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说课课件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北平说课课件(推荐9篇)

想北平说课课件 篇1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划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教会学生做标注,锻炼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什么?“想”是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分析阅读,品味文章的抒情特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和作者感情。环节二:快速浏览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得出结论后,举荐一两名学生代表交流成果。①作者所“想”的北平有怎样的特点,请加以概括。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深入文本自己概括。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出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匀调、物产丰富、贴近自然。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②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比喻、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拨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作者选材的角度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环节三: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品读或质疑,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自己对这些语句含义情感的赏析与点评。教师先赏析一个句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在课堂上展示探究结果。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这一环节的设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有助于帮助学生筛选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通过点评、自主探究、展示等形式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情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这样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教师示范如下语句: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明确: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明确: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可能品读或质疑的语句:

①第2、3自然段的四个“说不出”,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不出”对于北平的爱?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于北平之爱的深沉、深刻、不同寻常。表明作者已经难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北平无尽的挚爱,爱到极致,文字难以言尽。②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A.从结构上讲,“要落泪了”与第二段“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B.从情感上,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练联系背景,写出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很震撼人心。

环节四: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形成结论后在班级里进行展示。教师出示PPT介绍老舍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的思考讨论提供帮助。

想北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探究活动,能在课后了解更多描写天涯游子孤独乡愁的诗文。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三、研习文本

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

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明确: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词句作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明确: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过渡)刚才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

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凤凰新学案”中的“知识梳理”和“语言知识应用”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文中4、5、6节写到了北平的什么特点?

二、评点文本(18分钟):

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我想这个问题就不再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了,我们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预习,先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点评,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学生交流评点内容,可以一段一段来,也可以三段一起来)第一节:

① 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

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

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

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

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小结

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三、情感体验

最后一小节的点评是我们同学昨天最感到头疼的地方,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了。这样吧,我们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诵,然后再一起来说这个问题。

听朗诵:《想北平》(6分钟),体会老舍语言的京味特点。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四、课堂总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五、作业安排:

“凤凰新学案”课后自评。

六、课外拓展

1、明代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全集之水浒传为古往今来之伟作,我们不妨模仿古人评点老舍名作《想北平》。整理课上点评,结合笔记,小组合作,给全文作全面点评。

2、选作:

(1)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

想北平教学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可见,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三、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字词,体味情感。

(2)听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展示,评比朗读情况。

四、阅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廿七岁()粘()合 什()刹海 熠()熠闪光 辜负()蜻()蜓 韭()菜 贫困潦()倒 菜圃()静谧()湖泊()旅泊()之地 奇诡()贫瘠()烙()印 装模()作样

四、文本导读。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想北平”作者为什么用“想”而不用“写” ?(小注: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故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

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一)第一部分

(2)老舍爱北平的情感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原话1——3节)

“我的北平”:“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粘和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予给。(第三节)

小结:老舍对北平的爱,已经与心灵黏合,与血液交融,已注入骨髓,已融入性格。所以,他把北平当作母亲来写,当成自己的家来写,把它说成是“我的北平”。(3)作者对北平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爱呢?(明确:说不出的爱。)(4)作者对北平的爱为什么说不出呢?

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5)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你认为“说不出”具有几层境界?

明确:一种境界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说不出。一种境界是,因为了解得太深了,反而无法用言语表达。

(二)第二部分

(1)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

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2)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可见,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所以他笔下的北平与众不同: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2、你觉得老舍对北平的描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例1“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2“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三)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5分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既忧心如焚,又思今家乡,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说: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五、课外拓展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附录】

浓浓乡情的真切证据

——浅谈《想北平》日常事物的描写

老舍的《想北平》实在是一篇美文。这篇散文值得细细品味之处颇多。无论是作者丰富的联想、虚实相生的笔法、质朴通白的语言,抑或是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艺术魅力,最耐人寻味的,我觉得还是作者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这深刻体验的再现。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而文中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恰是这浓浓乡情的最真切的证据。

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以怀想的很多,可作者另辟蹊径,抛开那些可着眼的大处,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细细道来。

