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通用9篇)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篇1

开课信息: 开课日期(天数)2014/9/18-19

上课地区 上海-闸北区

课程编号:KC7226 费用 3000

更多: 2014年8月29-30日 深圳 2014年9月18-19日 上海

招生对象

---------------------------------

企业正准备引进POP、或正在试产、量产的工程、技术、品质、研发、可靠性部门负责人 【主办单位】中 国 电 子 标 准 协 会 培 训 中 心

【协办单位】深 圳 市 威 硕 企 业 管 理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课程内容

---------------------------------

一、前言: 目前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已经超过60%,随着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未来每个消费者随时都能通过手机访问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现实。

手机无疑是终端产品的代言人,正在迈向更为小型化的趋势发展,POP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人们应用的热点。

大家关注POP封装,并且在逻辑电路和存储器集成领域,POP(Package on Package,堆叠封装技术)已经成为业界的首选,主要用于

制造高端便携式设备和智能手机使用的先进移动通讯平台。随着人们对智能手机需求的不断增长,PoP的应用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PoP技术

也在移动互联网设备、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领域找到了应用。这些应用带来了对PoP技术的巨大需求,而PoP也支持了便携式设备对复杂性和功能性 的需求,成为该领域的发动机。

【温馨提示】:本公司竭诚为企业提供灵活定制化的内部培训和顾问服务,培训内容可根据您的需要灵活设计,企业内部培训人数不受限制,培训时间

由企业灵活制定。顾问服务由业界顶尖顾问服务团队组成,由专人全程跟进,签约型绩效考核顾问服务效果,迅速全面提升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 及可靠性、成本节约!热诚欢迎您的垂询!

三、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 内 容

第一讲: PoP的定义及概况 14.Reflow工艺控制特点及难点---Reflow温度曲线设定的要求及关键点儿

1.信息传递速度及衰减的影响 如何防止塌陷引起的短路及炸锡引起的空焊等 2.信号干扰EMI 15.Reflow设备管控要点及误区 3.PoP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16.Reflow设备性能评估及校准 4.PoP工艺的应用现状 17.带PoP元件的产品测试

第二讲 :PoP焊点结构特性 第四讲:PoP工艺可靠性验证及现状

1.示意结构图解析---常见的两种PoP焊点 1.各种可靠性验证项目的目的及PoP可靠性测试项目的选择

2.实际结构图(Cross section)解析 振动试验 跌落试验 冷热冲击试验 温度循环试验 高温高湿试验

3.焊点的薄弱之处及失效种类 红墨水试验 切片试验 推拉力试验

4.如何获得良好的PoP焊点 2.实作可靠性验证结果分享---点胶&不点胶产品的验证结果 5.PoP助焊膏涂布的要求及制程关键点如粘度及粘着力要求 3.PoP元件可靠性补强---胶水的分类及Tg点的影响

6.PoP使用锡膏的特性要求及规格如锡粉粒径、粘度、粘着力 第五讲:PoP元件维修工艺及要求

7.如何涂布锡膏及助焊膏,工艺参数的要点如沾取高度 1.PoP元件维修困难点及原因分析 8.实际生产状况及工艺控制---贴装辨识及DFM应用 2.PoP元件维修技术要求&控制 第三讲:PoP实际生产技术控制 3.球对球PoP元件的植球技术

1.印刷锡膏的选择及特性要求---抗垂流性的要求及有效寿命 4.普通PoP元件植球技术

2.钢板的制作原理及选择 5.植球后BGA的测试技术 3.钢板品质检验项目及标准 6.维修治具的设计及制作

4.钢板的使用管控及清洗 7.PoP元件维修后的清洁要求---是否需要清洗及判定依据 5.钢板开孔对印刷的影响---开孔设计 8.PoP元件维修业界水准及现状 6.锡膏漏印的原因分类及对策 第六讲:PoP生产工艺管控要求

7.锡膏的存储使用及监控 1.如何提高PoP生产工艺First-Pass-Yield-Rate 8.锡膏印刷的品质鉴定 2.BGA锡球洁净度的影响

9.锡膏的有效使用寿命的定义及鉴定 3.零散料的使用管控

10.锡膏印刷不良项目及真因分析&对策 4.预堆叠PoP技术介绍及使用

11.第一层BGA的正常贴装工艺控制---贴装精度及下压深度 5.EOS&ESD的影响及误区 12.助焊膏、锡膏沾取模组的特性介绍---如何控制膏体的平面性 及高度一致性,如何测量膏体的高度 6.MSD管控及要求

13.第二层BGA的贴装技术控制---精度及压力 7.清洗工艺简介及清洗结果的检测方法 8.过程管理的盲区及误区

9.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 10.A公司产品PoP工艺应用现状 11.A公司产品其它先进的PCBA工艺介绍

相关事宜

◆证 书:培训结束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培训地点:深圳/上海 ◆培训费用:¥3000元/2天/人

