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力》教学设计与反思(共9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围绕着“运动和变化”这一概念展开的,本课属于“力与运动”这一单元的第2课时,是既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运动有关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整册书的重点,认识各种常见的力则是学生下一步研究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力学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力的现象,但不一定明确是什么力的作用。地球引力和大气压力对学生而言有点抽象,需要一定的推想能力。四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使他们能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身边常见的力
2、能设计简单实验或通过身边的事例证明地球有引力 情感态度:
1、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
2、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曲折性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是由力引起的2、了解各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
1、能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身边常见的力
2、能设计简单实验或举出实例证明地球有引力
五、教学策略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A 水槽、水、乒乓球;塑料吸盘;弹簧;实验记录表
B 磁铁、别针;四轮小车;橡皮筋;塑料梳子;实验记录表
2、演示材料:杯子、水、胶片;相关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水杯倒转。同时提问: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回答
讲述: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和力有关的现象。让学生双手摩擦,体会感觉,汇报。
板书:常见的力
(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身边的力”这个研究主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教师提问:你知道的力有哪些?能利用材料把它们找出来?
出示实验记录表,说明要求,补充讲解。让学生分组实验:找出物体所受的力,并进行记录。之后小组汇报:演示实验记录表,并进行相互评价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发现各种物体所受的力,证明自己的想法,培养科学思维及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培养善于倾听、合理评价的能力。)
2师提问:有同学提到地球引力,你知道什么是地球引力?能不能举出身边的事实来证明呢?引导学生可用反证法
学生思考、回答
演示课件:地球引力(学生观看)。
教师质疑或说出自己的思考演示录象:人们模仿鸟飞行失败,然后提问: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然后学生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有引力?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汇报。板书:浮力、磁力、弹力、静电引力、推力、拉力、地球引力
(培养实证意识,加深对地球引力的认识。体会科学探索的不易。培养问题意识及继续研究的兴趣。)
(三)、拓展应用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到这些力,你能举出例子吗? 演示课件:各种力的应用
作业:课后收集“力的应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反思:
本课我选择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地球引力”作为专项探究课题供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安排我有几个用意,一、是这种活动编排结构体现了探究内容由表面向深入、从整体向专题发展的设计思路,这可能也是今后科学课教材改革的一个代表性的发展方向;
二是探究主题内容具有探究完整性,代表性,能够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形成合理的探究方法链,并渗透出了让学生学会探究用以指导自己其他研究的设计目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力》活动评析评析者:吴蓉活动评析: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深。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教学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1.我们能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也有改进的方案,这都是可喜之处。问题是我们的改进方案大多过于泛泛(钻研教材,向老教师虚心学习),缺少具体的思考。由于没有具体的思考,反思过后依如以往的情况就非常普遍,那么这样的反思对我们的促进就会显得很有限。建议老师们在发现问题后,针对本节课的.某个具体环节尝试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反思才是实在的,有意义的。
2.我们在教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尝试与探索(文言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变化、历史教材的重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反思是一种总结与积累,也是同行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有效形式。建议老师们能及时地在反思中将课堂教学中的那些鲜活的生成性的教学片段,灵光一现的教学智慧记录,整理出来,见证自己的成长,也供同行们学习与借鉴。
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和有关人民币的单位。知道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相关的简问题是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目标。
我们学过哪些量?有哪些计量单位?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进行整理。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有些遗忘了。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整理复习,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内容简单回忆,并在小组内补充和完善,再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接下来我出示了一个表格,在这个表格中,我把计量单位的意义这一学生自己整理时易忘记的知识点特别揭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科学的表述。整个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这样提问你能举例说明1时大约有多长,1千克大约有多重?让学生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关的概念。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达到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气旋和冷锋的案例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这个教学重点,克服“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这个教学难点。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呢?那么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对教与学进行如下处理:本课教师主要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员参与活动,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本课的设计中,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先引出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和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将高、低气压系统调到前面先提出,这样能更加自然的进入本节课的讲解,同时为下节课的高低气压系统也做了一个铺垫。在讲解气团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利用现实中的情况,用黄图盛中学作为一个例子,使学生比较好的接受了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锋面系统的教学中,我选择冷锋作为教学案例重点分析,与学生共同探究其基本原理,随后让探究学生暖锋的特点,并分析一个地区暖锋过境前后的一个情况。另外在教学中还培养学生应用列表比较学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通过列表比较,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师生共同列出对比指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顺利进行知识迁移。
