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赏析题(共4篇)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6.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9、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0、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诗经》
1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2、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关雎,篇名。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使人由此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C、“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句中的“悠”是思念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把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蒹葭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8、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10.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氓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氓
(情节)(章节)(诗句)
恋爱
婚变
决绝 第六章 亦已焉哉 第一二章 秋以为期 载言载笑
(基调)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第三四五章
无与士耽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怨恨、沉痛
热情、幸福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脱。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⑶“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再有,就是人们一般总把“比兴”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三、四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4)《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①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②恋爱时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恋爱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③“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采
薇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作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能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第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怎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凶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帖,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知识归纳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所作,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等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其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等。
4.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学也影响极大,故常以“风骚”并举,分别指代《诗经》和《楚辞》。后代也用“风骚”来泛指文学。
5.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6.《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约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作者不详,但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这些诗主要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诗的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诗的形象生动,语短情长,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7.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8.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二、主题思想
1.《氓》: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全诗通过一女子自述她从恋爱到结婚、受虐待直至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于男尊女卑的夫权制的批判。
2.《采薇》:是一首反映戍卒生活的诗。它通过一个服役士兵在归家途中追思艰苦的戍边生活,流露出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情,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思想情绪。全诗交织着士兵的爱国激情和厌战心理,表现了在外族入侵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
3.《离骚》:诗中以强烈的爱憎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人民疾苦、坚持正义、坚持节操的品质,与楚国腐朽集团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表现了屈原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进步的美政理想。这是一首表现当时社会斗争现实的不朽杰作。
4.《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写汉末建安中庐山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兰芝的婚姻悲剧。作者在诗中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对这对青年夫妇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兰芝的反抗精神给予热情的赞扬。诗的结尾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诗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于兰芝,作者以满含同情的笔触,写她不愿忍受焦母的压迫而主动请归,写她忠于爱情、不慕富贵而拒绝再嫁和对阿兄的誓死反抗,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作为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代表的焦母和兰芝的哥哥的形象,着墨虽不多,也相当突出。这首诗结构谨严,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的叙述和描写语言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5.《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它把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思妇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欲以此遗游子,游子在远方,只能两相望,惆怅、感伤之情可以想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亲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6.《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抒写他渴望招纳贤才,帮助统一天下的宏大抱负和宽广胸襟。根据史事和诗意看,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以后,赤壁之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他虽遭失败,但不灰心,仍要招贤纳士,壮大力量,再图进取。诗的开头虽嫌消沉,但整首诗基调还是高昂激越的。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诗经》里《子衿》《鹿鸣》两诗成句,把女子等候情人之歌变成志士思慕贤才之辞,通过宴饮喜宾的歌辞,表达他招揽人才的迫切心情。全篇围绕“忧思”二字言志抒情,开头两句是引起“忧思”的缘由,结尾两句表达了根除“忧思”的愿望。“明明”四句,写求贤不得的忧虑,十分形象;“月明”四句,以乌鹊夜飞比喻贤士托身无所。情因景生,意境清幽,含蓄蕴藉。
7.《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叙述了陶渊明归田的原因,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表现出对上层社会的厌恶和对村居生活的热爱。诗的前八句叙述往事,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这表现了诗人对过去出仕的懊悔心情。以下写恬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诗人愉快、欣慰的心情。写诗人的庭院风光,语言通俗自然,不假雕饰,而景色自在其中。写远处村落炊烟,朦胧疏淡,语极省净,却给人以无限亲切之感。写近处的犬吠鸡鸣,以动写静,反映出农村的和平宁静的生活气氛,与诗人“爱闲静”的情趣十分和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接抒发诗人回到田园后的欣慰畅快之情,概括全篇的主题思想。
三、关于诗歌
(一)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的起点。《诗经》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战国时期,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的新诗体——楚辞,而且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2.西汉魏晋:汉代诗歌占主体的是乐府民歌,大多数是五言诗,它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东南飞》。汉末魏初,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而且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实地位。东晋时出现了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以描写田园风光为主,平淡自然、醇厚有味、寓有意境。