四人以上团体报名可获得8折优惠价(以上收费含教材费、听课费、咨询费、培训证书费、工作午餐费、茶水费,其余食宿交通自理,如需定房请告知。)◆开班时间:深圳南山区8月29-30日/苏州高新区 9月18-19日 席位有限,报满即止。(外地学员可以代订住宿,标准自选)

讲师介绍

--------------------------------- 薛先生

行业资深实战专家,16年世界一流跨国集团公司PCBA实战经验对军工产品、通讯产品、银行医疗及工业用电子产品、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游戏机、家用电器产品、工业控制板、显卡、FPC(柔性线路板)产品如摄像模组等生产工艺均有实战经验&深入精研。主导编写SMTA专业培训教材33本,培训PCBA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万5千人。开创校企合作SMT专业并完善授课科目及教材。

尤其擅长各类电子产品不良分析改善,工艺能力提升、工厂良效率提升。实际经手国际客户、国内客户产品失效分析案例不计其数。

现任SMT远见奖专家评审团评委。指导、培训过的SMT厂近300家发表专业技术文章18篇。授课模式

以实际案例为主阐述SMTA根本原则 走进企业解决实际生产困扰

针对学员提出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课题做解答并给予对策指导 重在实战,解决实际问题,互动环节不限定课题

专场专题培训阐述全面深入,从当今世界最先进工艺到国内资源受限公司可执行模式均有执行方案

擅长课题

《SMT Trouble Shooting》、《世界先进的SMTA生产工艺》、《Intermittent Analysis & Actions》、《PoP工艺应用及技术提升》

《胶类应用技术及优劣势分析》、《清洗工艺的应用技术及误区》、《无铅焊接工艺的误区及对策》、《Void产生机理解析及改善》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篇2

什么是可靠性?可靠性即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在设计和生产阶段这种能力可以用试验方法来验证和评价产品的可靠性 (可靠性试验) 。而本文主要讨论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理论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可靠性试验的概念

可靠性试验是为了了解、评价、分析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而进行各种试验的总称, 旨在暴露产品的缺陷, 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提供必要信息并最终验证产品的可靠性。换句话说, 任何与产品故障或故障效应有关的试验都可以认为是可靠性试验。并且, 产品的可靠性试验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及使用维护等产品整个寿命过程的各个阶段, 是产品可靠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可靠性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靠性试验的目的

可靠性试验的目的:

发现缺陷, 即发现产品在设计、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各种缺陷;

提供信息, 即为了提高产品可靠性, 改善产品的战备完好性, 提高任务成功率, 减少维修费用及保障费用提供信息;

验证指标, 即确认是否符合可靠性的定量要求。

可靠性试验的分类

可靠性试验有许多分类方法。一般情况下, 根据试验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工程试验 (包括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和可靠性增长试验等) 和统计试验 (包括可靠性测定试验、可靠性鉴定试验和可靠性验收试验) ;根据试验场地可分为实验室试验 (也称为内场试验) 和使用现场试验 (也称为外场试验) ;根据试验结束方式可分为完全试验和截尾试验 (定时截尾、定数截尾和序贯截尾) 。按照抽样方式可分为全书试验与抽样试验, 环境应力筛选属于全数试验, 可靠性鉴定和可靠性验收试验属于抽样试验。按照应力类型可分为模拟试验和激发试验 (可靠性强化试验、加速寿命试验和加速退化试验等都属于激发试验) 。

可靠性试验考虑的实施要求

1) 对受试样品的要求

产品研制的不同阶段, 试验目的不同对受试样品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基本上, 可靠性试验可以对研制阶段的样机、试验产品和批生产产品中的任何一种产品进行。

产品母体必须基本上是同一的。即产品以相同的方法, 在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出来, 采取同样的预处理措施。可靠性试验的样品必须从母体中随机抽取, 以使其可靠性试验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增长试验一般抽取一台产品。可靠性鉴定试验的样品数一般不少于2台。

2) 对试验设备和仪器仪表的要求

试验设备应能提供试验所要求的应力条件, 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并在规定的试验期间内正常地工作。试验的检测仪器仪表必须满足试验所要求的测量项目和测量精度, 其精度至少应为被测参数容差的三分之一。

3) 对受试样品检测的要求

可靠性试验得出的可靠性特征量的置信度和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的准确性, 检测手段的完善程度以及受试产品被检测的次数。由于检测是确定产品是否正常、相应的工作时间的必要手段, 因此在产品的可靠性试验中要规定检测方法、检测的时间间隔和要求等。

4) 受试产品的故障判定及故障处理

不同的产品, 因其完成的功能不同, 其故障判据也是不同的。通常包括功能故障和参数故障两部分内容。

5) 元器件失效分析

元器件失效分析是在试验过程中产品的故障定位已经确认到元器件时, 并需要确定元器件的失效机理时才需进行的工作。

元器件失效原因, 一类为元器件不能正确使用和选用的问题;另一类为元器件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进行元器件失效分析的目的是, 通过失效机理分析, 找出失效原因, 并及时反馈到产品承制单位, 为承制单位优选、淘汰元器件品种, 改进产品设计及合理使用元器件提供科学依据, 使产品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6) 预防性维护

