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的发展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的发展(精选2篇)

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的发展 篇1

摘 要: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与“交往理性”的理论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大众传媒对公共领域构建有重要的作用,而微博的出现更是拓宽了话语权的空间。它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载体,促进了话语权的实现,也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微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视角对微博进行分析,探究它对于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分析了它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发展。

140个字的信息改变着中国: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南平杀童案、富士康连环跳、南京化工厂爆炸案、宜黄血拆事件„„无数热点新闻背后,人们在微波上分享信息、发表观点。当微博介入到一个个公共新闻事件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平台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带来更多的话语权,将传统精英媒介的垄断一一瓦解。微博客的出现,也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了契机。本文将探讨微博与中国公共领域的环境中的作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发展。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交往理性”的理论概述

被西方文化界视为经典性属于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概念,是哈 贝马斯的重要代表性成果,它首先由阿伦特提出,后来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是,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为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1由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定义可知,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里,人们可以对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理智的讨论,并能够不断地发表批判性意见。2

但是,哈贝马斯认为,传媒的民主功能从18世纪以来不断下降,本来通过公众在报纸上的争论,传媒加快了民主的政治进程,但报纸日趋为意识形态所操纵,成为国家政治利益的传话筒,大众被排除在外。公共领域由其批判性形成了个人的理性交往过程。于是,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他认为,有效的途径是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交往各方共同参与,在对话中没有压迫,话语活动的参与者无论其政治经济地位如何,在不允许使用权力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3享有平等的发言权。从行为模式来看,交往模式刻画的是一种以沟通为取向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行为者以“互动”的参与为特征,以便就生活世界的问题 [1][2]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石长顺,张建红.公共电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3] 冯清贵,梁建华.电视媒介的公共领域与民主自由——大汇总平民娱乐秀的文化渗透.新闻界.2006,(4).达到彼此之间的沟通,并由此协调他们的行为。哈贝马斯把沟通看做一个相互说服的过程,它把众多参与者的行为在动机的基础上用充足的理由协调起来,以便有效达成某些共识。4

二、微博与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现状

(一)中国构建公共领域的环境分析

微博的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Ewan Williams)说,“微博客好比是一堵墙,所有用户都可以在这堵墙上随意涂鸦,这些涂鸦所有人都可以看见。”如果说大众媒介的出现有益于公共领域的构建,那么微博的诞生则赋予了参与者更多的话语权。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微博属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微博的出现,搅动了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人们可以获取新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想要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以新浪微博为例,在一个个喊冤求助的帖子背后,有无数的人转发微博,关注事件。每个微博的用户从自己的利益和各自所拥有的价值、信仰和良知出发,在微博上发表对公共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公众舆论,促进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从对过去一年新浪微博上重大事件的统计来看,这些事件属于公共领域的范围,即:“媒介5化的私人事件”(mediated private affair)——它们原先发生在私人领域并具有私人性质,但是通过被媒介记录、报送与传播而获得了公开性/公共性。

(二)大众媒体在中国公共领域构建中的现状

在哈贝马斯看来,作为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调节手段和中间环节,大众媒介的出现为公民集体参与提供了公共话语空间。例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话》等谈话类的节目,其话题设置带有公共性和开放性,从宏观角度选取经济、,民生、教育、环保等与公共领域相关的话题,鼓励人们参与公共生活并对之进行讨论。通过报刊、电视这些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人们获知公共议题,参与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只有在充分讨论和探究互动中,公共舆论才能形成。

虽然大众媒体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平台,但是,在中国的时间来看,大众媒体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传统媒体受到版面、时间以及“把关人“等因素呃制约,会影响到议程设置和讨论的尺度;第二,在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中它的构建主体往往是记者、知识分子、业界人士,普通民众的话语权相对弱小;第三,其批判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值得怀疑。哈贝马斯谈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批判性被遮蔽时指出:“为了发挥韩式功能,公共性失去了批判功能;甚至争论也退

6变成了象征,对此,人们无需争论,只能认同。”

[4][5]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雷跃捷,刘自雄,刘年辉.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6]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三)微博客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载体

