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答案(通用10篇)
(一)《饮酒(其五)》
1、适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5、下面对《饮酒》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二)《行路难(其一)》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中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谈谈你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中“黄河”“太行”“冰”“雪”的理解。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5、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时间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诗的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江坳”)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含义。
5、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很理想?
6、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7、初三毕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合思想抱负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
示例: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临别赠言:第①句:
(离别情意)第②句:
(思想抱负)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诗中以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五)《己亥杂诗》
1、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几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附参考答案:
(一)《饮酒》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的作用。
2、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
3、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成“望”,此篇神气索然。
4、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5、B
(二)《行路难》
1、内心难以排解的愁苦和无所适从之感。
2、黄河、太行喻指理想抱负,冰雪,喻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他虽遭权贵排挤,但总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4、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时间 ; 氛围、气氛; 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语,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写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惨淡蓄势。
3、这是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
5、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
6、⑴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7、第①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②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经》
1、①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间刮起了强劲的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②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2、山路盘旋曲折,以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友人已去,诗人仍伫立远望。表达了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风险全部的力量。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首先, 让学生从分析意境着手, 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通过朗读、拓展、探究, 师生达成一致意见:
《客至》诗中“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意境“闲静”, 表现了诗人在闲逸生活中的寂寞情怀, 为客至而带来的喜悦心情作了有力的铺衬。《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句则让诗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独。“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及《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则都是以壮阔之景衬悲怆之情。
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如何理解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对文本的品读中学生渐渐明悟, “顿挫”是就其诗的格律而言。杜甫为诗精益求精, 平仄协调, 对仗工稳, 讲究炼字炼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我们读“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句时, 无不感觉工丽精致, 自然天成, 抑扬顿挫。
“沉郁”则是就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而言,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沉郁”的内涵:
