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美》的阅读答案(推荐11篇)
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
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
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
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
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í) 福迎祥。
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
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3)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 ① 、② 、③ 三个阶段。(3分)
简约化的政治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材料及教学语言、巩固练习等教学要素的把握要精确, 删繁就简, 减少不必要因素的干扰, 实现政治课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一、基础知识的教学要突出重点
新课程改革后的政治教材仍存在知识量大、理论繁杂、有些知识学生接受困难等问题。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中经常出现由于教学内容多, 教师不能削枝去叶、恰当取舍而使课堂教学分不清重难点, 胡子眉毛一把抓, 最后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其实在课时少、任务量大的情况下, 对教材知识的处理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 这就需要构建简约化的政治课堂, 即要求教师通过仔细研读教学大纲, 恰当处理教材所讲的知识内容, 分清主次, 化繁为简, 有所为、有所不为, 课堂教学做到知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突出主干、把握重点、理清主线, 使课堂教学既精致又高效。
以必修Ⅰ《经济生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的教学为例, 这一框题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①公有制的范围及其重要性;②国有经济的含义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③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形式、地位、作用;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表现;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作用;⑥坚持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意义等六方面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都要在45 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处理完, 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若将这节课的知识先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见下图) :
然后将重点和主干知识通过联系时政热点、引用典型案例、经典题目练习等环节给学生讲深讲透, 这样一来既通过知识图表起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又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而将部分易掌握的非重点知识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潜质, 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使用要简便高效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及过多地使用图片、动画、视频以致分散了学生精力等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 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 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 一节课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定。其实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书写板书和学生记录笔记,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认知理解过程, 学生通过眼、脑、手的相互配合紧跟教师的分析讲解, 这有利于消化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记忆。政治课教学的简约化就是要让学生和教师用最简便的方法收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课堂应该设置简洁又直面中心的教学情境, 摒弃那些表面华丽, 却不经济也不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政治课的底蕴来吸引学生, 要机动灵活地处理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 这样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材料的选取要精简易懂
紧跟时代步伐,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新课程改革也提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精选教学材料, 充实教学内容, 但这并不意味着材料的使用越多越好。构建简约化政治课堂, 材料选取要精简易懂就是指, 其一, 教学材料的选取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 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爱看易懂, 在生动的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感悟知识, 提升能力。如果选用的材料生涩难懂,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能力, 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 反而增加了教学难度, 加重了学生负担。其二, 教学材料选用要适度, 使用要精当。材料选取要具有科学性、典型性、时代性, 可一材多用, 做到选材少, 组材优。要用好用足课本的教学材料, 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教学材料的作用。如果能够做到一例贯穿整堂课, 则会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精简材料、精心设计正是简约化课堂的要求, 如果材料泛滥, 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和把握, 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教学语言的运用要简洁精炼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构建简约有效的高中政治课堂, 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首先, 教学语言要简洁、清晰、流畅, 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要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 需要教师反复推敲教学语言, 不论讲解还是提问、启发、点评都应简洁周密、干净利索, 以达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的效果, 让学生听得清晰、理解透彻。传授新知识要有的放矢, 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 该讲的要讲透, 该思考的留给学生思考, 将传授知识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统一起来。