维护的项目一般包括更换、调整、校准、润滑、清洗、复位等。在可靠性试验的实施程序中应规定维护的时间间隔。此外, 为保证可靠性试验顺利完成, 应对试验设备和检测仪器进行及时维修和报道, 但要注意避免妨碍试验程序的正常实施。

7) 试验程序的实施要求

可靠性试验实施的一般要求主要包括:

受试产品在试验程序开始前必须进行初始检查, 主要性能指标与规定功能都必须合格;受试产品在初始检查时, 必须在标准 (或常温) 环境条件下测量一组性能数据, 以便与试验过程中各种试验条件下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 确定是否有故障。

试验前应对试验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 检查试验的必备条件是否满足, 否则试验不能开始。

受试产品应按现场安装方式或设备技术规范的要求正确装入试验设备中, 并要特别注意保证受试产品、试验设备及试验人员的安全。试验的操作及受试产品的校正、调整, 应按现场使用的实际情况、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及试验程序的规定执行。

试验中应严格执行试验程序的规定。

试验中应按试验程序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 并保证试验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试验中出现的故障, 应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地按失效的分析处理规定进行分析与处理。

到达方案规定的试验时间 (或故障数后) , 将产品恢复至标准环境条件下, 再测量一组性能数据, 并与试验前及试验中各数据进行比较, 判断产品是否正常。

试验结束后, 应及时按试验方案中对试验报告的要求写出试验报告, 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

8) 试验记录

试验过程中, 对每台受试产品记录所需全部数据、发生的异常情况以及试验设备运行工作情况等。试验中所有记录均应按试验程序规定的要求进行。

9) 试验的监督与检查

对于可靠性验证试验, 使用方或其委派的代表有权利和责任接近受试产品, 以便及时对可靠性试验实行检查和监督。

10) 试验中期评审

对于长时间的可靠性增长或鉴定试验, 或者试验过程中出现重大技术问题, 试验工作组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承试方安排试验中期评审, 以便及时审查试验进展情况、分析和处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通报最新试验结果。

实际工作中的可靠性试验

在实际工作中可靠性试验无处不在, 特别是针对试作品的评价。现以实际工作中的机芯信赖性试验为例, 来讨论信赖性试验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

机芯信赖性的Full stroke test试验, 根据顾客要求, 试验条件为常温 (23~25℃) , 内周到外周往复动作15万回→高温 (85℃) , 内周到外周往复动作5万回→低温 (-40℃) , 内周到外周往复动作5万回。其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于温度连续变化下机芯的耐久性性能的评价。选定10台机芯作为样品并在恒温槽内模拟真实的温度环境做此试验。首先, 在恒温槽内进行了常温的内外周往复15万回试验没有问题。随之进行高温往复动作, 在试验的实施途中, 有6台停止。具体内容参见表1。

发生此不具合首先对其机芯内存储的错误代码进行读出、分析。因为错误代码是机芯进行各动作指令时的一种记录。其中第一台的错误代码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此外, 其余的5台机芯的错误代码分析结果和第一台的一致, 故为一类问题。)

由上述错误代码可以分析出机芯PU周围温度超过了正常允许范围值85℃, 机芯温度过高而停止。为了弄清出现此状况的具体原因, 先对试验环境进行必要的检测。首先从机芯及与其接续的系统在恒温槽内的放置方式 (参见图2) 进行改善, 并对恒温槽的温度稳定性进行测定分析 (参见图3) 。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到当恒温槽设定的温度为85℃时, 取恒温槽内12个点进行温度测定, 其结果不难看出恒温槽的测定温度为85±1℃, 在正常的允许范围内, 同时也排出了环境对其不利影响的因素。接下来, 对机芯本身环境动作下PU关联单元的性能进行测定, 来全面掌握其停止的原因。针对PU单元的解析, 代表性的是对各有问题机芯的Jitter值、激光电流值的测定比较。明显在高温即试验环境温度下, 各个测定值有了较大的恶化。其比较的结果参见表2。

最后发现其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 频繁的寻曲读入, 以至于DVD LENS单元发热暴走, 最终温度过高而停止。针对这一问题, 作出的对策是改善PU单元的性能指标。

由上述实例可见, 可靠性试验在试作品检验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可有效的检查出产品缺陷, 并分析对策, 从而避免了设计的不良产品向市场的流入。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系统 可靠性 Oracle RAC 双机热备份 高可用性集群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计算机系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关系着企业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分析,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计算机应用系统出现故障或失效将为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本文通过对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概念进行分析,在结合其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测试系统可靠性的技术做出了进一步探析。

