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解基层党建创新难题的思考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破解基层党建创新难题的思考(精选10篇)

关于破解基层党建创新难题的思考 篇1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组织设置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作用发挥的问题;如何解决党建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的问题等等。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基层党建工作要立足实际,主动顺应新形势新需求,坚持抓基础性、根本性建设不动摇,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打开新局面,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是创新完善组织设置机制,实现对社会各基层单元的有效覆盖。把党的组织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组织各个单元,有效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形成科学严密、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根据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布、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改进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实现党的工作、组织全覆盖、党员教育管理及时跟进。针对党员从业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趋势,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及时调整优化组织设置,建立完善“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管理为辅”的流动党员监督考核管理机制,使每个党员都能被纳入有效管理,参加组织活动,得到组织关怀,发挥主体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培养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生机与活力。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自身的工作业务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党员切身利益需求,注重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帮扶,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党员民主素质现状,采取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相协调的民主建设模式。积极创设载体、疏通渠道、完善机制、营造环境,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使党员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意愿得到充分表达,保持和增强党的创新活力。

关于破解基层党建创新难题的思考 篇2

稿件刊发后, 引起了区县积极回应。荣昌县农委负责人表示:《重庆日报》的报道更坚定了我们试点改革的决心, 下一步, 荣昌将逐步将试验面积扩展到5000亩, 让更多的农户有机会接受农技公司全方位的服务。忠县的一位领导表示:《重庆日报》的报道抓住了当前农技推广中的要害问题, 也为我们进行相关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产粮大县, 忠县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破除不利于农技推广、科技兴农的弊制, 逐步建立起一支作风顽强、专业技术过硬的农技队伍。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 我先后采写了《曹瑾:让更多的孩子带着尊严走出大山》 (2011年8月18日A9版) 、《修路挖断自来水管8个月仍未恢复供水200村民又回到靠天吃水的日子》 (2011年12月6日A11版) 、《四处筹款建好水池, 再也没钱安装管道, 79岁巫山老农谭厚芝的最大心愿——早日让村民不再望水兴叹》 (2012年1月5日B3版) 、《父母重病山里娃带着双亲读中学家境贫困急需社会各界伸出援手》 (2012年3月1日A15版) 、《涪陵区珍溪镇梨坪村:村民无奈栽种龙眼十年“无果”》 (2012年3月27日A6版) 等一些日报当日好新闻。得意之余察觉, 这些“走、转、改”作品的写法多是从点上入手, 或写人或叙事, 往往缺乏“面”上的系统调研, 因此, 这类作品虽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帮老百姓切实解决了实际困难, 但往往缺乏深度和纵深感。

坦率地讲, 作为农村版采编中心的记者, 并不缺乏走基层的机会。以笔者为例, 一年下来, 可能大部分的有效采访时间都是在基层一线。但长期在基层采访, 却并不一定真能抓几条“大鱼”回来。所谓“大鱼”, 通常指在基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写的深度稿件。具体来说, 就是走基层写新闻时, 寻觅出一些“面”上的问题, 揭开一些沉在“地下”的东西, 并对其从多方面进行剖析, 进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想抓到“大鱼”必须要多看多听多下基层。从“面”上抓“大鱼”和从“点”上抓“小虾”不同, 抓“大鱼”需要到多个池塘边转悠, 抓“小虾”可能下到一个池塘足矣。抓“大鱼”需要多看多听多比较, 抓“小虾”单刀直入就够了。我觉得, 在“走、转、改”活动中, 记者更应多抓些“大鱼”, 当然也不能放过“小虾”, 要“大鱼”、“小虾”两手抓才称得上有所“进步”。这也契合报社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活动的精神要求, 而对记者队伍做出的具体要求和期望。

我觉得, 带着问题下基层是抓“大鱼”的重要手段, 也是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的一门必修课。带着问题走基层, 就是指记者在走基层之前, 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做准备功课, 而不是盲目的“先下去再说”。在下基层前把“问题”装在脑子里, 可以让采访活动更为科学和有计划性, 能使下基层的行动更具有调研性质。

就以《农技推广, 亟待突破“最后一公里”》为例, 为了解决稿件的深度和纵深感, 在采写之前, 笔者就了解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中之重是“科技兴农”, 分析如何才能让科技真正兴农起到富民增收的作用, 而后得出“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尤为重要”的初步结论。在调查巴南、大足、荣昌、忠县等区县30多个村镇后, 发现能否突破“最后一公里”是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之一, 并在报道中提出“改变生产模式、引入市场力量”、“厘清政府和企业在农技推广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建议措施。使文章跳出单纯写某个点上“农技推广怎么样”, 有了深度和厚度, 更具服务性和影响力。

《重庆日报》 (2012年3月1日A15版)

《重庆日报》 (2011年12月6日A11版)

带着问题下基层是锻炼记者能力素质的好手段, 也是培养记者责任感、使命感的好方式。想要成为一名优秀记者, 做到高度服务决策、深度参与生活, 就更需要带着问题下基层。现实生活中, 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之类的大事件, 也不是每天都有“大问题”送上门来等着我们来抓。如若不坚持带着问题下基层, 就很难写出使人为之深省、拍手称快的好作品, 就更难做到高度服务决策、深度参与生活。作为记者, 唯有多带着问题下基层做深入调研, 写出更多影响政策决策的精品力作, 才可能“高度服务决策”;唯有深入基层一线当中, 了解百姓的苦与乐、期与盼, 并对百姓的喜乐之源进行探索和研究, 才可能“深度参与生活”。

扩展来说, 带着问题下基层不仅适用于媒体采编队伍, 也是机关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不少地方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 多采取以“送”为主的策略, 送资金、送技术、送日用品, 甚至送鸡送鸭。活动中, 除了“送”, 有的党员干部在基层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并为之采取了应对之策, 但遗憾的是, 却少有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比如, 一个地方要出台一项决策时, 就鲜有党员干部下基层听取群众意见的情况, 更谈不上在决策中聚集众慧、问计于民。长期如此, 这从客观上造成了公众参与在政府决策中的惯性缺位。

公众参与在决策中长期缺位, 不仅不利于党委政府的决策理性和科学性, 还不利于基层的和谐稳定大局。一旦决策者对基层情况不甚了解、对百姓诉求不闻不问, 就容易产生“拍脑门决策”、“糊里糊涂提议”的情况, 对一方的稳定与发展就非常不利。我在区县采访时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 政府在发展一项产业或建设一项工程时, 党员干部事先并没有带着问题下基层, 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赢得百姓支持, 老百姓甚至事先不知道党委政府要干什么, 因而在这项决策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强大阻力;而在有的区县, 决策部门每每在重大决策前总是要深入了解群众意见与诉求, 并以此调整决策内容, 结果总能获得成功。几年前, 我就曾采访到这样一个案例:库区某镇在准备大力发展蚕桑养殖产业前, 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深入调研, 了解到百姓期与盼, 并由此加强了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最终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如今该镇桑蚕产业发展得蒸蒸日上, 养蚕农民也普遍获得增收。

无论对于媒体从业者, 还是机关党员干部, 带着问题下基层都是一门必修课。我觉得, 在“走、转、改”的新时期新阶段, 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 应倡导记者带着问题下基层, 这样一来才能使之走得广阔、转得深入、改得彻底, 使之在基层大地上大有可为!

