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与分析(精选8篇)
前言: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由各级政府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首要任务,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已经逐渐建立起来,城市文化逐渐分化,其中公益性公共文化与逐利性商业文化分离,公共文化逐渐被商业文化挤压,市民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不断萎缩。在这种文化格局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文化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本文通过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现状调查,初步了解现在年轻人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态度与价值观,旨在反映当今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调查方式: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2/4/30-5/5 调查地点:湖南大学
调查对象:湖南大学在校生
调查问卷 见附件
二、问卷情况
本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 292 份问卷,有效问卷292份。主要调查内容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
设施的损坏及保护 对相关法规的了解
问卷测评的注意事项:
1、各组员必须严格按照统一印制的问卷调查表组织被测人填写问卷,绝不允许随意变更。
2、问卷测评时要做到:现场发卷、现场测评、现场回收,一张问卷一人填,不能发生一人填几张问卷的现象发生。
3、组员对待填写问卷的人要态度和蔼、热情。代表填写问卷时,组员不得有影响代表填写问卷的行为,不得诱导代表填写问卷。
4、严禁测评点人员擅自修改、隐瞒或销毁评议资料,改变评议问卷;诱导群众进行虚假评议。
统计方法:回收的问卷一张一张地统计,记录选项。所有问卷统计完后,计出各年龄段和各阶层的总数,算出每题选项的总被选数,再计出选项的被选率。最后作出统计数据表或统计数据图。
文化设施结构(文化场所,文化遗产,教育设施,科技设施等)
大多数人(53%)经常去的文化场所是剧院和旅游景点,这个结果主要与调查的对象有关,而且在这范围内的学生去图书馆和阅览室的次数为 7%,此次调查中去图书馆的较少,可能与此次问卷主要在教室进行,未去图书馆进行问卷调查。去公园和艺术馆的同学也不在少数,而其他选项的选择人数分布比较均衡,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现在的文化设施基本能满足需要,但不满意的占了22%,比例较高,反映了生活在长沙的大学生希望政府亟需加强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 对于所在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一半学生对所在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是一般,而不满意学生的比例为45%,从该项问题的调查结果中也体现出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尤其在 方面。
32%人认为现在最需要加强的文化设施是交通,这符合湖南大学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现状。目前,从学生公寓到校区上课步行约需20分钟,其中要穿过马路。然而,上下学期见正是交通高峰期,易发生交通事故,对心理有较大影响,易造成压力。32%人认为,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文化和艺术展示类的建设应该加强。众所周知,博物馆与展览馆是社会当中对于大众文化开放与普及的最好与最生动的方式。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文化艺术中心及公园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学生对于体育设施和博物馆这样科普性质的设施有较强的需求,也需要公园这样的休闲娱乐场所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而由于对电脑的普及,对影剧院的需求并不强。因此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大学生对于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态度。文化设施建设制度
对于该问题的调查,答案应该是绝对的,然而调查中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这也说明受访者对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关制定并不了解。这也是因为调查对象地理位置分布的局限性,从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调查结果。所以,此项调查的结果仅供参考。
至于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关系,大多数人持“有利于丰富业余生活 ”观点,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肯定,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
如何看待公共文化设施收费
在问卷数据的统计当中,70%人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应免费提供,也就是说明,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足够关注。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政府职能的体现,充分表现在对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其中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容忽视,应在保持各项事业平衡发展的前提下适度加大对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而公众也应相应的投入,促使其更好的服务大众,保障安全运转。
绝大多数参与调查人员对长沙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是一般,占71%。仅有7%的人数对长沙的公共文化设施表示满意。这次问卷调查中,公众认为需要改进的也是公共交通类,为32%。虽然近年来公共交通有较大发展,但仍未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例如长沙五一路,长沙五一路是一条横贯长沙主城区东西向主干道,西起长沙湘江一桥,东至长沙火车站。五一路与黄兴路的交叉处——五一广场,与芙蓉路的交叉处——芙蓉广场,与韶山路的交叉处——袁家岭等,都是长沙的商业最繁华地段。为改善交通状况,2001年五一路由四车道扩建为八车道。但在交通高峰期,仍然有堵车现象发生。长沙近来在修地铁,这也会影响此次问卷的调查结果。而对图书阅读类、文化展示类、艺术演出类、旅游景点的满意人数相差不多,均在50人左右。从该项问题的调查结果中也体现出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尤其在公共交通方面,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也了解了长沙市政府在改善公共交通的努力,据悉,长沙将新增11条公交专用车道,这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公共交通水平。对于公共文化设施所带来的影响,46%的人认为提高了市民文化素养,35%的人认为丰富了课余生活。这与光顾文化场所的目的精神享受(40%)、环境适宜(20%)、休闲娱乐(20%)、朋友聚会(14%)相符。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整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机制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设施总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博物馆与展览馆是社会当中对于大众文化开放与普及的最好与最生动的方式。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文化艺术中心及公园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于体育设施和博物馆这样科普性质的设施有较强的需求,也需要公园这样的休闲娱乐场所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而由于对电脑的普及,对影剧院的需求仍然强烈,这与现在学生的文化与感情要求相关,体现了一种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大学生对于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态度与诉求。
77%的受访者认为公共文化设施有破损,其中11%的受访者认为破损严重 56%的受访者不太了解公共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造成了一定障碍,并对以后设施的维护产生了影响,不利于设施的保护和利用。