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洛宁县“软实力”提高工程理念与实践解读
□ 教育时报记者 张利军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所学校的名片,更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一种高级的、理想的、依靠思想和精神实施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这是近日洛宁县教育局局长张红武在全县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上讲的一段话。话语不多,却蕴含着他一直以来对校园文化建设独特的思考和见解。5月11日,记者来到洛宁,这里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和五年前记者所见已是大不一样。这个“大不一样”,不仅是因为校舍更漂亮了,更重要的是,记者透过每一个师生的精神面貌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力。交流中,张红武将其概括为“种子的力”。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而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一粒种子,它植根于校园的土壤„„
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不能贫瘠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校长应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把校园文化逐步积淀下来,成为一种教育影响力,一种孕育着巨大潜力的教育资源。
洛宁地处豫西山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底子薄。然而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2009年洛宁县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如何科学定位,提升全县办学水平,改变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落后面貌,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成了他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此,洛宁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全县各乡镇中小学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中,他们发现,很多学校缺乏一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创新,一些学校甚至连自己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是什么都不知道,师生普遍缺乏一种归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管理也只能在那些硬性的条条框框要求下疲于应付,效率低下。
“学校本应是一个很有文化氛围、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这样的学校怎么能担得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准确的校园文化定位!我们的经济基础虽然薄弱,但文化绝对不能贫瘠!”经过讨论研究,该县教育局决定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实施“软实力”提高工程,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转变校长的观念是关键。“软实力”提高工程实施之初,不少校长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质量提升无关紧要,校园文化建设冲击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等等。为此,该县教育局多次召开校长会统一思想,并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和听取专家报告。
采访中,该县教育局纪检书记于元伟告诉记者:“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
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长应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把校园文化逐步积淀下来,成为一种教育影响力,一种孕育着巨大潜力的教育资源。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传统学校管理的压力,因此说,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新型的管理。”
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前一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今年年初,该县把2011年作为全县“教育质量提升年”,并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导各学校立足实际,进一步梳理现有校园文化,凝炼办学特色,争创“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
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学校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召开会议,广泛动员,组织师生开展大讨论,建言献策。通过讨论、征集意见和建议,使广大师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了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增强了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月5日-7日,该县教育局组织赴洛阳市洛龙区参观学习,专题学习该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7日下午,参观团召开专题会议交流讨论学习心得。回来后,各中心校、县直各学校又相继组织到兄弟县市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进行了参观学习。
这样,各中小学校一边学,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批优秀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脱颖而出。4月22日,该县教育局在全县13所农村中小学召开了流动观摩现场会,也吸引了不少家长到现场进行观摩。有不少家长看后连连感叹:“想不到校园文化建设会让学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现在,咱们家门口的学校比城里的学校也不差,孩子在这里上学,我们放心!”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要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核,沉淀杂质、蒸发虚浮、升华精华,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辐射能量滋养代代学子。
过去,有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要舍得花钱,就能搞好。于是,上几个阅报栏、几个喷绘、几尊雕塑,四处张贴一些冷冰冰的标语,把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了标准的“面子工程”,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深度开发。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该县特别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表层建设、中层建设和深层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属于表层建设,是静态的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的外观和文化营造,是明晰可见的。以活动和制度以及课程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是中层建设,要把活动纳入校本课程,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己想象、发挥、组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深层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通过深层建设能促进学校全方位的管理创新,改变与学校确定的精神文化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达到“无为而治”,以建促管,构建和谐校园。总之,要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核,沉淀杂质、蒸发虚浮、升华精华,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辐射能量滋养代代学子,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远景描述和深层建设。