关注基层破解难题 篇3

一、为什么要出台《通知》?

答:广西艰苦边远地区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基层公务员“招人难”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自治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通知》,旨在加大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力度,适当降低基层公务员考录门槛,引导和鼓励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为艰苦边远地区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通知》是通过哪些政策来降低基层公务员进入门槛的?

答:《通知》提出了八条降低基层公务员门槛的政策:一是适当降低招考职位学历要求。乡镇机关招考职位的学历条件可放宽到高中、中专。二是放宽招考专业限制。原则上,乡镇机关职位以及县级机关的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职位不限专业。三是适当调整报考职位年龄条件。乡镇机关招考职位的年龄条件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四是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报考县级以下机关职位对工作年限和经历不作要求,主要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五是适当降低开考比例。艰苦边远地区的县乡机关职位,笔试、面试分别按照报名缴费的实有人数和进入面试的实有人数开考。六是单独划定笔试、面试合格分数线。艰苦边远地区的县乡机关职位,在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时给予倾斜照顾。对于计划录用人数与实际面试人数比例为1∶1及以下职位的报考人员,其面试合格成绩可在同考场所有人员面试平均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60分。七是拿出适当比例的录用计划进行定向招考。根据工作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录用计划定向本市、县户籍人员招考。同时,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乡还可以定向招考主体少数民族人员。八是组织第二次报名工作。艰苦边远地区在报名和笔试阶段空缺的职位,可重新发布组织二次报名。

三、《通知》对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有哪些举措?

答:为了拓宽基层公务员来源渠道,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加强招考政策宣传,通过到高校进行宣讲等方法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二是加大从大学生村官(党建组织员)、“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定向招考乡镇公务员力度,经过3-5年,定向考录比例达到当年乡镇公务员录用计划的30%。三是继续做好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四是开展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试点工作。

四、录用基层公务员如何做到“降低门槛”的同时“不降素质”?

答:降低门槛,并不是说没有门槛,更不意味着招进来的人员降低素质。对此,《通知》提出四项措施:一是招录机关要认真开展职位分析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考计划。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好干部标准,注重把好招录人选的思想政治关。三是不断提高考录工作科学化水平。按照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能力测试,科学设计基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四是对履行职责有少数民族和本地语言能力要求的职位,可以由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相应的语言测试。

五、和往年的做法比,《通知》有哪些新举措、新突破?

答:《通知》将广西历年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录用工作采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具体体现如下:一是扩大了艰苦边远地区的范围。将过去享受优惠政策的艰苦边远地区从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乡扩大到16个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的县(市、区)。二是进一步降低学历、专业条件。过去规定只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乡的部分职位可以将学历条件放宽到高中、中专,现在随着艰苦边远地区范围的扩大,降低学历条件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不限专业的范围从过去的乡镇职位扩大到县级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三是加大了定向招考当地人的力度。扶贫开发重点县过去一般只能定向招考本市户籍人员,今后也可定向招考本县户籍人员。四是加大了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的力度。首次明确了定向招考的比例,并且有具体的时间要求。五是将组织笔试合格考生进行第二次报名空缺职位的做法制度化。

六、近年来,社会舆论非常关注考录的公平性,在降低进入门槛的同时,如何保证考录工作的公平公正?

答:公平公正是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生命线。为了保证降低基层机关进入门槛的政策不被滥用,《通知》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一是要坚持依法考录、“凡进必考”,不得简化考录程序,坚持全程公开透明,增强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公信力。二是严肃工作纪律,严禁突破政策适用范围,严禁针对特定人员设置与履职无关的资格条件,严禁资格审查宽严尺度不一。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四是降低进入门槛政策由自治区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严格控制政策适用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供稿)

破解基层一线权力制约与监督难题 篇4

加强对基层一线行政执法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做好质检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必然举措。根据驻国家质检总局纪检组监察局关于有效监管一线执法人员权力运行的要求,山东检验检疫局党组基于分级分权的层级管理和权责一致原则,探索形成了层级权力、层级责任、层级监督、责任追究、绩效奖惩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通过制度约束,让权力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有效解决基层权力倒挂、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问题,最大限度防范廉政风险,真正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建立完善层级职权分解制约体系,确保权责明晰。为有效解决层级管理观念淡薄、基层执法人员“权力倒挂”问题,在有效运行“三位一体”(依法行政、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层级职权分解制约体系,理清层级权力与层级责任,理顺权力运行通道。一是界定横向部门职责。省局各处室、直属单位、各分支机构进一步科学合理地界定本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科室之间的职责。在此基础上,横向划分部门内部平级岗位间的职责,将部门职责界定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做到职责清晰、要求具体、程序规范。通过横向职权的界定,实现平级部门间、平级岗位间的权力制约,解决“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二是分解纵向层级职权。制定出台《山东检验检疫局行政执法请示报告制度》,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按商品类别、业务类别等确定层级权限划分标准,指导分支机构开展层级权限分解工作,明确从局长、分管局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到一线人员的权限、请示报告事项等具体内容,实现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制约,解决“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三是明确层级执法责任。各单位严格执行《山东检验检疫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由省局在综合管理体系中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过程及办法,各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和补充,确保层级执法责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符合实际、持续改进、有效管用、刚性运行”的目标。

健全层级权力刚性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执行规范。配合层级权力确权、分权工作,探索建立一系列权力刚性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探索监管模式改革。按照集权与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在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优化具体检验检疫监管措施,将分支机构受理报检、计收费、现场检验检疫、合格评定、出证放行、监督管理等执法权力进行物理分离,把传统单人执法的“线条式检验监管模式”改变成环环相扣的多人“模块化检验监管模式”,有效分散集权式的执法权力,降低产生腐败的风险。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执法人员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请示报告制度以及层级权力分解的有关规定,在本岗位职责、权限范围内规范行使权力,不得乱用、滥用。各平级岗位、层级岗位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执法证和岗位资格证双证上岗制度,实施执法资格动态管理,对不适合从事执法工作的依法取消岗位资格证、暂扣或吊销执法证并调整工作岗位。对重点企业、重要岗位、敏感业务和关键环节实行双人上岗或推行AB角、主辅角等制度,防止“一个人说了算”。根据岗位敏感程度或限定任职时间,对各岗位干部进行定期交流轮岗,打破“小团体、小圈子”。