一是身世之悲。诗人一生仕途坎坷, 历尽苦难, 颠沛流离,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身世之悲苦在很多诗篇中便自然流露:“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是国民之忧。安史之乱以后, 诗人穷愁潦倒, 在感情上更能体验民众疾苦, 对于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他的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陈陶泽中水” (《悲陈陶》)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 有的诗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感:“苟能制侵凌, 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有的诗表达了对唐王朝中兴的期望:“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 (《北征》) 。诗人忧国忧民的泪水到处抛洒:“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春望》)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当我们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 无不为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而肃然动容。
三是沉雄之气。跟人有气质一样, 诗也是有“气”的, 杜甫的“沉郁”之气, 就是“沉雄而悲壮”之气, 是悲怆而决不颓伤的“大气”。青年时期的杜甫漫游齐赵, 飞鹰走狗, 裘马轻狂, 诗风超迈遒劲, 凛凛有生气,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反映了锐意进取的精神。诗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致君尧舜”的抱负支撑着伴随着诗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这也就是诗人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摆在个人与家庭的苦难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很多诗在抒写个人身世悲苦的同时, 又总是把对于国家的忧虑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尽管身世之悲苦与国民之忧虑压得诗人心力交瘁, 但是“沉雄悲壮”之气总能无形地灌注于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萧瑟之秋, 因了“无边”和“不尽”的点染, 使诗人的愁绪显得格外悲壮而深长。“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等句大气磅礴, 大气之人方有大气之诗, 真乃“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悲怆而绝不颓伤, 浩然之气长留天地日月间。
湖
你的眼睛里倒映着一片
蓝绿色的湖,物体
在镜面里浮沉
秃鹫、犀牛 并不平坦的山丘
以及落在头顶的一排
墨绿色的水杉
绿茵疯长
庞大的飞鸟,从碎冰挣脱
影子沉入湖底
不发一言。声音与牙齿是渔网和刀
余光里挂着锈迹斑斑的钓钩
一闭眼,就纷纷跳起舞来
当湖底列车驶过的时候
我们接吻
比水草的破碎更绵长
回音全都悬挂成一条线
涌起湮没最后的鱼群
时间被夺来,散发着阴潮的黄昏
吞咽下最后一口薄荷水
蓝绿色的气泡托起了
湖面的风。所有的谜语聚敛着
悬挂在水杉围成的
光秃秃的栅栏上,就在湖中央
汇成一条陌生的船
失语症
这间屋子里没有灯
流淌着纸鹤死亡后坠地的声响
你披着夜色缓缓走来
婴儿粗衣般的躯壳隐匿细小的影子
地面将脚步声吞噬
这里没有人怜悯
你失落的抽泣惊慌了半夜的狗吠
破碎的灯笼悬在黑暗中,我伸手
便握得一只纸蝴蝶
你曾到来过,然后走了
木门吱呀着,沉默着
镜子污垢吞吐着烟圈
渴望寻觅一种声响结束寂静的冗长
好给心慌松绑
侃侃而谈变得无意义
你的造访,恰到好处地
拧开幼年回忆的罐头
一半甜腻一半腥臭
引来恰似午夜形状的一只猫
词语和呻吟在齿间碰撞、摩挲
——唯一的声音也消失了
所有的目光都分崩离析
一夜,所及之处
全部是失语症患者
午 后
一寸,两寸
临近冬至的阳光也变得贪婪
拐过弯
淌在背阴格子间的床上
就像昨日我送你的那条河流
可我不能随你河上造桥,河岸栽树
和河水一起流向
眼眶、耳蜗,等待
一朵极小极淡的云
趁它还未被抒情
倒映出躲闪不及的目光
晴朗的蓝总是冷淡的
那般绵软的暖
如同光的气味静止
言语之门确凿地虚掩
我合上书本
默数光线退却的步数
此时若有钟表,时间
定是白色的深渊
它曾听过我在昼夜交合时分
独自呢喃
在黄昏的末时顺流而下
就在这里,夜晚
月亮会亮得像一道伤疤
穿 行
开端结局都来自一次浑浊的天气
掩面出逃是最好的交代
数了三遍,窗台上的麻雀
被啄食的记忆和自尊也覆上
死灰。光,是无能为力的
把身体寄存在日子的轮廓里
不再如同昨日一样
使人生厌。这种漫无目的的穿行
如同,一种粗陋的仪式
就好像我年迈的祖父,躬身
用拐杖和跨过的季节交谈
絮絮叨叨
用细密的针脚,缝补每一个记忆的
裂缝。所以我头痛,欲裂
尾随的线每一次穿行都拉扯着我
不,或许是自我拉扯
他们和重度污染的天气商榷一场意外
企图透过混沌的针眼
窥探出一个陌生的秘密
秘 密
我在半黑的天空中躺下
发梢和地面在几个冬天前的风中
相拥。忘记了谁是星星
谁在坠落
飞鸟在欢呼声中惊起
被树枝分割破碎的天空,接纳了
任何形式的喧嚣、缄默
高楼和贝母云
形色身影隐匿
捕捉任何一个雀跃的字眼
耳朵羞涩,我们在黑暗中并肩坐着
怀抱装满酒杯和烟草的盒子
当我们的客人下一次来临的时候
我将匆匆理好包裹,等奇异的时辰
目的地在哪里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
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论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课时安排】 3课时
补充资料——走进诗人(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3.悟诗(简明扼要的概括诗歌情感)诗歌抒发的情感:
4.赏诗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5.熟读背诵
《哀江头》
一、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757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整体感知
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分部分学习】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蜀相》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呈吴郎》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登岳阳楼》
一、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简要分析其意境,另外“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3.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检测反馈案】
一、阅读杜甫《倦夜》,完成文后问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在这首诗中,诗人因什么而夜“倦”?
2.诗作是怎样表现这种“倦”夜的?
