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代娜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
1、例
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宝箱里面装了很多宝珠,有三串漏出来了,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肯能是什么颜色的宝珠。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猜第一串很容易,第二串和第三串就有些难。引导学生认识有规律和无规律。这时在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中对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用学具动手摆一摆中,把自己喜欢的规律摆出来。老师用学生摆出来的规律来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提升。最后通过书上主题图给学生一个巩固练习的机会。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有些孩子在动手环节,只注重了自己手中的东西,没有听见老师在说些什么。在控制学生的时候没有做到收放自如,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回到教学问题上,在教学中的数学语言不精练,让很多学生不能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 着重让学生体会“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物体相同, 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能抓住“两端物体相同”这一本质特征, 进行反复强调练习, 学生也获取了一些知识, 但对于为什么这样, 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同时, 对于封闭圆中的“一一间隔”现象, 学生理解得也较为困难。这种过分强调规律, 而忽视观察、研究的作用, 割裂学生的思维过程, 不仅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更易使学生觉得小学数学课堂过于空洞、教条化, 缺少学习的动力。本文试结合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力求知识学习过程从“找”生活原型开始, 以“找”规律为中心, 至“找”问题解决为突破口, 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课堂实效。
一、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一一间隔排列”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与其他“规律”搅和在一起, 学生看过、听过、说过, 可就没思考过, 教师在教学中, 预设学生已经具有较深刻的认识, 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 正是因为这种“学生已经知道了”的过度期待, 教学中学生学得是一头雾水, 教师越教也越吃力, 从而产生“只有两端物体相同的才是一一间隔排列”等一些奇思怪想, 这不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更谈不上是智慧的火花, 它是囫囵吞枣的后果。
1. 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感知生活
数学课堂的生活场景不是毫无意义、任意选择的, 而应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 为教学而服务。“一一间隔排列”是简单的周期现象,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一一”的含义, 还要让学生理解周期具有无限重复的特性。
片断一:
师:一次旅游, 我看到一位老人在穿一串珠子, 你们看, 他是怎么穿的……
(课件出示穿的方法, 黑白两色)
师:你猜他下一粒会用什么珠子?为什么?
生:……
师:你能说说珠子是怎么排列的吗?
生:……
师:对, 这种现象就是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我们再来看几种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师:说说什么和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你能接着排列吗?说得完吗?
2. 带着模仿的眼光再现生活
模仿是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它是生活经验向自我实践能力转化的必经阶段, 是进行合理创造的必备基础。操作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 因此合理选择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模仿再创造,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脉络、因果传承关系, 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断二:
师:你能设计出一些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排列吗?
师:他设计的是……
能继续排列下去吗?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一间隔”排列是什么意义吗?
生活的经验依赖学生平时的积累, 这种积累往往是量的叠加, 缺少对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 缺少一种统观全局的思考, 这种叠加同时也因为现象的外延的不同产生各种分歧, 形成似是而非的理解。将生活原型“找”出来的过程, 是将生活模型化、抽象化, 抽丝剥茧、去伪存真, 深入学生思维的过程。
二、从研究中理解数学
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者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要求学生高度理性、高度科学地学习数学, 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环境, 提供给学生发现数学、感知数学、研究的平台, 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研究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综合性、深刻性也必定有着长远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课是在“一一间隔”的线性排列中截取一段研究两端物体和间隔物体的个数关系, 这对于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很难, 如果突破了这一难点, 那么学生学习后面的也就会水到渠成。
片断三:
师:刚才, 我们同学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一一间隔”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一看老人穿珠子的游戏, 你觉得他会一起黑白、黑白地穿下去吗?
生:会!
师:对了, 虽然它可以无休止地重复下去,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其中的一段就可以了。那么你觉得老人穿的最后一粒会是什么颜色呢?
师:其他的各个排列呢?
(课件展示已经出现的一一间隔排列)
师:你能给他们分一分类吗?
师:他们又各有什么特征呢?完成表格。
周期是无限重复的, 但我们研究的却是有限的, 这不仅是科学的思维, 更是哲理的思考, 小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无限、有限的概念, 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无限、有限的含义。数学是理性的、科学的, 孩子幼小的心灵还不能完全体会理性、科学的重要性, 但它完全可以在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的支撑下去发现生活、研究生活。
三、从运用中升华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不是一个“会”字了得,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一些书本问题, 还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教学中, 学生通过学习, 不难解决一些线性一一间隔排列的习题, 但封闭的图形中的规律存在一些隐蔽性, 学生难以发现内在的特征, 突破这一难点, 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质的飞跃, 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得以提升, 更是学生数学思想的一种进步。
片断四:
师:老师从老人那儿买了一串珠子 (圆形, 一一间隔排列) , 老师也自己穿了一串珠子 (圆形, 接头处珠子颜色相同) , 你觉得哪一串珠子好看?为什么?