探索构建层级权力多重监督体系,保障监督有效。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权力监督网络,杜绝权力集中、失控和监督缺位。一是加强层级权力内部监督。建立上级对下级权力运行层级督察制度,强化局领导、处(科)长、副处(副科)长等各管理层的督察职责,针对重点敏感风险点,明确各管理层必须负责一定比例执法行为的抽查监督,把各级管理层的日常监督重点引导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在实践中明确规定科长每月要对本科人员出过的证书、放行的批次、监管过的企业等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复核;业务局长、处长每季度要对科长验证过的工作根据一定比例进行验证;山东局主管处室对分支局定期进行验证。此外,山东局建立联合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分支机构进行联合检查,着重对各分支机构层级监督运行情况进行督察,查出问题及时追责、整改和通报。二是加强层级权力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定期调查走访制度,对各层级人员工作质量和廉洁行政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局级领导、部门负责人、纪检监察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访有关企业和工作对象,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诉求,掌握各层级人员行政执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引入社会监督力量,聘请第三方机构、社会监督员等开展外部调查,增强外部监督的实效性。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本单位的执法依据、内容、范围、程序、时限、执法结果等向社会公开,采用多种渠道强化信息传递和沟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建立健全廉政督察机制。按照廉政风险防控要求,明确每项廉政风险的监控对象、监控责任人,完善和优化防控措施,细化各岗位防控责任、防控频率、防控目标,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比如执法一线的自由裁量权、市场准入等行政审批、注册管理、工程招标、政府采购、资金审批、人事任免等都是关键风险点。按照“有访必接,有案必查,违纪必究”的原则,对实名投诉举报采取谈话提醒、立案查处直至移送司法机关等手段,做到“查办一批案件,教育一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

综合运用各类监督检查考核结果,落实责任追究。强化对滥用权力、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的责任追究,督促和约束基层一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一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日常督察、专项督察、综合督察、投诉举报调查等途径发现的未依法履职、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坚持“严”字当头,严肃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对存在屡改屡犯等问题的单位,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以外,还严肃追究单位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制度刚性运行。二是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管理。积极推进全面绩效管理工作,扎实做好逐级逐人绩效考核,实现绩效管理与具体岗位、具体人员执法责任的有机结合。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发挥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实现对实际绩效的有效区分。三是注重运用督察考核结果。把各类监督、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调整岗位乃至党政纪处分的重要依据。局党组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重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不用那些以权谋私、不负责任、不讲原则、不干实事、信誉不高的人。

抓基层组织建设要善于破解难题 篇5

抓基层组织建设要善于破解难题 中共文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常红军

我是2009年从省委组织部选拔到县级任职的。几年来的基层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各类矛盾,是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绕不过去的坎,是提升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作为县级组织部长,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没有过多的回旋余地,必须“知其难为而为之”,迎着困难上,追着问题干,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创新突破,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破解基层组织建设难题,首先要有直面困难的胆识和勇气。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积累了一些复杂尖锐的矛盾。面对困难和问题,首先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积极应对。如果一味回避遮掩,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即使眼前不出事,将来也可能集中暴发、难以控制。而解决这些问题,也会面临风险、经受考验,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比如,“后进村”整治一直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难点工作,许多同志不愿去碰这个“烫手山芋”,担心一旦处理不好,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我们感到,“后进村”得不到有效整治,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就很难巩固,麻烦再多也要整治好。这几年我们下了很大气力对后进村进行整治,向每个后进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主持工作,同时安排一个份量较重的市直部门跟进包扶、一个工作组驻村蹲点帮带指导,着力解决后进村没能人管事、没能力办事的问题。在整治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始终不怵硬、不怕事,坚持不懈地攻坚破难,目前已经有60多个后进村得到了有效转化,基层干部群众反响很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向549个村选派了驻村联络员,帮助村里办实事、解难题。实践说明,有了困难不可怕,怕的是不敢面对。工作中出现问题,往往是实现突破的大好机遇。抓基层组织建设,就要敢于触及矛盾,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工作才能不断突破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才会更加牢固、更有战斗力。

破解基层组织建设难题,关键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尽管十分复杂,但再难的问题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问题没有解决好,往往是思路不正确、方法不对头。只要积极开动脑筋,认真分析研究,善于创新突破,复杂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比如,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多数与村干部决策不科学、办事不规范有关,而在村民自治、思想多元的背景下,基层普遍感到村干部管不住、管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反复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了镇村集中议事制度,每周都拿出固定时间,由镇党委书记主持召开镇村干部会议,各村计划开展什么工作,都拿到会上议一议,通过集思广益,把方案定得更科学、更合理。会后,镇干部指导监督村里按议定的方案去决策实施,有效避免了村干部乱决策、乱办事的问题,提高了村级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一做法得到李源潮部长的批示肯定,省委组织部召开现场会进行了推广。再比如,不少村在实施村级事务时缺少详细记录,对形成的资料也不注意收集整理,事后群众反映问题,很难查明真相,致使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引发各种不稳定因素。为此,我们探索推行了“3+3”重要村务全程纪实工作法,在实施重要村务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采取文字纪实、录制影像和留存实物资料三种形式,全面真实地记录重要村级工作全过程,不仅为事后调查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村干部规范施政。有的村干部这样讲:全程纪实是把“双刃剑”,事情办对了对自己是保护,办不对我们肯定脱不了干系。实践使我认识到,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免出现问题。破解基层组织建设难题,要抓在紧关节要处,注重加强源头管理,用健全的制度管住人、管住事,最大限度地预防违规问题的出现。问题减少了,工作自然好开展。

06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篇6

创新破解难题

常 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尊新必兴

何平

“新”是一轮初升的朝阳,带来光明,充满希望;“新”是浩荡奔涌的江河,东流到海,势不可挡;“新”是消解冰雪的春天,万物竞发,蓬勃向上。

革旧维新、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万象更新„„新生事物刚开始往往是弱小的,但它总是代表时代进步的潮流,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蕴含催人奋进的力量。

纵观古今中外,历览兴衰成败,创新、更新、求新始终贯穿于大国崛起的恢宏历程,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解放思想、冲破藩篱。回首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畏艰辛、披荆斩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冒”的劲头,没有一点“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拘一格、宽容失败。创新有风险,但因循守旧、停滞不前风险更大。只要我们真正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处处皆是出新之地,天天均是求新之时,人人都是创新之才。

小窗口透出大视野,试验田培育丰收果。“常新”谈创新,话转变,破难题,体现了他们执着的不懈探索,表达了深刻的思考感悟;新乡建设新型城镇化之路正在探索,持续探索,由此也给我们三条重要启示:创新,要敢于突破;更新,要善于运作;求新,要勇于担当。

