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工作者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税收工作者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精选4篇)

税收工作者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1

记得我小时侯,我对税收就有了那份炽热的不解情缘。也许是我爸爸是一名税务干部的缘故吧,每当我来到税务局,每次总能看到那金光闪闪的“为国聚财”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大家都知道,税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纳税人缴税、税务人员收税缴入国库,并将其用于国防建设、教育事业以及城市建设等,从而一次又一

次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循环结构。

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比的震惊和悲伤,那一座座高楼在瞬间成为废墟,一条条公路在瞬间塌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失,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但当我在电视画面中看到一架架飞机在蓝天飞翔,把受困的群众解救出来;一辆辆汽车在公路上疾驶,把急需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一群群人们排成长队争相捐款,把爱心送往灾区,我又是多么地激动。这一切,都是税收在发挥着他的作用,如此迅速的营救速度,保证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帮助人们树立起战胜困难、勇得胜利的决心和豪情。

税收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通过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我国在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税收的职能作用。通过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缩小。今天的陆、海、空的立体救援,使更多的生命得到了及时地挽救;通过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使残疾人有了生活的保障,他们不再为生活而忧愁,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通过税收的调控职能,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这一切,都证明了税收与发展的紧密相连。

如今我们的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税收为民生的改善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通过税收的优惠政策,使党和政府爱民、惠民的理念得到了具体体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税务总局在第一时间延长灾区纳税人的申报期限,对在大地震中捐款捐物的纳税人给予所得额的税前扣除优惠;通过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税收为民生,税务部门也充分发挥扶贫济困的社会职责,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全国税务干部慷慨解囊,为灾区送去温暖;在日常工作中,各级税务部门协助政府搞好扶贫工程、致富工程、小康工程等,促进了政府和人民的和谐互动。

作协会员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2

生火的柴草,大多是牛羊吃的麦秸、包谷草、土豆茎秆,火焰大,血红血红的,烤着乌黑的锅底。将要完时,从身旁柴堆上,顺手拿来一

些,慢慢塞进去,续接上。记得有一次,母亲以黑牛卧者哩,红牛添者哩,尕媳妇门上安(窥视之意)者哩,来考我,问我这里说的黑牛、红牛各指什么,猜猜看,能否说上来?我低头沉思了一会儿,静静想了想,许是年纪小,还是太笨,终没有答上来。最后,母亲说,黑牛是锅底,红牛是火苗,不正像一头红牛伸着长长的舌头,一次次舔着黑牛一样的锅底吗?我听后,觉得很形象,很有道理,一直记在了心上。

到了深秋,不敢再烧牲畜们吃的饲草,让其忍饥挨饿,空着肚子,皮包骨头的度过整个冬天,得想想法子,外出找寻。那时实行生产队,社员忙,整天耕种、犁地、收割、碾场、挖路,有干不完的农活,抽不出一点儿空闲时间,来顾及这些小事,只得搁下,让家中大点儿的孩子,勉强去做。

我和弟弟已经八九岁,放学回来,各自背着一只背篓,出了家门,穿过康广公路,走一百多米,到流川河边的一片树林,四处找寻,捡拾。天气冷了,西风呼呼吹来,树上枯黄的叶子,哗哗啦啦响着,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枯死的树枝,筷子粗的,手指粗的,锨把粗的,随着大风吹过,“咔哧——咔哧——”响着,掉在树下的草丛里,横七竖八的,到处都是。

到了林子,放好背篓,弯着腰身,或东或西,时前时后,绕来转去,一根根捡起来,装进去。拾完了,提起背篓,往前走三五步,放好,继续捡拾。有时偶尔抬头,见树上枯死的干枝,是最好的烧柴,成黑褐色了,胳膊一般粗,很是惹眼,就是没有掉下来,难以拾到。我和弟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仿如商量好了似的,一齐来到树前,双手紧紧抓住,使出全身的劲儿,来回摇动,想把上面的许多枯枝,一根根摇下来,背回家去。

树上的枯枝,估计早已料到来临的灭顶之灾,充分做好了一切应对准备,稳住阵脚,牢牢抱住枝干,绝不撒手,不离半步,不想过早被抖落下来,让人们随意拿去,当做木柴,立即烧掉,变成灰烬。我俩努力摇了一会儿,枝头的许多黄叶,簌簌簌簌的飘落下来,而那诱人的枯枝,只是跟着大树,随便的摇来晃去,似乎做着荡秋千的游戏,闹着玩儿,戏耍着别人,不给人一点儿面子,根本没把我俩放在眼里,立即掉落下来,让我们拾走。没多久,我俩觉得体弱乏力,不住的喘着粗气,身上热乎乎的,额上渗出了无数细密的汗珠,有点儿支撑不住,无奈的停下来,瘫在树下的草地上,长长的仰面躺着。

