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与坠床制度(共11篇)
(一)有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并有家属陪伴。
(二)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重动作轻柔,常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三)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四)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不做体位忽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
(五)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呼叫器告诉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
(六)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或跌倒时,护士应立刻到患者身边,通知医师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定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七)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上报护士长。
(八)加强巡视至病情稳定。巡视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师汇报。
(九)及时、正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
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制度
(一)评估环节
在患者入院时、转入时、病情发生变化、特殊用药/治疗等环节由护士完成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具体见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二)评估频次
1、病情稳定者入院/转入时评估一次即可。
2、病情发生变化或接受特殊用药/治疗需每周评估一次。
3、首次评估患者跌倒风险总分≥4分,需每周评估二次,待病情稳定,总分<4分,不再评估。
(三)对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
跌倒/坠床的评估、预防及处理流程、患者教育等。
(四)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
尤其是评分≥4分者为高危坠床/跌倒患者,包括跌倒危险因素、安全问题和活动注意事项方面的教育。告知家属,并签名,留陪人,做好相关宣教,在床尾挂上高危跌倒警示。
(五)跌倒高危患者列入交接班范围。
(六)安全预防措施
1、指导患者走动时穿防滑鞋。
2、教育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
3、指导患者需要时及时请求帮助,如上厕所,起床。
4、让患者熟悉床单位和病房的设置,将床周围的用品整理好,保持走道畅通无障碍。
5、患者能随手可及呼叫铃及必需物品。
6、保持环境安全,走廊、浴室和洗手间有防滑标记;有足够的照明。
7、病床、轮椅、拐杖等的安全使用,如:病床的高度要适中,床、椅轮子应固定。
8、床档的安全使用:对于意识不清、麻醉后未清醒、年老及小儿患者等,应拉起两侧床栏且固定好。
9、烦躁患者适当使用约束工具。
患者跌倒、坠床意外事件报告制度
(一)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后,护士应立即赴现场及时了解发生跌倒或坠床的经过,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
(二)医生赶到现场后,护士应向医生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并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及伤情的判断。
(三)医生到场后应立即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神志、意识等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伤情实施必要的体格检查,以便对其伤情做出初步的判断。
(四)如病情许可,护士和医师可将病人移至病床/推车,并进行后续治疗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和检验。
(五)执业医师应当依据患者的情况,结合检验、检查结果,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患者的伤情如实、科学、合理地作出轻、中、重程度的判定;必要时请相关的科室医生会诊,共同判断患者的伤情。
(六)当班护士立即通知患者家属,告知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的经过、目前的伤情、治疗措施、预后等,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七)立即报告:
口头报告时间节点:发生或发现者立即(1小时内)报告护士长或当班主管护士、相关医生;护士长或当班主管护士接报后立即(1小时内)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接报后立即(1小时内)将该事件报告护理部及相关职能部门汇报。
书面报告时间节点:发现者8小时内完成并交予护士长;护士长在24-48小时内交予护理部。
(八)认真记录患者坠床或跌倒的经过,伤情与抢救记录。
(九)如患方不能认同院方的伤情判定结果,可通过司法鉴定等相关法律程序依法主张其合法权利。
患者跌倒、坠床的防范措施
1、按护理部标准,新病人入院时,对存在发生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燥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患者,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床栏挂标识,并做好交班。
3、做好安全宣教工作,对长期卧床的体质虚弱者、近期有跌倒史(一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及年老体弱等患者,护士应告知其起床或行走时应由家属或护士陪伴,如需沐浴必须在家属陪伴下进行。