创新是破解难题的最佳钥匙 篇7

一、敢于创新:规避风险, 确立法

首钢总公司把这么大的投资项目交给我们, 决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失误而造成损失。冷轧公司本着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高起点定位, 高目标追求。为了确保创新发展的方向不出现偏差, 冷轧公司领导班子对冷轧生产目标管理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 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在所有冶金工厂中, 冷轧薄板工厂是最复杂的系统, 其复杂性体现在工序多、品种规格多、设备连续化、自动化程度高, 设备种类多、精度高、能源介质质量要求高、种类繁多等方面。冷轧系统的复杂性存在于冷轧产品、冷轧产品市场、冷轧生产、冷轧设备等各个环节中。二是首钢冷轧系统采用的是世界最先进、最成熟的技术, 选择的设备供应厂商也是世界一流的, 在装备硬件上已经具备了后发优势, 装备上没有多大风险。其风险主要在于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三是冷轧项目成功与否, 是否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取决于产品的品质和市场运作能力。一流的装备加上一流的团队可以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产出一流的经营效果。一流的经营效果要靠一套先进、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来保证。四是由于冷轧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市场的复杂性、能源动力供应系统的复杂性和原料、产品运输的复杂性, 所以用传统管理方式管理冷轧系统, 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率。

为了确保首钢冷轧系统在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获得较好的经营效果, 早日为首钢搬迁调整战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冷轧公司在分析风险性、复杂性的基础上, 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冷轧企业的成功经验, 研究制订出了管理的六大黄金法则:对市场的反应尽可能快, 供货周期尽可能短;管理结构扁平化, 管理流程短, 管理效率高;管理责任明确, 不交叉重合, 向下授权充分;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管理信息计算机化;建立对20%重点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机制创新:结构决定功能

全新的顺义冷轧, 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管理架构及全新的管理模式。创建全新的管理架构对顺义冷轧公司来说是一项艰难的挑战。破旧立新, 首先要冲破自身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学习考察, 冷轧公司领导班子把国内外先进冷轧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传统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一是传统管理机制的弊端是部门责任交叉点、结合部多, 为了部门利益, 经常发生“好事一齐伸手, 问题相互扯皮”的现象, 导致反应慢、效率低。而这恰恰是板材企业的大忌。假若客户的意见、各工序间的问题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到冷轧生产环节, 企业就很难生存下去。先进的板材生产厂管理特点是以作业线为核心, 作业管理重心下移。二是目前冷轧公司队伍的特点是年轻、缺乏经验, 近几年虽然培养了一部分现场专家、专责工程师, 引进了几位专家, 但仍然是人才稀缺。而培养众多的现场专家需要时间, 需要积累。

为充分保证作业管理重心下移, 我们将生产工序联系紧密的作业区合并重组, 用两个分厂统辖四个作业区的生产管理, 把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维检、安全等所有与生产作业有责任联系的职能都集中在分厂。该体制的最大优点是:管理界面少, 动态反应快, 管理效率高;还把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比如, 针对冷轧线作业区部分设备工艺相近的特点, 配置几名现场专家, 便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过去, 如果是作业区出了问题, 需要现场专家解决, 依靠作业区之间协调难度很大, 快速反应能力偏弱。分厂的好处就是可以内部协调, “谁的地盘谁做主”, 减少了中间环节, 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厂制结构的功能实现了人才使用最优化, 岗位配置精准化, 职责权限明晰化, 使之既是生产组织的前沿, 也是生产管理的终端。在这一管理体系中, 分厂负责人、现场专家、设备维护人员、操作人员全天候围着作业线转, 对生产设备工艺了如指掌, 解决技术问题快速迅捷。

三、战术创新: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驾驭先进的设备, 最主要的是, 靠智慧, 脑力要远远大于体力。事实上, 这一特点不仅对于个人, 对于冷轧公司整体和全局, 也是如此。依据这一特点, 冷轧公司领导班子要求员工无论是在学习培训过程中还是在设备监装过程中, 都要勤于动脑, 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掌握技能, 还要掌握方法。冷轧公司领导把先进的技术装备比喻成一把“好枪”, 但是要生产出高品质的汽车板, 还要求人人都要有“好枪法”, 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吸收、消化, 掌握先进的技巧、诀窍。

驾驭板材生产, 关键在于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冷轧公司成立至今, 重点打造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现场专家队伍, 另一支是高级技工队伍。这是冷轧公司赶上并超越国内先进企业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考察学习, 我们既看到了他们先进、优秀的一面, 也看到了他们的薄弱环节。如果把他们比喻成一只“虎”, 那么在现阶段我们只有用“一群狼”来与之抗衡。这种方法我们形象地比喻成“群狼战术”。一些先进企业在作业线上都有一两位对轧机、酸洗等技术精通的专家, 这种技术优势我们短时间内难以超越, 但依赖于一两个专家, 一旦人才流失, 企业损失将会更大。我们目前虽然没有这样的人才优势, 现在培养的现场专家只能各自精通一行, 全通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 我们一个现场专家在一方面是“一只狼”, 一条作业线培养几个现场专家, 也就是有几只“狼”, 一人看一块, 分兵把守, “一群狼”就不会输给一只虎。我们现场专家因为只负责“一块地盘”, 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与作业线朝夕相处, 这样可确保作业线稳定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这些分兵把守的专家当中就一定会有人成长为生产线上的通才, 从而成为“一只虎”。“群狼战术”是目前我们唯一可以超越别人的方法。

四、学习创新:用学习力提升竞争力

首钢由长材向板材转变, 最艰难的“门坎”不是先进设备的引进, 而是驾驭板材生产技术。培养一支能够驾驭板材生产技术的优秀团队, 才能最终迈过这道“门坎”。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途径靠什么?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冷轧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 目的性很明确, 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冷轧生产技术, 为此, 我们要求学习培训必须紧贴冷轧技术, 通过创新学习方法, 建立起具有冷轧特点的学习培训模式。

一是重视团队学习。针对复杂的学习内容, 只有发扬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在德国蒂森, 还是在国内学习, 我们都大力推行理论学习、现场实习、个人自学、专家解读、集体研读的学习培训模式。在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员的岗位不同, 重点学习掌握的技术内容也不同。因此, 冷轧公司对各个岗位, 都一一明确了必须掌握的工艺、设备、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具体学习内容。

二是重视向专家学习。无论是国外专家, 还是自己的专家, 都成为学员们“汲取技术”的对象。自己的专家每周都要安排时间, 为员工进行各种专题授课, 并组织专家带徒弟, 把岗位操作人员分成小组, 由各专职工程师负责, 在现场进行指导。员工自己刻苦学习已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三是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强调学习要与工作结缘, 学习有没有成果, 不看你记了多少笔记, 而要看你掌握了多少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冷轧公司这支年轻的团队, 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 学到了当今世界板材生产的先进技术理念, 掌握了生产汽车板的全部冷轧技术文件, 包括各种规程和操作要点, 都取得了认证证书, 还学会了编制冷轧板的质量计划。