34%的人通过听说了解公共设施,这说明了,公共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利用,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文化娱乐要求,促进了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公众的思想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对于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共有133人选择了“网络”的方式。一方面作为学生,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但同时也放映出当今中国网络的普遍率,越来越多人们开始选择用网络的方式获取信息。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正在变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刻不容缓。事实上,网络的确具备其他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特点:更快,更全。其他问题
管理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公共文化设施,特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不高,功能设置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将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闲置,不少地方对创建活动高度重视,但创建完成以后由于后续投入乏力,管理不够到位,使得这些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文化站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一些图书室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更新,借阅人数寥寥。运行机制不活。公共文化设施运行单位人事、分配、考核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无法形成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
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是政府,政府需要在文化设施建设过程扮演发起者的角色,而群众则更多地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因为民间组织并为形成气候,对普通百姓而言,特别是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民间组织在当地公共文化的建设中并未使人民感受到其价值的存在。只有在政府的积极领导下,在各界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当地公共文化的建设才能顺利得进行。然而这也提醒我们,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政府只能起方向标的作用,至于文化的传播还是依靠公众。建立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支出预算,根据经济增长情况结合国家投入公共文化设施计划,按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加强人口相对集中,文化活动氛围相对浓厚的社区和市区的投入比重,强化示范与带头作用,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资金加强重点扶持,以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结合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建设一些文化娱乐休闲及大型文化艺术演出场所,并配备基本文化活动器材;开设一些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活动需求,努力建设面向公众、便于公众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和服务能力薄弱的局面。
(二)、强化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提高文化馆现代化水平。改善区文化馆文化活动设施、设备,落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市区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及业务活动经费,强化活动场地建设,增加活动器材的配备,解决好现有器材不达标的问题,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尤其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使之享受到便利的文化服务。
(三)、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
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使用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和监督社区及行政区文化活动室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广泛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倡导和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对新建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充分利用市区单位内部和社区现有的文化设施,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四)、鼓励私人建设文化设施
对于私人建设的文化设施,政府应给与相应鼓励,在器材上达标,鼓励其开放,服务于公众提倡应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制度,在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要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与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建设相协调等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同步改善。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1、各频率人数所占百分比扇形图、所占百分比
3、所占百分比
4、各满意度所占百分比.5、百分比
6、百分比
7、百分比
8.各来源所占百分比
百分比
10.百分比
11.百分比
12.百分比
13.百分比
一、公共设施的概念与分类
从社会学来讲, 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 (如便利、安全、参与) 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 一般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类有:公共管理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休息设施、公共照明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景观设施、公共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教育设施等。
旅游是休闲娱乐类的项目, 景区内公共设施的种类也比较全面, 从游人进入景区开始, 用空间序列的方式排列, 依次是信息系统、交通系统、卫生系统、休息系统、照明系统、商业服务系统和景区管理系统设施等。
二、国内旅游景区的分类及现有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如按照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分为五类, 即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和社会类旅游景区;按照景区的主导功能分类则可分为四大类, 即观光类旅游景区、度假类旅游景区、科考类旅游景区和游乐类旅游景区;按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也可分为五大类, 即A级、2 A级、3 A级、4 A级、5 A级。
以四川省为例, 较为经典的景区有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峨眉山、宜宾蜀南竹海、凉山州泸沽湖、甘孜泸定海螺沟冰川、阿坝九寨沟黄龙、阿坝小金四姑娘山等。这些旅游景区是省内较早被开发的景区, 但相对于这些景点的知名度来说, 它们相应的配套公共设施却略显不足。比如:
(一) 青城山风景区 (5A级景区)
青城山景区各种设施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设计, 如石材的信息导向牌、木材的凉亭休息处、水泥的垃圾箱和4星级的公共卫生间, 但其设施在配套统一方面却差强人意, 且色彩识别度较低。这使得各公共设施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仿佛可以拆分成其他景区的某处设施, 尤其是公共卫生间, 几处卫生间的档次悬殊, 如果不是身在其中, 完全想象不到是同一景区内的设施。另外其景区的品牌形象不明显, 各类设施没有该景区专用的色彩与形态, 导致景区的设施与其他景区千篇一律, 自身特色模糊。
(二)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 (5A级景区)
相对来说,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从整体规划到各设施的局部细节都比较完善, 做得最好的要数交通系统设施。为了环境保护, 九寨沟、黄龙景区内有专用的电力驱动的公共大巴作为代步工具。这意味着其信息导向系统设施也必须在每站都有明确的标识, 每一处的区间摆渡大巴停靠站都有统一的造型、材料和色彩关系, 既醒目又美观, 游客完全可以不用询问, 仅凭借手中门票背面的景区地图和每站的站名即可自行判断方位, 决定行程, 因此其设施的配套设计要相对完善些, 但其他设施环境艺术71系统却没有完全跟进。