1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简述

1.1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概念

同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类似,企业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系统软件以及相关应用软件共同组成。硬件系统主要由存储器、控制器以及外围接口与设备共同组成。系统软件则主要包括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和相关编译程序与各种高级编程语言等,例如C、C++、Java等。应用软件则主要由各类安装包以及与系统相匹配的支持软件构成。

1.2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研究

所谓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则是指计算机在指定时间、指定条件和指定功能的要求下,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系统可靠性在其指定时间内主要表现为将任务运作时间设置为相应“规定时间”的百分比,值得注意的是,系统运行时间主要指其开始工作到“挂机”的时间。系统运行的指定条件则是指系统运行的具体环境,主要包括了操作系统支持以及系统运行的硬件支持和其他软件支持的运行环境,具体说来,制定条件便是在上述各种支持在高度协调的状态下对数据的相关要求。在指定功能方面,由于针对不同任务,系统调用的子模块也不尽相同,故在对系统整体的可靠性进行检测时,还需对其功能与任务进项相应了解。就现阶段而言,基于时间、条件与功能三大要素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测试工作主要包括了三方面,分别为找出系统缺陷、判断并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企业需求和系统可靠性水平的预测。

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

2.1 Oracle RAC可靠性测试

Oracle RAC即Oracle数据库关系地址代码技术,是指两台或多台同构计算机通过共享彼此的存储设备,进而能够为计算机应用系统提供较强的数据库处理能力的一种先进的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

Oracle RAC对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可靠性测试的具体方法如下: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对企业内部的网络主机实施挂起操作,并对企业备用主机是否能够接替主机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转进行判断;当主机处于运行状态时,对其实施断网操作,继续观察并判断并判断备用主机是否能够接替主机进行正常运作。

2.2基于双机热备份技术的可靠性测试

所谓双机热备份是指利用网络将两台服务器进行连接,并在平时对其互相备份进而共同执行系统命令下的同一任务。基于双机热备份技术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由两台共享服务器以及共享磁盘列阵共同构成,在借助双机热备份软件的基础上,对各个服务器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备份。

基于双机热备份技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方法为:对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计算机突发故障时自我恢复的能力进行测试,具体说来就是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当前处于工作状态的主机实施挂起操作,并对备用机是否能够接替主机的工作进行判断;当主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切断当前网络,进一步观察备用主机能否接替原主机进行工作。

2.3基于高可用性集群技术的可靠性测试

所谓高可用性集群就是指利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尽可能地缩减服务中断时间的一类技术。技术原理为:利用一组计算机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并将该组计算机中的每一个单元均作为集群的一个节点。

基于高可用性集群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主要是对集群中某一故障发生的节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他节点能否接管服务器进而保证相关业务的正常运转的连续性做出判断。具体测试方法为:将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由三个节点以集群的方式进行部署,并模拟服务器的正常关闭、异常关闭以及网络异常等服务器运行状态,进而对集群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在利用高可用性集群进行系统可靠性测试时应注意对集群中有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时,系统中是否存在业务中断的现象进行判断,并当相关的故障节点修复完成后,重新加入集群时是否需要重启系统做出明确判断,以确保基于高可用性集群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结论

本文通过对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概念进行阐述,在集合其指定的时间、条件、功能的基础上,从Oracle RAC、双机热备份以及高可用性集群等方面出发,对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的技术展开了详细探究。可见,未来加强对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对于保证应用系统可靠性并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霄,王常洲,田雅.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J].软件,2013,04(12),69-73.

[2] 何利.高性能计算机中互连网络的可靠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浅探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论文 篇4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探究

前言

电力系统可靠性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较低,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会严重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现阶段,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受到外力破坏、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

1影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因素

1.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而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才参与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革新中。但是,大部分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无法更好的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需要,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造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的原因是电力企业没有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给予专门的培训和管理,从而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外力破坏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配网电力工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因此配网电力工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些配网电力工程处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配网线路分布在树林、山川之内。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复杂性,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经常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人会在配网架空线上悬挂东西,还存在临时接电的现象,这些外力的作用均对配网电力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力的破坏,将会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停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管理的影响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篇5

调查设计是一种应用很广的统计设计方法,尤其在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经常采用。每当人们获得了成百、甚至上千上万份调查问卷后,自然要问:调查问卷表中的每一项目能否反映调查意图?调查问卷表中的数据可靠性如何?随着医学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设计出可靠性大、实用性强的调查问卷表。如何从调查问卷表的数据中,提取真实的、可靠性的资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调查问卷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方法

1、方法简介

对于一个量表作可靠性分析时,经常用Alpha(简称a)系数,也称为Cronbach系数。若一个量表有k个测量项目:X1,X2,„,Xk,它们的总得分是:Y=X1+X2+„+Xk。k个测量项目的方差依次为: 协方差阵为:,记:Coy为(X1,X2,„,Xk)协方差的平均值、Var为k个方差的平均值。则Y的可靠性系数用a系数法时其计算公式是:

如果使用标准化数据,间的相互平均数。

除了a系数外,还有裂半可靠性(Split-half-Reliabilty)系数和Guttman可靠性系数。

2、SAS程序

计算a系数的SAS程序为:data a;input no Xl-Xk;cards;

则:

其中为变量(X1,X2,„,Xk)调查问卷表数据

proc corr alpha nocorr;var Xl-Xk;rub;

如果发现某一项被删除后,a系数增加了,说明该项目与另外的项目缺乏一致性,应当把它删去后,再调过程步进行计算,直到删去任一项目后a系数下降为止。

应用实例

1、调查问卷

杨惠宁用心理卫生自评(SCL-90)调查问卷表,在武警十八支队对201名武警战士,进行过心理调查。此调查问卷表共设计了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90项。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要求填表者仔细地阅读每一项,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以内对其有影响的实际感觉,分没有、很轻、中等、很重和严重5个等级,在5个方格中选择一格,划一个“√”。90项的具体内容见表1,省去了后面的5个方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靠性分析

调查问卷中90项,依次表示为:Xl、X2、„„、X90,经过6次调用SAS可靠性分析过程,去掉了第15、16、25、35、45、47项(即:Xl5、Xl6、X25、X35、X45和X47),最后a=0.973569,当使用标准化数据时,a=0.974102。

剩余的84项指标计算每一项与去掉该项后量表的总得分(scale)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是:利用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时,相关系数在0.385598和0.715603之间;利用标准化数据进行计算时,相关系数在0.382870和0.711113之间。剩余的84项指标计算每一项当去掉该项后的a系数。结果是:利用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时,a系数在0.932933和0.973566之间;利用标准化数据进行计算时,相关系数在0.973533和0.974066之间。

被去掉的6项分别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Xl5),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Xl6),怕单独出门(X2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X3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X45),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X47)。反应出战士在填写上述6项时,随意性较大,缺乏真实性。对于90项心理卫生调查表,大部分战士只对有极端心理的各项,回答不够准确。说明他们接受正面教育后,心理状况良好。

表1 心理卫生自评(SCL-90)调查问卷各项内容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总结 篇6

控制图是用来分析和判断生产过程中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统计工具。

控制图的类型:

1、按控制图的用途分类(1)分析用控制图;(2)控制用控制图。

2、按控制对象的质量数据性质分类(1)计量值控制图;(2)计数值控制图。

2、冗余系统和并联系统的关系和区别。

当构成产品系统的所有单元都失效时,系统才会失效的系统称为并联系统。在一个并联系统中,只要有任何一个单元能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因此,并联系统可以利用它的功能冗余单元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一个由n个单元组成的冗余系统中,通常只有一个单元在工作,而其它单元则处于等待状态,当现行工作单元失效时,可通过故障监测和转换装置使得另一个贮备单元来顶替它的工作,这种系统称冗余系统。

相同的是两者都有备用单元,区别在于:并联系统的备用单元与工作单元同时处于工作状态,而冗余系统则是在当工作单元失效后,才启动备用单元进行工作。

3、什么是可靠性?其特征量是什么?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其特征量是:可靠度、累积失效概率、失效概率密度函数、失效率和平均寿命。

4、什么是质量成本?其如何组成?

质量成本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得到满意质量而造成的损失。

质量成本有五点的组成:(1)预防成本;(2)鉴定成本;(3)内部损失成本;(4)外部损失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5、什么是质量信息?质量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质量信息是指反应产品质量和企业产、供、销各环节工作质量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以及产品使用过程中反应出来的各种反馈信息。

质量信息的特征:(1)分散性(2)复杂多样性(3)可识别性(4)相关性(5)适时性

6、什么是产品质量?硬件产品的质量特性是什么?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硬件产品的质量特性:(1)性能(2)可信性(3)安全性(4)适应性(5)经济性(6)时间性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什么?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互利的供方关系

8、如何用表和图的方式表述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检验严格度转换规则?

9、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其核心观点是什么?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途径,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篇7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安全,可靠性

0 引言

目前, 虽然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配网系统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 配网系统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 配网系统中的供电不稳定是其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加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 且对用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如何提高配网供电的稳定性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又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了配网供电的稳定性。故而, 对配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安全可靠性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1 配网系统的特点及其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安全可靠性的分析

1.1 配网系统的特点

一般而言, 配网系统是由三部分组成, 即供配电网、发电厂以及用户。在本质上, 配网系统是一个既能离线管理又能进行实时控制与监督的系统。配网系统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度的集成性与安全性、开放性、易用性以及可靠性等。之所以配网系统必须具有高度的集成性与安全性特点, 主要是因为配网系统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能将地理图形与电网接线图形不断进行融合, 而且还能根据配网系统中的各种数据 (如, 电网中的所有数据、用户使用电力资源时产生的实时数据等) 和图形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这个特点使得配网系统中的软件与硬件必须有一定的隔离作用;且软件在进行日常运作时, 必须禁止与其它网络硬件相关的设备存在联系。

