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件一等奖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岳阳楼记课件一等奖(精选4篇)

岳阳楼记课件一等奖 篇1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登临岳阳楼,俯瞰洞庭湖,一览巴陵胜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的第二篇《岳阳楼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岳阳楼记》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根据文言文“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的重点。

鉴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理解作者感情可能比较困难,据此,我把情感目标设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我本着“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学习要求,主要采用诵读法、引导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学法

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着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主要采用了“摘录”、“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我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力求“文”“言”并

重,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三部分。

(一)课前学习: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加强了预习导学工作,对学生预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

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以上四步预习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可采用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过程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课前的预习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二)课堂教学:激趣入文——交流知文——吟读品文——赏读悟文——怡情拓文 第一步:激趣入文

“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下列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

由此自然入题。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感知美景、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

为巩固预习成果,我接着引导学生交流互助。第二步:交流知文

1、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这里一改过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学生背诵的机械做法,教给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达到对“言”的落实。

附:学生分类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 字音: 属()汤()

重点实词:①一词多义:或 观 ②通假字:属 具 虚词: 以 然则 若夫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①衔远山,呑长江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吾谁与归?

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音韵和谐,非读毋以产生美感,所以下面引导学生吟读品文。

第三步:吟读品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生阅读技巧。

2、学生自由吟读,概括文本内容。

3、学生小组赛读,探究写景精妙。

4、学生回读品文,提出心中疑问。

通过吟诵涵咏,学生自主、合作中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引领学生知晓作“记”缘由,欣赏岳阳美景,感受“悲喜”之情,把握“忧乐”之意。指导学生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感知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对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展示交流。在生生互答,组组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提升。

为了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感悟和个性的解读,针对教学难点,我在第四步中引导学生在局部赏读中走进作者心灵深处。

第四步:赏读悟文

1、生齐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补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其上联写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每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 ”楹联中的 “两字”是哪两字?

这一问题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时我特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对文本的解读,得出“忧乐”二字。

2、讨论探究: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领起,笔锋突转,指出了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后,表明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假托古人,自写怀抱”,同时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勉慰。自励励人,含蓄委婉。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怀,突破难点。

至此,学生已进入作者心灵深处,接下来的师生互动可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升华。第五步:怡情拓文

活动一:学生展示收集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格言。活动二:教师展示自己的收集,与学生分享。

投影出示,教师情绪激昂带领学生齐读: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东林党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在诵读中经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像作者那样心胸旷达,从小树立远大政治理想,这种德育的渗透可谓“润物无声”,从而也突破了难点。

总之,课堂教学各环节立足于读和诵,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精思悟神,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灵升华。这充分发挥了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课后学习:任选一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2、课外试着阅读范仲淹的其他文章,理解他“利泽民生”的“平生之志”。使学生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视野更为开阔。

五、说板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叙 事: 缘 由 写 景: 阴 晴

抒 情: 悲 喜

议 论: 忧 乐(卒章显志)这一板书设计,思路清晰,简介明了,而且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写法,易于学生掌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典再现。

小结:

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课件 篇2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熟练地翻译课文。

2、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4、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3、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朝晖(zhāo) 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冥冥(míng) 岸芷汀兰(zhǐ tīng) 潜形(qián)

皓月(hào) 樯倾楫摧(qiáng jí) 宠辱偕忘(xié)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具”通“俱”,全,皆。 “属”通“嘱”,嘱咐。

2、古今异义: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3、一词多义:

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 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 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 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 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观夫巴陵盛状;发语词,不译,夫环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

去:离开,去国还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逃离,逃跑,委而去之。

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4、词语活用: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先”“后”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状语。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5、本课成语: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们和乐。信任国泰民安。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教师小结: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3、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重点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3、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4、学生朗读、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重点词: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绘声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学生朗读、背诵这一段。

四、教师小结:

“记”是一种文体,散文的一种。范仲淹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一方面重申自己的报复,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3、4段:

1、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明确: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3、“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5、“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7、重点词语: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8、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第五段: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3、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明确: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三、朗读全文。

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26、岳阳楼记

1、作记缘由(叙事)——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

2、概写洞庭美景(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抒情)——霪雨霏霏(悲、忧);春和景明喜、悦)。

4、胸怀抱负(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体会对偶手法的修辞作用,并能迅速辨认对偶句。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2、师共同疏通课文大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层。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三、正音,完成预习二、三

谪(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

霏(fēi)

樯(qiáng)

薄暮(bó)

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

汀(tīng)

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4、齐读课文第二段。

八、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

九、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三、四段。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2、3两段。

3、体会对偶手法的运用。

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 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六、自读三、四段,力争背诵

七、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最后一部分。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第二部分:第二层(3、4){

(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

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最后二部分。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

4、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

重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

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

4、学生齐读第五段、力争背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

3、教师总结。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四、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

岳阳楼记教案 篇4

汉本一班杨林凤111130141020,电话号码***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实词虚词,文言句法,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⑵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充分搜集、筛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文章的立意美。语言美、意境美。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重点:实词虚词,寓情于景的写法,本文语言特色 难点:赏析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古代的楼又是什么样子?同学们见过古代的楼吗?了解关于楼的古诗文吗?请同学进行抢答。我会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和补充。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鹤楼: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楼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有“楼,重房也”“楼,阁也”的说法,楼阁一般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木质建筑。这些楼阁一般依水而建,景色秀美,也是文人雅士们的汇聚之所。许多文学名篇也因这些楼阁而诞生,这些楼阁也因为这些文章而声名远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岳阳楼记,感受这些楼阁、这些名篇的千古魅力。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做。他的作品收在《范文正公集》里。2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朗读课文

1、请全体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朗读结束后,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然后播发录音,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画出本文的节奏。四.理解课文

1.请学生依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第1段,不会的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待会留给大家一起讨论,同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具 属 越 谪守 旧制 作文 以记之

然后,我会针对同学的情况进行解释,对通假字和官至升迁的文言词进行阐释和总结。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bi):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举、荐、点:推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拜”在“授予官职”义上引申为“接受官职”。【拜除】任命官职。

除:免除旧职授予新职。李密《陈情表》:“~臣洗马。”【除书】授官的诏

令,犹委任状。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授:授给、给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坐:因犯„„罪或错误。思考:

滕子京既然被“谪守巴陵郡”为什么还能做到“重修岳阳楼”呢?他哪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联系学习与生活)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旷达

2.请学生依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第2段,不会的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待会留给大家一起讨论,同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胜状 大观 衔 吞 备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思考

(1)这一段的句子非常优美,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3.请学生依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第3段,不会的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待会留给大家一起讨论,同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 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4.请学生依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第4段,不会的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待会留给大家一起讨论,同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此乐何极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思考

这两段描写的景色非常优美,请学生根据此时你大脑中出现的景象,任选其中的一段写下来,留给同学5分钟时间,然后请一两名学生朗读。

5、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 微斯人,吾谁与归、作业 背诵全文,找出历史上还有那些迁客骚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背诵 二.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三.划分结构

自由朗读课文,划分出本文的结构,可以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四、研讨课文

1语言特色

我会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小组讨论后请同学回答。然后我进行引导(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散跟不散相对称的。

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2.表达特色

我提出问题: 思考与讨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小组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我再针对同学的回答进行引导。

(我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3思想特色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这时我会提示给学生此时范仲淹的政治情况,被贬的政治处境。深刻体会范仲淹的心怀天下的抱负,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最后我会对全文进行概述,并留作业。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朗朗读书声中结束本课。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2搜索关于《岳阳楼》的其他文章

2、预习《醉翁亭记》。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上一篇:最美的同学作文850字下一篇:给老师同学写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