(三) 凉山州泸沽湖旅游景区 (4A级景区)
泸沽湖,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 有一大半湖面在四川境内, 泸沽湖不是因为四川的旅游开发而闻名, 却是因为云南的旅游业开发迅猛加之云南省对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较, 四川泸沽湖景区内的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却滞后很多, 对其景区的品牌宣传也没能起到良好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建立合理的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理论体系
影响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完善的因素, 不单纯是设计的匮乏, 还在于旅游业发展与景区开发的不同步, 地方政府的经济策略与景区长远规划间的矛盾等。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旅游景区设施这一问题, 就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理论体系, 让景区的设施既有统一的整体外在形象, 又有合理的内在含义, 为树立景区的品牌起到积极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一) 设定景区主题
在景区规划之初就应该明确景区类型, 设定景区主题, 为景区设施设计做好前期定位;然后规划景区内所需设施的种类、设施的风格, 以及设施与景区内风景、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在统筹安排下进行景区公共设施设计。如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 就都有一个鲜明的景区主题——卡通与游乐, 景区内的各类设施, 如游乐设施、信息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等, 都体现出了卡通的主题性。
(二) 整体规划景区各类公共设施系统
公共设施在环境中有固定的功能属性, 起到为环境服务的作用, 而合理地、整体地进行规划设计能更好地使各类设施和谐地融入公共环境中去。这就要从各类设施造型、色彩和材料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1、造型方面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 公共设施单体有其各自的造型特点, 但对于区域性景区环境来说, 设施造型上的统一, 能使设施与景区乃至各设施之间形成形象上的内在联系。如浙江乌镇西栅景区的卫生设施, 其垃圾桶的特别之处是垃圾的回收取出方式, 以往垃圾箱的设计, 是后方提取或者正上方抽取垃圾, 而这款垃圾箱结合了乌镇水乡民居木门的特点, 设计成双扇前开门提取垃圾, 前门闭合的方式是挂钩式, 既方便又简洁;同时, 其顶部还设计了一个盆栽, 因此这款垃圾箱的设计是集实用性和装饰性、美观性于一体的方案。
2、色彩方面
景区内各类设施的色彩设计既要醒目易识别, 又要协调统一。纵观国内的各大景区, 在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上大多没有使用专有色彩, 通常都是色彩混乱, 没有章法。而对比国外, 如美国的南达科他州的美国总统山, 园内雕刻了四位代表了美国建国150年来历史的美国前总统巨石头像, 因为代表美国的历史, 所以景区内的一系列相关设施的色彩统一使用了美国国旗的颜色——蓝、红、白, 从信息导向系统的方位指示牌, 到景区内容简介牌, 再到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外遮阳棚, 使用的均是蓝色和红色, 加之建筑本身是灰白色的, 整个景区内的色彩既协调又统一, 并且有明确的色彩出处, 游人在景区内会感受到由国旗颜色带来的庄重感。 (如图1)
3、材料方面
各景区的地质地貌不同, 人文风情也不尽相同, 因此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注意环保是目前最为倡导的绿色设计。如青城山旅游景区的信息导向牌, 选用石材作为主要材料, 一方面可以跟景区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目前提倡的材料取自自然、环保绿色设计的理念。 (如图2)
但在设施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景区的环境与气候特点。如青城山景区树木解说牌, 在设计理念上虽然考虑到了木材的自然环保属性, 但没有考虑到青城山景区的气候特点, 即清凉、潮湿, 所以木制的解说牌受到潮气的影响已长出一片片菌类植物, 既影响到解说牌的信息内容, 又缩短了信息解说牌的使用寿命。因此选择适合的材料尤为重要。
(三) 树立各景区的品牌形象
在国内, 各个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 任意开发景点, 使得旅游景区像切蛋糕一样被划分成一块一块的, 同一地区的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设施非但没有联系, 反而风格迥异, 既不能起到树立景区品牌的作用, 又不能达到地区景区的群体效应。还是以美国的旅游景区为例, 从东海岸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到西海岸的黄石国家公园、大提顿国家公园、拱门国家公园、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总统巨石纪念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等景区, 在树立景区品牌形象上颇具特色, 这些景区不论是自然风景区还是人文风景区, 都有统一的标志、统一版式风格的门票, 同时各景区内的公共设施还各不相同, 都有自己的特色。
因此, 应该针对四川省各旅游景区的特点开发设计出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形象宣传的品牌, 用这个品牌形象来引导和规范四川省内各景区的景区规划和设施建设, 将区域范围内各个景区的公共设施设计概念串联起来, 将景区内部各设施的造型、色彩、材料形成统一形象, 这样一来, 树立一个好的景区品牌并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国内的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 但开发旅游景区绝不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经济策略问题, 而是景区开发后能够带给游客什么的问题, 要想达到名副其实的4A、5A级旅游风景区, 自然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四川省这一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市场为案例, 对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进行深入的探析, 目的在于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理论体系, 为多元化发展的景区开发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建立合理的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理论体系, 要从明确景区类型、设定合理主题、统一规划设施、树立区域性景区品牌形象等方面入手, 逐步完善景区内的设施设备。这不仅对四川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也会对政府机关部门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规划、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摘要: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十分发达, 但各景区的公共设施大都千篇一律,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建立合理的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理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明确景区类型、设定合理主题、统一规划设施、树立区域性景区品牌形象等方面入手, 逐步完善景区内的设施设备, 树立良好的景区品牌形象。
摘 要:长沙市城市公共标识语存在诸如英语翻译的错误和汉语拼音拼写的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在交通公共标示语中,这直接影响着省会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为此应成立城市标识语规范专家委员会,并根据语言文字法和写译国家标准制定统一的城市公共标识语标准;建立城市标识语审核机构;统一制作能体现长沙城市文化形象的标识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与合作,避免政出多门造成的混乱。
关键词:公共标识语;长沙交通标识语;文字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72-03