师:老人的珠子因为是按“一一间隔”排列的, 所以看起来特别美。那么要想做成这样的一串珠子, 黑白两色的珠子的个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吗?
师演示两串珠子解开后的情况。
展示一组优美的圆形规律图片。
规律是周期的, 自然界中的规律孕育着和谐、优美, 让学生找出、欣赏规律中的美, 渗透文化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课堂成了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而发现美中的规律, 使学生以运用知识为乐趣, 以创造美为目标, 学习也就有了内驱的动力, 知识也就有了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 找规律
1.引言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是门重要的、困难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找规律完成的练习题,老师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这种“找规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找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就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观察,总结得出教学内容中有着周期现象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规律简单得出问题的答案。“找规律”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趣味性都强,因而受到学生的喜欢。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中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图形或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2.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合作能力,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找规律”的学习仅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找规律题,老师还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出一些容易的找规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一些难度高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发现规律。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身,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安排
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找规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教材中,其安排方案如下。
3.1主题单元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各学校都应该重视“找规律”的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苏教版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标题是找规律(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标题是找规律(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是找规律(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框数中的规律)。这些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分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分析渗透法
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是以低年级的数列中找规律、图形中找规律、算式中找规律、运算中找规律为基础的,这些低年级的找规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这些简单的“找规律”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找规律”习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讲解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经过2个点可以画一条线,过三个点中的2个点最多画3条直线,那么经过4个点、5个点……中的每2个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先动手画图,再摸索规律,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感。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的难度不断提高,“找规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渗透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找规律”教学内容进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符合当今社会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合理的结构将这一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课堂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的素材应该多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海燕.小学数学“找规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2]陈海鲸.表里·因果·点面——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参考,2014(32).
[3]蒋兆斌.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14(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3、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具准备
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棒!我带来两道口答题。看看谁答得又快又对?
2、出题:
1、2、3、4、5、6、7、8、9、
1——9的自然数中,单数多还是双数多?为什么呢?
2、3、4、5、6、7、8、9、10、
2至10呢?原因是?
3、归纳、最好能引出:开头,()结尾。(你们主要看两端)
3、灯片:
上两图中,哪种图形的个数多些?你们答得又快又对?有什么决窍呢?(看两端。)
4、提出质疑:真只看两端就可以了吗?
出示一行无序排的.图形。首尾相同,中间不同。
4、思考:
灯片:上图为什么不能一眼看谁多些出来?
归纳:中间要有规律。什么规律?一个什么,又另一个什么?(补动作相间)这叫什么?(相间、一个隔一个)补充(也要看中间是否相间)
二、看图学习,自我探究。
1、带着体会,我们来参加一个动物王国的文艺活动。
2、灯片:看看动物在干什么?
图上有没有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
谁说说(相互说说)
3、孩子观察得是否真的对呢?请你们两人一组拿出卡片出来。填一填
4、发现了什么:总是多一?哪里多一?谁比谁多一?两端多一?两端的比中间的多一?
5、孩子们真聪明,你们能在纸上画一画多一的图吗?
谁来说说你画的?
师也可示范的念出来:方、圆、方、圆……
6、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间隔规律现象
自由说说、指名说说。
三、练习巩固,实际运用。
1、图上哪种物体多?
出题: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哪种树多?(图上)
出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这一段河堤的对岸也这样栽。共要多少棵桃树?
3、出示锯木头。出题: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两人说说。
四、思维训练。
1、国庆节摆花。
30盆大花。听说在每两盆大花中间要摆一盆小花。(或两盆小花)不知要准备多少盆小花?
如果要两端是小花呢?
我去赏花。走到第10盆是什么花?