在文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作者想北平,想 2 的是北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想北平,想的是北平那窄窄的胡同,方方的院落;想北平,想的是那一个个的牌楼和城外的北山西山;想北平,更想北平的匀调宁静和安适,更想北平让人自由喘气为人解乏使人快乐的氛围。

不仅如此,作者绵长而悠远的想北平的情感,更现实地寄托在北平可人的“草花儿”之上,寄托在北平溅着泥点的青菜之上,寄托在北平打着白霜的果子之上。巍巍的皇城根儿下,尽是百姓普通的生活。生活得起,享受得起。一根黄瓜,一碟臭豆腐便可以是“悠然”的全部,再加上一头大蒜,几滴香油那便是神仙了。“嘿,——这日子儿。”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证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证明了作者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关注身边日益流淌的平凡之物,它们是物化之作者,它们沾染了作者生活的印记,有着作者的丝丝气息,是作者在故乡曾经生活的证据,更是昔日时间的明证。

在作者的世界里,在作者的行文里,他用一草一木一人一景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心灵善于悸动的读者,给他们以精神的慰藉。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使我们在走进这个用意象组合和静物写生交融起来的画面时,就自然唤起了我们心中的那片温柔之地。这就象一个典型化的精神家园,散发着独特无限的生命空间。

曾经的存在,浓浓的乡情,需要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些证据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些人,我们经历的一些事,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环境里那些花草、青菜、果子……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

【解析】 A.侥(jiǎo)/角(jué),辙(zhé)/折(zhé),瞠(chēnɡ)/称(chēnɡ);B.踞(jù)/据(jū), 癖(pǐ)/否(pǐ),摒(bìnɡ)/屏(bǐnɡ);C.怆(chuànɡ)/创(chuānɡ),蛊(ɡǔ)/贾(ɡǔ),诘(jié)/结(jiē);D.蹩(bié)/别(biè),涸(hé)/和(hè),徜(chánɡ)/场(chǎnɡ)。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解析】 A.“立杆见影”——“立竿见影”;B.“偏面”——“片面”; D.“高潮叠起”——“高潮迭起”。

在识别时注意以义辨形(如A项“立竿见影”的“竿”是“竹竿”的意思,而不是“树杆”的意思)、以音辨形(如B项的“偏面”读音应当是“piàn”而不是“piān”可以判定应当写作“片面”)。对于其中的近音、近义字则需要多角度辨析(如D项“高潮迭起”的“迭”是“履,连着”的意思,“叠”是“重复地堆,积累”的意思,二字字义相近)。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3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名不副实)......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直言不讳)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解析】 A.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名不副实:指空有虚名。【近义词】徒有虚名。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B.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两者意思相同,故可以替换。C.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D.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降低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解析】 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D.两句混杂,“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答案】 A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 ⑤句“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提出核心问题,故排在首位,①句进一步阐述原因,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④句紧承②句“价值”,紧跟其后,③句进行小结,故在最后。

【答案】 ⑤①②④③

6.下面是某酒店的提示语,请你补充完整,并分析其妙处所在。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不满意,请告诉我们的经理; 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满意,____________。第一句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请告诉你的朋友

第一句亲切友善,并不只是生硬地说,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请到经理处投诉; 第二句含蓄委婉,言下意为如果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请你为我们多作宣传。7.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下面句子的意思完整、连贯、明确。

根据调查结果,各省、市重点中学基本能按国家规定,认真上好体育课,课外锻炼。学生反映良好,但大部分中学生围着升学率的指挥棒,对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想北平教学反思 篇4

三仓中学

陈洁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在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最后,对本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总结,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想北平教学反思 篇5

1、思维的碰撞,一定能产生火花。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让他们在辩论中思考从而使文本解读走向更深的层次。

2、想北平的最后一段“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是老舍情感的爆发点,前面所有的语句都是为这句话蓄势。“说”而不“写”;为什么要落泪了?题目是“想北平”全文中其他地方没有出现想北平了,文段最后又出现“想”。全文中都用“爱”,这是为什么?能用“爱”替代“想”吗?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才可以说有点走进老舍的情感了。