国内公共标识语不规范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社会各界对制定颁布全国统一的公共标识语外文译写规范也有很高的呼声。国家语委于2011年9月组织成立了“《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文》专家委员会”,组织语言机构和高校专家,进行公示语写译规范研究,2012年建立了“国家规范”的《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文》(征求意见稿)。北京、上海、广东、山东、广西等多个地方政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标准。从多个方面对公共标识语的翻译和使用进行了规范。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在2015年城市建设中也呈现出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局面,全年铺排重点建设项目368个,完成投资733.5亿元,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高架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西延线实现载客试运营。但是,在城市建筑发生重大改观的基础上,城市公共标识语等影响省会城市形象的软件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长沙在标识语翻译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缺乏翻译理论指导和统一规范的翻译标准,急需改进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湖湘文化,提升长沙的人文环境和城市形象。
一、长沙城市公共交通标识语存在的问题
为探究长沙公共标识语翻译的现状,笔者特别对长沙市内芙蓉区、岳麓区、雨花区和开福区的公共交通标识进行了重点调查,收集了研究图片3000千多张,发现近几年的长沙城市公共交通标识都采用中英双语标识,部分较古旧或较偏远一些的街道标识仍然采用单一的汉字。长沙交通标示语的标注和翻译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专有名词的拼音标注混乱
道路交通双语标识的汉语拼音的书写应符合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及中国地名委员会文件(84)中地字第17号《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规定。这些规定要求:汉语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每一分写部分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北京市(Beijing Shi)、河北省(Hebei Sheng);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四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或语节)分开写,不能按词(或语节)划分的,全都连写。但长沙交通双语的汉语拼音书写缺乏一致性,随意性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种书写方式:
1.专名为拼音,每一分写部分的首字母大写。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通名大多为英文,如:长沙大道Changsha Ave、桐梓坡路Tongzipo Rd、农园路Nongyuan Rd、劳动路Laodong Rd等;
2.专名为拼音,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如:陡岭路DOULING Rd、学堂坡路XUETANGYUAN Rd。
3.专名为拼音,拼音字母分开写,每个拼音的首字母都大写,如:红旗路Hong Qi Rd.、河山路He Shan Rd.、农园路Nong Yuan Rd.、人民路Ren Min Rd.等等。
4.在同一块交通标示上的有些专名的拼音连起来写,也有些拼音分开写,分开写的拼音第二个首字母有的大写,也有的小写。如图1:黄元路HuangyuanRd.、人民路Ren min Rd.、农园路 Nong Yuan Rd. 随意性很大。
(二)通名翻译问题
1.专名为拼音,其首字母大写。通名为英文,一般为缩略词,即:“拼音+英译”模式,如:长沙大道Changsha Ave、桐梓坡路Tongzipo Rd、农园路 Nongyuan Rd、劳动路Laodong Rd等等;也有少数交通标识的标注将专名和通名全部写成拼音。书写时拼音是否空格完全取决于拼音的长短,随意性很大,如图2。
其实,根据国家法规全部标注成拼音是正确的,因为早在1987年中地委、城乡环保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1992年6月中地委、民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重申地名标志上地名书写标准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要坚持国际化标准的原则,地名的专名和通名均应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不得使用 “威妥玛式”等旧拼法,也不得使用英文等其他外文译写。
2.专名的拼音和后面的通名书写在一起,如下图3。杉木路ShanmuRd.、望龙路WanglongRd.、人民东路RenmingRd.(E)。这种标注完全是错误的。从这种错误中可以看出制作单位的粗制滥造和交通标识监管部门管理的松懈。
3.通名的标注大多使用了英文的缩略词,约占总标识的80%以上。这些缩略词有的是首字母大写,如:Rd. 、Ave. 、Expwy. 等;有的所有缩略词的字母都大写,如:RD.、AVE.、EXPWY等;有些标注在这些缩略词中大部分在尾部加点“.”,也有部分标注不加。
4.多个地区颁布的公共标识语翻译的标准规定,立交桥的英文译法全部译为Bridge,但长沙的翻译主要有3种:“Bridge”“Lijiao Bridge”和“Bdg”,后两种是错误的,如图4、图5。
5.同一地名在不同道路上,甚至同一道路,不同交通标牌上标注不同。如长沙大道的标注有:CHANGSHADADAO、CHANGSHA DADAO、Chang Sha Ave、ChangshaAve、Changsha Ave.等多种。
6.方位词在翻译中的位置混乱。多个地方政府颁布的公共标识语翻译的标准规定:方位词译成英文时位置不变,如:和平里西街HEPINGLI West St。当地名以方位词开头且需要译成英文时,英文方位词采用缩写形式,如东长安街E. CHANGAN Ave。但长沙的交通标识中方位词的翻译缺乏统一的标准。归纳起来长沙的公共交通标识语的方位词翻译有这样3种位置:词首、词尾和词中;有的缩略,也有的不缩略;有的是英文,也有的是拼音。如图6~图10:环线中的方位名词的翻译有这样几种:2ND RING RD.(S)、W. 2nd Ring Rd.、2nd Ring Rd.(E)、2ND RING RD.(E)、DONGERHUAN等。
7.粗心的错误。由于制作交通标识的单位的粗心,以及监制部门管理的混乱,长沙的交通标示出现了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如:在长沙大道上有一块交通标示上出现了“机场高速”和“京珠高速”,但“机场高速”的英文被标注为“JINGZHU EXPWY”,而“京珠高速”的英文被标注成了“AIRPORT EXPWY”,正好标反了,如图11,而在图5中提到的岳麓区银双路的交通标识上写着:银盆岭大桥“Yinpenling Brid ge.”,误将“Bridge”写成了“Brid ge”,并且加上了缩略词结尾的“.”同样属于这类错误。这些错误大大影响了省会长沙的整体城市形象和人文环境。
二、改进我省城市公共标识语的建议
长沙城市公共标识语存在的问题在我省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公共标识语的混乱也是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的体现。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城市管理更应该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修的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更不可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公共标识语是否规范体现了执政者对城市形象打造的重视程度,也反应了对语言文字运用所体现的文化素养。
为改进我省城市公共标识语,首先,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1996年1月22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159-1996)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制定统一的城市公共标识语的写译标准;其次,对城市公共标识语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各级管路部门各自为政造成公共标识语写、译混乱现象;第三,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标识语定期更新制度,赋予相关部门明确的审核权、监察权和执法权;第四,成立由各方专家组成的城市标识语规范专家委员会,建立城市标识语事先审核机制,统一制作体现城市文化形象的城市标识语,以规范的城市标识语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第五,启动长沙市“公示语英译语料库”建设;第六,建议由湖南省教委联合长沙省团委、省语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志愿者专项行动,指导、督促各市、区、县教育局、团委、语委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对译写不规范现象的纠错与整改。
我们期待长沙不仅能在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也能在城市管理软件建设方面发生巨大的改观,让城市公共标识语作为彰显山水洲城美丽、悠久湖湘文化底蕴的名片更加靓丽。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S].http://www.docin.com/p-404940993.html.2007.
〔2〕国家技术监督局.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http://www.lzzjzx.com/Article/jwgl/yywz/2014 11/1973.shtml.2012.
〔3〕马丽雅,孙宏开,李旭练,等.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评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61.