2、排队形比赛
3男3女3男2女
要求是每个女孩子总站在两个男孩子中间。
五、小结:
1、圆形的间隔规律。
2、总结全课。
3、课外作业。
数一数,计一计
物体数量物体数量
兔子蘑菇
夹子手帕
木桩篱笆
康盛小学 邓文艳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的第1课时。在这里我主要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探索规律”这一版块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找规律”这一内容,虽然在全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但是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大量的有规律的排列,在学前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和分类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找规律这一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的排列规律。难点:引导学生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五、说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水彩笔、白纸等。
六、说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 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由游戏导入,在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辅助,猜一猜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让学生初步的体会规律。】
(二)、置身情景,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找主题图中的规律。
此环节分四个层次,先出示整幅主题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上有规律吗?有些什么样的规律?让学生整体感知规律,再出示“彩旗”,图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汇报小结说清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充分体验,从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至少三次,逐层的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三)、闯关游戏,理解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第二关:填一填。第三关、涂一涂。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说一说、填一填、涂一涂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的规律。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3、让学生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五)、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总结全课,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得规律来点缀我们的生活。
八、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作品展示为板书,这样就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成了一个视觉框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年级 《找规律》教学设计
康盛小学 邓文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至89页的例1到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 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并引导学生能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 发现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大家开心吗?一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想不想去看看?(想)请看大屏幕。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生2: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都有规律的。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生2:下一面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如果让你给彩旗按你找到的规律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
2、课件出示彩花图、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生1:彩花是按绿花、紫花,绿花、紫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生2:灯笼是按紫、红、紫、红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生3: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该怎么分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
3.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和灯笼排列的规律,接下来的我们进行闯关游戏,有信心吗?
(一)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师提问:比一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点: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二)第二关:涂一涂。(1)(课本89页“涂一涂”)
师:同学位表现很不错,接下来你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同 时课件出示例3。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样涂的。(指明学生汇报)
(2).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完成课本89页“做一做”。(要求:先找找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根据这个规律来涂。涂好后检查涂得对不对,同桌还可以互相评一评,说一说。)建议学生用虚线分组。师: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汇报展示、评议。
师:第③小题谁发现有其他规律?(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来发现规律。)
(三)、第三关:动手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请看第三关。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汇报。课件演示学生的作品。.
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师:(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四)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闯关成功了,都站起来,随着音乐我们来做做健美操轻松一下吧。
在我们的动作里,大家发现规律了吗?生回答。
是的,我们还可以用动作或者声音来表演规律呀?谁能想出一组规律来演一演? 生商量,表演。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生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
2、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五、课堂总结
你们开心吗?老师也很开心,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谁来说说你们的收获?
师: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很多美的事物,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一年级 《找规律》教学反思
康盛小学 邓文艳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情境导入
2、发现规律
3、体验规律
4、延伸规律
5、自我评价。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猜一猜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冰淇淋一个汉堡包,一个红苹果两个绿苹果,两只羊、一只狼; 又两只羊、又一只狼; 再两只羊、再一只狼,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的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
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 ”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 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三人合作,自由设计“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并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摆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摆的规律更有创意。
然后,在“延伸规律“环节我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和用有规律的动作来表示开心的心情,以及欣赏规律的美这三个情境,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我安排的“自我评价”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下载了找规律主题图和例题,再添加上一些时下孩子们比较兴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元素,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有两张课件中色彩的对比不太明显,小组讨论的习惯还不是太好。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一年级 《找规律》评课稿
康盛小学 一年级组
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的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 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本人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节日的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旗、小花、彩灯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的站位也是有规律的。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规律的美,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另外,还有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规律,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新授的设计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找“彩旗”的规律。设计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彩旗”的规律;第二个层次,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同桌讨论找出规律。这样设计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
三、虽然学生知道每一幅图中的图形都有规律,但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不够准确,不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适时引导,老师做示范,鼓励学生多形式尝试说说规律。
四、开放性的练习设计,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大胆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的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关键词:随迁子女,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一份具备针对性逻辑思维训练的培养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其日后更好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随迁子女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