过了一会儿,弟弟站起来,跑到远处,取下头上戴的帆布帽子,放在地上,装进捡来的一颗颗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端到我跟前,说,我们抡起石头,狠狠的打去,说不定会打下来的。我觉得是个好办法,就立马站起来,一个个拿起,身子往后一斜,右胳膊一甩,抡出一个圆弧,狠劲儿摔去,只听得“咔嚓——”一声响,没有打中,偏了,石头飞到另外的枝干上。我们不灰心,你一石头,我一石头,“咔嚓——咔嚓——”的,不停的朝树上打去,不少灰白的树皮,打破了,像突然出现的一块块伤疤,绿绿的,正渗出一溜溜汁水。石头完了,再跑到远处,一颗颗拾起,用帽窝端来,继续抡打。过了不久,眼前落下了好多干枝,细嫩的枝条,没来及枯黄的叶子,全都铺在地上。

有一次,父母拿着镰刀,麻绳,到老坟的地里,去割包谷。家里,只有我和弟弟二人,很是清闲,觉得无聊,就走出家门,来到麦场,看见不远处的田埂上,长着两丈多高的一棵白杨树。粗壮的树杈间,搭着一个喜鹊窝,织造得极为精致,高高的,锅盖一般大,能清楚的看见外面一根根稠密的木棍,纵横交织,极为诱惑。弟弟用手指着说,这不是很好的烧柴吗?何不上去拆下来,弄到家里去?我嘴上没说,心里也这么想,就试探性的对弟弟说,能上得去吗?弟弟说能,说罢,就径直走到大树底下,马上做出要上树的样子。

看弟弟的积极性很高,就站了起来,跑到大树根前,弯腰低头蹲下,让其踩着我的肩膀,往上攀爬。弟弟抬起一只脚,小心踩上去,站直,两手向上一扑,紧紧抱住。然后,腰身使劲一缩,屁股努力一提,双脚猛的一蹬,夹住树干,噌噌噌的,上去了。等我抬头,见其已经上了大半截,抓住斜伸出来的旁枝。一阵大风刮来,树枝不停的摇晃,上面的弟弟,也随着摇晃起来。我怕他抓不牢,身子发抖,一时慌乱,不慎掉下来,就不停的说着,要小心,要小心点儿啊!

站在树下,抬头看去,见弟弟一脚稳稳的踩于树杈,一脚像弯曲的柔韧藤条,灵活的绕转过来,缠住身边的树枝,然后伸出长长的一根枝条,向着头顶的喜鹊窝,使劲儿捣去。许是由于雀巢结实,还是弟弟太小,力量不足,加之树木摇动,使不上劲儿,终究没能捣下来。见此情状,弟

弟又一用力,匆匆爬向高处,到了合适位置,停住,两脚踩稳,伸出手,就抓住了喜鹊窝,开始左三下,右四下的撕扯。窝里短短的枯枝,绵软的草茎,破裂的树叶,飞鸟的羽毛,随着不停地扯动,纷纷飘落下来。

母亲劳动回来后,见厨房角落里堆着许多沾有鸟毛的柴禾,问那里来的,我们说出来源后,就遭到了狠狠的批评,说你俩真不懂事儿,就是没有烧柴,也得另想法子,绝不能拆掉喜鹊精心搭建的窝儿,这跟人们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家园一样,人们要过好日子,喜鹊也得在寒风飕飕,飘降大雪的寒冷时节,钻进温暖的窝里,度过漫长的冬天呀!不论什么人,谁若拆了好好的鸟窝,就会带来很大的灾祸,是最为忌讳,十分不吉利的。你俩将这些东西,赶快拿出去,放在原来的大树底下。