〔4〕魏丹.语言政策与语言立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5,(4):10.
〔5〕王凌燕,谢贵华.贵州省公共服务领域中英标识语规范构建可行性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3,(2).
〔6〕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规定拼写[S].http://www.jsgz.cn/js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 4.1984.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 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 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 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 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由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本条例的原则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摘要:发展长沙歌厅文化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长沙歌厅应充分发挥自身和文化湘军、电视湘军的品牌效应,抓住中部崛起、长、株、潭一体化、推进湖南“三化”等战略实施带来的巨大历史机遇,学习、借鉴、吸收国外文化娱乐产业的成功经验,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加强与全国各地区以及本省的区域协作。将不利化为有利。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从而提高长沙歌厅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长沙 歌厅 优势 劣势
中图分类号:C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7-235-02
XX县人民政府(2012年6月)
XX现有影剧院、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10个、在建2个,农家书屋127个,城区文化体育广场2个,村级(社区)文体小广场30余个,建成1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15个社区服务点。其中:县影剧院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内设座位680个,舞台灯光、音响及电影放映等设施设备齐全,基本能满足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大型活动的需要;县文化馆成立于1950年,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4平方米,职工18人,建有排练厅、多功能厅和书画室等,有户外演出设备一套;县公共图书馆于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125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职工4人,藏书1万余册,报刊杂志130余种,建有图书借阅室、报刊杂志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等,有电子阅读设备30余套;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均在300平米以上,设臵有图书室、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等,内部设施齐全,功能基本完善,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农家书屋实现村和社区全覆盖,每个书屋统一配备有实用图书1500余册、报刊10余种;城区文化体育广场主要有县体育场和狮子山新区文化广场等,面积近万平方米,是城区居民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辐射力,有力推动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大投入,全面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争取项目扶持、财政投入、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县、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不断加强“两馆一院一场一中心”建设。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40多万元改装升级县文化馆内部功能厅室、购臵演出设备,先后招录8名声乐、舞蹈演员充实文艺工作队伍。去年,县上将县文化馆升格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二级文化馆”。2010年,县上将原XX一中图书馆分离,筹资60余万元对原劳动局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购臵图书和刊物,建成县公共图书馆。近三年,县财政先后投入160余万元,争取香城房地产开发公司捐资25万元,对县影剧院的内部结构、舞台布臵、灯光音响、大门和外墙等进行了装修、更新和升级。投资近300万元对县城体育场实施塑胶场地改造工程和亮化工程,投资800余万元在狮子山新区新建主题文化广场,有效改善城区居民群众文化活动环境。今年,县上计划启动县城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亿元,规划在狮子山新区建设1.2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和3000平方米的综合演艺大厅,目前已筹资1000余万元,正在进行设计招标。二是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结合集镇建设,科学规划镇综合文化 站,做到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规模,镇镇覆盖。目前,全县已完成10个镇文化站建设,其他2个在建工程预计年内可投入使用。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累计投入260余万元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为每个书屋精选了一批以“三农”为主、通俗易懂的实用书籍,配备专兼职管理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结合新村社区建设,在30余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小型文化体育广场,为73个村(社区)配备了价值共110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精心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61万元,在全县12个镇6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1.6万余套,受益群众达5万多人,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95.7%、电视覆盖率达到96.7%。
2、加强管理,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是完善管理运行体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落实镇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主体,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明确服务规范,定期开展检查,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二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将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向群众开放,积极探索与创新服务机制,不断延伸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镇文化站等单位的职能作用,利用现有场地设施,长期开展文艺活动指导、图书借阅、展览展示、艺术培训、文博教育、科普辅导等活动。去年7月,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免费对外开放。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县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 资源,加大文艺团队建设支持力度,成立了音乐舞蹈协会,组建了汉剧班社、老干部文体队、“漂亮妈妈”舞蹈团、“阳光九月”舞蹈团、河街社区秧歌队、枣树社区舞狮队等各类文艺团队10余支,各镇均组建了2至3支文艺团队,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阵地和展示才艺的平台。四是开展电影下乡服务。组建8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聘用9名电影放映人员,大力实施“送电影下乡”工程,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丰富了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3、创新形式,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建设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一是扎实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镇、村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近三年,组织开展送文化(文艺)下乡活动100余场次,组织广场文化活动30余场次。今年已送文化(文艺)下乡10余场次。二是持续开展“三联三送”活动。从2009年起,坚持开展“联部门,联社区,联乡镇”、“送图书,送电影,送文艺”的“三联三送”活动,由县文化馆为每个部门、镇和社区落实一名联点文艺工作者,每年到联系点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2—4次,并将联点工作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带动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蓬勃发展,如西营镇蔓营村、茅坪镇枣树村等新村社区已经自发组织举办了多届农民文化体育大赛。三是积极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围绕国庆节、劳动节、建党节、元旦、春 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各级各部门广泛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仅去年以来,我县就先后组织了春节民俗大联欢、“群艺之声”广场文艺演出、农民艺术节、“4.23”读书会、“信合杯”青年歌手大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余场次,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四是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编了以XX女子为主体,以本地民俗为特色,以秦楚文化为元素,集中展示XX优秀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大型陕南风情歌舞《XX水色》,先后在市、县演出20多场次,赢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初步形成了“XX水色”文化品牌。去年投资近300万元,对《XX水色》进行升级打造后,代表安康参加了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荣获多项大奖,进一步提升了水色文化XX知名度。
4、强化措施,有力保护文化文物遗产资源。加大文物的收集、修缮和保护力度,及时完善整理文物数据库,2011年收集馆藏文物298件,完成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卡子张氏民宅下院A栋修复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积极配合市上做好汉剧振兴工作。目前,我县正在征集农耕展品和民俗文物,规划在卡子张氏民宅筹建“XX民俗物品博物馆”,预计年底前可建成。
公共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符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 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履行教育功能和实现其公共价值,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文化素养,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
一、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质
在全国各地, 公共文化设施已成为主要的旅游景点。清新的空气、满目的绿色和优雅的环境使其在城乡景观中成为独具魅力的亮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打破了人们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传统认识, 促生了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的新理念。其实质是将公共文化设施变成了一种彻底的公共产品。