1、话语民主

科恩(J·Cohen)对话语民主这一概念做出如下定义:“话语民主这一概念 植根于民主交往的直觉理想中,根据这一理想,交往的条件是否合理,通过平等公民的公共辩论和批判来决定。这样,在解决集体事物的过程中,公民凭借公共批判,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挤出机制建构了自由公共讨论的框架,公民肯定,这些机制是合法的。”7他们所关注的是“共同利益”,反复探究并认真讨论公共事务。上文提及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微博的拥有者不分精英抑或平民,只需要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公共零余额空间建构着眼的是利益诉求的话语表达渠道,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摆脱了传统信息的控制模式,弱化了“把关人”的作用。因此,它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开放平台。

2、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作为一个具有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话语空间。根据哈贝 马斯的交往理论的概述,各主体之间在生活世界里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知识共享、彼此信任,取得认同的目标,并进而在公共领域中依据所达成的具有公共性的知识,来实现对国家民主的控制。8

微博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个人媒体”,它是新型的传播工具和社交工具。在早前的宜黄血拆事件中,钟姓一家的经历通过微博的转发,网友在微博上展开救援和爱心接力活动,这是2010年新浪微博最广为人知的公共事件。微博的多方传播,使公共积极参与讨论,进而展开理性批判,并引起公众对拆迁事件的再度关注,影响了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当初的厦门PX事件,广州垃圾焚烧事件,还是最近的智障奴工基地事件、上海大火事件,公众不再是弱小的发声者。他们拥有了就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和相互讨论的空间,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培养,可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形成约束。要实现构建具有建设性的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同样需要这样的一个独立的空间,从而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监督公共权力。9公众在微博上可以保持其意识的独立性,所受到的限制较传统媒体少,因此其理性批判更容易实现。

3、放大效应

微博来自于Twitter,与国外的微博不同的一点是,在中国,微博具有社会 性。微博的用户只要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便可参与讨论。只要所提出的话题独特、重要或者新颖,极易形成“一呼百应”的状态。一些在传统媒体中视为禁忌的事情,在微博经过公众言论,敏感的事件经过反复讨论退去了敏感,变成平常的事物,言论空间在扩大。媒体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微博的放大,公共议题可以深入公众,通过公众的关注转发,为更多的人所得知进而讨论,力求解决存在问题。

三、微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

[7][8]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9] 刘森.博客与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新闻世界.2008,(6).(一)话语权归属

微博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受众的地位,每一个微博客的用户均可传播信息,以前由传统的精英大众媒体垄断的话语权随着微博的出现一一瓦解。上文所提及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建构主体具有精英主义的特征,这是它的局限性。微博尽管为公众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是微博世界里的“意见领袖”。以新浪微博为例,“湖北警察摆乌龙,省委大门错殴干部家属”,“昌北机场女厕攻防直播八:宜黄拿下两女,禁飞”,这两条微博的发出者是一名媒体记者。作为微博的普通用户,他们的影响力有限,所发出的“声音”淹没在众多“声音”之中,未必能受到关注。同时,从新浪博客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它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新浪博客早期也是采取名人效应的模式,直至今天,依然是名人、知识分子、商界领袖等人掌握了话语权。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就某个公共议题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那些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网络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凭借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表达能力以及公共意识的感召力,真正掌握话语权力,从而对公共性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影响力。10

(二)泛娱乐化和窥探隐私的心理

日本女优苍井空登录新浪微博后,其粉丝的数量一夜之间达到一万人次,她的每一条微博转发评论数均超过一千条。根据2010年新浪微博大事记的统计来看,借助微博的传播,使“犀利哥”、iPad/iPhone的正式发布、苍井空、唐骏与禹晋永造假门红遍网络。从过往的博客来看,中国博客的重点内容是娱乐和隐私。明星徐静蕾的博客经常位居点击率的第一位。而在微博方面,众人一同“围观”姚晨、周立波、徐熙媛、刘翔等。

哈贝马斯所批评的文学公共领域式微,“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泛娱乐化与文化工业的发生机制有着直接的联系。过往的传统媒体在其发展历程中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如中国的选秀节目、相亲类节目的泛滥。微博的内容娱乐化、信息的过度传播将会影响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使公众失去了对政治领域的关注。长此以往,公众的批判精神将会被这些娱乐泡沫消解,逐渐丧失独立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话会使公共领域的构建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哈贝马斯所界定的“政治公共领域”。