按照母亲的吩咐,我俩将这拆下的雀巢,重新装进背篓,背起,走出家门,到场边的那棵白杨树下,倒了下来。此时,身穿黑白格子衣裳的两只喜鹊,在原来搭建窝儿的枝杈间,极为焦急不安,异常气愤,发疯似的,飞上飞下,跳东跳西,唧唧喳喳的大叫,似乎在高声的叫骂、诅咒,还是伤心的哭泣。我俩知道自己毁了喜鹊的家园,伤了喜鹊的心,太自私,做错了事,就赶紧倒下,拿起背篓,急忙往回走。刚转身,忽然听到一阵猛烈的大风,向我们头顶刮来,回头看时,原来是气急的那两只喜鹊,知道我们拆了它们的窝儿,飞快的追过来,用翅膀扇打,用尖嘴啄击,进行奋力的报复。我俩见此情状,急忙弯下腰身,低着头颅,一手护住脑袋,一手拉着背篓背带,慌不择路的向前奔跑,逃回了家中。

夏天,一旦空中电闪雷鸣,乌云翻滚,立马会下起瓢泼大雨。过不久,流川河开始迅猛上涨,涌来滚滚东流的洪水,拍击两岸。家中闲散的人,扛一把铁锨,戴一顶草帽,三三两两来到河边,看汹涌澎湃的滚滚浪涛,听轰隆轰隆巨响的水声。胆大些的,腰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牢牢绑在大树上,自己跳进河里,打捞漂流下来的有用东西,什么树梢呀,枯枝呀,烂木头呀,麦捆呀,包谷杆呀,都有,乱七八糟的。捞上岸后,拉到家里,随意扔在墙根,晒干,成了烧水做饭的柴禾。

一个大旱之年,庄稼晒死了,山上光秃秃的,没有多少青草,牛羊骡马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勉强熬过冬天,还没有种上庄稼,等到青草开始发芽,家家户户断粮了,吃的,烧的,没了着落,人们常常锁着眉头,一筹莫展。一天,我来到场边,无意中看见北面的甘坪山上,有不少男女老少,在山坡,沟谷,浅滩,抡着?头,挥动铁锨,狠劲儿的挖着野草。回来给母亲说了,母亲知道自家厨房里,也没多少烧柴,就鼓励我、姐姐、弟弟,也背上背篓,走出家门,一同去挖。

到了甘坪山,见坡上的许多荒草,被人们刨挖出来,背走了,地面湿湿的,像刚刚翻过的麦地,这里一块,那里一片。长满小树的一条沟里,有一丛丛蒿草,大片大片的,八九寸长,在风中不住的摇动。我们停下来,开始抡起?头,挥动铁锨,刨的刨,挖的挖。过了不久,已挖了好多,绿绿的,放在了眼前湿土上。蒿草根须发达,粗壮,里面夹带许多泥土,重重的,得一个个抱起来,使劲儿扔在地上,摔打,用脚踢,用?头砸,或一个个拿起,在锨把上抖动,抖净里面的湿土,使其变轻,顺利的背回家去,摊晒在院子,或大门外的土路上。

有时,也偷偷去生产队的田埂,挖野生的一丛丛红柳、白刺、狼尾巴草、野果树。队长路过见了,故意做出追打的样子,大声吆喝着,跑过来,赶走,以防弄折了庄稼,毁坏了田埂。见此情状,我们赶忙起身,跑到不远处的包谷地里,溜进去,悄悄蹲下身,不出一声气,静静躲藏着。等没了声音,听不到脚步响,知道队长已经走远,看不见了,就探出身子,东张西望一阵。证实后,放心的钻出来,继续来到原地,卖力的挖着。若不这样,母亲说,没了烧柴,做不出饭菜,大家都得饿肚子。

挖来的这些烧柴,还有麦秸、包谷草、土豆杆,晒干时很容易燃烧。取一根火柴,“哧啦——”一声擦燃,点着,灶洞里的柴草,霎时哔哔啵啵燃烧起来,腾起浓黑的一阵阵烟雾。转眼间,柴草燃尽了,成了灰烬。母亲说,所有找来的这些烧柴中,只有树木最好,材质硬,耐久,燃烧时间长,火势旺。斧头劈开的,一尺来长的三五块木头,就能很快烧开一壶水,做熟一顿饭。但我们那里,既没出产什么煤矿,也没可供砍伐的原始森林,仅有的几片小树林,队里的,受国家法律保护,派护林员昼夜看管,谁也不敢去动。无奈之下,身强力壮的人们,只得约上友好的街坊邻居,联合起来,相互做伴儿,彼此照应,到很远的,有柴禾的地方,一块儿去拉。