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看,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 具有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公共交通、邮政、医疗保健、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相类似, 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即非赢利性、不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所谓非赢利性, 是指免费公共文化设施没有盈利目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社会公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排他性, 指无论本地的居民, 还是外地参观者都可享用公共文化设施的设施和服务, 且一般不用付费, 而只是通过上缴税收作为对政府的回报;不可分割性, 指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应该以一个整体概念展示在人们面前, 不存在“环境优美但管理较为混乱”或“部分不好”等问题。
近年来, 各地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免费开放,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理想的文化场所, 切实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实属利民之举。2003年5月18日, 杭州市所属的15家博物馆以及潘天寿纪念馆等实行常年免费开放;2004年1月1日开始, 位于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向社会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 勇敢地走出了中国博物馆真正意义上免费开放的第一步。这两家博物馆的“破冰之举”雄辩地证明, 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但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公益性是博物馆必须始终坚持的宗旨, 免费开放是世界博物馆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将社会公共产品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可以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公共价值。“浙博”和“丝博”在全国省级和国家级博物馆中率先免费开放, 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为各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供借鉴并创造条件, 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二、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健康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甚至在学术界也引起了激烈争论。很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持这样的观点:免费公共文化设施不能一刀切, 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具体情况逐步实施。笔者认为, 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要解决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一) 所有者的性质
在许多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过程中, 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没有人或机构愿意管理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因为起初人们都认为免费公共文化设施无利可图甚至完全是个包袱。这是由产权关系不明所带来的问题, 而产权关系决定了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免费后的投资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
公共文化设施是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 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在实际操作时, 主管部门应针对各个公共文化设施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拨款聘请专职管理人员, 也可以将公共文化设施承包给某个企业或组织, 甚至是热衷公益事业并有能力的个人。换句话说,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问题不在于归谁拥有, 而在于谁来管理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总的来说,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主营体制应该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既可以是集体所有制, 也可以是全民所有制甚至是私有的。其中, 全民所有制是主导力量。事实上, 目前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二) 资金的来源
在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免费开放前, 门票收入一般占公共文化设施收入的20%-30%, 一些专类公共文化设施的门票收入还要高, 往往占到公共文化设施总收入的60%-70%。大部分公共文化设施都是自收自支, 政府的拨款只供专项维修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 职工工资、奖金、水电、绿化、维修及其它支出则由公共文化设施自筹, 而且要缴纳所得税。免费开放后, 公共文化设施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为补偿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免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政府部门首先必须给予补贴, 为其提供基本的管理、维护资金。另外, 公共文化设施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自己开发的方式, 上马一些合适的经营项目, 例如小商铺、游乐设施、餐饮等, 以增加一些收入。
在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方面, 目前财政部就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将承担更多的投入责任, 同时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按照事权明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起中央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 地方所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所需资金按照一定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其中, 列入免费开放名单的地方所属公共文化设施门票收入减少部分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运转经费增量由中央财政分别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进行补助;地方所属公共文化设施改善陈列布展和举办临时展览应由地方财政承担主要责任, 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实行低票价和自行免费开放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 中央财政对成绩突出的省份给予奖励。同时, 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 帮助地方所属的国家级博物馆提升馆藏条件,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展示水平, 加强馆际交流和举办展览等。
从世界各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经验看, 公共文化设施的融资渠道并不是单一的, 呈现出政府支持、自身运营和社会捐助的多元化投入特征。参考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 在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的同时, 还要研究制定适当的财税政策, 鼓励依托文物藏品、陈列展示推出各类文化产品, 鼓励社会力量捐赠, 拓宽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费来源渠道, 更好地满足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
(三) 参观者的角色
在分析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和参观者的角色之前, 我们先来看一个税收的流程:纳税人———政府———公用事业———免费公共文化设施。从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出,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是由每个纳税人的私有财产所构成的公有物, 公共文化设施方只是代表政府把纳税人的一笔钱用于这种公共产品的经营, 每位参观者则可以免费进出公共文化设施。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纳税人。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资源还给社会公众, 让社会公众切实享受到了过去不敢想象的福利实惠。同时, 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休闲功能和文化品位, 因而其扮演的角色是一种社会福利产品。而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维护费用主要来自纳税人。因此, 参观者扮演的角色是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资金的提供者和公共环境的维护者。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和参观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不能因为免收门票就降低服务质量;参观者也不能因为免费就随地乱扔垃圾和肆意破坏公共文化设施, 两者必须在享受合法权利的同时, 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即实现社会契约的道德化。这是道德自觉性的养成过程, 也是法律的一种更稳定、更深刻的趋向。
三、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营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公共文化设施对于社会公众来说, 观赏、休闲的意义会越来越明显。尽管面临资金紧缺、管理困难等种种压力, 但推出免费公共文化设施是广大社会公众的共同呼声, 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因此, 分析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后的经营对策更具现实意义。
(一) 开源节流
一方面, 是多方筹措资金, 并开发适当的经营项目。比如设立绿化专项基金, 通过周边企业认养绿地募集一定资金, 号召社区居民为公共文化设施捐款等。当然, 最有效的还是直接开设经营项目。但是, 主管部门应该对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营项目严格控制和审批, 以保持公共文化设施的整体风格和免费开放的初衷。另一方面,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必须努力降低运营成本, 这是由其公益性和大规模的参观者量所决定的。
(二) 管理创新
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体制与公共文化设施的性质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免费公共文化设施而言, 所谓“合适的管理体制”, 其标准就是在实行入馆免费的前提下。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因此, 正如前文所言, 只要能符合这一标准,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拨款聘请专职管理人员, 也可以将公共文化设施承包给某个企业或组织, 甚至是热衷公益事业并有能力的个人。另外, 也可借鉴国外一些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经验, 采取社区共同管理的做法。
(三) 参观者自律
按照经济伦理学的观点,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主要靠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者和参观者双方道德的自觉性,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法律的客观约束。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者应主动维护参观者利益, 而不是对隐性购买合同的被动执行。这样, 合同的执行过程将更经济、更有效。
