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职称论文(通用12篇)
初中数学课堂要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重,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力争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数学中,感受探究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达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从数学探究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续与深化,也是高中数学与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发展。
目前制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紧张,导致学生厌学该科;第二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与达不到学生的需要而造成教学低效;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与学习方法单一而造成学习低效。所以如何“创建有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必须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师生双方发展的教学。下面就探讨一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在教师方面,课前需要认真备课,准备充分,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课上能够听取学生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吸收知识,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初中学生都是一群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他们感情细腻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感情投入,不能单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要关爱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多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学生犯错时,学习受挫时,不能只批评责骂,应该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进步。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不会对数学产生反感。
“数学枯燥、数学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的心声,因而要提高数学效率,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极为重要。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能专心听讲,常做笔记,勤于思考,遇到困难也能通过钻研来获得答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要使数学问题联系生活。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得到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和处理教材,并及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此外,要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相当重要。要改变传统灌输教学模式,教导新知识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多让学生去想去做,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来讲解问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们对问题的想法,其他学生也可以学习到别人的解题想法,并且通过讲解,使学生能更透彻地了解问题。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之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发现解题规律,提升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中,还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难点。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相比较抽象,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如教学平移、旋转等几何变换时,在电脑上动画演示图形变换比在黑板比画易懂直观得多。传统教学手段以静态为主,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教师职称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呼吁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改革, 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的职称评审中存在诸多不正常、不公平因素。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腐败。
其实,对于职称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职称该不该与工资挂钩、职称该如何评定、如何处理好职称与职务之间的关系。因此,要进行职称制度改革,应该探索多种可以体现教师能力和价值的方式,保证考评机制的中立性,多渠道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笔者认为,无论多高的职称,在工资待遇上也应按岗位职责、工作量等实际工作贡献来核算,应当削减其在工资项目中所占的比重。在事业单位普遍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今天, 工资待遇方面的差距可以用岗位职责、工作量、绩效考核等东西说话, 又何必把职称等级也绑在一起?
在当下的现实中,类似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绝非个案。在某些地方,不少教学业务水平较为突出的一线教师,连续数年参与高级职称申报评审都无法通过;相反,一些业绩平庸的教师却能轻而易举获得教师高级职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原因有多样,其中职称评审不够公开透明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小学教师职称涉及广大教师的工资收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一旦滋生腐败,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稳定。因此,必须要在教师职称申报评审程序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全程接受监督,确保职称评审阳光透明。
第一,要做好个人自荐与单位推荐相结合。学校在职称申报的过程中是否严格把关、能否把优秀人才推荐出来,对于保证评审质量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水平、能力怎样,其所在的单位最了解,因此,学校在推荐教育教学业务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坚持审议小组共同审议的原则,不搞“一言堂”,坚持民主、公正、公平。
第二,要做到推荐环节公开透明。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定职的过程要做到每个环节都公开,接受广大教职员工的监督。学校应主动公开申报岗位职数、职称政策、推荐程序、申报人员名单等相关评审材料,增加申报和推荐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本单位职工的监督。
第三,要做到评审过程公平、公正。要不断建立完善职称评审制度,确保评委会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度。同时,规范评审程序,严格评审条件,严肃评审纪律,坚持评审标准,做到评审条件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以能力、业绩为重点的评价导向。对弄虚作假的个人和材料,实行“一票否决”制。评审结果出来后,要把通过评审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要落实好职称申报评审责任追究制度。对申报人员实行真实性保证书制度,真实性保证书必须由本人和单位领导共同签字、共同负责,共同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实行谁审核、谁签名、谁负责。凡违反规定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凡被实名信访举报的,要逐一调查核实,一旦查证确实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明确处理意见,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