我们村上的一人,“三年”困难时期,吃不上饭,生活不下去,到了邻县的马浪村。那地方,几十公里远,山大沟深,地广人稀,荒野无边,极为偏僻,荒凉,长满许多茂密的树林,是难以生活下去的人,常带着妻女老小,去落脚的去处。我们那里的人,去马浪拉柴,就是凭这层关系,投亲靠友,搭伙去的。

半夜鸡叫,大人醒了,赶紧起床,给骡马槽里,满满填上饲草,倒进一大碗蚕豆,使其吃饱,壮实,抖擞起精神,以便赶长长的路。拉柴的人,也吃着烙来的热馍,喝着浓酽的茶水,然后拉来架子车,套上骡马,装上备好的,够吃四五天的炒面、烙馍,必需的饭碗,茶缸,衣物,出了门。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来到康广路上。到齐后,相互说笑着,应和着,开始高高兴兴的,迎着朦胧的曙色,甩响清脆的鞭梢,踩着叮叮当当的铃声,上路了。

那时,是沙石路,铺满鸡蛋大的石头,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很是难走。一路上,得经过白王、西坪、司家坪、对康、中寨、庄窠集等不少庄子,颠簸很长时间。天大亮时,人们还在崎岖的山路,慢慢腾腾走着。下午两三点时,才能到达马浪。

去拉柴的人,既为自己着想,又去探访离村多年的邻居,就不能空着手,得顾顾面子,备一份薄礼,如茶叶、冰糖、桂圆、葵花籽之类的。进了门,说塞俩目问候,递上带来的土特产,桌上放几个小钱,关系就近了,亲和了。主人一见家乡来的客人,很是热心,急忙上前迎接,让到热热的炕上,沏上三炮台香茶,端来可口的油香,白面长饭,煮来了鸡肉,一块儿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聊着各自家庭的事儿,朋友间的事儿,庄子上的事儿,很是随意,投机,像是时光回到了从前,大家是一个村儿上的。过后,人们的话题,开始转到砍柴的事儿上了。

当时,马浪村的山坡峡谷,沟沟坎坎,有各种各样的参天大树,十分茂盛,分布极广,当地人称为十道林。一道林估计是一大片,十道林就是十大片,足够大的了。这些大片的森林,国家派出专人,严格进行管护,严禁外人砍伐、破坏。森林周围居住的村民,在划定的范围内,允许进入林中,清掉枯死的树木、枯枝、烂叶,以防发生火灾。这就是我们那里的人,之所以去马浪拉柴的原因。

傍晚,拉柴的人,拿着带来的烙馍、斧头、砍刀、绳子、棉衣,先先后后进了树林。借着银色的月光,人们在林中四处穿行,或锯着枯树,或砍剁干桩,或劈去旁枝,这里梆梆梆,那里咚咚咚,各自匆匆忙活。砍倒的树木,弯弯拐拐,长长短短,粗细不一,得劈掉主干上的梢头、叶子,砍整齐,扎成七八尺长的捆子,挪到土坎上,使劲儿背起,走出林子,来到通行架子车的路边,摞起来。年老体弱的,大家都去帮帮忙,砍的砍,扎的扎,背的背,不多工夫,就够一车了。出了林子,大家看见运到路边的木柴,一堆一堆,高高码着,很是兴奋。

在一个晴好的天气,拉柴的人,去告别主人,说我们来你家几天了,吃吃喝喝的,让你们忙里忙外伺候,很是打搅了,破费了。之后,赶着骡马,拉上架子车,装上各自的木柴,按原路返回。

回来时,拉上的木柴,装得满,垒得高,重得很,坑坑窝窝的路上,车不停的左摇右晃,忽高忽低,吃力得很,艰难得多。车子的木板、撑子、辐条、车辕,被压得咯吱咯吱响,不停的呻吟,像支撑不住的样子。前面的骡马,喘着粗气,蹬直四踢,使出浑身的劲儿,紧紧扯动套绳,拼命拉着。一路上,或爬上陡坡,或陷入泥坑,或扯断套绳,或翻车爆胎,各种各样的险情,都会发生。可以说,在拉柴的路上,人们吃尽了苦头。

将要到家时,妻子儿女听到骡马熟悉的铃声,知道是拉柴回来了,匆忙跑出来,推的推,搡的搡,帮忙拉到场边,说说笑笑的卸下来,堆在一块儿。看上去,有桦树、榆树、荆棘、柳树、槐树、野果树,还有叫不上名字的。

青少年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3

天下着小雨,蝉们也高兴,不再嘈杂地抱怨着夏天的热了。雨滴打在两旁杨树林的叶子上,欢呼着,蹦跳着。想必是这公路太宽阔了吧,杨树们都向路对面的朋友殷切地招手致意呢!路本就平坦,加上雨水的冲洗,更是一尘不染。在车内快节奏音乐的领导下,窗外的杨树也成排飞也似的向后跑去了。空气清新宜人,心情无比舒畅。现在,老爸正开着车,载我回老

家呢!