从参观者的角度来讲, 参观者是纳税人, 是公共文化设施周转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假设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资金都来自财政拨款, 当公共文化设施及环境受到破坏时, 公共文化设施将投入更多费用进行修缮, 此时政府补贴必然会相应增加, 税收中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维护的那部分资金将增加, 这无疑是广大纳税人尤其是当地纳税人的损失。由此看来, 参观者也应该履行对免费公共文化设施保护的职责, 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休闲环境。
(四) 区别对待
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很多, 有些公共文化设施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并不适合走免费开放这条路。从开发时序上看, 专类公共文化设施自身的运行费用比较大, 适当地收取门票, 既能补贴公共文化设施开支, 又能控制客流量;文物建筑及遗址类保护性公共文化设施, 因其特殊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也不宜近期免费开放;至于那些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 可由其自主决定是否免费开放, 但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引导;一些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 则可实行部分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和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的不适合免费开放, 最终目的都是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 继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公共文化设施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的特别 (临时) 展览, 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门票价格。要求暂不能完全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实行低票价政策, 继续对上述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 并向社会承诺定期免费日, 制定家庭套票、特定时段票等灵活多样的门票制度, 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和纪念馆。
(五) 严格约束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方必须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严格控制。在控制参观者的不文明行为时, 强制手段是必要的。
(六) 提高容量
尽管实行免费后便不存在追求规模经济的问题, 但公共文化设施仍旧必须扩大参观者容量, 否则巨大的参观人流量将带来更大程度的设施和环境破坏, 从而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成本上升。因此, 为了降低维护成本,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除了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 还应该努力提高旅游容量。
(七) 突出特色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 在公共文化设施内适当开发一些适应市场需要的服务项目, 例如餐饮、娱乐等, 以补贴一部分资金。但无论怎样, 公共文化设施还是要以社会效益为主。这是由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 其主要意义有三点:首先是降低运营成本。一般情况下, 免费公共文化设施里的设施主要供社会公众和参观者休闲或观光时使用, 这些设施的造价成本不会很大, 且耗费的维护费用也相对较低。其次, 提高社会效益。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 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因此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在整体设计上要考虑的就是生态化和人性化, 营造轻松的绿色空间。再次, 突出文化特色, 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持续发展。
综观国内外众多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实践,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公共文化设施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完全可能的。成功的免费公共文化设施应该不断提升文化功能, 并通过招商引资、自行开发等多种途径, 培育新的消费项目, 做到提高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发展并举。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 剖析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质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对策。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经济学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少春.加大财政保障顺利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 (N) .人民日报, (2008/02/14) .
(2) 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EB/OL)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wgk/2011-02/14/content_1803021.htm.
(3) 史韶霞.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思考 (J) .博物馆研究, 2007 (3) .
如果说体育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全民健身是体育的“助推器”,那么社区体育就是全民健身的“加速器”。怎样落实好社区体育?云岩区是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其内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能否满足居民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本文就此对云岩区的社区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探讨加强建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问题,以期社区体育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社区,以云岩区栖霞社区、威清社区、中环社区等十二个社区为具体的调研实地,展开对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93.83%。
(2)实地考察法。深入云岩区抽样社区实地,考察社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并访谈相关人员。
(3)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3.结果与分析
(1)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活动场地情况。由于云岩区是老城区,辖区内的社区空间拥挤杂乱,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受到很大限制。
表1云岩区社体居民锻炼场所一览表
所谓社体居民,包含在国家体育人口的范畴内,也属于社区居民的一部分,它是专指社区里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
(2)云岩区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满意程度。目前,所调查云岩区各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态度,表明云岩区社区的体育设施现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需求。
表2云岩区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一览表
从表2中完全可以看出,社体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现状之间的矛盾正在日渐加深。
(3)云岩区现有社区体育设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现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收费问题。有些体育设施并不是所有社区都能建设,像游泳池等。而一旦建成,大多在费用上会有很高的要求,这对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来说,难以长期承受。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不足问题。
表3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
情况调查一览表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从实地考察的社区来看,16.67%的社区没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58.33%的社区虽然有一些但并不多,仅是在一片空地上装几个器材供人活动而已,这些器材还是坏的坏、锈的锈,久无人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远远满足不了社体居民的健身需求。
现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损坏及维护问题。
表4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
设施损坏方式一览表
由于社区人力资源的匮乏,社区缺乏专人服务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是没有社区指导员的专业指导。
三、结论
当前,云岩区社体居民的人口数量稳步上升,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正在逐渐提高,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与这两点并不匹配。经过分析总结,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以下问题: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人力资源匮乏,缺乏专人服务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对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重视等。
四、建议
1.管理层方面
加强领导,提高社区体育设施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所占的比例,使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上把体育从社区系统中提炼出来,构建一个空间性的“体育社区”系统,根据该社区的经济状况、文化层次、地域环境、年龄结构、职业特点、人口素质等来部署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2.实施层方面
维护经费的来源不止于政府拨款,还应积极开拓社区体育资金的筹集途径。除此之外,可以构建一套“学区体育模式”,由大学体育学院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课,分散进入各个体育社区,在社区指导员的帮助下,对该社区的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指导等工作。这既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工作能力,又可以解决社区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3.场所方面
完善危旧房改造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空地、装置器材、建设场馆等;多利用开发现有的场地资源,如公园、山林等;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应坚持把社区居民利益放在首位,健身收费应在可操控程度内进行最大的优惠。
endprint