五、程序创新:打破常规, 领先一步才能超越

冷轧生产是全新的事业, 一切工作都必须打破常规, 打破多年形成的控制程序。冷轧公司领导班子秉承“办事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方法”的工作理念, 富于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难题。

我们了解到, 目前国内几条冷轧生产线由于在设备安装过程中, 对设备安装质量没有引起重视, 造成了设备投产后, 不能稳定顺行, 一些“胎里带来”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企业。怎样才能不重蹈覆辙?冷轧公司实施了“提前介入, 全程参与工程施工”的新战术。对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把关, 同时也把这视为学习技术的机遇。并结合总公司开展“双五”活动, 将此项工作进一步具体化为“查隐患、堵漏洞”活动, 对发现设备安装质量问题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员工每天深入施工现场, 对设备安装质量进行监装, 发现问题及时与施工单位沟通, 提出改进意见。比如, 冷轧公司能源环保部专业员覃博在审查图纸时发现, 锅炉烟囱标高与国家相关规定不符, 达不到环保验收要求, 及时反馈, 最终得到了妥善处理。到目前为止, 员工共发现各类设备安装质量问题778个, 已得到改进的为649个, 确保了工程质量, 为将来的顺稳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营销创新破解行业难题 篇8

东风日产的员工们以舞台剧的形式帮助古人破解了难题;那么,现在谁又在为国内汽车行业破解难题呢?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正在努力地寻求经营业绩的突破口。这不仅要求汽车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更重要的是,要探寻新的营销模式。回首过去的2006年,东风日产迈出了他们营销创新的第一步。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企业真正的职能就两项,一个是营销,一个是创新。这句话在东风日产得到了实践--东风日产从成立之初,就把市场导向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们把对市场、用户的解读始终放在第一位。这种理念不仅贯穿在东风日产的营销之中,也是东风日产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从营销的角度看,销售精英大赛和《绝对挑战--巅峰营销》异曲同工,都是东风日产的营销创新。

销售精英大赛:汽车营销新蓝海

东风日产第一届销售精英大赛的季军曾经说:“当客户进入东风日产专营店后,我们会跟他有充分的沟通,然后从他的需求做分析,提供最适合他的方案。我们从来不会一开始就主动推销一款车,东风日产提倡自然的拉动式销售。”

销售精英大赛是东风日产销售部、市场部、企划传播部跨部门三方协作的结果。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完成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与后期展开工作。因为在现实中,销售顾问所接触的顾客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大赛的组委会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比赛题目的新颖程度和多样性,争取做到使赛制与考题贴近销售环境,销售顾问展现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与东风日产的要求相切合。

经过充分的策划与筹备,销售精英大赛的“活力展现”展示个人即兴口才,“谁与争锋”挑战业务知识及专业能力,“情景模拟”则集业务知识、沟通技巧、应变能力于一体,“实战联盟”彰显团队精神与无限创意,PK环节争取最后出线名额,需要选手具备潜在实力和现场感染力。历时近半年,经过海选赛、区域赛、半决赛和总决赛层层晋级选拔之后,最终,来自沈阳东北汽贸专营店的张笏馨、天津新骏濠专营店的李臻和广州广大专营店的陈杨分获总决赛冠、亚、季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销售精英大赛是东风日产第一次尝试借助网络频道进行传播。销售精英大赛设置了选手的“复活机制”:想要“复活”的选手通过建立博客、发表文章赢得客户与网友点击、留言、投票的方式来为自己拉选票。初步统计,30个“复活”选手共赢得了50万张投票。

“举办销售精英大赛,我们不仅为了挖掘和培养全国顶尖的销售精英,同时也可以借助此次活动看到销售队伍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今后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陈斌波在谈到第二届销售精英大赛的意义时表示。

正如东风日产总经理吉田卫在颁奖晚会上所说的那样,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商品的理解不断加深,销售顾问的作用尤显重要。东风日产最大的财富就是高素质的公司职员,而进行高标准的一流人才培养,一直是东风日产企业文化中最为重视的问题。销售顾问通过与客户的交流,不仅在传播东风日产品牌的产品,同时也在传播东风日产的品牌服务。吉田卫希望销售精英把成功经验、方法传递给其他同事,大家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巅峰营销》:用人彰显企业文化

在东风日产,有一类“三无人员”:一无日产背景,二无东风背景,三无汽车行业背景。然而,“三无人员”不为人情所累,不为经验所惑,往往能够迅速熟悉专业,熟悉企业文化。在东风日产,谁都知道,员工提高晋升的机会有很多,而员工抓住机会需要的是出色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东风日产以其用人不疑的胸怀,具有了强大的人才市场的号召力。

“汽车行业缺乏营销人才,你们有机会!” 2006年年初,《绝对挑战--巅峰营销》的“百万年薪招营销总监”栏目,以一个张扬的方式,在全社会寻求最优秀的营销人才,引起了业界的哄动,吸引了5000多名白领报名参赛,并成为一个持续的热点事件。

正如东风日产副总裁任勇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采取此种方法来挑选职业经理人,体现了东风日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思路。我们对报名选手们进行严格考察,希望发现真正能够打大战、打硬战的人才。”通过这场招聘行动,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东风日产用人的胸襟,更能够体会到东风日产领先市场的意识。

在一共11期的节目中,穿插着对东风日产企业文化的展示、东风日产的产品介绍。这档纪录片式的职场节目,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一个职场比拼的游戏过程上,而是依靠中央电视台这一巨大的传播平台,借力打力,巧妙地对企业进行了深植人心的嵌入式营销。

《绝对挑战》的忠实观众多为年收入数十万的人群,既是东风日产的招聘对象,也是东风日产的潜在消费者。同时,在最后决赛现场,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还对“轩逸”的车型配置以及市场战略等情况作了说明和介绍。

东风日产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一是从5000位选手中招聘到了一位营销总监,向公众展示了企业惟才是用的人才策略;二是进行了有效的品牌宣传。

2006年11月底,北京国际汽车展上,东风日产推出了旗下的新款车“骏逸”,成为此次车展全球首发的10款车之一。此次车展,参展车型达到572款,参展商达到1500多家,车展的繁荣,可以透视今后的中国汽车市场:残酷的竞争态势即将上演。

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当中能够胜出的,一定是在差异化竞争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东风日产正在走差异化竞争之路,他们有非常明确的品牌定位,产品对用户的界定也非常明确:他们在整个业务链上有非常强的创造性,东风日产的差异化为他们带来了一种经营效率。对于品牌、产品,东风日产有针对性地瞄准他们所界定的用户群体,为客户带来完美的购车体验,以充分满足和超越客户的期望,促成东风日产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006年,是“日产超越年”,东风日产最大的成功就是超越了过去的自己,并成为汽车营销界绝对的标杆:从“巅峰营销”到销售精英大赛--鬼斧神工的营销策划,引领中国汽车界的营销新思路,破解行业的营销难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欢迎订阅《成功营销》杂志!