4、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在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外出检查时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5、夜间应开启地灯,保持病室、走廊和地面清洁、干燥、平整、完好、通道内不随便堆放物品,以免影响人、车通行,工勤人员拖地后应放置“小心地滑”的警示牌。
6、中夜班加强巡视,必要时为病人准备床栏并拉起。
7、对服用特殊药物者(如安眠药、降糖药、降压药等),加强观察。
8、一旦患者出现跌倒、坠床等事件,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遵医嘱落实各项治疗和护理。
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处置预案
一、值班医务人员发现患者不慎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时应立即通知科室负责人,如患者病情允许,同时将其移至抢救室,联系家属;
二、对患者受伤情况,当班护士和医生应做初步判断,测量BP、P、HR、意识及判断有无皮肤擦伤、骨折等;
⑴、受伤程度较轻者,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⑵、对于皮肤出现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碘伏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或有伤口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生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创面较大,伤口较深者遵医嘱注射破伤风针。
⑶、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受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患者方法,将患者抬至病床;请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必要时遵医嘱行X光片检查及其它治疗。
⑷、对于头部受伤,出现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将患者轻抬至病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瞳孔、神志、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通知医生,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三、加强巡视,及时观察采取措施后的效果,直到病情稳定。
四、准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认真交班。
五、向患者了解当时坠床、跌倒的情景,帮助其分析坠床、跌倒的原因,做好安全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避免再次坠床、跌倒。
六、科室负责人到场后,应问清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对此作出相应的应急处理,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七、记录事件经过及患者情况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八、科室负责人及时组织讨论,查找原因,总结经验,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减少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压疮评估制度
(一)压疮风险评估内容
1、好发部位
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并与卧位有密切的关系。
仰卧位时: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骶尾部及足跟处,尤其好发于骶尾部。
侧卧位时:好发于耳廓、肩峰、肋骨、髋骨、股骨粗隆、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处。
俯卧位时:好发于面颊、耳廓、肩峰、女性乳房、肋缘突出部、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处。
坐位时:好发于坐骨结节、肩胛骨、足跟等处。
2、高危人群
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包括:①老年人或肥胖者;②瘦弱、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患者;③意识不清和服用镇静剂患者;④瘫痪或水肿或发热或疼痛患者;⑤大小便失禁患者;⑥因医疗护理措施(如制动、行石膏固定、手术、牵引等)而活动受限者。
3、危险因素
易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包括:①活动受限;②体温升高;③意识状态改变或感觉障碍;④应用矫形器械;⑤营养不良或水代谢紊乱;⑥药物影响;⑦皮肤受潮湿刺激;⑧全身缺氧
(二)压疮分期
1、可疑深部组织损伤:由于压力或剪力造成皮下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如变紫、变红),但皮肤完整
2、Ⅰ期:皮肤完整、发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之不退色,常局限于骨凸处。
3、II 期:部分表皮缺损,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也可为完整或破溃的血泡。
4、Ⅲ期:全层皮肤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可有结痂、皮下隧道。
5、IV期:全层皮肤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结痂和皮下隧道。
6、不能分期:全层皮肤缺失但溃疡基底部覆有腐痂和(或)痂皮。
(三)压疮伤口评估内容
1、伤口大小:(长×宽)可用直尺测量伤口,头到脚方向为长,左到右为宽。
2、深度:将无菌止血钳直接放到伤口最深处,测量止血钳与皮肤表面平起点到止血钳头的距离。
3、潜行深度:测量时将无菌止血钳沿边缘直接放入深至止血钳能到的最深处,测量止血钳与皮肤表面平起点到止血钳头的距离。
4、组织形态:黑色结痂、黄色腐肉、红色肉芽组织、表皮增生、伤口组织周围硬度。
5、渗出液:粉红血性、黄色澄清、黄脓、绿黄脓或褐色,气味有:无味、臭味。
6、伤口周围皮肤或组织:正常、泡白、粉红、深红、紫色、黑色。
(四)压疮风险评估要求
1、入院后6小时内或随时进行评估。