其次, 教学语言还应形象生动, 富有激情。理论本身往往是枯燥无味的, 要使其鲜活起来, 真正沁入学生心扉, 就需要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 需要教师充满激情、充满真情实感的讲解。例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就是一个既抽象又难懂的问题, 而如果将两者比喻成鞋与脚的关系, 理解起来就形象易懂得多了。生产力好比人的脚, 而生产关系好比鞋, 要想跑得快, 鞋子必须合脚, 大了小了都会影响人的行进速度。由此可见, 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必须由生产力水平来决定。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道理。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直观可以达到寄厚于轻、寄深于浅的效果,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巩固练习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巩固练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讲不练如同纸上谈兵, 但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则是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有些教师奉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在习题练习中采取“地毯式轰炸”, 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效果很差。简约化的政治课教学, 要求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精选、精练、精讲, 一题多解、一题多练, 最大限度地提高习题利用率, 要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面下工夫。切不可将学生“推下海”, “题海战术”带来的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循环, 既不简约又不高效, 这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自然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⑥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⑦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⑧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⑨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⑩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⑾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⑿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⒀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⒁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⒂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得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⒃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⒄人处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有删改)
7、本文是写人生之淡,但文章的②、③段,却从淡妆的女孩、自然的西湖说起,除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外,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2分)
8、第⑤段,作者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这样说的原因是。(3分)
9、根据第⑾段内容,请分析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这句话的`含义。(3分)
10、第⒂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11、下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主要是对上文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比较作总结。
B、作者认为,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的本能欲望是应该抑制的,要像清教徒学习。
C、文中由淡妆之美谈到自然、艺术、直至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淡之美无处不在。
D、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而西方的油画则是色彩浓重的。
E、第⒁段自画像是指作者设想自己给自己画的像时,像水墨画一样,淡一点好。
F、文风平和,娓娓道来,以平等的交谈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强迫别人接受。
汉字之美
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他们不但在本民族的文字中拼命汲取汉字的精髓,还一次又一次煞有介事地举办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其主角便是汉字的书法作品,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安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可见一般。汉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这里的学问深着呢!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读得铿锵有力,有人读得平淡无奇,有人读得悦耳流畅,也有人读得含混不清。要让听者从你的嘴巴中听出汉字的美,还真得请你下一番功夫。
曾亲耳聆听过一位著名话剧演员朗读戴望舒的《雨巷》,那绝对是一次痛快淋漓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听者不禁泪水涟涟……
汉字的形美同样不可抗拒。历代优秀的书法家粲若繁星,各具风采。王羲之,飘逸俊朗;颜真卿,粗犷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的题词就让世人少了一分敬仰,小桥流水倘惹有名家的“墨宝”则会因此声名远播。难怪各旅游景点在宣传手册上都忘不了写上“XX年间,大书法家XXX见此佳景,豪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XXX几个大字”之类的语句。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蒂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
形形色色的美术字更为汉字的形美推波助澜。歌手江涛的MTV作品《创造》,用电脑设计出的歌词字体独树一帜,很有个性。这些字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千变成化,精彩纷呈。古老的中国汉字镀上了现代科技的光辉,更魅力四射。
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遐思:“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高大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娇颜潜入心底。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
文化层次的不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汉字字义的理解随之不同。我看《红楼梦》与文学家看《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文学作品,有人推崇备至有人却视若粪土的原因。平常的一句话,如“你是个大坏蛋!”可能是孩子的童言无忌,也可能是情侣的亲密调侃;可能是路人的厉声痛斥,也可能是某君良心发现后的深深自责。细细品来,汉字的义真及奥妙无穷。
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你看成千上万个汉字就像成千万个小魔块,在语言大师的“点化”下,忽而成了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成了清新隽永佳美文,忽而是浅吟低唱,忽而是疾风骤雨,忽而是行云流水,忽而是欲说还休……而我们,正是被这些小魔块们深深吸引,才会“沉睡不知归路”,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夜深人寂,挑灯夜书。会心之处,不觉莞尔。