(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

公共领域的核心特征在于,进入这个领域的私人能够进行自由的公开批判,对社会事务和公共权力领域进行理性的批判。11在哈巴马斯的公共领域内,公众进行的是理性的批判。在中国,微博具有放大作用,“一呼百应”或者“一呼万应”的状况并不少见。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事件以及查看已有的评论。若主流意见持反面态度,在微博的放大作用下,公众可能会跟风,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事件本身客观、理性的讨论。更甚者,情绪的因素大过理性,一致出现了网络上“渲染”的相互攻击和谩骂。网上满篇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已经 [10][11] 王志永,张英.网路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及其归属分析.东南传播,2010,(1).刘森.博客与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新闻世界,.2008,(6).完全不能体现公共领域要求的理性,而变成直接的赤裸裸的“语言暴力”。12失去了理性的批判也就失去了批判的价值,公共领域的作用也便得不到体现。

四、微博的深化发展

中国社会无论是过去几十年还是现在,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文化的根基或寓 所不是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也不是政治、经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是被人们习以为常地、不假思索地至于背景世界之中的日常生活世界。13理性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这也是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基础。私人领域的话题进入公共领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从微博的重大公共事件来看,绝大多数事件都是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事件,如拆迁事件、肺积尘事件,首先是有普通民众发声,然后获得媒体工作者、知识分子等人的关注,再通过众多用户的讨论促成事件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定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对于议题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作为精英阶层的力量来拓展言论空间。同时,泛娱乐化、窥探隐私、非理性因素等弊端,也说明了公众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以使公共领域的建设不偏离方向。微博的管理者可根据议程设置的功能来引导公众。

[12] [13] 刘青.从“林松岭案”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新闻世界.2009,(1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参考文献

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的发展 篇2

一、政务微博的公关功能

借助微博“党和政府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夺回了互联网上的麦克风, 夺回了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的话语权”。 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标配”, 在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安抚民众情绪、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博主要行使以下职能:

首先, 告知。政务微博向网民告知、 通知或解释其相关的政策与职能行为, 偏于单向的政府传播。具体包括职能告知、政策公开或者解释、政府通知公告。 其次沟通功能。政务微博与网民进行行政问题、职能答疑等相关具有互动性的微博;包括政策交流、行政水平交流、 政府形象交流、职能答疑、民意收集、 与意见领袖或媒体或其他机构等微博互动。最后是引导功能。政务微博就社会热点事件或价值观等对网民进行引导和疏导的微博;包括热点事件关注、价值观倡导、社会矛盾疏导。

政务微博的权威性特点, 使其成为公众获取权威信息、判别真伪、辟谣的重要平台;其客观性的特点, 可以使其在突发事件或者日常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保持理性和中立, 能够以理服人; 其服务性的特点, 体现了政府服务在微博和网络的延伸, 使得媒体和公众能迅速了解政府公共事务, 最大程度地争取了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政务微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不清晰

政务微博从规划、建立、日常运营到规章建制, 有一个发展过程。政务微博按照部门的不同, 行政级别的不同, 地区的不同, 功能的不同, 可以有不同的政务微博表现形式。在政务微博发展中, 怎么定位好政务微博的发展方向, 这是很多政务微博开设之初没有想明白的, 导致在后续政务微博运营中, 出现很多问题。

当下不少政务微博的开通并非“自为”, 而是被动响应上级号召的结果, 这就导致一些政务微博开通的初衷仅仅是向上级交差、完成既定任务, 甚至微博成为向上级表明、宣示政绩的一部分, 大量的官话、套话滔滔不绝, 而对网友的咨询、提问置之不理, 政务微博搜集社情民意、官民互动、社会服务等职能几乎被抛之脑后。还有些政务微博虽有与民沟通、为民服务之志, 但苦于不熟悉微博的传播规律和微博网友的个性化需求, 依然沿袭或套用传统的宣传思维, 也易造成微博运作中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二) 传播的内容官样化

目前一大部分政务微博, 通篇公文似的信息发布, 内容形式单一, 发布信息程序刻板, 很难引起网民的注意。 但整体来看, 尽管目前的政务微博十分火热, 但其着力点仍然是政府“以我为主”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发布信息, 而不是与网民互动。

一些政府或政务部门虽然形式上开通了微博, 但是不发表任何信息, 或者依靠转发几条政府公告、地方新闻等, 信息更新频率缓慢, 也不与公众进行实时互动, 这样的微博就成为名存实亡的 “僵尸微博”。还有部分政务部门, 虽然能够坚持更新, 却通篇都是枯燥无味的新闻公告或者政府政策, 内容形式方面不进行创新, 语言刻板生硬。