这么高兴。二伯说:“上次把你们摔成什么样儿,太不好意思了。不过这次你们可以放心,国家出钱修了路,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家门口。你们不是也买了辆小轿车么,开回来兜兜风。”

记得上次回来,天空也是下着小雨。就在两年前,二伯高兴地打来电话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不但减了税,还给补贴,而且家里安上了自来水管,田里也安上了自动喷头,所以今年的西瓜大丰收,快回来吃西瓜吧!”于是老爸便骑上摩托车带着我高兴地回去了。

一路上,果真看见了那些喷头——田野里,一排排白色水管整齐地立在那里,把田野装饰的更加有序。而他们如一个个哨兵,坚守着自己的一块土地。

可能是想看那一定大而甜的西瓜,高兴得过了头,竟在摩托车上手舞足蹈起来,加之这路本身就泥泞不堪,摔跤也就成了必然。

推着满是泥巴的车子,好不容易才来到了二伯家的平房前,他们见我们这般模样,都纷纷凑上前来,关切的询问道:“怎么了?摔跤了?”不由我们分说,他们有的脱下我们的衣服,有的把摩托车抬到院子里,有的拿来毛巾给我们擦脸,好在院子里安了自来水管,还有的人就对着我们的衣服和车,仔仔细细的冲洗了一番。这可真是别具匠心的欢迎仪式啊!为了等衣服和车晾干。我们也就理所当然的在这儿住了一天,吃了一天的好瓜。那瓜可真甜,城里可绝对买不到的!

真是叫人垂涎三尺,老爸殷勤的招呼声却打断了我的回忆。“老王!回来了!这车可真漂亮!”“还行吧!才买的!”抬头一看,到了一个我似曾相识却又绝对没见过的地方!嘿!这不是小不点儿他们家吗!怎么变成了三层的高楼了!这一排的楼房哪来的?记得两年前还没有呢!噢!是老家!真是老家呀!全变了!瞧!这边十几座拔地而起;看!那里五六栋别墅也连成了一片。

这里本就世外桃源一般,如今又加上这宽阔的公路,高大的楼房,漂亮的别墅,真是美妙!

车停了。

亮光一闪,一幢别具一格的三层洋楼在别墅群间鹤立鸡群——白色的外墙,粉色的房顶,七八个推拉窗镶在墙中,大而厚实的防盗门安在三级台阶之上。给人一种素净、典雅、华丽的感觉。

突然发现二楼窗户上有个人在微笑着挥手,是二伯吧?如今,在祖国这广袤的土地上,有多少农民那印刻着岁月的脸上,泛起了菊花般的微笑;又有多少农民发自肺腑地言道,国家政策真好!

文体局局长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4

一条山路就是一段情缘的牵挂,一条山路就是一段生活的记录,路能传情,路能言语,路也能让你在悠悠颤颤中升华你的个性和情感。我难忘家乡的那条山路。

我的家在山顶之巅,自然村就叫“山头洋”,顾名思义,就是在山顶有一个小村落。祖辈就靠这样一条崎岖的小山路通向大山的外界。山路极其陡峭和崎岖,从乡政府的永同公

路边上开叉,就要拾级而上。这石阶也不是很有规则,有的是石块,有的是石板,有的是乱毛石,路不算太宽,大概就是一米这个样,级差都在20厘米到30厘米左右,个别也有很窄的。上坡路总是最难走的,小时候我从这条路上上下下也不知走过多少遍,但每每了上坡时,总是脚软,抬起头看着山路陡峭的向上沿续,心里就有一种别样的滋味。路象一条大莽蛇曲折的盘旋于大山之间,或曲的折的,或左的右的,或上的下的,仿佛是“山舞银蛇”,逶迤而上。有的路段看是平坦,虽然没有台阶,可也是坑坑洼洼泥路,特别是雨天里不小心就会滑溜。从公路而上,大约半小时,到达一个大岩石的顶端,我们村上人取它叫平路尾,就是说爬山到这儿该休息一会,然而是一段平路。这个岩石大约有百余平方米,上面是个平台,路从岩石中间盘旋,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地方休憩,岩石面磨得极其光亮。这儿居高临下,山风徐来,让人倍感清爽,此时此刻的疲劳也随风渐消。