1.文章写了汉字的哪些美?试简要概括。(4分)
2.从著名话剧演员朗读《雨巷》的艺术效果上看,汉字的语音具有独特的魅力。依据三、四两段提供的信息,说说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应该注意些什么。(3分)
3.作者认为“汉字之美,还是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棉纱”,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4.第八段画线的句子告诉我们,成千上万的汉字一经语言大师的“点化”,就能放射出神奇的艺术魅力。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可以举一个词句、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4分)
参考答案
1.文章写了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和汉字之间相互组合的内在神韵美。(第四方面也可以摘抄原文。)(四个方面各得1分)
2.应注意讲究四声和变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3.只有真正地热爱汉字并能深刻理解、准确运用汉字的人,才能获得汉字的内在神韵美。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20分)
淡之美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⑦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⑧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⑨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⑩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 ),自如而不( ),审慎而不( ),恬淡而不( ),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⑩段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3分)
A.急趋 窘迫 狷躁 凡庸B.急趋 狷躁 窘迫 凡庸
C.窘迫 狷躁 凡庸 急趋D.窘迫 凡庸 急趋 狷躁
小题3:请分析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作用。(4分)
小题4:第⑧段中作者说“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除本文提到的事例外,请为他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使这句话更具有说服力。(3分)
小题5:有人评价本文,认为作者充分展示了“淡美”的精髓,而又不失之偏颇,请你从文中举出两个“不失之偏颇”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小题2:A
小题3:运用对比论证,将土耳其咖啡浓的效果和西湖龙井淡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为后文表达自己对淡的生活做了铺垫。
小题4:比如范进因为中举之后强劲持续的喜悦,疯掉了;比如打篮球时很兴奋,但持续的打很久会全身脱力,身体不适。(能体现“强劲持久的兴奋”和“负面效应”的事例即可,不一定要是自身的或典型的)
小题5:
例1: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13.①昙花外形与莲花相似,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②昙花的香味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渺、神秘的气味。③昙花像是一个隐者,固守了自己的情。④昙花又名“忘情花”,令人淡然超脱。
14.①“忘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境界。②每个人的情感都是有盛衰的,把完成过、失败过的情爱,藏于心灵的角落,让它洗潜,让它褪色。③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拿得起,放得下。
15.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院子里的昙花突然间开了,一共十八朵。夜里,打开院子里的灯,坐在幽暗的室内望向窗外”,这样的语言朴素、自然;“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庭前后院”“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这些句子又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从主旨的角度看。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渗透深意,如“它美得那么鲜明,那么短暂,因为鲜明,所以动人,因为短暂,才教人难忘”,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对于美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欣赏之间关系的阐述。作者并不说透,通过一些留白,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他所营造的氛围。
1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本题,先要从内容上理解“突然间”的含义,然后分析其与下文或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注意答案要全面阅读答案。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要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从中找出昙花与禅有关的内容,比如文章的第三段,“妻子说,昙花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文章的第四段,“昙花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眇、神秘的气味”;等等。
14.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感悟进行分析
文章倒数第三段中有“‘忘情花’的滋味是宜于联想的”,接下来直到文章结尾都讲的是作者受到的情感启发,将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芭蕉花与作者母亲的病是息息相关.因此,作者为了给母亲治病,偷偷到会馆去摘芭蕉花.这一件在作者看来很小的事,却让父母大发雷霆.母亲不但没用芭蕉花治病,反而勒令其送还.这件事让若干年后的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诚信.这是母亲对作者的教诲,也让其每每念及,便想起母亲,并“一阵阵鼻酸眼胀”.
作者怀念母亲.然而在感怀之余,也产生了心中的困惑.“……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这句疑问,含意隽永.作为一位革命家,身负重担.然而彷徨、苦闷也如影随形.母亲的谆谆教导,让其懂得了其做人的道理.然而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患得患失自然不是进步.
①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尽多,皆有叶色相乱,此则不叶而花,与梅同致。千干万蕊,尽放一时,殊盛事也。
②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一树好花,止须一宿微雨,尽皆变色,又觉腐烂可憎,较之无花,更为乏趣。群花开谢以时,谢者既谢,开者犹开,此则一败俱败,半瓣不留。语云: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为玉兰主人者,常有延伫经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讵非香国中绝大恨事?故值此花一开,便宜急急玩赏,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若初开不玩而俟全开,全开不玩而俟盛开,则恐好事未行,而杀风景者至矣。噫!天何仇于玉兰,而往往三岁之中,定有一二岁与之为难哉!
22.第①段中殊盛事也中盛事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23.第②段中作者说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的原因是 (2分)
24.文中引用弄花一年,看花十日的作用是 (3分)
25.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作为玉兰花的主人,为了玉兰花开常常要期盼苦等几年。
B.迎来了玉兰花开,有时却因为一场大雨不能尽情地欣赏。
C.玉兰花的主人苦等几年,却等不来一个朝思暮想的知音。
D.绚烂一时却不能玩赏,这难道不是香花园里的极大憾事?
