赏》一文的内容结构图。在结束全文的教学时, 再让学生回读全文的结构图, 以便他们更好地发现文章在章法上面的秘密。

(2) 感受大泉, 破解词语的秘密。

老舍先生在写趵突泉的大泉时, 选用的一些词语看似简单, 实则韵味无穷, 值得细细品味。蒋老师非常敏锐地发现了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特殊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剖析词语来进行解密研究。

(1) 直觉感受, 聚焦“冒”的特点。他带领学生去欣赏描写大泉的语言, 感受大泉的与众不同之处, 重点抓住它的最大特点———“不停地冒”。

(2) 揭示问题, 还原“冒”的意蕴。蒋老师先抛出主干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三个“冒”字?再让学生好好地朗读有关大泉的语段, 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还原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蕴:从泉眼的数量上来还原———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 所以要用三个“冒”;从喷泉的时间上来还原———用了三个“冒”, 还让人感觉泉水冒的时间很长;从泉水的高度上来还原———三个“冒”, 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 冒得很高;从喷涌的节奏上来还原———连用三个“冒”, 显得很有节奏感。

(3) 细化问题, 正解“冒”的秘密。蒋老师通过不断细化问题, 引导学生细读全段, 让他们按照时序来“细化”出趵突泉喷涌的场景:“四季”的细化。设想老舍春夏秋冬、白天夜晚来到池边赏泉, 而泉则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的细化。让学生猜想这趵突泉究竟这样接连不断地冒了多少年, 按照由近及远的年代顺序一一呈现出100多年前的《老残游记》, 900多年前的《齐州二堂记》, 1400多年前的《水经注》, 3500多年前的古籍中描写趵突泉的文字。从而深入破解本文中“冒”字的秘密———“冒”的时间真的很长。

(4) 入境对话, 抒发“冒”的新感。让学生想象趵突泉不断往上冒的情境, 有变化地读好这三个“冒”, 让人感觉到趵突泉的活泼与力量。在理解“冒”的基础上,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趵突泉旁边, 看着趵突泉不停往上冒, 想着它就这样冒了几千年, 说说自己有什么问题要问, 有什么想法要说。从而让学生懂得在写景的时候, 既可以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 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

(3) 感受小泉, 破译句式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感受小泉, 蒋军晶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努力。

(1) 聚焦特写镜头。依次捕捉四个小泉的镜头:让学生把书合上, 先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小泉的样子;再说说自己所记得的其中两个小泉、三个小泉、四个小泉的样子。凸显第三个小泉———“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 大、扁一点, 慢慢地, 有姿态地摇动上来, ……”

(2) 比较改写效果。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改写习惯。蒋老师告诉学生, 老舍先生有一个好习惯, 就是反复读自己写的文章, 对不满意的地方反复修改。例如文中关于小泉的句子, 原来写的是“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 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后来经过老舍先生反复修改, 最后定为“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 大、扁一点, 慢慢地, 有姿态地摇动上来, 碎了;看, 又来了一个!”蒋老师先让学生读最后改定的句子, 再让他们从表现作者心情的效果的角度说说读后的新感受。蒋老师试图让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秘密, 它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小泉的姿态, 也看到了作者当时丰富的表情。

(3) 循法自译密码。由句到段, 指导学生读整段话, 品味每一个词, 关注每一个标点符号。学生抓住含有“挤”“歪”等词语的句子和使用了省略号的句子以及闲聊式的过渡句来谈自己所发现的句子的秘密。

整节课, 蒋军晶老师围绕“老舍连用三个冒字究竟要强调什么”“趵突泉冒了多长时间”这两个最具生成性的问题来组织大泉语段的学习。他先放后收, 采用入境对话的策略,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与感悟中, 逐渐完成了对“冒”字的完全解密———三个“冒”字里有作者对泉水的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如此, 学生在不断地探寻中既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又领略到了三字连用的绝妙。蒋老师还抓住描写小泉的段落中最有味道的一个句子, 通过合理还原“老舍修改文章的过程”, 在渐进的变化与比较中, 感受老舍语言的独特魅力与最大秘密———以“散式短句”来传达小泉的灵动;以“现场直播”来传达作者的惊喜。