2、急性病或危重症患者应在入院时进行评估,此后每48h评估1次或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评估。
3、长期护理的患者应在入院时进行评估,此后第1个月内每周评估1次,之后每月评估1次。
4、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评估。
(五)、压疮预防制度
用《压疮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对具有压疮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1、保护皮肤,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建立翻身卡,鼓励和协助患者Q2h翻身;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 隙处;避免患者翻身、搬运时拖、拉、推,防止皮肤损伤;对长期卧床患者,床头抬高<30°,以减少剪切力的发生,对使用石膏、夹板、牵引的患者,衬垫应平整、松软。
2、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免局部刺激。
及时清除患者尿液、粪便、汗液等机体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使用肥皂和含酒精用品清洁皮肤,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
3、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可采用温水浴和适当按摩,应避免对骨骼隆起处皮肤和已发红皮肤按摩,以免加重皮肤损伤。
4、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对病情允许的患者,鼓励其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锌饮食,必要时协助胃肠外营养。
5、健康教育。
对家属和患者开展压疮预防宣教,提高患者依从行为。
6、对于高危压疮的患者,按要求应实施压疮上报、登记、追访等工作。
(六)、压疮上报制度
(一)压疮上报指征
1、未发生压疮但危险因素评分达到上报分值(详见《压疮风险评估/高危预警/压疮发生上报表》。
2、院外带入压疮。
3、难免压疮。
4、院内发生的压疮。
(二)压疮预防、预报流程及职责
1、护士在接收入院、转入、手术后患者时以及日常护理危重、生活不能自理及需要重点护理的患者,护士应仔细交接和认真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2、当发现患者发生压疮或具有高危风险时,应在患者入院、转入或发生压疮24小时内填写《压疮风险评估/高危预警/压疮发生上报表》,由护士长评估签名后及时上报护理部。如遇节假日,则报至医院总值 班。
3、详细记录患者目前皮肤或皮损状况,如部位、范围、程度、深度等(转入患者需陪送护士确认签字)及创面处理方法。
4、采取适当护理措施并做好相应记录(1)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落实局部减压措施,如翻身、抬臀等,并建立翻身卡(若患者或家属拒绝配合翻身或按摩,护士应做好相应记录);翻身记录应能体现Q2h翻身、按摩或抬臀情况。(4)正确处理创面。
(5)对院内不可避免皮肤压疮如严重低蛋白血症、强迫体位、癌症终末期等患者,入院时未发生褥疮但有发生的危险,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压疮发生。
5、做好皮肤情况交接班(1)记录频率
Ⅰ级护理和危重患者皮肤情况随患者书面交班频率而记录,II、Ⅲ级患者皮肤情况
则每周至少记录1次,Ⅰ、II、Ⅲ级患者如有换药,及时记录。(2)记录内容
皮肤目前情况或皮损部位、范围、程度、深度及处理方法。
6、及时在《压疮追访表》上登记压疮转归情况,需要注明压疮转归的日期、皮肤情况或患者去向,并通知护士长;对已发生压疮的患者需同时通知压疮管理小组组长-我院为韩俊霞护士长。
7、未及时上报者按护理部相关规定对个人、护士长及科室进行相应的处罚。
(七)压疮追访制度
(一)医院压疮管理小组
1、接到《压疮风险评估/高危预警/压疮发生上报表》后,在一个工作日(节假日除外)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1)对带入压疮患者,评估患者的皮损程度与预报记录的符合程度;对被视为难免压疮预报者,应评估其皮肤的完整性;(2)评估压疮预防、处理措施的可行性及落实情况;(3)评估压疮预防、处理措施的记录情况;(4)压疮的记录情况。
2、每周随访已发生压疮患者1-2次。随访时应做到:(1)指导创面处理和正确记录《压疮追访记录表》。(2)评估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3)创面愈合后,在《压疮追访记录表》上填写转归情况;仍需追访者,则移交护士长追访。
3、统计和分析全院的压疮情况(每半年一次)。
(二)护士长
每周追访被预报为压疮高危患者1-2次。追访时应做到:
1、评估患者皮肤完整情况、措施落实情况、护理记录书写情况、压疮转归情况。
2、当患者病情好转、转科、出院或死亡时,依据护理单元压疮登记录的转归内容如实填写上报表并交护理部。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在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中, 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基本需要。安全是住院患者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 跌倒与坠床是危害住院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现将我科6例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发生6例住院患者跌倒及坠床事件, 男4例、女2例, 年龄最小62岁、最大89岁;恶性淋巴瘤1例, 胃癌晚期伴转移1例, 原性性高血压2例, 眩晕2例。6例跌倒与坠床事件中, 5例发生软组织损伤和表皮擦伤, 1例股骨颈骨折。
2原因分析
2.1年龄本组患者≥70岁5例, 只有1例眩晕患者62岁, 均为老年人, 而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差, 自尊心强, 不愿意麻烦别人, 自行如厕而发生跌倒与坠床。
2.2意识状态由于疾病的原因导致意识模糊2例, 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
2.3遵医行为差患者不依从护士的劝告, 如1例高血压患者泵入硝酸甘油降压时不听劝阻, 自行起床解便时跌倒。
2.4家属方面患者住院时间较长, 家属疲倦、大意, 夜间睡觉沉。如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夜间翻身时坠床。