想北平学案(范文) 篇6

一、学习目标

1、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巧用对比衬托、比喻、细节等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

1、整体思路是:谁想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如何表现想的。....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巧用对比衬托、比喻、细节等写作手法。

三、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一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穷人出身的一个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本文写于1936年,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

(三)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落实以下内容:

1、正音

廿(niàn)“二十”的意思。黏(nián)合什刹(shí,chà)海 匀调(tiáo)橘(jú)子菜圃(pǔ)

2、主题思路梳理

谁想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如何表现想的 ....

3、层次梳理

第一至三段:交代写北平的独特视觉(我的北平)以及我对北平有着特殊的爱。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四、课堂研习

1、解题:“想”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老舍会“想北平”,而不是想其他地方?

2、阅读1——3段,分析老舍真爱北平的原因。

3、有感情的朗读2、3段,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爱的?(诵读体会情感)

4、阅读4——7段,概括老舍先生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诵读体会语言)

5、概括北平的特点:环境、布局、物产(4——7段)

6、理解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7、如何表现对北平的“想”的?

(1)选材角度:选取生活中平凡细微的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2)艺术手法:作者运用类比手法,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对..........北平深沉而炽热的爱蕴含在字里行间,让我们真真实实地触摸到了那颗远

方游子的赤子之心。

(3)抒情角度:直抒胸臆与含蓄委婉相结合;

五、拓展阅读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思(老舍)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老舍散文《想北平》赏析 篇7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 “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 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这最后一句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通白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纯净、简洁同样也*千锤百炼。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读老舍的《想北平》,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的感觉不仅是对作者老舍,因为作者地地道道的北京口语给人温馨的感觉,而且还在于作者笔下的北京给人一种真实的细腻感,即使那些没在北京待过多长时间甚至没去过北京的读者也会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甚或沉醉其中的真切感。这其中最大的妙处就在于作者以景绘情的意象的选择与自然真切的意境创设上。

正如作者所说:“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这一方面属于事实,没有任何的大手笔能够把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大都市写得滴水不漏,这也不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但其实这又是作者的一种非常谦虚说法,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心系民生的受人爱戴的作家不可能不比常人更了解北京,但作者真的是抛开了大家司空见惯或是耳熟能详的北京的名胜古迹,而是选择能够表现“母亲”的那些“微笑”与“眼泪”等再自然不过的事物来加以描绘,因为作者懂得“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现我的心情”,他明白“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意象的选择细索而真切。作者选取什刹海的蜻蜓、苇叶上的嫩蜻蜓、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等,这些意象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的直觉形象,尽管作者没怎么进行具体的描绘,但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驰骋的舞台,这些简单而常见意象的组合仿佛给人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之美,在这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里,难怪作者自己就说“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即使就是描写大一点的城市布局,也没有站到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枯燥的描绘,而是采用简单的对比手法,抓住了近处的“院子与树”以及远处的“北山和西山”,简单的几个意象就把“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等特点自然地描绘了出来。

意境的创设清新而自然。作者在文中说:“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这里面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乐趣,作者没再展开细致的描绘,这就给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其中不仅只有视觉的景象,不仅有动静的结合,甚至还有几声青蛙的名叫,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只是画了几只小小的蝌蚪,在这里,老舍的语言描绘与齐白石的色彩组合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让人叫绝。行文的最后,作者写到了城市居民与农家的乐趣,然而这只是读者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后的想象的产物:居民如何在自家的院里打点花草,农民们又是多么兴高采烈地把青青的蔬菜以及各色的水果挑到了城里的,城市乡村的居民又是如何体验着讨价还价的乐趣的等。这是怎样的一副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温馨的画卷啊!

想北平读后感 篇8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 篇9

想北平

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想北平》赏析: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出生到1966年出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 “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 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这最后一句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上一篇:图书馆警示语英语怎么写下一篇:写我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