二、阅读杜甫《宿江边阁》,完成文后问题。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云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请描述诗人所见所闻的场景,说说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 2.解题
“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了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丝。3.内容分析二、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归家,却年迈,不禁感慨。
一、四句从充满感慨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一问,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无穷的感慨。4.小结
二、学习《夜雨寄北》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潇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时,与亲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
3.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作者简介 2.解题:
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3.内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心情。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4.小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三、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与“初唐四杰” 2.内容分析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写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同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语言形象凝炼,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3.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这两句是承诗人白居易诗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悲痛和岁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两个典故,暗示因贬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主生的生疏,怅惘心情及对当时生活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地分复杂的心情。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示坚信新事物终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联突然振起,一改忧伤低沉情调。
尾联:照应白居易赠诗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同时也是激励友人。
曾经的风景
火车已经远去,瘦削的故乡
在身后的秋风里,寂寞的汽笛中
低垂着眼帘
心空荡荡的,对故乡的牵挂
留在火车之外,时间之外
隔着泪的距离,妻儿的手
在心的深处挥动
血液和泪水滋润的相思
必将成为身体内的灯盏
照亮漂泊的足迹
没有人知道,离愁别绪的内心
曾经的风景。甜蜜的回忆
注定深入骨头
一封家书
常常,抽出一些时间
将行走的足迹整理成一封家书
寄给妻子,出门在外
一年零八个月,所有的记忆
温暖的内心,充满渴望
发潮的文字,倒立在眼前
独剩几段脸红的细节
将咫尺仿写成天涯
将回家的路拉伸成长长的思念
一页泪水浸泡的家书
画不上最后的句号
返季的候鸟
过年的大红灯笼挂了起来
我却离别妻儿,外出打工
在别人的天空下,在别人的家中
过年,是最简单和最现实的要求
妻子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小心说话,小心做事
别让主人脸色难看,别让主人
难看的脸色代替了工钱
打工的兄弟带着风雨屈辱回家
我却从故乡逃出,从妻子的眼中消失
当年关来临,一个忧郁的诗人
筹划着女儿明天的学费
门卫
没有制服,也不英俊
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头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在这里
看门,关于他的来历
无人知道,他的背已经很驼
他有一个瘫痪的老婆
在家中,像他眼角的一滴泪珠
门卫的眼睛总是眯缝着
注视每一个进进出出的人
闲暇的时候,他也会眺望一下
家的方向,然后摸出
老婆年轻时为他买的玉壶烟斗
在嘴巴上空嗒两口
削价商品
要过年了,超市的商品开始打折
消息让一阵风四处流窜
柜台前挤满了和我一样的民工
争着购买削价商品
要过年了,该回家了
给老爹一条香烟
给老妈一条围巾
给妻子一条项链
给女儿一份礼物
大家就这样争啊,抢啊
拼命地将东西塞进怀里
又拼命地从怀里跌落下来
就像贪心的猴子掰包谷
过年了,就这样回家了
一家大小兴高采烈
他们知道全部的东西都是削价的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诗圣杜甫的诗常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意旨高远,常常有催人泪下的效果,选在教材中的五首诗,其本身就都含有一个“泪”字,如《月夜》中的“双照泪痕干”,《哀江头》中的“人生有情泪沾臆”,《蜀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呈吴郎》中的“正思戎马泪盈巾”、《登岳阳楼》中的“凭轩涕泗流”,读起来,一个老泪纵横、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宛然在目。
教授杜甫的诗歌,往往会有些难度,因为学生们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以及生活背景不同,对于杜诗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往往难以理解,很多学生甚至还会问“老师,杜甫怎么那么爱哭啊?”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此我认为,在教授杜诗的时候,应多注意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多做介绍,并且要慢慢引领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情感。下面分别谈谈这五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情感。
《月夜》: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妙,借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来表达自己这种相同的情感,后世诗人常常模仿这种写法,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哀江头》: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这首诗《月夜》几乎作于同时,上课时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讲。《蜀相》: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教授这首诗时要注意将杜甫自身的情感经历与诸葛亮相联系,体会诗人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又呈吴郎》: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关爱弱者的情怀,这首诗暗合了当今社会主张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的风尚,我们在上课时也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案例教育,引导其树立乐于助人、宽容待人的情感价值观。
《饮酒》(其五)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_陶渊明__,东晋(朝代)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二、词语解释
结庐: 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_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__相伴 欲辨已忘言:辨识
.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2.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心远 ”和“ 悠然 _”。4.“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远山里的鸟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渴望归隐山林,返璞归真的理想,抒发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5.下面对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行路难(其一)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词语解释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箸: 筷子
今安在:哪里
云帆:高高的船帆 济沧海:渡 ..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李白政治受挫后所作,全诗感情充沛,波澜起伏,抒写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B.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感情激荡。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典故表达诗人的愿望,对前途和未来并未失去信心。
D.从整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失望与希望、自信与忧伤相互交织,可见当时诗人的思想是消极悲观的。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用意? 这两句诗是暗用典故的写作手法,表明诗人期待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明理由。
此句用典,表达了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在告诫人们,即使人生处于低潮也不应该放弃理想、信念,只要坚持,机遇总会有的,理想终会有实现的时候。5.诗中采用“ 垂钓碧溪 ”和“ 乘舟梦日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6.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李白面对美味佳肴,情感有何不同?