教师职称评审需要规范程序,注重业绩,体现公平。只有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度,辅之以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评审结果客观公正,令人口服心服。(作者单位:玉林市北流市六靖镇那排小学)
(责编 欧金昌)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十一个年头。回顾这十一年的工作,我感慨万千。这十一年,是我默默耕耘的十一年,也是我不断进步、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反思提升自己的十一年。从04年刚任教时的青涩,到09年第一年任教高三时感受到的压力与艰辛,到连续几年高三的任教,为学生能够收获一个圆满的高考结局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了自己的迅速成长。我所取得的这些点滴进步,离不开学校对我一直以来的关心、信任和帮助;离不开同事们对我各方面工作的帮助和指导;离不开我的很多位师傅对我的言传身教。面对新的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即将出台的上海市高中课程新标准的背景下,想必未来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师德表现方面:
身为人师,为人师表,我深感“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任职以来,我始终坚持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早到晚归,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新时期,我也将继续牢牢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高二或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方面,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从点滴和细节方面入手,综合评价学生,让学生都能成为一技之长的有用之人。还注重情感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严于律己,不断上进的良好习惯。对后进生从不歧视,不放弃,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和关爱,找个别谈心,参与他们的活动,引导他们改变厌学情绪,由后进变进步。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班级干部管理班级。我尊重学生、以诚相待、真诚守信、表里如一,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学生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
三、教育教学方面
我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在工作中,“德高为师”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为人师表”是我的行动指南,并时刻以《师德规范》这面镜子来要求自己。
我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我能够很好的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我能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我能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我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同时在这11年中,我接受了很多的校级、区级的培训,依次有:校青年教师培训、区骨干教师培训、区数学学科高级研修班,另外在业务上我分别接受了盛博瀚、陆红芳、俞安泰、周齐等教师的带教,他们的帮助对我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四、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感觉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在专业上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够适应不断在变化的教育教学要求。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在公开课以及科研方面的积极性不够高。到目前为之,我上过的公开课有任教第一年的转正公开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二年的校级研修课《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09学年的校yAsin(x)内教学技能比赛公开课《函数的奇偶性》并获得二等奖;10学年的区级公开课《复数的概念》获得教研员的好评;到目前为之,08年所写的读后感《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静安区教育系统读书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所写文章《高中数学课堂增值的一次尝试》在静安教育期刊上发表。
一、基本情况
我叫杜海峰,男,出生于1961年5月,现任教于荷香桥镇中心学校中学部。本人1982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1991年6月邵阳师专函授数学专业毕业取得专科文凭,2000年8月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同年同月被聘为中学一级教师(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近几年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取得了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计算机高级证(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继续教育证(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和班主任远程培训结业证(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年终考核情况如下:2005年优秀;2006年优秀;2007年优秀;2008年优秀;2009年优秀。
二、政治思想表现
本人自任职以来坚决拥护中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始终把坚持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始终坚持以德育人,遵纪守法,服从安排,年年出满勤,对上级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能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地去完成,为人师表,具有人民教师的风范。2004,2005年获镇优秀班主任(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6年获县优秀班主任(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5,2006,2009获县嘉奖(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7,2008年记县三等功(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8年获县师德标兵称号(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9年在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
三、教育能力及实绩
参加工作二十八年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就有二十三年,能胜任初中各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对所带的每一个班级都特别注重优良班风的建设,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明确班风标准,同时注重班级核心的培养和形成,注重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和老师的心拉近了,努力建设和谐班集体,多次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作为班主任,对学生严中有爱,特别是对差生和贫困生倍加关心和爱护。158班范清兰得急性阑尾炎,由于范清兰同学家庭贫困,难以支付手续费,我带头并号召全班同学为其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许多好成绩,深受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2004年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5年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6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四、教学能力及实绩