2.5眩晕本组2例眩晕患者均有虚弱、站立不稳、行动障碍等表现, 致跌倒与坠床。
2.6使用药物本组患者使用降压药2例、镇静药1例、止痛药1例、利尿药2例。
2.7健康教育不足患者及家属没有重视安全预防措施, 值班护士经验不足, 未能及时宣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8病房设施病房栏杆、病床扶手等设备损害后未及时维修, 地面有水未及时擦干保持干燥。
3护理干预
3.1危险因素评估疾病导致的意识障碍、眩晕或虚弱, 年龄≥70岁, 过去有无跌倒与坠床发生, 行动有无障碍, 如使用助行器、步态不稳或平衡感差等, 使用药物如镇静剂、止痛药、降压药、利尿药、降糖药、泻药等, 是否有视觉、听觉障碍 (聋或盲) , 是否有吸毒或酗酒, 是否有尿频或腹泻等因素评估危险等级。危险等级分低危1分, 中危2分, 高危≥3分, 低危每周评1次, 中危每周评2次, 高危每天评估直到出院。
3.2常规护理措施保持病房地面清洁干燥, 光线充足, 提供足够照明, 病房床旁、走道无障碍, 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易于拿取处, 以防拿取物品时失去平衡而跌倒, 呼叫铃放置在患者手边方便患者。
3.3选择性措施床尾挂跌倒坠床警示, 使用床挡或约束带, 指导患者逐渐下床, 转变体位时动作缓慢, 提醒家属需陪伴在旁, 离开时告知值班护士。多巡视病房, 应注意轮椅及便盆座椅的固定, 指导患者使用便盆或尿壶的方法, 对导致跌倒危险的药物使用时应做好宣教, 外出检查时全程陪同。
3.4重点时段护理措施中午及夜间是跌倒与坠床的高发期, 我科调整为双人值班, 强化巡视力度, 第一时间解答患者各种疑问, 杜绝跌倒坠床发生, 护理人员忙碌时段, 要及时通知家属照顾患者的生活。
4结果
护理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的标准, 注重护理安全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创造价值,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1], 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跌倒与坠床是危害住院患者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 必须高度重视, 同时进行护理干预, 这就需要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相互配合, 尽量消除导致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危险因素[2]。
5讨论
护士应懂得安全护理的重要性, 具有评估个体和环境安全的知识, 在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好安全关, 满足患者安全方面的需要。此外, 还应对患者进行安全方面的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3]。在工作中护士要用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 掌握患者病情, 根据病情进行护理, 仔细评估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 保证治疗生命安全是医护人员最基本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余祖妹.持续质量改进在肾病患者尿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7) :614-615.
[2]程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讨[J].上海护理, 2007, 8 (3) :56-57.
1.评估患者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并记录,做好防范知道,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2.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意义,使其积极配合。
3.对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做好交接班。
4.加强巡视,对高危患者如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视力障碍,年老体弱,儿童,孕妇,行动不便及偏瘫患者应重点防护,并告知家属陪伴。
5.保持病室环境,地面,通道,照明等设旋的安全性及功能完好。
6.一旦发生跌倒,坠床,积极采取处理措施;
1)护士应及时赶到现场,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与医生一起迅速采取救助措施。
2)记录病情及应急处理过程,认真做好交接班。
3)值班护士须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4)及时填写“患者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科护士长及护理部。
一、评估患者跌倒医学上相关危险因素
(一)视力减退或受损:如白内障、青光眼。
(二)心血管系统:如体位性低血压、晕厥。
(三)下肢功能不良:如中风、小儿脑变
(四)步行及平衡状态不良
(五)排尿系统不良:如夜尿病。
(六)认知不良:如老年性痴呆
(七)使用药物:如利尿药、降压药、镇静剂、精神药
(八)以前有跌到记录
(九)地面、厕所、浴室地砖湿滑
二、预防跌倒、坠床的护理措施
(一)当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对患者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针对性给与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高危患者床头/尾挂警示标识并履行告知义务。
(三)高危患者病例中有风险评分及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记录。
(四)高危患者及病情变化者每班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
(五)向患者交代如需要协助,可使用呼叫仪求助,确保患者可是随手接触到呼叫仪。
(六)病床高度适中,床两边加护栏。
(七)增添必要的设备,在楼梯、浴室等处装扶手,并将扶手调整到适合的高度。
(八)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移除,室内家具的摆放定位放置,需要用的物品尽量放在手能拿到的位置。
(九)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鞋子。