同时, 为了方便日常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配网系统能够适应各种通信方式和广域通迅方法, 如配电线截波、光纤以及各种无线通迅平台等。这使得配网系统的开放式衔接沟通得以实现, 从而使其具有开放性、易用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

1.2 配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安全可靠性的分析

目前, 我国配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安全可靠性并不高。就具体实际情况而言, 在配网运行中常因闪络、过电压以及外力破坏等因素而导致电力工程技术事故频发。其中, 闪络和过电压是配网系统在运行中最常见的故障问题。

(1) 闪络。在配网系统中, 绝缘设备为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由于绝大多数绝缘设备长期暴露在室外;因此, 绝缘设备表面易出现积污现象。而污物中含有一定的盐分, 当含盐量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导致电力设备出现闪络故障。同时, 积污现象的出现还会大大降低绝缘设备的冲击性能;当电力设备遭受内过电压或雷电冲击时, 同样也会导致闪络发生。闪络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线路中的电压过高, 而且也会导致配网出现铁磁谐振, 从而严重影响了配网的安全可靠性运行。

(2) 由于过电压电力设备在运行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从而导致其承受的过电压过高。又早期建设的配网设施的爬距不够且存在质量问题, 从而对配网的安全可靠性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提高配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安全可靠性的策略

配网系统是供电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用电质量。因此, 电力部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高配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可靠性。其具体策略如下:

2.1 做好配电网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

要提高配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可靠性, 首先必须在施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一般而言, 配电网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的重点在于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和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其具体措施如下:

2.1.1 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要做好配电网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设计人员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当地的负荷增长和水文地质情况来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 并选择相应的且安全可靠的电力工程技术。同时, 为了确保规划设计的质量, 还必须对影响配网电力工程质量的饮食进行综合考虑。只有做到上述几点, 才能确保配网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

2.1.2 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 同样在配网电力工程中也不例外。加之, 配网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对配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 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相关人员不仅要熟悉施工的各个流程与环节, 还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同时, 还必须加强对重点施工环节的管理;并将其记录在施工档案中, 以此来为监理人员的监督提供便利。

2.2 解决污闪问题

由上文可知, 污闪是影响配网系统安全可靠性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要提高配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可靠性, 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污闪问题。污闪问题是指闪络引发的电压烧坏设备以及短路等问题, 其具体解决方案的制定应以配网设备各个部分的特点为前提。为了提高绝缘设备的防污能力, 可以在开关室的绝缘子、穿墙套管以及连杆瓶等处增加防污罩, 也可以在母排处加用绝缘热缩管以及在开关室中安装吸湿器来改变空气湿度等。

2.3 提高电力设备抗雷击的能力

由于雷击会给配网的可靠运行带来巨大的威胁, 且配网系统中的大部分电力设备与线路都暴露在雷击的范围之内;因此, 提高电力设备抗雷击的能力对于配网的可靠运行而言至关重要。若是某段线路的落雷较多, 则应采取各种有效的避雷措施。例如, 由于瓷横担的抗雷击能力较强, 因此可以用它代替传统的针式瓷瓶。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提高配网供电的稳定性, 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可靠性。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配网系统运行的安全、高效以及稳定。

参考文献

[1]梁健纯.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安全可靠性[J].大科技, 2014, (09) .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篇8

关键词: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理论;技术

对于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而言,其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身安全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一般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技术涉及到产品的保养、维修、运输、使用、试验、装配、研制和设计等环节,需要对可靠性设计方法加以大力推广,从而促进产品成本的降低,提高产品的质量、作业效率和可靠性。

一、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概述

对于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的设计而言,其属于机械设计范畴,因此可靠性设计应以动力概率学为依据,深入研究运动和振动情况下的可靠性指标。一般机械可靠性主要是指机械在运动的情况下,能够在预期时间内执行相应功能的能力。大部分机械产品在安装、制造与设计等环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机械系统的参数,因此需要进行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分析。而以机械可靠性为基础的动态可靠性则是结合机械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动态特性,详细分析产品运动情况下展现的物理特性和几何特性,从而目标修改与预测[1]。同时动态可靠性强调了动力行为对机械失效率与可靠性的影响、影响机械动力学特征的损伤因素以及机械动态行为等,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动态特性,机械系统在实际投入使用过程中,则会出现信息失真现象,降低可靠性。此外,对于渐变可靠性而言,需要将渐变失效的理念加以引入,主要是指产品受外界物化因素的影响,在性能和外形尺寸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产品功能的失效。从形式层面来说,机械产品的渐变失效可分为变形失效、断裂和表面损伤等,而渐变可靠性则是以失效情况为依据来分析产品的可靠性。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的研究需要以机械产品为基础,结合冲击与振动环境来分析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能,研究影响产品可靠性及渐变性能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整合随机过程和可靠性水、统计概率及动力学,从而改进机械设计,实现机械的数字化,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的发展趋势