任现职以来,本人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只是专科学历,但多年来,一直坚持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遵循教学常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做到准确的传授知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带有启发性,灵活性,针对性。在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情趣导学,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能坚持全体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所教数学能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科与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联系和探究功能,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教”与“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效果很好。2003年下学期七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4年上学期七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4年下学期八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5年上学期八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所教历史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5年下学期九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6年上学期九年级毕业会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6年下学期七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三,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7年上学期七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二,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7年下学期八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三,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二。(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8年上学期八年级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8年下学期八年级未考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二。(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9年上学期九年级毕业会考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二。(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09年下学期八年级未考未考班级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2010年上学期八年级未县抽考所教数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
五、教研教改能力及实绩
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改革开拓,虚心向其它教师学习,听取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心得和宝贵经验,同时大胆开展教法改革,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自己积极主动的承担公开课、示范课、教研教改实验课,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因势利导,教导和指导年轻老师进行大胆的课改实验和撰写教学论文:如指导李小清,易芳芳等数学老师的课改实验教学。
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从中吸取新鲜的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又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并通过自身体会撰写了许多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近几年以来,论文多次在省、市、县获奖。2007年论文《“代数式”学习小议》发表于《中国教育》月刊总第31期;(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 2007年论文《责任重于泰山——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获市叁等奖;(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
2008年论文《初中教学“教学法”探究》获市贰等奖;(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
2009年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获省贰等奖;(证见《参评资格审查材料》第 页)。
(一)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最近十年来,中学的教材进行了多次改革,使用了几种教材,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问题。教材编写者(国家教委)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特点又是什么?怎样将这样的意图贯彻到教学中,达到编写者的目的。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教材,参加业务学习。
(二)教学研究才是工作的重点,这几年我研究了以下问题: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制作教具和对中考难题的研究。
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个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也使许多教师头疼,那就是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首先,活跃课堂气氛,在引进新课时,注意用有趣的实验、学生关心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轻轻松松进入新课的学习。课堂气氛轻松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物理课的兴趣逐渐增加。其次,就是增加实验,只要书中有的实验,不管学校仪器全不全、有没有,我都要克服困难,给学生做,哪怕是制作简易仪器或把实验改为挂图。实验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些步骤简单又没有危险的实验,我就辅导一下学生,上课时让学生来做,学生实验更是各个必做,满足了学生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为此虽然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教学效果比干讲好多了,心里是高兴的。再次,那部分听得懂不会做题的学生是找不到定理、定律与具体题目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差。我就上课多讲例子多分析,重点分析定理定律与具体题目间的联系,教学生分析方法,课下多抽时间加强辅导,帮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清除学习中的障碍,使这部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提高兴趣。此外,还组织课外制作、实验比赛。如: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鸡蛋从三楼阳台上落到水泥地上,不破的就胜出。还准备了一些小奖品。真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那么高,特别是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更加积极。同学们也想出很多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类:
一是在鸡蛋外包上缓冲物;
二是想各种办法不让鸡蛋着地。(用松紧带把鸡蛋固定在支架中间或纸箱中间)
三是想办法减慢鸡蛋的下降速度(小降落伞)。