在该县陈吴乡西寨子小学,以绿竹文化为主题,同时拓展“岁寒三友”文化的校园文化已颇具特色,尤其是该校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怡情苑”,更
使这所农村小学文化特色凸显。该校在原有的腊梅、红梅、松树的基础上又新载竹子678棵,形成“岁寒三友”景观,同时修建了“曲径”,设置了石桌、石凳。结合小学数学课里关于图形的认识,该校还在“怡情苑”内用砖块设置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常见的数学图形,学生们可以实地测量、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面积;结合学校绿竹文化主题,该校在竹子、梅花、青松旁边的墙壁上设置了相关的古诗欣赏板块;结合各科学习,该校还在石桌、石凳旁边的墙壁上设置了由师生共同总结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方法。“怡情苑”成了师生工作学习、休闲的理想场所。该校四年级数学老师张金平告诉记者:“学生们需要‘书屋’里的知识,同样也需要‘百草园’的乐趣。有了‘怡情苑’,数学一些课堂可以直接搬到这里来上,学生实际量算,比在教室里干巴巴地靠嘴空讲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真正做到了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飞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底张乡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该乡各中小学校围绕本乡的革命英烈和文化名人展开校园文化建设,用英雄的事迹鼓舞学生,用名人的思想感化学生,深入开辟人文沃土,给师生以精神滋养,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翔梧小学所在的中高村,是革命烈士李翔梧、刘志敏的故乡。该校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为中心,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现已成为该县远近闻名的红色德育教育基地。
赵村乡中小学虽然在校园硬件建设上落后,但其探索出的“阳光体育与经典诵读相结合”的活动文化也逐渐凝成特色。除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外,方村小学开发的校园手语舞、古诗接龙韵律操,下陈宋小学的“三字经武术操”等都非常受孩子们喜欢,如今已成为学校大课间的课程,也成为该乡中小学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据该乡中心校校长李玉杰介绍,自从各校开展“阳光体育与经典诵读相结合”的活动文化建设以来,各校的“三风”建设得到明显加强,近200名学生从县城一些学校回流,家长满意度大大提高。
罗岭乡地处深山区,自然条件差,但勤劳的山区人有一种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所以罗岭乡初中就把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活动自己组织等形式,不断渗透这一文化。
另外,洛宁县第一高中的书法文化,东宋乡小、马店乡中的书香校园,河底镇杨坡中学的地域文化,涧口乡初中的旅游文化,故县镇中心小学的“三清”文化也都很有特色。
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该县中小学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设文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教师牺牲星期天和节假日,全员动手打造温馨校园。涧口乡中教师钉铁皮制作文化长廊、陈吴乡西寨子小学教师铺石子路、王村中学教师自己动手拆除16间破旧窑洞改造校园,崛山中小学教师、东城小学教师自己动手绘图画画等,甚至一些村民也参与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当中。陈吴乡西寨子村民为绿化美化校园,义务为学校移栽花木上千株,另外,粉刷墙壁、油漆门窗、平整操场等现象在各个乡镇也随处可见。师生们自己动手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品尝着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甘甜。“归属感”,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师生们谈的最多的词汇之一。
文化是一种积淀,要用心做好“建设”文章
文化是水,不是锤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日臻完美。校
园文化建设,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为了建设而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学校软实力也得到逐步提升。洛宁教育也在进行着新的思索,那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发展校园文化。针对一些学校出现的问题,该县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鲜明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突出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把握共同规律与时代特征,又要突出各校的特色,更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精神、作风,如果忽视和脱离这些传统,校园文化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价值和影响力。
二是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职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真正当做校园生活的主人,看做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全心参与建设中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受到感悟。
三是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如果只有物质文化而没有精神文化,就有如没有灵魂的躯壳;房子修得很高很大很漂亮,但如果没有精神作支撑,校园仍然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
四是处理好因校制宜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千万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为了建设而建设,甚至于让学校不堪负重。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投资,但要提倡的是有利于学校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即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学生的巩固、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文化建设。
采访中,该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薛志宏告诉记者,按照县里的布置,接下来,该县将围绕这“四个关系”,继续加强中小学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同时,该县还将与正在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把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手段、先进的文明汇聚到引导思想、传播知识、陶冶情操的“大校园文化”的框架之内。同时,《爱我洛宁》乡土教育读本也在策划当中,将于近期出版。今年年底,该县还将评选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表彰一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强化“人文管理,文化育人”意识,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本课题从教科书编排的意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过程必须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这一方面是需要检验近一年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更进一步地促进,师生共同研究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但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多的做准备,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规律、。