对于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的发展而言,其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概率信息缺失的可靠性设计。在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机械零部件及其系统的随机参数的概率分布信息加以准确了解与掌握,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数据和资料的缺乏,往往难以对随机参数的概率分布加以确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机械产品在可靠性设计方法方面得到了较大的突破,但是这些方法都是要求设计参数服从于正态分布,而由于统计数据缺乏和工程实际复杂性等因素的限制,相关设计参数多是服从于不同形式的概率分布,甚至不服从正态分布[2]。由此可知,如果单纯采用正态分布的方法来进行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难以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基于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的难题,要想在数据资料和概率信息缺失的情况下解决该问题,需要科学应用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理论及技术。

二是动态与渐变机械耦合失效的可靠性设计。目前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理论及技术的研究方面,多是分析动态与渐变耦合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但是没有涉及因振动导致的随机耦合、动态渐变、相互耦合、渐变失效以及静态失效等可靠性问题。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各失效类型间的耦合问题以及机械可靠性制造、预测和设计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对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关系到机械产品的社会价值与科学价值。

三是渐变机械体系与非线性随机动态的可靠性设计。在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非线性多自由度随机体系的渐变失效和动态行为进行综合考虑。就机械产品而言,其部分参数的劣化会对其动态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其失效,当然产品的动态行为也会对参数的劣化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对可靠性模型加以构建时需要将两种耦合因素进行科学考虑。一般来说,参数的劣化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从而使得机械产品动力学方程的参数也具有随机性,由此可知构建的动态力学与渐变耦合模型具有多自由和非线性特点,其荷载与参数也带有随机性质[3]。目前,渐变耦合与动态的多自由度非线性随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动力学分析方面的文献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械产品的长远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械动态和渐变可靠性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典型可靠性理论,其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机械产品的研制及开发,保证产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的深入研究,是对渐变可靠性理论及技术的充分体现,能够为机械设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云.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评述[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301.

[2]何正嘉,曹宏瑞,訾艳阳,李兵.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评估的发展与思考[J].机械工程学报,2014,02:171-186.

可靠性技术与应用 篇9

摘要: 接手一个崭新的项目难免手忙脚乱,到单位的档案室乱翻一通没找到想要的,网络无疑是最好的去处。CAD是一把双刃剑,善于利用它的长处。这是我进工程师时发表的一篇关于CAD利弊的论文,现丑了。

关键词: CAD 计算机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对于建筑设计业中的工程师来说以不在陌生,它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少数院所使用,但由于当时,硬件性能、价格的限制,CAD软件自身的缺陷,人们还无法完全摆脱手绘制图。到90年代末由于软硬件性能的提高、完善,以及CAD技术的突出优点,使得CAD迅速在全国普及,大大推动了中国建筑设计业的发展。但随着人们对CAD技术的熟悉,它的一些缺点也暴露无遗,所以也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一技术,认为它限制了建筑设计业的发展。那么CAD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怎样才能对它善加利用,我们不妨对 CAD的双重性做一个剖析。

CAD技术优点

毋庸质疑CAD技术的长处使得人们趋之若骛,它有以下几项优点。

一、劳动强度降低,图面清洁

手绘绘图,工作人员常常手里拿着几只不同粗细的墨笔,丁字尺、三角板、曲线板等工具不停的在手里更换,而且一旦画错,修改非常费事,甚至从头来过,图面修修补补显的脏乱。用CAD绘图则可以一只鼠标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它有统一的线型库、字体库,图面整洁统一。CAD软件所提供的UNDO功能让你不必担心画错,它可以使你返回到你画错之前的那一步。你更可以在电脑系统后台运行一些音乐播放软件,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

CAD软件绘图真正做到方便、整洁、清洁、轻松。

二、设计工作的高效及设计成果的重复利用

CAD之所以高效,因其最伟大的功能之一: “COPY”。一些相近、相似的工程设计,图纸只要简单修改一下就行了,或者直接套用,而你只需按几下键盘、鼠标。CAD软件可以将建筑施工图直接转成设备底图,使水暖、电气的设计师不会在描绘设备底图上浪费时间。而且现在流行的CAD软件大多提供丰富的分类图库、通用详图,设计师需要时可以直接调入。重复工作越多,这种优势越明显。结构计算的高效,一个普通的框架结构,以往手工计算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时间,用CAD快的一天就可以完成。

三、精度提高

建筑设计的精度一般标注到毫米,结构计算的精度也不是很高,施工时的精度更低,但对于一些特型或规模大、复杂的建筑离开了CAD困难将成倍增长。CAD在日影分析、室内声场分析、灯光照度分析等方面的计算精度、速度也是手工计算无法比拟的。