3.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且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大多体裁短小。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成就最高的应首推《西洲曲》。北朝民歌内容广泛,语言质朴无华,风格豪放刚健,以五言四句为主的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成就最高的当首推《木兰辞》。这一时期还有著名的诗人谢灵运,他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4.唐宋时期:唐代的诗歌在汉魏古诗的基础上创造了格律诗(更讲究平仄和韵律),同时古体诗依然存在,大多是以五言或七言为主,有绝句也有律诗。唐代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杜甫以他沉郁顿挫的诗作、李白以他豪放飘逸的诗作代表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等人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沿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宋代起,格律诗逐渐衰落,代之兴起的是词。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产量最丰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诗歌揭露了外族入侵、统治者腐败无能给国家带来的苦难,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词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它原是在宴会上配乐歌唱的,所以称写词为填词,比诗歌更讲究平仄音韵。在晚唐五代时,词作大多婉丽,至宋则呈现两种风格,一婉约,一豪放。婉约词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词作大多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细腻。豪放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作大多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形式上突破了音韵的束缚,词风雄浑、开阔、奔放。
5.元明清时期:元代在诗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最初流传在市民中间。它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用韵比词密,平仄要求不像词那么严格,可在本字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作品与民歌接近,社会内容较多,风格质朴刚健。中后期一些作家的作品内容远离现实,语言愈来愈典雅,之后逐渐丧失了前期散曲家朴素自然的特色,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明清时期诗歌逐渐衰落,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同于前代,没有创新,较为有名的诗人就是清代的龚自珍了。
(二)诗歌分类简表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此后为《氓》①选自《诗经》(《十三经注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之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史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这里第一首选自“风”,第二首选自“小雅”。②【氓meng】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③【蚩蚩】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④【抱布货丝】拿布来换丝。⑤【匪来货丝,来即我谋】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里来是商量婚事的。匪通“非”,不是。即,就。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子,你。淇,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顿丘,在今河南浚(xun)县。⑦【匪我愆(qian)期】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愆,拖延。⑧【将(qiang)】愿,请。⑨【乘彼垝(gui)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垝,毁坏、倒塌。复关,卫国一个地方。⑩【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没有看见复关,眼泪簌簌地掉下来。这里的“复关”指代住在复关的那个人。涕,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①【载】动词词头,无义。②【尔卜尔筮(shi),体无咎(jiu)言】你用龟板占卜,用蓍(shi)草占卦,没有不吉祥的预兆。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痕来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贿,财物。④【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子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沃若,润泽的样子。⑤【于(xu)嗟鸠兮,无食桑葚】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传说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于嗟,感叹词。于,通“吁”。鸠,斑鸠。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唉,女子呀,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⑦【士之耽兮,犹可说(tuo)也】男子沉溺于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⑧【自我徂(cu)尔,三岁食贫】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徂,往。三岁,指多年。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⑨【淇水汤汤(shangshang),渐(jian)车帷裳(chang)】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溅湿、浸湿。帷裳,车两旁的布幔。⑩【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前后却不一致了。爽,过错。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行,行为。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的爱情没有定谁,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罔,无。极,标准。二三,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德,品德、德行。②【三岁为妇,靡(mi)室老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③【夙(su)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夙兴,早起。夜寐,晚睡。朝,一招(一日)。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言,助词,没有实义气。遂,顺心、满足。暴,凶恶。⑤【兄弟不知,咥(xi)其笑矣】我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咥,笑。⑥【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下来想一想,只能自己伤心。言,助词,无实义。躬,自身。悼,伤心。⑦【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白头偕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愿望让我怨恨。及,同。老,指上句“及尔偕老”。⑧【淇则有岸,隰(xi)则有泮(pan)】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隰,低湿的地方。泮,通“畔”边岸。⑨【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ji),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⑩【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指违背誓言。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是,这,指誓言。已,止、了结。焉、哉均为语气助词。从此为《采薇》②【薇】野菜名,现在叫野豌豆苗。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④【止】
句尾语气助词。⑤【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意思是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曰,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莫,通“暮”。⑥【猃狁(xianyun)】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⑦【不遑启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下文“不遑启处”意义与此相同。不遑,无暇。启,跪。居,坐。⑧【柔】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⑨【烈烈】形容忧心如焚。⑩【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使,指使、委托。聘,问。①【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②【阳】指阴历十月。③【王事靡盬(gu)】征役没有休止。王事,指征役。盬,休止。④【孔疚】非常痛苦孔,很。疚,痛苦。⑤【不来】不归。来,回家。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li)花。尔,通“(有草字头的,也读er)尔”,花盛开的样子。常,棠棣。⑦【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⑧【斯】语气词,无实义。⑨【君子】指将帅。⑩【四牡业业】驾兵车的四匹雄马高大雄壮。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①【三捷】多次打胜仗。捷,胜利。②【骙骙(kuikui)】形容马强壮的样子。③【依】指将帅靠立在车上。④【小人所腓(fei)】士兵以车为掩护。小人,指士兵。腓,遮蔽。⑤【翼翼】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⑥【象弭(mi)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⑦【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孔,副词。甚,很。棘,通“急”。⑧【往】指当初从军。⑨【思】语气词,无实义。⑩【雨雪】下雪。雨,这里做动词。①【迟迟】缓慢。
以上的“猃狁”的猃是错字,原字为“犬字旁+严厉的严”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4、《诗经》两首 氓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学习掌握一些古词语的音、形、义及其用法。
4、背诵《氓》、熟读《采薇》。
5、能够用现代汉语以诗的形式翻译这两首诗或能将其改写成叙事抒情的散文。
6、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背背、练练)【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学习掌握一些古词语的音、形、义及其用法。
3、背诵《氓》、熟读《采薇》。
4、能够用现代汉语以诗的形式翻译这两首诗或能将其改写成叙事抒情的散文。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不知大家还能不能背诵?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解题
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P优化探究
1、指定朗读P14页下注释①
2、分组朗读P优化探究
3、补充讲解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三、感知课文
(一)、初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明确字形。
1、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生读约3分钟)
2、指定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氓:méng 蚩:chī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ǎ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í 泮:pàn 裳:cháng 晏:yàn
(二)、再读课文,感知节拍和韵律
1、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一共六节,每节10句,每句4个字。通篇由四字句组成,因此就体裁而言,我们称之为“四言诗”。
2、每句的节拍应该如何划分?