我国高校的职称晋升制度是1986年1月起实行的, 高校教师职称分为四级: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称晋升, 就是高校教师从较低等级上升到较高级别, 包括其职能资格上升到较高阶段、身份资格的上升、承担责任的加大。[1]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机制对我国高校教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
在高校的晋升评审条件中, 对所有的教师都有同样的科研成果要求, 如对著作、论文、科研项目鉴定、获奖等都有具体规定, 而对教学工作量只要达到规定要求即可, 这个要求一般教师都容易达到。职称和教师的薪酬以及地位有密切关系。职称高的教师在薪酬收入、政治、学术、地位方面都具有优势。这种利益导向使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搞科研, 而轻视教学工作, 对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还容易导致科研能力较差的教师为了职称晋升, 不得不生产一些低水平甚至毫无价值的论文, 不仅不能为学校争光, 还损害了大学的学术声誉。
2.重数量轻质量
很多高校在晋升职称评审时, 往往把所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学术专著数量作为主要依据, 但实际上论文数量多, 质量不一定高;论文“级别”高, 质量也不一定高。有资料显示, 以SCI论文为例, 到2011年, 虽然我国SCI论文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但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单篇论文平均引文数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2]教师做科研论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 才能有高质量的论文问世。若过分看重论文数量, 会最终导致论文学术水平下降。怀尔斯用9年的时间攻克了费马大定理, 其间一篇论文也不曾发表, 但谁也不敢否认他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3.职称间薪酬差距小
乔锦忠认为, 晋升的激励作用与薪酬结构有关。[3]随着职称间薪酬差距的扩大, 晋升的激励作用会增强;反之, 晋升的激励作用就会减弱。而目前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级别工资差距较小。每一级别职称的工资分为若干档次, 高一级职称的最低档次与次一级职称最高档次差距很小。如正高职称最低档与副高职称最高档仅差240元, 副高职称最低档与中级职称最高档仅差150元。较小的工资差距使一些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校外兼职兼薪活动上, 而对校内本职工作投入不够。下表是山西省高校教师基本工资表。
(数据来源:山西省TG高校人事处)
4.职称聘后管理薄弱
大部分高校存在流于形式的聘后管理, 使得我国高校并没能打破教师“终身制”, 造成了教师聘用只能“进”不能“出”的局面, 这是目前高校人事制度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 一些教师在职称评定前, 为达到要求而努力工作、写文章、写书。一旦评上了, 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甚至几年都没有任何科研成果。刘俊仙、刘晓辉对山西省高校教师的激励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 正高级教师认为“职称晋升”不重要, 而初级职称及以下、中级职称教师都比较重视“职称晋升”。[4]这是因为正高职称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最高位, 一旦评上就是终身教授, 不会再降, 也没有再升的空间。
这种用人制度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师职业的稳定性, 让教师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 但是其弊端也很大, 容易使一些教师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 缺乏竞争意识, 尤其是教授在到达职称的最顶端后, 大都没有进行科研的动力, 多年没有科研成果。
完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机制的建议
1.对教师职称评定进行分类管理
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进行分类管理, 就是做科研的, 就用学术水平评价;做教学的就用教学质量去评价。不过学校主力教师还应该是结合教学和科研的。因为在任何一所大学里, 都会有一些基础性、实验或案例课程, 授课效果很好的教师, 并不一定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又不一定授课效果好。而确定适当比例的专职教学教师, 不仅可以使教师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而且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
我们可借鉴英国设立“高级讲师”的制度, 专门为教学教师设立高级职称, 如教学副教授、教学教授, 专门解决以教学为主的优秀教师评职称问题。在英国, 副教授和高级讲师是平级的, 工资相同, 但晋升的条件和方法不同。评聘副教授的首要条件是学术水平, 通过校内外招聘择优录用。高级讲师通常是根据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贡献, 以及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表现来确定。我国高校对教师也可进行分类管理, 让那些科研能力较差, 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全职教书, 不需要在“科研”上浪费时间, 同时, 适当减轻研究能力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这样一来, 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可以提高。
2.完善职称晋升条件, “质”“量”并重
建议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做法, 如在原有职称晋升的基础上, 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设置一些特殊条件, 可参照北美地区的晋升条件设置。[5]晋升标准可依据两个参考系, 符合任何一个参考系均可晋升。一个参照系是看申报者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是否已经达到所在单位职称评审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同以前的标准一样, 为论文、专著、课题等科研成果的级别和数量;另一个参照系是特殊的科研成果, 如申报者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成果 (至于特殊性的条件可具体规定) , 但科研数量并没有达到上述第一个参考系条件。这种情况要看申报者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地位, 即申报者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是否优秀。国内外专家在给申请者的评审意见中会对此做出一定的评价, 从他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申请者的优异程度和地位。如果国内外专家的评价很高, 即可获得通过。当然, 这种不以数量作为条件的晋升标准, 需要评审双方都能恪守学术道德底线, 不讲人际关系和个人情面, 确保学术活动的公正和公平。
3.拉大职称间的工资差距
职称晋升前后的工资差异是激励教师的重要因素。李晓芳利用锦标制度理论模型, 对高校教师为职称晋升付出努力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 教师的最优努力程度与晋升和不晋升的工资差额 (W1-W2) 有关。晋升带来的收入差距越大, 教师在竞争时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晋升的激励效果就越好。[6]因此, 应适当拉大职称等级间的工资差距, 诱导教师把时间、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活动中, 以实现职称晋升, 避免教师放弃职称晋升而去校外兼职。这样, 职称晋升机制才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
4.加强聘后管理
为了加强对教师职称聘任后的管理, 高校可借鉴国外实行聘任期和终身制相结合的方法。一是, 对一部分教师实行聘任期管理。对晋升到某一职称的教师进行定期考核, 不仅是对教师日常工作的监督, 更是适应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可对已取得某一职称一定年限 (如5年) 的教师续评, 即以取得此职称几年内的业绩情况重新予以确认, 通不过的则降低一级职称。这样可防止“吃老本”的情况出现。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人员续评的年限可作不同规定。二是, 为了给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创造稳定的环境, 使他们能安心地进行科研教学工作, 可对一部分教师如副教授、教授实行终身制。
参考文献
[1]马跃如.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6.