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必须随之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更,必须进行系统地教学设计与周密地安排,不再是传授式的一节一节的备讲稿。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的新条件、新课题范畴,同时也是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引导。一些“老皇历”必须变革啦。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让一让,学堂变课堂”捧着这样的宗旨,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出酸的三点通性。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方法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利用酸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整节课,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多,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常感它易学难记、易懂难用,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激发不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操作与特点如下: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培养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在教学设计时,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中间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叙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出一个“免费加工金银首饰”的情景故事,根据情景故事提出了①如何清洁首饰?②如何回收银?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把握契机,适当给予启迪,例:从溶液中提取银,是否可结合“湿法炼铜”来思考呢?教师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提出正确假设,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思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从理论或实践是验证假设,最终达到化矛盾为共识形成正确结论。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这创设情景-引导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符合了学生认识发现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入了蛋壳成份的检验;Fe和Cu金属性验证等学生实验。这些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选择多媒体时,我认为应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行。因此,我只把情景故事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分别制成了动画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直观性,实验的真实性,又利于学生实验观察,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还避免了选择媒体过多过杂,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注重情感渗透,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激趣,设问质疑,师生讨论这种尝试探讨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教学中“一言堂”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得以培养。
当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尝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碱的化学性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虽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缺少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个授课班级是个平行班,如果本节课在设计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将无法动手。不过由于学生动手有快慢,所以课堂显得有点乱。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控制好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
(2)本节课的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
学生刚了解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就提出“书写SO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吹自大的气球”用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没有学生提出问题:“会不会是CO2被水吸收了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做对比实验。对“氢氧化钠用来除油污”的用途,没有关注课本P55“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的表述,若能比较一下汽油去油污、洗涤剂去油污与氢氧化钠去油污的原理,就能更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融合,形成知识体系。
2. 有效预设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该课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内容,如,层理、生物痕迹、滴稀盐酸等;
其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7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
再次,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文字准确的描述。比如岩石的颗粒大小,教师用书上将岩石的颗粒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0.0 5毫米)和细粒(0.05毫米~0.005毫米)三种。
但这样的判别颗粒的标准太难掌握;还有,学生学具袋中的岩石和仪器室岩石实验盒中的岩石太小,岩石特征不太明显。因此上课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首先,用学生身边的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在教科书中提到的7种岩石中,有四种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都很容易找到,大理岩、花岗岩在石料加工厂门口也很容易捡到。于是,我将这6块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删去了不容易找到的板岩。同时,由于岩石是教师自己到野外采来的,可以稍大块一些,使岩石的结构特征更明显一些。不仅如此,学生研究身边的岩石积极性更高,在课内没有完成的观察任务,在课外还可以继续探究。
其次,我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因为教师采的岩石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四人小组的桌上摆上几块大大的岩石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在活动区设6个小组,每组桌上放2、3块岩石学生流动观察。
【《常见的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几种常见的力教案10-24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与评析11-1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及教学反思12-02
《常见慢性疾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06-20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设计10-07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06-02
浅议高考素描头像教学常见问题06-19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02
常见敬辞与谦辞11-15
执业医师常见的考点与难点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