1. 随迁子女在逻辑思维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大部分的随迁子女来自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硬件条件比较差,学生很难自主学习把握教学内容,教师也没有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对待教学工作一贯采用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严重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差,知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因此,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后,与城市学生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面对不熟悉的教材,学生会不自主地感觉到恐慌,逻辑思维也没有办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2. 原因分析
现阶段,虽然我国大力提倡城乡教学资源共享,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依然是以服务城市为主,随迁子女想要接受正规教学,就必须要提供大量的证件。在相关部门核实证件真实性后,才会予以批准。由于需要提交的书面材料过多,工作流程较为复杂,致使随迁子女不能及时入学。同时,在随迁子女入学后,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素质较低,对随迁子女的关心照顾不充分。甚至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当随迁子女面对学习失败需要教师安慰时,教师没有第一时间给予其关怀与鼓励。因此,若是教师的教学关怀足够多,随迁子女就一定不会感到伤感与无助。教学环境的突然变化、人际交往难度指数的不断加大、教师教学工作的失职等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导致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⒈积极创设逻辑思维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低年级阶段的随迁子女的学习依赖性比较强,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性较差,经常依赖教师的教学引导。基于学生此种问题,教师需要及时为其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班级学生自主学习、预习,进而有效强化自我思维能力。在实际创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深入挖掘课本教材内容,巧妙设计学习问题,进而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试题如“10-6=4”时,学生在自主思考解题过程中,花样百出,有一部分学生是借助数玻璃,有的则是数小木棒,还有一部分是死记硬背。面对学生的客观差异,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引导:“还有更为简单便捷的方法吗?”在这一教学追问下,学生不自主调动学习思维,创新思考方式,有效提升自我逻辑思维能力。
2. 以教材为切入点,不断强化学生思维机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所以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和内容。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下面由我先做一次。”口念: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嚓;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即,将“击掌拍肩拍肩”作为一组动作,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3次。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使其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规律的价值。学生通过此类游戏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3. 加强学生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大量知识,再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认知,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是这样借助CAI演示文具店的销售活动,适时向学生提出学习问题的,“同学们,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
4. 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教学素养
教师若是想要切实有效地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教学素养,将更多的教学目光放在班中随迁子女的身上,运用更为深切的爱与关怀去照顾他们,使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被教师所爱着。在他们出现学习问题后,耐心讲解,不可以操之过急,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及时展开心理疏导,不断密切自我与他们的关系,积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培养随迁子女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随迁子女学习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克技.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4(7).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找规律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重点在于培养基础的思维意识,这对一个人思维方法、思维形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教学中的“教”,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填充、运行知识方式的基本思维框架建设。好的方法不仅可以事半,而且终可功倍,同时也能增强学习时的念头和自信心,而方法意识的最基本形成就是从找规律意识开始的。任何事物、任何科学的解决、摸索问题的真切方法都是从规律出发的。培养“发芽期”小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也不仅来自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来自生活中的刻意引导。
一、自主的动力才是找规律的原动力
找规律本身的过程就是自主的探讨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的“发芽期”培养找规律能力之前,一定要诱导、深化小学生思想里的自主性,自立的探讨未知问题的规律意识。很多家长、老师都不注意这点,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样会造成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或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当孩子在“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找规律意识的挫败感,甚至会形成沉重的、一定的心里潜意识负担。可怕的是这种潜意识有时连家长、老师,甚至学生都不会发现,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应加强校外的培养。
另外,值得对大家一提的是:自主找规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从幼儿园甚至更小就该开始,但要注意题材应从简易的生活事理开始,而不是从数理数字开始。
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外”而不在“内”
其实任何习惯、意识的养成都是成于“外”而不是成于“内”,这里的内是指狭义的课堂、书本上,外则是指除了在校的学习,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的触感还是课外的生活,对于在“发芽期”的小学生来说,父母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若是能将找规律的思想、能力培养连接于生活中,那将是十分有效的,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使用性认识,同时也能增加对知识、规律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源泉以及动力。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家长老师的真心、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其独立、个人化的、自主的、寻找规律的意识。比如带孩子去花园玩时让孩子找出花园里花色的搭配规律,让孩子画出家里的天花板、地板的花纹规律,甚至在洗衣做饭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现象里的规律。
小学老师则要尽量将书本上的规律知识、方法去生活化,尽量用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解释,培养在生活中找规律的意识。
三、要强化规律的应用
一般发现规律的完整过程是:认识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找规律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小学“找规律”教学通常仅要求找到规律或是进一步地达到理解规律,但都太注重于“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正运用规律这一环节。殊不知,运用规律对“找”的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上很多找规律习题都在向生活这个主题靠拢,但并不是真切、真正的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应用是举一反三,是以“律”运“理”的深层化理解。比如小学生最常见的看数字找规律,有些数字的规律可以放在一些简单实用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学习,甚至能将一些故事框加进去,再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复制一些类似的简单的东西。再如小学生图形找规律问题,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给他一个类似的规律,让他根据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天花板、地板图样等。找规律的大脑意识以及能力的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以数字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眼光去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应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找规律
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一般的找规律需要老师多次反复教才能记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找规律。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示来形象展示一些数学规律的演变过程。利用丰富的图文演示将抽象的规律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图画,会大大加强小学生对找规律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让学生在多媒体的熏陶下尽快摸索出数学中的种种规律。
“科学”从某种理论、道理程度上来说就是规律的集体式总结、应用。因此广大家长、教师、学生应当高度理解、重视“找规律”、“用规律”能力在学生“发芽期”的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科学、政治等的未来建设、发展。望本文能给教学中的你带来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娟娟.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活动去发现规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找规律、认识规律、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规律,学会找规律。
教、学具准备:
彩带、涂色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找规律)
二、出示探索提纲、引导认识规律
1、先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2、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观察: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3、彩花排列图
讨论: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再下一朵呢?