(十)给予跌倒高危患者安全的辅助器材:如拐杖、助步器等,并将其放置于床边。
(十一)楼梯的收边处有防滑处理,浴室、洗手间的地面保持干燥,地板应有防滑设备
(十二)协助生活护理及移除协助。
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报告制度
(一)、患者一旦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时,当班医务人员应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立即汇报医务科,同时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报表内容包括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及事后处置情况,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和采取的的补救措施。医务科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后,制定整改措施。
(二)、科室设置报告的原则,鼓励主动报告,坚持非处罚性主动报告的原则,促进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
一、目的
通过这次演练提高医护对跌倒、坠床患者的评估、急救、配合能力,使医护配合更为默契,使患者更安全。通过讨论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的问题,使操作更加规范,措施更全面。
二、目标
1、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
2、合理安排人员分工,保证应急处理沉稳有序。
3、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4、提高医护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三、演练形式和内容
1、时间:2017年9月20日
2、地点:普外科病区
3、内容:患者张三,女,79岁,诊断:阑尾炎急性发作,现入院第一天,下午15:50,护士A在巡视病房时,突然发现患者坠床。立即评估病情,通知医护增援,通过现场急救,患者症状缓解,陪护相关检查,继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四、演练人员安排
医生1名、护士4名、病人1名、家属1名 观摩人员:全科护理人员 考核人员:科室相关领导
五、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计划、培训阶段(2017年9月1日——9月20日)
1、成立演练小组
A护士负责评估病情,呼叫器呼叫医护请求帮助,协助急救,陪护患者进行相关检查。
B护士负责吸氧、心电监护。
C护士负责通知护士长,相关科室会诊。D护士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并记录。
E医生根据患者情况下达医嘱,协助抢救,与家属交代病情。第二阶段:实施阶段(9月20日)
场景设置
患者张三,女,79岁,诊断:阑尾炎急性发作,现入院第一天,下午15:50护士A在巡视病房时,突然发现患者坠床。
抢救过程
护士A:张三阿姨,你怎么了?
张三:没人在,我要上厕所来,不小心摔倒了。腿疼的不行!护士A发现右侧髋部肿胀,活动障碍。测量脉搏,120次/分。看表,同时,按铃呼叫。
护士A:患者跌倒,可能骨折,需要急救。
护士A安慰患者:张三阿姨,你不要紧张,我再给你检查一下其他地方。护士C立即通知医生,患者骨折,需要急救。同时通知护士长。B护士、D护士和E医生立即推急救车、携氧气装置、监护仪赶到病房。
E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是否有外伤,观察右侧髋部肿胀,活动障碍。
E医生:其他肢体没有问题,先把病人抬上病床,一定有人专门保护右髋部,不能移动。
将病人抬上病床,下达医嘱:吸氧、心电监护。建立一路静脉通路。A护士予吸氧。B护士立即予心电监护,D护士建立静脉通路,做好记录。护士长赶到,安慰家属。E医生:通知骨科急会诊。C护士立即电话通知骨科会诊。
骨科医生赶到,会诊考虑:股骨头骨折,建议:拍片诊断。A护士予准备平车,准备氧气袋。E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缓解,心率降至90次/分,生命体征平稳。E医生与A护士陪护患者行门诊检查。
门诊检查患者返回病房,E医生嘱继续予心电监护、吸氧,观察病情变化。E医生安抚家属。
护士整理用物,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右下肢制动,给予安全措施。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处理,补下医嘱,补记重症记录单。填写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报告护理部,组织科室人员讨论。演练结束。
预防患者跌倒/坠床、患者跌倒/坠床的
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应急预案】
一、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
1、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小儿、老年体弱、有精神、神志障碍等患者,安放床栏。
2、对于躁动、昏迷或精神障碍患者,先向家属讲清必要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后实施保护性约束,以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3、对于肢体功能障碍者、翻身困难的患者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摆放好安全、舒适的卧位。
4、患者常用的物品拜访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
5、病情允许可以留家属陪护,并详细交代注意事项。
6、及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坠床征象。
二、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应急预案
1、患者不慎跌倒/坠床,立即奔赴现场,同时马上通知医生。
2、对患者的情况做初步判断,如测量血压、心率、呼吸判断患者意识等。
3、医生到场后,协助医生进行检查,为医生提供信息,遵医嘱进行正确处理。
4、如病情允许,将患者移至抢救室或患者床上。
5、遵医嘱开始必要的检查及治疗。
6、当班护士报告护士长。
7、协助医生通知患者家属。
8、认真记录患者跌倒/坠床的经过及抢救过程。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护理部—2015年1月修订