[2]新华网.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EB/OL]. (2011-02-11) [2013-09-06].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10211/t20110211_575490.shtml.
[3]乔锦忠.学术生态治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刘俊仙, 刘晓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山西省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研究[J].经营与管理, 2012 (5) :125-127.
[5]黄明东.北美地区高校教师的职称与晋升[J].世界教育信息, 2009 (5) :47-49.
1.“三虎”当道职称之路多坎坷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一位乡村教师如此直言。
职称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多年来,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
在职称评定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遵循着平等的标准,然而,恰恰是这种“平等”,带给他们事实上的不公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3条“拦路虎”横在乡村教师评定职称面前。
一是指标少。“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25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反问:“县城学校的指标是60%,农村学校是35%,你说合理吗?”按照惯例,每年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那位乡村教师坦言:“我校够资格参评的教师有30多位,如果一年一个名额,至少要等30年!”
二是硬件差。“学历要达标,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一样也不能少!”提到职称评定,不少乡村教师苦不堪言。单就写论文来说,城市教师条件好,视野宽,写一篇论文可能轻而易举。而对乡村教师而言,有的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三是资历“浅”。在职称评定中,获奖证书是最过硬的“资历”,但乡村教师获奖的概率大大低于城市教师。一位乡村教师慨叹:“同样的师范毕业,同样的学识修养,不同的是一个扎根乡村,默默无闻;一个身处名校,金光闪耀。很多人工作了20多年都没有得过一张县级证书,甚至连乡级证书都没有!难道他们的无私奉献就顶不上一张县、乡证书?”网友“郑逢芳”留言说:“真正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是没有时间弄那么多证书的。”
职称评定论资排辈也是一些年轻教师无法逾越的“资历槛”。一位青年教师质疑:“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年老者上,年轻者让,根本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
2.弊端不少伤神伤人伤感情
“职称问题是农村教师关注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其职业价值的标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说:“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职称除了经济利益联系之外,主要关涉到其劳动价值是不是得到了肯定的问题。”
正是因为事关重大,职称评定引发的遗憾让乡村教师格外失望。“评职称简直是伤神、伤人、伤感情……”在乡村执教多年的于老师说。
毋庸置疑,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职称评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职级设置不够合理等。
“每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审如期而至,我那颗平静工作生活的心再次被搅乱。”9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锡科参与网络在线问政时,一位教师直言。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常常出现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说:“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由于评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独木桥”,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
职称评定弊端对农村教育影响最大。在一些地方,不合理的职称评定拉大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一些乡村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愿景,或从小学进到中学,或从农村“冲”进城市,有的甚至放弃教师工作,转而追求行政职务。青岛的一位教师说:“很多年轻小学教师都拼命地往城里的高中调,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网友宋茂银呼吁:不能再靠几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咬牙坚持了!不能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离开自己喜欢的岗位了!