三、讨论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思考、交流。)
1、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2、你是怎么想的?
3、师生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四、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课本89页“涂一涂”)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3、摆一摆、猜一猜。
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学生动手操作。)
4、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昆明呈贡新区第五小学
尹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是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4.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师:老师想教大家做几个动作,比一比谁最先学会。
(教师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三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至第三遍时教师喊停(只拍手两下)问:“接下来怎么做?”
师:咦,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规律。(板书课题:规律)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非常多。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补充板书:找规律】齐读课题。
二、新课。
1.创设情境,探究规律。(学习例1)
师:让我们一起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上去看看。(出示课件)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它们的规律。
2.寻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1)师: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2)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引导学生总结:(师在课件上示范圈一圈)我们把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看做一组,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下去,所以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4)学着老师的样子圈一圈,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再一起说,男生说,女生再说,左边说,右边说,谁来大声给大家说一说?大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谁能像小老师一样说一说?谁能像他一样再来说一说
(5)从哪里开始重复?【从黄旗开始】重复的是什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谁上来圈一圈重复的部分?【指生上来圈】。
3.寻找彩花排列的规律。
(1)师:下面我们再来找一找花的排列规律,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
(2)圈一圈,再说一说。
4、寻找灯笼排列的规律。
(1)师:下面我们再来找一找灯笼的排列规律,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
(2)圈一圈,再说一说。5.寻找小朋友队列图的规律。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边指边告诉大家?(能找到规律,还能找到不同的规律。)
三、巩固应用,创造规律,摆一摆。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想不想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创造规律呢? 请看活动要求。好,用你灵巧的小手开始创造吧!
1.师在黑板上给出小花图,让孩子摆一摆,说一说规律。
有意识请一朵和两朵或者三朵为一组的來摆。并且尝试让学生能用数字来表示。
2.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他们的创意好不好?给他们鼓鼓掌!老师也觉得他们做的非常好,请听老师鼓掌,你发现了什么?
四、身边的规律。是啊,不光图形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它就在我们身边,请你找找藏在身边的规律。
五、欣赏图片。
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有规律的图片,找找图片里的规律。【课件欣赏】
关键词:小学教学; 规律; 题型种类; 归纳;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1小学数学应关注“寻找规律”
1.1“规律”是大自然的必然存在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其所需的技术支持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谨,数学作为其他科学的技术支持越发重要,通过数学所开发和培养出的能力更为重要。其能力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而通过小学教学中的找规律可以从基础培养开发以上能力,找规律是意识的开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任何科学方法创新,任何真理定义的论证,都是有规律的发展而得到的。
1.2 “找规律”在小学数学中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是各种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黄金阶段。而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展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找规律"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意识。但教师在教授"找规律"这一环节时,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填充和建设基本思维框架,应将重点放到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上,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此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2.小学教学找规律的题型种类主要体现的方面。
2.1数字题型规律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由简单的直观图形所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将数字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将数字排列,这一类称为 “序列类”。第二,将数字进行一定标准下分类,这类数字通常是按一定规律分组出现,称之为 “分组类”题目。第三,将一系列数字罗列出来,通过一些相关的数字进行组合,并且,下一個数字的出现由前几个数字通过运算出现;第四,是根据某种相对固定的标准,进行一系列数字的错序排列,数字按一定的个数排列出现;第五,将未知和已知数字放在一起,通过已知数字来寻找未知的数字,寻求未知数字的这种方式类似于古代数学“杨辉三角”这一做法。
2.2以图形与生活物品进行规律的学习
以图形进行规律的查找,通常通过以下几类方式。第一,按图形出现的种类和顺序依次排列,第二;按图形的个数依次出现。以生活化题型进行规律的寻找,则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生活化题型一,钟表指针所指钟点,生活化题型二;节日庆祝摆放有顺序花篮或插放彩旗,生活化题型三;学生按性别排队,生活化题型四;大型会议桌种类摆放,生活化题型五;超市物品放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将以上题型种类可以与小学数学任意知识点结合。
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存在的误区
3.1教学套路陈旧影响学生对新规律发现