9、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报护理部,护理部报医务科。
【处理程序】
(一)、主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风险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二)、走廊扶手、卫生间及地面设有防滑设备;洗手间有“小心地滑”的警示标示,刚拖过的地面应放上警示标志。
(三)、对特殊患者(儿童、老年人、孕妇、行动不便及残疾人士和意识不清、特殊治疗的患者)主动搀扶或请人帮助。
(四)、对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患者(如意识不清、躁动的病人等),加强巡视或通知家属留陪护。
跌倒坠床事件伤情评估及处理
庄河市第四人民医院
跌倒坠床事件伤情评估及处理
伤情评估
一级:不需要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的撕裂伤等。
二级: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三级: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此伤害程度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处理
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时,护士立即到患者身边,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检查受伤情况,通知医师,同时加强巡视或通知家属留陪护,根据患者受伤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一级:可搀扶或用轮椅将患者送回病床,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级:根据伤情为患者实施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护理措施,加强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三级:
1、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受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适当的搬运方法,并协助医师进行医疗处置;
一、处理预案
1.立即赶到患者身旁,了解患者病情。同时通知医生迅速查看患者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
2.受伤程度较轻者,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3.皮肤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出血者进行压迫止血、清创包扎;必要时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4.疑有骨折、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伤情采取适当搬运方法;协助医生进行辅助检查。
5.患者出现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时,立即遵医嘱予以输氧、输液、心肺复苏等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7.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应立即了解患者病情,做好相应处理。必要时护士长应向上级主管领导领导汇报(夜间通知医院总值班)。
8.准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详细交接班,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及心理变化。
二、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2)做好患者及家属宣教工作,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3)保证护栏、约束带、推车等用物性能完好,病房环境整洁、安全,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及时检查、落实整改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1.病房内有充足的光线 2.地板干净、不潮湿3.危险环境有警示标识4.有潜在危险的障碍物移开
安全防范措施:1.有高危跌倒患者的标识2.锁好床、轮椅、便椅的轮子,确保其安全。3.睡觉时请将床栏拉起,离床活动时应有人陪护。呼叫器放于患者易取位置。4.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及长短不合适的裤子,鞋底应防滑。5.引导患者熟悉病房环境6.当患者头晕时,确保其在床上休息
(4)评估患者潜在跌倒/坠床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5)对于有跌倒危险的患者,保持病区地面清洁干燥,地面湿滑时需出示警示牌;保持病房通道畅通;各种设施指定位置摆放,电线卷好;走廊通道安装固定扶手,定期检查扶手的稳定性。
(6)对于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床尾有醒目标志;确保患者可以随手触到呼叫器病床高度适中,固定良好;昏迷、烦躁、偏瘫、年老体弱等患者使用床挡或安全带,专人看护。
摘要:目的 通过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跌倒坠床进行分析,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坠床事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跌倒坠床不仅与年龄有关,也与原发疾病、服用药物、病区环境和护理有关。结论 对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能防范或减少跌倒坠床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倒坠床;原因;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步入老年型社会,作为一个因身体各器官功能反应能力日趋下降和退化的社会弱势群体,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更需要得到重点关注[1]。