(三)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政务机构在应对微博舆情时, 信息不透明, 缺乏有效信息发布机制。 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有先天的优势, 民众对时间、地点、主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更是让全国的网民都成为了“现场目击者”, 政府在应对事件中, 出现任何对现实的偏差都可能成为舆情焦点。现实中, 政务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初期存在着反应迟缓、封锁消息、应对技巧匮乏等弊端, 致使舆论一度失控;当网络上早已充斥各种猜测、传言, 负面舆论已然初具规模, 政府部门也错过了应对负面舆情的最佳时机。

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网民关注的舆情问题时, 往往缺乏科学的逻辑和确凿的事实, 没有事先的预警机制, 只有一些只言片语的回应, 无法满足网民的需要和对事件真相的猜测和挖掘, 政务微博应对舆情时缺乏系统性、 完整性, 使得公众对事件了解不足, 猜测和谣言四起, 同时政务机构习惯性低估受众智商, 最后使得负面的舆论越来越大, 民众对真相的需求越来越强。

三、公关视角下政务微博的传播策略

(一) 构建政务微博运行保障机制

构建政务微博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从制度和管理上规范政务微博的运行。 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包括成立政务微博管理部门, 建立政务微博运行的组织体系;明确建立政务微博的主体和平台;规范政务微博昵称和组织模式。“信息发布+ 政务服务”成为政务微博的趋势, 与民互动、为民办事, 是政务微博的最终发展方向。

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名人微博、 政务微信的“多微联动”, 公开信息、 报告事件进展、澄清事实, 并以链接等方式指向传统媒体的报道,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也成为移动政务的重要趋势。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期间, 南京本地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在国家公祭日当天将微博头像改为灰色, 并对“国家公祭日”话题格外关注, 提升了议程设置能力, 将舆情引向既定的方向, 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 形成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

(二) 积极建设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政务微博的内容大多为政府管理、 行政事务服务, 但在信息发布时要避免 “说官话”“死板”等现象。通过精心编排、开通具有趣味性的政务微博栏目, 通过个性化设置, 既能使政务微博内容呈现多元化, 也能吸引公众注意, 避免政务微博陷入死板僵化的局面。

内容发布是微博管理团队的核心工作职责。政务微博内容建设是吸引“粉丝”关注, 塑造政府形象的关键, 内容的规划反映出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 代表微博管理的运营水准。因此党政机关开政务微博, 应该将内容编辑作为运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务微博策划主题系列活动以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为网民提供更多服务。政府部门应当以微博为网络问政的新整合平台, 将微博发展成为集合舆情检测、民情反馈、民主监督、透明行政等功能的综合性政务平台;形成公民讨论公共议题、传播政府公共信息的枢纽。

积极建设营造畅通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对于政府组织来说, 微博不应该是一个“应景”的“时代标志”, 政府应当积极建设营造畅通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 以积极主动又富有人性化的姿态面对公众, 通过行政透明和信息公开赢得公众的信任, 在畅通的交流中了解民意, 维护和谐平稳的舆论环境。

(三) 完善危机公关预警和处理机制

借由微博, 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政府机构的服务性、部分官员的影响力都得以大大提升, 微博在推动信息公开, 促进民意表达、官民互动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对于政府而言, 如何理性地处理及应对一些网民的非理性的语言和情绪、如何更多地获取网民意见, 促进微博问政的制度化、 常规化。当面对负面舆论危机, 相关单位和领导不能临阵脱逃, 要运用正确的危机公关策略最大限度的挽回形象损失, 将舆情危机化解在初级阶段。

成功的网络公关就是要善于通过掌握有利的话语权, 进行恰当、得体的梳理引导, 进而实现舆论调控的目标。 因为, 政府若能在虚拟空间中得到舆论支持, 那么这种支持也一定可以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

一是坚持“黄金4小时”法则。 在突发事件或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 在第一时间进行权威信息的公开, 及时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确保信息发布客观公正。

二是规范发布内容, 主要发布政务信息、民生话题及公众关注的热点信息, 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是进行有效的互动, 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划分问题处理级别并相应授权, 对网民提出的问题或求助要准确回应, 并即时公布处理进程和结果。

上一篇:党支部党费的收缴下一篇:仲裁调解书能否撤销与不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