四、保管方便

CAD软件制作的图形、图象文件可以直接存储在软盘、硬盘上,资料的保管,调用极为方便。你可以将设计项目刻录成光盘,数据至少可以保存50年。你可以将以前的图纸通过扫描仪,数字化仪输入电脑,避免资料因受潮、虫蛀以及破坏性查阅造成的不必要损失。资料的管理更有科学性,只要一台电脑就可以管理的井井有条,资料室也将告别成排的资料柜,因为一个院所从成立到现在所有的资料几张光盘就装下了。

五、CAD在建筑表现图上的优势

这也是CAD在建筑设计上最出风头的。CAD制作的建筑效果图其透视关系、光影关系、建筑材料的质感,都可真实再现,惟妙惟肖,在加上真实的树木、人、天空、汽车配景,几可乱真。如果在加上现场环境照片融合更有说服力。CAD制作效果图优势还在于,只要建筑的三维模型搭建完成,就可以任意指定透视角度,模型材质,快速生成多张效果图而无需从头做起,这是传统手绘效果图无法比拟的。

CAD的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身临其境,在建筑物没有建成时去真实体验它的存在,你可以在虚拟但真实的建筑中游览、走查,当戴上VR手套、眼罩时你甚至可以去触摸它。这一切都让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上收益非浅,在向甲方推销自己的设计成果时也更有说服力。

六、设计理念的改变

CAD的智能化将部分取代设计师的一些设计工作,而CAD对设计的标准化、产业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地区

合作设计,异地招投标、设计评审也将普及。在第一时间接受科技信息,与世界同步。通过一根电话线“在家工作”将成为可能。

CAD技术的缺点

CAD技术在给建筑设计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值得我们深思。

一、CAD技术对设计思想的束缚

由于电脑屏幕尺寸的限制,设计师关注的往往是设计的局部,对全局的把握有一定影响,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体量失控。CAD的精确性要求其每一笔都要有准确的数据,使得方案设计中需要的模糊性、随机性被扼杀,设计缺乏灵感。另一方面CAD软件自身功能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师对CAD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使得建筑师好的灵感、创意不能通过CAD表达出来,建筑师的思想、思路、灵感被束缚。

二、CAD技术扼杀建筑艺术

建筑是一门融科技、艺术、文化、哲学于一体的学科。建筑既是一件商品,也是一件艺术品。有关人事认为CAD 技术的滥用会使建筑设计工作从一种艺术创作变为一种工业化生产,CAD引以为荣的复制、套用的高效率手段,使得设计过程本身就伤害了这一学科,而CAD的标准化、工业化使得建筑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灵气、缺乏个性和人情味,建筑已经变为纯粹的商品。而最有艺术气息的手绘建筑效果图,也将要被电脑效果图取代,电脑效果图虽然正式可信,快捷方便,但它缺少手绘图所体现的个性,以及设计师笔下流露的特有的感觉。

三、CAD浪费资源

CAD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通常一名设计师要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CAD软件及电脑知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学习的步伐永远追不上电脑、外设、CAD软件的更新、升级步伐。设计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

应付这些变化。CAD的复杂、难懂使得设计师望而却步,一些院所专门设立、配备电脑操作维修人员,甚至设立一个专门的CAD工作部,因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是CAD高手,反之亦然。CAD对人力、时间的浪费可见一斑。

其次,CAD对物质财力的浪费更甚。一个院所要想实现微机制图其硬件设备如:电脑、工作站、绘图仪、复印机、扫描仪、数字化仪、数码相机、可录光驱、UPS等的投资不菲,而它们的折旧率、升级费用也很高。它的软件投资也居高不下,当然前提是使用正版软件。在国内一套建筑软件就要花费1~2万元,而水暖、电、结构、预算各专业都配齐要十几到二十几万元,在加上操作系统软件、常用办公软件其花费惊人。

再有就是耗材花费惊人。耗材包括软盘、纸张、绘图仪墨水、复印碳粉等。这里纸张、墨水的消耗最多,尤以纸张为甚虽然表面上CAD技术让人摆脱了图板,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但事实上由于电脑屏幕尺寸的限制,一次只能看一张图而且是局部,图纸很难审核,往往需打印多次核对,相应的也带来了墨水的浪费。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极为不利。

CAD设备的调试、维修、管理的花费亦不可小视。

四、CAD技术的不可靠性

CAD技术使得设计师不得不面对计算机病毒,CAD软件本身的BUG,设备的更新升级,电脑资料的保存等一些不可靠因素。由于上述一个或几个原因设计师就得停止工作,去解决与设计无关的问题,或者由于设计师的误操作和对CAD知识掌握不够,可能辛苦几天甚至几年的设计成果被误删、覆盖付之东流。国内某结构软件早期版本的程序错误让人汗津,岁为造成重大损失并且在后续版本得到修正,但谁又能保证现行的软件不存在问题呢。

CAD技术极为方便的复制、套用使得电脑文件的版权问题也日益尖锐。

上一篇:国家规定婚假丧假下一篇:实习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