创新工作思路破解产业难题 篇9

---青川县油橄榄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

青川县从1999年开始,以退耕还林政策为支撑,按照“以保促退、以退促调、以调促收”的油橄榄产业发展思路,在宝珠寺水电站淹没区6个乡镇引导农户发展油橄榄基地8万亩。近几年,面对农户对油橄榄产业的期望,我们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创新思维,一步步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取得较好成效。2006年,全县油橄榄开花株率达到30%,座果株率达到14%,鲜果产量20吨,实现产值50余万元。

成立“四个机构”,强化技术服务

---成立了我县油橄榄产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分别成立了工作组,做到了县乡上下联动,一把手亲自抓,有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队伍。

---成立了油橄榄产业推进办公室和油橄榄研究所,从大专院校引进林学专业大学生1人,从县内部门中选调林学专业人员6人,配备了专业服务队伍,专门负责全县油橄榄产业发展工作。

---成立了乡镇油橄榄产业技术服务站,分片负责油橄榄管护技术指导工作。

---成立了沙州油橄榄协会,截止目前,协会按照“三民四自”的原则,吸纳会员240户,涉及10多个村。建立健全了油橄榄产业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实行“四种模式”,推进集约化经营

---实行“公司+基地+农民工人”的模式。在发展产业之初,我们为积极引导农户种植油橄榄,以广元市蜀北橄榄油公司为龙头企业,先在沙州镇江边村、营盘乡江岸村租赁土地350亩,建立公司基地,招收当地农民进行基地管理,企业支付农民工人务工工资。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自主经营自己的油橄榄,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及产品回收合同,农户按照公司制定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公司实行保底价回收产品。

---实行“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2003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沙州镇三堆村农民余文君自发成立了沙州油橄榄协会,协会根据《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指导协会成员户按标准管护,组织农户生产,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实行大户经营模式。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户扩大经营规模,政策支持和扶持成为油橄榄大户,截止2006年底,全县培育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5户,20亩以上的大户86户,大户经营面积2000多亩。

结合“四个来源”,健全投入机制

创新油橄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好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招商引进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统筹政策,打捆项目,整合资金,想办法破解油橄榄产业发展投资大的难题。2006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强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油橄榄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民间闲散资金投入油橄榄产业120万元,招商引进资金668万元,水利、移民、财政、林业、扶贫等各渠道项目投资300万元。

采取“四条措施”,推进产业发展

---走典型示范之路。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培育现有油橄榄基地为主,稳步发展新增面积为辅”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三年内不再新发展面积,全力试点管护1万亩,力争三年内全面挂果,幅射带动全县油橄榄产业发展。一是建好一个科技推广园,将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和高接换优技术推广应用,增强油橄榄产业 科技含量。二是建好一个母本园,优选适宜我县生长和推广的优质油橄榄品种,培育和繁殖成为青川,乃至四川省的优质品种。三是搞好油橄榄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大投资,完成1万亩油橄榄果水配套,实行标准化生产,把沙州和木鱼两镇建成全省油橄榄示范乡镇,其他的每个乡镇建成一个不低于500亩的示范点,力争三年见效,五年创建中国油橄榄之乡。

---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拓展思维,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经营油橄榄。

鼓励和扶持多家龙头企业流转油橄榄林地,开发油橄榄项目。目前,我们已引进一家企业愿意流转油橄榄林地3万亩,正在建设橄榄油加工厂房。同时,我们又在多方面引进其他大型企业来青川考察油橄榄项目,营造良好竞争氛围,打破垄断经营。

---走科技强产业之路。一是加强与国外油橄榄专家的交流,去年9月,我们接待了国际橄榄协会副主席、澳大利亚橄榄协会主席皮特尔先生对我们县油橄榄产业发展进行访问,现场进行了管护技术交流。二是与国内大专院校共建科研基地。2006年4月,中国林科院徐纬英教授来我县考察了油橄榄生长情况,从2005年起,我县与四川农大签定了油橄榄栽培与管理科研项目协议,与川农大共建油橄榄科研基地,帮助我们完成了油橄榄休花促果试验、优树筛选。三依靠科技优化品种。是根据专家建议和意见,依靠四川农大的科技力量,邀请四川农大经济林试验场专业技术人员在沙州镇三堆村、幸福村、营盘乡新南村、木鱼镇文武村实施油橄榄高接换优2000亩,嫁接成活率达到96%以上,目前树势生长良好。四是培育乡土人才队伍。去年,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在油橄榄乡镇培训农民1036人,其中有25人基本掌握了油橄榄的修剪等管护技术,建立健全了一批乡土人才库。

关于破解基层党建创新难题的思考 篇10

如何破解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并致力于党建工作和业务发展“两手抓”,做到有机融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农发行县级支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建设难题。根据省行要求,我就县级支行“如何破解党建难题,促进党建与业务同步融合”进行了调研。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农行南宁市国贸支行抓党建工作促业务

发展的实践

南宁市国贸支行作为广西区分行营业部辖

属城区支行之一,全行在职员工

xxx名,管辖xx

个营业网点,机关内设x部x室.目前该行设有

党总支成员x人,下设党支部x个.全行现有党

员xx名,其中在岗党员xx名,离退休党员x名.近年来,该行党总支紧紧围绕业务发展中心,认

真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

度建设,积极探索基层行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

作积极性,为全行的业务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

献.该行200x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含同业)

达xx亿元,比年初增加xxx亿元,完成全年

任务的xx%;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xx亿

元,比年初增加xx亿元,其中优良客户贷款占比

xx%;实现经营利润xxxx万元,超额完成上级

下达利润任务.被广西区分行评为200x市

场营销先进单位,并荣获200

x南宁市文明

单位荣誉称号.该行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树立“永不言败“的思想信念,凝聚全

行向心力和凝聚力.国贸支行由于种种原因,业

务曾一度走人低谷,200x年排名南宁市城区支行

末位.全行业务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存款增长缓

慢,信贷结构不合理,人均利润率低,不良贷款占

比高,业务经营举步维艰,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淡薄,与同业行之间的“发展差“明显

拉大.200x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立即展开

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查找差距,一致认为国贸支

行要赢得发展主动权,关键就在于能否率先转变

思想观念.于是,该行从转变观念人手,通过宣传誉一

教育,牢固树立“永不言败“思想信念,不断增强

员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员工从切身利益中体

会到“发展是硬道理“,实现了“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全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不

断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维护一级法人的权

威,牢固树立从严治行的规范管理观,积极进取的改革创新观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坚持