如果说体育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全民健身是体育的“助推器”,那么社区体育就是全民健身的“加速器”。怎样落实好社区体育?云岩区是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其内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能否满足居民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本文就此对云岩区的社区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探讨加强建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问题,以期社区体育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社区,以云岩区栖霞社区、威清社区、中环社区等十二个社区为具体的调研实地,展开对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93.83%。
(2)实地考察法。深入云岩区抽样社区实地,考察社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并访谈相关人员。
(3)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3.结果与分析
(1)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活动场地情况。由于云岩区是老城区,辖区内的社区空间拥挤杂乱,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受到很大限制。
表1云岩区社体居民锻炼场所一览表
所谓社体居民,包含在国家体育人口的范畴内,也属于社区居民的一部分,它是专指社区里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
(2)云岩区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满意程度。目前,所调查云岩区各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态度,表明云岩区社区的体育设施现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需求。
表2云岩区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一览表
从表2中完全可以看出,社体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现状之间的矛盾正在日渐加深。
(3)云岩区现有社区体育设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现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收费问题。有些体育设施并不是所有社区都能建设,像游泳池等。而一旦建成,大多在费用上会有很高的要求,这对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来说,难以长期承受。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不足问题。
表3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
情况调查一览表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从实地考察的社区来看,16.67%的社区没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58.33%的社区虽然有一些但并不多,仅是在一片空地上装几个器材供人活动而已,这些器材还是坏的坏、锈的锈,久无人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远远满足不了社体居民的健身需求。
现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损坏及维护问题。
表4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
设施损坏方式一览表
由于社区人力资源的匮乏,社区缺乏专人服务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是没有社区指导员的专业指导。
三、结论
当前,云岩区社体居民的人口数量稳步上升,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正在逐渐提高,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与这两点并不匹配。经过分析总结,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以下问题: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人力资源匮乏,缺乏专人服务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对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重视等。
四、建议
1.管理层方面
加强领导,提高社区体育设施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所占的比例,使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上把体育从社区系统中提炼出来,构建一个空间性的“体育社区”系统,根据该社区的经济状况、文化层次、地域环境、年龄结构、职业特点、人口素质等来部署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2.实施层方面
维护经费的来源不止于政府拨款,还应积极开拓社区体育资金的筹集途径。除此之外,可以构建一套“学区体育模式”,由大学体育学院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课,分散进入各个体育社区,在社区指导员的帮助下,对该社区的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指导等工作。这既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工作能力,又可以解决社区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3.场所方面
完善危旧房改造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空地、装置器材、建设场馆等;多利用开发现有的场地资源,如公园、山林等;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应坚持把社区居民利益放在首位,健身收费应在可操控程度内进行最大的优惠。
endprint
如果说体育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全民健身是体育的“助推器”,那么社区体育就是全民健身的“加速器”。怎样落实好社区体育?云岩区是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其内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能否满足居民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本文就此对云岩区的社区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探讨加强建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问题,以期社区体育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社区,以云岩区栖霞社区、威清社区、中环社区等十二个社区为具体的调研实地,展开对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93.83%。
(2)实地考察法。深入云岩区抽样社区实地,考察社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并访谈相关人员。
(3)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3.结果与分析
(1)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活动场地情况。由于云岩区是老城区,辖区内的社区空间拥挤杂乱,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受到很大限制。
表1云岩区社体居民锻炼场所一览表
所谓社体居民,包含在国家体育人口的范畴内,也属于社区居民的一部分,它是专指社区里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
(2)云岩区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满意程度。目前,所调查云岩区各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态度,表明云岩区社区的体育设施现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需求。
表2云岩区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一览表
从表2中完全可以看出,社体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现状之间的矛盾正在日渐加深。
(3)云岩区现有社区体育设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现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收费问题。有些体育设施并不是所有社区都能建设,像游泳池等。而一旦建成,大多在费用上会有很高的要求,这对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来说,难以长期承受。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不足问题。
表3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
情况调查一览表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从实地考察的社区来看,16.67%的社区没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58.33%的社区虽然有一些但并不多,仅是在一片空地上装几个器材供人活动而已,这些器材还是坏的坏、锈的锈,久无人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远远满足不了社体居民的健身需求。
现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损坏及维护问题。
表4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
设施损坏方式一览表
由于社区人力资源的匮乏,社区缺乏专人服务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是没有社区指导员的专业指导。
三、结论
当前,云岩区社体居民的人口数量稳步上升,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正在逐渐提高,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与这两点并不匹配。经过分析总结,云岩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以下问题: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人力资源匮乏,缺乏专人服务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对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重视等。
四、建议
1.管理层方面
加强领导,提高社区体育设施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所占的比例,使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上把体育从社区系统中提炼出来,构建一个空间性的“体育社区”系统,根据该社区的经济状况、文化层次、地域环境、年龄结构、职业特点、人口素质等来部署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2.实施层方面
维护经费的来源不止于政府拨款,还应积极开拓社区体育资金的筹集途径。除此之外,可以构建一套“学区体育模式”,由大学体育学院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课,分散进入各个体育社区,在社区指导员的帮助下,对该社区的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指导等工作。这既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工作能力,又可以解决社区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
3.场所方面
完善危旧房改造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空地、装置器材、建设场馆等;多利用开发现有的场地资源,如公园、山林等;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应坚持把社区居民利益放在首位,健身收费应在可操控程度内进行最大的优惠。
【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与分析】推荐阅读:
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1-12
长沙三通职业中专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01-15
长沙市中考满分作文-长沙中考满分作文07-07
长沙市简介10-31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09-22
长沙市户口管理办法06-01
长沙市人才引进落户11-12
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办法01-08
长沙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05-26
长沙市城市管理条例情况介绍10-20