描写秋风的散文 篇3

载着枯黄的叶子

一片一片铺满我必经的路上

我知道那不是你香消玉殒的身影

那是你对秋天眷恋凋零的心

你冷了

伴随着彻骨的寒风

依靠在我屋子的窗前

我知道那不是你害怕而避寒的港湾

那是你对秋天即逝颤抖的情

你烦了

停止了远行的脚步

将脸蛋贴在罗湖的港口里

我知道那不是你理想的破灭

那是你想再吻一吻秋天的水

你笑了

笑得像太阳一样灿烂

将百灵鸟的声音盘踞在鹏城的高空

我知道那不是你伪装的高傲

那是你在赞美鹏城这座城市

那是你想和鹏城的健儿一起成长

一起欢唱

鹏城的明天会更好

鹏城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愿我们一起祈祷

一起祝福

鹏城,你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鹏城,你是我们永远的家

我们的梦想

秋风下的幸福随笔 篇4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

大地穿上了秋衣。

我站在梧桐树下,

安静地将你等待。

等待,本身是一种美丽,

等待我们的相识,

那是梦的开始。

等待我们的相知,

那是心的交集。

等待我们的相惜,

那是一辈子的.爱意。

而现在,

我站在秋风下,

等待一个约会。

不管你早来,

还是晚来,

我都在这里将你等待。

那天,一个不经意,

我看到了你的心里话。

你说,世界那么大,

该何去何从?

知道吗?

自此以后,

我心里藏了一段话。

多想有一天,

可以对着你,

软语细答。

宝贝,天大地大,

我就是你温暖的家,

哪怕你将一无所有,

也不必害怕,

因为秋风下,

我已将你深深地牵挂,

袅袅秋风淡淡愁的散文 篇5

今年的秋,与往年不同,似乎厌倦了酷暑之尾上的狐假虎威,便没再放逐秋老虎来做自己当季向来的凌世肆虐。

于是,中秋这日,许是准备做得不充分,又因了月儿的不合作、以不圆满拒相见,便痛泣至稀里哗啦,像是受了天大委屈的小女子,矫情至无与伦比。

而这,恰映吾心!

我,也只是个矫情的小女子!

中秋的雨,下得真是够!能形容其千万分之一的莫过于“荡气回肠”!

是谁?让银河决堤、倒挂九天,惹得秋哭至撕心裂肺没了云淡风轻的欲望?

我独倚轩窗,伸出手,试图将下坠的雨珠儿接纳进自己的血脉,寂寞如我,只是想给今秋一记温情、片刻温暖!

潇潇秋瑟中,我暗自思量:给秋以温情温暖,谁有如此能力?我吗?还是,只有他人?

在入髓凉意的浸湮下,氤氲在夜雨里袅娜升起,我这双眸,捉不住了雨儿的影,便在淅淅沥沥的清音里,迷漫着,成了海,成了一片易变的海。波光粼粼的,是写满了的淡淡忧伤;汹涌澎湃的,却是宣泄不尽的相念牵挂。怎样的变化,都是一种恍若隔世的迷茫;怎样的.领悟,都是一份无能为力的绝望!

忧伤的中秋,终是排进了列队,填充了流年,悄然逝去。在我的时光沙漏里,再努力,也永难再觅其踪。

今天,秋像做着梦,伤愁隐退了:窗外,阳光,淡淡照;清风,徐徐来。

我,透过明亮的玻璃窗,便随了秋的梦,像是结缘,亦像还愿。

窗前的四株银杏,似乎仍是去年的影,年青、修长、高耸。扇形的叶子,已开始了由青而黄的旅程,怎样的颜色变化,始终是那样的美,美到令人窒息。

我一阵心动……

少小时,爱上书别花叶,茉莉、石榴、梅花……红枫、杏叶、含羞草……岁岁年年,轮番走秀,美了我疲倦的眼,香了我素色的流年!如今,依然钟情,乐此不疲!