26.请简析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22.不长叶子先开花,且所有的玉兰花一起开放。(2分)
23.玉兰花绚烂之极,却会因为一宿微雨而尽皆变色,让人感到腐烂可憎,特别乏味,所以变成了一件遗憾的事。(2分)
24.引用谚语,说明了一般的花侍弄一年,可以有十日的观赏期,反衬出玉兰花期之短暂,表达了作者不能玩赏之遗憾。(3分)
25.D(2分)
26.此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1分),使句子灵活多变,且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1分),写出了作者希望人们在玉兰花开时,须急急玩赏,否则很有可能煞风景的事就来了(1分)。(语言1分,共4分,另外从顶针或对偶的修辞角度展开也可)
【译文】
人世间没有玉树,可以用玉兰花充当。白色的花虽然有很多,但都与叶子的`颜色混在一起,玉兰花则是在叶子还没长出来的时候就开花了,与梅花有同样的韵致。所有的玉兰花一起开放的时候,简直是空前的盛事。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③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铪铬面吃哈。”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④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⑤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⑥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⑦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氩。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周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⑧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铪铬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⑨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⑩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第11期 有改动)
1. 请结合全文内容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A.名落孙山,暴怒无常→ B → C →D. 见母月下劳作,心酸落泪→ E
2. 阅读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简要分析这句话人物的心理。)
②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指出加点词语的含义)
3. 题目“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4.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 B.田间劳作,心情烦乱 C.秋季开学,失魂落魄E.决心返校,激动万分
2. ①我因高考落榜又需酷热天气补种荞麦苗而内心里失落、烦乱和怨恨的心理。②我虽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但在开学季时还是不甘于务农,渴望上学。
3. 母亲在荒地撒播荞麦种补苗,坚信荞麦能开花结籽。母亲的勤劳,自信,不轻言放弃使我感动。“荞麦花”象征着美好的希望, 让我明白了当生命中遇到挫折和痛苦时,仍然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要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全文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主旨。
2、依米花让人惊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依米花让人敬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第6自然段,我们明白了世界上的人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花,开花,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
2、让人惊叹是五年扎根,六年吐蕊,四色花瓣,两天花期。让人敬重是依米花在困苦磨难过后,依旧顽强的“把美丽舞蹈给命运,把绚丽绽放给世界”。
街上( ),商场的人更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柜台。正当我被( )的衣料吸引时,肩膀被推了一下。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嚷道:“挤什么?”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用手指着我的前胸,嘴里一个劲地“啊,啊……”并招手要我出去。我低头一看“糟糕!我的扣花没了!”
我不耐烦地挤出人群。只见那人大约三十来岁,个子不高,眯着一双不太有神的眼睛。他一见我便( )地将手中的一件东西送到眼前。我接过扣花定睛一看,咦?这难道不是我丢的那枚扣花吗?我气呼呼地问:“你这人怎么随便拿我的扣花?”那人见我发火,嘴里一个劲儿地“ 啊,啊……” 脸上现出焦急的神情。他一会儿指指我手中的扣花,一会儿又弯腰走几步,做出捡东西的样子,好像要告诉我什么。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我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芳芳,你怎么站着发呆?”妈妈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忙四下环顾,人呢?我还没有感谢他呢,他却不见了。
我随妈妈走出商场,一边走一边找那个人,希望看到那双不太有神的眼睛。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那( )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然而我没有找见他,只有我手中被汗水浸湿的扣花在阳光照射下熠(yì)熠闪光,显得更加美丽。
1.把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人山人海 拾金不昧 五颜六色 迫不及待
2.短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第____至第_____自然段主要写发生在商场里的事。这件事写了“我”、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我”的名字叫_______。
3.简要介绍发生在商场里的事的主要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括号内填上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再按原文的表达顺序重新排列序号,写在下面。
(1)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 )
(2)我接过扣花定睛一看,咦?这难道不是我丢的`那枚扣花吗?( )
(3)我低头一看“糟糕!我的扣花没了!”( )
(4)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我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
(5)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嚷道:“挤什么?”( )
5.文章的结尾写 “扣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有那两层含义?
6.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第三段中华横线的语句主要描写了人物的___________;划曲线的句子主要描写了人物的______________。
A.外貌 B.神态 C.语言 D.动作
7.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省略号详略的内容,补充下来。(不少于20字)
【《花之美》的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爱是一朵无声花的阅读答案09-19
花婆婆阅读试题及答案07-10
仙人掌花阅读答案11-30
丁立梅《蔷薇几度花》阅读答案10-16
宽容的小学作文:宽容之美05-28
微笑的话题作文600字:微笑之美07-05
家乡长沙之美07-07
山之美作文07-09
汉语之美作文07-23
诗词之美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