明确:每句两拍,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请大家用“/”为文章划分节拍。
3、诗歌在韵律上有何特点?
明确: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每节押1——2个韵,逐节换韵。第一节押“i”“ou”两韵,第二节押“an”韵,第三节押“uo”韵,第四节押“ang” “un/in/ing”韵,第五节押“ao”韵,第六节押“an”韵。
(三)、三读诗歌,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指定学生逐节讲解大意,分析文言现象。第一节:
“氓之蚩蚩”定语后置句。“匪来贸丝”中“匪”通“非”。“至于顿丘”中“至于”古今异义。“秋以为期”介宾前置句。第二节:
“以望复关”中“以”相当于“而”,顺承连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以” 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都是介词,“把”的意思。“贿”,古今异义。第三节:“桑之未落”中“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落”,动词活用作名词,“落叶的时候”。“犹可说也”“不可说也”中“说”通“脱”。第四节:
“三岁食贫”中“贫”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士贰其行”中“贰”数词活用作动词,有二心。
3、完成P优化探究相关练习。四、四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叙述了一个女子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2)、文章是站在谁的角度写的?采用了第几人称写法? 明确:女主人公的角度,第一人称写法。
(3)从表达方式角度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歌? 明确:叙事抒情诗。(4)、诗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安排情节的)?如何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一二节写恋爱,三四五节写婚变,第六节写决绝。(5)、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明确:回忆。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6)、诗中女主人公情感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恋爱阶段:欢悦幸福,对氓一往情深;结婚以后:伤心痛苦,对氓失望怨恨;最后:忍无可忍,坚决与氓分手。(7)、从题材角度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歌? 明确:弃妇诗,怨妇诗。
五、课堂小结
《诗经》从诞生到如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读这一篇《氓》虽有字词上的障碍,但却能读懂诗歌的内容,领会到诗歌的情感,看来我们与古人并不隔膜。一首《氓》能给我们多少启迪呢,且听下回分解。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完成《优化探究》基础练习。
2、将课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概括出诗中成语,理解其含义
二三其德:形容没有一定的主张。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白头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形容婚姻美满。
总角之交: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恳可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情感、人物、艺术特点赏析 【教学步骤】 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三大情感之一,每一代的青年人执著的追求,历代的文人从中觅得灵感,更有无数人为之痴狂。
《诗经?周南?关雎》中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凤求凰•琴歌》中说“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中说“如何让你遇见我,为这最美丽的时刻,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中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白居易《长恨歌》中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秦观《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凤栖梧》中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苏武《结发为夫妻》中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中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钱钟书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围城》里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语:“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句话足以道破了婚姻的“玄机”,原来在生活新奇的“小说”里,爱情总是以凄美来无奈地收笔,最终无声地走向婚姻的坟墓。
到底我们如何来看待爱情,如何来看待婚姻呢?《氓》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氓》。
二、检查背诵情况,回忆文章内容。
三、课文分析
我们常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分析命运就得分析性格,要分析性格就得分析人物行为。
(一)分析第一部分“恋爱”
1、男女主人公各有什么样的行为呢?