记得,前辈们每每在这里休息时,总要谈到这里十分美丽的传说。据传,在这里岩石群里不知那个富翁在这里埋下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可是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在这里找遍,终没有结果。传说有这样几句词句“前三罐,后三罐,中间也三罐。”大家对此解读甚多,前三罐,前指哪里,有多少距离,后又是什么位置,的确让我们村上人祖辈享之不尽的美谈。不过,听人家说,在若干年前的一天早上,有个人牵着牛从此经过去岭下耕地,就在岩下不远脚踢了一个,摔了一个跤,一块石头松动了滚了下去,发现了一罐金光闪闪的东西,这个人不再去下地,赶紧把这个东西带回家。当然,太早了没人经过,也无人知晓,但留下的那个装着金光闪闪的罐子位置仍在。没过几年,这户人家又是找老婆,又是盖房子,大家说肯定他是拾宝之人。有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村上的人当然相信,“前三罐,后三罐,中间也三罐”存在的可能,但只是至今还没有人发现“后三罐”和“中也三罐”的。有一次,我的叔叔在这里休息时到旁边小解,他哇的一声惊叫,让所有在此休息的人一阵惊讶,片刻他又加了一句“我发了”。大家更是一阵惊咤,不约而同朝着他的方向走去,等大家靠近时,他却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这时才知道原来被他开了个大玩笑。

从这里而上,是一段不是太陡的土路,这也最让我记忆。大约在六、七月份,周末放学回家,经过这儿大约在下午四点多,我们总在这里采摘一种不知名的野果,我们土话叫“道乳”。其实,这种果子树很矮,不过一两尺高,长出的果子也只有手指头大小,长圆筒形状,成熟了外观是紫色的,有点像刺棘果,吃起来甜甜的味道。尚未成熟时味道特别涩,尝一口就让你张不开嘴巴。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采摘,一路山歌一路欢笑,这样一路上就可以有滋有味地品尝自己的战利品了。

过了这一段平路,就是整条山路最艰难的一段路,这就是人见人怕的“长脚岭”。从山脚下一直沿山的脊梁向上,大约有一里左右,空手上山已经是十分艰难,更何况大家还要挑着担子上山呢?我曾经为这个长岭数过台阶,正好有1200个台阶,一路上每向上百余阶就有几株苍天大松树,不仅为过路人遮阳,还为小雨时遮挡,这些树龄大约都在百年以上。走过了这条长岭,我们的整个村落就展现眼前了。正是这个长岭,使得许多年纪稍大的人,就很少外出了,天天都是在家里呆着。处面的世界与他们很少关系,很少知晓,以至于国家大事,世界纷争,他们都是偶尔来了外人口传罢了。小时候,我跟随父亲下山,回来时父亲总是挑着担子,浑身上下尽是烂透,我跟在后面以为大人爱出汗,而且每前进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一般三五个台阶就要停一停,有时双脚还在微微发颤。父亲发现我更得紧,就说“小孩子先走吧?”现在想来,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劳累养活着一家人。今天我想起这段路来心里更是别有一番的酸楚,也就更加理解父亲在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

这条山路不长,从永同公路分叉到我的那个村上不过三公里,但这可是千百年祖辈的唯一通道。不知道走过多少人?不知道送下来多少农村产品?又挑上去多少农药化肥?这本帐没有人记得起来,也没有人记得清。然而,就这样一个落后的村落,这些年却成长了一批能人。他们自己捐资和村上群众投劳,在对面的一座山上开辟了一条自然村路。就这样,这个人们祖辈通行的山路也就得以完全的休息了。

山路,渐渐衰老了,路面已经被杂草所侵入,石阶也慢慢模糊了起来。当再一次目睹她时,伤感就会漫延,思绪就会万千,心灵就会震撼,她虽然完成了历史使命,正以矍铄般的精神休养生息,但是祖辈们在此留下的汗水和顽强的生活精神却在我们村上人心中长留。乡亲们这些年更发达了,加上政府的拨款,正准备修建自然村水泥路,也许通车那天,山路也会尽情开颜吧,因为她深深知道疲惫的农民,只有伟大的党和国家才能帮助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上一篇:运动会100米加油稿下一篇:风险感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