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指导工作,并转

化为一心一意抓经营,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力量源

泉,做到以德服人,以勤感人,以绩带人,以廉正

人.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势头逐步趋好的难得机

遇及本行业务发展实际,适时地提出了“一年打

基础,两年起好步,三年大变样“的三步走发展战

略,以抓好存款业务为突破口,带动各项业务发

展.班子成员作为首席客户经理,站在营销阵地的最前沿,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对支行确定的xx多个重点客户,实行挂点承包,提升营销层

次.通过上下联动,建立多层面立体公关营销体

系,成功营销广西财政厅国库等专户,使日均存

款增量达xx亿元.200x年该行甩掉综合业绩排

名末位的帽子,各项业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其中,人民币存款两年共增

xx亿元,比200x

年增长xx%,几近翻番.(二)塑造“勇争第一“的团队精神,发挥基

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支行党总支从健全基

层党组织人手,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三个

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四簿

两册“,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同时,支行党总

支充分认识到,支行的发展关键在于调动团队的能动性,特别是在业务发展的低潮,团队精神的发挥,在业务拓展上尤其能起到攻坚作用.鉴于

此,支行党总支先后开展业务发展大讨论,举办

团队建设的理论讨论,团队营销知识培训,团队

共识训练,团队成员思想融合等一系列团队建设

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更有力地推动了各

党支部,各部室,各网点逐渐形成有凝聚力,有竞

争力,人人“争当第一“的团结协作的营销团队,为支行业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支行

营业室在党员王世明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团

队营销,200

x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xx亿元,比年初增长x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xx%,创历史新高.被农总行授予“全国农行十大外币

业务网点“和南宁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府南宁

200x年第x期

(双月刊)总第xxx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先进集体“.王世明本人

因成绩突出,荣获农总行“十佳储蓄员“称号,区

分行“青年岗位能手“及区分行营业部“揽储能

手“称号.(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党员

模范带头作用.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素

质.一是开展了“向牛玉儒同志学习“的活动,帮

助广大党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是在党员中开展“遵规章守制度大学习大讨论“

活动,进一步端正经营思想,转变经营作风,牢固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绩效观,规范经营行为.2,加强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党员的业务能

力.一是举办会计,金融法律法规,信贷,营销技

巧,外语等各类业务培训班,要求党员带头参加

培训,自觉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操作技能.二是开展“三会“活动,即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班前

例会“,“月度例会“,“学习讨论会“,以报告和

座谈的形式,深入学习业务操作中的具体规程,做到熟练掌握.三是开展读书活动.支行党总支

积极响应总行“创建学习型银行,争做知识型员

工“的号召,积极开展读书月活动,要求每位员工

精读一本书,熟读两本书.两年来,该行先后下发

《没有任何借口》,《有效提升工作效率xx招》

等多种书籍,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组织集中学习交流讨论会.通过各种活动,组织引导党员青

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综

合素质.3.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调动党员的营销激

情.一是党总支时刻关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出台了《柜台业务量计价考核办法》,《营销定价计量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展市场营销,清收盘活,增收节支,调查评估等

攻关活动,激励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各项改革发

展和经营管理当中,为农行事业奉献青春和智

慧.二是开展党员“一帮三“的帮扶活动,即一名

党员帮助三位后进员工.党总支书记李进进同志

带头帮助三名后进员工,亲自与他们谈心,了解

后进员工的思想动态及实际困难,与其所属部门

共同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通过业务培训,调整

岗位等措施,调动了这三位同志的工作热情,使

他们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客户经理,其中,一名同志成为支行的揽储能手.(四)丰富党建工作载体,勇于探索党建工

作新路子.1,开展“早训“活动,创新支部生活会载体.该行于200x年下半年起,坚持每周一上午召开

有支行领导班子成员,各网点主任,机关各部室

全体员工参加的“早训“会.通过授课式,讨论

式,座谈式,演讲式等形式进行“早训“活动,围

绕支行各项业务发展问题共同商议,有力地推进

了行务公开,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同时也提高

广大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召开“沟通会“,创新党群联系方式.该行

党总支将机关党员干部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各

基层网点召开“沟通会“,以座谈会,组织问卷调

查,专题调研等形式,与网点员工直接面对面地

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

员工的行为取向,认真倾听员工的呼声,了解员

工的情绪,关心员工的疾苦,使得党群关系非常

融洽.3.创立《国贸英雄榜》,树立先进典型.每季

度由每个党支部评出本支部在劳动竞赛成绩突

出,服务质量优秀,团队精神表现出色的党员,上

榜上墙,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充分发挥共产党

员和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全行形成了一

种人人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有力

推动全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二,几点有益的启迪

新时期南宁市国贸支行抓党建工作促业务

发展的生动实践,对如何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经

营融合互动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启迪之一: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的“高位嫁

接“必须汇集在“第一要务“上.南宁市国贸支行的近两年来的快速,有效发展的事实说明,在任

何情况下,全行的所有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发

展是兴行第一要务“来开展,坚持用科学的发展

观和正确的业绩观指导工作.只要敢于直面前进

中的困难,坚定必胜信心,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蓬

勃朝气,昂扬锐气,旺盛士气,在竞争中展示永不

言败,奋勇争先,团结奋进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

胜困难,走出困境.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

集聚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服务.而就党建抓党建,与业务经营“两张皮“的党建,是没有生命力的.启迪之二: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的“融合互

动“必须支撑在过硬的措施上.南宁市国贸支行

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比翼双飞,关键在于善谋落

实之策,善思落实之功.领导班子切实转变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经常深入到一线,到现场,到

基层员工中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通过加强班

子建设,团队建设,开展多形式学习教育活动,出

台一系列改革办法,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等措施,有效激励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各项改革发展和

经营管理当中,从而将党建工作渗透到业务经营

之中,推进两者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启迪之三: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相得益

彰“,必须构筑在有效载体上.南宁市国贸支行不

断丰富和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先后推出“早训“,“沟通会“,“英雄榜“,“一帮三“帮扶等载体,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涵.从而将党建工作贯穿于

经营管理活动的全

过程,营造了浓厚的党建工作

氛围,搭建了业务经营与党建工作互动的平台.三,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融合互动的思考

县级支行是农行业务发展的前沿阵地,必须

探索一条适合基层农行特点的党建工作与业务

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子,构建“以党建促发展,以

发展促党建“互动双赢的新机制,使党建工作为

加快业务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一)坚持教育先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

项工作,构建和谐互动发展空间.加入WTO,参与

国际金融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金融业带

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自身

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随着建行的上

市,中行,工行股份制改造的深入推进,农行也加

快了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农行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在短期内练好“内功“,壮大竞争实

力,才能实现快速稳健发展.1,坚持理论教育先行.要通过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有辅导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势任务