3.政府推动评定职称求突破
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2011年7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會,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同年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
其实,自2009年2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在陕西宝鸡、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共有121 51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务过渡,15 560位中小学教师获得晋升及聘任。
过去小学教师中级就到了“天花板”,现在,可以当正高职的“教授”了。在改革中被评为高级教师的宝鸡市东仁堡小学教师陈展宏说:“我们小学教师获得了尊重,受到了激励。”
“主管部门须敢于放权,尽可能让利益相关者成为改革主体。”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说。潍坊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具体评审权力还给学校,学校也把评审方案的制定放权教师,最终方案要获得85%以上的教职工同意通过。这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也心服口服。
在不少地方,乡村教师成为职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浙江省衢州市实行倾斜政策,农村教师不仅可以免考计算机,论文和课题等可降一级要求,评审时还能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
福建省对申报评审中、高级职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统一评审条件下予以适当照顾,并特别强调,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不能忽视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袁桂林指出,职称问题,还要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入手解决,让不同身份的教师都有可以追求的晋级目标。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涉及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上千万教师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进行。当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但愿改革能让职称成为安定乡村教师的“定海神针”,让乡村教师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
(据《人民日报》 张 烁/文)
现在很多的教师想要出书,都是选择了评职称出书。那么,对于评职称出书的,很多的人对于其中的一些具体的情况,都还不太了解,不知道具体死怎么王者呢?面对这么多的疑问,今天我们不妨就来一一的了解一下,看看关于教师评职称出书。
想要评职称出书,首先得要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出版平台,一好的出版平台,可以决定这一本书的是否能够成功的出版。所以,在找出版平台的时候,一定要找大家相对比较推荐的,然后进行一个了解,好比如说书小二这个出书平台相对来说是比较不错的,如果需要出书的话。可以去咨询一下。
找到了一家合适的出书平台,那么就是要把自己准备的好的评职称出书的书稿,还有一些相关的个人信息,准备齐全了以后。就可以正式的投稿的,不过投稿的是,一定要选择符合自己的类型的出书类型的平台。编辑 扣 :811-372-696
教师职称分为五类: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职称,中学教师职称,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技工学校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各类教师职称的档次由低至高划分为:
(1)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职称:三级、二级、一级和高级教师;
(2)中学教师职称:三级、二级、一级和高级教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教员、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技工学校教师职称:教员、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三级实习指导教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5)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分类及档次由低至高划分为:
(1)科研系列职称: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工程系列职称: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3)实验系列:实验员、助理实验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
近日,《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云南广大教师对改革的全面实施充满期待。本期我们邀请了三位教育工作者参与讨论,就如何落实好这项重大利好政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当前,教师职称的高低,不仅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认同,也直接决定了教师收入的多寡,教师要有更高的收入,就必须晋级职称。现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改革,不仅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评价机制的需要,而且是加快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教师成长环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動, 推动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改革主要突出以下特点:一是制度创新。改革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统一了自1986年以来一直施行的中、小学两大职称系列,首次设置了正高级职称,从制度框架、评审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二是科学公正。改革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着力提高人才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的公信力,把激励教师长期从教、引导教师教书育人、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转变职能。政府部门主要是建立制度、制定标准、结构比例控制和监督检查,真正把职称评审权交到评委会,把聘用权交到学校。这次改革的全面推开,主要目的是为了破解过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聘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建立起有利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教师专业职务评聘新机制。
此次改革的亮点在于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创新评价机制等,使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使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大学教师职称形成一定的对等性,充分体现对中小学教师独立的专业地位的尊重。新的职称评定更重师德看实绩,更加接地气。从教师职称评审实绩评分参考项目上看到,职称评审除了常见的专业资历、课时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涉及教学比赛获奖、指导学生获奖、指导青年教师情况以及支教和农村任教经历等项目,这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的规定。同时,这几年在进行职称评审时,有关论文的考核比重逐步在降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如教例评析、案例分析、教学小课题研究、教后记、教学心得、教案设计等,也更加看重一些联系教学实际的文章,这些内容同样被纳入考核范围之内。目前这种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的提法十分接地气。这次职称改革新政策无疑为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带来了福音。
改革意见中,中小学教师职务将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打通了中小学职务序列,为教师在各学段之间流动突破了职称上的障碍。同时,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旨在推进城乡之间、各学段之间师资力量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缓解评聘矛盾。
2014年,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们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这不仅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用人评价机制的需要, 而且是加快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于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改善教师成长环境,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推动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历程与回顾
教师职务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教师的聘用、职责、待遇、考核等多方面。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第三十四条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 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建立于1986年, 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改革发展阶段。
(一) 职称制度开始建立阶段
1986年3月, 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签发《中学教师职务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条例》, 对教师职务制度进行明确规定, 实行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分中学和小学两个独立职称序列。[1]2000年, 山东潍坊市等地区首次在小学教师中增设了“中学高级教师”, 相当于副高级。[2]2006年6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3]这样, 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将教师职务制度确立下来, 有助于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 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阶段
从2009年起, 我国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09年1月, 经国务院批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级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旨在建立起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 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 (职务) 制度, 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4]