已是中秋时节,满眼的叠翠流金,满世界的流光溢彩,恰是魅惑,怎么去抵挡?!我锁不定游离的目光,我按不下心头狂奔的小鹿,我也止不了走向自然的脚步。

走起吧!何必犹豫,又何须努力!何妨与秋来一场两两缱绻、彼此词意?!

于是,倦怠的我,起立、快步室外,毫不犹豫!

此刻,太阳正调皮地把自己隐约在如棉似絮的云层里,很是含蓄,又带些许羞涩。以至于向来羞怯的我也能直勾勾地逼视它,一份快感,由然间自脚底升腾。

很长时间了吧!就这样甘心地宅在了陋室,忽视了的,不仅仅是周遭自然的变化,更有自身已然易于察觉的岁月的痕迹。因而,不必惊奇与惊讶,这个小区,已不是上次流连时的模样,我,也不再是那个阳春三月里对未来际遇仍抱有无限期待的我。

像被牵引着,不假思索间,我径直走到这处回廊。回廊前的大石板路,辅在两排广玉兰间,依旧显得阔气,却也笼进了风霜,今昔非往年,岁月的痕迹,多多少少便遗留在了石板间的缝隙里。夹缝里堆积了尘土,尘土上布上了苔藓长出了草,蚂蚁筑窝了,无名之虫处处做客了……

我记得,当广玉兰用硕大花朵表明自己的独特时,我天天在这石板上踮起了脚尖,瞅着四下无人,就迅速地转起圈儿来。我不曾学舞蹈,圈却转得溜,窃喜间不禁懊恼起自己怠误了这或许存在的天份。

大多数时候,我喜欢择一处静坐,也不忘手里拿本心怡的书。看不看、看多少都随自己的心意。既是独处,发呆,便是常态,无可避免。发呆的时刻,目光,是空洞的,是游离的;思绪,是活跃的,是信马由缰的。任轻风翻书,听小鸟鸣啾,看蜂蝶花间翩跹,多么的惬意!特别是微微细雨时,这地儿,便成了我的私域,我,便是我自许的郡主。

一阵风来,我幸福地眯着眼,好馥郁的桂花香哪!只是风过,鼻间却不再留香。

心里纳闷的很!毕竟已是中秋,该是处处弥香。

我知道,这小区,桂花种了不少。我也知道,哪株是金桂、哪株是银桂、哪株又是丹桂。

我快速穿梭在小区绿植间,不够利落的双眼,仔仔细细地查看起桂花树来。渐渐地,失望挂上了我的脸,无论金桂银桂,枝丫间并不见成簇的花萼,能看到的只是无数的突起,不见花形,还是绿色。我知道,就目前情形,待其绽放,至少得到国庆后。

踱到一拐角,一抹丹霞色惊艳了我的眼,瞬间,我浸在花香里。是丹桂!我兴奋靠前。墨绿的枝叶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桂花儿,很稀罕的模样!

同是桂花,花期却无法同步!早开晚放,却非人力可及。

一切都有定数,不是吗?顺其自然,即好!

人生。亦如此!于是,便觉得之前的自怨自艾是那么地大煞风景!

人果然随性情。这样一想,落寞的我,心里竟舒坦了许多。是啊,我何必沉缅于自己只能口腹对话的悲哀里!

于是,脚底生风,景由心生。看什么都觉得赏心悦目:走在绿树掩映的高楼下,那深植心底的恐惧居然暂时隐匿了起来;假山流水在景观灯的映衬下有了生命的韵动;某种麦冬竟然开出高挚花箭的紫花妩媚到令人难以置信;桔啊柚啊枝头上果实累累以至于我能够满口生津……

只是,流连过后,“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又占据了整个思绪。秋殇,我终是逃不过。

我羡慕候鸟的北迁南归,那份自由,就足以填平旅途的辛劳,可我呢,挣扎在生活的泥淖里,形色匆匆、疲于奔命,却整不出一个囫囵的假期,来不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程。