教师教学方式的老化,对新事物新题型的否定。教师往往按部就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创造问题,这就影响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机会,阻碍学生思维的超前发展破坏了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学生家长自认为找规律简单,没有重要性,不鼓励学生学习研究,得过且过。学生没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回避。
3.2教学缺乏发散思维的拓展
有些找规律题型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发散性的题目不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通过对呈现信息的选择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盲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实质的教学方案,教学偏离生活化。
4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规律”探寻的教学思考
4.1小学数学找规律的应用技巧
“找规律”这个课题,究竟该怎样上,我认为教学“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立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弄清规律的概念,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掌握寻求规律的方法,突出“找”字,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不同的规律。学习与教授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满足学生数学的推理,计算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依托具体内容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各项思维的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快乐与力量,增加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受学生创造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创设一个更高的要求,并奠定基础。为日益发展的各类科学助跑。
4.2小学数学找规律带给教师的深刻思考。
数学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学科,也是造成学生整体成绩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出现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体化,教师营造数学思考氛围,学生积极配合在此氛围里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见性提问、学生在此寻找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极好地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学而思”与“思而学”是对立并统一的,思不离学,学不离思。数学是有一定方法的学科,但因人而议,不同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在以贯彻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针对学生年龄、性格、地域差别等因素制定相符合的数学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段元美. 问题解决认知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小学数学“众数”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35-139.
[2]宋乃庆,宋运明,李欣莲.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探析——以西师版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0-85+183.
[3]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09:77-81.
几年前, 我执教了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 找到几个不同的和来发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并运用规律解决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每次教学都很顺利, 学生能用圈划、连线、列举等多种办法找到规律。每次都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完成教学任务 , 内容饱满 、环节紧凑 , 层层递进, 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表达清晰。然而在顺利的同时我也疑惑, 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如此简单,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但每次都是一闪而过, 教学依旧“画葫芦”。直到2014年6月, 我参加了如皋的“南通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听了万老师的《找规律》,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才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案例描述
(一 ) 课 前游戏 , 激 趣 质 疑
今天, 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个“手指找朋友”的游戏。伸出右手, 能说出手指的名称吗? (小指, 无名指, 中指, 食指、大拇指) 我们再来为手指找相邻的好朋友好吗?
分析:课前玩手指游戏, 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更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思维上的铺垫。手指游戏普通、方便、有趣, 学生在找的过程中, 有序地找到四种, 分别是小指和无名指、无名指和中指、中指和食指、食指和大拇指。
(二 ) 创 设 情 境 , 发 现问 题
1.展示生活小现象
(1) 小强的妈妈想在4月上旬 (1~10日 ) 连续休假2天 , 可以是哪两天 ?
(2) 小明和妈妈一起看电影 , 放映厅第8排有10个座位, 妈妈可以买哪两张?
(3) 10位小朋友在舞台小合唱 , 灯光师每 次可以给2位小演员 打灯光, 可能是哪两位?
导学单一:
(1)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现象研究一下, 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2) 思考 : 这三个不同的生活现象中, 隐藏着什么相同的秘密?
2.分工 合作 , 展示交流
预设一 : (1) 文字列举 :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十号。补充:还有二号和三号、四号和五号、六号和七号、八号和九号 (一共9种拿法 ) 。
预设二:数字列举:1~2、2~3、3~4、4~5、5~6、6~7、7~8、8~9、9~10。
教师评价: 想到用数字来表示, 看起来方便多了, 比文字列举更进一步。
预设三:画图连线:
教师追问:你觉得在连线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依次、有序)
通过交流展示, 孩子们找到了圈划、列举、连 线等多种 方法 , 并发现这3个生活现 象都是从 总数里每 次拿相邻的两个数, 求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拿法。
分析:教材上呈现的例题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 学生会根据要求找规律, 但不知为何找?找了有何用?运用这3个常见的生活小现象, 让学生觉得新知与这些小现象有关,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还是很多的。预设的几种情况都在学生中产生了, 这些原生态的方法是课堂的真实体现, 令人欣慰。
(三 ) 提 出 问 题 , 初 步 感 知
1.合作 交流 , 展示新法
师:像这样的数学现象, 我们还可以研究些什么呢?