脑血管疾病是脑部动脉和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管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疾病。即是引起跌倒坠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老年人伤残、失去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老年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跌倒坠床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相关的因素及相应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事件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65~89岁;陪护情况:有陪护14例,2例无陪护,4例家属离开;发生地点:病房厕所5例,开水间浴室3例,病房7例,走廊2例,病房外3例(日间7例,夜间13例)。其中软组织损伤12例,头皮裂伤、血肿2例,腰椎压缩性骨折3例,骨盆骨折1例,左股骨颈骨折1例,无损伤1例。
2原因分析
2.1生理因素 年龄偏大对刺激源的接受、传达及反应能力及平衡能力降低。肢体协调能力差,关节活动不灵活。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夜间辗转反复也易跌倒坠床。
2.2病理原因 老年患者大多患有高血压、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脑动脉硬化、体位性低血压,血管性痴呆等,这些疾病是引起跌倒坠床的的重要原因。其次,脑血管疾病患者肢体麻木、乏力、活动障碍,头痛头晕,意识不清、烦躁都是引起跌倒坠床的重要原因。
2.3药物原因 抗凝、镇静、血管扩张药物等都可以影响人的神智、精神、平衡、步态、视觉等。
2.4环境因素 病室卫生间缺少辅助设施,地面湿滑,照明过暗,病室设计不合理,拿取不方便等;其次床的稳定性差,床的高度、宽度、软硬度不合适,无床档也是引起跌倒坠床的的重要原因。
2.5心理因素 脑血管疾病起病急,费用大,易反复,给老年患者的心理带来负担。①担心疾病的预后给家庭带来负担,②恐惧成为肢体活动障碍的“残障人士”。为了早日出院,不顾医护人员劝阻,强行下床,结果发生跌倒坠床。
2.6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资历浅,责任心不强,对跌倒坠床预见性不强。科室对跌倒坠床安全意识防范不够,对患者及家属宣教不足或不到位,对住院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无预见性。夜间值班护士人员少,巡视病房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的需要,增加了跌倒坠床的发生率[2]。
3防范措施
3.1全面评估 对所有65岁老年患者进行跌倒坠床的预防评估,填写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内容为:年龄、肢体活动、视力、血压、药物、精神因素,家属签字表示知晓;
3.2做好环境准备 向新入院的患者做好详细的入院环境教育,包括病房、卫生间、开水室、洗浴室,走廊,活动室、医护办公室的安全防范之处。并向家属和患者强调,睡觉或家属离开时要拉起防护栏,日常用品放在手能触及的地方,并将呼叫器放在枕头边或床头。床尾摇手用后归位。
3.3交流沟通及家属或陪护的宣教 有针对性的对危险患者进行书面及面对面的讲解,并反复交待患者病区易跌倒的场所,并有醒目标记,对个别不配合的患者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多加强巡视,增强责任心,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特殊患者进行床头交接班。同时对家属及陪护宣教,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和教会家属及陪护如何注意安全。无人陪伴的老年人应配备呼叫装置。
3.4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积极治疗可预发跌倒的疾病。如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疾病,减少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对于老年患者下床应遵循平躺30 s,坐起30 s,站立30 s再行走,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在夜间。
3.5做好预见性护理 加强巡视,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于老年行走不便的患者,值班护士主动帮助打洗脸水,协助洗脸,刷牙,洗碗,送饭到床旁,夜间放置便器,叮嘱患者夜间不要下床小便,加强巡视,发现有跌倒的危险及时进行处理,在未发生跌倒、坠床前消除隐患。
3.6警示标示 床尾悬挂防跌倒坠床标示;走廊、浴室、卫生间贴地面湿滑要贴警示标语;上下楼梯减速慢行;经常提醒患者注意自身安全,对听力减弱或障碍的老年患者可书面或图册指导[3-5]。
4结论
近年来,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引起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患者跌倒坠床后不仅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家庭的负担,更是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因为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护理人员配备不足,防范和减少老年患者跌倒坠床是医院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耐心、责任心,落实健康教育在每一位患者及家属,为患者创造安全温馨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跌倒与坠床制度】推荐阅读:
跌倒坠床相关制度05-31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制度12-19
31坠床与跌倒报告制度及防范措施及流程12-26
坠床与跌倒防范措施06-17
坠床与跌倒的防范措施10-22
患者跌倒(坠床)伤情认定及处理11-24
防范坠床跌倒管理措施12-11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06-09
预防病人跌倒坠床告知书09-25
心内科患者跌倒坠床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