教育,帮助广大员工全面,客观地认清形势,正确

理解改革的实质与目的,消除员工对农行改革的消极,抵触心理,帮助员工转变观念,坚持“发展

是兴行第一要务“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

和爱岗敬业意识.2,坚持领导干部教育先行.领导干部的学习

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使各级领导干部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

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提高政治敏锐性

和政治鉴别力,掌握工作主动权.基层党委班子要

从自身做起,勤奋学习业务知识,广泛开展调查研

究,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

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容应对挑

战,战胜困难,不断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

想,不断提高在纷繁复杂的事情中抓主要矛盾,创

造眭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带动广大员工艰苦创

业,开拓创新,真正担负起开拓市场,发展业务,创造效益的重任.3,坚持党员队伍教育先行.一个党员是一面

旗帜.要通过谈心,面对面指导,分析形势等形式

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上要先学一

步,学深一点,做学习上的旗帜;在工作上要领先

步,多做一点,做岗位上的旗帜;在活动中要靠

前一步,要求严一点,做廉洁自律的旗帜.通过

“三步三点三面旗帜“,不断增强党员的先进性

和荣誉感,增强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廉洁自律和

无私奉献精神,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

务,优质高效地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创造一流业

绩,做奋力开拓业务的榜样,以实际行动为党旗

增光添彩,在广大员工中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二)筑牢党建基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为

业务发展保驾护航.1,加强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

践者.一

是明确和落实基层行党组织对党建工作的责任.党委(支部)书记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

人,党委(支部)书记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党

建工作的总体规划,计划以书面形式上报上

级行党建部门,获同意后组织实施.党委(支部)

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对所分管的工作和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党委(支部)书记和

成员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其工作

业绩的重要依据和内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干部

晋升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组织体系,凝聚队伍力量.加强基层

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壮大党的力

量,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企业发展到

哪里,党的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

哪里,党的作用就体现到哪里.对于没有党员的营

200

x年第x期

(双月刊)总第xxx期

业网点或机关部门,要通过轮岗,交流,吸收新党

员的方式进行配置,确保党员覆盖率达xxx%.党

员人数达建立分支部要求而没有建立分支部的要

建立分支部,部门经理,网点主任任分支部书记,以为期限,每年对支部书记进行评价,业务发

展落后或内部管理薄弱的网点或部门,对支部书

记要进行调整.三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标杆作用,在基层广泛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

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在营业网点设立党员

示范岗,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非党员提高服

务质量,从而促进全行业务的更快发展.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全体党员成为勤奋

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廉洁高效的模范.一

是要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机制.要按照建

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党员队

伍实际,组织部门要制订党员学习培训规划,加

强政治理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财税外贸,市

场营销等金融经济与现代管理工具的学习培训,把党员培养成为业务精通,品质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建立长效的党员管理机制.要针对当

前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不断加快,党员分散

性,流动性显着增强等特点,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实现对各类党员的分类管理,弹性管理,科学管

理,有效管理,实现党员管理的全覆盖,建立党员

个人工作日志,审核结果作为党员考核的依

据.三是坚持在业务发展中育人.基层行党委要

坚持以党员和骨干为重点,积极推进业务带头

人,管理带头人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有计划

有步骤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在基层业务一

线和高学历的青年员工中吸收优秀分子,不断改

善党员队伍的整体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3,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党建考

核评价机制.一

是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制度和党建,思想政

治工作奖惩制度.每年评选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单

位,先进工作者,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对抓党建

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领导干部要给予精神鼓励

和物质奖励.建立失职追究责任制度,凡是党建

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党委

(支部)负责人也不能评为当年先进个人,并追

究管理责任.使全行上下形成层层负责的党建工

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党建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明确

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不仅包括班子建

设,制度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础资料建设,也包

括各项业务工作考核内容.将定期检查考核

与经常性督导,群众评价结合起来,做到党建工作

与业务经营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考核

结果与单位评先进,奖金挂钩,与领导干部目

标责任制评比,评奖,提拔晋级挂钩.要建立党建

工作备忘录,记录本行开展党建工作的具体时间,措施,效果等,并交将备忘录是否全面作为本行内

控管理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支部白查,组织考

核,群众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党建工

作不断上水平.三是实施党员量化考核制度,细化对每个党

员的要求标准.从政治表现,工作业绩,个人能

力,态度责任四大项进行考核,支委会,党员,党

外群众分别赋予相应的打分权重.每年“七一“

前进行总评,对优秀共产党员予以表彰,对不合格共产党员予以帮教.(三)全方位相互渗透,构筑业务发展的动力

源,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在金融

改革与发展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仅靠单一途径,简

单说教,是达不到应有目的的.必须把党建工作融

合到改革,发展,经营,制度,服务,文化中去,发挥

党建工作特有的导向,激励,疏导和渗透功能,才

能防止方法和效果两脱离,取得良好效果.1,融合到业务经营管理中去,与改革发展同

频共振,增强效益性.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是一个

统一的整体,要在工作中真正解决“两张皮“的问

题.要摒除“轻意识重业务“的思想,在广大员工

中着重树立“围绕效益促发展“,“直面竞争求发

展“,“强化管理重发展“的观念,做到同向意识,双向渗透.改党建工作由过去的“软任务“为“硬

指标“,同经济效益挂起钩来,同步规划,同步奖

惩,互为验证.形成效益争先,意识领先,文化优先的良好氛围,两手抓两手硬,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

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的快速同步增长.2,融合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去,与规范约束双

向调控,增强自觉性.加强党建工作必须立足于

教育,辅之以管理,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行政

监督,经济考核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

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中,真正形成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3,融合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与基层员工紧

密联系,增强实效性.将党员推向前台,委以重任,提高党员干部求真务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行家里手.把党员推到重点,热点和难点工作

中,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激发党员先进性作

用的发挥.通过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听取员工

和各有关方面的建议,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党群

之间的关系,起到一个典型带动一片的辐射作用,在农行系统内形成上下联动,互相促进的整体效

应,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4,融合到各种有益活动中去,与活动时间同

轨运行,增强趣味性.为适应当前金融工作快节

奏,高频率的运行规律,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业务

工作,实行“插缝式“,“融合式“的安排,不断开

展“党的活动日“,“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

岗“和“奉献在岗位“等活动,使党员教育管理工

作在时间上不与经营管理工作“撞车“,而是拧在一

起运转.寓党建工作于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点

将台,擂台赛,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

体娱乐活动之中,增强党建工作吸引力,凝聚力和

说服力,注重研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式

培训教育方式,力求做到“短,活,新,实“,使干部

员工在积极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教育

效果.5,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与工作内容环

环相套,增强针对性.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把党建工

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

本“,深入宣传核心理念,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

服务理念等,坚持对全体员工进行岗位责任,岗位

意识教育,营造求真务实,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并将这种氛围落实到增强资金实力,扩大市场份

上一篇:在局长任职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地税分局2005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