导学单二:
(1) 教师示范 :每次拿相邻的3个数,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拿法? 同时解释:像这样, 每次框住相邻的3个数, 称为一种拿法, 我们把它叫作平移法。
(2) 把1号、2号、3号框住 , 框住的这次不算, 猜一猜:还可以往后平移几次?
(3) 为什么平移7次 , 却得到8种不同的拿法?
小组活动, 展示交流。
2.回忆 反思 , 沟通方法
师:刚才研究拿相邻的2个数所用的方法中, 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平移?
3.观察 比较 , 提出猜想
师:对比两次研究结果, 你有什么想法?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联系呢?仅凭两个例子下结论为时尚早, 怎么办呢?
分析: 简单明了的示范点拨、语言说明, 让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本次小组活动, 在导学单的引领下, 更体现其数学价值、本质内涵,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建模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 ) 合 作探 究 , 发 现 规 律
1.再移 再比 , 深入探究
师:如果拿相邻的4个数, 需要平移几次? 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拿法?拿相邻的5个数呢?
学生再次独立操作, 合作交流, 发现规律。 (完成表格)
师追问:为什么“总数-框住的个数=平移的次数”? 平移的次数+1=不同拿法的种数?
2.迁移 规律 , 概括算法
师: 刚才研究的总数都是10, 如果把总数变一变, 还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1) 如果总数是15, 拿相邻的3个数, 5个数呢?
(2) 如果总数是500, 拿相邻的10个数呢?
(3) 如果总数是m, 每次拿相邻的n个数, 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呢?
分析:在独立操作、合作交流中, 学生发现总数、每次拿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和不同的拿法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更为简单。通过老师的一再追问, 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感知规律, 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规律, 在自我反思中理解规律。
(五 ) 走 进 生 活 , 活 用 规 律
1.基本练习
(1) 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
每次给相邻的2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每次盖3个方格呢? 5个呢?
(2) 有15张天文台参观券。要拿6张连号的券,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3) 王叔叔在一家外企上班, 他每个月有4天的连续休假。5月份, 王叔叔准备用这4天休假出去旅游, 你认为王叔叔在安排日程时有几种情况?
2.变式练习
(1) 礼堂里一排有8个座位。小芳、小英是孪生姐妹, 要让她俩坐在一起, 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2) 礼堂里一排有8个座位。小芳、小英是孪生姐妹, 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 有一张8人座的圆形餐桌 , 小芳、小英是孪生姐妹, 要让她俩坐在一起, 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建议画图试一试)
3.拓展练习
用形如“□□□”的长方形横放, 去框日历卡的日期数。每次同时框出3个数, 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
分析:练习设计分三层:第一层次是计算方法的运用, 由条件齐全的到总数未知的; 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 通过不同情况的观察分析, 找到条件之间的异同点, 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层次是拓展练习, 需要考虑多行的求和, 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作延伸。
案例反思
仔细研读教材, 《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的教学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规律是什么, 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因此, 我们需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知道规律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我们更需要让学生在“找”上做文章,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 ) 创 设生 活 情 境 , 让 学 生的 学习更有亲近感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前的“玩手指”游戏, 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知相邻的真正含义。接下来的三个小例子, 更让学生亲近生活中的覆盖现象。从课堂反映来看, 学生是热情的, 展示的方法是多样的, 有的举实例, 有的用数字替代, 有的用圈画找答案, 这些原生态的方式是课堂的真实再现, 学生为自己找到了结果而高兴, 为解决了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开心。然而, 这些情境的设计, 是老师观察生活、研究学生、深读教材的结晶。
(二 ) 引 领 数 学 问 题 , 让 学 生的 研究更有方向感
学生的探索能力主要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问题有主动的应对策略, 快速而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课堂教学中, 老师需适时进行问题引领、需适时进行言语点拨, 需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老师用“在这样的数学问题中, 我们还可以研究些什么呢”直接引领学生转向“平移法和平移的次数”两个概念, 并用“导学单”不断把探索引向深入, 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有更明确的方向。这样安排, 容易激活学生的潜能, 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形成独特的体验, 思维不断得到升华。
(三 ) 类 比 覆盖现 象 , 让 学 生的 探索更有成就感
研究现象, 更多的是为了找到规律, 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设计了3个追问: (1) “拿相邻的2个数是否也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 (2) 对比两次研究结果, 你有什么想法? 这是偶然的 巧合还是 必然的联 系呢 ? (3) 如果拿相邻的4个数 , 需要平移几次? 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拿法? 拿相邻的5个数呢? 教师一系列的追问与点拨 , 再移再比 , 类推规律 , 总结算法, 无不体现出教师的别具匠心。教师的精彩之处, 就是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四 ) “内 化 ”覆盖 规 律 , 让 学 生的运用更有生活感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懂得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并能积极的去发现、探索、创造规律。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课
题 88~89页。找规律(图形)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萄亩帜芰Γし⒋葱乱馐丁?/P>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找规律、认识规律、探索规律、创造规律。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规律,学会找规律。
课前准备 录音带、课件、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课
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学生很高兴跟着唱。)