(三) 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阶段
2011年9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了人社部发〔2011〕98号、人社厅发〔2011〕96号两份文件, 决定用一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各省市选取2~3个地级市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开展扩大试点工作。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广东省选取了深圳、广州、佛山三个城市作为试点, 广州市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 目前正在制定全面推开的具体方案。[5]
2012年8月3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 会议决定, 在总结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再用一年左右时间, 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6]
根据国家《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 2012年10月, 唐山市和邢台市作为河北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试点市, 改变了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 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统一设置为“正高级”[7], 拓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 凸显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决心, 体现了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政策导向, 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大跨越。
(四) 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阶段
2013年12月26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表示, 2014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重新设置并提升职称等级, 中小学教师也能评上正高级职称, 即对应高校科研单位的教授、研究员级别。[8]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试点城市, 已开展试点, 首批评出的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已上报省教育厅审批。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人指出,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 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新型教师职称制度体系的构建, 应按照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有利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总体要求,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 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完善评价标准, 创新评价办法, 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 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一) 统一职务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指出, 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 (职称) 系列[9],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 是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将原有相互独立的中学、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改革后的中小学职称结构体系由5个等级组成, 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 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 最大特点就是提升了职称的等级, 设置了正高级职称, 使制度更加合理。新增正高级教师 (正高) 相当于高校科研单位的教授、研究员级别。中学、小学职称序列“二合一”受到教师队伍特别是小学教师的欢迎。改革打破了小学职称比原来中学职称矮一截的状态, 拓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在中小学开通正高级职称系列, 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激发教师队伍内在积极性, 引进高层次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二) 完善评价标准
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 新的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 注重师德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工作业绩, 强调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经历与实绩等;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带头人作用;引导教师立德树人, 钻研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应试教育模式, 更好地履行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新的制度体系提出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 应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 突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的评价。多数试点地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明确要求参评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实践经历, 注重向一线、向基层、向农村倾斜。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 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 (职称) 时, 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鼓励和引导中小学教师扎根基层, 在教育教学一线建功立业。[10]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 员工之间常常会把自己工作中所付出的代价和报酬与同类人进行权衡比较。比较的结果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11]追求公平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所以要求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工作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定中要做到公平合理,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和工作积极性。相比于城镇教师, 农村中小学教师享受不到同等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成长环境, 他们获评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优质课大赛奖项的机会非常少。因此, 职称评审时, 要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申报实际情况, 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出发, 特别对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山区的教师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同等情况下优先晋升, 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
(三) 创新评价机制
改革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 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 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 关注育人, 注重教学, 鼓励教研, 综合评价, 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方法多样化,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学科组评议、专家评议、专家委员会评审等多种评价方式, 由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评审, 对中小学教师的能力业绩进行评价, 尽可能全面反映教师的师德表现、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 体现社会和业内认可。突出学校一线教师在推荐评审中的突出作用, 突出同行专家在评委会评审中的作用, 注重遴选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工作, 加强廉洁评审教育, 健全廉洁评审办法, 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 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提高评审工作的公正力和公信力。[12]
(四) 实施评聘衔接
由原来的评聘分开改为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 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评聘工作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 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2011年9月全国扩大中小学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 这次改革, 在评和聘关系问题上要跳出传统的评聘结合、评聘分开的思维定式, 在功能上强化职称的评价功能, 与聘分开;在方法上, 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用, 与聘结合去执行。[13]改革后, 教师职称将采取“评聘结合”的方式, 不再出现目前“高评低聘”的状况, 评上的职称不会因学校未聘任而成为“空头支票”。全面实施“评聘结合”后, 学校将视岗位数量来评聘教师, 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坚持按岗评聘原则, 实现职称评审、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的相互匹配、有效衔接, 树立良好用人导向, 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 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同时, 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 旨在推进城乡之间, 各学段之间师资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缓解评聘矛盾。
三、结语
【数学教师职称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教师数学教学论文10-06
高中数学教师职称评定个人小结06-16
评职称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12-07
2021小学数学教师评职称述职报告09-24
做一名懂数学的数学教师06-29
数学教师阅读06-12
初二数学教师总结09-07
高中优秀数学教师11-27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