明确:男——抱布贸丝——来即我谋——怒——卜筮——车来贿迁
女——送——匪愆期,无良媒——秋以为期——乘——望——泣涕——笑言
2、从二人交往来看,男主人公有何性格特点? 明确:① “氓之蚩蚩”,初见时给女子的印象是忠厚老实;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以见出他的狡猾,并不老实,当然有些女孩子会像女主人公一样认为这样的男子比较聪明,能为恋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下雨天专门给女孩子送伞,却说是碰巧路过;给女孩子食物,却偏偏说反正我吃不下了;明明是故意引起对方的注意力,却装作不小心把人家抱在怀里的书给弄掉了等等。③“将子无怒”中看出男子小心眼,易生气,脾气急躁、任性、暴躁。④“尔卜尔筮”说明其办事情慎重。
3、女主人公有何性格特点?
明确:①④初见“氓”认为他“蚩蚩”,“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足见其纯真,单纯;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说明女子传统,矜持,体贴,温柔,善解人意,勇敢(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 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③“乘”“望”“泣涕”“笑言”等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连出嫁都迫不及待。
4、这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直接叙述。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5、女主人公在“恋爱”部分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热烈、幸福。
(二)分析第二部分“婚变”
有人说“自由恋爱时幸福的,强扭的瓜不甜。”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这种自由的选择有没有给女主人公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呢?
1、婚姻生活中的男女主人公各有什么表现? 明确:
男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男子到现在另有新欢,以至于“暴”,开始了家庭暴力,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不能给女子富足的生活也就罢了,不能给女子可以依靠的肩膀也就罢了,何至于拳脚相向呢?这那是一个可以给女人安全感的男人。“始乱之而终弃之”,这完全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
女 “女也不爽”“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说明女子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二人的家庭婚姻生活是古代版的“痴情女子绝情汉”。
2、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3、女主人公认为他的丈夫变心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明确说明? 明确:没有明确说明。而是采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4、你认为“氓”的变心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明确:
一、第三者插足说;
二、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
三、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5、从大家的分析,结合女主人公的悲剧,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自由发言)明确:①爱情不能以容貌取人,貌似忠厚的外表不代表有责任感;以美貌作为爱情的筹码必定因年老色衰而被人代替;②财富不能作为婚嫁的理由,财富也不能作为爱情的保鲜剂;③自由恋爱不一定换来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没有道理;④闪婚者闪离,快餐式的爱情可能造就短命的婚姻,婚前的考察一定要慎重。
6、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请用原文回答。明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孩子们不要当作耳旁风啊。一起把这几句话读一读吧,男孩子们与之共勉吧。
7、“鸠食桑葚,女与士耽”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兴。
8、文中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自己找一找,分析分析。
9、这些地方的比兴手法的运用由什么好处?
明确: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10、女主人公在婚变部分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悲愤、沉痛。
(三)、分析第三部分“决绝”
1、对于这个薄情寡义的丈夫,女主人公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的分手。
2、反映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清醒、刚烈。
3、女主人公的感情如何?
明确: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4、这一部分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赋比兴 对比,今昔对比
四、本文除了“赋比兴”的手法,还有没有其他值得学习的突出的手法?
明确:对比。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五、课文总结
<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作创作的题材,然而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 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的司空见惯而厌倦.六、板书设计
结••••••构图:情节感情基调热情恋爱幸福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婚变沉痛怨恨清醒刚强决绝
第三课时 采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二、初读诗歌,疏通字词
1、指定朗读,纠正读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 靡室靡(mǐ)家 不遑(huáng)启居
2、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象,用象骨装饰。鱼,用鲨鱼皮制作)◆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 的词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今指道路)(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
(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聘,问)
(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
(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三、二读诗歌,整体把握
(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教师让学生自己译注,适当加以评点。
2、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二)、分析层次,归纳层义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匈奴,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1、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2)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①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②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解说:“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3、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4、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与前面各章有何不同?它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赏析(1)、这四句诗一直被前人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它的妙处。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高2013届必修2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四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明确:①赞同。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②不赞同。王夫之认为士卒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未必确切,因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能够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所以他的从军出征未必不是出于保家卫国的情感,雄赳赳气昂昂慷慨而去的,不过对家乡亲人有着依恋不舍的离情别意罢了,谈不上悲伤。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不见得是高兴。三、三读诗歌,体悟感情
《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四、课堂总结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五、作业布置
1、《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诗经两首赏析题】推荐阅读:
《诗经·木瓜赏析》07-22
《诗经·采薇》赏析11-01
诗经白驹赏析01-17
诗经柏舟的赏析09-08
诗经硕鼠-硕鼠赏析10-04
《诗经:葛藟》全诗赏析11-18
《诗经》经典名句赏析01-01
《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10-13
诗经《小雅·大田》原文赏析10-31
诗经:江有汜赏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