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是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你是怎么想的? 是紫色。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再下一朵呢?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a.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89页“涂一涂”)
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评议)
b.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学生涂色)
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学生评议、订正错误)2.摆一摆、猜一猜。
a.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b.猜一猜。
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还有谁想上来展示作品?有这么多呀!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猜一猜。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
指用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2.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按规律排列的东西还真不少!那么,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来打扮教室好吗?
老师这里准备了彩带、彩旗、小动物和美丽的小星星,四人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来打扮教室,再由小组长上来领取东西。要求用今天我们学的按规律来摆放这些东西,开始。
(四人小组先商量,再由组长上讲台领取东西,然后开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规律摆放东西,打扮教室。)教室漂亮吗?(漂亮)好,那么大家互相参观一下,说说其他组的规律,或是提一些更好的建议。
(学生参观,相互说规律提建议。)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课
题 找规律90页 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课前准备 数学学具。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朋友已经学到了那些规律。请说一说。
学生拿处学具摆成有规律图形。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大家评一评。
二、新授:看!书上的图,小朋友们在摆什么。各是怎么摆的?学生自由说说。
1、我们来看一看例5(1)
图上有什么图形?是怎么排列的? 先让学生说,然后评一评。2、2)小题,你会写吗,试试看!做好后讨论讲评。
3、这里画着什么? 那些花儿有几中颜色? 是怎么排列的?
学生读列完成,然后交流。
二、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
三、巩固。
1、组拿出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互相说一说。
2、一找教室里那些摆放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那些有规律的事物,请说一说。
3、在纸上画一画有规律的东西吗?画好后交流。课
题 找规律教科书第91页。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卡片准备:。课
时
教学过程
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小华在自己的生日时,亲自布置了自己的房间。你们看(电脑出示情景图),漂亮吗?房间中哪些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探究新知
1.教学例7。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b.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电脑出示例7的(1)],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c.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在小华房间里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电脑同时出示房间中的规律和例7的(1)。]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d.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的摆放规律。那么,这两组图形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出示例7的(2)、(3)]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电脑出示例8)。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谁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那么,后面的数是几?为什么?(电脑出示每次增加的5和3,以及后面应填的数。)
b.小朋友们这么快就找到了它们的规律。那你们知道这些数的排列规律与刚才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巩固深化
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在交流时,不单要学生找出规律,更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规律的,不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因教学需要,还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学具,供他们动手操作之用,但一年级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加上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更让他们好动起来,课堂气氛是活跃不少,可也因此有一大部分学生会分散注意力。如何处理好像这种较开放式课堂的“放”与“收”这个问题,是执教后遇到的最大难题。课
题 找规律第92页练习十六 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多中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进一不熟悉图形规律和数字规律。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图形规律和数字规律。教学难点 理解数字规律。课前准备 学具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小朋友你们在家里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发现了那些事物新的规律,快来说说看。
指名生说说。
二、今天我们要完成练习十六各题,大家有信心吗?(1)圈出合适的图形。
引导学生看懂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在书上的横线上填好。校对。
2、涂色。
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各自按规律涂色。检查。
3摆出下一组图形。
学生拿处学具照着样子摆一摆。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4、找规律填数。
逐行出示说说每行有什么规律。学生独立填写。检查。
三、摆一摆,算一算。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找规律11-28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06-06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11-28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09-30
一年级数学认识位置教学反思06-28
《文具》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04
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11-08
一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教学反思07-0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