我希望自己能像紫燕衔泥一样,找回远走他乡后不断走失的朋友与相知,可努力至今,要么沓无音信,要么即便取得联系却因了种种而无法维护。

我渴望承欢膝下的那份天伦之乐,却为了生存只能留双亲于千里之外,无奈间漠视鬓白双亲的望断秋水以及等候的孤独,把彼此的思念牵挂都交给了那冷冰冰的网络或电话线。

……

生活,是个永远解不出的旷世难题;生命,也只是个无法诠释的虚无概念;命中注定的,也只能是伤春悲秋、岁月蹉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6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

(2)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

(3)感受作者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深味叙事,体悟抒情。欣赏叙事中蓄势和陡转的技巧。

教学方法:

品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借以说明其浪漫主义诗风);李商隐咯血,用白色的丝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杜甫咯血吐出的应该是血块,因为他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感受“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诵读感知先有情

1. 教学蓄势。

播放《唐之韵》杜甫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朗读。

2.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为鉴赏作铺垫。

杜甫简介(由一学生回忆,其余学生作补充,主要是了解他个人的经历,识记重要作品)。

写作背景介绍: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琅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漂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杜甫一家只好在凄风苦雨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令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诗体介绍: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以铺陈、记述为主。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体会诗情。

4. 学生齐读,教师提醒需要注意的读音和句读,以及句式的参差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

三、寄意遥深“草堂凤”

1. 聚焦叙事,感知诗意。

预设提问:从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本诗是一首即事抒怀的作品。请概括诗歌所写之事。

学生朗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节诗的意思,尝试拟写小标题。

学生交流。预设性生成小标题: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

2. 悟读课文, 深层解读诗意。

预设提问:

(1)诗人如此细致地刻画秋风卷茅,是何用意?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故作老态?

(3)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请联系语境设想,诗人会叹息什么?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请深思:“长夜”是指具体的茅飞雨淋难以入眠的夜晚,还是别有深意?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包括诗人自己吗?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学生加强语境意识,揣摩关键词语,深层解读诗意。

预设生成:

(1)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画面,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看着茅草漫天飞舞,无从捡拾,诗人是多么揪心。

(2)不是故作老态,而是身经流离之苦的心理反应。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由上一节诗歌可知,他在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由“群童抱茅”得出,孩子一为戏耍,二为家里御寒出力。可见周围人的生活与诗人一样寒苦,所以诗人在叹息周围人的苦。人民为何而苦?所以这叹息中也有对时世的哀怨。

(4)由“丧乱”一句可以看出,这一切遭遇皆由战乱引起。“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由此看出,诗歌写的是诗人一人的遭遇,更是深广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5)“寒士”应该指的是像自己一样受寒挨冻的人,比如包括“群童”在内的所有人,但不包括诗人自己。注意运用“瞻前顾后”法理解诗句,后面的“吾庐”有相关提示。

3. 教师作过渡总结。

杜甫由一人遭遇联想到天下所有寒士,由风卷茅屋延伸到屋漏遭雨,由一次秋日的风卷茅屋延伸到战乱后的无数不眠之夜。这既是诗人的一己遭遇,又何尝不是当时无数百姓的悲惨遭遇呢?无怪乎他的诗歌被人盛赞为“诗史”。

四、忧思沉郁杜甫情

1. 聚焦叙事,体悟情感。

预设提问:前三节诗,诗人为我们介绍了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的凄苦遭遇。只是客观的叙述,没有抒发情感,这就是“不着情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察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并交流。

2. 聚焦抒情,感受胸怀。

师生共同品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会情感的转变。

学生示范读这一节,其余学生体会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3. 个性表达,激情交流。

教师创设谈话情境:请以“我看到了一个的杜甫”写一段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五、“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

六、布置作业

1. 探究思考:“群童”在作者的笔下真的是“盗贼”吗?这个情节和作者忧国忧民的理想矛盾吗?

2. 背诵诗歌。

上一篇:中华姓氏论坛世界唐氏宗亲联谊总会下一篇: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