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李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杜甫_,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诗圣 ”,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唐_代最伟大的_现实主义 诗人,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史 ”。
二、词语解释 长林梢:高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近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广厦:宽敞的大屋 .寒士:贫寒的士人 大庇天下:遮盖,掩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
三、问题探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通过前两节的层层铺叙,为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C.“归来倚仗自叹息”一句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形态和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其中“倚仗”又与“唇焦口燥呼不得”相互照应。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描写,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 肆虐。3.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忧国忧民
4.文中诗人为什么宁愿自己被冻死也渴望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
这是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夏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以及对天下寒士无限关怀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_唐 代诗人岑参,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送别 诗。
二、词语解释 不得控: 拉开
瀚海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风掣红旗:拉,扯 ....
三、问题探究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好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正面写出了北方天气的奇寒。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
D.本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赏析。
一个“卷”字,意为“席卷”,从正面写出了风势之猛,一个“即”字,表明了冬日来临之快。两个词准确贴切地表现了边塞风狂雪早的奇异风光。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痕迹,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4.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着惨淡的阴云。
5.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6.试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7.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己亥杂诗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龚自珍,他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 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二、词语解释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两句叙事抒情,既有离别的忧伤,又含离别的轻松,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B.后两句以“落红”自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落魄官场的失意惆怅。
C.本诗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D.本诗构思新颖,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意义。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_抒情和 议论 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3.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2014.12.16 NO.课题:《饮酒》、《行路难》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
3、比较两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品味诗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上课流程
(一)激趣导入
他是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的小官;他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他是那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他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他,就是享誉文坛千百年的陶渊明。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踌躇满志;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不屈;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恣意潇洒;他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必胜信心。他,就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二)趣读,读出情趣:
1、按节配乐奏朗读诗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音频跟读、学生自读等。
朗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思想感情。
2、诗句翻译,内容理解。预习展示。
(三)趣品,品味妙点(1)品佳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与望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2)品意境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四)趣悟,体悟理趣 1.谈思想感悟
你认为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2.背景资料引入。
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3.思想感情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隐后的闲适自得。
(五)过渡导入
陶渊明辞官归隐于山水田园间,饮酒作诗,种菊赏景,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浊,好不悠闲惬意。
而三百年后的大唐盛世,一位诗人满腹诗书,诗风浪漫,自称臣是酒中仙,却面对好友准备的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我们来看李白的《行路难》。
(六)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用来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共有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七)趣读,读出情趣:
1、按节奏配乐朗读诗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音频跟读、学生自读等。朗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思想感情。
2、诗句翻译,内容理解。预习展示。
(八)趣品,品味妙点
品佳句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赏析:用典。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也希望能重新得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大事业的愿望。在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自信乐观的精神。
(九)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这首诗的主旨。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24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42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具有慷慨悲歌的韵味。
这首诗感情复杂,一波三折强烈的表达了诗人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表
现了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在悲愤中仍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情怀。
(十)延伸拓展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读诗品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比较探究。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 “ 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这样的闲适心情。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审阅签字:
签字时间:
【诗五首答案】推荐阅读:
老子论语课后习题答案与考试答案07-13
党章竞赛练习题汇总及答案(参考答案)09-24
09年10月答案公文写作与处理答案07-04
疯狂猜歌所有答案 疯狂猜歌全部答案汇总10-24
班级管理答案05-26
《我在》阅读答案05-30
客观题答案06-09
抽屉原理答案06-09
垂柳阅读答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